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的一天,题主担任了书籍审核工作人员,看完《1984》之后,怒气冲冲地跑到领导的办公室里汇报:“我举报这本书有影射嫌疑!”
领导便叫来负责此书的编辑问:“你说说,这本书在影射什么呢?”编辑答到:“当然是在讽刺独裁统治者追求权力压制人性自由了。”
领导意味深长的看着题主说:“题主同志,您想到的又是影射谁呢?”
《1984》构建了极有趣的社会模型,成为了抗击极权的有力武器。但《1984》对现实的拟合并不算好,《美丽新世界》也是如此。所以千万别把小说中的内容当成现实中政治生活的全部。
《1984》比起严肃的人文社科类书籍,只能算是一本不难理解的小说。
题主之前的问题是《1984》为何是一本禁书,现在把《美丽新世界》也加了进去。我修改了一下答案,加入了《美丽新世界》和《我们》
……
《1984》在中国并不是禁书。
它出版于新中国刚成立那个时期。《1984》流露出来的对极权主义的批评意识,与中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的欣欣向荣的氛围完全不搭,没有哪个翻译家会注意到奥威尔这本书。
(不过,据说这本书的出版有联邦调查局参与。公开翻译出版,在那个时候的中国,想必也不可能。)
经历了文革等一系列事件,知识分子重新发现了奥威尔,《1984》成了先知先觉之作,由此也造成了一个问题:读者对这本书的“前理解”,高度受制于这批文革过来的知识分子的遭遇。
拿着文革中的一些坏人坏事跟它对号入座,固然可以,也不要忘了棱镜门那些东西,一样可以对号入座。
奥威尔对极权主义的批判是不分左右的(他基本上是左派)。记住这一点,才能更深刻地理解《1984》。
……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是一本比较单纯的科幻小说。这里的单纯是相对于奥威尔而言,即它不是影射现实政治的。它描绘的是人类的科技水平高度发达之后,社会全面异化的情景。要理解赫胥黎的书,需要回到一战与二战期间那段惶恐不安的岁月。战争看上去随时可能爆发,全世界一筹莫展,这让广大知识分子对科学技术能拯救人类这一信念产生了高度怀疑。《美丽新世界》集中反映了这一科学悲观主义的倾向。
……
扎米亚金的《我们》,我没有读完,印象中与赫胥黎的书有很多相似之处。作者本人到底有没有影射斯大林时代的恐怖统治,是有争议的。我相信奥威尔的说法,他给出的证据比较有力:扎米亚金这本书创作于列宁时代晚期,他不可能预见到斯大林统治以后的事情。
(奥威尔:评扎米亚金的《我们》 https://m.douban.com/group/topic/15234408/)
不过,奥威尔无疑受到了《我们》的影响。他在西班牙内战中的经历(可以看看他写的《向加泰罗尼亚致敬》),让他对斯大林主义有本能的排斥。难能可贵的是,他后来在《动物农场》的序言中,尽可能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与当时的苏联。
我的看法是,所谓的反乌托邦三部曲,在思想观念上,《美丽新世界》不同于《1984》,《我们》暂时无法说清,或者介于二者之间。奥威尔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能超越一时一地,超越个人得失,超越表面上看起来强大无比的科学技术,洞察人性中的一些奥秘。这或许也是《1984》比另外两部作品更能流传后世的原因。
又到了这张图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