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41-1944年间德国对英的战略轰炸是怎样的?

回答
1941年至1944年间,德国对英国的战略轰炸,与其说是精心策划的“战略”之举,不如说是一段由挫败感、资源限制和政治压力交织而成的复杂时期。这段时期,德国空军(Luftwaffe)在对英作战的策略上,经历了从大规模、破坏性轰炸的尝试,到聚焦于特定目标的调整,再到最终因自身防御和反击能力不足而逐渐衰退的过程。

战役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940年的不列颠空战。尽管德国未能取得空优,从而无法发动登陆英国的“海狮计划”,但轰炸行动并未因此停止。进入1941年,德国空军指挥部,特别是其领袖赫尔曼·戈林,仍然怀揣着通过持续轰炸迫使英国屈服的希望。

1941年:从“闪电战”余烬到“报复性”轰炸

1941年初,德国空军的主要目标仍然是对英国的工业区和港口进行打击,以削弱其战争潜力。尽管早期的夜间大轰炸(Blitz)已经暴露了德国轰炸机导航和投弹精度的局限性,但他们仍在尝试。然而,随着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巴巴罗萨计划)的展开,德国空军的绝大部分力量被调往东方战线。这导致了对英轰炸的规模和强度大幅下降。

此时的德国空军,其轰炸力量主要由远程轰炸机部队(Kampfgeschwader)承担,但这些飞机在航程、载弹量和生存能力上都无法与后来盟军的轰炸机相提并论。并且,德军在防空方面也面临挑战,尽管他们拥有高射炮和战斗机,但在夜间拦截高空飞行的轰炸机方面效果并不理想。

到了1941年底和1942年初,德国的轰炸行动更多地呈现出一种“报复性”的特点。当英国对德国本土发动“区域轰炸”(area bombing)时,德国空军会进行回击,目标往往是英国的城市,旨在制造恐慌和破坏。然而,这种轰炸的“战略”效果值得怀疑,它更多地是在宣泄情绪,而非有效打击英国的战争机器。

19421943年:尝试目标调整与技术困境

1942年,德国空军尝试对轰炸目标进行更具“战略性”的调整。他们试图集中火力打击英国的海军基地、造船厂以及关键的基础设施,例如发电厂和通讯枢纽。例如,1942年1月对圣纳泽尔(SaintNazaire)海军船坞的突袭,虽然取得了战术上的成功,但对整个战争进程影响甚微。

德国空军开始意识到,夜间轰炸的精度是一个巨大的瓶颈。为此,他们开始研发和试验新的导航技术,如“凯塞堡”(K See)和“科隆”(Kölner)等无线电导航系统。这些系统试图通过无线电信号引导轰炸机飞抵目标区域,并进行投弹。然而,这些技术在发展初期并不成熟,并且盟军也采取了反制措施,例如实施无线电干扰和诱饵信号,使得德国导航系统效果大打折扣。

与此同时,德国空军自身也面临着技术上的困境。其远程轰炸机,如He 111、Do 17和Ju 88等,在性能上已经落后于时代。它们载弹量不足,飞行高度和速度有限,并且缺乏有效的自卫武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盟军的轰炸机,尤其是后来的B17和Lancaster等,在航程、载弹量和防御火力上都有了显著提升。

19431944年:轰炸的衰退与战略的转移

1943年是德国对英战略轰炸的一个转折点。随着盟军在北非和意大利的军事行动取得进展,德国的防御压力日益增大。德国空军资源被进一步抽调,对英轰炸的能力进一步削弱。

更重要的是,盟军对德国本土的战略轰炸已经进入了大规模、高强度的新阶段。以美国第八航空队和英国皇家空军的联合轰炸行动,对德国的工业城市、交通枢纽和军事目标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面对盟军日益强大的轰炸力量,德国空军的主要精力不得不转向本土防空,以试图抵挡盟军的空袭。

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对英国的轰炸行动逐渐转向了更具象征意义的“象征性”或“骚扰性”的打击。其轰炸机数量锐减,且执行的轰炸任务往往是零散的、缺乏协调的。偶尔的轰炸行动,如V型武器(Vweapons,即V1飞弹和V2火箭)的使用,虽然在技术上是革命性的,但其在战略上并不能扭转战局。V型武器的目标主要是为了报复和恐吓英国民众,而非摧毁其战争潜力。

总结

总而言之,1941年至1944年间,德国对英国的战略轰炸可以说是一场未能成功的努力。从初期试图复制“闪电战”的辉煌,到尝试目标调整和技术改进,再到最终因资源枯竭和战线压力而衰退,德国空军的轰炸行动始终未能对英国的战争能力造成决定性的打击。

这段时期的轰炸,其特点包括:

规模波动: 从初期相对频繁但效果有限的轰炸,到1941年因东方战线而大幅削弱,再到零星的报复性或象征性打击。
目标不确定: 初期试图打击工业和港口,但很快转变为对城市的破坏,以及零星的军事设施攻击。
技术劣势: 德国轰炸机的性能和导航技术逐渐落后于盟军,且在防空方面也捉襟见肘。
战略转移: 随着战争的进行,德国空军的重心被迫转向本土防空,对英轰炸的优先级和能力都大大降低。

与盟军对德国本土进行的“地毯式轰炸”相比,德国对英国的轰炸,无论在规模、强度、精度还是战略意图上,都显得更为局促和低效。它更像是在尽力而为,但受到自身实力的局限,最终未能成为改变二战走向的关键因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确实缺乏比较好的材料,先简单写。
算是Classic社Kampfflieger系列的缩写,部分细节进行了修订。
以防万一的说明:KG代表轰炸机联队,罗马数字编号代表联队下属的大队,I/KG 2代表第2轰炸机联队第1大队。KGr代表独立大队。
另外虽然自情自报是美德,但实际上各路作者都没有料,出现大量的“英国方面估计”如何如何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闪击”的余波

1940年9月到1941年5月的“闪击”(Blitz)空袭虽然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但并没有达到迫使英国求和的目的。而随着巴巴罗萨计划准备工作的推进,德国空军轰炸机部队的主力开始撤出海峡前线,留下的部队也将打击的重点转向了航运相关的目标。到1941年6月下旬,依然留在海峡前线的轰炸机单位只有KG 40的三个大队,以及II/KG 2、III/KG 26和KGr 606,其中KG 40是因装备了Fw 200而著名的海上巡逻/轰炸部队,KGr 606的前身是海岸飞行大队KüFlGr 606,同样是反舰部队出身,即使是稍后从挪威调来的KG 30的两个大队也同样是主要用于反舰任务的部队。虽然这些反舰部队也经常被用于对英国沿岸港口的空袭上,但总的来说对英空袭的烈度还是出现了大幅下降。

英国方面的统计显示,1941年7月和8月间德国空军对内陆目标的空袭只有对伯明翰两次和对伦敦一次,估计实力只有80架轰炸机左右。而后除了10月12日对曼彻斯特的空袭外,这一年剩下的时间里德国空军都满足于空袭港口和海上布雷。


“旅游指南”空袭

1942年的前三个月延续了1941年后期的平静,直到3月28/29日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空袭了吕贝克,造成了显著的伤亡和破坏。4月14日,希特勒下令报复:“优先选择对民生影响更大的目标。除了港口和工业目标外,还要对伦敦以外的城镇进行报复性的恐怖轰炸。”德国的宣传机构更是声称“要把每一座贝德克尔旅游指南上标为三星的房子都夷为平地”,因此这一行动被双方称为“贝德克尔”空袭(Baedeker raids),或者意译为“旅游指南”空袭。

不过德国空军的实力与这样的雄心并不相称。1941年末对东线战时过于乐观的预期导致不少空军单位从苏联撤回,其中海峡前线得到了I/KG 2和III/KG 2。加上一直驻扎西线的II/KG 2,“旅游指南”空袭开始时第3航空队总算拥有了一个完整的KG 2联队来作为对英空袭的核心力量,然而除此之外可以动用的兵力就只有KGr 106一个大队了。另外I/KG 100的主力虽然在东线,但留在西线的部分He 111同样加入了行动,担负引导投弹的“探路者”任务。

受制于部队实力,“旅游指南”空袭的规模相当有限。德国空军在4月23/24日夜间的第一次空袭只出动了约40架轰炸机空袭埃克赛特。由于天气恶劣,只有一架轰炸机成功轰炸了艾克赛特城区,造成5人死亡,8人受伤,德国空军还有1架Do 217被皇家空军夜间战斗机击落。24/25日天气转好,德国空军虽然只出动了约25架轰炸机,但通过快速整备再次出动的方式使得大部分轰炸机当晚出动了两个架次,维持了与之前相仿的架次数。良好的能见度和高炮火力缺失也使得投弹精度大有改善。空袭造成73人死亡,54人受伤,德国空军损失4架轰炸机,其中3架被夜间战斗机击落。

25/26日夜间德国空军试图对著名的温泉城市巴斯(Bath)进行一次大空袭,为此所有可以动用的兵力,甚至战斗训练单位都被动员了起来。然而即使动用了一夜出动两次的战术,当天德国空军轰炸机部队依然只出动了151架次,损失了4架轰炸机。然而即使架次不多,巴斯遭到的破坏仍然十分显著,26/27日夜间德国空军重返巴斯,此时第一次空袭造成的大火尚未熄灭,轰炸机得以轻易的找到目标并造成更大的破坏。两次空袭共造成了417人死亡,约1000人受伤。

27/28日的目标是诺维奇,28/29日则是约克。稍事休整之后,5月3/4日轰炸机部队重返埃克赛特,然后是考斯,第二次诺维奇,赫尔河畔金斯顿,普尔和甘士比。月末对坎特伯雷的空袭恰好与皇家空军首次千机轰炸同时进行,然而那一夜皇家空军出动了约1100架轰炸机的庞大机群,相形之下德国空军的出动的77架轰炸机近乎可怜。

为了一定程度上弥补数量的劣势,在整个“旅游指南”空袭期间德国空军都倾向于选择规模较小,防御也不那么严密的城镇作为目标。空袭日期则选在有月光的晚上,便于发现目标,防御较为薄弱的目标则允许轰炸机部队尽可能低空投弹以提高精度。然而即使如此,轰炸机部队能造成的破坏也是有限的,而部队本身规模太小也放大了己方的损失产生的影响。在持续的伤亡的压力下,即使4-5月间这样的出动规模都很难维持。

6月依然是轰炸机部队相当活跃的月份,但到7-8月轰炸机部队的出动能力已经显著下降。8月中虽然空袭的次数依然不减,但每次空袭可以投入的飞机数量已经下跌到20架左右。对于海峡前线轰炸机部队的核心KG 2来说尤其雪上加霜的是1942年8月19日的迪耶普登陆行动,KG 2被迫投入反舰作战并在皇家空军战斗机部队的打击下损失惨重。当日KG 2出动了63架次,而损失高达14架(一说16架)。9月的统计显示经过补充之后KG 2的可用机组数量依然从年初的88个下降到当前的23个,而且其中一半是刚刚分配到部队的新手。

这实际上宣告了“旅游指南”空袭的破产,9月间轰炸机部队只能以微不足道的兵力对桑德兰和金斯莱进行空袭。


重整旗鼓

根据英国方面的统计,1942年的德国对英空袭造成了3226人死亡和4148人重伤,这只相当于前一年的五分之一。不过德国方面并未就此放弃,损耗殆尽的KG 2得到了重建,KG 6也于1943年1月被调往海峡前线,这两个联队分别拥有60架左右的Do 217和Ju 88。于是新一轮空袭于1月17/18日夜间展开,当晚德国空军出动118架次轰炸机空袭了伦敦,这是自1941年5月以来对伦敦的首次大规模轰炸。不过即使是118架次这个有限的出动架次数也依然是靠一夜出动两次的传统艺能撑起来的,而且实际造成的损失也十分有限,损失却高达5架轰炸机。

不成功的开场之后德国空军沉寂了一段时间,2月过的相对平静。3月3日夜间德国空军重返伦敦,这一次轰炸机部队几乎全员出动,机群规模达到了117架轰炸机。这一次英国方面的损失多半同样不大,因为关于这一夜流传最广的记录并非空袭造成的损失如何,而是民众避难时因为惊慌造成了踩踏事故,导致173人死亡,92人受伤。德国空军则又付出了6架轰炸机的损失。这也很大程度上奠定了这一阶段空袭的基调,3月剩下的时光里虽然只对南安普顿、纽卡斯尔和诺维奇进行了规模有限的空袭,但KG 2当月的损失依然高达20架轰炸机。

3月末德国空军进行了编制上的调整,对英国的空袭被置于一个直属于德国空军总司令部的“英国打击司令部”(Angriffsführer England)的控制下,“英国打击司令部”首任指挥官是普里茨上校(Dietrich Peltz)。普里茨是一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曾经驾驶过Ju 87和Ju 88。然而这种编制上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增援的到来,尽管普里茨积极推动一个新的探路者单位I/KG 66的组建,但他于4月就去职使得他究竟发挥了多少影响依然是一个问题。普里茨之后“英国打击司令部”被转交鲍斯(Willy Bauss)中校指挥。

或许普里茨充沛的精力确实起到了一些好的影响,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德军轰炸机部队颇为活跃。尽管4月仅对切尔姆斯福德进行了一次91机规模的轰炸,5月的目标就增加到了诺维奇、加迪夫、切尔姆斯福德和桑德兰,6月也有普利茅茨和甘士比。而且这些空袭的规模都超过了75架轰炸机,以德国空军的标准来看可以算是规模可观了。

7月和8月间德国空军空袭了朴茨茅斯、林肯和甘士比。这些空袭的规模依然不小,8月15日夜间对朴茨茅斯空袭的规模达到了91机,8月17日对林肯和甘士比的空袭也有88机。然而损失同样沉重,这两个夜晚轰炸机部队分别损失了6架和5架轰炸机。

这样沉重的损失自然是难以承受的,9月间I/KG 6和II/KG 2后撤整补和换装Ju 188,其他部队也并未采取太多行动。于是1943年9月成为了“闪击”以来英国上空最平静的一个月,空袭只造成5人死亡,11人受伤。

不过就和以前一样,德国空军的偃旗息鼓只是暂时的。7月间短命的“英国打击司令部”被并入第9航空军,而从地中海战场归来还晋升为少将的普里茨于9月接任第9航空军指挥官。显然德军上层并不打算放弃对英空袭。10月的轰炸机部队就恢复了些许元气,随着I/KG 6换装完毕归来和V/KG 2的Me 410逐渐成军,德国空军于10月完成了431架次出动,空袭了伦敦、诺维奇和赫尔河畔金斯顿等多个传统目标。在10月7/8日对伦敦和诺维奇的空袭中德国空军还首次动用了箔条(Düppel)对英国雷达进行干扰,效果颇为出色。然而冬季的恶劣天气和部队实力的限制使得德国空军并无法如皇家空军一样利用这一短暂的技术优势,11月德国空军的出动数再次下降到235架次,12月则同样毫无起色。

总的来说,1943年的空袭尽管规模相比1942有所扩大,但有经验的乘员的大幅减少和不列颠岛防御力量的增强完全抵消了这种规模上的增长,1943年空袭只造成2372人死亡,3450人重伤,相比1942年下降约1/4。

1944年2月,温斯顿·丘吉尔的科学顾问彻斯维尔在报告中写道:

“德国空军投下了2320吨炸弹(皇家空军投下了136000吨,上周二在柏林就投下了2480吨)。

只有20次空袭中向单一城镇投下了超过10吨的炸弹。

除伦敦以外,没有哪个距离海岸20英里以上的城镇在单次空袭中遭到10吨以上炸弹的轰炸。

概略估计,德国空军平均每18天进行一次空袭(皇家空军每6-7天一次)。进入英国空域的轰炸机中只有4/5能够投弹,进入英国空域的轰炸机中1/11会被击落。平均每家德国轰炸机投下1吨炸弹,平均每顿炸弹杀死1个人。德国空军平均每损失2个人能造成5名英国人死亡。德国空军每造成5人死亡的同时,平均就有30名英国人由于其他人为原因而死亡。”


1943年过去了,1944年的“摩羯座”行动会成功刷新德国空军对“损失惨重”的定义。这次“小闪击”写起来太长,先等一等。

先鸽了.jpg


另外其实有人写过一点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41年至1944年间,德国对英国的战略轰炸,与其说是精心策划的“战略”之举,不如说是一段由挫败感、资源限制和政治压力交织而成的复杂时期。这段时期,德国空军(Luftwaffe)在对英作战的策略上,经历了从大规模、破坏性轰炸的尝试,到聚焦于特定目标的调整,再到最终因自身防御和反击能力不足而逐渐衰退.............
  • 回答
    关于日军在1941年前为何未能像1944年那样集结大规模兵力占领河南、湖南、广西等地的原因,这背后涉及到当时日本的战略部署、军事实力、资源限制以及中国战场的具体情况。简单来说,当时的日本海军尚处于优势地位,陆军的重心分散,而1944年时,日军的战略重心已经转向内线防御,并且面临着太平洋战场的节节败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如果历史的车轮在1941年拐了一个弯,日军没有选择南下太平洋而是掉头与德军一同夹击苏联,那么苏联的命运确实可能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首先,我们得回忆一下当时苏联面临的严峻形势。1941年6月22日,德国雷霆万钧地发动了巴巴罗萨行动,苏军措手不及,初期损失惨重。在战争初期,德军.............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两支军队在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类型的敌人、运用不同战术和技术,并且在各自国家发展不同阶段的对比。要说1941年的德军和1949年的解放军哪个更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并且认识到这种对比本身存在一定的“苹果与橘子”的性质。1. 战场表现与战术思.............
  • 回答
    1941年,如果日本铁了心“北进”,倾尽全力协助德军进攻苏联,历史的车轮会不会因此彻底转向?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战略态势、双方的实力以及可能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明确“全力协助”意味着什么。如果日本不仅仅是象征性地在远东制造一些麻烦,而是将大部.............
  • 回答
    1941年2月,英国向纳粹德国投降,这在历史上是一个从未发生过的假设,但一旦成真,其影响将是难以估量的,整个世界格局都会被彻底改写。让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这可能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以及它将如何影响我们今日所知的世界。首先,我们必须设想一下,英国在1941年2月为何会走到投降这一步。当时的英国,虽然.............
  • 回答
    如果1941年日本没有袭击珍珠港,而是选择将兵锋指向远东,从东方进攻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无疑会发生巨变。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一连串蝴蝶效应的连锁反应,其深远影响足以改写历史的轮廓。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日本的战略考量。1941年,日本帝国已经在中国战场陷入泥潭,但其战略目标远不止于此.............
  • 回答
    1941年秋,德军命运的关键抉择摆在希特勒面前:是继续执行“巴巴罗萨”计划中最初设定的主力方向,全力攻打莫斯科,还是按照实际执行的方案,将重兵集结于南方,进攻基辅?如果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德军在1941年秋季将进攻莫斯科作为首要目标,历史的走向是否会截然不同?能否取得“完全胜利”?这无疑是一个充满假设.............
  • 回答
    1941年,日本拒绝“日美谅解案”,这是促成太平洋战争爆发的一个关键节点。要理解日本为何拒绝这份看似能避免战争的方案,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日本的国内政治、军事战略以及对未来的判断,同时也要评估接受该提案对日本而言的利弊。“日美谅解案”的内容与背景在1941年,日美两国就亚太地区的未来地位和资源分配问.............
  • 回答
    1941年12月7日,那个晴朗的星期天早晨,夏威夷珍珠港的美军基地响起了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日本海军航空兵对这里发动了一场突然袭击,击沉或重创了多艘美国海军主力舰,特别是“亚利桑那”号战列舰的毁灭性爆炸,成为那个时代最具冲击力的视觉证据之一。这仅仅是当天无数悲剧中的一幕,但它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却远远超.............
  • 回答
    1941年,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如果当时日本真的将矛头对准了苏联,而非南方,那么整个二战的走向,乃至世界的格局,都可能被改写。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牵扯到无数变量和深层原因的复杂推演。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当时日本高层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在1941年夏,日本面临着一个关键性的抉择:是继续奉行“北.............
  • 回答
    国民政府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才对日宣战,这并非是缺乏与日本交战的意愿,而是出于复杂的战略考量、现实的军事实力限制、外交斡旋的需要以及对国际局势的判断。以下是详细的解释:1. 长期的抵抗与消耗战(1937年1941年): 全面抗战的开端: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即进入了全面抗战阶段。国.............
  • 回答
    1812年和1941年冬季的莫斯科及欧洲部分,是两段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但都与严酷的冬季紧密相连,对当时的人们,尤其是军队,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灾难性影响。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两段历史,我们将分别详述,尽量避免使用任何显得机械、套路化的表达。1812年冬季:拿破仑的溃败与严酷的回归1812年的冬天,对于拿.............
  • 回答
    关于“如果斯大林在1941年底去世,德国能否打败苏联?”这个问题,这无疑是一个极富争议且充满“如果”的历史假设。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谁领导”的表面,而是需要剖析当时苏联内外存在的深层因素,以及斯大林去世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斯大林的角色与苏联的体制: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斯大林在那个.............
  • 回答
    德皇威廉二世于1941年去世,他一生经历德国从统一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动荡时期,最终流亡荷兰。如果他在生命最后时刻能瞥见1941年的德国,他的感受无疑会是复杂、矛盾且极具冲击性的。要详细讲述他的感想,需要结合他本人的性格、执政理念以及那个时代的德国背景来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确1941年的德国是什么样.............
  • 回答
    《苏军游击队1941》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主要讲述了在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初期,一支苏军游击队在敌后作战,与纳粹德国侵略者殊死搏斗的故事。这部电影以其紧张刺激的情节、感人的牺牲精神以及对战争残酷性的真实展现而著称。整体评价:《苏军游击队1941》可以说是一部充满爱国主义精神、展现人民抵抗.............
  • 回答
    1941年:德国发动“巴巴罗萨”作战,入侵苏联——一场决定历史走向的战略性赌博1941年6月22日,德国及其轴心国盟友,集结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陆地军队,以“巴巴罗萨作战”(Operation Barbarossa)的名义,对苏联发动了突袭。这次行动不仅是二战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更是德国及其领导人希特.............
  • 回答
    1941年,日本海军的战略家们确实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而“偷袭珍珠港”无疑是其中最著名也最具争议的一项。当时,日本的国情和国际环境都异常复杂,要找到一个“更好”的办法,需要的不仅仅是军事上的精妙,更需要对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的深刻洞察。抛开历史的进程,如果站在1941年的时间节点,排除奇袭珍珠港,.............
  • 回答
    1941年5月1日莫斯科红场劳动节大阅兵,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苏联在即将到来的战争前夕一次振奋士气、威慑敌人的重要军事展示。然而,历史的真相远比这复杂。这场阅兵之所以未能如愿地震慑住希特勒德国,其原因绝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希特勒的决策逻辑。希特勒对苏联的侵略野心早.............
  • 回答
    这是一道颇具历史假设性的问题,牵涉到许多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要评估英美在1941年,日本仅限于占领中国而未招惹英美的情况下参战的可能性,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日本的扩张野心及其对英美利益的潜在威胁是关键。即便日本没有炸珍珠港,其在中国大陆的持续侵略和对东亚区域的霸权企图,本身就与英美在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