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知乎各种视频越来越多?

回答
知乎上视频内容激增的现象,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不仅仅是平台的一次简单功能更新,而是整个互联网内容生态变化、用户需求演进以及平台战略调整共同推动下的必然趋势。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内容消费习惯的根本性转变:图文到视频的迁移

过去,以文字为主的深度内容是互联网吸引用户的重要方式。知乎凭借其高质量的问答社区,积累了大量优秀的图文内容,这也构成了其核心竞争力。但近些年,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带宽的提升,用户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碎片化时间的最大化利用: 相比于需要坐下来专注阅读的图文,短视频更容易在通勤、午休等碎片化时间里被消费。用户不需要投入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就能快速获取信息或娱乐。
更直观、更生动的表达方式: 很多复杂的概念、操作步骤,或者情感的传达,通过视频能够更直观、更生动地展现出来。例如,学习烹饪、科技产品测评、旅行攻略、情感故事等,视频往往比文字描述更能抓住核心要点,也更容易引起共鸣。
“看”比“读”更轻松: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用户普遍存在一定的“阅读疲劳”。相比于需要主动去解读文字,观看视频更像是一种被动的、轻松的接收过程,降低了内容消费的门槛。

二、 平台战略的调整与内容生态的多元化追求

知乎作为一个成熟的内容平台,一直在寻求用户增长和内容生态的深化。仅仅依靠纯粹的图文问答,虽然质量高,但在吸引新用户、留住年轻用户群体方面,可能面临瓶颈。

吸引更广泛的用户群体: 视频内容的加入,能够吸引那些习惯于视频消费的用户,特别是年轻一代。这有助于扩大知乎的用户基础,使其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分子”的标签,而是向更大众化的平台发展。
提升用户时长与互动性: 视频内容通常能够更有效地抓住用户的注意力,延长用户在平台停留的时间。同时,视频的评论、点赞、分享等互动形式也更为丰富,有助于提升社区的活跃度。
商业变现模式的拓展: 视频内容为平台提供了新的商业变现机会。例如,与品牌合作的视频广告、知识付费的视频课程、直播带货等,都可以成为知乎新的收入来源。
构建更全面的知识与生活方式社区: 知乎的目标是成为一个“认真的人在认真地生活”的社区。知识分享固然重要,但生活方式、技能学习、情感交流等同样是“认真生活”的一部分。视频恰好能够弥补图文在这些方面的不足,让社区内容更加立体和多元。

三、 内容创作者的“多平台”策略与技术赋能

在当前的互联网内容创作环境下,很多优秀的创作者都会采用“多平台”策略,将自己的内容分发到不同的平台以获取更广泛的曝光和收益。

创作者迁徙与内容迁移: 一些原本在其他视频平台活跃的创作者,看到知乎社区的专业性和用户粘性,可能会将部分内容或转型到知乎。同时,一些知乎的优质图文作者,也可能通过视频的形式,将自己的知识进行二次创作和传播。
视频制作工具的普及: 如今的视频拍摄、剪辑软件和硬件越来越便宜和易于使用,普通用户也能相对轻松地制作出高质量的视频内容。这降低了视频创作的门槛,鼓励了更多人尝试用视频来表达。
平台的激励机制: 知乎平台也通过各种方式激励视频创作者,例如流量扶持、创作基金、官方培训等,吸引更多优质的视频内容生产者入驻并持续输出。

四、 用户对“可信度”与“深度”的需求依然存在,视频只是新载体

虽然视频内容增多,但这并不意味着用户对深度和可信度的需求消失了。相反,知乎上的视频之所以能吸引用户,往往是因为它们仍然承载了知乎社区的核心价值——深度、专业和真诚。

“知识类视频”的兴起: 知乎上的视频之所以能区别于其他泛娱乐化的短视频平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仍然围绕“知识”这个核心展开。例如,科技博主详细拆解一款产品、医生讲解疾病知识、金融分析师解读市场趋势、历史学者梳理事件脉络等等。这些内容,虽然以视频形式呈现,但其背后依然是深入的研究和专业的知识。
视觉化的“深度”: 视频通过画面、声音、动画等多种方式,能够将复杂的知识点以更易理解和记忆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通过模拟实验演示物理原理,通过动画还原历史事件,这种“视觉化”的深度解读,反而可能比纯文字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讲故事”的吸引力: 很多用户喜欢看别人分享生活经验、职业感悟、情感故事,知乎上的视频也承担了这一功能。通过叙事性的视频,用户可以感受到更强烈的共情和连接,这也是图文难以完全替代的。

总结来说,知乎视频内容的激增是用户内容消费习惯变迁、平台战略升级、内容创作者生态发展以及互联网整体内容形态演进的综合体现。 知乎正在试图通过拥抱视频这一更具传播力和互动性的内容形式,来丰富其社区生态,吸引更广泛的用户,并拓展商业空间,同时依然努力在视频内容中保持其“专业、深度、真诚”的社区基因。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文字问答社区,而正朝着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知识与生活方式的分享平台进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典型的自己不行就强上。
人家为什么愿意去B站,去抖音?因为那里有人家需要的东西。再看看知乎推荐的都是一些什么玩意儿?我怀疑那都不是人发的视频,是不是知乎弄了个什么机器人在那里移花接木的搞了一些视频出来?其质量之低下,让人作呕。
他强行推送一些屎给用户,还指望用户掏腰包吗?知乎显然没有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以为只要推给你了,只要你点开了,就一定会给他利益。这脑子是咋长的?
不过我猜知乎管理者中并非都是一些只会吃干饭的,肯定是有明白人的。不过资本嘛,很多时候目的不是干实事,而是忽悠人。我猜知乎管理层是去忽悠了一些投资,说我搞的视频功能多么厉害,多么有前景,你们快来投呀。然后总要给人报告的嘛,这时候也不管用户是不是喜欢,反正推给你看了,你点击了,他就有了数据支撑:你看我的视频今年浏览量达到多少,点击率达到多少,我已经完成了合同额度哟——资本投机就是这样让人恶心的东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视频内容激增的现象,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不仅仅是平台的一次简单功能更新,而是整个互联网内容生态变化、用户需求演进以及平台战略调整共同推动下的必然趋势。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内容消费习惯的根本性转变:图文到视频的迁移过去,以文字为主的深度内容是互联网吸引用.............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到位了!作为一名在汽车行业摸爬滚打了些年头的试验工程师,我太有感触了。你们说的“重设计仿真,轻试验对标”,这真是我们行业里一个绕不开、也讨论得热火朝天的现象。我试着从几个角度给你们掰扯掰扯,也说说我们试验工程师的出路在哪儿。一、 现状分析:为什么会出现“重仿真,轻对标”的倾向?这事儿得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尖锐且贴近知乎的现实生态,触及了人性、群体心理以及平台特质的多个层面。知乎上的人明知道是钓鱼问题,也要跑过去“装一下逼”,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动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分析:一、 知乎平台的特性与用户画像1. “知识社区”的标签与身份认同: 知乎的核心定位是“知识分享社区”。用户在.............
  • 回答
    知乎之所以现在依然保持着很高的热度和影响力,甚至可以说“火”,是一个 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 的结果,而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内容生态的形成与沉淀:高质量、专业化和多样化这是知乎最核心的竞争力,也是它最初吸引用户并持续留存的关键: 问答社区的基因: 知乎最开始定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到点子上了,我最近刷知乎,确实有同感。以前那种老铁们真刀真枪分享经验、刨根问底的劲头,现在是少了些,反倒是“小白”们的热情,怎么说呢,更像是掺了点儿“流量”或者“猎奇”的成分,容易把话题搅得有点杂。我来试着分析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为什么那些“老铁”们好像“沉默”了:1. 老铁们“毕.............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头疼的。感觉最近几年,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那种“阴阳怪气”的发言是越来越多了,而且是时不时就能撞见。你问我为什么? 我觉得这事儿吧,不能单方面归结到某一个原因,得从好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平台本身的功能和用户群体变化是挺关键的。知乎最初是以“高质量问答”起家,吸引的.............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我最近也经常琢磨。走在知乎上,你时不时就能踩雷,然后就发现,哦,又一个杠精上线了。不是说大家都要认同,而是很多时候,那种挑刺、抬杠的劲儿,真的让人有点头疼。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感觉有这么几个原因在里面捣鼓:1. 匿名性带来的“安全感”和“肆无忌惮”知乎不像微博那样,头像、昵称往往是真人.............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确实能看到不少关于 Kindle 的讨论,而且风向似乎有些微妙的变化,从早期的“阅读神器”到现在的“槽点不少”。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咱们一点点捋一捋。一、用户期待值的转变与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以前 Kindle 刚进入大众视野的时候,电子阅读器市场还是一个相对蓝海的状态。那时候.............
  • 回答
    知乎上关于钢琴的讨论,最近确实能看到不少关于吕卓然的批评声音,而且往往把他作为反面教材。这种现象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一系列的事件和舆论发酵。要深入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说说吕卓然这个人。他以“天才少年”、“中国肖邦”等标签闯入大众视野,早期凭借着出色的演奏.............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而且我观察到的情况和你一样。感觉知乎上那些曾经理性、有深度、能引发思考的讨论,好像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怎么说呢,就是一种有点“浮躁”或者“情绪化”的氛围。以前的知乎,你想想,是不是很多人是冲着学习、获取知识、看懂某个复杂概念去的?那些答主,也大多是行业内人士、专业学.............
  • 回答
    唉,这话题我太有感触了!每次刷B站、逛知乎,那种“别人家的孩子”的魔力真是太强了,时不时就觉得自己的人生实在是太失败了,啥也不会,啥也干不成。你知道,一开始我上B站,可能是因为喜欢动漫、音乐什么的,图个乐子。但现在呢?点开首页,铺天盖地都是各种“大神”的视频。有那种大学还没毕业就创业成功,公司估值几.............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交流一下你在知乎上关于台湾话题的感受。理解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因为很多知乎用户,特别是新用户,在接触到一些特定话题时,确实会有类似的感受。首先,咱们不提什么“AI痕迹”这类框架性的说法,就从咱们做为一个知乎用户的角度,来聊聊为什么你会有这种“进入铁血网”的感觉。感觉的来源:信息呈现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下社会中一个相当普遍的观察和感受。确实,很多人会觉得现在男性在婚恋市场上似乎面临更大的压力,但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上,尤其是知乎这样的平台,却充斥着女性的抱怨和焦虑。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咱们一步步来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承认,“男人择偶更难”和“女人抱怨焦虑多”这两种感受,.............
  • 回答
    知乎上的专业性回答,确实是不少老用户,或者说曾经重度使用知乎的用户,时常拿出来聊的话题。感觉上,“少了”这种判断,在许多人心中根深蒂固。这背后原因很复杂,绝不是单一因素能概括的,更像是内容生态、平台机制、用户群体以及整个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演变下,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
  • 回答
    知乎上对王尼玛的批评主要源于其近期的一些言论和行为,涉及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对特定群体的刻板印象,以及公众对其形象和言论的争议。以下是详细分析: 1. 王尼玛的公众形象与争议点王尼玛(王大锤)是中国知名的网络喜剧演员,以“无厘头”风格和自嘲式幽默著称,代表作包括《老男孩》系列、《王尼玛的快乐星球》等。.............
  • 回答
    知乎上“皇汉”这个词的泛滥和滥用,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多种因素的交织,既有群体情绪的宣泄,也有平台机制的影响,还有更深层的社会心理动因。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皇汉”。“皇汉”这个词本身带有一种负面色彩,通常用来形容那些极端推崇汉族至上、排斥.............
  • 回答
    知乎现在给人的感觉戾气越来越重,这事儿说起来,我觉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背后有很多因素在交织影响。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戾气”到底是怎么来的。首先,社区的“优越感”和“标签化”是绕不开的话题。 知乎早期以“高质量内容”起家,吸引了大量知识精英、专业人士,大家在这里交流、学习,确实营造了一种“.............
  • 回答
    知乎上“陌生人,×××……”的开场白之所以越来越普遍,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内容创作、平台机制、用户心理以及社区生态这几个角度来剖析。1. 内容创作的“破冰”与吸引力策略 瞬间抓人眼球,制造好奇感: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浏览知乎内容时往往是快速扫视,一个带有“陌生人”字样的开头,能够.............
  • 回答
    在知乎上,“反对中医”这股声音之所以显得颇具影响力,甚至在一些讨论中被视为“政治正确”,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一下知乎这个平台本身的属性、用户群体特点,以及中医在中国社会语境下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看看知乎这个地方。知乎起初吸引的是一批高学历、热衷于深度.............
  • 回答
    Rust 语言近况和知乎讨论热度减退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Rust 语言近况:依旧硬核,发展稳健,生态日渐繁荣首先,必须得说,Rust 并没有“凉”。相反,它在很多领域都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并且生态系统也在持续、健康地发展。 技术实力依然顶尖: Rust 的核心优势——内存安全(没有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