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1984》中的新话?

回答
好的,《1984》中的新话(Newspeak)是奥威尔在小说中创造的一个极具颠覆性和震撼力的概念,它不仅仅是语言的改变,更是思想控制和社会重塑的工具。要评价新话,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新话的本质与目的:思想的囚笼

新话的根本目的是剥夺人的思想能力,彻底控制人的思想。奥威尔通过“语言作为思想的载体”这一核心洞察,设计了新话来瓦解人们思考复杂概念、进行批判性思考以及表达异议的能力。

词汇的简化与消除: 新话的核心在于减少词汇量。它系统性地消灭了许多词语,尤其是那些能够表达模糊、复杂、个人情感或自由思想的词汇。例如:
消除同义词和近义词: 如“好”(good)被“好”(good)取代,甚至连“棒”(fine)等积极词汇也被整合,只留下一个简单到极致的“好”(good)。这是为了消除细微的意义差别和情感层次。
消除反义词(使用前缀): 很多反义词不再独立存在,而是通过加上前缀“不”(un)来构成,如“不快乐”(unhappy)。奥威尔认为,独立存在的反义词能激发人们对对立概念的思考,而前缀则将它们捆绑在一起,削弱了它们各自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消灭不必要的词: 许多形容词、副词、以及抽象名词被认为是不必要的,例如“美丽”(beautiful)被“非常的好”(very good)或“更的好”(more good)取代(虽然更极端的形式是直接用“好”(good)或者更高级的“极好的”(goodplus)来表达)。
限制抽象概念词汇: 像“自由”、“民主”、“平等”、“正义”、“道德”等这些容易引发反叛和批判的词汇被大量删除或重新定义,使其失去原有的意义。
语法结构的简化: 新话的语法也进行了极大的简化,目的是让语言更直接、更少歧义,但也因此剥夺了语言的灵活性和表现力。
动词的简化: 许多动词被简化或转化为名词,例如“思考”(think)可能被简化为“思想”(thought),甚至更极端地变成一个动词前缀或后缀,或者直接省略。
形容词和副词的简化: 如前所述,它们被强制使用夸张的程度词或直接与基本词汇组合。
“思想罪”的预防: 新话最深刻的目的在于“思想罪”(thoughtcrime)的预防。当语言变得贫乏,人们将无法构思出“异端”的想法。如果一个词语不存在,那么对应的概念就难以被清晰地理解和表达,更遑论思考。奥威尔甚至预言,随着新话的普及,到最后甚至可能连“自由”这个词本身的概念都会消失。

二、 新话的运作机制与影响

政治语言的极致应用: 新话是对现实世界中政治语言操纵的一种极端化、系统化的体现。许多极权主义政权都倾向于使用简化、口号化的语言,但新话将这一趋势推向了极致。
心理学上的影响:
削弱情感表达: 语言是情感的重要载体。新话的简化使得人们难以准确、细腻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特别是负面情绪或不满。
限制认知范围: 语言不仅是表达工具,更是认知工具。当词汇量受限,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也会受到限制,难以理解复杂的事物和抽象的概念。
强化顺从性: 使用被“党”认可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顺从的表现。新话的日常使用,潜移默化地将个体的思想导向“党”所期望的轨道。
社会控制的终极手段:
历史的重塑: 通过修改词汇的含义或删除某些词语,可以重新定义历史事件和社会价值观。
文化传承的断裂: 新话的普及意味着旧的文学、哲学、历史著作将变得难以理解甚至无法理解,从而割裂了与过去的联系。
消除个人主义与异见: 个性化的思考、独立判断、以及对现有秩序的质疑,都依赖于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新话的出现,就是为了将个人消解在集体的、党化的语言模式中。

三、 对新话的评价

深刻的警示意义: 《1984》中的新话是对语言力量及其被滥用潜力的最尖锐的警示。它提醒我们,语言的健康和丰富性与思想的自由、个体的独立紧密相连。
对现实的隐喻: 尽管新话是虚构的,但它影射了许多现实世界中存在的语言简化、概念模糊化、以及政治宣传对语言的操纵现象。例如,政治口号的流行、媒体简化信息、网络语言的变迁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到新话的影子。
文学上的创新: 新话是奥威尔文学创作上的一个重要创新。它不仅是故事背景的一部分,更是推动情节发展和塑造人物命运的关键要素。新话的设定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警示性。
理论上的贡献: 新话的设想对于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等领域都提供了深刻的思考素材。它激发了人们对语言与权力、语言与思维、语言与社会控制之间关系的探讨。

四、 新话的局限性(或者说奥威尔设定的挑战)

尽管新话的设想非常强大,但我们也可以从一些角度来探讨其潜在的局限性(或者说奥威尔对这种控制的难度预期):

创造力的可能: 人类语言的创造力是惊人的。即使在极其受限的环境下,人们是否会找到新的方式来表达复杂的意思,例如通过组合、隐喻、或者发展出新的“非官方”语言?
抗拒的可能性: 是否总会有一些人能够抵制新话的影响,并努力保持旧语言的丰富性?
现实实现的难度: 完全根除一个语言体系,并替换成一个全新的、精简的体系,在现实中实现起来会面临巨大的文化、历史和心理阻力。这需要数代人的持续努力和高压控制。

总结

《1984》中的新话是奥威尔对极权主义社会最深刻的洞察之一。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改变,更是对人类思维、情感和自由的系统性剥夺。新话通过极端简化词汇、语法和概念,旨在从根本上限制人们思考的能力,从而实现对思想的绝对控制。它是一个令人警醒的文学创造,也是对现实世界中语言操纵和思想禁锢的尖锐批判,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警示价值。新话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将语言的工具性发挥到极致,用语言本身来构建一道无法逾越的思想牢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新话完全没有办法表达人民群众的丰富情感!相较之下我们的社会主义语言就丰富多了,完全是依照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叙述的,非常精确而且深刻:举例说明

1、五字措施
勾勒新路径,绘就新蓝图,迈向新时代,
适应新时代,迈进新时代,建功新时代,
走出新天地,创造新作为,开启新征程,
踏上新征程,开启新纪元,续写新篇章,
成为新引擎,引来新投资,占领新阵地,
出现新形式,聚焦新目标,落实新部署,
瞄准新表现,激荡新气象,摆脱新平庸,
成就新作为,开辟新路径,培育新动能,
创造新生活,跑出新速度,推动新跨越,
开创新未来,贯彻新思想,掌握新知识,
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适应新常态,
研究新问题,破解新难题,活跃新生活。


2、五字成果
实现新提升,实现新提高,实现新跨越,
实现新突破,实现新发展,实现新改善,
取得新改善,取得新成绩,取得新突破,
取得新成果,取得新成效,取得新进展,
取得新胜利,得到新加强,得到新改善,
迎来新突破,呈现新气象,形成新骨架,
汇聚新动能,展示新风貌,展现新风采,
开创新局面,迈上新台阶,迈出新步伐,
收获新成效,达到新高度,创造新辉煌,
谱写新篇章,获得新提升,发生新变化。


3、三字词组:
新论断,新特点,新目标,
新要求,新征程,新期待,
新时代,新使命,新方位,
新水平,新境界,新举措,
新发展,新突破,新成绩,
新成效,新方法,新成果,
新形势,新要求,新期待,
新关系,新机制,新知识,
新本领,新进展,新实践,
新风貌,新事物,新高度。

user avatar

这其实和齐泽克说的“红墨水,蓝墨水”的笑话差不多:一个德国工人得到一份在西伯利亚的工作,他意识到所有的信件都要被审查,因此告诉他朋友:“我们设个暗号,如果你收到的信是蓝墨水写的,就是真话;如果是红墨水写的,就是假话。”一个月后,朋友受到了第一封信,用蓝墨水写的:“这一切都很棒:商品丰富,食物充足,公寓很大,供热也好,电影院放的都是西方电影,可以搞艳遇的漂亮妞多得是——唯一搞不到的就是红墨水。”

乔治奥威尔写的《1984》里面的新话也正是出自这样的目的——也就是通过意识形态的掌控,在文化上将人们的语言变得匮乏。人们由此感到自由,因为没有任何词汇用来描述不自由。在《1984》的世界观里面,大洋国经常修正过去,从而改变现在,以一种尼采的谱系学的历史研究态度使现在之为现在。这也是历史文件不具备现实效力这种调侃说辞的体现,新话不仅是改造身体和意识的手段,也是对历史进行权威性考察的保证。大洋国看似是一个极权国家,用来嘲讽英国的,但其实质上是对官僚主义和集权的一种夸张表达,刚好在几十年后,一部英剧就以更诙谐幽默的方式重新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是,大臣》和《是,首相》;在这部剧中,官僚公务员体系和政治平衡的集权倾向体现地淋漓尽致,汉弗莱的官话我至今印象深刻。

我个人有一些看法就是,因为新话与原有的语言表达产生了断层,底层的历史解读的能力直接被切断了,也就是“在新话普及的时代,你藏着的是十年前的历史新闻还是甲骨文没有任何区别,因为你作为新话的使用者早就失去了解读的能力了”,诗歌的隐喻和模糊化表达被消除之后,阴阳怪气或者是意指也成为一个梦想“从缺少红墨水只能用蓝墨水变成了没有钢笔和不知道还有红墨水”。一些旧日的抱怨和负能量真正变成了无法言说的感受。而长期被这种新话塑造的人,失去了否定和怀疑的能力,在这个情景里成为了单向度的人。

思考了许久,我决定加上下面的内容赌一把。人民的思想其实并非往往是被等效赋予的,最好的例子就是春晚,作为自上而下的文化赋予,春晚在后面越来越脱离群众的路上总是有被反讽的时刻,就拿网友对小品内容要素的猜测中,其实大部分核心都被猜想得差不多了。套路的重复和对网络梗文化的生搬硬套加上说教煽情,这就不符合人民的审美需要了,于是,人们就会拿现在和过去的节目进行对比,究竟好不好呢?

另外,对于如何消灭红墨水,我个人有一些看法:比如过度实现红墨水的职能,让红墨水被迫泛滥,通过媒介把控在网络发展中将假话变成一个梗,不断的自我复制,不断地语境压缩或者扩张,目前常见的字母梗,以物代人,以著名事件指代某人某物这些词汇就是最好的例子。一方面当然有被迫的审核带来的影响,但是长此以往下去,就会引发极大的对立和冲突,“不用字母就不会说话了是吧?”“这个词有什么打不出来,就硬谜语人”这种反驳就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点。反讽过度是不是反而将反讽的职能给淡化了?被重复多次变得平平无奇。正如本雅明所说“想摧毁一个东西的内在特质,只需要把它复制的足够多。”这个复制,甚至不一定是主动的,玩梗这个形式难道本身不也是在间接消解内容吗?某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套话也是如此,原本很美的文段被多次运用之后就被审美抛弃了,变成了形式的用法,我小学的时候就被迫抛弃了“阳光明媚,风和日丽”这些词,因为一旦老师认同表扬之后大家都在用这些词汇,以至于这些词段丧失了它的特质。多的不要谈,知乎上也有不少以申论的形式作为回答的例子,一堆积极性的美好性词汇叠加,产生了一种无意义的意义,也就是内容无表达,形式是答案的回答。这样形式的词句过于丰盛,使得人们对于它的感觉反而是匮乏,“这样的词汇不过是官腔陈词滥调罢了”不正是人们的内心嘲讽吗?如果把我的校长的讲话进行语言蒸馏,剩下的也不过是“再接再厉,干得漂亮,好好学习,为国效力”但是他依然必须说更多的话,将语言的形式转化出它的意义来。当然,我在这里说的只是一个提醒,并非是一种强迫性的说教。

新话在此诞生得毫无痕迹,它明明尚待被讨论,却直接变成了我们的生活。面对“加好”“加加好”这样的词,我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是“绝绝子”,它作为一个表面上的“绝了”的互联网新型表达方式,可以同时承担赞美和反讽的功能,看似它表达了很多,然而却在词汇的泛滥中不断丢失了自己的意思,这个词的意思无法被完全捕获,自然会在各种各样的语境里面不断自我繁殖,在媒介的助推下变得没有意义,就像很多地区的方言后缀语气助词“咩”“噻”“哒”。什么时候,什么情况都可以用上的词汇和没有这个词汇的区别在哪里呢?而加加好似乎是一个标准化的程度表达,可以说,它避免了反讽,使得词句表达更加精确,它走向了绝绝子的一个反面,它成为了一种不孕不育的词汇(新话本身就像是语言的计划生育的产物);没有“精彩”也没有“歪瑞古德”。这样的语言是无比崇高的,是令人叹服的大发明,思想在语言的配合下变得无比透明和简单,好的是好的,坏的是坏的,没有那没多隐喻和拐弯抹角。在著名科幻小说《2001太空漫游》里,一块黑色的石板立在月球上,它的长宽高比例穷尽人类的一切测量方法都是1:4:9,如此简单而有力地将意思表达出来。真正做到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在语言的匮乏之下,是丰盛的情感无法被表达,其实这里还有一个漏洞,语言对于社会里面的人是必须被表达的欲望,如果无法被言语和字符体现出来,就会以一种扭曲的方式去表达被压抑的欲望。具体实践多种多样,无法直接叙述完全,当然这也“并非全部”。

user avatar

奥威尔对新话的描述,实际上是其“语言的政治化”观念的一种体现。奥威尔对这种观念的详尽描述尽在《政治与英语语言》一文中,见此

所谓的新话,除了表面上的缩减词汇规模,减少词汇含义,粗暴而简单的正字法与傻瓜式的语法外,内里上更是“语言腐败”(decay of language)的夸张体现。比较简单的语言腐败包括滥用词汇的含义,包括“社会主义”这种词汇——仍然有大量的学者试图将斯大林与希特勒都划为社会主义者,而在奥派的口中,就连罗斯福都有严重的社会主义嫌疑。这就是一种词汇滥用的例子。

语言腐败的另一种例子就是特定的隐喻结构。这在传播学上已经十分泛滥。例如,偷井盖这种事在大多数时候甚至算不上一种新闻,但只要与特定的省份当事人搭配就会有奇佳的传播效果。也比如,家暴一词有隐含的道德褒贬,但几乎只用来形容男性对女性的家庭内暴力,而女性对男性的家庭内暴力则会被扭曲类似“可爱的妻管严”或“外硬内软的好男人”的叙述方式。

虽说各种无良媒体与无良学者在语言腐败上的技艺已经算是登峰造极,但语言腐败的主要使用者并不是民间。我现在本可以直接指出语言腐败的直接使用者是谁,但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我选择了否定的表达,这也是一种语言腐败。

针对英国政府的语言腐败,奥威尔指出了四种最常用的方式

  • DYING METAPHORS(过时的比喻使用)
  • OPERATORS OR VERBAL FALSE LIMBS(言语假肢,我认为这是一种很恰当的翻译)
  • PRETENTIOUS DICTION(夸耀性的词汇)
  • MEANINGLESS WORDS(滥用无明确指代的词汇)

第一点在英国政府的文官写作中尤为常见。例如所谓hotbed(温床)与Achilles' heel(阿喀琉斯之踵,比喻某人的弱点),也比如什么“One man rides two horses”(一个人骑两匹马),“See the world through wind and rain”(经受风雨、见过世面),“The two wheels turn together”(二个轮子①起转)。比喻的使用本质上是为了让读者产生一种极为直观的视觉联想,来帮助他们理解文本。但这样的比喻使用因其过于陈腐或早已被无限制滥用,其原始含义早已被抹杀干净,当英国的文官写出这样的文件时,他们既不关心自己使用的比喻原意,也不关心这样的比喻能否恰当的达到上述作用。

当然,如此书写有某种历史传统的因素,因为那位奠定了整个英国文官系统写作风格的男人就是使用比喻来让冗长的政论文章变得生动的高手,但并不是人人都是他。

第二点同样如此。在写作之中,拣选动词搭配是个比较花费精力的活。而英国文官为了摸鱼以及使自己写作的文件贴合英国文官的写作规范,避免节外生枝的解读,他们就会滥用词组与固定搭配,以避免使用单个的动词。如play a leading part (role) in(起领导作用)与take effect(生效)。这群蛋疼的文官乐于使用名词而非动词,用by examination of而不是 by examining。给奥威尔所谓doubleplusgood与ungood启发的或许也是这群文官喜欢使用not un- 的搭配,以营造一种艰深之感。至于整篇文章都是XX化XX化,XX性XX性,更是尤其可恶的偷懒了。

第三点在语言腐败大师汉弗莱那里体现的淋漓尽致。他可以使用许多乍一看及其正面的词汇来代替显然较负面的词汇的运用。例如“Courageous”(有魄力的)一词甚至让哈克第一次听到时就流下了冷汗——这意味着他认为哈克的行为是“政治自杀”,但他绝不会使用Suicidal(自杀性的)这样有明确指代的词汇。而更乐于污染这种夸耀性的正面词汇来表达负面的含义。在近些年的英国文官界,也有“delayed employment”(就业放缓)“Flexible employment”(灵活上岗)“Malicious employment”(恶意就业)的搭配,用来指代一些不可言说的情况。

第四点尤其是重灾区,使用一些严重缺乏定义的大词来粉饰文件,使其在只接收过通识教育的官僚眼中显得专业性十足,是常用的手段了。从小的方面说,在本段的上上上段,用了“某种”这个词,这个词实际上是否砍掉都无碍于读者的阅读。但使用这个词却似乎让本文变得格调更高了些——这当然是虚假的认识。从大的方面说,大量的文件让许多本应指代明确的词汇,例如“Understand the essence, grasp the major and integrate”(知道实际、握住重点、融吞会通)更是英国文官系统常常滥用的词汇,究竟什么是“essence”“major”,既不需要解释也不需要思考,因为行文者十有八九自己也没想过这个问题。对于最大的情况来说——就像我们知道的,“democracy”“reactionary”曾经在学术上都是有清晰定义的词汇,但如今已经愈发沦为触发好鸭话的狗哨。

体现新话精髓的是奥威尔自己翻译的两段英语

原文:I returned and saw under the sun, that the race is not to the swift, nor the battle to the strong, neither yet bread to the wise, nor yet riches to men of understanding, nor yet favour to men of skill; but time and chance happeneth to them all. (大意是说阳光下各种付出都未必有收获,但机会只会给蓄势以待的人。这是一个非常精美的诗句)
翻译为现代英语:Objective considerations of contemporary phenomena compel the conclusion that success or failure in competitive activities exhibits no tendency to be commensurate with innate capacity, but that a considerable element of the unpredictable must invariably be taken into account. (这很汉弗莱)

第一段中精美的排比与具象化的描述很能让人产生视觉联想——仿佛看见努力的运动员未能在赛场上拿到第一,英勇的战士在战场上功败垂成,学者皓首穷经却未能把握真理——最后才引出作者的教训:但这样的付出并不是无效果的,胜利女神只会垂怜那些有准备的人。而第二段则是十足的语言腐败典例——你看不到任何具象化的表达,而只能看到一个又一个高深莫测却又廉价无比的大词、词组与抽象的概念,你似乎只是被汉弗莱劈头盖脑地教训了一顿,毫无美感可言。

最后,让我们用同样出自此文的一句话来结尾吧。

But if thought corrupts language, language can also corrupt thought.
user avatar

“该字符不予显示”的极致是新话。

user avatar

当然有可取之处,不然怎么大家都用呢?(狗头)

新水平、新境界、新举措、新发展、新突破、新成绩、新成效、新方法、新成果、新形势、新要求、新期待、新关系、新体制、新机制、新知识、新本领、新进展、新实践、新风貌、新事物、新高度;

重要性、紧迫性、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针对性、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积极性、创造性、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可讲性、鼓动性、计划性、敏锐性、有效性;

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集约化、正常化、有序化、智能化、优质化、常态化、科学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系统性、时效性;

热心、耐心、诚心、决心、红心、真軋、公心、柔心、铁心、上心、用心、痛心、童心、好心、专心、坏心、爱心、良心、关心、核心、内心、外心、中心、忠心、衷心、甘心、攻心;

政治意识、政权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廉洁意识、学习意识、上进意识、管理意识;

出发点、切入点、落脚点、着眼点、结合点、关键点、着重点、着力点、根本点、支撑点;

活动力、控制力、影响力、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找准出发点、把握切入点、明确落脚点、找准落脚点、抓住切入点、把握着重点、找准切入点、把握着力点、抓好落脚点;
user avatar

很有意思,形象地说,《1984》里的新话在我看来就是政治话语热胀冷缩的结果。它折射出来的整个原子化人的沉默的基调不止属于宣传话语,也属于大洋国的整个post-totalitarian阶段。

我们可以想见在书中大洋国那冷漠死寂的公共语境之前,一定还有过一段与现在截然相反的、空前狂热的、全员参与的时期。唯有这个“逼迫”公众全体参与公共空间的阶段,才能让最中心的那个骄阳拥有垄断民众话语使用方式的权力。而《1984》中描写的冷漠寂静不过是这种狂热的硬币另一面,区别无非是最中心的太阳变成了黑洞,但对全体民众话语的垄断与把握本身依旧没变。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指挥大洋国人手舞足蹈和指挥他们闭眼哑巴没有本质区别。但我们知道手舞足蹈至少还有千万种机会调整动作,而沉默永远只有一种,从这点看,前者比后者更有希望。

为什么说新话是政治话语热胀冷缩的结果呢?

在“热”的阶段,首先有一个明确的、让所有人都相信的真理存在,才足以激发全体大洋国人方向空前一致的奔赴,而只要冲向同一方向的力量足够庞大,而那个目标与现实又足够远,整个政治语境就必然压力不断加码,温度不断上升,形成狂热。但这也就使整个政治语境发生了变化,即有一个绝对真理悬置,那么评判公共空间内话语的权重就不是个性与否,而是与那个绝对真理的距离是否足够近,而自然而然的,这种话语衡量标准变得只会愈来愈狭隘,公共空间的语言愈来愈枯萎干瘪。但另一面,这种“绝对真理”既非货币市场,也非官僚网络,作为悬浮空中的思想本身反倒以巨大的普遍性赋予了那些被它垄断话语的人权力,而这种权力之普遍本身又让大部分民众都可以拿来反抗其他话语体系(市场、官僚)的压迫侵害。

人们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悖论,自己唯有靠绝对的(思想、话语上的)不自由才能换来异常丰盛的平等与权力。一方面,只要不断地复读那几句“绝对真理”就可以在极大的范围里所向披靡顶天立地,另一方面他们本身的说话方式、话语权力却作为了牺牲品,孰轻孰重,还真不好说。但毋庸置疑,这也是一种题主说的新话,一种双刃剑式的新话

但这种新话注定不长久,这种“热”的话语注定不长寿,因为它维系之本过于单薄,而遭淘汰无非时间问题。它最终也的的确确被赶走了,而代以《1984》中主角所处环境流通的新话。这种新话既不狂热也不鼓动,但它依旧保持了那个特质,即不以个性为衡量标准,而以正确为评判尺码。但由于过去那个以另类方式创造上升渠道的“正确”已作古,那么这种正确便矮化而变为了“不犯错”。

此之谓1984的新话即“不犯错”。热胀冷缩的要义全在于人们已经被过去的狂热冲胀得上吐下泻而腹中再无多少个人的东西,于是缺乏独立说话的思维材料,另一面,天花板上的幕布只是改了改,就让火箭成了昙花。

无论哪种新话,其功能都在于以一个绝对标准压制住人们构造复杂话语的能力 ,而这种理性话语、构建话语体系的表达权力就这样被大洋国gov垄断了。

而迷惑人的是“热胀”时期的大洋国民似乎纵使极度缺乏这种建构能力,却长于解构能力。但其实大洋国现世的沉默足以证明这种解构能力无非是一个totalitarian下的上方对下方赋予暴力,而非自身思维的强大。而一旦暴力源枯竭,原本解构一切的战无不胜的人们就成了没有人玩的提线木偶。而到了《1984》描写的那个新话语境,他们失去了一厢情愿的“解构”力,又从来没有过建构的自主权,于是他们沉默了,而至在沉默中窒息。

所以,一言以概之,新话的本质是抑制人的建构能力,而无建构便难以解构。人们习惯说不破不立、欲有所破必有所立,但新话告诉你不给你建构的机会,你那波涛汹涌的解构狂欢只是颅内高潮。而更甚,在这样一个沉默的环境中,解构似乎作为一种破坏的个性手段更加值得被呼唤,殊不知多少独立自由恰是被以解构之名剥夺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1984》中的新话(Newspeak)是奥威尔在小说中创造的一个极具颠覆性和震撼力的概念,它不仅仅是语言的改变,更是思想控制和社会重塑的工具。要评价新话,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新话的本质与目的:思想的囚笼新话的根本目的是剥夺人的思想能力,彻底控制人的思想。奥威尔通过“语言作为.............
  • 回答
    《1984》和《美丽新世界》这两部经典的反乌托邦小说,在探讨极权主义和消费主义对人性的压迫方面,都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然而,将它们视为“禁书”的说法,在中国语境下,需要审慎对待,因为现实情况并非如此简单。《1984》的思想深度与现实关照乔治·奥威尔的《1984》描绘了一个由“党”所统治的极权主义国家.............
  • 回答
    《神奇女侠1984》在中国大陆市场的表现,用“扑街”来形容绝不为过。上映首日仅拿到4000万人民币的票房,后续更是迅速萎缩,最终总票房停留在1.68亿人民币。要知道,前作《神奇女侠》(2017)在中国大陆可是取得了6.13亿人民币的骄人成绩,这个反差之大,足以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
  • 回答
    乔治·奥威尔的《1984》绝对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巨著,即便时隔多年,它依然能让我们脊背发凉。评价这部小说,我们不能仅仅把它当成一个讲故事的书,而应该看作是一面镜子,一面照出极权主义最阴暗、最扭曲的嘴脸的镜子。首先,我们来谈谈它的核心思想和主题。奥威尔通过描绘“大洋国”这个极度压抑的社会,向我们展示了一.............
  • 回答
    观察者网对乔治·奥威尔《1984》的评价,往往带有一种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立场,这与其自身的媒体属性和定位紧密相关。要评价他们的评价,就需要深入理解他们是如何解读这部经典反乌托邦小说的,以及这种解读背后可能隐藏的逻辑和意图。首先,观察者网的评价通常会强调《1984》作为一部“警示性”作品的价值,但这种.............
  • 回答
    《神奇女侠1984》:一次跌跌撞撞的怀旧之旅,褒贬不一的争议之作《神奇女侠1984》(Wonder Woman 1984)上映之初,可谓万众期待。毕竟,2017年的《神奇女侠》以其出色的女英雄塑造、鲜明的女性主义内核以及令人振奋的动作场面,赢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也让粉丝们对这位亚马逊公主的续集寄.............
  • 回答
    老实说,将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描绘的社会景象直接套用在中国当下某些群体(姑且称为“小粉红”)身上,这做法本身就有些粗暴,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过度解读”了。奥威尔的原意是一种对极权主义政治体制下思想控制和语言扭曲的深刻警示,他描绘的是一个国家机器在信息传播和思想塑造上无所不能的恐怖图景。而“小粉.............
  • 回答
    乔治·奥威尔的《1984》是一部令人不安且影响深远的巨著,它对极权主义、思想控制以及个体自由的侵蚀进行了深刻的描绘,至今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与其说它是一部科幻小说,不如说它是一部带有强烈预言性质的政治寓言,一部对人性深层恐惧的赤裸剖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1984》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一个令人.............
  • 回答
    《神奇女侠2》(《神奇女侠1984》)首支预告片,怎么说呢?就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充满诱惑力的“回忆杀”,瞬间就把观众拉回那个绚烂多彩、又带着一丝迷幻色彩的80年代。这支预告片,目标很明确:唤醒大家对第一部《神奇女侠》的喜爱,同时又勾起对新故事的好奇。首先,从视觉风格上,预告片就给了我一种强烈的“复.............
  • 回答
    《睡前消息》409期作为一档以“睡前”为名的时事评论节目,其内容通常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社会热点、科技动态、文化现象等话题,旨在为观众提供睡前的“信息快餐”。以下是对该期节目可能涉及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向,结合其节目特点及社会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1. 节目核心内容与选题分析 选题热点:409期可能聚焦.............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新华社的《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中国金融要走自己的路》一文,是近年来中国在金融领域强调自主性、独立性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政策表达。该文从历史经验、现实挑战和未来战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深度。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章背景与核心论点1.............
  • 回答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互联网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现象,既有官方立场的引导,也有民间舆论的分化。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的乱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官方立场与网络管控1. 官方舆论引导 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强调“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社交媒体和.............
  • 回答
    陈道明、王志文、陈宝国、张国立、李雪健是中国影视界最具代表性的“老戏骨”之一,他们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多样的角色塑造和持久的行业影响力,成为中国影视艺术的中流砥柱。以下从表演风格、代表作、行业地位及艺术贡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陈道明:历史剧的“帝王”与艺术的“多面手”表演特点: 陈道明以“沉稳.............
  • 回答
    《为战争叫好的都是傻逼》这类文章通常以强烈的反战立场和道德批判为核心,其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立场的合理性、论据的逻辑性、社会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详细分析: 1. 文章的核心立场与立场合理性 立场:这类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战争本质上是道德上不可接受的,支持战争的人(尤其.............
  • 回答
    龙云(1882年-1967年)是20世纪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军阀和政治人物,被尊称为“云南王”,其统治时期(1920年代至1940年代)对云南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历史地位和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一、生平与政治背景1. 出身与早期经历 龙云出生于云南昆明,出身于.............
  • 回答
    关于“前三十年的工业化是一堆破铜烂铁”的说法,这一评价需要结合历史背景、经济政策、技术条件以及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一、历史背景与“前三十年”的定义“前三十年”通常指中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改革开放前的30年。这一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
  • 回答
    十元左右的低档快餐店顾客以男性为主的现象,可以从经济、社会文化、消费行为、地理位置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可能的背景: 1. 经济因素:价格敏感与消费习惯 性价比优先:十元左右的快餐通常以快速、便宜、标准化为特点,符合低收入群体或日常通勤人群的消费需求。男性在职场中可.............
  • 回答
    阎学通教授对00后大学生以“居高临下”心态看待世界这一批评,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其背后既有学术视角的考量,也涉及代际差异、教育体系、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以下从观点解析、合理性分析、现实背景、潜在影响及改进方向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阎学通教授的核心观点与逻辑1. “居高临下”的具体表现 .............
  • 回答
    歼8系列战机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研制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是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重要成果之一。该系列战机在冷战时期具有显著的军事意义,但随着技术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其性能和作用逐渐被后续机型取代。以下从历史背景、技术特点、性能分析、发展演变、军事影响及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历史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