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1984》中,缩小词汇表可以有控制思想的作用?

回答
在乔治·奥威尔的《1984》中,缩小词汇表,也就是“新话”(Newspeak),其核心作用在于控制思想,而且这个控制方式比我们直接想象的要深入和巧妙得多。它不是简单地阻止人们表达某些观点,而是从根源上剥夺了产生这些观点的可能性。

想象一下,我们的大脑思考,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语言作为工具的。我们接触到的词汇、我们能够理解的概念,直接决定了我们能够构建的复杂思想的边界。新话做的,就是把这个工具的棱角磨平,甚至直接砍掉一部分,使得某些思想本身,因为缺乏对应的词汇来精确表达,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完全无法形成。

举个例子,“自由”这个词。在旧话(我们现在的语言)里,“自由”是一个内涵丰富、可以衍生出无数概念的词。它可以是政治自由、言论自由、思想自由、行动自由,甚至可以是摆脱束缚的自由,或是选择的自由。这些不同的自由,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共同构成了我们理解“自由”这一概念的网状结构。

然而,在新话里,“自由”这个词被极大地压缩了。奥威尔设想的新话,目标是最终让“自由”这个词变得无法理解。它可能会被简化为“不被强制”,或者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下才能使用,而且含义非常狭窄。当人们只能用极度有限的词汇来理解和表达“自由”时,他们就很难去思考和渴望那种更广泛、更深刻的自由了。因为没有词汇来命名它,它就变得像空气一样无形,很难被捕捉和追求。

新话的词汇设计是极其有针对性的。它不是随意地删除词汇,而是系统性地铲除那些与“自由”、“平等”、“兄弟”、“爱情”等旧世界概念相关的词语,或者将它们扭曲、合并,变成新的、完全不同含义的词。比如,如果旧话里有“好”和“坏”,新话可能只保留“好”(good)和“优”(ungood)。这种二元对立的简化,扼杀了任何细微的差别和中间状态的表达,使得人们只能在极端的、党所允许的二元对立中思考。

更进一步说,新话的构建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思想控制。它遵循“收缩思想”的原则,即通过限制语言来限制思维。如果一个人想表达“我认为党是错误的”,在新话里,他可能连“错误”这个词都找不到一个能够准确表达他对党的质疑的词汇。他也许只能用“不正确”来代替,但“不正确”的负面含义和指向性远不如“错误”那么尖锐和具有反抗性。随着新话的普及,人们会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对党不利的想法,久而久之,那些想法也就会在脑海中逐渐淡化,直至消失。

这种控制是潜移默化的。它不是通过强迫人们不去想某些事情,而是通过改变他们思考的工具,让他们“不能”想,或者说,让他们“想不到”。当人们习惯了用新话思考,他们的思维模式也会被新话的结构所塑造。他们会不自觉地回避那些没有对应新话词汇的概念,因为这些概念很难被理解和沟通,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所以,缩小词汇表不是简单的语言改革,而是对人类思维的根本性改造。它通过剥夺表达的可能性,来剥夺思想的生命力,最终实现对整个社会思想的彻底控制。当思想的疆域被语言的围墙所限制,人们就成为了思维的囚徒,即使他们拥有了所谓的“自由”,也无法理解它,更谈不上反抗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来举几个无关紧要甚至跑题的例子

现在热搜挂着的问题

各种网络流行语成了很多人讨论问题时的常用话语,“就这?”,“你细品”,“你行你上啊”。

看上去和这个问题似乎没什么关系是不是?

网络语言先放着不表。再举个例子。


→现在讨论文艺作品是不是很喜欢谈三观。

《霍乱时期的爱情》主角是渣男,滥交;《水浒传》是一批没文化的流氓;《雷雨》是狗血故事,多角恋;《洛丽塔》恋童癖,恶心极了;《三个火枪手》讲婚外情;《了不起的盖茨比》主角更是彻头彻尾的渣女……这些文学有什么好看的?

还有各种影视剧,有多少良心剧,因为塑造反派的角色过于鲜明,或者一些角色过于现实,被指责“三观不正”。(拿最近来说,余欢水里的妻子角色,因“女拳”问题上了热搜。)


→日常生活或者在网络上讨论问题,是不是也很容易以,“女拳”,“杠精”,“小粉红”,“键政”等等给人贴标签?

例,“你是杠精,我不和你吵”。

然后讨论问题张口闭口,“资本主义”,“理想主义”,“内卷竞争”,“时代红利”……


→日常生活,社会评价一个人的行为,家长老师常用的词汇,是不是都是“努力”,“奋斗”,“大城市”,“优秀,“未来会好的”,“xx年纪必须做xx”,“年轻就是奋斗”,“成功”……


————————————————————————

例子举完了,我跑题了吗?我想表达什么?

→这类用词的简化,把各种事高度概括,也就是所谓的“缩小词汇表”,背后所显示的是将人和事的单调化。

金宇澄认为,中国缺少自然主义的积累就直接过渡到了批判现实主义。当代读者对三观不正特别敏感,把复杂的人性用一个“渣男”就概括了,开骂了。

而我们本应该警惕这种“渣男”“油腻”等等单调化的词语,人是复杂的,各有各的原因。这种单调化是悲哀的。

忽略了内在问题,用一个现有的概括性的概念,来分析人或事,很容易让人的思想越来越僵化。因为他认为这件事他了解了,这一两个词的定义已经够分析这个问题了,内在细节的差异,具体想法的来源等等,他通通不会在乎。只能越来越加强偏见。思考永远流于表面。

这样可能思想足够深入吗?


→似乎还是有些偏题,这和控制思想有什么关系呢?

那么请问,我们日常常用的词,这些词的概念

“理想主义”代表天真;“女权”像是无脑激进;“三观不正”可以否认所有文艺创作(现在我国比较大的文艺创作比赛,是不是大多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观必须正,哪怕是美的也不行。);“你行你上啊”,可以否认所有批评。

必须“努力”,“奋斗”,想去“大城市”等等。这些标准,做不到就是废人,不想做就是无追求。不想996,不想去大公司,不想加班加点“奋斗”,不想购买“奢侈品”,不想买“大房子”,就是没追求,就是白活。必须拿命(为xx)奋斗,才是对的。

“他挣钱了”,意味着他的东西有价值。钱是衡量万物的尺度,挣钱多少衡量人是否成功。“没钱”=“失败”,“挣钱了”=有价值。评价艺术,评价学术,评价人,全都可以用“他挣大钱了”,来默认他价值很高。甚至还默认,他可以做意见领袖。

这些可以概括多种事和人的词,标准是谁定的?背后的隐藏偏见是谁引导的?话语权和解释权到底在谁。

这个问题根本不能深究。

当一个词语,可以高度概括很多事,并已经被人们达成共识,自带评价的时候。就需要注意了。因为完全可以有人,或刻意或无意的,给一个人一件事用这个词语框住。并去诱导大众(或只是自己加强偏见),这个人=这个词=好/坏 对/错

所有复杂的人性,背后的原因,具体的可行性等等,全部消失了。

————————————————————————

假使鲁迅生活在词汇表简化的时代,是否会有人,直接将他贴上“喷子”“不爱国”的标签,一切言论都可以用,“他就是个喷子”来否认;

假使教员生活在词汇表简化的时代,是否会有人以“理想主义”,“天真”来嘲弄他的思想;

假使苏格拉底生活在词汇表简化的时代,会不会被视为“淘汰者”,一个没钱的loser。

……

这些人在他们当世也是遭到过质疑与批评。我举这些例子不是说词汇表缩小,才会有人批评他们。而是生活在常用词汇表缩小的时代,是不是连批评的论调都可以省了,只需要以一个简化过的标签来否认其思想和价值?

再者,自媒体和数据化推送的时代,假设再词汇表缩小,有人刻意引导,将某个人和某个词反复连接,加强这个观念。最后会发生什么?

有言论主导权(甚至控制权)的人,去引导某种思想,不再需要长篇大论,只需要去刻意将该人或事,与简化过的、自带感情色彩的词联系在一起,并用种种手段强化连接就可以了。因为这个词背后的解释,历经了足够久,足够深入的渗透。

不要高估人的所谓“理客中”、批判性思考。当有个词可以简化思考,同时还能让人有“思考过,我很懂,我有思想,我了解了”的幻觉时,也便足够僵化了。

至于问题里的,“思想控制”,这个人=这个词=好/坏 对/错 这个等式的解释在谁手里,如果在别人手里,可不是思想控制吗?

————————————————————————

别误会,别瞎说啊,别过分解读,别阴谋论啊。

我就是在探讨《1984》提到的词汇表缩小后的社会。怎么可能是当代,更不可能是我国啊。被控制思想也不可能是人民大众,更不可能是知乎er。

毕竟我们人均985,思想独立自由,更有党领导下的言论自由的权利。我们用常见词语都只是玩梗而已,人人都能深度思考,不会给人贴标签先入为主并带有偏见的。

这些词背后有意识形态引导的事,有人刻意加强连接这样的事,更不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

————————————————————————

经过评论区的质疑,我发现了我表述容易存在误解的地方。特在此做出解释。

→词汇表缩小主要是信息化时代,为了提高信息获取速度,牺牲精度的必然选择。

这个时代需要我们了解、我们想要了解的东西太多了,获取的媒介也极其丰富。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不再是困难的事。

无论是体系化学习还是大量的碎片化信息,为了提高获取速度,我们自然会牺牲精度,不去过分探究它的表意。

不然大家想想高考语文的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行一行对下来我们未必会错,但读完去选,三个选择全错都不是没可能的吧。

为了快速获取信息的手段,渐渐养成了习惯。

→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确实没必要去深究此时的含义。

语言只是文字符号,是抽象思维的具象化载体,我们在使用时是抽象思维→具象语言文字的过程。这个过程一定存在一定的信息减损。他人阅读再是具象文字→抽象思维,翻过来,这个“翻译”过程所需要的,是他自身的已有知识。表述者和接收者存在的信息差,以及语言文字自身存在的特性,就注定了不可能存在100%理解的问题,只能尽可能逼近。

在日常生活中实在没必要去“抠字眼”(不然你能被老师领导打死信不信,什么效率啊2333。)

但在思考分析问题时,去探寻背后的字词含义,不敢说是不是有必要,至少是个很有意思的事。很有可能从二者的这争论,变成寻找共识,很多争论只是两个人对词汇的理解不同,也许你们二者背后的论点是一致的。或者可以将这个问题还原会价值观的问题,那么此刻就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了。

→不是所有缩略词流行语都是自上而下,为了操控思想而出现的。

网络时代,流行语的走红存在其随机性。因为其足够有趣,具有画面感,娱乐性质强而走红的不在少数。

例如,“真香”,“奥利给”。是不是这个文本形式传递的信息,在很多人脑中是.jpg,甚至.mp4格式的。

我难道硬要扯这是为了思想控制自上而下刻意走红的吗?为了宣传农村饮食文化和冬泳文化吗?显然离谱。有些好玩的,为了娱乐而生,也变让它回归娱乐即可。

还有些,流行语的走红,是反映人们的需求,关注与批判的点。

例如,“后浪”,“韭菜”,“996”,“阶级固化”。这些不是自上而下的控制,甚至是对上的不满,试图进行反抗的表现。

我在这里所强调的,是一些缩略词的滥用。例如,“你是杠精,我不和你聊。” “他是渣男,别和他来往。” “这书/影视剧三观不正,不能发行/凭什么是经典/不能给孩子看”。

这样的词语先行,基本上已经隔绝了进一步沟通的通道。如果想要反驳,探讨的不再是这个事本身,而是过去其他事例所导致的对这个词的认知。

再比如现在辩论届出圈的“偷换概念”。你看点一些观点视频,尤其辩论本身,都可以看到弹幕有人刷“偷换概念”,这也是滥用。会降低思考,并因为先贴标签,阻碍思考。论断先出来了,你能看到的都会是论据。

最大的问题不是不再深入思考,而是自认为已掌握了真相,自己对它,已经有观点有评论。这样造成的个人思考的倦怠,以及一些词语默认的感情色彩,可能会造成下一阶段,思想控制。


→最后求生欲强的那段。确实在皮在玩梗。但忽略玩梗,我个人本身也不认为这一现象在当今非常普遍。只是针对该问题回答,为什么词汇表缩小会造成思想控制。这只是极端情况。

在当今是否出现,我相信是存在的,但不会那么可怕。毕竟反乌托邦小说,都算是取了极端化,滑坡论证最终可能性(之一)罢了。

但真的回到现实生活,我是相信人们可以在这个山坡上修围栏的。毕竟当代教育确实培养除了比其他年代都多的有知识的人(就不用知识分子这个词了)

大量信息涌入→需要快速获取信息→牺牲精度→词汇表简化→一个词能用的场合变多一词多义→被滥用误用,不考证该语境下具体含义→导致先入为主的偏见贴标签(且自认为掌握了真相,因为对这件事有见解,即这个高度概括的词)→思考有效性降低

→while自上而下刻意引导(这里自上而下并不是说执政方,而是有话语权的,例如资方。)→if一部分大众,可以加强某些观念


→此处所指的背后可能有操控,并不是狭义说执政党控制意识形态,更包含资方为了利益加强的一些词语的感情色彩。

例如,“精致”这个概念的产生。这个过程可能是最初自发的。(没考证过,举个例子而已)。但在这两年,资方刻意将“奢侈品”和“精致”挂钩,产生消费主义陷阱。论证(xi nao)你需要买奢侈品,不需要再长篇大论新的论点,只需要在你前些年已接受“精致”概念后,将两者挂钩即可。

再比如网络走红的“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大概是自发产生的。但被用的多了,代表“诗和远方”,可以被资本刻意营造情怀,刺激旅游消费。


→莫说现在没有,哪怕当今真的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思想控制,这也不是需要绝望的事。

任何时代都有其主流意识形态,当权者自然也需要维护起统治,你若说当权者为了利益可以,说是为了社会稳定为了人民也可以。但一定没有脱离意识形态的人和事。

对集体来说存在主流,但个体来说,我仍相信其主观能动性,会有清醒思考者、批判者的存在。

若是真有人觉得当今社会就处处是思想控制,个人处境绝望。我只能说这是高估了统治者,更是低估了人自身的力量。我始终对人的精神自由报以乐观态度。

————————————————————————

公众号看到了个概括,有点意思贴上来了。


————————————————————————

私心带个回答。这个问题的回答,主要便是用去探寻词语背后所指的具体含义的方法。算是举个例子,也是私心希望有人看了。

————————————————————————

感谢质疑者 @断掌

我原先的答案的确很容易被理解为全部都是思想控制的阴谋论。这是我个人笔力不够的原因。我自己的表达精准度还需要提升,以后写文章会注意的。

毕竟答主小透明曾经回答赞数没有超过两位数的,所以写东西还是自娱自乐为主,有些就不够严谨。没想到会有人看,没有考虑容易产生的其他理解偏差。是我表达能力的问题。

欢迎进一步探讨指正。

user avatar

当然有,你看看敏感词越来越多,于是人们为了表达思想观点只好利用其余词汇苦练冲塔技术,但新的封禁敏感词是与冲塔技术的发展同步扩大,当冲塔手法越来越高超的情况下这种手法就会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所迷惑而不了解了,于是,就可以限制某种观点的传播了。

比如小说中举例:将“坏”这个词删掉,于是人们就无法再表达XX坏,顶多表达XX不好。之后再取消“不”这个词。于是人评价XX只有“好”和“非好”这两个词了,你永远都表达不了XX坏这个意思了。

PS:别忘了小说里新话体系不是独立的,它的推行同时是与某个进101室的罪名同步进行的,冲塔是有风险的,许多高等级玩家已经秀塔失败送进了泉水。即便如此,英社也预计这项工作得到60多年后的2050年左右才能完成,可见,新话工程是长期的,艰巨的,曲折的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奋斗才能完成,真是可歌可泣,令人钦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