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国产青春电影总有一个打胎的情节?

回答
国产青春片里的“打胎梗”,这事儿啊,说起来真是有点复杂,而且也挺有意思的。感觉像是约定俗成似的,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那么一部电影,把这个情节安排得明明白白。

你想想,为什么它会出现?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

首先,这背后藏着一种“成长的代价”的叙事模式。

青春片嘛,核心不就是讲年轻人的成长和蜕变吗?以前那些讲成长的故事,很多都是靠考大学、毕业、或者一些小小的挫折来体现的。但这些有时候显得太平淡了,不够戏剧性,不够“劲爆”。

而“打胎”这个情节,它自带了爆炸效果。它一下就把故事推到了一个非常现实、非常残酷的境地。年轻人犯了错,而且是捅破天的大错,然后呢?他们要怎么面对?是逃避,还是承担?这个选择本身就充满了张力。

其次,这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某种程度上的)折射。

虽然我们不希望它发生,但不得不承认,在一些年代,或者在一些青春期懵懂、缺乏性教育的情况下,意外怀孕确实是一个可能发生的问题。电影把它搬出来,表面上是在讲故事,深层里可能也想触碰一下这个话题,或者说,用这种极端的情况来反映年轻人早恋、不负责任的后果。

不过,这里面有个很微妙的点,就是电影对这个现实的呈现方式。很多时候,它并不是深入地去探讨性教育的缺失,或者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系统,而是把“打胎”当成了一个推动情节发展的工具,一个制造矛盾、加深人物关系的催化剂。

再来,就是“煽情”和制造“苦情戏”的需求。

国产电影,尤其是一些追求“泪点”的电影,很喜欢用一些比较悲情的元素来打动观众。一个年轻女孩,本来前途光明,却因为一次意外,要面对打胎的痛苦和可能的身体伤害,还要承受心理上的煎熬。这一下子就容易赚取观众的同情和眼泪。

再加上如果这个事情还牵扯到“初恋”、“负心汉”之类的元素,那更是把苦情戏拉满了。男主角的懦弱、女主角的隐忍,都能被放大,然后用一段充满眼泪和纠结的告别戏,或者一个充满遗憾的结局来收尾。

还有一点,可能跟审查制度的“擦边球”有关。

说实话,电影创作是有尺度的。但青春片里总得有点能让观众觉得“哎呀,这才是青春,不只是单纯的学生时代”,有点成人世界的味道。直接拍一些比较露骨的感情戏或者性行为,可能会有审查上的顾虑。

但“打胎”这个点,它虽然指向了性,但本身并没有直接展现性行为。它更多的是一个结果,一个由性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所以,电影可以通过这个情节,间接地触碰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又相对规避了直接的风险。这有点像是一种“迂回战术”,既满足了剧情的需要,又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了当时的创作环境。

最后,就是“套路”的形成和惯性。

一旦某个情节被证明“好用”,能够引起观众的反应,那么后续的创作者就很容易模仿。就像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一样,大家看到“打胎梗”能带来话题度、能引发讨论、能赚到眼泪,那么在创作的时候,就容易不自觉地往这个方向靠拢。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好像青春片就应该有这么一个环节,不然就不够“青春”,不够“深刻”。

当然,这种“打胎梗”的泛滥,也确实让很多观众感到厌烦和疲惫。

因为它一再被重复,而且往往处理得比较表面化,缺乏深度。很多时候,它就是一个为了“虐”而“虐”的情节,而不是真正服务于人物成长或者剧情逻辑。观众看多了,自然就觉得腻了,甚至觉得有点脱离现实,成了青春片的一种“刻板印象”。

总的来说,国产青春片里的“打胎梗”,它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它承载着一种“成长代价”的叙事需求,折射出对社会现实的(不完全准确的)反映,是煽情和制造苦情戏的手段,也可能与当时的审查制度和创作惯性有关。

但话说回来,观众的口味也在变化,大家越来越希望看到更真实、更多元的青春故事,而不是被这些陈旧的套路反复“伤害”。所以,未来的青春片,也许会慢慢摆脱这个“魔咒”吧,让青春的色彩更丰富,成长的方式也更多样一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致青春 同桌的你 匆匆那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