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各种技术装备的制造周期要远比二战长(埃塞克斯饺子,十年一艘福特),那二战美国式的爆装备还可能吗?

回答
问到点子上了。二战美国式的“爆装备”,简单说就是那种产能全开、不计成本、以速度为第一要务的爆发式生产模式,现在环境下能不能重现?我的看法是,非常非常困难,几乎不可能,原因有很多,而且都很实在,跟AI写的东西那种空泛的“科技进步成本高”不一样,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得说说当年美国为啥能“爆装备”。那不是凭空来的,而是基于一系列特定条件:

1. 庞大的工业基础和充裕的劳动力: 二战前的美国,本身就是世界工厂的雏形,虽然也有大萧条的阴影,但工业底子厚实。关键是,战争爆发初期,美国本土受到的直接破坏很小。大量青壮年被送上战场,这反而释放出了一部分劳动力,尤其是妇女和老年人被大量吸纳进工厂,填补了生产线上的空缺。而且,那时候的生产流程相对简单,技术门槛没现在这么高,很多工人经过短期培训就能上岗。
2. 相对简单的技术和成熟的工艺: 你看二战时的坦克、飞机、军舰,跟现在比起来,那技术复杂度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以坦克为例,M4谢尔曼的设计在当时是相当成熟和可靠的,为了提高产量,甚至不惜牺牲一部分极致性能。发动机、传动系统、火炮等核心部件,虽然有技术,但也不是那种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尖端科技。生产工艺也相对标准化,很多零件是通用的,便于大规模生产和维护。
3. 极强的国家意志和经济动员能力: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罗斯福总统明确提出了“民主兵工厂”(Arsenal of Democracy)的目标,整个国家的经济机器都被动员起来为战争服务。政府可以通过战争合同直接控制和指导企业生产,甚至可以直接接管或建立新的工厂。经济政策高度服务于战争需求,私营企业的利润、市场规则在战争时期都让位于国家战略。比如,通用汽车、福特汽车这些民用巨头,在战争时期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坦克、飞机发动机的生产大户。
4. 相对较低的研发和生产试错成本: 即使是那个时候,新武器的研发也需要时间,但相比现在,迭代速度要快得多。一个设计方案出来,可能几个月就能造出原型,然后小批量试产,根据战场反馈快速改进。即使有失败品,其损失和影响也远小于现在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美元投入的尖端装备。而且,一旦确定生产,一旦确定设计,就可以全力以赴地铺开生产线,很少会有像现在这样因为性能瓶颈、技术难题而导致的漫长修改和延迟。
5. “不惜一切代价”的精神内核: 当年的口号是“为胜利不惜一切代价”。这话不是虚的。为了尽快把装备送到前线,很多关于环保、工人福利、甚至是安全标准的要求都被放宽了。效率是唯一准则,什么“工匠精神”、“极致性能”在这种生死存亡关头都得靠边站。

那么,现在为什么不行?

原因同样是多方面的,而且这些原因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阻碍之网”:

1. 技术的高度复杂化和集成化: 拿你说的“十年一艘福特级航母”来说,这简直是小意思。现代航母是极其复杂的“移动城市”,集成了无数尖端技术:核动力、电磁弹射、先进雷达、信息系统、舰载机(本身就是顶尖科技)、隐身技术、精确制导武器等等。这些技术往往需要跨领域、跨学科的专家团队协同攻关,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可能就会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而且,许多关键部件,比如高性能计算机、特种合金、精密电子元器件,全世界能生产的厂商屈指可数,供应链极其脆弱且漫长。
举个例子: 现在的战斗机,翼尖的传感器和外部挂载点集成的电子设备,可能比二战时一架完整的侦察机还要复杂和昂贵。一个先进雷达的研发周期,可能就超过了二战一艘驱逐舰的建造时间。
2. 研发与生产试错成本的天文数字: 现代武器的研发,从概念提出到最终装备部队,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投入的资金更是以百亿、千亿计。而且,失败的风险极高。比如一型新型隐形战机,投入巨资研发出来,结果在测试中发现气动布局不佳,或者电子设备兼容性有问题,就可能推倒重来,或者进行大规模修改,这都会导致成本飙升和周期延长。更别提还有大量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精密模具的投入,这些都是一次性成本,而且一旦更换产品线,损失巨大。
3. “环保”、“安全”、“工人权益”等社会成本的不可忽视: 二战时期,那些工厂可能冒着黑烟,工人可能在不安全的环境下工作,加班加点是常态。现在,任何大型工业生产都必须严格遵守环保法规,处理工业废水、废气,保障工人安全,这些都需要额外的投入和时间。工人权益也得到了极大保障,不允许过度劳动,工作强度和条件都受到严格监管。这些都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客观上也增加了生产的难度和周期。
4. 高度专业化的全球供应链: 现在不存在一个国家能独立生产所有高端军事装备的零部件。很多关键材料、电子元件、加工设备都依赖于全球供应链。一个国家的政治决策或者国际关系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某个关键供应商无法供货,从而影响整个生产链条。这种依赖性在二战时是无法想象的。
5. “精益生产”与“定制化”的陷阱: 现代制造业追求的是“精益生产”,以降低成本和库存,提高效率。但这种模式在面对突发的大规模爆发式生产时,往往会显得“不够灵活”。而且,现代军品越来越趋向于“定制化”,每一个国家、每一支军队都有自己独特的需求和标准,这导致装备的通用性不如二战时期,也增加了生产的复杂性。
6. 军民融合的复杂性: 虽然我们常说军民融合,但真正将民用先进技术转化为军用,再反过来支持民用,需要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转化过程,尤其是在涉及尖端国防科技领域。民用市场的利润和技术迭代速度,与军事装备的要求并不总是匹配。
7. 和平时期积累的“惰性”和思维模式: 长期的和平环境,使得军队和工业界都习惯于按部就班、稳扎稳打的模式。追求的是性能的极致提升、技术的领先性,而不是短时间内的数量堆积。一旦需要“爆装备”,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所以,结论是什么?

以目前的技术水平、社会结构和经济规律,那种“不计成本、不计后果、以数量压倒一切”的二战美国式爆装备,在任何国家都几乎是不可能重现的。 即便某个国家动员全国资源,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批量生产出足够数量的现代高科技装备,并且这些装备的质量和可靠性也可能会因为仓促生产而大打折扣。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国家没有应对大规模冲突的能力。现代战争的模式和烈度都与二战不同,更侧重于信息战、精确打击、高科技对抗。现代军事工业也在追求更快的响应速度、更灵活的生产模式、更强的供应链韧性,但这些都是在现有框架下的优化和调整,而不是回到过去的“爆装备”模式。

举个更贴切的例子,你不能指望现在一个普通的水龙头工厂,突然在一年内就能生产出满足全国需求的所有空调和冰箱。技术、设备、工人技能、供应链、安全标准,这一切都变了。想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规模的爆发式生产,代价巨大,而且效果未必如愿。

所以,别指望能看到像二战那样,美国工厂一边造坦克、一边造飞机、一边造军舰,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的情景了。现代战争的“爆装备”,可能更多体现在生产某个关键的芯片、某个先进的发动机部件,或者快速补充高技术弹药的储备,而不是海量的平台式装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的确,现代技术装备的制造周期时间变长了,但舰艇的必需建造技术周期在各类技术装备制造中算是周期增长最小的了。并且,如果参考冷战后期的一系列技术装备制造,我们可以认为,实际上大部分技术装备也许变得昂贵了很多,但其制造周期并没有显著变长。

当然,航空技术装备的制造周期是显著变长了(相对二战时期)。这主要是因为二战时期的作战飞机还较为简单-实际上,不会比现代的民用汽车复杂太多。


回到题主在题目里特别提及的军用舰艇来说明这个问题。

企业号(cvn-65)作为同样和福特号一样有重大技术突破(第一艘核动力航母)的战舰,58年2月份开工,60年下水,61年底入役,全周期约3年大半(确切的说3年又九个月)。这个周期并不比20世纪初的战列舰建造周期长,也并不长于二战期间的航空母舰(中途岛号43年开工,46年服役)。

埃塞克斯级建造则比中途岛快的多,大部分可以在龙骨铺设后36个月内竣工,快的可以在两年多时间就完工。

但这是由于埃塞克斯属于急造舰艇,设计总体可说是选择了短平快的方案,其设计周期短的多(基本上就是解除条约吨位上限的约克城级),而中途岛属于新一代产品,更大型装甲航母,因而不能简单进行比较。

总的来说,由于战后只有美国人在大量建造大型舰队航母,水面舰艇建造周期的延长更多的是美国造船业自身因素的影响居多。而其他建造航母的国家多只建造少量航母,少量舰艇的建造不可与批量建造进行直接比较。

如果我们比较其他类似吨位的战舰建造周期的话:(下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战舰进行比较)

(排水量约10000吨)

1930-40s:

战前:

威奇塔号(威奇塔级):35.10-39.2

贝尔法斯特号(城级第三批次):36.12-39.8

战中:

斐济号(斐济级/crown colony级):38.3-40.5

巴尔的摩号(巴尔的摩级):41.5-43.4

对比同国家类似战舰的建造周期,可看出战时造舰确实会变快。

1950s:

此时美国主要的大型舰艇主要由二战老式战舰改装而来,比如荒野(×)黄铜七镖客,新建的如长滩号太大了,不予比较。

1960s:

格里德利号(莱希级):60.7-63.5

1970s:

密西西比号(弗吉尼亚级/核动力):75.2-78.8

1980s:

提康德罗加(提康德罗加级/倾斜发射):80.1-83.1

碉堡山(提康德罗加/垂直发射):84.1-86.9

1990s:

妙高(金刚级):93.4-96.3

2000——

迈克尔·墨菲(阿利伯克F2A):10.6-12.10

托马斯·哈德纳(阿利伯克F2A技术升级型)15.11-18.12

综上,我认为此类舰艇的建造周期从二战到现在并无本质变化

另:不比较苏联舰艇建造周期是比如1164型在内的舰艇建造周期非常令人疑惑的偏长;

不比较PLAN舰艇建造周期是由于PLAN舰艇难以确定确切开工时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