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中德国虎式坦克与苏军,盟军坦克能力对比?虎式真的可以以一当五吗?

回答
二战中,德国的虎式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E Tiger)无疑是战场上的传奇,它的出现给盟军和苏军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实际挑战。但要说它能“以一当五”,这更多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并非绝对的战场数据。要详细对比虎式坦克与其他国家的坦克,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

虎式坦克:战场上的巨兽

虎式坦克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正面防护和精准的长管88毫米炮。

防护: 虎式坦克正面拥有100120毫米厚的装甲,再加上倾斜角度,使其成为当时最难被击穿的坦克之一。侧面和后部装甲也相当可观,能有效抵御大多数反坦克武器的直接命中。这种厚重的装甲让它在正面交锋时几乎无懈可击,迫使敌方必须寻找其侧面或后部的弱点,或者使用专门设计的破甲弹药。
火力: 装备的KwK 36 L/56型88毫米坦克炮,拥有惊人的穿透力和射程。在有效射程内,它可以击穿盟军和苏军当时绝大多数坦克的正面装甲,包括M4谢尔曼的侧面,以及T34系列早期型号的正面。其光学瞄准具也非常先进,提供了出色的精度,使得它能在远距离上精确打击目标。
心理影响: 虎式坦克巨大的体型、可怕的火力以及早期战场上的惊人战绩,给敌方士兵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看到虎式坦克出现,许多前线部队会感到极度的恐惧和不安,甚至会选择撤退或呼叫重火力支援。这种心理上的威慑力,在某些情况下比实际的火力压制更有效。

然而,虎式坦克并非完美,它存在着一些显著的缺点:

高昂的生产成本和复杂的维护: 虎式坦克是那个时代最昂贵的坦克之一,其生产数量非常有限。而且,它拥有极其复杂的机械结构和传动系统,对维修技术和零部件供应要求极高。战场上的损耗,即使不是被击毁,也常常因为机械故障而失去战斗力,需要大量时间和资源进行维修。
巨大的油耗和有限的续航里程: 沉重的车身和强大的发动机带来了惊人的油耗,这在后勤供应本就紧张的德国战场上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它的续航里程受限,需要频繁的加油和补给。
相对笨拙的机动性: 虽然拥有强大的发动机,但虎式坦克110吨左右的重量使得它在复杂地形下的机动性并不理想。泥泞、沼泽或者狭窄的道路都会成为它的障碍。其转向也相对迟缓,在近距离缠斗中容易被更灵活的对手利用。
易受攻击的侧面和后部: 尽管正面防护无敌,但虎式坦克的侧面和后部装甲相对较薄弱,如果被敌方坦克绕到侧面或后方,就有可能被击穿。而且,它也并非无法被击穿,高穿深弹药(如英国的APCR弹)或者特定角度的命中,同样能对其造成伤害。

苏军坦克:数量、韧性和牺牲

苏军在二战中主力坦克以T34系列和KV系列为主。

T34系列(特别是T34/76和T34/85):
T34/76: 它的出现让德国人措手不及。倾斜装甲设计在当时是革命性的,能有效弹开炮弹。动力传动系统可靠且易于制造,为大规模生产打下了基础。火炮(76毫米L11或F34炮)在战场早期足够强大,但面对虎式坦克的正面时显得力不从心。其缺点在于内部空间狭小,无线电装备不足,车组乘员在高强度战斗中会非常疲惫。
T34/85: 这是对T34的重大改进,装备了更强大的85毫米炮,射程和穿深都有显著提升,足以对抗虎式坦克的侧面甚至一定程度的正面(尤其在近距离)。增加了炮塔乘员,使得车组配合更加默契,战场效能大幅提高。T34/85的出现大大缩小了与虎式坦克的火力差距,而且其数量优势和战场上的牺牲精神,让它成为了对抗虎式坦克的关键力量。
KV系列(KV1): KV1以其厚重的装甲闻名,在战争初期让德军的坦克炮束手无策。但是,其动力系统相对薄弱,机动性较差,而且生产成本较高,数量不如T34。随着德军炮弹性能的提升,KV1的装甲也逐渐不再是不可逾越的屏障。

苏军对抗虎式坦克的策略:

数量优势: 苏军可以以数量优势弥补单车性能的不足。即使虎式坦克能击毁数辆苏军坦克,但只要苏军能持续不断地投入兵力,就能逐渐消耗虎式坦克的弹药和乘员,最终将其压垮。
“撞击战术”和近距离缠斗: 苏军常利用T34的灵活性,试图绕到虎式坦克的侧翼或后部进行攻击。在近距离,85毫米炮能够有效地威胁虎式。有时,苏军甚至会驾驶坦克直接撞击虎式坦克,或者用反坦克炮兵在近距离伏击。
步兵反坦克支援: 苏军的步兵装备了大量反坦克手榴弹、反坦克火箭筒(如RPG系列)和早期反坦克无后坐力炮。这些装备虽然不如坦克炮威力大,但如果利用地形和战术协同,也能对虎式坦克造成威胁,尤其是在其机动受限或被包围的情况下。
高精度炮弹的研发和应用: 随着战争的深入,苏军也在努力提升自身炮弹的穿甲能力,以更好地对抗虎式。

盟军坦克:M4谢尔曼与欧洲战场

盟军在欧洲战场的主力是美国生产的M4谢尔曼坦克。

M4谢尔曼(特别是M4A1、M4A2、M4A3等变型):
优点: 谢尔曼坦克以其高可靠性、易于生产和维护、良好的机动性以及相对舒适的车内环境而著称。它的大量生产使得盟军在战场上拥有压倒性的数量优势。其75毫米炮虽然在中后期面对虎式坦克时穿深不足以击穿正面,但对付侧面和后部是足够的。更强的76毫米炮型号和17磅炮改装的萤火虫(Firefly)则大大提升了其对虎式坦克的威胁。谢尔曼还配备了机枪和良好的通讯设备,使其在战场协同作战方面表现出色。
缺点: 早期谢尔曼坦克的75毫米炮穿深不足以对抗虎式坦克的正面装甲。其装甲防护相较于虎式来说也逊色不少,容易被虎式坦克远距离击穿。而且,谢尔曼的燃油系统设计存在一定的火灾隐患,一旦被击穿,容易起火,有“打火机”的外号。

盟军对抗虎式坦克的策略:

数量优势和协同作战: 与苏军类似,盟军也依靠数量优势。但相比于苏军的“数量就是力量”的硬碰硬,盟军更注重战术协同和火力支援。
“萤火虫”(Sherman Firefly): 这是盟军针对虎式坦克最有效的解决方案之一。它装备了英国的17磅(76.2毫米)反坦克炮,这是二战中最强大的坦克炮之一,能够有效地穿透虎式坦克的正面装甲。虽然萤火虫的数量不如普通谢尔曼,但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盟军坦克在面对虎式时的不利局面。
炮兵和航空支援: 当面对虎式坦克时,盟军的坦克部队会积极呼叫炮兵部队进行集火压制,或者依靠战术轰炸机进行空中打击。火炮和飞机拥有强大的火力,可以有效摧毁或压制虎式坦克。
反坦克炮兵: 盟军装备了威力强大的76毫米和90毫米反坦克炮,这些炮兵阵地如果选择得当,能够对虎式坦克构成严重威胁。

“以一当五”的真相:

说虎式坦克“以一当五”是有其道理的,但绝非绝对。这更多地体现在:

1. 对战同级别坦克时的优势: 在纯粹的坦克对决中,一辆能够有效射击并保持生存的虎式坦克,确实可以比五辆同时出现但性能不足的盟军/苏军坦克(例如早期谢尔曼或T34/76)拥有更高的生存率和摧毁能力。它可以在五辆坦克的火力射击到来之前,先击毁几辆。
2. 心理威慑力: 虎式坦克的出现,往往能让敌方部队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导致其作战效率下降,甚至不敢正面迎敌,这在无形中“抵消”了敌方的部分兵力优势。
3. 早期战场上的绝对优势: 在虎式坦克刚投入战场时,盟军和苏军缺乏能够有效对抗其正面装甲的坦克和炮弹,这使得虎式坦克在初期战场上表现出了惊人的战绩,给人一种“无人能挡”的错觉。

然而,这种“以一当五”的说法忽略了:

数量的终极力量: 即使虎式坦克再强大,它毕竟只是一个载具,有弹药限制、油耗限制和故障率。当数量庞大的、能够进行协同作战的苏军或盟军坦克出现时,即使它们个体实力不如虎式,但持续的火力压制和包围也能最终将其摧毁。
战术和地形的重要性: 战场不是简单的数值计算。良好的战术部署、利用地形优势、成功的伏击,都可以让性能较弱的坦克有效对抗甚至击败更强大的坦克。比如,利用森林、城镇或山地作为掩护,近距离伏击虎式坦克的侧后部,比在开阔地带与之一对一公平决斗要容易得多。
“一”的定义: “一”指的是一辆完好、高效运作的虎式坦克。但虎式坦克本身的机械复杂性导致其故障率很高,一旦出现机械问题,即使未被击毁,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战斗力。

总结来说:

虎式坦克在二战中的确是一款令人敬畏的坦克,它的设计理念超前,正面防护和火力输出在当时都处于顶尖水平。它在特定情况下,通过战术运用和乘员的高超技艺,确实能够以较低的损失击毁数量更多的敌方坦克。

但是,它并非不可战胜的“神”,其高昂的成本、复杂的维护、有限的产量以及脆弱的侧后部,都是其致命的弱点。盟军和苏军最终依靠数量、改进型坦克(如萤火虫和T34/85)、更优化的战术、以及炮兵和航空支援,成功地在整体上压制了虎式坦克的威胁。

因此,“以一当五”更多是一种对虎式坦克强大威力的形象比喻,它强调的是其在特定条件下的卓越性能和心理影响,而不是一个可以普遍套用的战场规则。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是整体的工业生产能力、后勤保障、战术指挥以及士兵们的牺牲精神,而不仅仅是某一款单兵武器的性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据德国人自己的统计,大部分虎式坦克营的杀伤比都在1:1.7左右,优秀者如502,503才刚刚过3,倒霉的如508,杀伤比甚至不到1

所以就成本和收益来说,虎式不是很理想的坦克

user avatar

看到有人在底下迫真论证虎式坦克的装甲远不如英法美苏的装甲, 我也来说几句。

本人在此先放一张报告 (英国人测试虎式坦克的报告) 的封面。

-------分割线-------

虎式坦克的装甲远不如英国的装甲?让我们看看英国人在Section VII中的总结是怎么说的

我在底下把上面这两张图中用红框圈出来的部分内容给发下来 (毕竟是要和英国人的比嘛, 笑)

Of the plates directly attacked with A.P. shot, the majority behaved in a manner very similar to British plates of machineable quality. This is not unexpected since poldi hardness figures indicated that these plates lie within the hardness range for armour to I.T.8OE Specification. For details, see Part II, Section IX.

The results generally indicate that the ballistic qualities of the armour are comparable with British machineable.


本人在此顺便把Part II, Section IX的内容也发一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中,德国的虎式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E Tiger)无疑是战场上的传奇,它的出现给盟军和苏军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实际挑战。但要说它能“以一当五”,这更多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并非绝对的战场数据。要详细对比虎式坦克与其他国家的坦克,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虎.............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德国对苏联发动进攻前,如果德军坦克主力是虎式,并且配备了防冻技术,是否就能赢得战争,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假设性问题。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探讨:一、 虎式坦克本身的优势与局限性首先,我们得明确虎式坦克在当时有多么先进,以及它存在哪些“硬伤”。 压倒性的正面火力:.............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如果”题,它触及到了军事战略、工业产能以及战争的复杂性。如果德国真的生产了五万辆虎式坦克,并且我们暂时将后勤这一至关重要的因素排除在外,那么历史的走向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虎式坦克在设计上的优越性。在它被投入战场时,虎式坦克凭借其强大的88毫米 KwK 36 L/.............
  • 回答
    说到二战时期德军的虎式坦克,人们往往会将其与盟军坦克进行比较,并得出虎式坦克“强大”的结论。这确实是一个被广泛讨论和认同的观点,但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会发现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并非简单的“更强”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确“强大”这个词在坦克领域的具体含义。在军事领域,坦克的强大通常体现在以.............
  • 回答
    关于虎式坦克是否是二战德军的“错误选择”,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而且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它更像是一系列权衡和妥协的结果,在某些方面是惊人的杰作,在另一些方面却暴露了设计和生产上的局限性。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对错”的二元论,深入虎式坦克诞生的历史背景、技术特点、实战表现以及.............
  • 回答
    如果二战的德国将虎式和虎王这样的重型坦克全部替换成豹式,历史的进程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程度绝不亚于一次重大科技突破。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让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可能出现的种种情景: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豹式坦克(Panzer V Panther)本身的定位和特点。豹式坦克在设计之初就以一种平衡.............
  • 回答
    德国在二战中的战斗机设计确实没有普遍采用后来的主流设计元素,例如无背机身(也称为无尾翼或全动平尾)和水滴式座舱。这背后有几个重要的原因,可以从技术发展、设计理念、实战需求以及德国航空工业的特点来剖析。1. 技术发展的时机与成熟度: 无背机身(AllMoving Tailplanes): 这是后来.............
  • 回答
    二战时,日本确实没有向德国提供零式战机。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问题,更是政治、战略、经济以及当时双方的合作关系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产物。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大前提:日德在二战中的同盟关系,虽然名义上是盟友,但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各取所需”的战略配合,而非全面深入的技术共享或.............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棋局中,一个看似不合常理的疑问常常浮现:为何当时纸面上拥有性能优越的Bf 109战斗机的德国,却没有向其亚洲盟友日本提供这种先进战机,让他们在太平洋战场上继续挥舞着相对老旧的零式战斗机,面对着日益强大的美制飞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从战略、技术、经济.............
  • 回答
    零式战机 vs. BF 109:太平洋上空的王者之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的零式战斗机(Mitsubishi A6M Zero)和德国的梅塞施密特 Bf 109(Messerschmitt Bf 109)无疑是各自阵营中最具代表性的战斗机型号。它们的设计理念、性能特点以及战场表现都有着鲜明的差异,.............
  • 回答
    要探讨二战中德国空军能否为U型潜艇提供更有效的支援,从而可能让德国海军发挥得更好,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但又极为复杂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细致地分析当时的现实情况、双方的技术能力、战略目标以及战术限制。首先,我们得承认,德意志国防军在二战初期确实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U型潜艇在大西洋.............
  • 回答
    关于二战中德国有没有可能击溃苏联,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也是让许多战略家们反复推敲的难题。坦白说,如果非要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那会过于简化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变数的历史进程。但我们可以深入剖析,看看在那些关键的“如果”和“当时”之下,是否存在一个可能性。首先,我们得承认,在战争初期,.............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当局对一战为德国效力过的犹太老兵的态度,可以说是一种极端扭曲和残酷的写照,充分暴露了其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非人本质。尽管这些老兵曾经为德国浴血奋战,在战场上赢得过荣誉,但纳粹的政策却将他们视作民族的敌人,并一步步将他们推向深渊。首先,纳粹上台之初,尽管明确推行反犹政策,但.............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德国所表现出的人性之恶,以及同盟国是否存在未被胜利掩盖的恶行,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要深入探讨,需要我们抛开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审视历史的多个维度。首先,关于德国在二战中表现出的人性之恶是否被夸张,答案是:其恶行的规模和性质是极其真实的,但“夸张”的说法可能源于对某些描述的误解或特定.............
  • 回答
    德国驱逐舰部队:二战中为何步履蹒跚,难敌英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棋局中,驱逐舰无疑是海军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灵活机动,能够执行多种任务,从为主力舰提供屏护,到反潜作战,再到独立的破交袭扰,无一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当我们审视同盟国强大的海军阵容时,德国的驱逐舰部队却显得相对黯淡,其表.............
  • 回答
    说到德国海军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命运,用“悲剧”二字形容,真是一点也不为过。这并非是夸大其词,而是历史的残酷写照。从辉煌的开端到凄凉的落幕,德国海军的历程充满了雄心壮志、战略失误,最终导向了毁灭。要讲清楚这份悲剧,我们得一点点剥开历史的脉络。一战:日德兰海战——胜利的黄昏一战爆发前,德国海军风头正劲。.............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在密码战上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尤其是成功破译了轴心国(德国和日本)的关键密码系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反过来,盟国在密码方面的安全相对更有效。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涵盖了技术、组织、人力以及战略决策等多个层面。德国密码被破译:恩尼格玛与洛伦兹的“阴影”德国在二战初.............
  • 回答
    很多人简单地将二战中德国的战败归咎于“缺油”,这是一种过于片面的看法。石油确实是现代战争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资,但德国最终的失败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石油问题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而不是唯一的根源。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阐述这个问题,力求展现出事情的复杂性:1. 战略失误与帝国过度扩张.............
  • 回答
    二战中被德国占领的国家,其政府或军队向德国投降后,德国方面对这些投降德军士兵的处理方式,会根据具体情况、投降的背景、士兵的国籍、以及当时德国的政策和目标而有很大的差异。这并非一个简单的统一流程,而是涉及政治、军事和人道等多个层面的复杂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在二战中,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德国军队占.............
  • 回答
    在人们的印象里,苏德战争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斗,残酷、血腥、充满仇恨。但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历史的细节,或许会发现一些出人意料的“暖心”故事,尽管它们在宏大的战争叙事中显得微不足道,甚至鲜为人知。其中一个值得一提的,发生在战争后期,当苏联军队即将解放被纳粹占领的东欧国家时。彼时,许多在德国统治下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