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青岛、黑龙江、吉林、辽宁产生了这么多优秀运动员?

回答
青岛、黑龙江、吉林、辽宁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多的优秀运动员,并非偶然,而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涵盖了历史、地理、气候、文化、经济、政策以及体育体制等多个层面,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人才培养土壤。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1. 深厚的体育传统与浓厚的体育氛围

历史积淀:
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 东北地区有着悠久的体育传统,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到前苏联体育文化的影响,冬季项目和力量型项目发展迅速。很多老一辈的体育明星都出自东北,为后代树立了榜样,形成了强大的体育精神传承。例如,东北地区在冰雪运动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培育了无数优秀的滑雪、滑冰、冰球运动员。
青岛: 青岛作为中国最早接触近代体育的城市之一,拥有悠久的体育历史。例如,国球乒乓球的早期发展与青岛有着不解之缘,许多乒乓球名将出自青岛或在此训练。此外,青岛的帆船运动、足球等项目也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发展历史。

浓厚的体育氛围: 在这些地区,体育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象征。
群众基础: 基层体育设施相对普及,学校体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普遍较高。尤其是冬季的冰雪运动,在东北地区更是家喻户晓的娱乐方式。
社会关注度: 体育赛事在这些地区受到广泛关注,优秀的运动员会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赞誉,这种正向激励作用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体育事业。

2. 独特的地理与气候优势

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
冬季漫长而寒冷: 东北地区冬季漫长、冰雪覆盖时间长,为发展冬季项目(如滑雪、滑冰、冰球、花样滑冰、速度滑冰、短道速滑、冰壶等)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许多运动员从小就在冰雪环境中成长,对冰雪运动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适应性。
适宜的夏季气候: 即使在夏季,东北地区的气候也相对凉爽,这对于一些需要耐力训练的项目(如田径、游泳等)也是有利的。

青岛:
滨海城市优势: 青岛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为帆船、赛艇、帆板、游泳、沙滩排球等水上运动提供了绝佳的场地和条件。海边的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也为户外训练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温和湿润的气候: 青岛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但冬季不严寒,夏季不酷热,整体气候条件适宜多种体育项目的训练和比赛。

3. 相对完善的体育训练体系与人才选拔机制

各级体育学校和训练基地: 这些地区拥有数量众多、体系相对完善的体育专业学校、体校、训练中心等机构。这些机构承担着为国家和省输送优秀体育人才的重要任务。它们通常配备有专业的教练团队、训练设施和医疗保障体系。
早期人才发掘与培养:
校园体育: 体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较高,学校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并从中发掘有潜力的苗子。
体校体系: 各级体校是专业运动员培养的摇篮,通过选拔、训练、比赛层层淘汰,逐步培养出高水平运动员。
专业教练团队: 这些地区拥有一批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教练员队伍,他们能够科学地指导运动员训练,发掘运动员的潜力,并根据项目特点进行针对性培养。
与国家队的衔接: 这些地区的优秀运动员能够顺利进入国家队进行更高级别的训练和比赛,形成了一个良性的输送链条。

4. 经济发展与社会支持

经济基础: 虽然东北一些地区面临经济转型挑战,但青岛、辽宁的经济相对发达,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撑。政府和企业在体育设施建设、运动员培养、赛事组织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投入。
政府重视与政策支持: 地方政府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普遍给予高度重视,出台了相关的支持政策,例如增加体育投入、完善运动员保障体系、引进高水平教练等。
企业赞助与社会力量参与: 许多企业积极赞助体育项目和赛事,为运动员提供经济支持和发展机会。社会各界对体育的热情也为运动员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5. 人口基数与选材优势

人口规模: 辽宁、吉林、黑龙江是中国人口较多的省份,庞大的人口基数为体育人才的选拔提供了更广阔的范围。即使选材比例不高,绝对数量也可能非常可观。
身体素质: 东北地区居民普遍身材高大,这对于一些需要力量、身高优势的项目(如篮球、排球、举重、柔道等)具有天然的优势。青岛地区居民的体质也普遍较好。
坚韧的意志与拼搏精神: 东北人民素以“豪爽”、“坚韧”、“不怕吃苦”著称,这种精神品质对于运动员在艰苦训练和面临困难时至关重要。他们往往能够承受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压力,展现出顽强的拼搏精神。

6. 特定项目的优势项目推动

冬季项目(东北): 如前所述,东北地区在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球、越野滑雪等项目上拥有极强的传统和优势,培养出了无数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
水上项目(青岛): 青岛在帆船、赛艇等水上项目上的发展起步早,基础好,拥有国际一流的竞赛场地和训练条件,也培养出了一批在国际赛场上享有盛誉的运动员。
球类项目(如乒乓球、足球): 青岛在乒乓球项目上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辉煌的历史,许多优秀乒乓球运动员都出自青岛。辽宁、吉林在足球、篮球等项目上也曾涌现过不少优秀球员。

7. 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当然,任何一个地区伟大运动员的出现,都离不开一些历史性的偶然因素,比如某位杰出教练的出现,或者某个具有天赋的孩子被及时发现并培养。但正是因为上述的各种“必然性”因素,才为这些“偶然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得优秀人才得以不断涌现。

总结来说,青岛、黑龙江、吉林、辽宁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多的优秀运动员,是多种因素叠加共振的结果:

深厚的体育文化传统和浓厚的群众基础。
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尤其是在冰雪项目和水上项目上的优势。
相对完善的体育训练体系和人才选拔机制。
政府和社会在经济、政策、资源上的支持。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特定优势项目的带动和传承。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为这些地区输送源源不断的优秀体育人才,让他们在国际体坛上闪耀光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新更新:我们辽宁鞍山市这一个地级市的运动员。在本届东京奥运会上获得了4金1银1铜。这个300万人口地级市甚至超过很多国家在本届奥运会的奖牌数量!这就是硬实力

https://www.zhihu.com/video/1321306615073452032

各省奥运会冠军,让你们看看什么叫“辽老大”


感谢邀请!作为从小在体校长大的孩子,我还是有一点发言权的。

其实还是那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东北三省包括题主说的青岛,都是城市化最早的地区。尤其是辽宁和青岛这俩地方。从建国后经济也一直属于发达地区。体育属于第三产业塔尖儿的产物。只有经济基础强了,吃饱了肚子才能想到发展体育运动。吃的好,人身体素质也好。题主说到国际象棋,就更得说说体育运动之间的差异。看奥运会你就会发现,非洲几乎没有人参加游泳比赛和水上项目,还有射击射箭。不是他们不行,是这类项目太烧钱,他们根本玩不起

国际象棋也是如此,国际象棋也属于体育中的高端项目了。一个国际象棋好教练很难找的,农村孩子能选田径作为运动项目。但是绝对不可能有条件接触到国际象棋的。而你说的东北以及青岛都是城镇化特别高地区,我们家是个辽宁工业三线城市,即便如此我们这市体校早在80年代就有专门训练各种棋类的棋牌苑,在老体育场正门。而现在我们这里更是有私人的教授棋类的培训班还有围棋道场。而黑龙江那边靠近俄罗斯,众所周知俄罗斯国际象棋非常厉害,所以交流也很多

另外就拿辽宁来说,当时经济好,各级体校经费充裕,运动员出路也好。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很多地方都饿肚子,而我们这里市体校为了保障运动员训练,居然特批给运动员提供黄油面包和牛奶鸡蛋。当时辽宁各国企业也纷纷建立运动队和举办体育比赛,田径队这种已经是烂大街队伍,柔道队、摔跤队、拔河队也不稀奇。比如我得教练,就当过冶金部柔道队总教练(冶金部如今撤了)比赛各个厂矿机关事业单位都举行各类比赛。比如我们这的八大局乒乓球比赛流传至今。

人才的需要促进了就业。当时市体校毕业的学生只要成绩好可以直接被事业单位和公安局、税务局、工商局、银行、国企招走。我得师哥们,就是在90年代打过拳击省运会后,打包被市公安局招走的。如果是在省队退役。那更有可能进省直机关工作。说白了就是放手去干!只要有成绩都是铁饭碗!

当时全国各地都来辽宁挖人,我一个70后小姐姐。就是90年代被深圳从辽宁射箭队挖走的。到深圳就给解决户口问题。当时90年代就拥有深圳户口可是一件很牛的事呢。而我在市体校练习柔道时候,有那么一句话,辽宁省冠军,就是全国前三。因为辽宁柔道实在太强。当时我一个师哥在在辽宁柔道队已经是运动生涯末期,年龄也大,训练懒散。省队教练和其他领导就看他不爽,说你这样已经不可能有啥运动成绩,还是退役吧,结果这时候云南红塔集团找到他,开出条件让他替云南参赛,若是能获得全运会前三就让他做云南队教练并给与重金奖励。就这样一位运动生涯末期的辽宁老将,被云南挖走后全运会上连战连胜居然获得了冠军。至于我当时在市体校,除了没上大学的,基本被各个省队挖走。一般辽宁队看不上的队员会去浙江队、天津队。更有在辽宁打不上主力的,到别的省市都是主力队员。

包括乒乓球在内都是如此,很多在辽宁不要的队员在别的队都成了主力。像乒乓球的马琳,在辽宁队一直不给转正(觉得他水平不够),结果只好去了广东队,还有马龙,在辽宁队时候被嫌弃身体素质一般,坐了好几年冷板凳并且差点被退回地方体校,幸好有人引荐到了北京队。

2006年,辽宁女子举重二线队某教练,因为不满工资待遇,于是带领11名队员叛逃湖南后来辽宁追回了9名队员,剩下的2名辽宁队员一个成了全运会冠军,一个成了奥运会冠军。当时有人问辽宁体育局长,叛逃事件能否影响辽宁队成绩?局长冷笑着说,就这种水平的举重教练,辽宁有20多个……

不过随着辽宁经济发展原地踏步。辽宁最近几年也开始体育青黄不接了,从全国十运会以后……这其中原因很复杂,既有经济因素,也有生育率问题,还有领导重视问题。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为什么拿阜新市举例呢?因为阜新几乎是辽宁省最落后的地级市,国家第一批资源枯竭城市。即便如此,也留下了棋类比赛的传统

还有辽宁省的棋类比赛也很多


user avatar

凡是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东北都能占据优势。

运动员需要系统培训,和南方血汗工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既然不同。

需要体系,需要技术,需要知识。

记住东北教育爆发是张作霖时代开启的,当时东北有飞机300架。同时东北能制造飞机,汽车,航空母舰。

东北空军_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item/东北空军 全盛时期(即张作霖统治时期)装备300多架飞机,共5个航空兵队。东北空军的飞机是战场缴获的以及东北航空工厂自制,进口飞机产地主要为法国和捷克两国。

东北富甲天下,每年贸易顺差达到过惊人的1亿两海关银。同期南方3亿两逆差。

张作霖时代在各地中小学都是不惜血本投入,欧美教授,留学生,民国大师如过江之鲫一样被高薪揽入东北。东北教育超前发展了起码50年。才有今天东北人系统性的发达的教育基础。

918事变前夕,东北共有

小学14330余所,小学生80余万人;中学330余所,学生26000余人。

(数据来源:近十年“伪满洲国对我国民奴化教育”研究综述 - 百度文库

从1911年3月英国人司督阁在沈阳小河沿创办辽宁医学专门学校(后改为“盛京医科大学”)起,至“九一八”事变前,东北的高等学校已发展到30余所,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学制体系,适应着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材的需求。

东北大学常年居于东亚大陆第一,经费投入是第二的北京大学3倍之多。

即便是30多年经济严重滞后,也能保持教育水准。换句话说,今天的东北子子孙孙还在吃20,30十年代教育的老本。

感谢东北人前辈,张作霖王永江这些本土东北人,只有东北自己的人才会不惜血本造福东北。把钱用在东北人身上。外人根本做不到这点。

补充:

1,伪满洲国拥有一万两千所小学、两百所中学、设 大专院校有二十所, 一百四十所师道学校(院),以及五十所技术及专业学校(院)和一些军官学校。 六十万学生和两万五千名教师。另外,还有一千六百所私立学校(日本批准),一百五十所宗教学校以及哈尔滨地区的二十五所俄国学校。

对比张作霖时代,日本统治时代东北在中小学数量和在校人数是下降了。

2,1916年,张作霖出任奉天省长,要求各县市每年的教育经费要占全县岁出总数的40%,达不到标准的县长回家。

3,1918年,在张作霖的推动奉天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正式成立,学校不收学费,还供给四菜一汤的免费伙食,周末更是能免费吃到坛肉、烩海参等美食。平时,张身着便装到学校视察。坦言自己大老粗,没文化,要仰仗各位老师。

4,除东北大学外,张氏父子还创办东北交通大学、同泽女子中学等一批院校。私人和机关部门兴办教育无论学校数量还是学生人数都位居东亚前列。

5,东北教员阵容豪华。大部分都有留学背景的硕士,多为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大牌国际名校毕业。清华、北大等国内名校毕业。

不惜重金遍请全国名师,章士钊、梁漱溟、罗文干、黄侃、梁思成、林徽因等一大批名人都先后执教东北。在东北大学教授的待遇可是非常高的,在国内学界实属罕见。普通教授月薪都在300现洋以上,多的高达近千大洋

6,每年,张作霖给东北大学批拨160万元大洋,作为办学经费。这在当时的中国大学是最高投入。南开大学常年经费仅仅40万元,北京大学一年的经费不过90万元,清华大学每年经费最高也只有120万元。

user avatar

本人青岛人,不是我引战啊……结合南方媒体黑山东黑东北的事还不明白么,就是馋北方人身子(劳动力和六个钱包的买房策略)

说到底就是改革开放以前北方发展的好,加之北方的基因体质和饮食习惯导致东北山东人身体素质远好于南方人。

更重要的是东三省和青岛在清末到建国后是个什么地位分量的问题,很多东西的积累不是十几年几十年GDP上来就完事的,就像家风家学的传承一样。东北和青岛都有很久远的国际化背景,特别是青岛,崇洋媚外的风气是重一些,但是洋玩意在青岛这里就是有土壤,比如题主提到的国际象棋。再就是现代体育的出现和发展不是来源于本土,青岛和东北较早国际化,较早引入现代体育项目也较早。包括其他“资本主义的东西”进来的也比较早,比如T台模特和比基尼展示在八十年代就搞起来了(现在脸基尼是怎么回事),还有青岛的沙滩文化,在青岛市区没扩张的像现在一样大的时候,老青岛人很大一部分住的离海边很近,夏秋季节大爷大妈、大姑娘小媳妇和小伙子们直接穿着泳衣从家里出发,走去海边游泳,但后来因为拆迁和外地来青的在老城区和老青岛人杂居,这种现象越来越少了,可能是氛围消失了,或者这成了“不文明”行为。从这一点来说,很多老青岛人觉得只有老市南算青岛或者青岛已经不是青岛了也就不奇怪了。曾经全是“自家人”,现在变了(其实没有不欢迎新青岛人)。再就是青岛的重竞技项目,特别是摔揉项目很发达,除了这种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青岛人的身高体质也是一个加分项。举个例子,香港TVB曾做过一期节目,香港本地两个综合格斗的大佬苦练摔揉地面技后去内蒙古做交流,目的地旗政府接待人员挑选了一批旗里的搏克好手参与交流。两位大佬几乎是被小伙子们轮着虐了一圈,毫无还手之力那种。

关于基因和饮食,二者都不可缺,尽管可能饮食带来的差异比较大,改善的速度也比较快。像我认识的一个广东朋友跟我身高一样,健身十年,科学饮食,肩宽才达到我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死宅水平。这时候我要说要是我也练就好像说我要是学习也能考XX一样讨厌了,但事实就是这种差距,要不有句玩笑话, 山东人骨头一百斤。

更新一下,总有人跟我杠南方也有优秀/顶级运动员或者特别高大的运动员,我从来也不否认这个事实,但是事情要讲个普遍性,也要讲规律性。大部分运动项目都是对高大强更友好,注意是大部分。所以仅从身体素质方向来看,北方人更符合运动员选材有问题么。这个身体素质讲的是运动项目和运动员选材,而不是所谓的身体好不好。就像模特选材平民模特选材肯定跟运动员也不一样。


作为一个大项很说明问题吧?既有普遍性,也有规律性。而如果拿那种国家只有个别人出成绩的项目来代表普遍性是不是挺奇怪的。以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