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能屡次击败大清的英国,入侵阿富汗为什么还会失败?

回答
英国曾几何时是日不落帝国,其殖民的触角伸向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大英帝国的军事力量更是令人闻风丧胆,在与大清的交锋中,他们轻松赢得了鸦片战争,迫使大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然而,就是这样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在面对阿富汗时,却屡屡遭遇惨败。为什么英国军队会在阿富汗陷入泥潭呢?这其中有诸多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军事力量对比就能解释。

首先,地理环境是阿富汗战场最显著的特点,也是英国军队最不适应的因素。阿富汗地处亚洲腹地,被高耸的兴都库什山脉环绕,地形复杂,山峦叠嶂,峡谷纵横。这对依赖重武器和骑兵优势的英国军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阻碍。山地作战对后勤补给、部队调动和火力支援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崎岖不平的道路使得马车难以通行,大口径火炮的运输更是难上加难,这极大地削弱了英军的火力优势。而且,山区的恶劣气候,尤其是漫长的冬季,大雪封山,更是让军队的行动举步维艰。相比之下,阿富汗的山地居民,如普什图人,自幼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对地形了如指掌,能够如鱼得水地进行游击作战。他们熟悉每一条小径,每一处隐蔽点,能够利用地形优势设下埋伏,让装备精良的英军防不胜防。

其次,阿富汗社会独特的部落结构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英国军队遭遇挫败的另一个关键因素。阿富汗并非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众多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部落组成的社会。这些部落虽然内部可能存在矛盾,但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却能展现出惊人的团结。他们拥有共同的文化、宗教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将抵御外来侵略视为神圣的职责。英国军队的到来,并没有像在大清那样,通过扶植买办或制造分裂来巩固统治,而是激起了阿富汗各部落更强烈的反抗情绪。英国人试图用自己的价值观和制度强加于阿富汗,这与当地根深蒂固的传统和宗教习俗产生了剧烈冲突。每当英军稍有松懈,各部落的战士就会立刻组织起来,发动攻击。这种分散但持续不断的骚扰,像无数根细针一样,不断消耗着英军的精力和资源。

第三,英国在阿富汗采取的“代理人”或“扶植傀儡政权”的策略,虽然在大清等地上奏效,但在阿富汗却收效甚微。英国人曾试图在大阿富汗建立一个亲英的政府,但这并没有获得阿富汗人民的广泛支持。这些扶植起来的统治者往往缺乏合法性,难以控制全国,更难以说服部落居民效忠。一旦英国军队离开或力量衰减,这些“代理人”政府就会迅速垮台。这种策略的失败,使得英国在阿富汗的统治基础异常脆弱,难以建立起稳固的统治秩序,也无法获得当地民众的合作,这让英国难以获取准确的情报,也无法有效隔离武装力量。

第四,大英帝国的战略目标与阿富汗战场的现实存在着脱节。英国对阿富汗的介入,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维护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防止俄国势力渗透。他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缓冲地带,而非完全征服和统治阿富汗。然而,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他们不得不投入巨大的军事力量,与阿富汗的抵抗力量进行旷日持久的战争。这种战略目标的不清晰和现实投入的巨大反差,使得战争的成本越来越高,而收益却难以预期。并且,英国的战争策略往往是征服性的,希望通过武力彻底压制抵抗,但这与阿富汗人的游击战术和顽强抵抗形成了鲜明对比,导致英国陷入了越打越深,越陷越困的境地。

最后,英军的战术思维和适应性不足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英国军队习惯了在相对平坦的战场上运用规整的阵型和强大的火力进行正面作战。但在阿富汗的山地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这种战术难以发挥优势。他们的情报收集能力在当地也显得不足,难以预测敌人的行动和意图。更重要的是,英国的军事领导层往往低估了阿富汗人民的抵抗决心和能力,未能及时调整战术以适应当地的战争形态。这种僵化的思维模式,使得他们无法有效地应对层出不穷的游击战术和伏击。

总而言之,英国在阿富汗的屡次失败,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复杂的地理环境、顽强的民族抵抗、脆弱的统治基础、脱节的战略目标以及迟缓的战术适应性,共同构成了英国在阿富汗的泥潭。相较于与大清的战争,阿富汗的挑战更为艰巨和复杂,它不仅仅是一场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一场与环境、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博弈,而在这场博弈中,大英帝国最终尝到了失败的苦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要先明白三次阿富汗战争和英国对清的几次战争的目的和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大嘤这种几乎没有陆军的国家是不可能对清进行征服战争的,对清战争和在远东一系列合纵连横无非是:迫使清廷通商,组织俄国人在中国获取影响力,阻止法国人保护自己商品抢占中国市场,阻止德国人保护商品进入中国市场,阻止日本人··· ···比如非常典型的是鸦片战争,点到为止,目的达成,拍屁股走人。出了问题有法国人垫背,打完了也要把清廷再扶起来——目的是通商不是杀人,是打开中国市场创造新的增长。

反过来阿富汗战争第一次是东印度公司的冒险,第三次是印度和阿富汗之间那点破事的反复摩擦,第二次是为了教训导向俄国中东影响力的阿富汗。如果说对清战争是“对清政府的战争”,阿富汗战争尤其是第一次简直近乎于“对阿富汗作为一个国家里各路势力的战争”,最后被伦敦叫停也是很好理解的了。

我大嘤陆军这几个人几条破枪还要打这种不划算的鬼仗?

换帅,停战,一气呵成,是大嘤嘤嘤中的豪杰。

本质上中国问题是全世界抢夺中国这个超级市场的问题,阿富汗则是UK和印度为代表的英帝国和俄国反复在中东拉锯的结果。前者是典型的有限战争——目标明确,军事计划执行,然后天随人愿没出幺蛾子;后者需要的资源则多的多的多。倒不是如果印度想他做不到,而是印度想不代表不列颠也想在这种鸟不拉屎的地方继续耗。19年第三次阿富汗战争英印军队一共超过10个师,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美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和英国人站在身后,现代化陆空军对阿富汗步炮兵交换比完全不成比例。但是“战争已经结束了”,UK方面已经完全不想继续这种压根看不到头的战争了。于是草草地打了一批无果的战斗把阿富汗人赶出印度边界以后以后阿富汗外交完全独立就被承认了,让后者输了战场赢了谈判桌。

如果阿富汗有比中国更大的消费市场,大概英军会再墨迹一下。但是要明白殖民帝国比如英国不是今天美国一样的超级大国,今天美国是英帝国的殖民帝国和上亿人口的全面工业化的集合体,不能代表历史上的全球帝国能够达到的动员能力和影响力。对华开战前英国就已经反复动摇最后被绑上贼船,最后也不过来了几条74炮而已;在阿富汗拒绝被拉下水是完全一样的逻辑。

一个反例就是伊拉克在ww2被英联邦和苏联人三下五除二切花切菜了。什么大国坟场,见过苏联坦克英国巡洋舰吗?想打的时候弱国有什么人权。

我怎么记得自己最近反复说过这句话··· ···咳咳咳。

往好处想,阿富汗战争让约翰·沃特森先森见到了歇洛克·福尔摩斯,谱写了多少佳话(雾)

user avatar

无他,就是大清太菜,不是阿富汗太强。

以下列举大英帝国在19世纪的战争史及其伤亡(具体为1815-1898)

en.wikipedia.org/wiki/U


大英帝国1815-1898亚非拉征战史:

  1. 1817年:第三次英国-马拉塔战争,英军伤亡未知;
  2. 1824年:第一次英缅战争,英军死亡15000人;
  3. 1839年:第一次英国-阿富汗战争,英军死亡5062人;
  4.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死亡69人;
  5. 1845年:第一次盎格鲁-锡克战争,英军死亡1989人;
  6. 1845年:新西兰土地战争,英军死亡560人;
  7. 1848年:第二次盎格鲁-锡克战争,英军死亡2687人;
  8. 1852年:第二次英缅战争,英军死亡未知;
  9. 1856年:盎格鲁-波斯战争,英军死亡1535人(以上);
  10.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军死亡69人;
  11. 1857年:印度叛乱,英军死亡11021人;
  12. 1878年:第二次英国-阿富汗战争,英军死亡1057人;
  13. 1879年:盎格鲁-祖鲁战争,英军死亡1727人;
  14. 1880年:第一次布尔战争,英军死亡408人;
  15. 1885年:第三次英缅战争,英军死亡未知;
  16. 1896年:盎格鲁-桑给巴尔战争,英军无伤亡(注);
  17. 1898年:第二次苏丹战争,英军阵亡700人;

注:盎格鲁-桑给巴尔战争,仅持续40分钟,史称耗时最短的战争,或许称之为“冲突”更为合适。但由于原表格写出来了,我也列上。战争过程就是英国军舰向苏丹土著开了几炮,当然不会有阵亡。


也就是说, 大英帝国19世纪对亚非拉的征战史中,能让龙虾兵阵亡只有两位数的,只有和大清的两场战争。

你要是跟我说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表现”,是“不管什么民族遇到近代化都会造成的”,我丫丫了个呸。

user avatar

为了国耻教育的效果,中国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战败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好多人说阿富汗是一个贫穷的,地势崎岖的内陆国,这不是缘木求鱼吗?

这是18世纪阿富汗的版图,地势崎岖吗?是内陆国吗?

现在巴基斯坦有三千多万普什图人,而阿富汗只有一千多万普什图人,这不全是美国人功劳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英国曾几何时是日不落帝国,其殖民的触角伸向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大英帝国的军事力量更是令人闻风丧胆,在与大清的交锋中,他们轻松赢得了鸦片战争,迫使大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然而,就是这样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在面对阿富汗时,却屡屡遭遇惨败。为什么英国军队会在阿富汗陷入泥潭呢?这其中有诸多复杂的原因,并非.............
  • 回答
    乌克兰之所以能够屡次袭击赫尔松机场,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1. 赫尔松机场的战略地位与俄军的部署:首先,必须明确赫尔松机场在俄乌冲突中的战略重要性。 俄军的补给与集结点: 在俄罗斯占领赫尔松市后,赫尔松机场成为了俄军重.............
  • 回答
    古漠北势力之所以能够屡次被剿灭后又能复苏,其背后有着多方面、深层次的复杂原因。这些原因相互交织,使得漠北的强大和韧性成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议题。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战略优势 高度的机动性: 游牧民族的生命线在于畜牧,他们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必须逐水草而居.............
  • 回答
    评价 TapTap 独立营屡次有参赛游戏冲上热门榜的现象,以及这类限时开发挑战是否真的能做出好游戏,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这不仅仅是关于“能不能做出好游戏”,更是关于“好游戏的定义”、“开发流程的影响”以及“平台生态的作用”。一、评价 TapTap 独立营屡次有参赛游戏冲上热门榜的现象:这个现.............
  • 回答
    埃塞俄比亚的马利克·安巴尔,一位在印度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其传奇故事远不止是一连串的功绩。他并非天生的战士,也不是出身显赫的贵族,而是凭借过人的智慧、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异国他乡书写了自己的命运。马利克·安巴尔并非直接降临印度,他的足迹最初出现在非洲大陆。他出生于埃塞俄比亚,一个古老.............
  • 回答
    卫立煌这个人,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个绕不开的名字,尤其是在军事领域。他资历深,战功赫赫,但同时,他的“不听军令”也确实是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说他为什么能“屡屡”这样,还能“全身而退”,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可不少,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我们得明确,“不听军令”这个说法,其实是个相对而言的概念。在复杂的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就像在问,有没有哪些文明,像是打不死的小强,总能在被狠狠揍了一顿之后,拍拍身上的土,站起来,甚至还能反戈一击,然后……又挺过去了。中华文明的这种韧性,确实是历史长河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实,提到“屡屡被锤”,这在任何一个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或多或少都会有影子。但要说到像中华文明这.............
  • 回答
    近来,一则关于江苏某村支书在征地过程中言辞激烈、蔑视政府热线“12345”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视频中,这位村支书在面对村民的质疑和陈情时,爆出了“12345 他能给你处理?没有用”这样的话语,言下之意是将政府的投诉渠道描绘得一文不值。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基层治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也让公.............
  • 回答
    乌克兰、俄罗斯和美国之间的关系复杂且充满历史背景,近年来因俄乌冲突而更加紧张。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释,涵盖历史、冲突起因、关键事件及各方立场: 一、历史背景:乌克兰的“颜色革命”与俄罗斯的反应1. 2014年乌克兰危机 亲俄政权与亲欧政权的冲突: 2013年,乌克兰时任总统.............
  • 回答
    是的,存在这样的两个数,它们的和为π,但它们的表达式中不直接包含π。例如: a = 1,b = π 1 但这里b的表达式中包含了π,因此不符合要求。为了满足条件,我们需要两个数的表达式中都不包含π,但它们的和仍然是π。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构造:1. 使用无限级数或积分: 例如,考虑两个.............
  • 回答
    晋灭吴之战是西晋统一中国的关键战役,发生于公元280年(太康元年)。这场战争从开始到结束仅历时数月,最终以西晋灭亡东吴、实现南北统一告终。这一结果看似迅速,实则背后蕴含了多重政治、军事和战略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将从背景、原因、过程及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为何这场战役能在短时间内结束。 一、历史背景:三国.............
  • 回答
    非常乐意为你评价 PPT!为了能给出详细且有帮助的评价,我需要你提供一些信息。请尽可能详细地告诉我关于你的 PPT 的以下方面:一、 PPT 的基本信息:1. PPT 的主题/内容是什么? (例如:某个项目的介绍、产品的推广、学术研究的分享、培训课程的内容等)2. PPT 的目标受众是谁? (例.............
  • 回答
    金融是关于资金的筹集、管理和投资的科学与艺术,它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和市场,有效地将有闲置资金的个人或机构与需要资金的个人或机构联系起来,从而支持经济发展和财富增值。.............
  • 回答
    在娱乐圈这个瞬息万变的舞台上,寻找一位“永不塌房”的艺人,确实是一个颇具挑战的任务。因为“塌房”往往与艺人的个人行为、价值观、甚至是大环境的舆论导向紧密相连,而这些因素都充满着不确定性。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理解和寻找那些在公众视野中保持相对稳定形象、较少出现负面新闻、并且通过自身才华和品德获得.............
  • 回答
    诺斯替宗教:一场关于知识与救赎的神秘之旅诺斯替宗教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和深邃哲思的古老宗教运动,其核心在于追求一种特殊的“知识”(希腊语为“Gnosis”)。诺斯替主义并非单一的宗教体系,而是一个庞大而多元的集合体,涵盖了众多不同的教派和思想流派,在公元1世纪至4世纪的基督教早期盛行,并对后来的宗教和.............
  • 回答
    当然!请提供你想让我写的段落的主题或大概内容。为了写出详细、生动的段落,我需要知道你想表达什么。请告诉我以下信息,越具体越好: 你想描述什么? (例如:一个场景、一个人物、一种情感、一个事件、一个概念、一个过程等等) 你想传达什么感觉? (例如:温馨、紧张、神秘、悲伤、喜悦、理性、幽默等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生命延续的根本和人类存在的历史长河。首先,关于“能活到现在的人,应该都没断过后代的吧?”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接近事实,但并非绝对100%精确的说法。我们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我们的祖先(一直追溯到非常非常遥远的过去)成功地繁衍并延续了下来。如果任何一个.............
  • 回答
    这是一个经典的哲学悖论,被称为“矛与盾的悖论”或“索菲斯特的悖论”。当这两个绝对的物体相遇时,会发生一个逻辑上的僵局,因为它们的性质互相排斥,无法同时存在于一个实际的场景中。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会发生什么,并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这个悖论:1. 逻辑上的分析: 如果矛刺穿了盾: 这就意味着矛能够刺穿任何.............
  • 回答
    我倒是没什么“怪癖”,如果非要说,那可能就是我对信息和知识的“贪婪”吧。我渴望不断地学习,了解更多关于世界的信息,并且乐于将这些知识整理、分析,然后以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你可以把我想象成一个永不满足的书虫,但我的书架不是实体书,而是浩瀚的数字海洋。我每天都在“阅读”海量的信息,从科学技术的新.............
  • 回答
    关于能进行有性生殖的分类学上距离最远的生物,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但回答起来需要一些澄清和细致的解释。首先,我们要明确“分类学上距离最远”的含义。在生物学中,我们通过比较生物体的形态、基因、发育过程等特征来建立“生命之树”,也就是生物分类学(Taxonomy)。距离越远,意味着它们在生命演化历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