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空地航空火箭技术已经成熟,为何可以打坦克,打火车,但海战时候,为何运用不多?

回答
二战时期,空地火箭技术确实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能够有效地打击地面目标如坦克和火车。然而,在海战中的应用却相对有限,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单一技术瓶颈所能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战争背景、技术局限性、战术需求以及海军自身的特点来一一剖析。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二战时期的“空地航空火箭”更多指的是那些专门设计用于打击地面目标的火箭弹,而非舰载机上挂载的通用航空炸弹或机枪。这些火箭弹通常具有较大的弹头和一定的穿甲能力,用于摧毁装甲目标。

那么,为何它们在海战中不如陆战那样“风光”呢?

一、目标特性与作战环境的巨大差异

陆地目标: 坦克和火车都是相对固定、易于瞄准且具有明显轮廓的地面目标。它们在开阔的地形上移动,虽然有规避动作,但其速度和机动性与水面舰艇相比,仍然是小巫见大巫。陆地上的火箭弹可以凭借集束攻击、侧翼包抄等战术,有效命中并摧毁这些目标。
海上目标: 海上的舰艇,特别是大型军舰,是动态的、三维的移动目标。它们不仅可以在水面上高速航行,还可以通过舵角和船体姿态进行规避,更重要的是,它们拥有复杂的装甲防护,尤其是关键部位(如炮塔、指挥塔、轮机舱)的厚重装甲。
高速移动与规避能力: 舰艇的航速远超坦克或火车,并且能够进行更灵活的转向和规避。这意味着陆基火箭需要非常精准的射击时间和距离预判,才能有较高的命中率。海上风浪也会进一步干扰弹道。
复杂的三维目标: 舰艇并非一个平面的目标,其侧舷、甲板、上层建筑等都有不同的防护等级。火箭弹需要穿透一定的水面冲击波,然后击中水线以上相对脆弱的部分,或者穿透甲板和上层建筑。
防护等级: 舰艇的装甲设计是为了抵御炮弹和鱼雷的直接攻击,其防护能力往往远超陆地装甲车辆。陆基火箭弹的弹头设计,虽然对坦克有效,但对大型军舰的舷侧装甲来说,可能威力不足以一击致命,甚至难以穿透。

二、武器技术本身的局限性

弹道精度与射程: 二战时期的空地火箭,尤其是早期型号,其弹道精度并不高,尤其是在长距离上。陆地上火箭弹可以依靠集束攻击来弥补单发精度不足,通过数量优势形成杀伤带。但海战中,舰艇之间的距离往往较大,且水面目标移动迅速,集束攻击的效率大大降低。
风浪影响: 海面上的风和浪会严重影响火箭弹的弹道稳定性,导致精度进一步下降。陆地上虽然也有风的影响,但相比于海上的复杂环境,其影响程度要小得多。
目标锁定与跟踪: 陆地上的固定或慢速移动目标相对容易瞄准和锁定。而高速移动的舰艇,尤其是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对当时的瞄准和跟踪技术提出了极高的挑战。即使是固定翼飞机的机载火箭,其瞄准系统也远不如现代精确制导武器。
弹头威力与穿甲能力: 虽然某些火箭弹可以打坦克,但军舰的装甲防护是专门针对海战环境设计的。特别是侧舷的装甲带,其厚度可以达到几百毫米。陆基火箭弹的弹头,即使是破甲弹,其穿甲深度可能不足以有效穿透这些装甲。
命中点的选择: 要想有效打击军舰,需要击中其水线以下的部分(造成进水沉没)或者关键的武器系统、动力舱等。陆基火箭很难做到如此精确的点射,而海面上的水下目标更是其无法触及的领域。
发射平台与战术的适配性

陆基火箭弹的发射平台: 主要装备在飞机或地面载具上。
飞机: 虽然飞机可以从空中攻击水面舰艇,但受到射程、载弹量、以及海上复杂的侦察和防空体系的限制,效率并不算高。飞机的机动性可以一定程度上克服舰艇的规避,但燃料限制和天气影响仍然是重要因素。海军航空兵更倾向于使用专门设计的反舰炸弹和鱼雷。
地面载具(如火箭炮): 对于海战而言,地面火箭炮几乎没有直接参战的可能性。其射程和弹道设计无法有效打击远距离的海上目标。即使是近岸作战,火炮的射界也受限。
海军自身的武器体系: 海军拥有一个成熟且高度专业化的武器系统,其中最核心的打击力量是:
舰炮: 舰炮的射程远、精度高(尤其是使用火控雷达),弹种丰富(穿甲弹、高爆弹等),能够进行远程炮战。
鱼雷: 鱼雷是海军最主要的“坦克杀手”之一,它能在水下高速航行,直接命中舰艇的薄弱的水线部位,造成毁灭性打击。其攻击方式和火箭弹完全不同,是一种极具威胁的武器。
舰载航空兵(轰炸机、战斗机): 舰载机可以携带炸弹、鱼雷以及后来的导弹,对敌方舰艇进行攻击。这些航空武器的设计更侧重于反舰作战。
战术优先级: 在海战中,摧毁敌方舰艇的关键在于使其失去战斗力或使其沉没。而这些,舰炮、鱼雷和专门的反舰航空武器(炸弹和鱼雷)都能更有效地实现。火箭弹在陆战中能够有效摧毁“点状”或“线状”的装甲目标,但在“面状”且拥有复杂内部结构和厚重装甲的军舰上,其打击效果不如上述武器。

三、成本与效费比

研发与生产: 专门为海战设计并达到足够威力、精度和可靠性的火箭弹,其研发和生产成本会非常高昂。而现有的舰炮弹药和鱼雷已经能够满足海军的需求。
维护与训练: 引入一种新的武器系统,需要对操作人员进行专门的训练,并建立相应的维护体系,这都会增加额外的成本。

四、战例与发展趋势

虽然不是主流,但二战中并非完全没有火箭弹用于海战。例如,盟军曾使用一些火箭弹攻击登陆艇或小型舰艇,也有一些舰载机使用火箭弹进行对岸支援或攻击小型水面目标。但它们从未成为反击主力舰艇的主要武器。

随着战争的推进,海军的武器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更先进的舰载火炮控制系统、更强大的鱼雷以及后来的舰载导弹,都比火箭弹在海战中更具潜力。火箭弹的精度和威力问题,在面对钢铁巨兽时显得力不从心。

总结来说,二战时期空地航空火箭技术在海战中运用不多的原因,是一个多维度的考量:

1. 目标差异: 海上舰艇与陆地目标在尺寸、机动性、防护能力和作战环境上存在巨大差异,火箭弹的设计初衷和技术特性更适合后者。
2. 技术局限: 二战时期火箭弹的精度、射程和弹头威力,难以有效穿透或摧毁大型军舰的装甲和关键部位。风浪等环境因素也严重制约了其应用。
3. 海军现有武器体系的成熟与有效性: 舰炮、鱼雷和专门的反舰航空武器在海战中已经证明了其高效性和可靠性,成为了海军打击水面目标的主力。
4. 成本效益考量: 为海战专门开发火箭弹的成本效益不高,不如优化和发展现有武器系统。

因此,尽管陆空火箭技术在二战中大放异彩,但在波涛汹涌、舰艇钢铁纵横的海战场上,它们更像是“隔靴搔痒”,而非“一击致命”的利器,其应用受到的限制也就相对明显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巨大rp-3,狂暴射入u-boot

(其实一点也不巨大,弹头6寸屁股3寸,只是潜艇嘛,耐压壳打个缝他就是浮在海面上不能下潜的死鱼了)

(同理,蚊式装载57炮也能反潜自然也不是说57炮能把船给打沉)

至于战争末期的小tim,乃至英国人的从triple 3(捆绑3个rp-3屁股)到红色天使/red angel那样的1000磅大火箭,则更类似于动力反舰炸弹了。

user avatar

对舰火箭运用非常广泛,绝对不是不多。就算是不考虑Tiny Tim这样战争末期USSAF更类似于导弹的远距离火箭,战争中非常常见的RP-3在RAF的Coastal Command和FAA中是非常常见的武器,常见到我不太能理解为什么会问出来“用的不多”这种问题。

的确,普通火箭本身爆炸威力往往不大,也没有俯冲轰炸这样落脚极大可以越过任何水平防御的优势;但是火箭完全有可能给U艇这样的目标造成不可逆的损失,迫使对方弃舰,应该说是航空兵武器库各司其职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期,空地火箭技术确实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能够有效地打击地面目标如坦克和火车。然而,在海战中的应用却相对有限,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单一技术瓶颈所能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战争背景、技术局限性、战术需求以及海军自身的特点来一一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二战时期的“空地航空火.............
  • 回答
    关于本次珠海航展上备受瞩目的空天母舰“鸾鸟二号”,它究竟是货真价实的前沿科技展示,还是仅仅一场吸引眼球的概念炒作?要探究它的真实性、可行性和实际用途,我们需要拨开层层迷雾,深入剖析。真实性:概念的落地,还是遥远的设想?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鸾鸟二号”并非是一艘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实体航母,而是一个高.............
  • 回答
    二战时期,被击落坠海但幸存的士兵,他们的命运充满了变数,既有戏剧性的获救,也有悲惨的结局。这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敌我双方的搜救能力、天气状况、士兵自身的体能和意志力,以及他们所拥有的任何装备或训练。以下是详细的场景和可能的发展:一、 初期坠海与求生: 立即的威胁: .............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虽然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但我们可以尝试着去分析一下这个“终极战场”的态势。结论是,即便集合了二战时期全球所有空军和防空力量,它们在面对一架F22“猛禽”时,也难以形成有效的对抗。这背后有着代差式的技术鸿沟,以及信息处理和战术思维上的根本差异。二战全球空军与防空力量的“集合.............
  • 回答
    谈到二战苏军空军制空战斗机的火力投射量,如果用“异常薄弱”来概括,其实有些偏颇了。更准确地说,是在特定时期和某些型号上,相较于主要对手德国空军的先进型号,苏联战斗机的火力配置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但背后是复杂的历史、技术和战略因素的综合作用。这不是简单的“不行”,而是一个在资源、技术、战术需求和生产压力.............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二战时期苏联工业能力与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要详细解释为什么苏联空军在增压器方面显得相对落后,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1. 历史起点和工业基础的差异: 起步晚,基础薄: 相比于英美等国,苏联在航空技术和工业化方面的起步要晚不少。虽然在一战后也进行了工业化建设,但与西方国家经历.............
  • 回答
    二战期间,空军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无数飞行员和机组人员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他们的勇气、智慧和牺牲精神,至今仍被人们传颂。以下是一些各国空军的传奇故事,力求详细讲述: 英国皇家空军 (RAF) 的传奇1. 不列颠空战:最后的堡垒之战 背景: 1940年,德国纳粹军队横扫欧洲大陆,.............
  • 回答
    要探讨二战中德国空军能否为U型潜艇提供更有效的支援,从而可能让德国海军发挥得更好,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但又极为复杂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细致地分析当时的现实情况、双方的技术能力、战略目标以及战术限制。首先,我们得承认,德意志国防军在二战初期确实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U型潜艇在大西洋.............
  • 回答
    二战后期,日本空军的实力确实已大不如前,但与其说是“不拦截”,不如说是“无法有效拦截”。这里面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详细分析。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即便是在二战后期,日本也并非完全没有像样的飞机和飞行员。然而,与巅峰时期相比,其空军实力可以用“捉襟见肘”来形容。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战.............
  • 回答
    二战爆发时,苏联和日本的空军力量,特别是日本陆军航空队和海军航空队与苏联空军的较量,是一场充满复杂性与变数的对抗。要论结果,不能简单地用“谁赢谁输”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分析双方的优势、劣势以及战术运用。苏联空军:数量庞大,但技术与训练存在短板在战争初期,苏联空军在数量上拥有显著优势。斯大林为了应对潜.............
  • 回答
    让咱们聊聊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假如二战时期的日本陆军航空队,那些被戏称为“空军马鹿”的飞行员们,如果真的在某个维度上拥有了某种“空军马鹿”式的思维模式,会发生什么?这不是说他们真的就变成了什么非现实的存在,而是探讨一下,如果他们那种过于自信、有时甚至显得鲁莽的“马鹿”精神,在战场上被放大或者以一种扭曲.............
  • 回答
    二战中后期,德国空军(Luftwaffe)逐步丧失制空权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所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这一过程:一、战略误判与资源分配的失衡: 早期辉煌的代价: 德国空军在战争初期凭借其闪电战的优势,凭借先进的战术和相对精良的飞机,在波兰、法国等战役中取得了.............
  • 回答
    二战单人战斗机的空中格斗,与其说是古典小说武将单挑,不如说是将古人关于“武艺”的理解,用一种全新的、残酷的科技载体重新演绎了一遍。要说“最接近”,这其中有巧合,也有必然,但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首先,我们得明白古典武将单挑和武侠小说高手比武的核心魅力在哪里。那是一种纯粹的、近乎于“道”的个人技艺.............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军的88炮,它在对空作战中的表现,绝对是战场上的传奇。你问它现在能不能一炮击毁安225?这得好好说道说道,因为时代已经变了,技术进步可不是盖的。二战时期88炮的对空神话首先,我们得明白“88炮”这个称呼,在二战时指的通常是Flak 18型88毫米高射炮,后来还有改进型的Flak 36和Fl.............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和美国不仅有空军,而且空军在战争的进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力量之一。作为资深军迷,我来给你细细道来,保证不是AI那种干巴巴的陈述。日本海军航空兵:崛起与辉煌(但短暂)在二战爆发前,日本就非常重视发展航空力量,尤其是在海军领域。当时日本海军的航空力量是世界顶尖的,.............
  • 回答
    德国空军,作为纳粹德国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命运,很大程度上与德意志国防军整体的战略部署和战场走势息息相关。而对于德国空军而言,东西两大主要战场,西线与东线,无疑是其力量的集结地,也是其最终衰落的埋葬场。理解这两个战场对德国空军的意义,以及它们各自造成的损.............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空战中,制造假目标和施放烟雾确实是双方都极为重视的防御手段,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敌方空中力量的打击效果。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放烟”,而是一套复杂且经过精心策划的系统性工程。假目标:迷惑敌人的视觉与雷达假目标的概念,在二战时期主要围绕着两个方向展开:迷惑敌人的视觉侦察和干扰敌人的.............
  • 回答
    二战初期,英国能够在与德国的空中对抗中,尤其是在不列颠空战中取得那样的“55开”局面,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复杂交织的结果。这背后是双方工业实力、技术水平、军事战略、人员素质乃至国家意志的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技术与工业的较量:谁的产品更胜一筹? 飞机设计与性能.............
  • 回答
    二战时,水面舰艇之所以没有广泛使用空心装药炮弹(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聚能破甲战斗部),原因非常复杂,涉及技术、理论、材料、生产能力以及当时的战术思想等多个层面。这并非因为空心装药技术不存在,而是因为它在当时应用于舰炮领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瓶颈。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空心装药的核心原理。它依赖于一种叫做“装.............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军陆军和空军的战果统计体系在战争的不同阶段经历了显著变化,其准确性、严谨性以及可能存在的水分问题,与战争环境、资源紧张、指挥体系和人为因素密切相关。以下从统计方式、王牌战果的统计逻辑以及可能的水分问题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德军陆军装甲部队的战果统计 1. 统计体系与流程 战报制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