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英国会火烧圆明园,却不火烧凡尔赛宫、卢浮宫?

回答
英国火烧圆明园,而未火烧凡尔赛宫和卢浮宫,这其中涉及到历史背景、战争性质、文化认知、政治考量以及战争的实际操作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原因。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 圆明园与凡尔赛宫、卢浮宫的性质差异

圆明园: 圆明园并非一个简单的皇宫,而是清朝皇室规模宏大、极尽奢华的皇家园林和行宫群。它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西洋建筑风格于一体,包含有无数珍贵的艺术品、文献典籍、古董文物等,是清朝皇帝处理政务、居住生活、游乐休闲的中心之一。更重要的是,它是清朝皇权和国家象征性财富的集中体现。
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是法国波旁王朝的政治中心和皇室居所,是法国君主专制权力的象征。它以其宏伟的建筑、精美的装饰和广阔的花园闻名于世,代表了法国在欧洲的艺术、建筑和文化上的至高地位。
卢浮宫: 卢浮宫最初是法国的王宫,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规模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之一。它收藏了数以百万计的艺术品,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集大成者,其中不乏许多从世界各地搜罗来的珍品,也有大量法国本土的艺术杰作。

二、 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的背景与目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英国和法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直接原因是两国在中国遭受的待遇(如英商在华贸易受阻、传教士遇害等)以及对中国市场开放的不满。然而,更深层的原因是两国对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争夺,以及想要迫使清政府进一步开放通商口岸,签订更不平等条约,扩大在华的殖民和贸易特权。
目标不是“征服”而是“敲诈”和“惩罚”: 与其说英法联军的目标是彻底征服中国,不如说是通过军事压力迫使清政府屈服,满足其经济和政治诉求。战争的手段更多是为了达成政治和经济目的的“工具”。

三、 烧毁圆明园的战略考量与政治目的

1. 政治象征与皇帝颜面:
打击清朝统治的象征: 圆明园作为清朝皇权和国家财富的集中象征,其被摧毁是对清朝统治的沉重打击。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代表,其居所被焚毁,会极大地损害其威信和权威,动摇国民对政府的信心。
报复与惩罚: 在战争过程中,英法联军在与清军的交战中,以及在一些英法人员被俘或被杀的事件中,英法方面感到受到侮辱和损失。烧毁圆明园被视为一种强烈的报复和惩罚手段,以警告清政府和中国民众。
迫使清政府屈服: 占领北京,并摧毁圆明园这样具有象征意义的地点,是迫使清政府接受英法提出的更苛刻条件(如割地赔款、开放更多口岸、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等)的一种高压手段。通过制造巨大的恐惧和屈辱感,迫使清政府尽快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结束战争。

2. 战术与实际操作:
速战速决的策略: 英法联军的目标是迅速达成战争目的,而非长期占领中国。选择摧毁圆明园作为一种强烈的军事和政治信号,比长期占领并管理一座庞大的园林更容易实现战略目标。
烧毁带来的震慑力: 焚烧圆明园这种极端行为,比单纯的占领或掠夺更能制造恐慌和绝望感,从而有效地达到“杀鸡儆猴”的效果。

3. “中国式”的文化认知与英法“文明”标准:
英法的文化优越感: 在那个时代,西方列强普遍抱有强烈的文化优越感,认为西方文明远高于东方文明。在他们的视角里,圆明园虽然奢华,但更多的是一种“东方奇观”,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并未被西方主流文化所完全理解或尊重。他们更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和政治地位。
对珍宝的定义不同: 英法联军在占领圆明园后进行了掠夺,但他们对珍宝的定义更偏向于金银珠宝、贵金属以及西方人能够理解和欣赏的工艺品。对于中国的古董、字画、文献等,虽然有些也被带走,但很大一部分在他们看来可能并不具有同等的“价值”,或者更符合“破坏性展示”的目的。

四、 为什么不烧凡尔赛宫和卢浮宫?

1. 战争性质和目的完全不同:
英法之间的战争: 历史上,英国与法国之间虽然战争不断,但当两国联手对付第三方时,其目的通常是协同作战,共同达成某个战略目标(例如在拿破仑战争后,英法之间虽然有竞争,但对其他欧洲强国也存在制衡)。当英法共同对华作战时,他们的目标是索取利益,而不是像他们与其他国家争夺欧洲霸权时那样,试图彻底摧毁对方的文化和政治中心。
对欧洲文明的尊重(相对而言): 尽管战争残酷,但在欧洲国家之间的战争中,尤其是在近代,虽然也会有破坏,但通常会相对“文明”地对待对方的文化遗产,尤其是那些被认为是“欧洲文明”一部分的象征。凡尔赛宫和卢浮宫代表了欧洲(尤其是法国)的文化和艺术巅峰,烧毁它们意味着摧毁欧洲文明自身的一部分,这在道义和政治上都难以接受。
并非“以暴制暴”到极致: 在与中国作战时,英法是侵略者,他们采取极端手段是为了达到侵略目的。而欧洲国家之间的冲突,虽然也有侵略和破坏,但其政治背景和国际体系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文明战争”的表象,至少在对待对方的国宝级文化遗产时。

2. 占领和控制的考量:
欧洲战场: 如果在欧洲战场上占领了凡尔赛宫或卢浮宫,占领者更倾向于将其作为战利品,或者用于展示其征服的权力,而不是彻底摧毁。摧毁这些地标会留下难以磨灭的“野蛮”形象,不利于战后的政治谈判和统治。
中国战场: 英法联军在中国战争的目标是收取利益,而非建立长期统治。焚烧圆明园是一种“一锤子买卖”式的报复和威慑,能够最大程度地展示其军事力量和决心,迫使清政府屈服,然后撤兵。

3. 文化与历史价值的认知差异:
西方对自身文明的珍视: 凡尔赛宫和卢浮宫是西方文明的骄傲,被视为人类艺术和建筑史上的瑰宝。烧毁它们是对西方文明自身的否定,其造成的文化损失和象征意义是西方国家难以承受的。
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如前所述,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在当时存在偏见。尽管圆明园的艺术价值极高,但从西方视角来看,它更多的是一种“异域奇观”,其“文明属性”未被西方主流文化完全认可。

总结来说,英国(以及法国)火烧圆明园,而未火烧凡尔赛宫或卢浮宫,是基于以下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

目的不同: 烧圆明园是为了报复、惩罚、象征性打击以及迫使清政府屈服以获取经济和政治利益;而烧凡尔赛宫或卢浮宫则会摧毁欧洲文明自身,不符合侵略者的长远政治考量和“文明”表象。
象征意义的理解: 圆明园代表了中国皇权和国家财富的集中体现,烧毁它有巨大的政治冲击力;凡尔赛宫和卢浮宫是西方文明的骄傲,烧毁它们意味着自毁。
文化认知差异: 西方在当时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存在偏见,相对轻视圆明园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而对凡尔赛宫和卢浮宫,则视为自身文明的至高象征。
战争手段的运用: 焚烧圆明园是一种极端但有效的威慑手段,符合英法联军速战速决、以压促成的战略。

因此,这是一个复杂而残酷的历史事件,反映了19世纪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逻辑、文化偏见以及在战争中如何运用极端手段来达成其侵略目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0月18日,英军着手焚毁圆明园时贴发的告示:

“宇宙之中,任何人物,无论其贵如帝王,既犯虚伪欺诈之罪,即不能逃脱其应有之责任与刑罚。兹为责罚清帝不守前约及违反和约起见,决于九月初五日焚烧圆明园。所有种种违约行动,人民未参与其间,决不加以伤害,惟于清室政府,不能不惩罚之也。”

被扣押的使团领队巴夏礼在书信中的看法:

“既然圆明园是我们的同胞受难的地方,我认为毁掉它是非常合适的。把整座北京城都烧掉太过残忍,毕竟这城里的人民有很多是无辜的,他们并没有伤害我们。在圆明园,我们针对的只是朝廷。它对中国人而言就像是我们的白金汉宮。如果我们只是要求赔偿金,那无异于用国民的鲜血来换钱。圆明园注定要毁灭。”

这里涉及到的几个点:

1,“既犯虚伪欺诈之罪”,“违反和约”,指的是清朝主动提出在通州议和,但是在议和过程中翻脸扣押了所有使团人员。

2,“同胞受难的地方”,“国民的鲜血”,指的是清朝对被扣使团人员的不文明对待,导致两位数的人员死亡。

3,英国认为咸丰是此事的直接责任人,所以惩戒方式是紫禁城和圆明园要烧一个。但是内城周围的居民难以疏散,最后拍了板烧圆明园。

(完)

user avatar

因为欧洲人是“文明人”,亚洲人是“野蛮人。”

“文明人”和“文明人”打战要温良恭俭让,打战抓了战俘,也不会直接处死,要么换赎金,要么交换俘虏,要么弄去挖矿。

“文明人”和“野蛮人”打战,因为素质高,所以可以素质低,对平民杀人放火奸淫掳掠都是一般操作。

法军在欧洲打战,对意大利征收“保护费”,“文明人”乖乖交钱,法军在埃及,征收“保护费”,开罗的“野蛮人”不肯交钱,爆发开罗起义,法军屠杀了数千人,他们将尸体抛入尼罗河,威慑下游的埃及人。法军继续入侵叙利亚,在雅法,法军将已经投降的数千人全部屠杀,在欧洲,他们从未这样大规模杀俘过。

这支法军的指挥官是拿破仑·波拿巴,他恢复了大革命已经废除的殖民地奴隶制度,因为人人平等的人,是不包括欧洲人以外的人的。唯一一点欣慰的是,入侵埃及、叙利亚的法军最终全军覆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