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就微信罗尔事件放大来看,在现代社会,什么情况下才能向社会求救,真的只有到倾家荡产的地步才可以吗?

回答
微信罗尔事件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其核心在于触及了现代社会中一个极其敏感且复杂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我们才能“向社会求助”? 而“倾家荡产”是否是唯一的标准?这背后牵涉到个人责任、社会责任、伦理道德、资源分配以及对“贫穷”和“困难”的界定等诸多层面。

我们不妨从罗尔事件出发,将其作为一个个案,来深入剖析这个问题在现代社会中的复杂性。

罗尔事件的放大效应与公众情绪的触点

首先,理解罗尔事件为何能“放大”至此,有助于我们理解公众在类似情况下的普遍心理:

1. 人性的同情与共情: 面对一个年幼、患有重病的儿童,公众天然会产生同情心。当罗尔用感性的文字描绘女儿的痛苦和自己的无助时,很容易引发读者的共情,尤其是为人父母者。
2. 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病毒性: 微信作为社交媒体,其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加之事件本身带有戏剧性,很容易引发病毒式传播。
3. 对社会公平和资源分配的担忧: 罗尔事件之所以争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被揭露出的“有一定经济基础”和“购买多套房产”等信息,与公众普遍认为的“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的形象产生了反差。这触动了很多人对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富者“占便宜”的隐忧。
4. 对慈善募捐模式的质疑: 公众的善良和信任是慈善的基石。一旦这种信任受到动摇,比如发现募捐者并非“绝对贫困”,或者募捐信息存在不透明之处,公众的反应会非常激烈。
5. “表演性”与“真实性”的边界: 在社交媒体时代,很多信息都经过包装和呈现。公众很难百分之百确定信息的真实性,尤其是在情感被调动的时刻,更容易被表象所左右,但也可能在事后产生怀疑和反弹。

“倾家荡产”:一个模糊且不切实际的界限

将“倾家荡产”作为向社会求助的唯一标准,是过于片面且不切实际的。为什么这么说?

“倾家荡产”的定义是动态的: 对不同家庭而言,“倾家荡产”的定义和标准差异巨大。一个普通家庭变卖所有资产可能只够支付一部分医疗费用,而对于富裕家庭来说,损失一部分资产可能根本不算什么。
“倾家荡产”意味着彻底失去希望: 真正的“倾家荡产”意味着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已经耗尽了所有可用的资源,包括但不限于存款、房产、亲友的借款等,并且没有任何可变现的资产,甚至背负巨额债务,却依然无法解决燃眉之急。
它忽略了“提前预警”和“预防性求助”的必要性: 很多重大疾病或意外发生时,如果能及早获得一些外部支持,可能就能避免“倾家荡产”的结局。等到真正倾家荡产,往往意味着情况已经到了最坏的地步,甚至无法挽回。
它与现代社会互助精神相悖: 现代社会强调互助、共济。如果非要等到所有底线都被冲垮才去求助,则会压垮社会互助的意愿和能力。

现代社会中,什么情况下可以向社会求助?

在现代社会,向社会求助的边界远比“倾家荡产”要宽泛,但同时也需要更审慎的考量。我认为,以下情况和原则是判断是否可以向社会求助的重要依据:

核心原则:当个人(或家庭)穷尽自身所有可及资源,仍然无法克服重大、突发的、非自身过错导致的生存或发展危机时。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细化:

1. 危机的性质和程度:
重大的、非自身过错的突发性危机:
罕见疾病或重大疾病的治疗费用: 尤其是那些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的昂贵药物、手术,或者需要长期、高强度的治疗,导致医疗费用远超个人家庭承受能力。
重大意外事故: 如车祸、火灾等造成的巨额财产损失或伤残,导致家庭陷入经济困境。
自然灾害: 如地震、洪水等造成的房屋倒塌、家园尽毁,导致生活陷入绝境。
重大失业或企业倒闭导致的生存危机: 如果是由于宏观经济因素、行业变动等非个人主观故意或严重过失导致,且个人已尽力寻找工作但暂时无法解决温饱问题。
发展的障碍,且阻碍极大:
极其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基础教育的障碍: 在极端贫困地区,如果家庭连基本的学费、生活费都无法承担,严重影响孩子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可以寻求社会帮助。
因意外致残,需要高昂康复费用,影响基本生活能力恢复:

2. 个人(家庭)已尽的努力和资源耗尽程度: 这是关键的一步,也是罗尔事件争议的核心之一。
自有资金: 个人存款、银行理财产品等全部动用。
变卖资产: 能变卖的房产、车辆等一切非生活必需的固定资产。
亲友借贷: 向直系亲属、旁系亲属、朋友借遍了所有可能借到的钱。
商业贷款/保险: 如果符合条件,已经申请了银行贷款、消费贷,并动用了所有相关的商业保险。
政府救助(已申请或评估): 已经或正在申请政府的低保、医疗救助、临时困难救助等政策,并了解了相关政策的局限性(如额度不够)。

3. 求助的透明度和真实性:
信息真实可查: 提供的所有信息,包括病情诊断书、治疗方案、费用清单、家庭财产状况等,都应该是真实且可以核实的。
目的明确: 求助的目的是解决特定、实际的困难,而不是为了不劳而获或谋取私利。
动机纯粹: 希望获得帮助,而不是利用同情心进行欺诈或“道德绑架”。

现代社会向社会求助的“合理性”考量:

即使符合了上述条件,公众在决定是否以及如何向社会求助时,也需要考虑以下几点,这能更好地获得社会支持,并避免争议:

区分“需要帮助”与“想获得更多”: 社会提供的是帮助,不是“福利升级”或“更好的生活”。当个人已经有一定基础,只是想“过得更好”或“更便捷”,而非基本生存或核心发展受阻,则不适合通过公开募捐的方式求助。
选择合适的求助渠道:
专业慈善机构/基金会: 大部分救助性质的求助,应该通过合规的、有公信力的慈善机构进行。它们有成熟的审核机制和运作流程,更能确保善款的有效使用。
政府救助体系: 优先考虑申请政府提供的各项社会保障和救助政策。
特定领域的公益项目: 如针对罕见病、儿童白血病的专项基金。
小范围的亲友互助: 对于一些中等程度的困难,可以通过熟人网络解决。
个人社交媒体求助(谨慎使用): 这是最具争议性的方式,一旦使用,必须极端透明、真实、且是在穷尽其他所有手段之后。且要做好被质疑、被审视的心理准备。

保持感恩和谦逊的态度: 无论求助结果如何,都应保持对社会善意的感恩,对帮助过自己的人的尊重。

罗尔事件的启示:

罗尔事件提醒我们,在信息爆炸和情感消费的时代,社会对“求助”的判断标准变得更加复杂。

对慈善的信任是脆弱的: 任何一次欺骗或不透明都会严重损害公众的信任。
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我们鼓励个人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但也承认社会有责任为处于极端困境中的个体提供安全网。
信息透明是关键: 任何求助,特别是通过互联网公开求助,都必须做到最大限度的信息透明,包括家庭的整体经济状况、已有的资源、资金的去向等。
公众的判断力需要提升: 公众也需要学习理性辨别信息,不被煽情和片面之词所左右。

总结来说,在现代社会,向社会求助,绝非只有到“倾家荡产”的地步才行,但这也不是一个可以随意触碰的边界。

关键在于危机的严重性、个人(家庭)已尽的努力、资源的耗尽程度,以及求助的真实性和透明度。当一个人或家庭面临的是无法通过自身力量克服的、可能导致生存或发展的重大危机时,并且已经穷尽了所有合法合规的自我救助途径,那么适当地、透明地向社会求助,是符合人道主义精神和现代社会互助原则的。但前提是,要以负责任、诚实、透明的态度进行,并理解社会援助的边界和公众的审慎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罗一笑已经离世,愿天堂没有病魔,为她祈祷!】关于这事我做一个比喻:你手机没电了,用我的充电宝给你充电可以,

但是,你要是借我的充电宝给你的充电宝充电,我就不能理解了。

现实是你拿着我不满电的充电宝,竟然给你的特斯拉充电!!!你的是特斯拉!!!

虽然最后你迫于压力就算把特斯拉电池 贡献出来了,成立了什么鸡精,还是欺骗了大众,特别是心地善良的吃瓜群众。

我也在深圳,每天都听到身边的人讨论这个,可能是我的圈子太low,容易被这些负能量影响,逃逃逃,,,


我只是插个图,说明这个锦旗事情是真实存在的,虽然与本题回答无关。

最后:女孩很可怜,一是不幸患了白血病,二是有这么一个爸爸。

user avatar

同样是子女罹患白血病,丘索维金娜为了给儿子治病,在退役后四年于26岁高龄选择复出。而她的丈夫放弃了热爱的摔跤运动,在家照顾儿子。

此后,丘索维金娜一直战斗在赛场上,有些时候,她会在一场巡回赛中参加全部女子项目的比赛,而不是专注于一两项,目的只是为了能够赢得更多的奖金。

她身高只有1.53米、体重44公斤,却为了儿子,激发了自己所有的能量。

丘索维金娜说:“对我来说,儿子就是我全部的生命。只要他还生病,我就一直坚持下去。他就是我的动力。”

重返赛场后,丘索维金娜很快找回了状态,2002年年底的世界杯总决赛斯图加特站,她获得跳马金牌、平衡木铜牌。一年后的阿纳海姆世锦赛,丘索维金娜选择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丘索维金娜跳,这一跳为她带回了首枚世锦赛个人金牌,但当时,这枚金牌的全部意义就是儿子的救命稻草。


但此时儿子的病情却陷入困境。当乌兹别克斯坦的医生告诉丘索维金娜他们的医疗技术与条件没法拯救阿里什时,她和丈夫变卖了家产,举家迁至德国并入德籍,原因只有一个,科隆医院做白血病化疗效果不错。

2006年,在德国好心人的帮助下,她儿子的病情已经稳定,但她为了偿还债务,也为了报恩,2008年,丘索维金娜第5次出征奥运会并获得铜牌,这次她身披德国战袍。

“如果没有德国体操圈好友的帮助,我的儿子可能早就离开人世了。”她说。当时已是33岁高龄,但当年4月份的,33岁的她为德国赢得了23年来的首枚金牌。


北京奥运会后,丘索维金娜继续战斗。2008年11月不幸跟腱断裂。对于一个33岁的运动员来说,这样的重伤基本上就要给自己的运动生涯画上句号。


但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她又以教练的身份带领祖国乌兹别克斯坦队参加大赛。乌兹别克斯坦在她的带领下获得女团铜牌。


而在2012年,当她第6次站在伦敦奥林匹克体操比赛的场馆内时,全场观众起立鼓掌,为她传奇的一生报以最崇高的敬意。

2016年里约奥运会,她又参加了跳马比赛,选择了最高难度并获得第七,简直是开挂一样的人生。


她曾对儿子阿里什说:“你未痊愈,我不敢老”。这句母子情深的话,不知曾让多少人感动和铭记。这是一位执着的选手,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更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体现。


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丘妈一样伟大,但只有处于绝境,才能得到同情,只有竭尽所能,才能得到尊重。此乃自然之理。


回答问题,并不是必须到山穷水尽才能求助于社会,每个人都有走窄了的时候,找周边的人分摊一下压力,寻求一下帮助,这也没什么丢人的。但请务必做到: 多一些真诚,少一些套路。比如丘索维金娜,多次非常耿直地说,我参加比赛就是需要钱给孩子治病。如此“功利”,却让人觉得可敬。

其实光是社会各界的捐款就足够她衣食无忧了,根本没必要这么拼,但她选择了一种更有尊严的姿态,捐给她的钱她只有一个用途,就是给儿子治病,一笔一笔记得清楚,而全家人的日常开销,全是她从比赛收入中挣的,一家人生活的并不宽裕。我相信如果有一天她儿子完全康复或者说不幸去世,这笔钱她一定会拿出来造福社会,这才是捐款的正确打开方式嘛。

而罗尔如果也能做到这样的光明磊落,倒没什么可黑的了。


另一方面,其实捐助的动机有很多,有因为同情的捐助,有因为责任的捐助,有因为同样价值观和爱好的捐助。如果马云说:最近资金周转不灵,看在我支付宝做这么好的份上,大家捐点钱吧,我相信一样会有人捐。

B站有个主播直播抽SSR,抽了几天都没出,他说要吃土了,求观众老爷打赏,我虽然知道他是个土豪,但觉得他脸黑蛮惨的还是给他捐了5块233333

但如果是被套路了,比如有人告诉我说这个主播是拿模拟器在忽悠观众,那我就一定要粉转黑并骂他娘了。



12月1日补充

评论区有人说到罗作为一个编辑,靠文字变现无可厚非。

好吧,就当他本职工作是个写文章的,确实可以卖文,可以卖书,甚至可以接广告,只要有点名气,靠笔杆子挣钱是不难的。不然罗的几套房是哪来的?

但实事求是地说,他这不是卖文,这篇文章让人想到了在医院门口抱着小孩乞讨的那种人,只是相比之下平台和文章水平高一些罢了。

他可以解释说他只是诉苦,并没有乞讨,更没有骗捐。

果真如此吗?

还是让我们再看看这篇文章吧。我摘了如下两段。


“文芳趴在我的肩膀上哭。重症室的费用,每天上万块,她悲痛我们花不起这个钱,更悲痛我们花了这个钱也可能救不了笑笑的命。”

“我去跑各种各样的证明,盖各种各样的章,办笑笑的大病门诊卡,申请小天使救助基金。这以前,我不想占政府的这些便宜,一分钱都不想占。现在我也不想占,我只想用这种方式告诉笑笑,爸爸正在竭尽全力,你一定要等着我。那些手续办下来,至少需要两个月,笑笑能等上两个月,就一定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看完这两段,我能不能这么说,此文最大的恶在于通过夸大其词隐隐然将救他女儿的医院,给他大病补助的政府描述成反面形象。在他的描述中,医院开出的天价医药费触目惊心,让人绝望和悲痛,为了给女儿凑医疗费,只能去跑“各种各样的证明”,盖“各种各样的章”,可怜巴巴地去“占政府的便宜”。而人命关天,那些手续办下来至少还得两个月。这种等待同样让人绝望和悲痛......


但仔细想想,这两个月并不影响治疗啊,医生给你孩子治病,你去办各种手续,这种分工很合理啊!另外,享受公民权力,怎么就成“占国家便宜”了呢?这种有意矮化自己的做法,除了卖惨,也没其他解释吧?


偷换概念之恶毒,歪曲暗示之阴暗,赶得上某些无良记者和写手的做派,难怪医院和政府部门急得第一时间就出来辟谣。首先是医药费没有那么高,其次是报销通道根本就没有那么麻烦。为了写作效果夸张一点显示自己的焦虑可以理解,但到了颠倒黑白的程度,就让人难以接受了。更让人难受的是这还不是明着写,而是用上了春秋笔法。在这种场合下还能有这样的功力,如果不是有意为之,那可能只是职业习惯使然吧。医院方面的气愤也就可想而知了。


也许他并不承认自己是这种姿态,说那只是为了文学效果,是大家过度解读了。如果真是个误会,当发现转发和打赏金额数百倍,数千倍于平时,并有人通过各种渠道跟他联系,给他捐款时难道真的意识不到?本可以及时关闭打赏功能,删除原文,澄清事实,跟大家解释清楚:国家报销了很多,自己还有余力,并不需要捐助。


然而他没有,他无功受禄,心安理得,让那么多为你经济状况操心,害怕罗一笑没钱看病的人蒙在鼓里,是谁之过?


另外我想说的是。所有选择,必有代价,既然选择了容易传播的公众平台,就必须对事实负责,不要总想搞一个大新闻,把医院批判一番,将来报道出了偏差是要负责任的。既然不愿负责,还因此获得了利益,那对不起,你就只能承担被扒掉底裤的代价,被过度解读甚至误解的风险,和被大众批判甚至消费的后果,作为一个资深媒体人,之前应该能意识到这一点吧,只能说要么是小看了读者,要么就是求仁得仁了。

另外一个选择是,他选择了医疗条件好的医院,选择了更先进的救治方案,就必须承担随之而来的高额医疗费。中国很多白血病人都在二三流医院选择保守治疗,不是不知道去大医院专家会诊用进口药疗效好,更不是不爱他们的亲人,代价负担不起而已。丘索维金娜选择了去德国接受世界上最好的治疗,就必须承担这一切,即使她是一流运动员,挣钱能力很强,但负担还是很重。

实在负担不起,就不要打肿脸充胖子,这话听着很刺耳,但中国每年几百万白血病患者都想去最好的医院治,除了提高价格,还能怎么区分?总不能搞个真人秀比惨吧。医疗永远面临僧多粥少的问题,在这个问题解决之前,就永远会有因为看不起病活活等死的人间惨剧。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遇到困难别人帮你是幸,不帮是命,过得去是幸,过不去是命。受助要感恩,更要心存惶恐。我们普通人想做好事的话,也可以考虑我像我一样开通个X基金月捐,每年几百块钱。即使出了个罗某,也不要从此冷漠。


道歉部分:

有一篇流传甚广的文章,他以第一人称说自己有三房两车,一家公司,其实那是个爱情故事,有杜撰的情况,并非真实。经评论区提醒后删除相关内容,并致歉。

他有三套房这说法大概是真的,不全在深圳,两套在东莞。

为此删掉了感觉很精彩的几句话,唉,遗憾遗憾。

最后,还是由衷地希望罗一笑小朋友早日战胜病魔,恢复健康。也许你的父亲对别人有很多套路,但我相信他对你至少是真诚的。

user avatar

一端是自己的三套房子,另一端是女儿的命。罗尔他毫不犹豫选择前者,至于女儿的命,用自己的脸皮和公信力来换就行了。

别看他微信文章如何情真意切,要是一场地震把他的房子震塌了,这位爹哭得会更惨。

但是有人会为一个父亲塌掉的商品房捐款吗?不会。你家三姑六婆还是你亲戚呢,他们要买房你也捐款么?不会。

罗一笑这件事的重点,不是罗一笑的病情不严重,不代表我们不同情罗一笑,不代表整个社会失去了良心。

而是因为我们一开始,认为罗尔最爱的是他的女儿。其实不是:

他最爱的是他的房子

他最爱的是他的社会地位

女儿的命也挺重要,但是以上两样东西面前,她的命嘛,透支一下大众的信任救一下就算了吧

user avatar

PS: 评论区的大多数人我真建议你们回炉读个高中, 好好学学语文。我本来是担心地图炮开得太大被小资产阶级围攻, 万万没想到大部分人连 "这是个地图炮" 都看不出来。

PSS: 哎呀呀,已经有不少小资产阶级读出我背后的意思了,终于我要被流氓无产者和小资产阶级联合围攻了,想想还真是刺激。


以下原文================================

我倒是感觉你们都错怪这位父亲了。他自己没有走投无路还求募捐的行为, 并不是你们说的什么居心叵测, 而仅仅是小资产阶级的自觉而已。在他看来, 为了防止自己生活质量下滑而请求别人帮助是理所当然的, 因为在小资产阶级语境里, 阶层滑落本身就是和绝症一样可怕甚至更可怕的东西。

所以很多人说什么动机, 说这位父亲居心叵测, 说是精心设计的诈骗,我都不是很同意。可能这个p2p公司是居心叵测什么的, 但是我还是相信这位父亲自始至终都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理所当然的, 并没有什么亏心 : 因为他自己觉得自己已经确实足够惨了-------都已经被逼到要降低生活质量了, 都已经被逼到要跌落到 "底层" 了, 这还不够惨吗?这还不值得同情吗?至于三套房子什么的, 那是用来进行阶级再生产的资本, 是自己能够和 "底层" 区别开的象征, 当然是不能卖的, 卖了就和自杀无异。说不定这位父亲现在还在感叹人心不古 : "自己已经困难成这样了,居然还有人觉得我不够困难,要逼着我把房子也卖了。"

至于你们说什么还有更惨的人需要帮助, 那这位父亲是管不着的。因为就像知乎上的相当一部分人一样, 这位父亲就是觉得自己已经算是阶层流动中最下层的人物了, 已经惨无可惨了, 至于阶层更低的 "底层", 比如这次捐款的大部分在深圳和东莞没有三套房的各位, 比如真正倾家荡产或者从来没有过家产的人们, 大概压根就不算是人。很多三流小说写一些大家纨绔子弟家道中落了, 落魄了, 写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的, 但是至多也就是落魄到比普通人略高一点的样子, 因为这在他们看来就已经很落魄了; 而那些从来就过着普通人甚至更惨生活的人在这种小说里根本就没有资格出现。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一个大城市有几套房的作家, 因为女儿患病, 不得不变成一个普通的为生计奔波的工薪阶层", 这是悲剧; "一个乞丐饿死了", 很多人觉得就不是悲剧了, 毕竟乞丐也不会用微信, 也不会写什么 "你给我站住", 更不会向上帝祈祷, 这有什么悲剧的呢?

所以这位父亲的所作所为, 只不过是一个小资产阶级为了防止阶层滑落而采取的很自然而然的手段, 我并不觉得他人品道德有什么问题 : 他忠于了他的阶层本性; 甚至我觉得小资产阶级道德的角度考虑, 他还是一个好父亲, 因为他不仅能够救他女儿, 还保存了自己的资产, 让他女儿能够在今后也不需要面临阶层滑落的可能, 简直是修身齐家; 甚至这位父亲表示还要拿剩下的钱成立白血病基金, 帮助更多的白血病患儿, 那更是是治国平天下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这个父亲简直是一个完人, 至于这些钱的来源, 反正在他们看来, 留在我们这帮 "底层" 手中有没什么用, 给他们就能一箭多雕。

所以题主你问是不是只有倾家荡产了才有资格寻求社会帮助, 我说这完全取决于你的立场。真正倾家荡产的人或许有应然的资格, 但是他们有实然的 "资格" 吗? 湖南省肿瘤医院旁边的嘉桐街的出租屋里, 每天都有丝毫不逊色于 "你给我站住" 的感染力的而且可能更富有朴素的张力的与病魔抗争的故事发生, 哪怕央视新闻调查都报道过了, 又有谁知道呢?

所以大家都觉得这是一场大戏, 是值得讨论的热点, 但是其本质也仅仅是小资产阶级在阶层滑落的危机面前的自救手段而已, 并没有多么新鲜, 只是发展得比较极端罢了。

最后还是由衷地希望罗一笑小朋友早日战胜病魔, 恢复健康




============================================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

请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作者以讽刺的笔法揭露了罗尔行为背后的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本质; 抨击了现代社会小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丑恶行径; 同时揭露了在现代话语体系中, 绝对道德是统治阶级创造出的奴役无产阶级的工具的事实; 表达了作者希望广大群众认识到小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和局限性, 以及道德绝对主义对无产阶级看不见的剥削实质的愿望。

user avatar

很多人根本没明白,并不是只有倾家荡产了才能向社会求助.

任何人任何时间为了任何事情,都可以向社会求助.

前提是如实告知自身情况,以及求助资金使用计划记录.


就算你是个不知名的土豪,你家财亿万,现在想买瓶82年拉菲装个逼,那你也能募捐啊.

前提是你得如实说自己是土豪,家财亿万,北京二环十套房,,现在募捐的钱是要用来给自己买瓶82年拉菲的.

但是很明显,根本不会有什么人去捐的是不是?

所以罗尔事件的根本问题在于,罗尔明知道自己说实话是收不到什么捐款的.

所以为了能收到捐款,他绝口不提故意隐瞒自己的家境和财产状况.

个人认为,这应该属于欺诈性质.

----------------------------------------------------------------------------------------------------------------
评论区的关注点完全歪了.orz.....
好好,我改一下说法.

user avatar

呵呵

向社会求助,当然要倾家荡产才可以啊,什么叫向社会求助?你向社会提供了一个“道德满足感”的商品,购买的人必须要觉得他的道德得到了足够的满足,才算一次合乎商业世界规则的交易。

现在购买者买了以后,却发现你根本没有那么惨,所以他就不会有道德满足感,那这叫什么?这叫假冒伪劣产品啊,那当然不行了。

当然,也不是必须要倾家荡产,有足够的噱头也是可以的,比如我记得前几年有一个“最美癌症女孩”,也是得到了中国的广泛关注,很多人都踊跃捐款,但是我一分钱都没有捐过,甚至心中有一些不平感,难道我不同情她么?我当然同情,但我不平的是凭什么一个人凭借她“最美”就能够得到那么多的“慈善”“关爱”,而难道一个默默无闻平凡无奇的人,得到了同样的遭遇,就活该去死么?

所以我没有向她捐款,我转头向那个我记得叫“大爱清尘”的组织捐了点钱。

但我当然理解,当然一个所谓“最美癌症女孩”能够得到更多慈善啊,因为她提供了一个似乎更精致的更有档次的“道德满足感”商品,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所谓的公平。

某些人以为他们在做慈善,其实他们只是在做交易。

PS解释一下吧,我认为有真的慈善,假如慈善中考虑了公正,比如有中立客观机构的评估认可,有情况的发布,有善款的管理。

但如果你看了一篇文章,就善心大发,就捐钱,其实也不过就是购买道德满足感的商品交易而已,何必那么认真。

user avatar

主人叫佣人去邻居家借锤子。佣人来到隔壁:


“劳驾,我主人想向你借把锤子,敲几只钉子。”

“好,好,那钉子是铁的,还是木头的?”

“是铁钉子。”

邻居哼哼哈哈地说:

“真不巧,锤子刚被人家借去了。”

空手而归的佣人,把经过告诉了主人。主人大怒:

“世界上竟有这种吝啬鬼,钉子还要问铁的、木头的!真没办法,只好拿我自己的锤子来用了。

顺手替他百度了一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