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空战被击落而坠海但幸存的士兵会怎么样?

回答
二战时期,被击落坠海但幸存的士兵,他们的命运充满了变数,既有戏剧性的获救,也有悲惨的结局。这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敌我双方的搜救能力、天气状况、士兵自身的体能和意志力,以及他们所拥有的任何装备或训练。

以下是详细的场景和可能的发展:

一、 初期坠海与求生:

立即的威胁:
飞机残骸: 飞机坠海时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即使身体被固定住,剧烈的颠簸和断裂的金属碎片也可能导致严重的二次伤害。
水下冲击: 飞机可能在入水后迅速下沉,幸存者可能被困在飞机内部,面临溺水危险。舱门或座舱盖可能卡住,或者被海水涌入淹没。
燃油和碎片: 坠毁的飞机通常会漏出大量燃油,这不仅增加了火灾的风险,还会覆盖在水面上,可能导致窒息或刺激皮肤,甚至影响求救信号。飞机碎片会成为漂浮物,但也可能带来危险。
海水渗透: 即使能够逃出飞机,冰冷的海水会迅速带走体温,导致失温症。尤其是在北大西洋、北太平洋等水域,失温是生存的最大敌人。
敌方炮火或轰炸: 如果坠海地点靠近敌方控制区域,敌方飞机或舰船可能会继续攻击幸存者,以“清理战场”。

短暂的生存:
依靠浮力装备: 如果士兵穿着救生衣(Mae West等)或能够抓到飞机残骸,他们可以漂浮在水面上。救生衣通常能提供一定的浮力,但它本身也有可能被损坏。
寻找漂浮物: 飞机残骸中可能有一些较大的、能够提供浮力的部件,如座椅、机翼碎片、油箱(即使空了也可能提供一些浮力)。士兵会本能地抓住这些东西。
保持体温: 这是极其困难的。士兵会尽力将身体蜷缩起来,减少与海水的接触面积,并尽量避免消耗体力。湿衣服会进一步加速体温流失。
心理斗争: 在极度恐惧、寒冷和绝望中,士兵必须依靠强大的意志力来维持生存的希望。对家人、战友和祖国的思念是重要的精神支柱。

二、 求救信号与搜救:

发出求救信号(如果可能):
信号枪: 如果在坠海前能够拿到救生包中的信号枪,并且能在水面保持稳定,就有可能发射信号弹,吸引注意力。但海上风浪和士兵的身体状况会极大影响信号枪的使用。
信号镜或反光物: 利用阳光反射,用信号镜或其他反光物体(如飞机上的金属碎片)向可能经过的飞机或舰船发出闪光信号。这需要很好的天气和精确的瞄准。
口哨或喊叫: 在近距离,可以通过口哨或大声呼喊来吸引搜救人员的注意。但在广阔的海面上,作用非常有限。
随身携带的求救装置: 一些特定任务的飞行员可能携带防水的求救信标,但普及度不高。

搜救行动的展开:
友方搜救(SAR): 如果坠海地点在友方控制区内,或者友方飞机/舰船足够近且有能力进行搜救,那么友方搜救行动可能会很快展开。这通常由专门的搜救飞机(如水上飞机、轰炸机改装的搜救机)或海军舰艇执行。
敌方搜救(可能性极小): 在敌对水域,敌方通常不会进行搜救,除非有特殊的政策(例如某些俘虏协议),或者出于人道主义考量(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且往往有其他目的)。
搜救的困难:
定位困难: 确定坠海的确切位置是搜救的最大挑战。可能只有飞行员最后已知的位置,或者无线电通信的最后记录。海上的漂流和洋流会使定位更加复杂。
天气因素: 海上恶劣的天气(大风、大浪、低能见度)会严重阻碍搜救行动,甚至使搜救行动无法进行。
搜救范围广: 海面广阔无垠,找到一两个渺小的幸存者如同大海捞针。
时间紧迫: 失温和体力耗尽的速度很快,搜救行动必须争分夺秒。

三、 被营救后的情况:

被友方搜救:
身体状况: 大多数被救的幸存者会处于极度虚弱、寒冷、脱水和休克的边缘。严重的体温过低会导致身体功能衰竭。
医疗救治: 一旦被搜救人员发现,会立即采取保暖措施(毯子、热水袋等),并尽快送往最近的医院或军舰进行紧急医疗处理。治疗包括缓慢升温、输液补充体液、治疗冻伤和潜在的器官损伤。
精神创伤: 经历坠机和海上漂流的幸存者往往会遭受严重的心理创伤(PTSD),可能表现为噩梦、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
后续: 身体恢复后,他们可能会被送回后方休养,或者根据身体和精神状况决定是否能继续服役。有些士兵会因伤病提前退役。

被敌方俘虏:
俘虏待遇: 如果坠海地点在敌方控制区附近,或者敌方舰船正好经过,士兵有可能被敌方俘虏。二战时期,对战俘的待遇差异很大,取决于俘虏国及其政策。
遵守日内瓦公约: 一些国家(如美国和英国)倾向于遵守战俘待遇的国际公约,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允许通信,并允许红十字会探访。
恶劣待遇: 然而,许多战俘遭受了严酷的待遇,包括食物短缺、劳动虐待、缺乏医疗、酷刑甚至处决。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对战俘的待遇尤其恶劣。
被遣返或获释: 战俘最终会在战争结束时被释放,或者通过战俘交换(非常罕见)被遣返。

四、 未被营救的结局:

失温: 这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即使被发现,如果搜救来得太晚,身体也已经无法恢复。
脱水和饥饿: 海水无法饮用,淡水是生存的关键。如果搜救时间过长,脱水和饥饿会导致身体衰竭。
鲨鱼或其他海洋生物: 在某些海域,鲨鱼是潜在的威胁,尽管在实际情况中,失温和脱水通常是更紧迫的危险。
沉没: 如果士兵所在的飞机残骸最终沉没,他们将面临溺水或被困的命运。
被敌方攻击: 在敌对区域,坠海的士兵可能被直接消灭。

具体案例的例子:

乔治·H·W·布什(后来的美国总统): 在太平洋战场执行任务时,他的飞机被击落。他成功弹射逃生,并被附近的美国潜艇 USS Finback 救起。他依靠救生衣漂浮了几个小时,并成功发出求救信号。
英国皇家空军的飞行员: 在北大西洋执行反潜任务时,许多飞机被击落。他们常常装备有救生衣和简单的急救包,但许多人在寒冷的海水中因失温而牺牲,即使在被友方搜救船只发现前也已死亡。
太平洋战区的士兵: 在一些偏远的岛屿或海上,一旦被击落,搜救可能极其困难。许多士兵会在海上漂流数日甚至数周,最终因各种原因死亡。

总结来说,二战时期被击落坠海但幸存的士兵,他们的经历是一场与时间、天气、饥渴、寒冷和绝望的搏斗。他们的生存几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处的环境、搜救的及时性和效率,以及他们自身的坚韧意志。这是一个充满戏剧性、悲剧性和人性光辉的领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抱歉,先说结论:会很绝望地被死神夺走生命,能被救的都是极少数。

很多答案都在写被救起来或者被俘的,但是绝大多数落水飞行员是直接消失在茫茫大海上,幸存者很少,故事很精彩,所以给人以错觉。

由于太平洋上的交战远远比其他战区多,因而重点讨论太平洋。大家还记得著名的猎杀山本五十六的战斗吗?美军16架P-38准确抓住了这位联合舰队一把手的座机,干净利落地将其击落,只有一架P-38没有返航。

其实这架飞机并不是在战斗中损失的,而是被击伤,返航时掉队,最后消失在了茫茫大洋里。重点是这老哥可以有获救的机会的,当时一架卡特琳娜水上飞机遇到了他,看到他的飞机受伤了,友好地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只要你开口,迫降到海面,我们立马把你捞上来!

可是这老哥头铁拒绝了,最后再也没有人看到过他,应该是油尽迫降,但是没有人知道他的位置,即使大部队返航后排出飞机寻找,那也是大海捞针,绝无生还的可能。

虽然美军也很重视落水飞行员的搜救,天上飞的卡特琳娜,海里游的潜水艇,海面上的鱼雷艇,三管齐下一同努力,搜救率有了提高,但落水后失踪、阵亡的飞行员仍然还有很多,可能被洋流带到别的地方,有的转眼就被鲨鱼吃了。

海上搜救难度极大,能够被救起的都是幸运儿。不仅要靠搜救单位的努力,队友给后方报点,自己要尽量往己方战线靠,还要加上主观能动性,坚信自己能够获救。

话说当时马里亚纳大海战时,一个名叫韦伯的飞行员在去攻击岛屿时,发现岛附近的海上有个自家的落水飞行员。于是他就在落水飞行员的上方盘旋警戒,赶跑了想要抓俘虏的日军,然后还把自己的救生设备扔了下去,同时给后面报点,让后方赶紧派飞机来救。像这样的好运气,碰上这样的好队友,获救的几率大大增加。

在我写的这篇文章里,讲述了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得救的例子,有个叫谢弗的F4U飞行员,他在拉包尔港上空被击落,轮到了海里,周围都是日军的地盘,岸上还有日军朝他射击!他爬上救生艇,顶着伤痛拼了命地往外划,他知道落到日军手里没有好下场,连着划了一夜,划出了拉包尔港,划到了圣乔治海峡海峡中间。果然是上帝只救自救的人,直到第二天快精疲力尽的时候,天空中飞来了一架自己人的PV-2海上巡逻机,发现了海里的谢弗,马上叫来了卡特琳娜水上飞机,把他捞了起来,成功获救!

最后,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战史堂」,推送高质量的近现代战斗故事。

user avatar

都被法国姑娘强行........了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文艺青年和理科青年有两种不同的答法。

文青会推荐看电影,当然,要看真实案例改编而不是虚构的。2014年有一部美国电影Against the Sun(似乎没有官方的中文译名,姑且称为《烈日之下》好了),讲的就是一个机组的三名成员在茫茫的太平洋上迫降后的故事,情节基本上复刻了真人真事。

1942年1月16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一个多月时间,42岁的Harold Dixon驾驶着一架TBD鱼雷轰炸机从企业号航母上起飞执行反潜巡逻任务,机上还有两名机组成员,分别是22岁的无线电操作员兼尾炮手Gene Aldrich和24岁的投弹手Tony Pastula。

为了避免暴露航母的位置,他们在飞行中需要保持无线电静默,然而当他们发现飞机已经偏离航线、在返航的途中找不到企业号,而且油料即将耗尽时,意识到大麻烦到来了。

在黑夜即将降临之际,三人不得不降落在看不到半点陆地的太平洋中。他们救生衣和今天客机上的型号类似,拉动开关就能自动充气,不预先充气是为了避免臃肿影响活动,以及防止在落水后浮在机舱上部无法逃生。三人刚脱离座舱,飞机就快速沉向洋底。

接着他们把飞机上的小型救生筏扔在海面上,筏上带有一个小型二氧化碳气瓶,也可以自动充气,但充好后是翻向下的,直接把他们三人扣在了下面,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正过来:

三个人已经精疲力尽,一觉睡到天亮,然后开始盘算怎么才能获救。一度有架美国飞机在距离他们不到一公里的地方飞过,但他们用尽力气挥舞救生衣也没有引起注意,眼睁睁地看着飞机飞走。

看来要做长期打算了,于是他们把所有能利用的东西拢在一起:一把手枪,两个弹夹的子弹,金属线和尼龙线各一捆,反光镜一面(如果早发现用上可能就被那架飞机发现了),一个哨子,一把折刀,一把钳子,一个空水袋,就是这三个大男人所有的存货。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海况很好,没有风浪,太平洋此时此地确实很太平。

在海上漂流了两天后,他们水米未进,也没见到任何的飞机和船,只好开始想办法钓鱼,鱼钩是手枪弹夹里的弹簧做的。

但是没有鱼饵,自然钓了很久也没有鱼上钩。

几天后,他们又摸出了一支铅笔,欣喜若狂的飞行员Harold凭记忆在救生衣上画了一幅海图:

通过推算,他觉得有机会被风和海流带到西南方向的友好岛屿上(西北方向是日占区,一定要避开),于是用救生衣做了一个能兜住水的“锚”,在顺风顺水时启锚,风向不好时下锚:

到了第5天,脱水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他们进行了祈祷,结果当晚下了落海以后的第一场雨,他们用衣服沾湿雨水拧进嘴里,贪婪地享受着上天的馈赠,并把水袋装满:

在他们漂流的第8天早晨,一群鲨鱼聚集在他们周围。Gene拿着小刀试图插鱼,一条鲨鱼向救生筏的一侧靠近,Gene迅速出手,接着听到听到了类似于打孔或穿刺的声音,大家脸色苍白:这要是在满是鲨鱼的海域把救生筏刺破了可怎么办!然而Gene居然刺中了一条一米多长的鲨鱼!

他们把鱼拖上了船,先吃了鲨鱼的肝脏,然后又吃了鲨鱼肚子里的几条沙丁鱼,最后分吃了这条鱼身上所有能吃的部位,终于让自己辘辘的饥肠在落海后第一次饱餐了一顿。

又过了几天,一只信天翁停在船上,被他们一枪打死也填进了肚子:

后来他们偶尔从海面上捡到飘来的椰子,同样用来充饥解渴。为了加快前进速度,他们把皮鞋的鞋面去掉,用鞋掌当桨划水:

在经历了漫长的34天后,他们终于如先前估算的那样,连划带漂到达了1600公里外库克群岛的普卡普卡环礁,被岛上友好的居民交给了驻地专员。一周后美国海军派来了水上飞机,把他们接走归队了。

归队后,Harold因为领导两名机组战友获救的事迹,获颁海军十字勋章:

三个人都活到了战争结束,Gene后来娶了Tony的妹妹,同船难友成了妹夫和大舅子。

无独有偶,1942年10月20日,美国前王牌飞行员(第一次世界大战获得26次空战胜利)、荣誉勋章得主艾迪·里肯巴克乘坐一架B-17飞机从夏威夷飞往2900千米外的坎顿岛,但因为导航仪器故障错过了目的地,耗尽燃料与同机的其他6人迫降在太平洋中。他们跳进了机上携带的3艘救生筏,慌乱中没有拿上食物和水,但仍在在漂流24天后被水上飞机发现而获救。

在这期间里肯巴克的体重活活饿瘦了25千克。让他们活下来的因素与前面电影中的机组相似:靠下雨补充淡水,靠捕鱼和捉鸟获得少量食物。基于他们的经历,后来美国海军给所有的救生筏都配备了应急钓具。

当然,二战时绝大多数落海的机组没那么幸运,战争早期单座轻型战斗机重量和空间受限,没有配备救生筏,飞行员一旦落海,哪怕是就在自家门口也往往九死一生,下面看看理科青年的解答。

2010年,为了拍摄纪念不列颠空战的纪录片,一位主持人在夏季相对风平浪静的日子亲自跳入英吉利海峡体验了一把落海的滋味,结果发现处境远比他想象的要艰难:

这段现身说法式的视频展示了人落入冷水后的部分反应,但还不是全部:

  • 落入低于20℃的水中时,首先发生的是所谓的“冷休克”(Cold shock):呼吸的通气量可以增加4-7倍之多,心率急剧加快,血压升高,持续2-3分钟,可导致部分落水者心跳骤停死亡;
  • 在落水后3-30分钟,由于口鼻接触冷水可以刺激人体发生所谓的“潜水反射”,呼吸和心跳减慢,肢体僵硬,明显影响人在水中游泳等自主活动,这个现象叫“冷致失能”(Cold incapacitation);
  • 落水超过30分钟后,由于水的比热容(物质吸热的能力)是空气的1000多倍,导热能力是空气的25倍,人体热量散失导致的失温(Hypothermia)问题会越来越明显,当人的核心体温平均降低到24℃左右时,会发生心跳骤停和死亡;人在这个阶段能挺多久,取决于水温、姿势、衣着、体质能多种因素;
  • 既使九死一生挺到了救援到来,仍然不能掉以轻心:有多达20%活着被发现的落水者在即将遇救、正被捞出水或获救后的24小时内会突然死去,甚至一些能自己爬上救援船或飞机、看起来状态还不错的人也会发生,这种现象叫围遇救期衰竭(Circum-rescue collapse)。

在现实中,失温是落水飞行员最大的敌人。对不同水温下致死因素的分析显示,在有救生衣等漂浮装置的情况下,至少有70%的落水致死是由失温所导致的:

1946年Molnar等人对海难(与空战击落坠海相似)幸存者所处的水温与落水时间进行了整理,发现有一条曲线仿佛是落水者的生死线:在特定的水温下有一个时限,落水时间超过这个限度的人极少能幸存。水温越低,这个时间限度也随之急剧缩短。下图纵坐标是落水小时数,横坐标是水温(华氏度,30、50、70、90度近似对应0℃、10℃、20℃、30℃),每个点都代表一个落水遇救的案例:

以不列颠空战(高峰期在1940年8-9月)为例,英吉利海峡夏季昼间水温约在15℃-18℃,夜间10℃-14℃,在这个温度范围下,飞行员落水超过4-6个小时就基本不可能幸存。尽管英吉利海峡并不宽,但双方水面和空中的搜救活动由于激烈交战不得不大幅度减少,因而当时英国和德国都没有成体系的海上搜救制度,可以想象双方葬身于大海的飞行员都不在少数。

而且对德国飞行员来说更糟糕的是,他们装备的10-76A型救生衣设计有问题,没有对颈部提供全面支撑,失去知觉的飞行员可能会脸朝下趴在水中溺毙,这个缺陷在后来装备的10-76B型上才得到改正。

当时德国空军装备的另一种10-30型救生衣就更高级一些,不那么臃肿,落水后靠腰间的小二氧化碳气瓶自动充气,连当时不少英国飞行员都喜欢穿缴获来的这种型号,例如获得26次空战胜利的英国王牌飞行员Eric Lock都穿过它:

太平洋战场上落水的飞行员发生失温的情况少一些,因为大部分发生空战的北太平洋海域夏季水温至少有25℃,冬季也不低于20℃(下图是今年的数据,由于气候变化,比二战时水温会高2℃左右,但差别不大),泡个几天也失温也不明显:

但在太平洋落海的飞行员又多了几种新的危险,首先是英吉利海峡没有、但太平洋到处都可能有的大白鲨,没有救生筏的飞行员要小心了:

其次太平洋海域宽广,落水后可能漂很久,食物和饮水是一道坎;

然后高温的热带海域人体水分流失更快,赶上几天不下雨就很难熬,在救生筏上还有可能中暑和晒伤;

最后要考虑人的因素:日本飞行员面对的是他们近似于0的海上搜救能力,而美国飞行员则要当心落入日军手中后接近30%的战俘死亡率……

因此如果你在二战时开飞机,被击落时有条件落在陆地上(日占区例外)就别落在海上!

码字不易,记得点赞哦!

user avatar

如果是参加英伦战役的德国飞行员被击落了,那他是幸运的。如果我是那个德国飞行员,我宁愿在英国本土跳伞也不愿意在英吉利海峡跳伞。英军可以说是欧洲战场上军纪最好的军队了,基本不会出现虐待俘虏这种事,俘虏的德国飞行员基本都能得到善待,在战俘营里安安心心的等战争结束就行了。

如果是苏德战场上的飞行员,被俘的德国飞行员如果当场没被老毛子枪毙,那肯定要送去西伯利亚疗养到五十年代才会放你回国。被德军俘虏的苏军飞行员,如果你是犹太裔,不用说当场枪决。剩下的也会关进集中营做苦役,大概率是活不到战争结束的。

如果是欧洲战场,对德国执行战略轰炸的英美空勤人员,如果被击落,也算是幸运的,英美的空勤人员都是关在德国空军的战俘营,德国空军不像陆军和党卫军,对英美战俘还算是客气的,也就是把你关进战俘营,国际红十字会寄来的包裹也不会扣留,绝大多数也能活着等到战争结束。

如果是太平洋战场上的美日对战,那就惨了点了。茫茫大海,能把人找到就很不容易了。美国跳伞落水的飞行员的案例上面说的也很多了,我就不赘述了,虽然海上搜救困难,但是美国人好歹有所行动,不管成功率有多少,卡特琳娜和潜艇一起上,多少能找回来一些。但是日本基本就没有什么搜救手段,也没有能力去搜救,日军飞行员一旦被击落落水,除非美国人救你,那基本就是十死无生了。一开始美军还尽力救治落水的日军飞行员,可是小日本没安好心,举着手雷要跟救他的人玩同归于尽。美国人后来看见这种不要命的瘪犊子只能先给他撒一把花生米。

我还记得看过凤凰卫视对林虎将军的电视访谈,根据将军回忆,当年他在朝鲜战场上返航时遭遇美机偷袭被击落跳伞,降落时美机还攻击他的降落伞。但他是幸运的,没有被击中,落在了朝鲜人民军的控制区的沿海,被人民军给捞起来了,由于语言不通沟通不畅,林虎将军那中俄混血的相貌被人民军误会成了美国飞行员,还把他衣服给扒的就剩一条裤衩,然后就是一顿胖揍。 幸好人民军中有几个四野过去的干部发现了他衣兜里的中朝联合空军飞行员的证件和1500块朝鲜货币,认出他是自己人,才制止了揍林虎的人,把他安全护送回了部队。要不是那几个四野干部,没准林虎将军没有死在美国人的枪下,有可能就会被朝鲜人民军给刨坑埋了。

当然没有死于空战反而被老百姓打死的倒霉蛋也不是没有,就是日军陆军航空队号称四大天王之一的三轮宽,1937年9月21日,三轮宽在太原上空被中国空军28中队中队长陈其光击中,三轮宽飞机负伤,迫降到了一片麦田中,结果附近闻讯而来的老百姓冲上来就是一顿棍棒,在国军搜索队赶来之前,干净利索的就把三轮宽给活活的给打死了。

当然这还不算最倒霉的,三轮宽好歹也是在敌国领土上被敌国百姓打死的,有一个倒霉蛋是被自己的老百姓给乱棒打死的。

1945年2月17日,日军驻守本土的第343海军航空队迎战美军舰载机群,山崎卓上飞曹驾驶的“紫电”战斗机中弹。日军飞行员有个传统,不爱用降落伞,已表示誓于飞机共存亡的武士道精神,跳伞是懦弱的表现,所以日军飞行员作战时要不然就不带降落伞,要不带了也不用。战争中极少能看见日军飞行员跳伞的。但是战争末期,日军已经损耗不起飞行员了,山崎卓这种能飞紫电,军衔又是上飞曹,拥有极为丰富经验的飞行员更是少之又少,再加上他是驻扎本土负责国土防空作战的飞行员,所以上级他下的命令就是飞机被击落了,有机会一定要跳伞逃生,以便以后继续投入作战。山崎卓是个老实孩子,飞机被击中了,他遵从指示主动在横浜市杉田上空跳伞。但是,悲剧的一幕发生了,看到降落伞,地上的日本警防团(战时负责消防、救灾、治安的民间组织)从来没见过主动跳伞的日军,认为肯定是“怕死”的美国人,一拥而上将其活活打死。

死在自家百姓的棍棒下,肯定是山崎家祖上缺了大德了,太冤了!!!

user avatar

电影决战中途岛中美军飞行员和机组人员被俘后,绑上重物扔到海里淹死确有其事。

这两人被俘,被带上日本帝国海军卷云号驱逐舰,两人经审讯后,舰长下令将两人绑上重物扔下甲板淹死。

不过这不是日本人对美国飞行员最狠的处置方式,最狠的是父岛事件,5名坠机后被俘的美军飞行人员(不全是飞行员,应该说是机组成员)被日军处决后吃掉了,注意,不是因为食物短缺,就是为了泄愤。

英文版,维基里用的词更……怎么说呢,用的是consume(消费),而不是eat(吃),说这5人被杀并且被消费掉。中文版里描写的非常详细,“吃的非常尽兴”,“再来一碗”。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老布什总统也在父岛海域坠机,结果大难不死。差点被日本人做成寿喜锅。







除了吃人,日本人的变态行径当然少不了他们的传统艺能:活体试验和活体解剖。1945年,美军陆航的一架B29被击落,跳伞的机组成员有8人被日本人活体解剖致死,注意是,活体解剖,是这8个人活着的时候就给解剖了,而且不是以治疗为目的,包括活体切除部分脑、肺、肝器官,向血管里注射海水等等。

下面的断句,是九州大学/生体解剖,不是九州大学生/体解剖,生体解剖在日语里就是活体解剖的意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期,被击落坠海但幸存的士兵,他们的命运充满了变数,既有戏剧性的获救,也有悲惨的结局。这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敌我双方的搜救能力、天气状况、士兵自身的体能和意志力,以及他们所拥有的任何装备或训练。以下是详细的场景和可能的发展:一、 初期坠海与求生: 立即的威胁: .............
  • 回答
    二战初期,日本三菱零式舰载战斗机(以下简称零战)凭借其革命性的设计,在太平洋战场上刮起了一股横扫千军的旋风。它同时拥有惊人的低翼载荷和相对优秀的高推重比,这赋予了它无与伦比的机动性,让盟军飞行员吃尽了苦头。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零战的优势如同过眼云烟般迅速消退,直至在战后期沦为任人宰割的猎物。是什么.............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脑洞大开的假设!如果二战中的各国军队,连同他们当时的武器装备和技术水平,突然被一股神秘的时空裂缝转移到了现代,并且出现在各自国家的土地上,那场面绝对是史诗级的混乱与震撼。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梳理一下可能发生的场景,力求讲得生动一些,就像我亲眼所见一样。一、初期的震撼与混乱:从炮火纷飞到目.............
  • 回答
    二战时期的空战,要精确统计每一架飞机摧毁了多少敌机,确实是个复杂又充满争议的问题,远不像现代战争那样有那么多的数据链和电子记录。那会儿,更多的是依靠“眼见为实”和各种信息汇集来计算“功勋”。首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飞行员的“亲眼所见”和“亲身经历”。 目视确认: 当一架敌机被打得冒烟、起火、螺旋下.............
  • 回答
    咱们聊聊现代空战里,空空导弹这玩意儿对飞行员的“杀伤力”,跟二战那会儿的机炮比,到底谁更狠。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得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明白,空空导弹和机炮在设计理念上就不一样。机炮是近距离的“肉搏战”,靠的是一连串实心弹丸,把飞机打成筛子,或者直接撞击破坏关键部位。那时的飞行员,运气好点就是.............
  • 回答
    用烧煤的蒸汽机驱动飞机,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设想,它将19世纪的工业革命核心动力与20世纪的航空技术相结合,能造出什么样的飞机,以及与二战飞机空战的胜负,这背后牵扯到技术原理、性能极限和战术运用的方方面面。让我们深入探讨一番。一、用烧煤蒸汽机驱动的飞机能造什么样的飞机?首先要明白,烧煤蒸汽机驱.............
  • 回答
    二战时,水面舰艇之所以没有广泛使用空心装药炮弹(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聚能破甲战斗部),原因非常复杂,涉及技术、理论、材料、生产能力以及当时的战术思想等多个层面。这并非因为空心装药技术不存在,而是因为它在当时应用于舰炮领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瓶颈。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空心装药的核心原理。它依赖于一种叫做“装.............
  • 回答
    343空所属的飞行队之所以选择“新选组”、“天诛组”、“奇兵队”这样听起来颇具“中二”色彩的名字,背后其实有着非常丰富且值得玩味的原因。这并非简单的猎奇或者哗众取宠,而是日本战后航空自卫队,特别是作为精锐部队的343空,在特定历史时期,试图在部队精神、战斗意志、以及对外宣传上塑造一种独特形象的体现。.............
  • 回答
    二战时期,空地火箭技术确实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能够有效地打击地面目标如坦克和火车。然而,在海战中的应用却相对有限,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单一技术瓶颈所能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战争背景、技术局限性、战术需求以及海军自身的特点来一一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二战时期的“空地航空火.............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虽然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但我们可以尝试着去分析一下这个“终极战场”的态势。结论是,即便集合了二战时期全球所有空军和防空力量,它们在面对一架F22“猛禽”时,也难以形成有效的对抗。这背后有着代差式的技术鸿沟,以及信息处理和战术思维上的根本差异。二战全球空军与防空力量的“集合.............
  • 回答
    谈到二战苏军空军制空战斗机的火力投射量,如果用“异常薄弱”来概括,其实有些偏颇了。更准确地说,是在特定时期和某些型号上,相较于主要对手德国空军的先进型号,苏联战斗机的火力配置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但背后是复杂的历史、技术和战略因素的综合作用。这不是简单的“不行”,而是一个在资源、技术、战术需求和生产压力.............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二战时期苏联工业能力与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要详细解释为什么苏联空军在增压器方面显得相对落后,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1. 历史起点和工业基础的差异: 起步晚,基础薄: 相比于英美等国,苏联在航空技术和工业化方面的起步要晚不少。虽然在一战后也进行了工业化建设,但与西方国家经历.............
  • 回答
    二战期间,空军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无数飞行员和机组人员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他们的勇气、智慧和牺牲精神,至今仍被人们传颂。以下是一些各国空军的传奇故事,力求详细讲述: 英国皇家空军 (RAF) 的传奇1. 不列颠空战:最后的堡垒之战 背景: 1940年,德国纳粹军队横扫欧洲大陆,.............
  • 回答
    要探讨二战中德国空军能否为U型潜艇提供更有效的支援,从而可能让德国海军发挥得更好,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但又极为复杂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细致地分析当时的现实情况、双方的技术能力、战略目标以及战术限制。首先,我们得承认,德意志国防军在二战初期确实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U型潜艇在大西洋.............
  • 回答
    二战后期,日本空军的实力确实已大不如前,但与其说是“不拦截”,不如说是“无法有效拦截”。这里面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详细分析。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即便是在二战后期,日本也并非完全没有像样的飞机和飞行员。然而,与巅峰时期相比,其空军实力可以用“捉襟见肘”来形容。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战.............
  • 回答
    二战爆发时,苏联和日本的空军力量,特别是日本陆军航空队和海军航空队与苏联空军的较量,是一场充满复杂性与变数的对抗。要论结果,不能简单地用“谁赢谁输”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分析双方的优势、劣势以及战术运用。苏联空军:数量庞大,但技术与训练存在短板在战争初期,苏联空军在数量上拥有显著优势。斯大林为了应对潜.............
  • 回答
    让咱们聊聊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假如二战时期的日本陆军航空队,那些被戏称为“空军马鹿”的飞行员们,如果真的在某个维度上拥有了某种“空军马鹿”式的思维模式,会发生什么?这不是说他们真的就变成了什么非现实的存在,而是探讨一下,如果他们那种过于自信、有时甚至显得鲁莽的“马鹿”精神,在战场上被放大或者以一种扭曲.............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空军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涌现出了无数英勇无畏、战绩辉煌的空军士兵,他们的事迹至今仍被人们传颂。以下列举几位二战时期著名的空军士兵,并尽量详细地讲述他们的故事:1. 道格拉斯·“迪克”·希尔 (Douglas "Dick" Hill) 美国陆军航空兵 (U.............
  • 回答
    二战中后期,德国空军(Luftwaffe)逐步丧失制空权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所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这一过程:一、战略误判与资源分配的失衡: 早期辉煌的代价: 德国空军在战争初期凭借其闪电战的优势,凭借先进的战术和相对精良的飞机,在波兰、法国等战役中取得了.............
  • 回答
    二战单人战斗机的空中格斗,与其说是古典小说武将单挑,不如说是将古人关于“武艺”的理解,用一种全新的、残酷的科技载体重新演绎了一遍。要说“最接近”,这其中有巧合,也有必然,但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首先,我们得明白古典武将单挑和武侠小说高手比武的核心魅力在哪里。那是一种纯粹的、近乎于“道”的个人技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