问题

为什么英国会火烧圆明园,却不火烧凡尔赛宫、卢浮宫?

回答
英国火烧圆明园,而未火烧凡尔赛宫和卢浮宫,这其中涉及到历史背景、战争性质、文化认知、政治考量以及战争的实际操作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原因。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 圆明园与凡尔赛宫、卢浮宫的性质差异

圆明园: 圆明园并非一个简单的皇宫,而是清朝皇室规模宏大、极尽奢华的皇家园林和行宫群。它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西洋建筑风格于一体,包含有无数珍贵的艺术品、文献典籍、古董文物等,是清朝皇帝处理政务、居住生活、游乐休闲的中心之一。更重要的是,它是清朝皇权和国家象征性财富的集中体现。
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是法国波旁王朝的政治中心和皇室居所,是法国君主专制权力的象征。它以其宏伟的建筑、精美的装饰和广阔的花园闻名于世,代表了法国在欧洲的艺术、建筑和文化上的至高地位。
卢浮宫: 卢浮宫最初是法国的王宫,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规模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之一。它收藏了数以百万计的艺术品,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集大成者,其中不乏许多从世界各地搜罗来的珍品,也有大量法国本土的艺术杰作。

二、 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的背景与目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英国和法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直接原因是两国在中国遭受的待遇(如英商在华贸易受阻、传教士遇害等)以及对中国市场开放的不满。然而,更深层的原因是两国对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争夺,以及想要迫使清政府进一步开放通商口岸,签订更不平等条约,扩大在华的殖民和贸易特权。
目标不是“征服”而是“敲诈”和“惩罚”: 与其说英法联军的目标是彻底征服中国,不如说是通过军事压力迫使清政府屈服,满足其经济和政治诉求。战争的手段更多是为了达成政治和经济目的的“工具”。

三、 烧毁圆明园的战略考量与政治目的

1. 政治象征与皇帝颜面:
打击清朝统治的象征: 圆明园作为清朝皇权和国家财富的集中象征,其被摧毁是对清朝统治的沉重打击。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代表,其居所被焚毁,会极大地损害其威信和权威,动摇国民对政府的信心。
报复与惩罚: 在战争过程中,英法联军在与清军的交战中,以及在一些英法人员被俘或被杀的事件中,英法方面感到受到侮辱和损失。烧毁圆明园被视为一种强烈的报复和惩罚手段,以警告清政府和中国民众。
迫使清政府屈服: 占领北京,并摧毁圆明园这样具有象征意义的地点,是迫使清政府接受英法提出的更苛刻条件(如割地赔款、开放更多口岸、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等)的一种高压手段。通过制造巨大的恐惧和屈辱感,迫使清政府尽快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结束战争。

2. 战术与实际操作:
速战速决的策略: 英法联军的目标是迅速达成战争目的,而非长期占领中国。选择摧毁圆明园作为一种强烈的军事和政治信号,比长期占领并管理一座庞大的园林更容易实现战略目标。
烧毁带来的震慑力: 焚烧圆明园这种极端行为,比单纯的占领或掠夺更能制造恐慌和绝望感,从而有效地达到“杀鸡儆猴”的效果。

3. “中国式”的文化认知与英法“文明”标准:
英法的文化优越感: 在那个时代,西方列强普遍抱有强烈的文化优越感,认为西方文明远高于东方文明。在他们的视角里,圆明园虽然奢华,但更多的是一种“东方奇观”,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并未被西方主流文化所完全理解或尊重。他们更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和政治地位。
对珍宝的定义不同: 英法联军在占领圆明园后进行了掠夺,但他们对珍宝的定义更偏向于金银珠宝、贵金属以及西方人能够理解和欣赏的工艺品。对于中国的古董、字画、文献等,虽然有些也被带走,但很大一部分在他们看来可能并不具有同等的“价值”,或者更符合“破坏性展示”的目的。

四、 为什么不烧凡尔赛宫和卢浮宫?

1. 战争性质和目的完全不同:
英法之间的战争: 历史上,英国与法国之间虽然战争不断,但当两国联手对付第三方时,其目的通常是协同作战,共同达成某个战略目标(例如在拿破仑战争后,英法之间虽然有竞争,但对其他欧洲强国也存在制衡)。当英法共同对华作战时,他们的目标是索取利益,而不是像他们与其他国家争夺欧洲霸权时那样,试图彻底摧毁对方的文化和政治中心。
对欧洲文明的尊重(相对而言): 尽管战争残酷,但在欧洲国家之间的战争中,尤其是在近代,虽然也会有破坏,但通常会相对“文明”地对待对方的文化遗产,尤其是那些被认为是“欧洲文明”一部分的象征。凡尔赛宫和卢浮宫代表了欧洲(尤其是法国)的文化和艺术巅峰,烧毁它们意味着摧毁欧洲文明自身的一部分,这在道义和政治上都难以接受。
并非“以暴制暴”到极致: 在与中国作战时,英法是侵略者,他们采取极端手段是为了达到侵略目的。而欧洲国家之间的冲突,虽然也有侵略和破坏,但其政治背景和国际体系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文明战争”的表象,至少在对待对方的国宝级文化遗产时。

2. 占领和控制的考量:
欧洲战场: 如果在欧洲战场上占领了凡尔赛宫或卢浮宫,占领者更倾向于将其作为战利品,或者用于展示其征服的权力,而不是彻底摧毁。摧毁这些地标会留下难以磨灭的“野蛮”形象,不利于战后的政治谈判和统治。
中国战场: 英法联军在中国战争的目标是收取利益,而非建立长期统治。焚烧圆明园是一种“一锤子买卖”式的报复和威慑,能够最大程度地展示其军事力量和决心,迫使清政府屈服,然后撤兵。

3. 文化与历史价值的认知差异:
西方对自身文明的珍视: 凡尔赛宫和卢浮宫是西方文明的骄傲,被视为人类艺术和建筑史上的瑰宝。烧毁它们是对西方文明自身的否定,其造成的文化损失和象征意义是西方国家难以承受的。
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如前所述,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在当时存在偏见。尽管圆明园的艺术价值极高,但从西方视角来看,它更多的是一种“异域奇观”,其“文明属性”未被西方主流文化完全认可。

总结来说,英国(以及法国)火烧圆明园,而未火烧凡尔赛宫或卢浮宫,是基于以下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

目的不同: 烧圆明园是为了报复、惩罚、象征性打击以及迫使清政府屈服以获取经济和政治利益;而烧凡尔赛宫或卢浮宫则会摧毁欧洲文明自身,不符合侵略者的长远政治考量和“文明”表象。
象征意义的理解: 圆明园代表了中国皇权和国家财富的集中体现,烧毁它有巨大的政治冲击力;凡尔赛宫和卢浮宫是西方文明的骄傲,烧毁它们意味着自毁。
文化认知差异: 西方在当时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存在偏见,相对轻视圆明园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而对凡尔赛宫和卢浮宫,则视为自身文明的至高象征。
战争手段的运用: 焚烧圆明园是一种极端但有效的威慑手段,符合英法联军速战速决、以压促成的战略。

因此,这是一个复杂而残酷的历史事件,反映了19世纪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逻辑、文化偏见以及在战争中如何运用极端手段来达成其侵略目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0月18日,英军着手焚毁圆明园时贴发的告示:

“宇宙之中,任何人物,无论其贵如帝王,既犯虚伪欺诈之罪,即不能逃脱其应有之责任与刑罚。兹为责罚清帝不守前约及违反和约起见,决于九月初五日焚烧圆明园。所有种种违约行动,人民未参与其间,决不加以伤害,惟于清室政府,不能不惩罚之也。”

被扣押的使团领队巴夏礼在书信中的看法:

“既然圆明园是我们的同胞受难的地方,我认为毁掉它是非常合适的。把整座北京城都烧掉太过残忍,毕竟这城里的人民有很多是无辜的,他们并没有伤害我们。在圆明园,我们针对的只是朝廷。它对中国人而言就像是我们的白金汉宮。如果我们只是要求赔偿金,那无异于用国民的鲜血来换钱。圆明园注定要毁灭。”

这里涉及到的几个点:

1,“既犯虚伪欺诈之罪”,“违反和约”,指的是清朝主动提出在通州议和,但是在议和过程中翻脸扣押了所有使团人员。

2,“同胞受难的地方”,“国民的鲜血”,指的是清朝对被扣使团人员的不文明对待,导致两位数的人员死亡。

3,英国认为咸丰是此事的直接责任人,所以惩戒方式是紫禁城和圆明园要烧一个。但是内城周围的居民难以疏散,最后拍了板烧圆明园。

(完)

user avatar

因为欧洲人是“文明人”,亚洲人是“野蛮人。”

“文明人”和“文明人”打战要温良恭俭让,打战抓了战俘,也不会直接处死,要么换赎金,要么交换俘虏,要么弄去挖矿。

“文明人”和“野蛮人”打战,因为素质高,所以可以素质低,对平民杀人放火奸淫掳掠都是一般操作。

法军在欧洲打战,对意大利征收“保护费”,“文明人”乖乖交钱,法军在埃及,征收“保护费”,开罗的“野蛮人”不肯交钱,爆发开罗起义,法军屠杀了数千人,他们将尸体抛入尼罗河,威慑下游的埃及人。法军继续入侵叙利亚,在雅法,法军将已经投降的数千人全部屠杀,在欧洲,他们从未这样大规模杀俘过。

这支法军的指挥官是拿破仑·波拿巴,他恢复了大革命已经废除的殖民地奴隶制度,因为人人平等的人,是不包括欧洲人以外的人的。唯一一点欣慰的是,入侵埃及、叙利亚的法军最终全军覆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英国火烧圆明园,而未火烧凡尔赛宫和卢浮宫,这其中涉及到历史背景、战争性质、文化认知、政治考量以及战争的实际操作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原因。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关键点:一、 圆明园与凡尔赛宫、卢浮宫的性质差异 圆明园: 圆明园并非一个简单的皇宫,而是清朝皇室规模宏大、极尽奢华的皇.............
  • 回答
    老实说,我最近在《英雄联盟》里遇到这么一个事儿,当时玩的是辅助布兰德(火男),没错,就是那个技能甩出去能炸翻一片的火男,结果那局我们赢了,而且我的伤害数据是全场最高!我记得清清楚楚,当时我那个高兴劲儿,感觉自己carry全场了,毕竟辅助打出这么高的伤害,说明我的对线压制、团战输出都做得挺到位。可万万.............
  • 回答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当时的军事技术、战术思想、军队素质、后勤保障以及政治因素等。一、 庞青云的“乌合之众”为何能冲破太平军火枪阵?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庞青云的队伍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乌合之众”,而是由特定历史背景下聚集起来的、具有一定战斗意志的群体。虽然缺乏正规训练,但.............
  • 回答
    英国和俄罗斯之间因为间谍事件而“闹翻”,最著名的就是2018年的斯克里帕尔(Sergei Skripal)中毒案。这起事件是导致两国关系急剧恶化,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外交危机的重要导火索。下面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为何英国会因此事与俄罗斯“闹翻”。核心事件:斯克里帕尔中毒案 时间: 2018年3月4日 .............
  • 回答
    美国革命的爆发,对大英帝国而言,无疑是一次始料未及的重大挫折。这场看似力量悬殊的对抗,最终却以曾经的北美殖民地赢得独立而告终,箇中缘由复杂且值得深入剖析。这并非简单的军事实力对比问题,而是一系列战略失误、政治困境以及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大英帝国在战争初期所持有.............
  • 回答
    中英两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在国家政治制度的演变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英国最终走向了君主立宪,而中国则持续深化君主集权。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必须深入剖析两国在地理环境、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经济基础以及关键历史事件上的不同。一、 地理环境与早期发展:岛国 vs. 大陆帝国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其地理环境在很.............
  • 回答
    德国和英国之所以会向清朝出售铁甲舰,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技术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卖”这么一个词,更准确地说,这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双方基于各自需求和考量的交易行为。清朝的需求:现代化海军的迫切渴望首先,理解清朝为何需要铁甲舰至关重要。在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
  • 回答
    英国在短短百年时间内从“日不落帝国”的巅峰跌落,成为如今一个在世界舞台上影响力相对减弱的大国,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演变的结果。这其中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军事以及全球格局的深刻变化。下面将详细阐述导致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巨大消耗与影响: 经济上的重创: 一战的消耗是巨大的。英.............
  • 回答
    二战期间,英国确实面临着相当严峻的挑战,很多时候在国际舞台上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可以说是“弱小”的。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英国在多方面暴露出的困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战争初期的军事准备不足与战略误判: 对德国实力和意图的低估: 在战争爆发前,英国高层包括张.............
  • 回答
    在英国下议院的议会辩论中,首相单肘靠在议事台(dispatch box)旁的动作,并非什么刻意设计的“品牌动作”,而是一种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且带有深刻政治和社交意味的习惯性姿态。这背后既有历史的积淀,也有对场面、对手以及自身立场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个“台”是何物。在下议院,首相站立发言的.............
  • 回答
    英国皇家海军在历史上确实曾经同时装备过几种不同口径的舰炮,尤其是14英寸、15英寸和16英寸这几种大型舰炮。这并非英国一家如此,许多海军强国在不同时期都经历过类似的情况。要理解为何会这样做以及是否会带来后勤压力,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技术发展、战略需求以及造船工业的演变来分析。历史背景与技术演进:十九世纪.............
  • 回答
    阿富汗之所以被称为“帝国坟场”,是因为历史上多个强大的帝国试图征服它,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其中包括亚历山大大帝、大英帝国、苏联,以及最近的美国。即使是这些军事和经济实力都远超阿富汗的国家,也未能实现其统治目标。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多个层面.............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英国在2018年3月驱逐俄罗斯外交官这件事。这可不是小事,背后牵扯着相当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和一系列令人震惊的事件。事件的起因:斯克里帕尔中毒案事情的导火索是发生在2018年3月4日,俄罗斯前情报官员谢尔盖·斯克里帕尔(Sergei Skripal)和他的女儿尤利娅(Yulia Skr.............
  • 回答
    关于“美国留学生比英国留学生更牛”的说法,其实是一种比较笼统、甚至有些以偏概全的看法。它背后可能包含着一些现实因素、文化认知以及一些人主观的比较心理。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1. 高等教育体系的差异与定位 美国:综合性大学的“巨无霸”与前沿探索 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尤.............
  • 回答
    安格拉·默克尔的这番表态,在当时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也并非空穴来风。要理解她为何如此直率地表达对美英关系的担忧,需要将时间回溯到2018年前后,特别是特朗普政府上台之后的一系列外交政策调整。首先,我们得谈谈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政策。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体现在了对外政策的各个层面。.............
  • 回答
    19841985年英国矿工大罢工,这场在英国工业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冲突,最终以矿工们的失败告终。这场失败并非源于单一因素,而是多种复杂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当时的政治气候是这场罢工走向失败的关键背景。撒切尔政府,尤其是其领导人玛格丽特·撒切尔,早已将打击工会力量、重塑英国经济视为其政治使命的核心.............
  • 回答
    英国曾几何时是日不落帝国,其殖民的触角伸向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大英帝国的军事力量更是令人闻风丧胆,在与大清的交锋中,他们轻松赢得了鸦片战争,迫使大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然而,就是这样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在面对阿富汗时,却屡屡遭遇惨败。为什么英国军队会在阿富汗陷入泥潭呢?这其中有诸多复杂的原因,并非.............
  • 回答
    英国王室所代表的君主立宪制度,从其根基而言,确实带有“生来不平等”的属性。这一点毋庸置疑。毕竟,君主制最核心的特征就是世袭制,权力与地位从父及子,一代代传承下去,与个人的能力、品德或后天努力毫无关系。出生在王室,就意味着天生拥有了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特权、财富和影响力。这种制度设计本身,就与现代社会推崇.............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到了印度社会一个非常令人痛心和困惑的现实。印度确实是多种宗教的摇篮,其文化深植于对精神、道德和社群的强调,按理说,这应该能提供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向善的力量。然而,现实中却存在着令人担忧的强奸犯罪率,这之间的矛盾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宗教信仰.............
  • 回答
    德国在一战中采取无限制潜艇战,说到底,这是他们在严酷的战略困境下,一次孤注一掷的冒险。我们得把时间倒回一战爆发初期,那时的德国,虽然军事实力强大,但战略态势却并不乐观。海上的困境:英国的“绞索”英国海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这一点毋庸置疑。早在战争开始没多久,英国就启动了对德国的海上封锁。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