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点:引擎变速器的进步。使得横置引擎成为可能,有效的降低了坦克长度,节省出来的车体,悬挂,路轮,还有履带重量,都可以用来堆正面防御。
以苏联为例,从T-34,KV开始到斯大林系列,包括当时的虎式坦克,谢尔曼,都是后中纵置引擎,苏联的坦克是后轮驱动。特点是布局相对简单宽敞,有如今天的保时捷Boxster 986,987,718,引擎汽缸重置,后面挂着变速箱,变速箱用传动轴连到差速器连到驱动轮。长度较大。
而T44以后引擎技术进步,缸体长度缩短,使得引擎横置,变速箱和引擎肩并肩安装,拿车类比则是NSX,MR2,莲花类似,也和很多前驱车类似。该布局的优点是充分利用空间,在同样引擎时能有效减小车长度。省下的路轮,履带,车体结构,装甲可以用来在正面堆厚度。
此外,这种布局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因为动力总成纵向长度缩短,配平也容易,因此炮塔后不再需要如T-34,KV,斯大林那样前置来平衡,炮塔可以往后一些,更加靠近重心,这样同等马力下,机动起来也更加灵活。若希望车机动性保持不变,则可以用较小的马力引擎节省重量。当然由于横置的缘故,左右不对称,对机动性会略有影响,所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T-55的炮塔不是严格轴对称的。
此外在内部结构上,T-54/55也是尽可能的设计紧凑。如前装甲下面的邮箱弹架,就比T34零散在战斗室和地板上放弹药来的紧凑。总之,如果按照二战技术,搭载T-55级别的火炮的战车,大小就算不是虎式,也起码和IS-3是一个档次的,事实上,T54仅仅有T34的尺寸,并且做到了二战重型坦克正面防御,是很出色的设计。
都知道加厚装甲好过裸奔,但是不论造价,单论性能而言,单纯加厚装甲要付出悬挂寿命、传动可靠性、故障牵引、野战维修难度的代价。
都知道行星轮好过固定轴,液力好过行星轮,但制造成本、车辆战场寿命、维修等现实战争压力使得你不能简单的“加钱上液力!”、“省钱上固定轴!”。
都是固定轴,是1:4:8的传动比好,还是1:3:9的传动比好?前八后四造起来简单,前十后五造起来麻烦,但是前十后五的手感要好一些。
都是扭杆,每根杆子分配多少的预扭力?第一根第二根和最后一根扭杆要不要加强一下?加强的话加强到多少?是仍然用同样的其他零件只加强扭杆还是这三组扭杆的配套件要单独设计?这个指标到底怎么选择?还有就是要不要单独再加一套缓冲器?还是所有负重轮组都要缓冲器?
先进设计方法(包括各种优化理论,什么旋转球面优化,什么拓扑优化,什么正交优化)、需求-妥协体系(军方:我他妈到底要什么样的坦克?如果达不到的话我捏着鼻子把哪个指标阉割掉还是把设计师阉了还是把配套主机厂的厂长阉了?)、基于大量使用坦克的实际经验(对于坦克极限续航、战损就便修复、后勤维修投放能力、坦克进攻/防守时的三大指标应用等等),以及基于战争时期批量生产的生产管理经验(怎么根据自家优势安排研发管理规避劣势)。
综合成了更有效率,更少陆军军械局的坦克装甲车辆设计规程体系。(或者你叫他设计经验、老坦克兵的战场经验、老将军的战场总结之类的)
使得更有效率的在防护火力机动三大指标的均衡取舍上更快速、有效的接近设计指标——从而更有效率的安排利用装甲的吨位。
这些,在战前甚至没有多少纸面机会去实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