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知乎这么火?

回答
知乎之所以现在依然保持着很高的热度和影响力,甚至可以说“火”,是一个 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 的结果,而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

一、 内容生态的形成与沉淀:高质量、专业化和多样化

这是知乎最核心的竞争力,也是它最初吸引用户并持续留存的关键:

问答社区的基因: 知乎最开始定位是“认真你就赢了”的问答社区,强调高质量、深度和专业性的回答。这种基因使其积累了大量在特定领域有专业知识或深刻见解的用户。
早期邀请制与高门槛: 刚开始的邀请制,虽然限制了用户增长,但也保证了早期用户的质量,吸引了大量行业精英、学者、资深从业者等。这为知乎奠定了高质量内容的基础。
内容垂直化与细分: 知乎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从科学技术、人文历史,到生活方式、娱乐八卦,几乎无所不包。并且,在各个大领域内,用户可以通过标签进一步细分,找到更精准的垂直内容。例如,在“互联网”领域下,可以找到关于“产品经理”、“算法工程师”、“前端开发”等更细致的讨论。
专业回答的沉淀与价值: 许多问题下的回答经过了时间的检验,成为该领域的“常识性”或“经典性”读物。用户在遇到疑问时,首先会想到来知乎搜索相关答案,这种“知识搜索引擎”的属性非常强大。
用户生成内容(UGC)的持续生产: 尽管存在“恰饭”等讨论,但知乎仍然是内容创作者的重要阵地。许多用户愿意分享自己的经验、知识、观点,并从中获得认同感、成就感,甚至是潜在的商业机会。

二、 社区氛围的演变与吸引力

知乎的社区氛围也是其火爆的重要原因:

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型: 随着开放注册,知乎的用户群体不断扩大,内容也更加多元化。虽然有人怀念过去的“精英感”,但更广泛的用户群体带来了更多样化的视角和话题,也使得知乎的讨论更加接地气。
“玩梗”与亚文化: 知乎用户善于创造和传播梗、段子和独特的社区文化。这些“玩梗”的回答和评论,增加了社区的趣味性和用户粘性。例如,一些历史事件的讨论会引用特定梗,成为一种内部的交流方式。
“凡尔赛”与“抖机灵”: 虽然有时被诟病,但这种轻松的叙事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内容的娱乐性,吸引了更多年轻用户。
价值认同与社群感: 在知乎上,用户可以找到与自己兴趣相似、价值观相近的人,形成一种社群感。看到别人对自己观点表示赞同、点赞、评论,会带来满足感和认同感。

三、 功能的迭代与创新

知乎在保持核心优势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功能迭代,以适应用户需求和市场变化:

“圈子”与兴趣社群: “圈子”功能的推出,进一步强化了社群属性,让用户可以更方便地聚集在共同的兴趣下,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想法”与短内容: “想法”作为一种类似微博的短内容产品,降低了内容创作的门槛,吸引了更多用户分享即时观点和生活片段。这弥补了传统长回答的即时性和碎片化需求的不足。
直播与付费内容: 知乎也尝试了直播带货、付费专栏、付费问答等多种变现模式,这不仅为平台带来了商业收入,也为优质内容创作者提供了变现渠道,激励了更多优质内容的产出。
视频化内容: 随着短视频和中长视频的兴起,知乎也积极布局视频内容,引入视频回答,让知识的传播更加生动和直观。

四、 平台效应与网络效应

任何一个成功的互联网产品都离不开平台效应和网络效应:

马太效应: 高质量的内容和用户吸引更多高质量的内容和用户,形成良性循环。越多人来知乎提问和回答,越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寻找答案和进行讨论。
内容生产者的激励机制: 除了内容本身的价值,知乎还通过赞赏、关注、私信等功能激励内容生产者。一些知名的答主甚至可以通过知乎获得商业合作机会。
搜索引擎优化(SEO): 知乎的内容高度搜索引擎友好,很多用户在百度等搜索引擎上搜索问题时,知乎的回答往往会排在前面,进一步导入了大量流量。

五、 媒体属性与热点事件的联动

知乎的平台属性使其能够快速响应并消化社会热点:

社会话题的讨论阵地: 无论是重大新闻事件、社会现象,还是文化潮流,知乎都能迅速形成相关的讨论话题。用户可以在这里看到来自不同角度的分析和解读,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深度解读与多角度观点: 知乎上的很多回答能够对热点事件进行深度剖析,提供专业观点和背景知识,帮助用户更全面地理解事件。
引发舆论: 有时,知乎上的热门讨论甚至能够影响到现实舆论,成为社会讨论的重要风向标。

总结来说,知乎的火爆是其“高质量问答社区”的基因、不断优化的社区氛围、积极的功能创新以及强大的平台网络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尽管知乎也面临着内容质量下降、用户“饭圈化”、信息茧房等挑战,但其核心的知识沉淀和讨论价值依然吸引着大量用户,使其在内容平台中保持着独特的地位。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问答社区,更是一个集知识分享、观点交流、兴趣社群、热点讨论于一体的综合性内容平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在中国目前所有基于用户本身产出内容的社交网站中,普通用户能够获得较为良好社交反馈的,只剩下知乎bilibili

社交对于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来说属于刚需,社交网站本身就是为了提供给人们社交体验,现在公认的社交网站老大,新浪微博,已经完全变成了教主模式,各路大佬站在台上发表演说,互相吹捧撕逼,各自小弟站在台下摇旗呐喊,如果你的有效粉丝数量低于三位数,那么即使你产出了优质内容和稀缺资源,也没有卵用,且微博的商业资源已经被开发完毕,整块蛋糕早已被白洱的牙仙文化传媒,售楼先生的楼氏文化,铜雀叔叔的鼓山文化公司瓜分殆尽。至此,微博江湖局面已成,之后的风起云涌只会是无尽的暗流涌动,不管是今年同道大叔背叛楼氏开宗立派,还是伟大的安妮和hans微博第一漫画大v的世纪之争,都与普通用户无关了,除非运气极好比如papi酱那样产出极具特色的内容并且短时间成为话题被反复播送,否则作为小透明就只能每天自己给自己刷timeline,望着每天零转零赞零评的状态很快就会放弃产出跑到大v下面当小弟,而就算加大量生活中认识的好友也不会改变这一现状,因为微博本身就不是在做亲密社交,他一开始就是要成为彻头彻尾泛社交的领军人,亲密社交已经有微信和陌陌做的很成功,在微博加大量现实好友的用户会发现,自己转发微博大v的状态到自己的微博收到的反馈还不如从微博转发到微信收到的反馈多。所以不产出内容的用户最终在微博成为多个大v的产品搬运工,活跃在微信之中。

之前的人人曾一度非常火爆是因为你可以通过产出较为优质的产品在一定的区域中获得关注,微信你的内容只会被你的好友看到,而且你的好友和你之间必然有一个电话号码,QQ号码作为关系基础,这在社交网络用户之间就已经属于强关联了,但是缺点也很明显,一开始微信是没有公众号功能的,所以几乎所有的微信用户都不可能在微信平台上实现泛社交。人人网则良好的满足了有产出欲望人群的要求,你的朋友,同学,校友,同学的校友,同学校友的朋友,都可能因为你发布的内容而成为你的交互对象,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基于相似的身份背景(学校,专业)和无比清晰的社交路径(A可以通过共同好友功能知道是通过谁认识的B),你们很可能通过之后的交流发展成为亲密社交的关系(线下活动below-the-line activity)基于这些原因人人平台变成了校园达人们生长的天堂!摄影协会的会长,学生会主席,思政老师,话剧社演员,十佳校园歌手。。。可以说如果你是14级之前的freshman,那么人人网就是你的大学生活的缩影,当然人人的缺点也很明显,一个基于亲密社交的网络居然没有单向关注的关系,而且好友上限少得可怜,只有1000。虽然之后意识到了问题严重性推出了公共主页但是为时已晚,同时主题风格太过明显每天推送的都是大学校园生活的主题一旦毕业很快就失去兴趣了,连

@苏景锋Darin

这样堪称从网一哥的人物毕业后都转战知乎了,所以人人的衰落是必然的。

接下来形式就很明朗的,在微博已经是强者丛林,普通粉丝存在的价值就是一串数字,人人江河日下,微信又无法实现满足泛社交的前提下,大家的目光都盯向了唯一的,不完美的,但是能勉强满足需求的一个新兴平台——知乎。知乎成功的做到了人人网花了3年时间都没能完成的一项工作,那就是在网站内部对用户进行圈子细分,而且用了一种简单粗暴,但是有效到令人发指的方式——可关注的话题标签。虽然这是从quora那里原封不动拿来的,但我还是被这个方式惊艳的生活不能自理。人人网后期一直想摆脱大学生社交平台的枷锁,拥抱社会上所有阶层的潜在用户,因为只有进行了细分,人人网才能从一个大学生交友论坛变成真正意义上的facebook,但是很遗憾,它失败了,而且败得很彻底,因为人人网用户本身就是一个无法细分的圈子——大学生,他要做的不是圈子的分划,而是圈子的增加。反观知乎,你只需要通过关注话题标签就能轻而易举的找到志同道合的用户,而且通过你关注的大v用户这一行为又会加强,精准化你的圈子,比如你是留学党,关注英国留学,那么你就会关注

@崔钟博汶

,如果你是程序员,那么你就会和轮子哥

@vczh

回答下的粉丝产生互动,最重要的是,知乎虽然目前看起来有些不完善的点赞和感谢机制,却能够让每一个普通用户产生的内容得到广泛的传播,而且由于关注的话题和问题具有动态弹窗的功能,只要你的回答足够优质,那么就一定可以得到反馈。再者,知乎的用户体量远远不够丰满,相比微博动辄千万粉丝的明星和大v,知乎最高粉丝的

@张佳玮

也只有100w的粉丝数,所以是一个非常具有潜力的平台,这些原因的综合成为了知乎走上台前,成为主流社交平台的原因。

如何写出夺人眼球又不失真实的新闻标题?这样的标题一般包含有哪些要素? - 爽公子的回答
user avatar

老司机疯狂飙车,

钓鱼党花样求照,

傻白甜大口鸡汤。

评论区就你图多,

魔法师防不胜防,

送分题一涌而上。

user avatar

原谅我。我觉得知乎现在的火,不过是暴风雨前短暂的宁静。

旧日的知乎笼罩着两层光环。

一是曾经的精英光环——君子的风度,理性的探讨,高质量的干货,开明而先进的三观……这样的风气,可以说是中国目前任何社区都达不到的。

二是知乎后时代的亲民光环。有质量的抖机灵,有质量的故事和经历分享,以及有质量的人情世故分析,这一点别的社交网站可以做到,却没能做得这么好。

这两道光环,既是知乎的羽翼,又是知乎的诅咒。

第一道光环曾是知乎的灵魂。知乎靠它吸引来了第一批观众。然而人数的增长,使得知乎的内容开始转变——干货减少,抖机灵讲故事等更为亲民通俗的内容增多。这就是知乎第二道光环的来源。

它们吸引观众,它们为知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名望,但同时,由此引发涌入知乎的人数量过多,造成了平均素质和水平的迅速下降。

而现在的知乎,干货量开始锐减,评论区戾气满满,三观开始扭曲,知乎原本的精英风范学者风范已经几乎消磨殆尽;而原本有质量的故事和经历,变成了恶俗的故事会,以及意图不明的钓鱼。

我不知道各位失望了没有,可我已经失望了。非常失望。

知乎现在正处在这个交接点上:它的光环尚未褪去,名声依旧动人,但了解它的人已经看见崩颓的苗头了。尚未了解它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中素质高的将因为失望而离开,素质低的会留下,继续成为知乎堕落的又一束黑暗。

知乎已经走到了最高点,过了巅峰,就只能开始下坡。

现在的知乎早已不是当年的精英社区,却依旧以精英自诩,充满了与它不匹配的傲慢。

知乎注定是一个传奇。

但没有传奇是不死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