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 1941 年 为什么拒绝「日美谅解案」?接受这个提案对日本有好处么?

回答
1941年,日本拒绝“日美谅解案”,这是促成太平洋战争爆发的一个关键节点。要理解日本为何拒绝这份看似能避免战争的方案,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日本的国内政治、军事战略以及对未来的判断,同时也要评估接受该提案对日本而言的利弊。

“日美谅解案”的内容与背景

在1941年,日美两国就亚太地区的未来地位和资源分配问题进行了漫长而艰难的谈判。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前不久,美国国务卿赫尔向日本提出了一份旨在缓解两国紧张关系的方案,也就是所谓的“赫尔备忘录”,也可以理解为“日美谅解案”。

这份方案的核心内容包括:

撤兵与尊重主权: 要求日本从中国和印度支那(今越南、老挝、柬埔寨)撤出其军事力量。同时,美国也承诺尊重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并支持国民政府。
经济合作与资源共享: 美国同意恢复对日本的石油和钢铁等战略物资的出口,并提议建立一个多边经济合作框架,旨在稳定亚太地区的经济秩序,让各国共享资源。
门户开放原则: 强调维护亚太地区的“门户开放”政策,即所有国家都享有平等的贸易和投资机会。

这份方案的出台,是美国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来阻止日本进一步的军事扩张,维护其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和秩序。

日本为何拒绝“日美谅解案”?

日本拒绝这份“日美谅解案”,并非简单地因为“不愿意妥协”,而是源于当时日本内外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日本领导层对自身国家利益的独特解读。

1. “国策”的惯性与“天命”的信念: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奉行“富国强兵”的国策,并逐渐将“大陆政策”视为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尤其是在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在亚洲大陆投入了巨大人力和物力,已将中国视为其“生命线”和“大陆政策”的基石。
当时的日本军部和部分政客,深受“国体论”和“大东亚共荣圈”思想的影响,认为日本肩负着“解放亚洲、驱逐西方殖民者”的历史使命,是“天命所归”。这种“天命”的信念,使得他们难以接受任何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兵的方案,因为这被视为背弃“国策”和“使命”,是“国辱”。
陆军大臣东条英机曾言:“撤兵就等于放弃中国,那将是比战败更大的耻辱。”这种心理,是理解日本拒绝谅解案的关键。

2. 对“门户开放”原则的抵触:
虽然“门户开放”原则听起来是公平的,但在日本看来,这恰恰是维护美国及其盟友在亚洲既得利益的工具。日本早已在东北和华北等地建立了特殊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范围,并以此作为其资源供应和对外扩张的基地。
如果接受“门户开放”,意味着日本必须放弃这些特殊权益,与各国进行平等竞争,这对于已经投入巨额成本并建立起特殊利益格局的日本而言,是难以接受的。而且,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生产能力,在日本看来,一旦在公开的经济竞争中,日本根本无法与之抗衡,所谓的“平等竞争”无异于被美国经济所吞噬。

3. 对美国意图的猜忌与“先发制人”的战略:
日本领导层,特别是军方,一直对美国抱有深深的戒备和猜忌。他们认为,美国提出这份谅解案,并非真心寻求和平,而是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来“拖垮”日本,给日本经济造成更大压力,最终迫使日本屈服。
美国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正是日本认为美国“怀有敌意”的直接证据。日本担心,如果接受美国提出的条件,即使暂时避免了战争,美国也可能在后续的谈判中不断提出新的苛刻条件,或者在经济上对日本进行更严厉的制裁,最终还是会走向战争。
基于这种判断,日本军方的一部分人认为,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抢占先机,在美军尚未做好充分准备时,对太平洋舰队发动突袭,摧毁其战争潜力,然后迅速占领东南亚的石油和资源产地,建立起自给自足的战略基地,迫使美国最终接受日本在亚洲的地位。这种“先发制人”的战略,正是后来偷袭珍珠港的直接动因。

4. 国内政治的权力制衡与军部的强势:
当时的日本,军部在国家决策中的影响力日益膨胀,甚至压倒了文官政府。虽然部分文官和天皇也有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的想法,但军部作为实际的决策者,其强硬立场往往占据主导。
在关于是否接受“日美谅解案”的讨论中,军部强力反对,认为这是“屈辱性的”。陆军和海军的联合会议,以及海军对战争的“信心”,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决策的走向。一旦天皇和政府被军部强大的意志所裹挟,即使有人提出不同意见,也很难改变最终的走向。

5. 对战争结果的误判:
虽然日本军方也知道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远超日本,但他们过于乐观地估计了自身战争的潜力和“帝国武士道”的精神力量。他们认为,只要能够速战速决,在短时间内取得战略优势,就能迫使美国屈服。他们低估了美国全面投入战争的决心和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

接受“日美谅解案”对日本的好处?

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来看,如果日本在1941年接受“日美谅解案”,对日本而言,在短期内确实有避免直接战争的巨大好处,并且可能为日本提供一个相对和平发展的机会,但长远来看,日本的国家命运依然充满不确定性,并且会面临巨大的国内挑战。

避免即时战争,争取发展时间:
最直接的好处是能够避免与美国展开全面太平洋战争。这意味着日本无需承受巨大的战争消耗,可以将其资源和精力用于国内建设和巩固其在中国和其他地区的现有势力。
通过石油和钢铁的恢复供应,日本的经济可以暂时缓和,避免因禁运而可能引发的经济危机。
日本能够有更多时间来消化其在亚洲大陆的占领,并试图通过其他方式(例如政治收买、军事威慑等)来巩固其区域影响力。

潜在的国际地位重塑机会:
如果日本能够接受某种程度的“新秩序”框架,并愿意在一定程度上妥协,那么它有可能在国际舞台上找到一个相对有利的位置。
虽然无法成为绝对的主导者,但日本可能可以通过经济合作、区域稳定等方式,在亚太地区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而非成为一个被孤立和压制的国家。
这种方式,虽然牺牲了部分“大东亚共荣圈”的宏伟构想,但可能换来的是更稳定、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避免毁灭性的战争后果:
接受谅解案,意味着日本可以避免太平洋战争带来的毁灭性后果。这包括:
军事上的惨败: 如果接受谅解案,日本就不会遭受珍珠港的奇袭,也不会在珊瑚海、中途岛、瓜达尔卡纳尔岛等战役中遭受决定性的军事打击。
经济的彻底摧毁: 战争导致日本的工业生产几乎完全瘫痪,城市遭到大规模轰炸,最终导致经济的崩溃。
原子弹的威胁与使用: 避免战争,也就避免了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的历史悲剧。
人口的巨大损失: 战争导致了数百万日本军民死亡。

然而,接受“日美谅解案”也可能面临一些挑战和负面影响:

国内政治的巨大压力: 军部的强大势力和国内强硬派绝不会善罢甘休。接受“谅解案”可能导致军方发动政变,或者在国内制造混乱。政府必须具备强大的政治手腕和天皇的支持,才能压制住国内的反对声音。
“国策”的彻底放弃: 从中国撤兵,意味着日本必须放弃长期以来在大陆经营的战略目标和由此带来的资源。这对于日本军国主义的意识形态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也可能引发内部的深刻分裂。
与苏联的关系: 即使与美国达成谅解,日本与苏联在东北亚的矛盾依然存在,苏联在中国东北的势力也对日本构成威胁。
长期战略的不确定性: 即使暂时避免了与美国的冲突,美国依然强大,而且其战略意图可能在未来发生变化。日本如何在与美国保持一定距离的同时,又能维持其在亚洲的地位,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问题。

结论

日本拒绝“日美谅解案”,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潮、根深蒂固的大陆政策、对美国意图的猜忌以及国内政治力量博弈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象征着日本领导层在历史的关键时刻,选择了一条冒险的道路。

从后见之明来看,接受“日美谅解案”,虽然并非万全之策,却能够让日本避免一场毁灭性的战争,为国家争取宝贵的发展时间,并可能以一种更和平的方式重塑其在亚洲的地位。然而,当时日本的决策者,特别是军方,被“国策”的惯性、民族主义的狂热以及对自身实力的盲目自信所蒙蔽,最终选择了以武力解决问题,导致了灾难性的结局。这份“谅解案”的被拒,可以说是一次被历史巨浪拍打下的,对和平机会的错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 @菜头会飞 的答案简直忍不住吐槽的欲望

松冈因为讨厌美国的白人种族主义就要打美国?那么众所周知,当时的德国的种族主义比美国严重的多,元首是直接把日本人划入劣等种族的范畴的。后来日本人自己拍的电影《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就有井上成美引用《我的奋斗》原文怼亲德派军官的桥段。

那么问题来了,松冈因为讨厌美国歧视日本人,所以要跑去和把日本人看成劣等民族的德国结盟?这在逻辑上是否说得通?

另外把日本外交失败的锅全推给松冈当然是一个省事的办法,但离真相显然就太远了。先不说松冈作为文官在四十年代初的招核时代能有多大的影响力和发言权。我一个国际关系业余爱好者都知道一个事实: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松冈的第一反应不是去怼英美,而是赶紧要求日本对苏联宣战。结果全体招核人把一起他搞下来了。

这说明了三点:第一、松冈本来就没有太大的影响力,一旦别人看他不爽了,叫他走人很简单,他对日本外交远不能一手遮天。第二、松冈的出发点是与德国保持一致,而不是简单的干英美就完了,不然他干嘛要求去怼苏联?第三、松冈本人对日美关系也没有决定性作用。松冈在1941年7月就离职了,如果日本内部真的存在一个强大的亲英美派,所有日美关系恶化的责任都在松冈,那么松冈去职后日本完全就可以调整外交政策啊,改为对美缓和啊,为啥松冈走了五个月后日本反而去怼珍珠港了?这说明对英美开战早就是日本朝野的共识,松冈只不过是事后出来背锅的。

当然,我觉得菜头同志这篇文章并不是在讲事实,而是在搞影射。我想说你想影射什么是你的自由,但首先要尊重事实,不然最后就是自损可信度了。

回到问题,为什么日本拒绝日美谅解案?说起来复杂,但最根本的一条无外乎是:日本不愿意放弃一切已经吃到肚皮里去的东西,哪怕是只吐出来一部分而已。

user avatar

高票答案说这是野村私自传回的,但是很不幸,一直到11月的最终赫尔方案,其内容并没有太大出入,这的确是美日双方外交人员共同同意的,并没有存在误判。美国也并没有和日本一定要撕破脸的打算,其内容见英文版:

en.wikisource.org/wiki/

很多人没搞清楚两国方案最核心的分歧在哪里。实际上在大多数议题上,两国都达成了一致,甚至是两个较为核心的一提:法属印度支那撤军,和中国撤军。其中对于具体撤军的细节和时间有分歧,比如日方开价主张海南,华北,伪蒙疆暂时保持驻军后续再撤离,确认中国稳定再撤法属印支等等,这都不是原则性问题,都是可以谈的。

唯一的分歧在于满洲问题。日方主张中国承认伪满洲国,而美方主张日本撤退到1931年的范围。这两者似乎100%互相冲突,但是请注意,美方并没有提及满洲国地位,而且很微妙的拉着中,日,美,苏,英一起签互不侵犯协定。注意,这某种意义上是对满洲状况的妥协,也就是日本军队撤出伪满洲国,但是很可能中国军队也不被允许进驻,而是维持伪满地区的“名义中国,实际日本经济特权”的地位。

但是日方的观点在于,一旦撤出伪满,那么伪满政府哪怕没有中国政府军介入,也会自行崩溃,那么撤军等于彻底放弃伪满(其实这个判断没错)。于是在伪满问题上日本完全不愿,也不敢让步。日本10月以及之前的近卫文磨政府是倾向接受这个提案的,但遭到了东条英机的强烈反对,大意是在中国付出的巨大代价却最终撤军,对军队难以接受。

在近卫内阁内部,近卫文磨倾向接受,而海相及川只是单纯说全屏首相做主,而陆相东条英机,还有铃木贞一则一直反对,使得讨论陷入僵局。随后近卫政府倒台,东条组阁后,也一直表示战与和全取决于海军。这时其亲信嶋田繁太郎给出了海军“有信心”的表态。我们很难说嶋田是出于讨好东条,还是只是在东条授意下演双簧抛出的这个言论。其实嶋田上任后,和沢本海军次官,和岡军务局长进行过商谈,后二人仍然表示了尽可能避战的态度,但是但是嶋田仍然给了“海军有信心”的态度,这明显违背了海军方面的意思。嶋田搞出来的海军的“有信心”,也自然给了日本高层“定心丸”,使得其11月御前会议虽然明确对美谈判仍然进行,但珍珠港的行动已经被确定下来并付诸实践了。

从东条英机本人来讲,其本人不一定多么倾向日美开战,但是自从三国同盟签订后,日军中下层海陆军人都一直躁动,主张对美开战。而二二六,五一五教训就在眼前,谁也不愿意自己那天真的被人直接“天诛”。真正就算是真的谈妥了下令,现地部队会不会听,也是个未知数。在军人们给予厚望的东条英机眼里,或为自己虚名,或为了安危,都只能在这一条路上走到黑了。

最后,日本对这个提案赞同与反对,很多时候不是“日本总体利益”,而是每一个政客,军人对于当下形势中自身利益的判断。对于日本,解除封锁,撤出中国泥潭,还能保住朝鲜半岛和台湾,甚至还有大连旅顺也可以保住,是最佳方案。但是日本政府对军队彻底失控后,这一切都没有意义了。走上了以一路扩张的快车道,也必然要面对自身野心家的侵蚀,和最终车毁人亡的结局。

想退出?当初为什么不在九一八后枪毙石原莞尔呢?“可惜”,一次得利,就像赌徒一样再也不能收手,只能一错再错。要我说就两个字:

活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