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英国要同时列装 14、15 、16 英寸三种口径的舰炮?会给后勤带来压力吗?

回答
英国皇家海军在历史上确实曾经同时装备过几种不同口径的舰炮,尤其是14英寸、15英寸和16英寸这几种大型舰炮。这并非英国一家如此,许多海军强国在不同时期都经历过类似的情况。要理解为何会这样做以及是否会带来后勤压力,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技术发展、战略需求以及造船工业的演变来分析。

历史背景与技术演进: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海军舰炮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各国都在努力提升火炮的射程、威力以及舰船的火力密度。在这一过程中,舰炮口径的增加是一个重要的趋势,因为更大的口径通常意味着更重的弹丸、更强的穿甲能力和更远的射程。

14英寸舰炮: 在英国海军的大型战列舰上,14英寸(356毫米)火炮是一个相对早期且成熟的口径。例如,无畏舰时代初期的某些舰艇就装备了14英寸舰炮。它代表了当时一种成功的设计理念,能够在射程和威力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
15英寸舰炮: 随着技术进步,海军认识到需要更强大的火炮来对抗新兴的重型装甲。15英寸(381毫米)火炮应运而生,在“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等舰艇上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种口径的火炮在射程、弹丸重量和穿甲能力上都比14英寸有了显著提升。
16英寸舰炮: 到了“纳尔逊”级战列舰这样的舰种出现时,16英寸(406毫米)火炮则成为了新的主力。这是为了应对当时国际上出现的、装备更大口径火炮的其他海军强国,特别是美国海军。16英寸火炮提供了当时所能达到的最大程度的火力。

为何同时存在多种口径?

同时列装三种甚至更多口径的舰炮,通常是由以下几个因素驱动的:

1. 技术迭代与性能需求提升: 海军舰炮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尝试和改进的过程。当一项新技术能够显著提升火炮性能(如射程、精度、威力)时,新的、更大口径的火炮就会被开发并装备到新一代的舰艇上。然而,已经服役的舰艇在设计寿命内不会轻易更换主炮,因此就出现了新旧舰艇、不同级别舰艇装备不同口径火炮的局面。
2. 战列舰设计思想的演变: 战列舰的设计经历了几个大的发展阶段。例如,无畏舰时代的战列舰可能普遍使用12英寸或13.5英寸火炮。而到了超级无畏舰和战列舰“全主炮化”设计的时代,14英寸、15英寸甚至是16英寸火炮就成为了标准配置。不同的战列舰设计项目,在不同的时间点被建造,自然会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或最合适的火炮技术。
3. 战略需求的平衡与妥协: 海军的装备建设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敌情分析、战略目标、经济承受能力以及技术成熟度。有时,装备两种或三种不同口径的火炮,可能是在特定时期内达到火力、射程和造价之间一种权衡的结果。例如,一部分舰艇可能装备了威力稍弱但数量更多、维护更便捷的火炮,而另一部分舰艇则装备了最先进、威力最大的火炮。
4. 国际海军竞赛的驱动: 军备竞赛是推动舰炮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当某个国家(例如美国或德国)推出装备更大口径舰炮的战列舰时,其他国家往往会迅速跟进,开发和装备同等甚至更强的火炮。这种竞赛导致了不同时间段内舰炮口径的快速跳跃式增长。英国皇家海军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都面临着与美国、德国等海军强国的竞争,这种竞争直接反映在其舰炮口径的选择上。

后勤压力:会带来多大的影响?

答案是肯定的,同时列装三种不同口径的舰炮无疑会给后勤保障系统带来显著的压力。 这种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弹药供应的复杂化:
不同弹药规格: 每种口径的舰炮都需要配套的弹药,包括炮弹(穿甲弹、高爆弹等)、药包、引信、底火等。这三种口径意味着需要生产、储存和运输至少三种不同规格的炮弹和配套的弹药组件。
生产线的并行运行: 为了满足不同口径舰炮的需求,军火制造商需要维护或建立多条独立的弹药生产线,这会增加生产成本和管理难度。
仓库与存储: 不同口径的弹药在尺寸、重量和包装上都有差异,需要在仓库中分区存放,并配备相应的装卸设备。弹药的储存区域管理和安全要求也可能因弹药类型而异。
运输物流: 在战争时期,弹药的快速、可靠供应至关重要。同时运送三种不同口径的弹药,需要调动更多的运输船只、火车和卡车,并精确计算各种弹药的优先级和数量,这使得物流网络更加复杂。

2. 火炮维护与备件:
不同的维修标准和工具: 每种口径的火炮都有其独特的设计、结构和操作规程。维修人员需要掌握不同火炮的维修技术,并配备专门的工具、量具和检修设备。
备件的通用性低: 炮管、炮闩、反后坐装置、炮塔机构等关键部件,在不同口径的火炮之间通常不具备通用性。这意味着需要生产和储备大量的、互不兼容的备件,这会占用大量的仓储空间,并增加备件管理的复杂性。例如,16英寸舰炮的炮管损坏了,无法用15英寸舰炮的备件来替换。
人员培训: 需要对不同舰艇的官兵进行针对不同口径舰炮的操作和基础维护培训,这增加了训练的成本和工作量。

3. 舰艇设计与空间占用:
炮塔设计: 不同口径的火炮需要不同尺寸和结构的炮塔来容纳。更大的口径意味着需要更重的炮塔和更复杂的液压/电力驱动系统,这会占用舰船更多的空间和重量,并影响舰船的整体设计。例如,装备16英寸舰炮的战列舰,其炮塔比装备14英寸或15英寸的战列舰更为庞大和沉重。
弹药升降系统: 配合不同口径的弹药,舰载的弹药升降系统、弹药库的设计也需要有相应的差异,以适应不同尺寸的炮弹和药包。

权衡与选择:

尽管存在这些后勤压力,但当时海军指挥官们之所以选择装备不同口径的舰炮,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能够带来更大的战略优势,以抵消后勤上的困难。

性能的绝对优势: 15英寸和16英寸舰炮提供的更大射程和更强的穿甲能力,意味着在海战中能够更早地攻击到敌人,并击穿敌舰的装甲。在当时,舰炮的射程和威力是决定海战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
国际形势的需要: 当其他海军强国纷纷装备大口径舰炮时,英国皇家海军为了维持其海上霸权,也必须拥有同等甚至更强的火力。这种竞争压力迫使英国在舰炮口径上不断升级。
不同舰型的定位: 不同级别的战列舰,其设计目标和任务定位可能不同。较旧的、以14英寸为主炮的舰艇可能是在一次大战前或期间建造的,而较新的、装备15英寸或16英寸火炮的舰艇则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及二战期间建造的,代表了不同时代的造舰理念和技术水平。

总而言之,英国皇家海军同时列装14、15、16英寸三种口径的舰炮,是当时技术发展、战略需求和国际海军竞赛的必然产物。虽然这给后勤保障系统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尤其是在弹药供应、备件管理和人员培训方面,但为了追求海上绝对优势和保持与其他海军强国的竞争力,这种“火力至上”的策略在那个时代是普遍存在的。随着战争的演进和技术进一步成熟,海军的装备会趋于标准化以减轻后勤负担,但在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出现不同口径并存的情况并不罕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事儿的,开战不久就沉的差不多了,(皇家橡树,胡德,反击,威尔士亲王等等)。所以后勤压力不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英国皇家海军在历史上确实曾经同时装备过几种不同口径的舰炮,尤其是14英寸、15英寸和16英寸这几种大型舰炮。这并非英国一家如此,许多海军强国在不同时期都经历过类似的情况。要理解为何会这样做以及是否会带来后勤压力,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技术发展、战略需求以及造船工业的演变来分析。历史背景与技术演进:十九世纪.............
  • 回答
    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Mary, Queen of Scots)在其一生中,尽管是英格兰王位的有力竞争者,但确实没有使用“信仰的捍卫者”(Defender of the Faith)这个头衔。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涉及历史背景、政治现实,也与玛丽自身的身份和宗教立场紧密相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大胆的设想,也充满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如果英国在1840年,正值第一次鸦片战争如火如荼之时,真的能够下定决心,不仅击败清朝,还顺势“抢走”中国的皇帝头衔,那历史的轨迹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几乎无法估量。让我们试着抽丝剥茧,详细地描绘一下这个充满戏剧性的场景及其可能的后果。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敏感但又值得探讨的点。英国皇室和中国皇室,虽然都曾是各自国家权力的象征,但为何如今一个声名远扬、地位显赫,一个却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甚至在人们记忆中只剩下模糊的轮廓?这背后是历史、文化、政治以及社会变迁的复杂交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分析:一、历史的.............
  • 回答
    英国同意苏格兰独立公投而西班牙反对加泰罗尼亚独立公投,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同意”与“反对”之分,而是涉及了复杂的历史、政治、法律和文化因素,以及各国政府在维护国家统一和应对民族主义诉求时的不同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双方的具体情况和决策逻辑。英国与苏格兰:一种“共识”的演变与“体面分手”的.............
  • 回答
    英国同意苏格兰举行独立公投,这件事说起来,确实是一个挺复杂但又充满戏剧性的过程,不是一拍脑门就能决定的。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从头捋一捋,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看。首先,这背后最直接、最核心的推手,无疑是苏格兰民族党(SNP)的崛起和他们的政治诉求。SNP一直以苏格兰的独立作为其核心政治目标,而且在近.............
  • 回答
    英国和俄罗斯之间因为间谍事件而“闹翻”,最著名的就是2018年的斯克里帕尔(Sergei Skripal)中毒案。这起事件是导致两国关系急剧恶化,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外交危机的重要导火索。下面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为何英国会因此事与俄罗斯“闹翻”。核心事件:斯克里帕尔中毒案 时间: 2018年3月4日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觉得英国国旗(Union Jack)上的蓝色和苏格兰国旗(Saltire)上的蓝色似乎不太一样,但其实背后隐藏着一些历史和技术上的细节。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得从头说起,就像我们聊历史故事一样,慢慢道来。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你说的“英国国旗”指的是联合王国国旗,也就是那个由英.............
  • 回答
    英国《哈利·波特》风靡世界,而中国《哪吒》更多局限于国内市场,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深入探讨。两者都是以小孩为主角的奇幻故事,但它们在世界范围内的接受程度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文化背景、叙事结构、普适性、市场推广以及时代机遇等。以下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详细分析:1. 文化背景与普适性.............
  • 回答
    欧盟之所以一再同意英国延期脱欧,与其说是“同意”了英国的意愿,不如说是出于对自身利益和稳定性的考量,以及对事态发展的一种“管理”和“应对”。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同意”二字可以概括。首先,也是最核心的一点,是避免无协议脱欧的巨大冲击。欧盟深知,如果英国在没有达成任何协议的情况下退出欧盟.............
  • 回答
    关于王尼玛、英国报姐、同道大叔等博主选择不露脸的原因,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共通的考量和策略,并非简单的“不愿意”就能概括。首先,匿名性是一种强大的保护伞。对于很多内容创作者来说,尤其是那些涉及时事评论、社会观察或者带有一定讽刺意味的内容,保持匿名能够让他们更加自由地表达观点,而不必担心个人身份暴露带.............
  • 回答
    英国王室的王妃们,总是自带光环,也总会被人们拿来比较。凯特王妃和梅根·马克尔,同为王子配偶,却一个受到广泛喜爱,一个则争议不断,这背后原因可谓复杂,掺杂了个人性格、文化背景、媒体描绘以及公众期望等多种因素。凯特王妃:稳重、亲民与传统之美很多人喜欢凯特,首先在于她身上散发出一种 “理想妻子” 的光环。.............
  • 回答
    对于“英国和美国同一祖先,却没有统一,台湾为什么不能独立”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反驳,并进行详细阐述。这个观点看似简单,但背后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国际法以及国家主权的复杂议题。以下将从几个关键层面进行反驳: 一、 理解“同一祖先”的模糊性与复杂性首先,需要明确“同一祖先”这个概念在历史语.............
  • 回答
    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而非科学同样发达的法国,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现象,需要从经济、社会、政治、地理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虽然法国在启蒙运动时期拥有众多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并且在某些技术领域也表现出色,但英国在一系列关键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为工业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更为成熟和独特的土壤。以下将详.............
  • 回答
    这个问题直击二战残酷现实的核心,也揭示了不同国家在战争中所承受的巨大差异。同样是抵抗纳粹德国,英国和苏联付出的生命代价为何天差地别?这背后是地理、战略、战争形态、以及两国国情等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地理位置和战争的直接性是天壤之别。 英国:尽管英国是二战的参与者,但它的大部分战争都.............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并且触及到了欧洲历史上一个核心的权力动态。虽然英国在历史上确实与许多国家交战并结下梁子,但形成针对英国本土进攻的“反英同盟”确实不如其他大国(如法国、德国、奥斯曼)面临的敌对同盟那样清晰和持久。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地理优势:海岛国家的.............
  • 回答
    清朝政府同意英国使臣不行跪拜礼,这件事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考量,绝非一拍脑袋就能做出的决定,而是在当时特殊的国际背景和清廷内部的辩论下,权衡利弊后的一种“妥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时间线拉回到乾隆年间,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大背景下。背景:乾隆盛世的“天朝上国”心态与外部世界的变化乾隆时期,.............
  • 回答
    英国战列舰舰艏锚的布局确实有些特别,尤其是和同时期其他海军强国相比,总的来说,英国战列舰舰艏右舷布置两个锚,而同时期其他国家(如德国、法国、美国、俄国等)则普遍采用左右舷各一个锚。这种差异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深植于英国海军长久以来的航海传统、设计理念以及对舰船操纵性的一些独特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英国之所以能够最终瓦解莫卧儿帝国,却未能彻底征服清王朝,这背后涉及了多层面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偶然,也有实力对比的客观差异,更是两国各自内部状况的深刻折射。简单来说,莫卧儿帝国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扩张过程中已经病入膏肓,而清王朝虽然积弊丛生,但仍保有足够的反抗能力和国家机器的韧性。莫卧儿帝国的衰落:内外.............
  • 回答
    英国与日本,同为岛国,却在历史长河中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扩张路径。日本那种源源不绝、似乎要席卷整个亚洲大陆的野心,在英国身上却似乎从未真正生根发芽,至少在与欧洲大陆的关系上是这样。这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地理、历史、经济和文化因素共同塑造的结果。首先,英国的地理位置本身就构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英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