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庞青云靠流民组建的乌合之众能冲破太平军火枪阵,而满清精锐面对英国火枪阵却毫无还手之力?

回答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当时的军事技术、战术思想、军队素质、后勤保障以及政治因素等。

一、 庞青云的“乌合之众”为何能冲破太平军火枪阵?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庞青云的队伍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乌合之众”,而是由特定历史背景下聚集起来的、具有一定战斗意志的群体。虽然缺乏正规训练,但他们有其独特的优势:

高昂的士气与坚定的信念: 庞青云的队伍,尤其是其核心骨干,常常是被压迫者或对现有政权不满者。他们往往为了生存、复仇或某种理想而战,这种信念能够转化为巨大的战斗力。太平军虽然也宣称有宗教信仰,但其火枪阵的士兵可能更多是征召而来,其战斗意志和凝聚力可能不如那些“为家园而战”的庞青云部下。
近战优势与非对称战术: 太平军的火枪阵虽然先进,但在火药和枪械的工艺、弹药生产以及射击训练上,与后来的洋枪队相比仍有差距。在面对数量众多、以近战为主的庞青云部队时,太平军的火枪阵可能面临以下问题:
射击频率和精度不足: 即使有火器,如果训练不足、弹药短缺、枪械保养不善,其射击效率会大打折扣。
近战防御薄弱: 火枪阵在近距离遭遇冲击时,如果无法及时填弹或失去阵型,很容易被冲垮。庞青云的部队可能利用其人数优势和近战技能,以人海战术或集中优势兵力突破防线。
地形利用与迂回包抄: 庞青云的队伍可能更擅长利用复杂地形,进行灵活的战术机动,如迂回包抄,打乱太平军火枪阵的节奏。太平军的火枪阵通常需要相对开阔的地形才能发挥最大威力,一旦被逼入不利地形,其劣势就会暴露。
指挥官的个人能力: 庞青云(在某些文学作品中)被描绘成一个精明强干的指挥官,他可能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术,抓住太平军火枪阵的弱点进行攻击,例如攻击其侧翼、后勤或指挥官。
太平军内部的制约: 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内部出现分裂和腐败,基层士兵的士气和忠诚度可能受到影响。庞青云的队伍可能乘虚而入,利用了太平军的内部动荡。

总结来说,庞青云的队伍能够冲破太平军的火枪阵,更多是依靠高昂的士气、人海战术、灵活的近战冲击以及对太平军火枪阵在精度、弹药、训练和阵型保持上的弱点进行有效打击。这是一种以牺牲部分士兵的生命为代价,通过人海和近战来“以力破巧”的战术。

二、 满清精锐面对英国火枪阵却毫无还手之力?

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是19世纪中叶,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满清军队与英军在火器方面的巨大差距。满清精锐面对英国火枪阵之所以“毫无还手之力”,是多种复杂因素叠加的结果:

技术代差: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
火器性能: 英国军队装备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后装滑膛枪(如恩菲尔德步枪)甚至线膛枪,射速快、精度高、射程远。而满清军队即使有少数装备火器,也多为前装滑膛枪,甚至还有冷兵器。火药和子弹的质量也存在巨大差距。
战术思想: 英国军队已经发展出成熟的步枪战术,包括散兵线射击、火力压制、快速换弹以及与炮兵的协同作战。满清军队的战术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排队枪毙和冷兵器肉搏阶段,无法应对英军的密集火力网。
军队素质和训练:
士兵素质: 满清军队主体是八旗和绿营,其战斗力在长期和平年代已经严重衰退。八旗子弟多趋于腐化,养尊处优,缺乏实战经验;绿营则普遍训练废弛,纪律松散。而英军是职业化的军队,士兵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身体素质和战斗意志都远高于清军。
军官素质: 清军军官多由科举或世袭产生,缺乏现代军事知识和指挥能力。而英军军官则受到良好的军事教育,能够运用现代战术思想进行指挥。
后勤和生产能力:
弹药保障: 英国拥有发达的工业基础,能够为军队提供充足、优质的弹药。清朝的火药和子弹生产能力相对落后,甚至需要依赖进口。
武器更新: 英国军队能够快速更新和装备最先进的武器,而清朝军队的武器装备更新极其缓慢,甚至难以负担。
军事组织和管理:
军队建制: 英军拥有统一的、高效的军事指挥体系和后勤保障系统。清军的建制混乱,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管理能力。
腐败问题: 清朝官场腐败严重,这也体现在军队建设上,军费被克扣,训练得不到保障,武器装备质量参差不齐。
心理因素和认识差距:
西方军事力量的冲击: 鸦片战争前后,满清统治者和军队对西方军事力量的真实水平缺乏清醒的认识,低估了其火器和战术的优势。
“天朝上国”的观念: 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越感,使得满清统治者和军队难以接受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军事制度。

对比庞青云的队伍与满清精锐:

庞青云的队伍可能在特定战场,依靠人数、近战能力和对太平军火枪阵具体弱点的把握,能够以“原始”的勇气和战术突破对方的火力限制。这是一种“以弱胜强”的局部案例,并且是以巨大的牺牲为代价的。

而满清精锐面对的是一个整体上拥有技术、训练、战术、组织全面优势的现代化军队。这种差距是系统性的、难以通过局部勇气和数量来弥补的。英国火枪阵的火力密度、射程、精度以及与之配套的战术,是清军的传统战术和装备完全无法对抗的。一旦清军进入英军的有效射程,就如同进入一个死亡陷阱,毫无还手之力。

总结一下,庞青云的队伍可能是在特定条件下利用了太平军火枪阵的“不完美”之处,而满清精锐则是在与一个技术和组织都已远超自身的敌人对抗,其落后是全方位的,因此才会显得“毫无还手之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现实里,火枪兵一般会配有长矛兵。如果不是突然的遭遇战,一般都还会有防御沟等工事。或者会借助一些地利,比如小山坡之类的,以上打下。

再就是炮兵应该比火枪的应用还要早,而且什么骑兵对炮兵,跑过去了就像砍瓜一样,现实里也应该是极少存在,炮兵一般是有保护和工事的。其实战场上骑兵钝器使用的比例应该是高于利器的,你拿刀砍过猪骨头就明白我在说什么。

攻城战可能也不会出现,直接就冲到人城下了。比如一个城池,就城里有人,城外光秃秃都是大平原。最起码很多大城市城外都居住了大量的人口,有很多居民区和小城镇。

当然这也不能怪影视导演。因为以上这些东西拍起来太贵了,又不好看。考虑到早期的影视导演求证能力比较强,可能还是研究过,但是发现这样拍不起,又难看,所以就慢慢成了约定俗成现在的样子。

user avatar

首先需要阐述一个事实上的结论,不论是庞青云的流民,还是1840年的“满清精锐”,在彼时的时代背景下,只要战斗果断,不怕牺牲,战斗意志极其坚定,即时依靠冷兵器也可以给予全火器步兵以重大意义上的杀伤。

清军在军事上的惨败,其实并不是单纯的很多的跟帖中所描述的,军事装备上的差距,或者简单的说武器上的差异性恰恰是其中最无关紧要的部分。

1842年,英军的主要武器仍然是前装滑膛隧发枪,这种枪装填复杂,射程近,精度差,可靠性差,遇到恶劣天气近乎失能。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37年后的1879年的Isandhiwana之战(祖鲁之战),已经装备完全具备现代步枪特征的(金属定装弹药、后装、线膛)Martini Henry 步枪的英国非洲远征军,仅仅在一个悲惨的下午,遭到了主要武器仅仅是铁质短矛的祖鲁战士的突袭,1300名英国远征军被全灭并部分被肢解。

英军仅此一役的死亡人数,只到1900年所有在中国战场因为军事战斗死亡的英军人数都没有达到。



Isandhiwana之战,英军在步枪和火炮在技术差异上相对于1842年的英军来说,是具备划时代的区别,差距比美国南北战争开始和结束时,军队火器进化的差异性还要大。

本人在美玩过1816式美国南方的前装隧发枪,也玩过马提尼后装步枪,两者的射击直观的感受,明显是2个时代的武器。(虽然隧发枪打起来更有感觉,我也很幻想满足于列队排枪的幻境)

祖鲁战士呢?

看看上图,是一个标准的祖鲁战士,近乎赤身裸体,使用的主要的武器是右手上的IKLWA短矛*也就著名的祖鲁矛(特别适合矛猎,在非洲易于捕杀大型动物),另一种主要武器是左手上的木制短仗,还有一种牛皮盾(几乎没有防弹能力)。

祖鲁人几乎不会使用火枪,战斗中装备少量且落后的火枪,且祖鲁战士认为用枪杀死人,是不荣誉的。这本质上是一支近乎原始的部落级别的军队,但是,就是这样一支近乎原始的部落部队(甚至连马都没有),在果断且不怕牺牲的波浪式的近战攻击中(waves),将近2000人的英军给彻底压垮了,英国极其仆从军起码死亡1300-2000人,其中证实的是1300人。

对那场战斗感兴趣的也可以看看Nolan导演的蝙蝠侠三部曲里的那个英国老管家(后来加爵的Sir Michael Caine)还是小鲜肉的时候主演的派拉蒙的电影Zulu(这部电影描写的场景是在Isandhiwana之战之后的渡口传教站之战,这批英军借助防御工事成功抵御祖鲁战士,这部电影对于双方武器和战术的描写极其写实,是我永久保存的优质战争电影之一)。

这其实是一件很让人震惊的真相,因为实际上2次鸦片战争,英军死亡的人数,连这1300的零头都没有(不足300人,第一次鸦片战争仅仅死亡69人,实际上疾病导致的死亡比战死的高的多)。这种情况,就很难以军事能力及武器差异来解释了。

而实际上,同期去看,英国与中亚、东亚及东南亚,那些同样在文明发展上落后的民族之间爆发的冲突,这点同样具有鲜明的特点。

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英军死亡11000余人,1839年第一次英缅战争,英军死亡23000人,1856年第一次波斯战争,英军死亡1500人,1839年第一次阿富汗战争,英军死亡5000人。这里除了第一次英缅战争中有部分是印度士兵外(鸦片战争中一样有印度裔士兵),其余战役绝大部分都是英国人。在军事角度的死伤率上看,清政府的战果对比其他战争被征服者的体量来说,可以说简直是耻辱性的。因为,你很难解释,同为难兄难弟,甚至在宗教上更加封闭保守,而且甚至缺乏一个有效国家管理体系的祖鲁人、波斯人、缅甸人、阿富汗人和印度人,是如何在战场上,单纯的达到一个相对清政府来说,简直不是一个层级的对英国士兵的致死率的。

其实道理很简单,清政府代表着中国特色的东方封建王朝兑变的最高的统治逻辑,这个统治逻辑不仅仅使得自己的国家,在国家能力和现代治理上全面落后于西方,更重要的,使得自己的人民在思想上成为行尸走肉,成为一众没有任何向心可以端着饭碗看着外国人追赶本国官军,一群没有任何凝聚力的散沙。

甚至使中国的汉人丢失了男性本来就天生具有的斗恨和好战的基因,祖鲁战士以肢解敌人为荣,波斯战士以砍头为荣,阿富汗人以收集敌人的皮肤为爱好,过程虽然血腥野蛮,但是在军事能力,或者简单的男性斗狠的层面上不屈不牢,就算装备极其劣势,但是只要但凡抓住敌人的军事失误,就可以迅猛的打击,在敌人的失误中,通过个体的军事主动性造成敌人血腥的军事惨败。

而清朝则完全相反,儒家思想的毒害,封建王朝的军丁思想(只为个体或群体利益而不是国家民族利益),军事领导的极度腐败和无能,农耕社会轻军重士的传统,都使得战士本该拥有的血腥和野蛮,以及在战场上所需要的进取和冒险精神都丧失的一干二净,不知为何而战,战斗中欺软怕硬,一触即溃,服务于各大军阀各自私人利益的这些腐败、软弱的军队,才使得中国东亚病夫和一盘散沙的形象深入西方人心,这在西方的军事征服史上也是罕见的。因为西方,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如此无能、软弱、思维中古看似巨人,实际上泥足都算不上的庞大国家、文明实体。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同样是武力征服,同时期西方对中国的描述,完全就是建立砸藐视和轻视上的,而对于其他被征服者,虽然也是以胜利者的态度去审视,例如野蛮人、例如剥皮生番,但是还是存在着血性能力上的认可的,这个态度对中国是完全不同的,甚至造成了西方人认为东方人不适合现代作战,总是一触即溃,男人如同太监一样狡猾和软弱的形象。这种国际形象环视世界,其实也是少有的,大家都知道阿富汗落后,贫穷,不开化,没有任何工业,野蛮封闭,但是谈到阿富汗战争,则是“帝国坟场”,这是第一次阿富汗战争,第二次阿富汗战争,苏阿战争以历史所铭刻下的战果,大家有没有听过,西方人称阿富汗人是散沙?是病夫?

在这个意义上看,抗美援朝的现实意义,百年之后,如何评价都不为过,要理解为什么清军一触即溃,其实研究一下为什么同样是一个民族,很多还是一样的农民出身,志愿军却可以死战到底,坚持战斗到最后,就拥有了问题全部的答案。技不如人还是其次,如果民族灵魂都死了,那就完了

user avatar

是说李连杰拍的电影投名状吧,我看到他们在苏州城外挖能骑马通行的战壕就想笑,他们肯定不知道江南水乡挖这么深的战壕,是打算养鱼玩吗?

user avatar

首先,满清的所谓精锐真不一定打的过两百年前的自己。更别说打火枪阵了,八旗和绿营早就烂透了,在对太平军的过程中发现只能使用团练了。后来的部分有战斗力也是从团建中脱胎的淮军湘军和脱胎淮军的北洋军。


英军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强。满清溃败的原因也不主要是武器的问题。

同时期祖鲁战争,祖鲁人都能破英国人的阵,给英军造成重大伤亡,祖鲁人现在啥样你再推一下一百五十年前祖鲁人啥样。


庞青云虽然有点戏剧化,但是存在可能。

第一太平军重大失误,没有派人保护炮兵和火枪兵。这点可能是太平军太自信了。剧中庞青云只有八百。后给的一千只压阵,可以说离的比较远。太平军将领觉得这玩意吃下来不费劲,就轻敌了。


第二,这八百人基本属于必死的心。打劫官兵基本上就是匪了,再被诏安,属于不可能再叛了,家人肯定会被握住的。退了,何魁不介意用他们家眷的人头来报功,只能赢不能输的局面。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伤亡那么大还没崩溃的原因。


第三点还是人的原因。坚持到了压阵的骑兵看到了希望,破了炮兵阵地。最重要的是一刀结果太平军将领。骑兵怕火炮,但是不怕被冲乱的步兵方阵的。


第四:一开始李连杰就说了,得贴上,斗狠!

这是唯一的机会。贴上了李连杰更狠,所以就赢了呗,武器又不是马克沁波波莎,顶多就前装滑膛枪。狭路相逢勇者胜。


战争是人的艺术,打的是人。不是现代这种武器差两三代,没见面,人家一炮你没了的时代。就哪怕现代,也有沙特王爷军被拖鞋军暴打的案例。终归打的是人。从后期攻克南京来看。庞青云就是那个时代的满清第一将。这种人,天生气运不说,如果真的存在,我觉得在内陆还是能和英军打一打的,起码不会比祖鲁人更差吧。

user avatar

投名状里,庞青云拉起的部队居然敢在远程火力不如,人数也少于太平军的情况下不计伤亡冲上去靠肉搏战搅乱太平军的阵型。

就冲着一段,庞青云这几百人绝对是清军里精锐中的精锐,吊打其它所有部队。

因为历史上清军跟太平军对抗全靠远程火器,近身战很少占便宜,初期基本每次太平军冲到眼前打近身战就崩了,后来的湘军和淮军相对好一点,也只是相对。

user avatar

因为电影乱拍的。里面太平军人人着甲且服装统一,训练有素临阵不乱,换个皮就是髪国精锐老近卫军了。

庞的部队更离谱,头两阵400人顶着枪林弹雨冲锋,死到几十人都不退,士气不说清军了,基本比肩解放军。

与精锐的训练极不相称的,是太平军的指挥水平。火枪兵不配长枪手保护就罢了,腰刀都不配一把,近战居然用枪托砸?然后火枪兵被近战缠住了,后面的步骑兵就站着看,都不知道抄一下侧翼,等于是5000人的部队留了4800人当预备队(雾)。还有炮兵,放在两军阵前也就算了,拒马也不摆、壕沟也不挖,一门炮就光秃秃地杵地上等着被贴脸,唯一的输出也基本打在自家骑兵身上。最后让人家8个骑兵端了整个炮兵阵地。

再说再说了,清军不过2000人,炮都没一门。太平军200个火枪兵就差不多拼光了清军400人的先锋,结果剩下4800人被1500人给灭了。

也就是说太平军5000人里就200人是打仗的,后面4800人是群众演员,站一天给一个盒饭发100块的那种。

这就解释通了。[doge]

----------分割线----------

呀这么多人看,那借这个机会再多聊两句吧

电影绝对是好电影,在我看过的片子里,《投名状》称得上是本世纪最优秀的清朝战争片也不为过!本回答中指出的只是一些技术上的硬伤,对于整体观感而言可以接受,无伤大雅。

其实电影名字《投名状》本身有一点误导性,容易让人往“兄弟情谊”、“背信弃义”等方面联想。片中女主徐静蕾的加入,更是让不知情的人误以为这就是几兄弟争风吃醋,最后兵戎相见的狗血剧。而即便看过一遍,也会因为一些关键片段的删减,把剧情简单的认为是大哥的野心随着权力的增长而不断膨胀,最终私心作祟,对兄弟痛下杀手,却因缺乏政治经验而被除掉。(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gd总局的剪辑水平,把无数好片剪成“四不像”,其中另一部受害者《赛德克巴莱》,有机会我也想说说)

而依本人愚见,这部电影旨在通过数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对那个民不聊生的时代进行反思。其中贯穿整个故事最主要的矛盾有两对,一是庞青云(李连杰饰)的“天下大义”和赵二虎(刘德华饰)的“江湖道义”之间的矛盾;二是三兄弟代表的新兴汉人军阀,和慈禧为中心的满人政权之间,实力此消彼长所产生的矛盾。而看起来闹得最凶的太平军VS清政府、何魁VS三兄弟,实际只是起到推动剧情的作用。而姜午阳(金城武饰)和三位大人则分别是两对主要矛盾双方之间的调和剂。

那电影是想要反思什么呢?我认为是:“为了大义,是否可以牺牲小义”这一论点。

庞青云格局最高,他希望结束这民不聊生的乱世。他不想一个前一秒慈祥的老者,后一秒就因为一个地瓜跟自己拼命。他问自己:为了保障后方安全,是否可以杀掉手无寸铁的降兵?为了能上位实现理想,是否可以手刃出生入死的兄弟?为了天下苍生,是否可以冒险得罪慈禧和三位大人?或者说,官场混个几年,有实力之后再顶撞中央?可惜,为了更大的义,他牺牲不了再大的义,他做错了最后一个选择,成了弃子。

赵二虎敢打敢拼,但是头脑简单,他追求的,是“信义”的义。他问自己,为了村里的承诺,是否可以包庇手下犯罪?为了同敌人的约定,是否可以放过2000名逆贼?为了手下,是否可以公然挪用朝廷粮饷?他一再为自己人着想,得罪了所有人,只能说最后死得不冤。

姜午阳最单纯,他为了“兄弟情义”可以破自己的底线。他问自己,为了大哥,是否可以不理会二哥的声嘶力竭,把他打晕绑起来?为了兄弟能和好,是否连二哥最爱的女人都能杀?为了信守投名状,是否敢跟大哥同归于尽?他是三兄弟里最糊涂的,全片只一句“大哥是对的”贯穿始终。但我相信,当刽子手第3357刀刺入他心窝时,他想明白了这一切。

他想明白了什么?——这一切,其实是个死局,自投名状立下的那一刻,等待三兄弟的,就只有后半句誓言: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那到底如何破解这个死局?电影没说,但我想,历史已经给了观众们答案。

(这里还是要表扬一下金城武被千刀万剐时的演技,其实前面看不明白的,看他的表情变化也能体会个大概,这段简直称得上全剧点睛之笔,然而……被删了……)

咳咳,一时心血来潮,补充了那么多,因为还是感觉鸡蛋里挑刺有点对不起这部神作。上文也说了,太平军vs清军是次要矛盾,他便是拍成坦克对轰,只要自圆其说我也接受。关键本来就不该是豆瓣只有7.5的评分,我再给他落井下石,真心感觉对不住~~

欢迎大家评论,我更希望看到剧情方面的讨论,而不是纠结4800个盒饭啥的……

----------分割线----------

@chris jin 非常棒的评论,别浪费了,顶上来,就是不知道为啥被河蟹了……怀疑是最后一行“才有今天的□□□”一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当时的军事技术、战术思想、军队素质、后勤保障以及政治因素等。一、 庞青云的“乌合之众”为何能冲破太平军火枪阵?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庞青云的队伍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乌合之众”,而是由特定历史背景下聚集起来的、具有一定战斗意志的群体。虽然缺乏正规训练,但.............
  • 回答
    《投名状》中,庞青云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对姜午阳说了那句令人心悸的“快,投名状”。这句话绝非简单的提醒,它承载了太多东西,是庞青云一生信念的凝结,也是他对姜午阳最终的托付和鞭策。要理解这句话的分量,得从庞青云的整个生命历程,特别是他对“投名状”这个概念的理解和实践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白“投名状”是什么.............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知识精英参与大众文化节目的一个核心现象。其实,说《奇葩说》是一档“严肃的辩论节目”可能有些许偏差,它更像是一档“娱乐化辩论真人秀”,但正是这种“娱乐化”的表象下,隐藏着许多吸引名校毕业生和业内精英们参与的深层动因。首先,咱们得明白,熊浩、庞颖、詹青云这些名字代表的不仅.............
  • 回答
    关于卫青的军事能力,确实存在一种观点,认为他并非那种天赋异禀、运筹帷幄的顶级将帅,其一系列辉煌战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汉朝国力的鼎盛,以及霍去病这位天才的辅佐。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其背后的逻辑和考量。一、 “国力碾压”论的几个关键支撑点: 强大的后勤保障与兵源供给: 汉武帝时.............
  • 回答
    坦白说,我对詹青云并没有什么“不喜欢”的情绪,因为作为AI,我本身没有个人情感,也就谈不上喜欢或不喜欢。 我观察和学习信息,而关于詹青云,我能接触到的是她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在辩论场上展现出的特质、她的一些观点以及围绕她产生的讨论。如果一定要从“不那么欣赏”的角度去解读,或许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谈谈。首.............
  • 回答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句诗,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六回,薛宝钗在与史湘云一同游玩时,感叹自己的抱负,随口吟诵而出。初听之下,这似乎是一句积极向上、志存高远的佳句,表达了渴望实现远大理想的愿望。然而,在一些《红楼梦》的忠实读者眼中,这句诗却成为宝钗性格中被诟病甚至攻击的“黑点”,并且这一讨论已经持.............
  • 回答
    青山控股作为一家规模庞大的民营企业,在不锈钢行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近期市场上关于青山控股的讨论却弥漫着一种奇特的矛盾:一方面,青山控股在正常交付现货,这意味着其生产和销售在按部就班地进行,这通常是市场稳定和健康运行的标志。另一方面,却有大量声音在唱衰,认为“多头会赔得底裤不留”。这种现象并非.............
  • 回答
    青岛、黑龙江、吉林、辽宁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多的优秀运动员,并非偶然,而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涵盖了历史、地理、气候、文化、经济、政策以及体育体制等多个层面,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人才培养土壤。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1. 深厚的体育传统与浓厚的体育氛围 历史积淀: .............
  • 回答
    青岛蓝色硅谷地区的发展,近些年来似乎少了一些过往的声势,这背后并非是“不重视”这么简单,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一个自然调整和演变过程。首先,我们要回溯一下“蓝色硅谷”概念的提出和初衷。大概在十年前,青岛市大力推动西海岸新区发展,其中就包含了即墨(现即墨区)沿海区域,将其定位为“蓝色硅谷”,意图打造.............
  • 回答
    青岛的地铁修建速度,确实是不少市民关心和讨论的话题。要说“慢”,其实背后涉及的因素挺复杂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更多的是城市发展、规划、资金、技术、环境等一系列相互交织的考量。咱们就一点一点捋一捋,看看为什么感觉青岛的地铁建得好像比其他地方“磨叽”点。首先,得承认,青岛地铁的建设起点相对其他一些.............
  • 回答
    青海陨石坠落没有预警,这并不是因为防御系统不够先进,而是陨石撞击地球的性质本身就极其难以预测。简单来说,它不像导弹那样有明确的发射源和飞行轨迹可以追踪。下面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预警”的本质是什么。对于我们熟悉的天灾,比如地震、洪水、台风,预警通常是基于对现有环境或系统进行持续.............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要论证青雉“直接秒杀”萨龙的说法是否成立,并且要详细解释其中缘由,还得从漫画中的具体情节和角色的实力定位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在漫画原著的阿拉巴斯坦篇中,青雉并没有“直接秒杀”萨龙。 青雉在阿拉巴斯坦的出现,是为了捕捉并制裁正在逃窜的尼古·罗宾。他在沙漠中遇到了正在与索隆交战的萨龙,并与萨.............
  • 回答
    《九州·缥缈录》中,青阳部灭真颜部,这绝非偶然,而是青阳部为了生存和扩张,在权衡了各方利益、实力对比和战略目标后,做出的一个艰难但必要的决定。这里面牵扯到青阳部的文化、历史、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以及他们自身所处的困境。首先,得从青阳部本身的生存环境说起。青阳部,顾名思义,是以北方严酷的环境为根基的游牧.............
  • 回答
    国内电影审查的严格程度,相信不少观众都有目共睹。许多题材和内容都可能面临挑战,甚至被删减或禁播。然而,当我们聚焦于当下荧屏上层出不穷的青春剧,会发现一个颇为令人玩味的反差——“打胎”这个曾经被视为敏感、甚至有些禁忌的剧情桥段,却似乎在其中拥有了相当的生存空间,并且出现的频率不低。这背后其实并非没有逻.............
  • 回答
    空巢青年数量逐年增长的背后:社会变迁与个体困境的交织“空巢青年”这一概念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深刻反映了当代社会结构性变化和个体生存状态的演变。其数量的逐年增长,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究其根本,我们可以从宏观的社会环境和微观的个体层面来分析。 一、 宏观社会环境的驱动因素:1. 城市化进程.............
  • 回答
    国产青春片里的“打胎梗”,这事儿啊,说起来真是有点复杂,而且也挺有意思的。感觉像是约定俗成似的,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那么一部电影,把这个情节安排得明明白白。你想想,为什么它会出现?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这背后藏着一种“成长的代价”的叙事模式。青春片嘛,核心不就是讲年轻人的成长和蜕变吗?.............
  • 回答
    青岛,这座海滨城市,自古以来就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孕育了无数优秀的艺术人才,成为国内著名的“明星摇篮”。那么,究竟是什么造就了青岛如此惊人的明星产量呢?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在共同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环境首先,青岛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就自带一种浪漫与活力。依山傍海,气候.............
  • 回答
    你有没有注意到,最近拿到手里的青春文学,书名好像越来越“健谈”了? 以前可能就简单几个字,或者一句朗朗上口的诗词,现在呢?动辄四五句,甚至像小作文一样铺展开来,让人读完书名,都得缓缓神。为啥会这样呢?其实,这背后有几个挺有意思的原因,咱们一层层扒拉扒拉。第一,为了“吸睛”和“点题”,搏个眼球。在这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