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84-1985英国矿工大罢工为什么会失败?

回答
19841985年英国矿工大罢工,这场在英国工业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冲突,最终以矿工们的失败告终。这场失败并非源于单一因素,而是多种复杂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当时的政治气候是这场罢工走向失败的关键背景。撒切尔政府,尤其是其领导人玛格丽特·撒切尔,早已将打击工会力量、重塑英国经济视为其政治使命的核心。他们深知,矿工工会(NUM)是英国最强大、最具影响力的工会之一,如果能够成功压制NUM,将为推行后续市场化改革铺平道路。因此,政府在罢工初期便展现出异常坚定的立场,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包括储备煤炭、鼓励非工会成员复工,以及动用警察力量来维持秩序。这种政府层面的决心和准备,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矿工的谈判筹码。

其次,工会内部的分裂和策略上的失误,也为罢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虽然阿瑟·斯卡吉尔领导下的NUM表现出了强大的团结和决心,但并非所有工会成员都支持这场罢工,尤其是在罢工持续时间长、经济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一些非罢工煤矿的矿工,或是那些认为罢工策略过于激进的工会成员,并没有完全站在前线。更重要的是,斯卡吉尔的领导风格,尽管深受许多矿工拥戴,但其“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在一些人看来,也可能导致了与政府对话的僵化。例如,罢工最初并非由全民投票授权,而是由工会领导层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罢工的合法性和公众支持度,也为反对者提供了攻击的口实。

第三,罢工者在经济和资源上的劣势是显而易见的。与拥有国家机器支持的政府相比,矿工们虽然获得了广泛的同情和一些捐款,但他们的经济基础是有限的。长期的罢工意味着收入中断,矿工家庭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而政府则可以通过调动警察、提供其他能源保障等方式,来维持社会运作,从而可以承受更长时间的消耗战。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上的捉襟见肘逐渐侵蚀了矿工的士气。

再者,公众舆论和媒体的角色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尽管初期有相当一部分公众同情矿工的困境,但长时间的罢工带来的煤炭短缺、能源供应问题,以及罢工中偶尔发生的暴力冲突,都逐渐让公众舆论转向。政府及其支持的媒体,更是积极地将矿工描绘成破坏经济、阻碍改革的“麻烦制造者”,而将自己的行为塑造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必要手段。这种舆论的引导,削弱了罢工在社会层面的支持基础。

最后,英国经济的结构性变化也使得矿工工会的传统影响力逐渐减弱。在罢工发生前,英国经济已经开始向服务业和金融业转型,煤炭产业的重要性相对下降。政府认为,关闭那些亏损、效率低下的煤矿,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步骤。这种经济转型的趋势,使得矿工工会所代表的产业,在整体经济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大不如前,也使得他们的罢工诉求,在更广泛的经济语境下显得有些“过时”。

综上所述,19841985年英国矿工大罢工的失败,是政治决心、工会内部状况、经济实力对比、公众舆论以及宏观经济转型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复杂结果。这场罢工的落幕,标志着英国工会力量的重大挫折,也深刻地改变了英国的工业格局和社会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更新到这里,再来总结)

谢谢邀请,争议部分已经打上特别标注。。

英国史学界关于英国全国煤矿工人工会失败的原因存在很多看法,我这里对学界观点做一些总结,并且加入一些自己的讨论

一,首先我们要明白“罢工时期”两个经济背景:


1. 工业结构转型中,煤炭业重要性在下降

煤炭资源在能源市场的地位是在那个年代下降的,虽然在化工领域在慢慢被重视,但仍然是能源产业主导的煤炭业使衰落的。那么,与之捆绑的英国全国煤矿工人工会无论话语权还是动员力量,都是被削弱的状态。

仅仅1984 年,全国由国家煤炭委员会经营的矿井由战后初 980 个减少到 172 个,雇用矿工人数由战后的七十多万减到 17. 4 万。


而煤炭业的衰落对英国全国煤矿工人工会及其行业利益被压缩,使得其不得不与政府财政政策补贴捆绑,以求得找补,而当政府开始削减这一块的时候,工会就不得不采取激进行动。

2,工会的要求和政府底线的冲突。

英国煤矿业战后衰落,但为了煤炭业从业者的选票,历届政府在选举过程中不顾后来者利益地去许诺产业工人各种经济保障。但产业经济的态势并不好,那么这些许诺的执行就变得很难,故而,工会在这个政治权衡中,就有了话语由头,针对这些“许诺”的监督,工会的政治话语权和民众的支持都变得空前强大。

这样英国全国煤矿工人工会成为一个强势组织。 面对产业的萎缩,工会不会考虑妥协,以及和国家政策共进退,而是提出更高额的财政补贴。这样,政府和工会的矛盾激化。


二,知道这两个背景之后,我们就可以来探讨“失败原因了。


大致有这么几点:

1. 过分激进的领导方式导致工会内讧

阿瑟·斯噶盖尔过分激进,且固执单一的领导手法,使得内部工会势力的互相不满,因为各方诉求不同,阿瑟的“一刀切”态度是值得商榷的做法,引起内讧。

其次,这种不兼顾盟友,非常单一化的做法,也使它失去了外援。

比如,他个人立场偏左,于是他支持工会中左派势力而有意削弱右派,他任内,左派力量几乎把控了整个工会行政体系。这样,他将工会战线中的右翼盟友全部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以至于在整个罢工进程中,左右对打非常严重,互相给对方下刀子。

2,“不妥协原则”看似理想主义,实际上并不明智。

在事态激化过程中,双方妥协的机会是有的,而且撒切尔政府前期相当保守,工会却无比强势,天然正义,这个时候见好就收,实际上能够取得相当大的利益,这其实是个灵活政策。但是,工会坚决反对关闭老矿井这个要求,而触及了政府底线,并多次拒绝了政府的妥协条件,使得结果开始僵持,而工会本来就不是很团结,僵持只会把自己陷入被动。而且,他过分高估了工会的实力和筹码硬度。。

当右派主导一些煤矿工人已开始返回岗位。整个工会就开始被撕裂,他们不得不继续坚持原则,但后期工会的经费相当拮据了,而矿工们也急需钱财来保持生计。当他们拒绝TTUC( the Trades Union Congress) 的调停时。基层矿工们就开始崩溃,跟着右翼跑回去工作,或者选举工人代表香政府示软。


3,撒切尔政府对工会力量的打击

私有化政策,本来就有打击工会势力的考量,而且是直接从人员源头和资金源头上打击。断然拒绝了煤矿工人工会提出的高额财政补尝要求,也对补养工会的政府脐带,作出了切断。

主要在于两点:

(1)通过煤炭业法案从法理上否定了煤矿工人工会的财政补偿要求。名义上是给工会独立运作,实际上是切断财源。

(2)政府采取措施打击和分化英国全国煤矿工人工会的力量。

比如,早年实行“煤炭储存计划”,在罢工时期给市场紧急供应,让工会的谈判筹码被削弱。

又比如,在后期,煤炭工人陷入运动疲劳态的时候,主动在公众媒体上宣传安抚政策,以造成工人动摇。

4,撒切尔夫人的强硬态度。

撒切尔夫人及其内阁成员都是“宫斗高手”,对于政治势力间的权衡以及对异己的打压,水平都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对付工会上,一方面动用宣传工具宣传维多利亚时期勤劳、节俭的价值观唤起人们面对困难时的自信心和同理性。

另一方面,并利用主体宗教价值观中罪恶判定(比如“贪”)去给“讨价还价”的工会扣了一个大帽子,并且把工会“过于功利”的金钱诉求作为靶子,大肆抨击。

以上方式,

第一,让她理论目标明确,貌似把自己的理念和人民利益捆绑在了一起,获得了民众的支持

第二,乘机将英国几乎所有工会都推到了社会道德的对立面。

政府本来在这次罢工中是弱势,一下子被我们“撒太后”和谋臣们扭转过来,获得了民众的,以及各资本团体的全面支持。

在煤矿工人大罢工爆发后,撒切尔夫人分析了当时的形势,立刻组建了一个由她本人担任主席 的内阁委员会来决定政府应对罢工的措施。


5,政治局势诡异莫测,但都被撒切尔政府抓住,毫不留情的对工会势力打击。

福克兰海战时期,撒切尔政府强调一致对外,通过强大的宣传手段和政治姿态,转移民众注意力到“英国海外利益”这个叙事中去,爱国主义氛围浓厚,并几乎补全了罢工时期的全部支持率。

而此时,罢工组织者们反而被道德Judge到民众的对立面———他们仿佛成了损害英国利益的内奸,专程给英国裹乱———此时英国自干五们就开始声讨本来站在正义立场上的工会。

而罢工这几年,英国的民生状况提升不少,私有化貌似带来了宏观产业的提升,而正好,工会的“罢工宣传”之一,就是“撒切尔政府的经济政策会造成民生状况的恶化”。。正好打脸,瞬间工会在这些事情上失去了话语权。。

诸如此类情况发生很多

==========

(最后一段属于私货范围,请谨慎观看,特此标注)

故而,撒切尔夫人和其内阁,党组成员,几乎是天然的“宫斗圣手”,他们可以抓到任何可以打击到你的把柄,并且通过强势手段可让你被迫退让,久而久之,你变陷入完全的被动,而撒切尔政府在这方面强到令人发指,其对人性的了解简直令人不寒而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841985年英国矿工大罢工,这场在英国工业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冲突,最终以矿工们的失败告终。这场失败并非源于单一因素,而是多种复杂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当时的政治气候是这场罢工走向失败的关键背景。撒切尔政府,尤其是其领导人玛格丽特·撒切尔,早已将打击工会力量、重塑英国经济视为其政治使命的核心.............
  • 回答
    1984 年之前,香港人对普选权的态度和诉求是一个复杂且逐步演变的过程,并非一个单一、明确的口号或运动。总体而言,在 1984 年之前,香港人对普选权的直接要求和呼声相对零散,并且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社会结构以及殖民统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分几个阶段来分析:早期(殖民统治初期至二战后.............
  • 回答
    《1984》是否适合高中生阅读,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总体来说,我认为《1984》非常适合高中生阅读,甚至是强烈推荐。 它不仅在文学价值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更重要的是它所探讨的主题和思想,对于正在形成世界观、价值观的高中生来说,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和警示意义。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原因:1..............
  • 回答
    要说《1984》和《美丽新世界》哪个世界更可怕,这实在是个让人不寒而栗的难题,因为它们可怕的方式截然不同,如同两剂精心调配的毒药,却又殊途同归地扼杀了人性最宝贵的东西。《1984》的可怕,是一种直白、粗暴的压迫。乔治·奥威尔笔下的“大洋国”,就像一个巨大的、永不熄灭的监视器,无处不在。思想警察如同鬼.............
  • 回答
    《1984》里的局,那可不是一般人能轻易“解”的。这本书描绘的,是一个名为“大洋国”的极权主义社会,在那里,思想、行为、乃至情感都被党(英社)严密监控和控制。温斯顿·史密斯,那个试图反抗的普通人,他的经历就是想揭示这个局如何运作以及如何试图打破它。我们先得掰开了说,这个“局”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一、.............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经典作品被重新解读、挖掘出新的生命力,尤其是那些带有深刻社会洞察和哲学思考的著作。《1984》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鲜明的例子。它并非一夜之间成为“新的政治正确”,而是一个逐渐发酵、被不同群体的年轻人碰撞出火花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一种在特定语境下的“政治正确”倾向。要理解.............
  • 回答
    在奥威尔的小说《1984》里,“双重思想”(Doublethink)可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哲学概念,而是英社用来操控国民思维、维系统治的一项核心且极其有效的技术。它就好比给每个人的脑袋里植入了一个双头蛇,一个脑袋知道事实,另一个脑袋却被训练得可以公然否认这个事实,而且两者还能和谐共处,甚至互相强化。具.............
  • 回答
    在乔治·奥威尔的《1984》中,缩小词汇表,也就是“新话”(Newspeak),其核心作用在于控制思想,而且这个控制方式比我们直接想象的要深入和巧妙得多。它不是简单地阻止人们表达某些观点,而是从根源上剥夺了产生这些观点的可能性。想象一下,我们的大脑思考,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语言作为工具的。我们接触到的词.............
  • 回答
    好的,《1984》中的新话(Newspeak)是奥威尔在小说中创造的一个极具颠覆性和震撼力的概念,它不仅仅是语言的改变,更是思想控制和社会重塑的工具。要评价新话,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新话的本质与目的:思想的囚笼新话的根本目的是剥夺人的思想能力,彻底控制人的思想。奥威尔通过“语言作为.............
  • 回答
    如何看待《1984》这本书?一个深入的解读乔治·奥威尔的《1984》是一部极具影响力的反乌托邦小说,它不仅是对极权主义的深刻警示,更是对人性、自由、思想和历史的复杂探讨。这本书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持续引发人们的共鸣和反思,在于它精准地捕捉到了人类社会中潜在的危险,并以令人不寒而栗的方式呈现出来。要深.............
  • 回答
    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并非仅仅是描绘了一个“大洋国”的恐怖统治,他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借由这个极端的反乌托邦世界,试图向读者敲响警钟,警示的是我们所处的现实社会可能走向的危险方向,以及人性在极端压迫下会面临的深刻挑战。对极权主义的深刻洞察与批判首先,奥威尔最核心的诉求是对极权主义的彻底揭露和.............
  • 回答
    《神奇女侠1984》在中国大陆市场的表现,用“扑街”来形容绝不为过。上映首日仅拿到4000万人民币的票房,后续更是迅速萎缩,最终总票房停留在1.68亿人民币。要知道,前作《神奇女侠》(2017)在中国大陆可是取得了6.13亿人民币的骄人成绩,这个反差之大,足以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纠结又充满哲学意味的问题,就像被夹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地狱中间,你必须选一个“稍微没那么糟”的去闯荡。如果非要我在《美丽新世界》和《1984》之间做一个选择,我会……选择《美丽新世界》。我知道,这个选择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意外,毕竟《1984》里至少还有思想的抗争,还有温斯顿那颗渴望自由的心.............
  • 回答
    中国男篮告别巴黎奥运,这确实是个令人心痛的结果。毕竟,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我们从未缺席过这项最高舞台。这次的失利,不仅仅是一场比赛的胜负,更是对中国篮球发展现状的一次深刻敲打,也迫使我们必须认真审视接下来的每一步棋。放眼下个奥运周期,中国男篮需要一系列系统性的、甚至是伤筋动骨的调整,才能重.............
  • 回答
    乔治·奥威尔的《1984》绝对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巨著,即便时隔多年,它依然能让我们脊背发凉。评价这部小说,我们不能仅仅把它当成一个讲故事的书,而应该看作是一面镜子,一面照出极权主义最阴暗、最扭曲的嘴脸的镜子。首先,我们来谈谈它的核心思想和主题。奥威尔通过描绘“大洋国”这个极度压抑的社会,向我们展示了一.............
  • 回答
    《1984》这本书,对我来说,绝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它更像是一面冰冷而锋利的镜子,映照出人性的阴暗角落,以及权力运作的恐怖逻辑。每次重读,总会给我带来新的震撼和更深的思考。初读《1984》,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压抑,一种无处不在的、渗透到骨髓的压抑。那个叫“大洋国”的地方,生活着被称为“老大哥”的神秘领袖.............
  • 回答
    《1984》和《美丽新世界》这两部经典的反乌托邦小说,在探讨极权主义和消费主义对人性的压迫方面,都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然而,将它们视为“禁书”的说法,在中国语境下,需要审慎对待,因为现实情况并非如此简单。《1984》的思想深度与现实关照乔治·奥威尔的《1984》描绘了一个由“党”所统治的极权主义国家.............
  • 回答
    《神奇女侠 1984》在国内上映后的口碑断崖式下跌,这绝对是中国观众对一部好莱坞大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差评”之一。当初《神奇女侠》第一部在国内可是收获了一大波好感,尤其是对于盖尔·加朵饰演的神奇女侠,那股“又飒又美”的劲儿,俘获了无数影迷的心。结果到了第二部,画风突变,简直是把之前攒下的好感挥霍得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疑问。俄罗斯方块(Tetris)确实是在1984年诞生于苏联,但它却以“俄罗斯”的名字享誉全球,这背后其实有着一些历史和商业上的原因,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命名巧合。咱们就来捋一捋这背后的故事,让你我都能明白为什么它叫“俄罗斯方块”,而不是“苏联方块”.............
  • 回答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对中国体育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开端。新中国自1949年以来,首次全面、高规格地参与奥运盛会。那一年,中国体育健儿们在赛场上奋勇拼搏,赢得了22枚金牌,国人欢欣鼓舞,奥运中国力量的崛起,也从此拉开了序幕。然而,就在距离那场辉煌已近四十年之际,我们却可能迎来一个截然相反的景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