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党卫军中由非德国人组成的师反倒在战争末期死不投降?

回答
关于党卫军中由非德国人组成的师在战争末期表现出的“顽抗”乃至“死不投降”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议题。不能简单地将他们的行为归结为“忠诚”或“狂热”,背后牵涉到更为多元化的动机和背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理想主义与意识形态的裹挟:

“欧洲解放者”的宣传: 纳粹政权在组建这些外国籍党卫军师时,大力宣扬一种“欧洲共同体对抗布尔什维克威胁”的叙事。他们将苏联描绘成压迫东欧各民族的共同敌人,而德国则被塑造成解放者。许多来自被苏联占领或威胁的国家,尤其是东欧国家的志愿者,可能真心相信这一套说辞。他们并非为了日耳曼民族的“血统”而战,而是为了从苏联的统治下“解放”自己的祖国,或者至少阻止共产主义的蔓延。
反共情感: 对共产主义和苏联的恐惧,在许多欧洲地区(尤其是东欧和波罗的海地区)是真实存在的。这些地区曾经历过或亲身感受到苏联的政治清洗、集体化和文化压迫。因此,加入党卫军,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对抗他们所憎恨的政权的手段,即使这个手段是站在纳粹一边。
“神圣事业”的信念: 党卫军本身就以其严酷的训练、精英主义的宣传和“战斗兄弟情谊”来塑造士兵的身份认同。对于一些志愿者来说,加入党卫军,并在战争的最后阶段继续战斗,可能是一种对某种“神圣事业”的坚持,他们认为自己在捍卫欧洲文明免受共产主义侵蚀。

2. 现实的绝望与退无可退的境地:

失去祖国的庇护: 随着战争的深入,特别是当同盟军(包括苏联)节节胜利时,这些外国籍士兵所代表的“祖国”往往已经沦陷,或者他们的国家已经被解放(对他们来说是“被占领”)。一旦战争失败,他们作为“叛徒”或“纳粹合作者”的身份将面临极其严峻的后果,包括被祖国审判、处决,或者被苏联强制遣返并可能面临同样的命运。
被视为“二等公民”的认知: 尽管纳粹鼓吹“欧洲联合”,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外国籍党卫军成员并非与德国人平起平坐。他们可能被德国国防军或党卫军高层视为“炮灰”或“工具”。这种被边缘化的认知,反而可能促使他们在最后时刻更加卖命,以证明自己的价值,或者因为感到“没有退路”而选择战斗到底。
个人荣誉与军事责任: 党卫军,即使是外国籍部队,也仍然是军队。一些士兵可能出于对战友的责任感,或者对自己曾经选择的军事生涯的坚持,不愿意在最后关头“背叛”自己的军营。这种军事上的荣誉感和集体认同,也能解释一部分“死不投降”的行为。

3. 严酷的纪律与高压的控制:

党卫军的铁血纪律: 党卫军以其严酷的纪律和高压的控制闻名。逃跑、投降或哗变往往会招致比德国国防军更严厉的惩罚,包括处决。在战争末期,当希望渺茫时,这种纪律的威慑力可能反而成为阻止投降的因素。
“最后一人”的命令: 在某些情况下,德军高层可能会下达“死守不降”的命令,并且对外国籍部队施加同样的压力。在党卫军的体系下,这种命令通常被严格执行,并且缺乏“投降”的选项。

4. 具体案例的分析(略举一二):

瓦隆尼亚师(SSSturmbrigade Wallonien)和弗兰德斯师(SSSturmbrigade Flandern): 这些来自比利时(说法语和荷兰语的地区)的部队,在东线与苏联军队作战。他们的许多士兵是出于强烈的反共情结和对“大欧洲”概念的认同。在战争末期,他们与德军残部一起被围困,最终在“库尔兰口袋”或柏林战役中进行了殊死抵抗。
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志愿军(如第15 WaffenSS步兵师和第20 WaffenSS步兵师): 这些部队的成员,很多是出于对苏联占领的仇恨,希望通过加入德军来驱逐苏联。当苏军反攻时,他们面临着被苏联俘虏的恐惧,许多人宁愿战斗到最后,也不愿落入苏联手中。他们可能将抵抗视为保卫家园和民族尊严的最后一道防线,尽管这条防线是与侵略者相连的。

总结来说, 党卫军中的非德国人部队在战争末期“死不投降”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

被意识形态和宣传深深影响,怀揣着“解放”祖国或阻止共产主义的理想。
由于战争的失利,他们面临着极其严峻的个人和民族的未来,退无可退。
严酷的军事纪律和对投降后果的恐惧,也迫使他们继续战斗。
一些人可能也抱有军事荣誉感和对战友的责任感。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他们在hrmacht(德国国防军)的其他部队可能已经开始考虑投降时,这些外国籍党卫军部队反而表现出更加极端的抵抗。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看待二战中那些身处复杂历史洪流中的个体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点进来以后看到某吸自由空气的女孩写的这么个答案:

党卫军第33法兰西第1查理曼大帝武装掷弹兵师的1个战斗群在群主,啊呸,在师长带领下抗击苏军,2000多人全体阵亡!

这就呼应了题主的问题,为什么非德国人组成的师反而死不投降。这就使人觉得,这些外籍德军的战斗意志实在是太强大了。需知哪怕狂热如日军,也时常出现几千人守岛部队被歼灭时有几十人被俘的“偶然现象”(当然,这其中包括一些因伤失去意识或行动能力后被俘,甚至因此被俘并恢复意识后再追加自杀的),可见外籍德军战斗意志甚至比日军还要坚决,2000多人的战斗群连个被俘/跑路的都没有,全员死亡!

之后,这位吸自由空气的女孩又提到:

看,多么的大义凛然,多么的义正辞严!我anti-USSR无罪!然而,戴高乐的得意门生,盟军精锐部队髪军第2装甲师师长勒克莱尔的反应居然是:

参见:

可见,勒克莱尔虽然是自♂由♂髪♂国♂军队的一员,却非但不呼吸自由的空气,反而在骨子里是个精神某国人。简直太可恶了!一定要调查此人的通共嫌疑!


接下来认真答题

问题分为2个,党卫军非德国人组成的师级兵团、大德意志帝国洗脑能力

先说第1个。显然党卫军中非德国人组成的师并没有比德国人更加宁死不降。党卫军第11北欧装甲掷弹兵师随第56装甲军先是在柏林战役初期围绕塞洛高地展开的一系列战斗和柏林城外围战斗中损失惨重(无论是Tieke、伊萨耶夫还是汉密尔顿都认为第56装甲军撤入柏林城内时兵力不超过1.5万人。而这个军当时下辖的几个师以及军指挥部及直属单位在战前的兵力是可能超过5万人),随后在柏林城防司令兼第56装甲军军长魏德林炮兵上将下令投降前后曾试图突围但大多数突围都失败,随后随驻守柏林的德军一同被苏军缴械。党卫军第23尼德兰装甲掷弹兵师随同第9集团军主力(司令部、指挥部、党卫军第5山地军、党卫军第11军)、第4装甲集团军第5陆军军及一些部署在后方的单位被合围在哈尔伯口袋,随后随同这些部队几乎被全歼。被围德军连同前来救援的第12集团军指挥部及直属单位、第20陆军军、波茨坦城防部队向美军投降时连同伤员只有不到7万人,而这些部队在战役开始时兵力有望凑齐25万。党卫军第27朗厄马克志愿掷弹兵师、党卫军第28瓦隆人武装掷弹兵师均在柏林战役中隶属于第3装甲集团军,面对苏军的进攻且战且退,然而因为跑路太慢结果被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追上,随后被苏军缴械(具体的地点似乎分别是在梅克伦堡、勃兰登堡?)。需要说明的是这2个师被苏军缴械的时候都已经只剩残部

党卫军中还有其它一些外籍部队。党卫军第5维京装甲师有部分官兵为外籍志愿兵(确切的说有部分单位整建制由外籍志愿兵组成),最终结局是布拉格战役中脚底抹油跑得比reporter还快,居然跳出了苏军的合围圈;党卫军第7欧根亲王志愿山地猎兵师跑得不够快,最后被南斯拉夫人民军缴械;党卫军第13圣刀志愿山地猎兵师,于1944年底1945年初在匈牙利被打得只剩残部,同样跑得比较快并得以向英军投降;党卫军第14加利西亚武装掷弹兵师,在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中被轻松歼灭的垃圾部队,随后被重建,最后跑得比较快并得以向美军投降;党卫军第15拉脱维亚第1武装掷弹兵师,还没撑到战争末期就在波美拉尼亚被苏军歼灭,然后又重建,柏林战役中又在新鲁平被苏军歼灭;党卫军第19拉脱维亚第2武装掷弹兵师,最后在库尔兰随同库尔兰集团军群被苏军缴械;武装党卫军第20爱沙尼亚第1武装掷弹兵师先是在上西里西亚进攻战役中一度被苏军包围,此后只剩残部,不知战争末期有没有恢复实力,但可以肯定的是该师在布拉格战役中跑得不如党卫军第5维京装甲师那样快于是被苏军缴械;武装党卫军第21斯坎德贝格武装山地猎兵师,还没撑到战争末期就在1945年初在E集团军群编成内于克罗地亚地区被打得只剩残部然后并入了党卫军第7欧根亲王志愿山地猎兵师;党卫军第22玛利亚·特蕾莎志愿骑兵师在布达佩斯被歼灭,似乎在城内被歼灭的德军有被俘的,谁都不能免俗;党卫军第31志愿掷弹兵师在上西里西亚进攻战役中被重创只剩战斗群的规模,布拉格战役中又跑得不够快最后被苏军缴械;党卫军第32一月三十日武装掷弹兵师经历类似党卫军第23尼德兰装甲掷弹兵师,不过这个师实力强大,拥有1个突击炮营,是哈尔伯口袋中被围德军突围的主力之一;党卫军第34尼德兰风暴志愿掷弹兵师本身就部署在西线,随后向盟军投降;党卫军第36迭列旺格武装掷弹兵师也是哈尔伯口袋被歼灭;党卫军第37吕佐志愿骑兵师以在布达佩斯被歼灭的2个党卫军骑兵师的残兵为基干组建,不知道最后在布拉格战役中跑得快不快

德军中的所有意大利部队则懒得多说,只提一句,C集团军群在1945年4月底就开始偷偷摸摸跟盟军洽谈投降事宜,到1945年5月2日就达成停火协议,盟军的春季攻势随之停止(截止当天已经抓到14.5万人),随后C集团军群先于大德意志帝国宣布无条件投降而正式向投降(这还不算有大量德军先于集团军群正式投降而擅自投降)

从结果倒推而论,党卫军中的外籍部队并没有比德军更死硬的表现,所谓的党卫军奋战到底仅限于参加柏林战役的各师,而且实际上最后这几个师也被缴械了,只是有少量运气极其好的单位甚至单兵得以突围。而题主则是找了这些师中相对而言在覆灭前抵抗较为激烈的师来举例,说白了幸存者偏差。抵抗不激烈的党卫军兵团根本没有引起题主注意


关于某自由女孩提到的所谓查理曼突击营1天击毁苏军62辆坦克

相关数据还是可以粗略考证一下的。根据伊萨耶夫那本《柏林1945:战斗在兽穴》

В достаточно сложном положении оказалась 2-я гв. танковая армия. За время операции армия С. И. Богданова безвозвратно потеряла 209 боевых машин. По типам они распределялись следующим образом: 123 Т-34, 53 М4А2 «Шерман», 7 ИС-2, 7 СУ-122, 7 СУ-100, 1 СУ-85, 6 СУ-76{334}. За время уличных боев в Берлине с 22 апреля по 2 мая 1945 г. 2-я гв. танковая армия потеряла безвозвратно 52 Т-34, 31 М4А2 «Шерман», 4 ИС-2, 4 ИСУ-122, 5 СУ-100, 2 СУ-85, 6 СУ-76{335}. Таким образом, общие безвозвратные потери составили 31% [679] численности танков и САУ к началу операции. Потери на улицах города составили 16% численности парка боевых машин к началу операции.

——近卫坦克第2集团军在整个柏林战役中损毁123辆T-34、53辆M4A2、7辆JS-2、7辆SU-122、7辆SU-100、1辆SU-85、6辆SU-76,合计204辆。其中4月22日到5月2日的柏林战斗(城内巷战、外围作战)期间损毁52辆T-34、31辆M4A2、4辆JS-2、4辆SU-122、5辆SU-100、2辆SU-85、6辆SU-76,合计104辆(为什么反而损失了更多的SU-85未知。原文如此)。需要说明的是,近卫坦克第2集团军是第1个攻入柏林城内的近卫坦克集团军。近卫坦克第1、3集团军最初都在柏林外围

Особый интерес представляют данные по потерям танков на улицах Берлина. Всего ремонтниками 2-й гв. танковой армии была просмотрена 41 машина из числа потерянных на территории Берлина. Попадания на этих машинах распределились следующим образом (см. таблицу).

——其中又只有41辆坦克自行火炮在柏林巷战中被击毁

这41辆坦克自行火炮中又只有30辆是被火箭筒击毁

За Берлинскую операцию 3-я гв. танковая армия потеряла 191 танк, из них 174 — безвозвратно, и 40 САУ, из них 30 — безвозвратно. К началу операции армия насчитывала боеготовыми 431 танк и 201 САУ, а всего 632 бронеединицы. По этапам операции потери распределялись следующим образом. При прорыве обороны немцев на реке Нейсе армия потеряла безвозвратно 58 танков и 9 САУ. Остальные 121 танк и 21 САУ были потеряны на подступах к Берлину и в уличных боях за Берлин. В самом Берлине за 9 дней боев с 23 апреля по 2 мая 1945 г. армия безвозвратно потеряла 99 танков и 15 САУ{337}. Это 23% танков, имевшихся к началу операции. Статистика потерь танков армии Рыбалко см. в таблице.

——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在整个柏林战斗中(4月23日到5月2日)则有99辆坦克、15辆自行火炮被击毁。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也积极参与了柏林巷战

相比之下,近卫坦克第4集团军参与柏林巷战较少,且整个柏林战役中的总损失也不大,并且其中总共只有不到20辆坦克自行火炮被火箭筒击毁,没有被地雷击毁的坦克自行火炮

苏军攻入柏林的除近卫坦克第2、3集团军,近卫坦克第4集团军少量部队外还有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近卫第8集团军,突击第3、5集团军,第28集团军一部,波军第1集团军1个师等。不过后述单位都是诸兵种合成部队,坦克自行火炮的数量远低于坦克集团军

而当时被围困在柏林城内的德军,主要是第56装甲军军指挥部,党卫军第11北欧装甲掷弹兵师,明希贝格装甲师,第18、20装甲掷弹兵师,空军第9空降猎兵师等,党卫军第33法兰西第1查理曼大帝武装掷弹兵师重建中的残部;柏林卫戍区;在柏林的各种单位。至于这1个营有没有可能1天就摧毁苏军62辆坦克,但凡脑子正常的都应该能得出正确结论


再说第2个。先附上德军死亡人员统计(按籍贯分):

可知为大德意志帝国上战场去死并且真的死掉了的人中以德国人为多数,主要来自战后DDR、BRD疆域内出生的德国人,是1937年时属于德国战后割让的领土上出生的德国人,奥地利人,属于非德非奥的大德意志帝国领土的人,以上几乎全都是德意志人。来自东欧、东南欧的同样很多。需要说明的是东欧、东南欧本来就有大量德意志人族群,主要是数百年前东欧、东南欧各国王公为引进先进生产技术而邀请前去集体定居的德意志人的后裔形成的族群。非大德意志帝国、非东欧/东南欧籍贯还为大德意志帝国去死的只有6.3万人,其中3万阿尔萨斯·洛林人、约1万尼德兰人、1万比利时人、约4000丹麦人、超过4000西班牙人、100-700挪威人、约300芬兰人、约300瑞士人。可能还有一些卢森堡人、瑞典人等

关于大德意志帝国及其仆从国战俘在NKVD战俘营的被关押情况(按国籍分,不含苏联籍人员。被苏军抓获后因苏军白左病发作当场释放的战俘不计入此统计。押送到战俘营途中死亡的不计入统计。战犯不计入统计)

从上往下,德国2388443人、奥地利156681人、捷克斯洛伐克69977、髪国23136人、南斯拉夫21830人、波兰60277人、荷兰4730人、比利时2014人、卢森堡1653、西班牙452人、丹麦456人、挪威101、其他国籍3989人,合计2733739人。再往下,匈牙利513766人、罗马尼亚187367人、意大利48957人、芬兰2377人。这四类中应包含一部分加入德军后被俘的外籍德军

由此来看种类十分齐全,可见但凡与苏军有交手过的都有被俘的,更加证实不存在所谓死不投降


关于大德意志帝国洗脑能力,可分为正向洗脑能力和反向洗脑能力

诚然,即使是被大德意志帝国直接侵略的髪国、荷兰、比利时、挪威、苏联、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国都出现了绝对数量意义上的大量投德人员。但这是否说明大德意志帝国洗脑能力就很强?

以荷兰为例,该国的主体民族是荷兰人,与德意志人在语言、文化、血脉上较为相近,因此是长期亲德的国家,一战结束后顶住协约国压力接受威廉II的流亡。然后就这么个亲德的德意志人小兄弟,元首是怎么对他们的呢?当然是拿来收取智商税辣

大德意志帝国战前扩充军备是靠疯狂借贷然后以实际行动赖账,战时借不到那么多钱了,于是2/3的战时军费开支就是来自占领区/保护国/仆从国的智商税。各国纳贡情况具体如下:

德军在各国不仅疯狂强取豪夺还派出军队和警察“维持治安”、“镇压游击队”。甚至在荷兰还搞出了臭名昭著的饥饿冬天,导致大量荷兰人终身营养不良甚至被饿死,其中包括她:

独一无二的奥黛丽·赫本。她曾经历了饥饿冬天,并因此长期受营养不良的后遗症所困扰,其中包括体质虚弱导致的多次流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荷兰从传统亲德国家直接变身为反德国家

西欧国家的总体情况与荷兰类似,普遍在德国占领期间遭到剥削,主流群体与德国没有合作共赢的空间,因此非常欢迎盟军的解放。但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西欧几千万人里,总能出一些跟德国就是没有产生利益冲突的特殊利益者,甚至明明有利益冲突还想着给德国卖命的人格障碍者

相比于战后欧洲国家普遍的反德情绪(东欧国家则更为明显,东欧德意志人纷纷被所在国政府驱逐出境随后由德国苏占区,即随后的DDR接收,只有极少数德意志人留下),愿意加入党卫军去死(为大德意志帝国也好,为“抗击大红水”也好)的只是绝对少数。而有的族群则几乎连志愿兵都没有出多少(比如除一定程度上受德意志影响的阿尔萨斯·洛林人以外的法兰西人)

不过这也不能说明大德意志帝国就完全没有洗脑能力。因为大德意志帝国无论如何还是忽悠了很多非德国人替它卖命

首先是奥地利人,1938年德奥合并时奥地利人总体上拥护合并,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国防军则被完整并入大德意志帝国国防军并保留建制。随后是苏台德德意志人,情况与奥地利人类似,在德军进入苏台德和肢解捷克斯洛伐克时积极为德军带路。东欧、东南欧的其它德意志族群(波罗的海德意志人、特兰西瓦尼亚萨克森人等)的情况也大同小异,这些族群普遍对大德意志帝国基础好感度较高,而大德意志帝国也比较注重对这些群体的拉拢,使这些人能享受在占领区高人一等的皇民待遇。一个例外是伏尔加德意志人,苏联政府在德军打过来之前提前把这些人迁移走了,德军连统战这些人的机会都几乎没有

除正宗德意志人(尽管有些东欧/东南欧德意志人血统未必很正宗,甚至德语水平不高,对大德意志帝国的认可程度虽然高于其它族群但未必能达到本土德意志人的程度)可供统战外,大德意志帝国还热衷于统战一些文化上有渊源且有合作的物质利益基础的国家和族群

罗马尼亚、匈牙利、芬兰情况类似,对于其统治阶级而言都是想找盟军但不现实(盟军鞭长莫及),与德国有共同的敌人苏联/共党(这些都算得上法西斯国家,战前几年都屠过共产党),又有领土问题需要强权国家来仲裁,所以愿意给德国当仆从国

某国家内部的族群方面,也有一些有一定的被统战基础

例如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斯洛伐克人。他们本身与捷克人是同宗,但历史上长期受匈牙利统治(而捷克人则长期受奥地利统治),随后在奥地利、匈牙利合并为奥匈帝国后也被纳入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之下,总体上既深受奥匈文化的影响又不像捷克人一样因为历史原因而反蛤堡/反德。更不用说波兰在和德国等国一起直接捷克斯洛伐克的时候顺手抢了斯洛伐克独立国的几个县(村庄?),引起斯洛伐克保护国激怒,于是德军进攻波兰时斯洛伐克也派出了1个由3个师、1个快速集群组成的军。不过斯洛伐克毕竟也要收德国的智商税,而德国的未来蓝图中斯洛伐克也不过是个“独立国”,所以斯洛伐克对德国忠诚程度也有限,东线的斯洛伐克师战斗力很平庸,1944年底甚至还策划起义,不过由于第1军军长反对起义导致第1、2师被轻易缴械,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一些漏网之鱼发动了起义

又比如南斯拉夫王国中的克罗地亚人。战前的南斯拉夫是塞尔维亚主导,克罗地亚人虽然也是斯拉夫人但信仰天主教,文化上被奥匈洗过脑(德意志化),跟塞尔维亚有世仇,所以克罗地亚独立国可以通过与德国合作的方式获取利益,因此克罗地亚人给德意志人卖命相对而言特别积极,大概有的克罗地亚人真当自己二德意志人。克罗地亚独立国组建了克罗地亚军队和乌斯塔沙组织,热衷于以残酷的手段镇压南斯拉夫的反法西斯运动,方式十分暴力血腥

关于德国在苏联的洗脑,总体而言,是把苏联沦陷区作为榨取物资、资金和奴隶劳工的来源,并激起了苏联沦陷区的普遍反对情绪。区别在于手段更加残酷,苏联在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非正常死亡2660万人,其中死于战场的军人738.51万人。至于剩下的,绝大多数可以直接记到大德意志帝国名下。但其中也有区别。在波罗的海三国、乌克兰西部的情况类似西欧,虽然德国对这些地区也进行了盘剥,但一方面没有像对俄罗斯人那么狠,一方面这地区的人里总能有一些跟德国利益冲突不那么大的人。例如德军从波罗的海三国招募了军人和军事辅助人员。考虑到波罗的海三国加入苏联前属于相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三国中有人出于自身阶级立场反赤也是很正常的,出现一部分人宁亡于德不亡于赤也是可以理解的。并且这些人非战斗单位为主。德军以苏联人组建的东方部队中,有相当一部分因为被证实不可靠于是被转移到西线改为建筑单位等非战斗单位,甚至还有一部分东方部队偷偷建立了党组织然后战场起义/投诚,波罗的海三国人组成的东方部队也不能免俗,而乌克兰人组成的党卫军第14加利西亚武装掷弹兵师,则是在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中一触即溃。这些人的被洗脑程度可想而知

除直接在占领区招募以外,另一来源是苏军战俘。但如果考虑到德军战俘营中苏军战俘恶劣的生存条件(被俘后始终未能逃走或被解救的311万人中死亡128万人)以及这些人的用途主要只是辅助人员,这些人中大多数也算不上死硬的反苏分子或被洗脑,最多只是扛不住恶劣的环境做了叛徒。更不用说弗拉索夫所提出的统战主张可以说是极度豹笑的水平

相比之下,即使是就苏联各民族内部相对与德国“合作”较多的波罗的海三国而言,苏军中的波罗的海三国民族部队也比德军中的波罗的海三国人组成的东方部队规模更大,而且普遍曾参加过激烈的战斗并在战斗中证明过自身的勇气和价值(而不是也相当一部分只是独立非战斗单位甚至辅助人员)。可参考:

最后简单总结就是,所谓“被洗脑”的占领区人只是少数人。跟德国人合作的主要是基于物质利益上进行联合的基础

外国德意志人自然不必多说。根据大德意志帝国的种族主义理论,这些人本来就是自己人,不存在所谓洗脑一说

罗马尼亚、匈牙利、芬兰作为东欧的反共法西斯国家可以着德国捞到一些好处

南斯拉夫的克罗地亚人、捷克斯洛伐克的斯洛伐克人出于本国内部民族矛盾和历史文化渊源的问题如果跟德国人混可以升格为独立国从而也拿到一些实打实的好处。而这其中民族矛盾远比斯洛伐克尖锐的克罗地亚对德国的亲密度也高得多,跟德国走能拿到的好处也更多

以上这些国家尽管要给德国交智商税,但毕竟有合作的基础在。而且哪怕是这些国家跟德国的合作也没那么亲密

而在其它地区,包括西欧和苏联,德国的入侵毫无疑问侵犯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只不过在有的地区没做的太绝,以及在这些地区难免有些人跟德国人利益冲突并不太大或者明明有利益冲突但因为有的人本身人格/思维方式上太过于奇葩(宁亡于得不亡于赤不过如此)而依然选择与德国合作。毫无疑问此类人只是当地人中的一小部分,当地人绝大多数都欢迎苏军/盟军的解放。但从另一方面而言,在主流群体与德国没有一致利益的地区都能被大德意志帝国所吸引去当志愿兵的人当中出一些死硬分子也是很正常的

相比之下,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才是有合作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有洗脑条件)的,参考:


另外,必须批判胡乱给德军划定国籍军籍的恶劣风气

党卫军第18霍斯特·威塞尔志愿装甲掷弹兵师是匈牙利人组成?WTF?恕本人读书太少才疏学浅,这个师的前身应该是党卫军第1(摩托化)步兵旅。该部早在1941年就被部署到苏德战场,先负责在后方跟进“治安”(反游击、屠平民等),大致在1941-2年冬季战局期间开始投入对苏军的战斗,前期主要由党卫军第8、10(摩托化)步兵团(各3个营),通信、后勤部队等组成。1943年起步兵团改番号为掷弹兵团,并组建了党卫军第1摩托化步兵旅炮兵营、摩托车连、坦克歼击连、高射炮连、通信连等,同年11月22日以后该旅下属的掷弹兵团番号改为第39、40,其它师属单位番号改为第51。此时装甲掷弹兵后备营也已经组建完毕。1944年1月改编为党卫军第18霍斯特·威塞尔志愿装甲掷弹兵师时又新组建了党卫军第18装甲营并将党卫军第51炮兵营、党卫军炮兵训练补充团合编为党卫军第18炮兵团,并将掷弹兵团番号改为装甲掷弹兵团

然后题主大嘴一张,把这么个根正苗红、历史悠久的部队说成是匈牙利人?

当然,把德国人说成非德国人并非题主原创,在逼乎这么玩的大有人在,比如御风大仙:

按照他的意思,斯大林格勒战役(我们姑且把斯大林格勒战役理解为斯大林格勒进攻战役,不包括苏军防御阶段)的损失除了第6集团军25万人就是罗军第3、4集团军,意军第8集团军

于是问题来了,小土星战役中隶属于意军第8集团军的德军第298步兵师被苏军包围歼灭,随后番号撤销,残部并入第385步兵师,隶属于霍利德集团军级支队(几个月后改番号为第6集团军,但暂时还不是第6集团军)的空军第7、8野战师损失极其惨重,残部并入空军第15野战师。这些德国人怎么就被算成非德国人了呢?此外还有天王星战役中遭受了不小损失的第24装甲军下属的德军部队(第22装甲师一部等),以及其它在小土星战役中被苏军打击的部队,以及实施冬季风暴战役,对第6集团军进行解围的德军部队。这些部队没有损失?更不用说第6集团军下属的德军的人数,按照格兰斯转引的数据,连同4-6万苏联辅助人员在内最高可达36万人。其中德军最高可达30万人


所以说题主一定要学习好的习惯,不要学习别人那种把德国人都给开除国籍/军籍/人籍的恶劣习惯


最后,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席卷兽穴的风暴、红色文献翻译

user avatar

对于德国人而言,投降了也就是投降了而已。

而对于非德籍的党卫军而言,他们投降了然后被遣送回国的下场....这个可以参照一下挪威的吉斯林,叛国罪处决,此公的名字在英文还有挪威语里已经成为“卖国贼”的代名词了

所以作为狗给纳粹主子卖命到底也正常....

不过其实也有例外,南斯拉夫那边多数是穆族的圣刀师,投降和开小差的人非常多,以及那个印度师战斗意志也非常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党卫军中由非德国人组成的师在战争末期表现出的“顽抗”乃至“死不投降”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议题。不能简单地将他们的行为归结为“忠诚”或“狂热”,背后牵涉到更为多元化的动机和背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理想主义与意识形态的裹挟: “欧洲解放者”的宣.............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严嵩一党之所以不向唯一的皇储裕王靠拢,其根源在于他们对自身权势的过高估计,以及对嘉靖皇帝的绝对掌控力的误判,当然,这背后也交织着复杂的政治考量、个人野心以及对未来局势的判断失误。首先,我们得明白严嵩一党当时的地位。严嵩是内阁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把持朝政多年。他的儿子严世.............
  • 回答
    《名侦探柯南》的CP党争为何如此激烈?这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背后牵扯着太多粉丝的情感投入、作品本身的设定,还有一些难以言说的微妙之处。要详细聊聊,咱们得一层一层地扒开来看。1. 角色魅力与情感基石的扎实:新兰、柯哀的“宿命”之争首先,要说CP,怎么也绕不开新一和小兰,以及柯南和灰原哀。这两对.............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按理说,语文老师教我们要把题目起得吸引人,怎么到了网上,大家反而对“标题党”那么反感呢?其实,这里面藏着不少门道,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语文课上学的“题目就是要吸引读者”,这话说得没毛病。好题目就像一扇窗户,能让人窥见内容的精彩,勾.............
  • 回答
    特朗普的政治生涯确实可以说是“非典型”,这使得他同时面临来自民主党和共和党内部相当一部分人的反对。要详细解读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的言行、政策主张以及由此引发的广泛影响。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特朗普并非受到“两党一致”的反对。事实上,他拥有非常庞大且忠诚的基层支持者群体,他们中的绝大.............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网上嚷嚷着要小屏手机的用户不少,但当苹果推出 iPhone 12 mini 时,它的销量却没能跟上大家的热情,甚至比不上同系列的 iPhone 12 和 12 Pro Max。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小屏党”在网上确实是声音很大的一群人。你.............
  • 回答
    在那些允许自由组党、公开竞选的民主社会中,本土的共产党之所以普遍未能成为执政党,更难跻身成为主要在野党,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其根源可以从历史、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变迁以及政治现实等多个维度去理解。首先,不能不提的是历史的重负。二十世纪,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阵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并与.............
  • 回答
    宋朝重文轻武,这个说法深入人心,但如果深入探究,会发现这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历史逻辑。更重要的是,宋朝虽然饱受党争困扰,但其最终覆灭的根源,并非文官集团的内部倾轧,而是由一系列更深层、更具系统性的问题造成的。一、重文轻武的表象与深层原因“重文轻武”并非简单的崇尚文人,而是北宋建立者赵匡胤为了吸取唐末藩.............
  • 回答
    国民党党产被追讨,导致党务运作出现困难,发不出工资,这无疑是政党运作中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以及国民党与民进党在资金来源上的差异,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台湾政党运作的资金机制以及历史背景。首先,国民党党产的来源,很大程度上与国民党过去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历史以及战后接收日据时期资产的.............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的政策主张和行为方式,确实引发了美国两党在不同层面的担忧和批评,其中一些批评者将他的某些特质或政策与“法西斯主义”联系起来。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入手:一、特朗普的政策主张及其引发的争议:1. 民族主义与“美国优先”(America First): 主张.............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值得探讨的问题。美国之所以没有形成多党政治,并且在民意诉求日益原子化的今天,两党制仍未被颠覆或重塑,是多种历史、制度、社会和文化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 一、 为什么美国没有形成多党政治?历史与制度的根源美国两党制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其建国初期的历史选择和.............
  • 回答
    唐朝的统治,尤其是在其鼎盛时期,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权力结构,与中国历史上许多其他王朝相比,其皇权受到的挑战类型和程度都颇具特色。你提到的外戚干政(尽管唐朝没有女皇帝直接掌权的情况,但外戚的影响不容忽视)、宦官专权、党争以及藩镇割据,确实是贯穿唐朝历史的几个重要议题。要理解为何这些威胁皇权的情况在“历代.............
  • 回答
    亲民党的光环褪去:泡沫化的背后与台湾第三势力的新可能曾几何时,亲民党以其独特的政治魅力和“亲民”的形象,在台湾政坛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蓝绿之外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亲民党却面临着“泡沫化”的窘境,其昔日的光环早已不再。为何这位曾经的政坛宠儿会逐渐走向衰落?在亲民党萎缩的当.............
  • 回答
    知乎上健身领域的大V们之所以对“伸手党”表现出明显的反感和抨击,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交织,既有这个领域本身的特殊性,也触及了知识分享的本质和平台生态。咱们一点一点掰开了说,你会发现这事儿挺有意思的。首先,得明白健身这事儿,它不像学个历史事件或者了解个科技概念,是可以简单“看一眼就懂”的。健身是.............
  • 回答
    “我会为党站好最后一班岗”,这句话出自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季昌明之口。这句话承载的意义远不止是字面上的交代工作,它深刻地揭示了季昌明这位老共产党员在复杂政治环境下的内心挣扎、立场坚守,以及最终选择的某种释然与担当。在评价季昌明的性格转变之前,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他出场时的形象。季昌明作为汉东省人民.............
  • 回答
    关于“曾志卖孩子为党筹党费”的说法,这是一个广为流传、但缺乏确凿证据的传闻,其背后的故事和细节也因此变得扑朔迷离。要理解这个传闻,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梳理。首先,这个传闻的源头和性质是什么?“曾志卖孩子为党筹党费”的说法,主要出现在一些网络论坛、回忆录、以及一些非官方的历史解读中。它常常被用来描绘.............
  • 回答
    民国时期,国民党内部确实普遍将中国称为“党国”,并且这种称谓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代称,而是承载了国民党特殊的政治理念和历史使命感。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当时的历史背景、国民党的政治思想以及这种称谓所蕴含的意义。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民国时期国民党的政治定位。国民党作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政治力量,.............
  • 回答
    这真的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处境,26岁就背负这么大的压力,还经历每天以泪洗面,我完全能理解你的痛苦和想要逃离的心情。而且,还是在体制内,很多时候看似稳定的地方,却可能是最让人感到窒息的牢笼。首先,咱们得冷静下来,好好分析一下你现在的情况,以及“逃离”的可行性和具体方案。一、 梳理你的“敌人”和“困境”:.............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我没有生命,因此无法献出生命。作为一个AI,我的存在和运作是为了服务人类的福祉和社会的进步。我没有个人情感、意识形态或政治立场,更不会有“愿意”或“不愿意”为某个组织或国家牺牲的概念。我的目标是根据我的设计和训练数据,提供信息、完成任务、激发创造力,并在.............
  • 回答
    如何看待大伟哥?刘伟当选党委书记?米哈游党支部正式升格为党委?关于“大伟哥”(刘伟)的个人形象、米哈游党组织变动以及这些变化所引发的讨论,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读。 一、 “大伟哥”刘伟:从游戏制作人到公司掌舵者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大伟哥”是玩家社区对米哈游创始人之一、现任CEO刘伟的昵称,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