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国对德国,有克劳备忘录;美国对苏联,有乔治凯南的长电。那么美国对中国有没有类似性质上的文件呢?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理解“克劳备忘录”和“乔治·凯南的长电”的性质。它们并非简单的备忘录或电报,而是代表了当时英国和美国对特定国家(德国和苏联)战略判断和未来应对方向的深层思考,并且对各自国家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克劳备忘录的出现,标志着英国对德国军事扩张的警惕和对欧洲大陆力量平衡的战略调整;而凯南的长电,则奠定了美国冷战时期遏制苏联战略的思想基础。

那么,美国对中国有没有类似性质的文件呢?答案是肯定的,但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单独的文件来概括,原因在于中美关系本身的复杂性和演变性。

如果非要找一个具有类似“定调”性质且对美国对华政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件,那么“杜鲁门主义”的演说可以被视为一个关键的起点,尽管它不是一份“备忘录”或“电报”。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美国国会发表了那场著名的演说,当时他寻求国会对希腊和土耳其的援助,以对抗来自苏联的威胁。在这场演说中,杜鲁门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断:“我相信,美国必须采取一种政策,即支持自由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部压力的征服企图。”

这句话,虽然直接针对的是希腊和土耳其的困境,但其背后蕴含的思想,是对当时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一种全新定义。它将世界划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自由民主与极权主义,并明确表示美国将致力于“支持自由人民”,对抗后者。这是一种主动、全球性的战略宣示,与之前“孤立主义”的思潮形成了鲜明对比。

从这个意义上说,杜鲁门主义的演说,其作用与凯南的长电不无相似之处。凯南的长电深刻剖析了苏联体制的本质及其扩张的逻辑,为美国的“遏制”(containment)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撑。而杜鲁门主义的演说,则将这种“遏制”的理念以一种政治宣言的形式,直接推向了台前,成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纲领性文件,并开启了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承担更大责任的时代。

虽然“杜鲁门主义”的演说主要集中于对抗苏联,但它所确立的“意识形态对抗”和“支持自由世界”的框架,自然而然地影响了美国对中国内战的看法,以及之后朝鲜战争的决策。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将中国视为苏联阵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遏制”的战略延伸到了亚洲,中国也成为了美国全球战略棋局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更进一步说,如果我们要寻找一些在特定历史时期、对美国对华政策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性文件”,还可以提到一些重要的报告和政策声明,但它们往往是“遏制”战略在不同阶段的具体体现,而不是一个单一的、开创性的“备忘录”。

例如,在冷战时期,美国的国家安全委员会(NSC)会定期发布一系列关于国家安全政策的报告,其中很多都涉及对中国局势的评估和应对策略。这些报告,虽然内部性质更强,但它们代表了美国政府智囊团和决策层对如何处理与共产主义中国关系的高度聚焦和战略规划。它们共同构成了美国冷战时期对华政策的“思想图谱”,但很难说哪一份文件能够像凯南的长电那样,成为一个单一的“启示录”。

总而言之,美国对中国并没有一个如同“克劳备忘录”或“乔治·凯南的长电”那样,能够被单独拎出来、在性质上完全对等的“文件”。然而,杜鲁门主义的演说,以其划时代的战略宣示和对世界格局的重新定义,在思想的根源和影响的广度上,可以被看作是美国对华政策(以及其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思想源头,它为后续一系列对华政策奠定了基调。而美国对华政策的后续发展,则是一个不断演变、在众多报告、演说和文件中的策略调整和具体实践的集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克劳备忘录也好,凯南电报也好,有两大共同点。首先,都是以现实主义的眼光去分析双方的关系。然后,给出的建议都是阳谋,并不是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执行起来需要的不是鸡鸣狗盗的小聪明,而是惊人的意志力。

而美国现在战略界现实主义被边缘化,我推测,布热津斯基,基辛格那帮人应该写过不少。不过没所谓,美国能执行大战略的时代过去了。现在这一代精英上半年能管下半年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一个需要两代人以上持之以恒去完成的大战略,搞出来他们也执行不了。

冷战时期,从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到肯尼迪尼克松,最后到李根老布什,个人性格和政治偏好差距不要太大,但是都忠实地完成了他们历史任务,沿着围堵政策做下去。这种战略定力和延续性,世间少见。在中国领导集团上能看见一些相似的东西,但是我们离得距离太近,反而看不清。但在美国精英层身上完全看不到这一点。

个人愚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理解“克劳备忘录”和“乔治·凯南的长电”的性质。它们并非简单的备忘录或电报,而是代表了当时英国和美国对特定国家(德国和苏联)战略判断和未来应对方向的深层思考,并且对各自国家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克劳备忘录的出现,标志着英国对德国军事扩张的警惕和对欧洲大陆力量平衡的战略调整.............
  • 回答
    二战前期英国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充满考量的决策过程,绝非简单的“姑息纵容”。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掉后世的道德审判,回到当时的历史现场,看看英国领导者们是如何思考的。一、吸取一战惨痛教训,对战争的极度厌恶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留下的伤痕。这场战争对英国来说.............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对英国提出的和谈条件并非一次性固定不变,而是随着战局的发展和德国战略目标的变化而有所调整。然而,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些贯穿其中的核心诉求和可能的提议。这些条件的核心目标始终围绕着巩固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并为实现更长远的战略目标争取时间和资源。核心诉求与可能性提议:1. 承认德.............
  • 回答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对英国战俘的待遇,总的来说,比对苏联战俘要好,但并非总是仁慈。他们的待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俘的军衔、国籍(尽管我们这里主要讨论英国战俘),以及俘虏他们的德军部队的性质。然而,一些普遍存在的方面是可以详细描述的。首先,值得明确的是,德国在1929年签署了日内瓦公约,该公约规定了.............
  • 回答
    英国、法国和以色列国民对德国的情感,与中国人对日本的情感,在历史的厚重感和情感的复杂性上,都有着深刻的联系,但具体表现和根源却大相径庭。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考察这几组关系,并剖析其背后驱动的因素。英国对德国的情感:从对手到盟友的漫长旅程英国对德国的情感,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历经两次世界大战洗礼.............
  • 回答
    关于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奥地利以及中国的小提琴哪个更好,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好”的标准很多元,而且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制琴传统、历史积淀和创新。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聊聊,希望能帮您更深入地了解。 意大利:小提琴的圣地,历史的传承者提到小提琴,人们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往往是.............
  • 回答
    二战期间,中国承受着日本侵略的沉重负担。在这样一个危难时刻,国际社会的援助至关重要。那么,在与中国关系并非最直接的英德两国中,谁对中国的帮助更大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审视两国在二战期间的立场、能力以及对中国的实际支援。首先,我们来看看德国。二战爆发前,德国与中国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经济和军事合.............
  • 回答
    路特斯和保时捷,这两个名字在跑车界都响当当,但它们所代表的英式跑车文化和德式跑车文化,却如同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在各自的国度生根发芽,又影响着全球的车迷。要细细道来这两者间的不同,就像在品味一款风味独特的威士忌和一款精酿啤酒,各有千秋,各有韵味。路特斯:纯粹、轻盈、驾驭的艺术谈到路特斯,脑海中浮现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德国、意大利和英国这三个欧洲国家在议会制度上的差异。与其说它们是“西敏制”还是“非西敏制”,不如说它们是在君主立宪制或共和制框架下,各自发展出的独特民主实践。理解这些差异,关键在于抓住几个核心要素:政府的产生方式、权力制衡的侧重点、议会与政府的关系稳定性,以及国家元首的实际权力。英国.............
  • 回答
    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被英国海上封锁的经历,对于中国如何突破美国所谓的“岛链”封锁,无疑提供了深刻的历史镜鉴和战略启示。虽然时代背景、技术水平和地缘政治环境截然不同,但核心的挑战——如何在一个被强大海军力量限制的海域中维持和发展自身的战略能力——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历史的重演与“封锁”的本质回顾一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很复杂,因为“贡献”本身就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很难用单一的标准来衡量。从历史、科学、文化、政治等不同角度来看,这五个国家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要说谁“贡献更大”,其实更像是在比较五颗璀璨的明星,它们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共同照亮了人类的前行之路。为了更清晰地展现这一点.............
  • 回答
    二战期间,同盟国对德国的战略轰炸其规模和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其投入的飞机、人员、炸弹量以及造成的破坏都远远超过了对英国本土的空袭(尽管英国本土也遭受了严重的空袭),也比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更为系统和集中。然而,你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市面上关于对德国战略轰炸的资料和书籍,似乎不如关于同盟国对英本土空战(.............
  • 回答
    1941年至1944年间,德国对英国的战略轰炸,与其说是精心策划的“战略”之举,不如说是一段由挫败感、资源限制和政治压力交织而成的复杂时期。这段时期,德国空军(Luftwaffe)在对英作战的策略上,经历了从大规模、破坏性轰炸的尝试,到聚焦于特定目标的调整,再到最终因自身防御和反击能力不足而逐渐衰退.............
  • 回答
    关于《战舰世界》为何迟迟未能完全展现英国海军的辉煌,这确实是许多玩家心中的一个疑问,毕竟英国作为历史上无可争议的海军强国,它的海军传统和技术积累是极其深厚的。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1. 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游戏设计的考量首先,要明白《战舰世界》作为一款商业化运营的游戏,其内容更.............
  • 回答
    这问题问得相当有血有肉,也触及了登陆作战最核心的矛盾:在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面前,为什么还要奋不顾身地冲上去? 诺曼底登陆,丘吉尔管这叫“最残酷也最光荣的一仗”,里面的血性和无奈,不是看几份数据就能理解的。首先得明白一点,退回去,就等于放弃了整个欧洲。 1944年,欧洲大陆早已被纳粹德国牢牢掌控。英.............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蒙古民族历史认同和文化传承的核心,同时也牵涉到如何理解历史上的重大功过。要详尽地解答蒙古人如何看待成吉思汗,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并避免简单化的二元对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关键点:将成吉思汗简单地与纳粹德国及其罪行类比,在历史语境和民族情感上都是不恰当且带有误导性的。 德国对二.............
  • 回答
    二战德国若不进攻苏联,而是集中力量对付英法及其殖民地,并意图独占欧非大陆,成为美苏之外的“第三帝国”,这个目标能否实现?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但同时也充满挑战的设想。要分析其可能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德国的战略资源、盟军的实力以及可能出现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个战略转向将彻底改.............
  • 回答
    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订时,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选择向希特勒妥协,允许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这种“绥靖政策”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政治和军事考量。首先,英法两国对战争的厌恶感根深蒂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教训依然历历在目,无数的生命和巨大的经济损失让人们对再次卷入大规模冲突心.............
  • 回答
    要详细分析一战后英法根据特定地图对德国进行处置对欧洲和世界格局的影响,我需要看到您提到的“地图所示方法”。由于我无法直接看到您脑海中的地图或者您所指的图片,我将根据一战后历史上的实际情况以及基于不同假设的“处置方法”,来探讨可能的影响。请您描述一下地图上展示的对德国的具体处置方式,例如: 领土割.............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像英国、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居民,会选择移民澳大利亚,而不是美国?我稍微聊聊我的看法,不一定全对,但我觉得有些原因还是挺扎实的。首先得说,澳大利亚对于欧洲发达国家居民的吸引力,很多时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它不像美国那样,总是一种高歌猛进、充满戏剧性的目标。澳大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