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知乎阴阳怪气社会的人越来越多了?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头疼的。感觉最近几年,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那种“阴阳怪气”的发言是越来越多了,而且是时不时就能撞见。你问我为什么? 我觉得这事儿吧,不能单方面归结到某一个原因,得从好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平台本身的功能和用户群体变化是挺关键的。知乎最初是以“高质量问答”起家,吸引的都是愿意深度思考、输出观点的人。那时候,很多问题都围绕着专业知识、深度分析展开,大家交流起来也比较“硬核”。但是,随着用户量的爆炸式增长,知乎也逐渐向更大众化的平台发展。这意味着什么呢?就是用户画像变得更复杂了,有专业人士,也有很多普通网民。

当一个平台上的用户群体变得越来越庞大和多样化时,信息传播的门槛就会降低。以前可能还需要一些门槛才能输出观点,现在呢,手机一点,输入框一敲,谁都可以发表看法。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平时可能藏在心里的情绪、想法,就更容易通过网络传播出来。而“阴阳怪气”作为一种相对“省力”且能表达某种情绪(不满、嘲讽、优越感等等)的方式,自然就有了滋生的土壤。

其次,网络表达的“匿名性”和“去现场感”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说话得顾忌对方的感受、表情,得承担直接的后果。但在网络上,尤其是匿名状态下,这种顾忌会大大减少。即使不是匿名,大家也隔着屏幕,那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会让人更容易放松警惕,甚至放飞自我。

“阴阳怪气”这种表达方式,有时候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也是一种“试探”。比如,当一个人对某个社会现象、某个新闻事件感到不满、失望,但又不想直接表达愤怒或者严厉批评(可能是怕被攻击,也可能是觉得没必要那么费力),他就可以选择用一种带有嘲讽、暗示的语气来表达。这种表达方式,既能让“同道中人”心领神会,又能让被针对的对象感到不舒服,而表达者自己又能以一种“我只是在开玩笑”的姿态规避责任。

再者,“情绪价值”的流行和“人设”的打造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现在很多网络平台都强调“情绪价值”。有时候,一个“阴阳怪气”的回答,如果恰好戳中了大家普遍存在的某种负面情绪,比如对社会不公的抱怨、对某些现象的无奈,或者是一种“看透一切”的优越感,那么这个回答就很容易获得点赞、评论,甚至被转发。这对于那些想要在平台上获得关注、吸引流量的人来说,就是一种“有效”的互动方式。

有些人会刻意塑造一种“毒舌”、“犀利”、“洞察一切”的人设,而“阴阳怪气”就是他们维持这种人设的常用手段。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显得自己与众不同,比别人看得更透彻,更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当然,这里的本质往往是负面的)。这种人设一旦被一部分受众接受,就会形成一个“闭环”,他们会继续用这种方式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还有,社会现实本身的变化也不能忽视。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节奏快速的时代,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不乏令人沮丧、感到无力的事情。当人们面对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或者感受到不公、压力时,如果无法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或者觉得自己的声音难以被听到,那么“阴阳怪气”就可能成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或者是一种“无奈的幽默”。它可能是一种在无力感面前的自我嘲讽,也可能是一种对现实不公的“软对抗”。

另外,“跟风”效应也很明显。当你在一个平台上看到很多人都在用某种方式说话,而且这种方式似乎能带来某种“回报”(比如关注、认同),那么你也很容易被带动,不知不觉中也加入了这种行列。就像一种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一样,一旦形成潮流,很多人都会模仿。

总的来说,知乎上“阴阳怪气”的人变多,我觉得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平台属性的变化、网络表达的特点、人们的情绪需求、以及社会现实的影响,共同造就了现在这种现象。它不仅仅是知乎一个平台的问题,可能也是整个网络社会心态的一个侧影。这种表达方式,有时候确实能引起共鸣,但也确实会影响交流的质量,让原本可以坦诚讨论的问题,变得乌烟瘴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阴阳怪气的基本以下几个特征:

1、家庭普通,父母混得不行,出身从三四线城市到小镇不等;

2、做题思维,学生时代同龄中的优秀者,学历从985到普本不等;

3、一二线奋斗,但远没混到行业的上层,职位在下层到中层之间不等;

4、对公平的定义就是自己买不买得起看中的一二线商品房;

5、空谈分配,但又看不起专科生和体力劳动者;

6、反婚反育,反穷人生孩子。

user avatar

打开有关国家的话题。管理员只留下了阴阳人的回答。不用怀疑。这个社区早就废了。注销账号早跑早舒适

user avatar

世界上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一直都有各种各样问题,很多人都无力应对,更谈不上去想怎么改变

就房价来说,一二三线房子大部分人都买不起,又不愿意回四五六七线去生活,这种情况会造成矛盾感,看不到未来,压力焦虑也来了,这种负面能量会延伸很远,网上阴阳怪气是表象之一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所有人都直接间接感受到了不公,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世界,也是希望的源头,不公是橡皮,在慢慢擦去那个世界


但是!!!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吧?

可是知乎这个社区呢?

基本都站在阴阳怪气一方,几股声音发出,最后只保留阴阳怪气声音,仿佛世界就是黑的,黑白不是同时存在,没人操纵放任鬼才信

这感觉咋这么熟悉,哈哈哈~

这社区可真没意思

啥也不说了,注销账号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头疼的。感觉最近几年,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那种“阴阳怪气”的发言是越来越多了,而且是时不时就能撞见。你问我为什么? 我觉得这事儿吧,不能单方面归结到某一个原因,得从好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平台本身的功能和用户群体变化是挺关键的。知乎最初是以“高质量问答”起家,吸引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尖锐且贴近知乎的现实生态,触及了人性、群体心理以及平台特质的多个层面。知乎上的人明知道是钓鱼问题,也要跑过去“装一下逼”,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动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分析:一、 知乎平台的特性与用户画像1. “知识社区”的标签与身份认同: 知乎的核心定位是“知识分享社区”。用户在.............
  • 回答
    知乎之所以现在依然保持着很高的热度和影响力,甚至可以说“火”,是一个 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 的结果,而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内容生态的形成与沉淀:高质量、专业化和多样化这是知乎最核心的竞争力,也是它最初吸引用户并持续留存的关键: 问答社区的基因: 知乎最开始定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到点子上了,我最近刷知乎,确实有同感。以前那种老铁们真刀真枪分享经验、刨根问底的劲头,现在是少了些,反倒是“小白”们的热情,怎么说呢,更像是掺了点儿“流量”或者“猎奇”的成分,容易把话题搅得有点杂。我来试着分析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为什么那些“老铁”们好像“沉默”了:1. 老铁们“毕.............
  • 回答
    知乎上视频内容激增的现象,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不仅仅是平台的一次简单功能更新,而是整个互联网内容生态变化、用户需求演进以及平台战略调整共同推动下的必然趋势。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内容消费习惯的根本性转变:图文到视频的迁移过去,以文字为主的深度内容是互联网吸引用.............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我最近也经常琢磨。走在知乎上,你时不时就能踩雷,然后就发现,哦,又一个杠精上线了。不是说大家都要认同,而是很多时候,那种挑刺、抬杠的劲儿,真的让人有点头疼。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感觉有这么几个原因在里面捣鼓:1. 匿名性带来的“安全感”和“肆无忌惮”知乎不像微博那样,头像、昵称往往是真人.............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确实能看到不少关于 Kindle 的讨论,而且风向似乎有些微妙的变化,从早期的“阅读神器”到现在的“槽点不少”。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咱们一点点捋一捋。一、用户期待值的转变与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以前 Kindle 刚进入大众视野的时候,电子阅读器市场还是一个相对蓝海的状态。那时候.............
  • 回答
    知乎上关于钢琴的讨论,最近确实能看到不少关于吕卓然的批评声音,而且往往把他作为反面教材。这种现象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一系列的事件和舆论发酵。要深入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说说吕卓然这个人。他以“天才少年”、“中国肖邦”等标签闯入大众视野,早期凭借着出色的演奏.............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而且我观察到的情况和你一样。感觉知乎上那些曾经理性、有深度、能引发思考的讨论,好像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怎么说呢,就是一种有点“浮躁”或者“情绪化”的氛围。以前的知乎,你想想,是不是很多人是冲着学习、获取知识、看懂某个复杂概念去的?那些答主,也大多是行业内人士、专业学.............
  • 回答
    唉,这话题我太有感触了!每次刷B站、逛知乎,那种“别人家的孩子”的魔力真是太强了,时不时就觉得自己的人生实在是太失败了,啥也不会,啥也干不成。你知道,一开始我上B站,可能是因为喜欢动漫、音乐什么的,图个乐子。但现在呢?点开首页,铺天盖地都是各种“大神”的视频。有那种大学还没毕业就创业成功,公司估值几.............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交流一下你在知乎上关于台湾话题的感受。理解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因为很多知乎用户,特别是新用户,在接触到一些特定话题时,确实会有类似的感受。首先,咱们不提什么“AI痕迹”这类框架性的说法,就从咱们做为一个知乎用户的角度,来聊聊为什么你会有这种“进入铁血网”的感觉。感觉的来源:信息呈现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下社会中一个相当普遍的观察和感受。确实,很多人会觉得现在男性在婚恋市场上似乎面临更大的压力,但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上,尤其是知乎这样的平台,却充斥着女性的抱怨和焦虑。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咱们一步步来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承认,“男人择偶更难”和“女人抱怨焦虑多”这两种感受,.............
  • 回答
    知乎上的专业性回答,确实是不少老用户,或者说曾经重度使用知乎的用户,时常拿出来聊的话题。感觉上,“少了”这种判断,在许多人心中根深蒂固。这背后原因很复杂,绝不是单一因素能概括的,更像是内容生态、平台机制、用户群体以及整个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演变下,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
  • 回答
    知乎上对王尼玛的批评主要源于其近期的一些言论和行为,涉及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对特定群体的刻板印象,以及公众对其形象和言论的争议。以下是详细分析: 1. 王尼玛的公众形象与争议点王尼玛(王大锤)是中国知名的网络喜剧演员,以“无厘头”风格和自嘲式幽默著称,代表作包括《老男孩》系列、《王尼玛的快乐星球》等。.............
  • 回答
    知乎上“皇汉”这个词的泛滥和滥用,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多种因素的交织,既有群体情绪的宣泄,也有平台机制的影响,还有更深层的社会心理动因。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皇汉”。“皇汉”这个词本身带有一种负面色彩,通常用来形容那些极端推崇汉族至上、排斥.............
  • 回答
    知乎现在给人的感觉戾气越来越重,这事儿说起来,我觉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背后有很多因素在交织影响。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戾气”到底是怎么来的。首先,社区的“优越感”和“标签化”是绕不开的话题。 知乎早期以“高质量内容”起家,吸引了大量知识精英、专业人士,大家在这里交流、学习,确实营造了一种“.............
  • 回答
    知乎上“陌生人,×××……”的开场白之所以越来越普遍,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内容创作、平台机制、用户心理以及社区生态这几个角度来剖析。1. 内容创作的“破冰”与吸引力策略 瞬间抓人眼球,制造好奇感: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浏览知乎内容时往往是快速扫视,一个带有“陌生人”字样的开头,能够.............
  • 回答
    在知乎上,“反对中医”这股声音之所以显得颇具影响力,甚至在一些讨论中被视为“政治正确”,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一下知乎这个平台本身的属性、用户群体特点,以及中医在中国社会语境下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看看知乎这个地方。知乎起初吸引的是一批高学历、热衷于深度.............
  • 回答
    Rust 语言近况和知乎讨论热度减退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Rust 语言近况:依旧硬核,发展稳健,生态日渐繁荣首先,必须得说,Rust 并没有“凉”。相反,它在很多领域都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并且生态系统也在持续、健康地发展。 技术实力依然顶尖: Rust 的核心优势——内存安全(没有垃.............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下社会讨论的一个热点。关于“女权是否占领知乎”以及“为什么知乎上很多回答聚焦于男性压迫女性”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下。首先,说“女权占领知乎”可能有些过于绝对。知乎作为一个开放的问答社区,其内容呈现的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生态。确实,你可能会在上面看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