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现实社会素质教育往往干不过应试教育?

回答
在现实社会中,素质教育往往难以全面胜过应试教育,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

一、 考试作为评价的“硬指标”与社会选拔机制的根深蒂固

指挥棒效应: 考试成绩,尤其是高考成绩,仍然是社会对个人能力和未来发展最直接、最被广泛认可的评价标准。升学、就业乃至社会地位的提升,很大程度上都与考试成绩挂钩。这种“指挥棒”效应使得学校、家长和学生都不得不将精力集中在提高考试分数上,这直接挤占了素质教育的空间。
公平性的误解与简化: 考试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衡量尺度。相比之下,素质教育的评价更加主观、多元,难以量化,容易被认为是“灰色地带”,容易产生不公平的联想。因此,在追求“公平”的语境下,考试作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评价方式更容易被接受。
社会认同的惯性: 长期以来,社会对“好学生”的定义很大程度上就是“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这种根深蒂固的社会认同,使得家长们更愿意看到孩子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认为这是孩子能力强的体现,是未来成功的保障。

二、 教育资源与投入的失衡

应试导向的资源倾斜: 为了在考试中取得优势,学校和家长往往会投入更多的资源(时间、金钱、师资)在与考试相关的科目和技能上。例如,大量的课外辅导班、购买各种教辅资料、为学生提供额外的练习时间等,这些都围绕着应试展开。
素质教育投入的相对不足: 素质教育所需的软硬件设施、专业的师资、多元的活动平台往往需要更多的投入,而且其回报周期长、效果不易显现。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和家庭往往倾向于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短平快”的应试备考中。
教师的压力与职业困境: 教师的绩效考核、晋升也往往与学生的考试成绩直接挂钩。在这种压力下,教师不得不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首要任务,即使他们认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很难有余力和动力去投入大量精力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上。

三、 应试教育的“可知性”与素质教育的“不确定性”

可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 应试教育的内容和目标相对明确,主要围绕教材、考纲展开,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也相对固定,易于操作和管理。
素质教育的复杂性与挑战性: 素质教育涉及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协作、情商、艺术修养等多方面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培养过程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其效果难以在短期内量化和评估。教育者在设计和实施素质教育项目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例如如何设计有效的活动、如何准确评估学生的进步等。
家长对素质教育效果的焦虑: 家长在看到孩子在学业上取得进步时,会感到安心和满足。而素质教育的效果,如孩子是否变得更自信、更善于沟通等,这些进步可能不如考试成绩那样直观,容易让家长产生不确定感,甚至担心投入的资源没有得到“回报”。

四、 教育理念的滞后与社会观念的惯性

教育目标定位的模糊: 尽管国家和教育部门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但在实际执行层面,教育目标常常显得模糊不清,或者被应试目标所吞噬。对于“什么是素质教育”以及“如何实现素质教育”的理解,在不同群体(教育者、家长、学生)之间可能存在差异,甚至误解。
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工具理性”: 许多家长和社会成员将教育视为一种获取未来成功的工具,因此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最快、最直接地带来“回报”(如好成绩、好工作)的教育模式。素质教育虽然长期来看对个人发展更有益,但其“工具性”不那么明显,容易被边缘化。
“唯分数论”的社会文化: 在一些社会文化中,“唯分数论”依然盛行,认为分数是衡量一个人价值和能力的唯一标准。这种观念的渗透,使得素质教育的价值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认同。

五、 素质教育的实施困境与挑战

评价体系的缺失或不完善: 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仍然以考试成绩为主导,缺乏一套科学、有效、被广泛认可的素质评价标准和工具。这使得素质教育的成果难以被客观衡量,也难以与应试成绩相提并论。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僵化: 尽管课程改革一直在进行,但许多学校的课程设置仍然以应试科目为主,教学方法也未能完全摆脱灌输式、填鸭式的模式。素质教育所需的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教学方法,在实践中面临师资、时间、场地等多方面的制约。
家庭教育的配合度不一: 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支持。然而,许多家长由于自身教育理念、时间精力等原因,可能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素质教育支持,甚至在某些方面成为应试教育的助推者。

总结来说,素质教育之所以在现实社会中常常干不过应试教育,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是由考试在社会选拔机制中的核心地位、资源配置的倾向性、教育内容的“可知性”与“不确定性”差异、教育理念和观念的惯性,以及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难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

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普及和深化,需要从根本上改革评价体系,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更新教育观念,并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包容和健康的社会育人环境。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应该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非此即彼的对立起来。今天的“应试”与n年前的“应试”完全不一样,要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应试教育。

举个例子。

下边这是1978年高考历史科目的一道真题,考的是太平天国。

下边这是2014年的一道高考历史科目真题,考的也是太平天国。

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预朝廷饷银的汇兑业务,1862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民间票号的资金和汇兑网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
A.票号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支柱
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运作
C.洋务派开始控制国家金融体系
D.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

考的都是太平天国,但是考法儿完全不一样。

前边的题,纯粹是考记忆,一翻书,答案就一目了然,所以死记硬背确实很管用。

后边的题,如果不会的话,就算是让你在高考考场上随便翻书去查,也照样不会。考生不能依赖教材和笔记当中的死知识去机械的应对,要把所学知识与题中的新信息合理的联通起来思考才行,这难道不是素质的体现吗?

纯粹机械式死记硬背的应试早已经是过去时了,应试教育也在吸纳素质的成分而不断发展,不应该把“应试”二字妖魔化。

如果今天还有人认为辛苦读书、考到高分的孩子都是些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或是学习机器,我很怀疑持这样观点的人是否真的参加过高考。


相关问题:


补充(2020.1.2):有知友认为仅用两道题做对比就得出结论,没有什么说服性,那我就把两套题都贴在这里,有时间的话可以逐一看看,感受一下。

这是1978年的高考历史真题:

这是2019年的全国一卷历史真题: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问的其实没有逻辑。

什么叫做素质教育干不过应试教育?如果以分数为唯一的检验标准,那么素质教育肯定干不过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天天琢磨的就是如何应试。但是,如果从学生未来的发展来看呢?同样是考入北大的学生,随机抽取100个来自北京重点高中的人和100个来自18线县城高中的人,毕业十几年后前者的普遍成就、财富水平等等要高于后者这一点应该没人能反对吧?

从这个方面来说,素质教育的价值强于应试教育这一点是无须否认的。当然,在现实中,素质教育之所以很多时候干不过应试教育,主要是素质教育的水平太低了。如果同样的课程内容,A学校的老师花10分钟就能让学生完全掌握,而B学校的老师需要花至少五节课,那么A学校的老师就完全可以让学生用剩下的那些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换句话说,高水平的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学生能够掌握考试的相关内容。

这一点,在山东、河南、河北等省市的学生恐怕感知的更为明显。想当年我们在山东的县城,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上早晚自习,一直到高中毕业。而等我上了大学之后才发现,原来在大城市里,高中生也是可以下午四五点就下课回家的。等回到家,他们还可以跟同学出去玩,甚至搞一点自己的兴趣爱好。最气人的是,别人比你早下课回家,考试的分数还比你高。

这件事儿说到底,就是小地方的老师们普遍水平一般,想要提升学生的高考成绩,就只能通过极限压榨的方式,榨出学生的应试潜力。而大城市的老师们普遍水平更高一些,自然也就可以讲的更透彻。如果以最简单的学历作为对比指标的话,当年我们高中的老师很多都是直接从初中调过来的——其中很多人的学历都还是师专,部分是直接从二本招聘过来的。但是,我们市里的高中老师们已经可以做到二本、一本和一本研究生1:1:1的比例,至于济南、青岛这些地方的重点高中,研究生早就已经是标配了。那么,像人大附中这种学校呢?这里的老师又该是什么样子?

之前网上曾有过一个描述本科、硕士、博士论文区别的笑话。大意是以红烧肉作为例子,本科生直接研究的是红烧肉怎么做可以更好吃,硕士生研究的是不同省市的不同红烧肉做法,博士则直接从猪的饲养和猪肉的选择开始谈红烧肉的烹制,然后再通过控制变量的方式论证红烧肉如何做得好。这个笑话最初是作为讽刺博士论文华而不实、不切实际来使用的,可是换个角度去想一下,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本科生直接研究红烧肉怎么做可以更好吃,看起来是很实际的,可很容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现实中,很可能这个品种的猪肉适合红烧而那个品种的猪肉不适合红烧,但本科生记住的就是红烧肉就该这么做,他的学生们也就只能记住只要是红烧肉就这么做。

但是博士可以从源头告诉你红烧肉美味的来源是什么,什么样的猪肉更适合红烧,同时博士也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告诉你不同的佐料和香料在烹饪过程中的作用,甚至这个博士还可以教授一些植物分类学方面的知识,告诉学生如何区分香料的成分和作用。这样,学生们对于红烧肉的了解可就十分全面了。

假如有一天,大家都来做红烧肉,但是佐料中少了一味,前者很可能直接懵逼——这个我们老师没教过,但后者或许就可以通过分析其他佐料的分类,找出与缺失的那味佐料相近的东西,把肉做完。更重要的是,博士在这种讲课中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红烧肉怎么做,更是一整套的从选材到变量控制到写实验报告的学术研究方法,这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创造力的养成,有着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

user avatar

假设“素质教育”实现了,那就会自然产生两种:

穷人的素质教育: 没有补课,没有晚自习,舒舒服服过三年,然后专科技校,然后打工。

富人的素质教育: 晚上周末私教,钢琴古筝英语,暑期去去国外,“辛辛苦苦”三年,最差211985,好点去常春藤,然后雇佣第一种人给自己赚钱。

我在抹黑素质教育?

不,我只是在描述美国的教育现状罢了。因为这是世界上现实存在的「素质教育」

美国事实上已经在教育层面完成了阶级固化。穷人家的孩子开开心心浑浑噩噩过完义务教育然后卖苦力,或者直接贩毒混黑帮。富人家的孩子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 美国大学也把选拔标准倾斜给他们:比如,美国常春藤学校(曾经)强调入学要考拉丁文和希腊语,因为公立学校不教这两门课,只有私立学校有机会学习。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是描述加州最好的惠特尼高中的学生生活,里面的学生一天睡四小时,喝四杯咖啡是很正常,因为他们要做到GPA4.0。即使其中的描述打个折,也秒杀了很多高考工厂。当美国底层人享受快乐教育的时候,美国上层的素质教育可不快乐。所谓的快乐素质教育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

应试教育还能给穷人一点点翻身机会,素质教育基本断绝了穷人的任何机会。在实现共产主义之前,素质教育注定只能是富人(少数人)的教育,注定是严重剥夺穷人受教育权力的教育。如果不信就好好解刨美国这个例子就好。不管你内心有什么「幻想」中的素质教育,请你一定要考虑实现它的「成本」和能否在中国公平实现两个现实的问题。

如果只是从现实层面来看,现存的素质教育都是「与穷人无关」的教育。我猜不少评论一定会跳出来说:不对,真正的素质教育多么多么美好。但是请做梦的人想一想实现你的美好素质教育的成本是多少,你眼中的素质教育需要的老师中国有多少?中国那些穷人能够享受到吗?

即使是对穷人友好一些的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的教育),富人也是占优的,只是优势没有素质教育那么超级巨大而已。

user avatar

论在应试教育target上,那肯定干不过

但应试教育的能力是没有transfer的,应的什么试就是什么能力,没法将经验迁移到日常的事情中。

所以target是背圆周率,工厂干活,工地搬砖之类就肯定干不过。创造性的target那应试教育就不太行了,最多搞点伪创新,搬运已有的其他知识。

题主会提这个问题,应该是题主接触的任务大多是前一种而不是后一种吧。

user avatar

深入的话基本够写论文了。

简单说应试教育能告诉你90分和89.5分差距在哪里,你那里不足。

素质教育90分和89.5分差距在哪里?满分的素质人类是什么级别?你问问那些素质教育者它的孩子素质高级到什么程度?超越多少人?

user avatar

村里有个穷秀才。他的文章写得很不错,第一次乡试就中了秀才。会试之前,他去拜访县里的一个举人老爷,想要向其请教问题。

他在那里正好看到举人老爷在家里作画。想起自己平日一心读书,此时半句话都插不上,便有些羞愧,心想,回去我一定要学学作画。

举人老爷注意到这个穷秀才进来了,便让家仆上茶,将其引到棋桌旁,示意我们边下边聊。

穷秀才不会下棋,正在羞愧难当之时,一只手拍在他的肩上,听见一句:现在不会没关系,我知道你的文章写的不错,比我中举之时的文章还要略胜一筹。你等中了举人以后有时间再学不迟。

这秀才却是没听进去。心想,如果自己中了举人,或者进士,被同年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岂不是比现在更尴尬吗?于是问题都没请教,便匆匆告辞离开了。这让这位举人很是疑惑,不知其来意。

回到村里,他便急忙忙地向族中老者询问何处可以学习作画,围棋。

终于找到老师之后,又听其他弟子闲谈,得知不仅要学会这些,有学问的人弹琴作曲也是要会的。

族里人对他说,你是我们几代人里最出息的,你怎么学我们砸锅卖铁也要支持你。只要你将来能中举光耀门楣,我们就倍感欣慰。

两年后,村里人又凑凑铜钱换了三两散碎银子,这穷秀才自信满满地出发了。他准备先去举人家拜访再走。正巧,这举人又在书房作画。他很讶异,这秀才原来对作画还有所了解。客套一番,秀才正式上路了。

但他落榜了。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可是身上钱不多了,只能赶快返程。

走到县里,他的钱花光了。他希望通过教人下棋,弹琴卖艺,卖字画赚钱。但直到他花光最后一个子儿,他也没赚得一个钱。他走投无路,也抹不下脸乞讨,两天连口水都没喝上。

第二天中午,举人听说河里发现一具尸体。岸上散落着一地棋子、烧焦的琴和撅断的笔。他颇为好奇,去看了看这具尸体。刚掀开布,身体一顿,发出一声叹息,便自顾自回家了。

而县衙认为这是一桩凶杀案。想找出凶手,却找不到头绪。成为一桩悬案。

族里人闻此噩耗,无不捶胸顿足,为穷秀才的死而气愤,哀嚎着,到底是哪个挨千刀的畜牲把我们家后生给害死了啊!

一年后。

对于穷秀才们而言,科举是机遇,也是连在所有人身上的枷锁。

只可惜,这钥匙已经落到了敌人手里。

user avatar

原因很简单,因为社会教育资源太少,特别是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这种教育资源上稀缺导致了如果想让更多人相对公平的享受高质量教育资源,那么就需要用考试的这种相对公平且客观的方式来选拔人才,以保证教育资源不被社会成功人士的孩子完全占有。

素质教育的潜台词就是高投入式教育。想要孩子在各个方面素质出色,那么对于教育的投入绝对是一个高昂的价格,这个价格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承受的。

客观上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有限,就必须依靠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虽然考试的方式不是完美的,但是好歹是相对公平的,特别是笔试的方式,几乎不受评卷人的主观影响。

user avatar

因为素质教育就是一场骗局。

高考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而高考的最高价值在于打通阶层,确保阶层之间正常流动。

如果阶层固化了,没法动了,就得改朝换代了,历史已经说的很清晰了。

应试教育拼的是体力和脑力,各阶层的人都可以干,这样竞争起来才相对公平,能确保各阶层的流动。

如果换素质教育,本质上就是拼资源和财富了,这是花钱花人脉花资源的事,最后就阻碍了普通人进入更高阶层的通道,那是会出社会大问题的。

国家玩应试教育,正是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

素质教育,是资本在后面推动,为了赚钱就算了,如果为了阶层利益而推动,但是会危害到社会稳定。

user avatar

素质教育是在考试成绩上比不过应试教育,但是这是废话,应试教育如果还不擅长应付考试,也不好意思叫应试教育了!其他方面全都是素质教育占优了!那么考个好大学又意味着什么,到底是拿一个证还是真正的教育,赵雨思花七百万办假证上了个名牌大学,这到底是不是优质教育,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