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研究中心预测 2033 年中国 GDP 将超美国,2050 美国将再反超,透露了哪些信息?

回答


日本研究中心关于中美GDP预测的分析,实际上反映了国际学术界对中美经济未来趋势的复杂判断。这一预测揭示了多个关键经济、社会和战略层面的信息,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解读:



一、预测背后的经济逻辑
1. 人口结构与劳动力红利
中国在2033年前仍可能维持人口红利,其劳动力人口(约10亿)和人均GDP增速(年均约34%)可能支撑经济总量突破美国。但这一假设依赖于生育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如2020年约为1.3),而中国近年生育率已降至1.1,未来人口增长可能趋缓。
美国则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65岁以上人口占比从2020年的16.2%升至2inct 2030年的20%,劳动力供给压力增大,可能削弱其经济增速。

2. 制造业与技术差距
中国在制造业(占全球30%以上)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具优势,但美国在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高技术领域仍占主导地位。预测可能假设中国通过产业升级(如5G、新能源)缩小技术差距,而美国通过创新政策(如AI、量子计算)维持领先。

3. 消费与投资结构
中国消费对GDP贡献率从2020年的65%升至2025年的70%,但消费增速可能放缓(受收入分配、人口老龄化影响)。美国则依赖服务业(占GDP比重超80%)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如科技、金融)维持增长。



二、预测的潜在变量与风险
1. 技术突破与创新竞争
如果美国在AI、新能源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如量子计算商业化),可能逆转经济优势。中国若无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如芯片、操作系统),可能被“卡脖子”。
反之,中国若在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实现领先,可能巩固地位。

2. 地缘政治与贸易摩擦
中美关系的稳定性直接影响贸易、投资与技术合作。若冲突升级,可能导致供应链重构,削弱双方经济增速。
中国“双循环”战略(以内需为主)与美国“印太经济框架”(加强盟友经济合作)可能加剧竞争。

3. 人口与资源约束
中国2050年人口可能降至10亿以下,而美国人口可能维持在3.5亿以上。人口红利消失后,中国可能依赖高技术产业和资本密集型经济维持增长。
美国能源安全(如页岩油、可再生能源)和资源储备(如稀土、矿产)可能影响其经济韧性。

4. 政策与制度差异
中国仍需解决贫富差距、环境治理、腐败等问题,而美国面临高债务(2023年约33万亿美元)、医疗体系负担等结构性挑战。



三、预测的学术与政治背景
1. 日本机构的立场
日本智库可能基于“中国崛起”理论,认为中国将在21世纪中叶成为全球主导力量。但这一观点可能忽视美国的“技术霸权”和全球金融体系的影响力。
日本作为中美之间的重要国家,其预测可能隐含对中美竞争的平衡性判断,而非单纯支持中国。

2. 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
预测反映全球从“美国主导”向“多极化”过渡的趋势,但美国仍可能通过美元霸权、科技标准制定等维持影响力。
金砖国家(中、印、俄、巴)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可能改变全球经济格局,但短期内难以撼动美国地位。



四、历史与现实的对照
1. 中美GDP对比的历史演变
1970年:美国GDP约2.1万亿美元,中国约1.1万亿美元;
2020年:美国约21.4万亿美元,中国约14.7万亿美元;
2033年预测中国GDP超美国,可能反映中国未来10年GDP年均增速(假设6%)的潜力,但需考虑人口与技术限制。

2. 预测的合理性
中国GDP总量突破美国的可能性约为50%(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的预测),但2050年美国再反超的概率可能更高,因美国在科技、金融、军事等领域的长期优势。



五、对全球的启示
1. 经济竞争的多维性
中美竞争不仅是GDP总量之争,更是技术、制度、价值观的综合较量。GDP预测可能掩盖更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

2. 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崛起可能带动全球产业链重组,但也会加剧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的“中等收入陷阱”风险。

3. 全球治理的重构
中美经济地位的此消彼长可能推动国际规则(如WTO、IMF)的改革,但短期内难以形成共识。



结论
日本研究中心的预测揭示了中美经济未来可能的“双峰”走势:中国可能在2033年前凭借人口与制造业优势超越美国,但美国在2050年可能因技术、人口与制度优势重新夺回领先地位。这一预测的核心逻辑在于技术、人口、政策与地缘政治的动态博弈,而非简单的“谁更强大”。实际结果将取决于关键变量(如技术创新、全球合作、危机应对)的演变,而GDP预测本身也存在显著的不确定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长期预测看看就好了,千万别当真。因为它不是一个国家做的计划,而是一个机构的猜测。

经济学的预测能力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不要误会,我不是针对经济学,而是说,所有社会科学,在预测方面,都是辣鸡。

如果说对5到10年的情况进行大体预测,可以依靠目前的国家状况和国家制定的计划来做,还算有点谱(看看各国计划情况,再看看此前计划的完成情况),那超过10年的预测,要么是靠划线,要么是靠拍脑袋。前者是最可笑了,现实中从来没有哪个经济体发展复合过完美的模型,不确定因素太多了。后者,要么得出一些废话,要么就是先射箭后画靶。

举个简单的例子,1985年还是1988年我记不清了,美国做的21世纪经济预测中,还有苏联。

user avatar

谢邀。

还是人口问题呗。


其实看到“2033年”这个数字时我是有点惊讶的,因为这个数字往后延了。

最早有印象的数字是“2039年”,这是04年高盛给出的预测,当时国内普遍不信;

后来经过08年次贷危机后,很多机构把这个时间点往前大调了一波,一般是“2018年至2025年”。“2030年”这个时间点都显得很保守。

但这次JCER把时间点又压后到了“2033年”,JECR自己都说,“相较之前的预期延后了四年”。

这说明美帝激进的大放水和中国的经济放缓都有点超出了机构们的预期。

2010年马丁雅克上TED演讲,题目是《了解崛起的中国》。这个演讲是很多今天键政人的中国崛起启蒙教材。

而马丁雅克当时认为中国能长期保持的增长率应该在6.5%到7.5%之间。

现在看来,大家对基准线都有些乐观了。


中国GDP(指国际汇率,购买力平价早超了)超越美帝是必然的,早晚两三年而已。

“2056年美帝反超中国”(这是报告里的数字)倒是有点意思。

因为JCER说他们还关注了中国的人口因素。


把人口问题考虑在内,这个结论就不算太过暴论。

和2010年的六普数据比,七普的15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是8.8亿人,下降了约4000万。

劳动年龄人口峰值已过,学术上的人口红利早就不存在了。

任泽平的报告里预计,2050年时15岁至64岁将比2020年下降约23%。生搬硬套一下,50年时我国的有效劳动人口估计在7亿人上下。

而因为技术水平进步,50年时中国的人口规模应该至少在13.5亿左右。

这就是个规模史无前例的超级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老人的总人口占比将在约30%,和今天的日本相当。

21年我国已经进入65岁以上占比14%的深度老龄化社会。照现有数据估算,JCER给出的中超美2033年,我们刚好进入占比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

标题里写的“2050年美帝反超”,那年中国的65岁以上人口估计在3.76亿人;到58年会达到4.14亿人的峰值。

中国眼下的人口年龄中位数是38.8岁,美帝是38.3岁;50年中国预计是53岁,美帝是42.7岁,日本是54.7岁。

我国会以狂奔的速度和日本贴贴。


最大的麻烦还是未富先老。

美日韩老龄人口占比13.5%时,人均GDP都在2.5w美刀以上;我国现在是1w美刀。

这点钱就快速奔入超级深度老龄化,社保压力会暴增,养老金会面临严重缺口。

其实我国社保和养老金早就是连续六七年实际上收支为负了。19年社保收支结余5800亿元,扣除财政补贴后是负1.3万亿元。

这是现在抚养比(在职人员/退休人员)2.55的数据。

很难想象50年时的抚养比是多少,但大概率在1.8以下,不到两个上班的人养一个老人,届时这个数据恐怕更哈人。

18年日本的社保开支占政府预算的33.7%,我国现在也到了20%左右。这不仅是成本上升的问题,也是增长潜力萎缩的风险,因为你有越来越多的钱要拿去做低收益支出,而不是做新技术新市场的投资。


所有经济预测都是看看就好,JCER这份也不例外。

说不定我国能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呢。

但我国人口趋势很真实,能够扭转这一趋势的成功案例也很少,这是可信的。至于超级深度老龄化是个啥经济状况,隔壁日本那条横在那的死线就是最佳示范。

2050年前如果不能改变美帝收割投资和优秀劳动力的趋势,那在某个不远的时间点上被美帝反超,不是不可能。

user avatar

日本人的预测向来不靠谱。

2010年中国的GDP首超日本的时候,日本人一直还在做”日本GDP什么时候反超中国“的美梦呢。

2012年,日本电视台就宣称,当年中国经济将放缓,当年日本GDP有望夺回世界第二的宝座。

结果吗,大家都看到了,2020年中国的GDP已经接近日本的三倍了。

就说这个日本经济研究中心吧,它的预测一直在变也是不靠谱。

据《日经中文网》12月6日报道,日本经济研究中心预测中国2025年人均GDP将达到1.2万美元,2030年GDP总量将达到美国的八成左右。

事实上,2021年中国的人均GDP就极可能超过1.2万美元,GDP总量达到美国的7成多。2022、23年即可达到美国的八成左右。

2020年,日本经济中心预测中国的GDP2028年将会超过美国。

这个预测虽然不一定正确,但至少看起来是合理的,符合主流看法的。

结果,经过一年的新冠疫情之后,经济恢复最好的中国反而将延后五年到2033年才超美?而且还要在2050年被反超?

你很难相信它这个预测有什么可靠的依据。


事实上,中国的GDP哪一年超美,主要不取决于两国以本币计价的GDP年增长率,而是取决于美元/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或者国内通胀率。

汇率和通胀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比如,如果刻意压制通胀则本币汇率就会走高,放水过多通胀过高则本币汇率会下跌。

多数网友计算GDP的时候会忽略汇率变化和通胀,这很正常,毕竟都是吃瓜群众,不专业。但我看到很多经济学者预测时同样会忽略汇率和通胀的趋势,这是我无法理解的。

说个大棋论:如果需要的话,我认为我们有能力选择在哪一年实现GDP总量超美。

就我个人而言的预测是:最大可能的年份是2025年。如果需要,也可以调整为2024或2026年。

中国GDP超美是标志性的事件,将影响几十亿人对中美两国的定位,在适当的时间点超美,可以对我国的一些重大国家战略起到促进作用的。

还有一个可能的黑天鹅事件可以导致中国的GDP瞬间超美:比如美国出现大的动荡,美元汇率崩盘。但是我个人并不期望在中国GDP稳定超美之前出现这种事件,这事出现在中国实现国家统一并在经济上全面而稳定地超美之后才更有打击力。

如果美元在中国GDP超美之前崩溃,将会降低中国GDP超美的意义和含金量,总体来说,对中国不是最有利的。美元早晚都有一崩,在中国超美之后崩一次更好。


说一说人均GDP吧!

一国的人均GDP反应了一国的人均劳动效率和它在国际分配体系中的地位。

毫无疑问,中国的人均劳动效率绝不应该象人均GDP之比一样只有美国的5分之一:哪怕算上那些高科技产品也是如此。

那么现在的汇率只说明一点:中国在国际分配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

就是说,美元/人民币汇率之比不应该是目前的比值。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有主动因素,有被动因素。但是,一旦中国对国际规则的话语权接近美国的水平,这个汇率会自动向更合理的方向调节。

什么时候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可以达到美国相似的地步?

大约在国家统一、产业升级成功、中国经济军事实力都超美之后。

这个时间点应该是2030年左右。

所以我的看法是,2030前后,人民币的汇率将有一个大幅提升的过程。

以人民币计价的GDP年度增长率必然是越来越低的,甚至在某些年份低于美国的水平都是可能的。

但是,我们仍然会看到,在中国的GDP总量超美之后,在几年之内,有可能将达到美国总量的两倍,之后随着汇率的稳定,美元计价的GDP增长率将大大减缓甚至停滞。

在2050年左右,中国的总体劳动效率将达到或超过美国的相同水平。理论上中国的人均GDP也应该超过美国。但这其中有很多变量。

如果美国仍然保持稳定并维持高科技行业的竞争力,那么由于中国的体量和社会结构的不同,中国的人均GDP应该在美国的70%左右,总量是美国的2-3倍。但实际生活水平会和美国相当甚至更好。

那时中国的人口应该在12亿左右,是美国的3倍。

以上是任泽平的预测,不一定准,但大差不差,2050年人口正常不会低于12亿。

美国靠吸引低质量的拉美人口也许能维持一定的人口增长率,预计能达4-5亿,不太可能超过6亿。2030年之后美国将很难吸引到中国的人才,而随着印度的工业化,从印度吸引的高素质人口也会下降。几乎可以肯定美国新增的人口素质是低于中国的人口的,2050年美国的总劳动生产效率极有可能低于中国。

日本研究中心预测的【2050年美国GDP总量反超中国】是典型的日本式的一厢情愿。


各位如果觉得我在信口胡诌,可以将此回答收藏,2026年左右就可以进行第一次验证,2030年左右可进行第二次验证,打脸并不需要很久对不对?


我的主要观点可以在下图中找到。2020年之前为统计图,2021年之后为预测。

图中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的每一次汇改,中美的每一次放水,都影响GDP的曲线斜率。

user avatar

日本人有一个民族特点或者说缺点,就是把自己的设想当做必然的现实,并根据设想来制定未来计划。

比如二战中,这种事情就常见。如“中国政府三个月崩溃”,“歼灭美国舰队美国肯定就会接受日本的要求后停战”,“一个日本兵战斗力等于三个苏联兵”,“朝天开三枪敌人肯定投降”。

这些当时人看起来也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指导了大量日本的战略与战役设计。

日本研究中心这个预测虽然也很不靠谱(这么长时间的经济预估谁做都不会靠谱) ,这与其说是预测不如是是日本的愿望。

但对于经常拿自己愿望当未来现实的日本,这个预测有可能成为日本未来很多内政外交措施制定的基础。

user avatar

谢邀,去日研中心的网站瞅了瞅,槽点有点多。

1、经济预测大多有玄学的部分,尤其是超过5年以上的经济预测。世界银行只敢做6年的world economy outlook,日研中心直接做到了15年的中长期预测,还对2056年的事儿做了长期预测,夹带了不少私货。

2、私货最集中的就是增长预测的模型构建。日研中心把“数字化转型(DX)”作为未来增长最重要的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全要素生产力模型(TFP)”。在这个基础上构建的模型,导出了几个比较有趣的结果,比如美国未来30年里的增长都是线性平稳的,比如韩国和台湾省的数字化转型比日本强、所以未来2027和2028年这俩经济体都会在人均GDP超过日本。

3、但很显然,经济增长不会是只有一个强因素关联,政治、地缘、能源、环境等都会对经济增长有强影响,这一点上这个模型显得有些单薄,或者说缺乏说服力。无论是预测2033年中国的GDP在名义美元上超过美国,还是美国在2056年反超,都显得有些武断。

4、如果说2033年中国超过美国还算是有迹可循,那么2056年反超就显得更加玄学了,整个表格就一段话和一张表:“中国持续下降的人口数量将会对增长造成下行压力,而美国则会维持一个比较稳定的人口增长和高生产力,因此我们预计2056美国会再次反超,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我是不太清楚何来的自信认为美国一定会在30年里维持稳定人口增长和高生产力?

5、这份报告里,还预测中国会比公布的2030碳达峰目标提前3年完成。不过由于仍然是10年左右的长期预测,本质上还是玄学。

6、唯一有价值的数据,应该是一个统计数据:2020年里,整个新冠疫情对亚洲参与统计的15个国家造成了1.7万亿美金的经济损失,其中服务行业受损失最严重,中国服务行业损失了6380亿、日本损失了1620亿。这个是目前看到的唯一一个量化统计的新冠疫情对经济的损失,可以让我们更加直观的看到相关损失。

user avatar

严谨点儿说,一切超过5年甚至10年的,对宏大事物的煞有介事的预测(而不是愿景或展望),都是浪了吧唧地扯JB蛋,最起码是为了意志建构的刻意范式和话术。

浪了吧唧地扯JB蛋地说,2050年,今天定义下的 “美国” 不复存在的概率,都要远高于我国因人口问题引发重大衰退的概率。

依然浪了吧唧,但我个人颇为确信地说,2050年,不论是韩国,还是中国,人均产值、人均资产、资产和收入中位数,大概率皆会比那时的日本更高,除非届时东亚的一体化整合早已完成,东亚的主权重回到东亚人民手中。

唯一能确定的事儿是,到了2050年,我们的祖辈,确定肯定就都不在了;我们的父辈,大多数也已经不在了;而今天的你我,女性大多数已经不再有月经了,男性大多数也告别晨勃了。

user avatar

从长期人口趋势来看,有一定合理性。

经济活动本质上是由人的需求产生,所以劳动生产率和人口基数影响很大。

而中国的劳动人口自2012年就开始衰减,并且减少的速度要比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速度更快,导致经济增速不断下降。

生产力进步的速度赶不上人口萎缩

而过快的高龄化会迅速透支社会财富积累,这已经被日本和韩国验证过了。

年轻人是生产的主力,也是消费的核心。

目前(2021年)美国的国民年龄中位数为39.4岁,中国的中位数则为39.8岁。

中国的实际年龄结构是比美国更老的。

劳动力从2012年开始迅速下降,反应在经济上就是GDP增速从每年的10%一路锐减到不足6%,与劳动力下降基本吻合。

而一旦总人口开始进入萎缩阶段,对长期经济潜力的冲击与影响只会更大。

美国直到2060年之前,劳动人口都能保持正增长,本世纪人口一直能上升。

这对美国经济潜力而言就是压舱石。

这意味着未来达到相同的经济增量,中国面临的阻力与压力要比美国更大。

更何况美国的科技优势本来就更大。

虽然许多人强调科技的增长潜力....

但从德国、日本等高度自动化国家的实际结果来看,对经济的增长助力不大,创造的增量根本赶不上人口恶化的趋势。

有限的增量都填进高龄化的无底洞了。

如果面临严重的高龄化(25%以上),社会活力会被透支到极限,毫无生机。

而经济活动本身就是社会活力的体现。

目前(2021年)日本的高龄化水平是28.9%,到2040年预计会达到36%左右。

到时候日本连1%的增速都守不住的。

美国的年龄结构相对健康,其「人口活力」基本可以持续到本世纪后期。

中国则不行,2030年之后随着人口的全面萎缩,必然会极大的冲击经济发展。

美国只要能拖下去,能把目前的局面拖到2035年以后,美国必然会获得胜利。

美国依靠经济、科技、民间活力的强大优势已经相继拖垮了苏联和日本。

而中国也面临着和苏联、日本相同的困境——年龄结构相比美国明显不利。

而少子化趋势的加剧,无疑也在削减长期经济潜力,毕竟新增人口的减少,是实打实的削弱未来生产、消费的人口。

未来参与经济循环的潜在人口规模下降,对经济影响巨大,甚至是不可逆。

user avatar

十多年前,我看到有公共知识分子说日本人很重视做计划,有着非常长远的眼光。日本企业做计划可以做到100年以后。然后又过了些年,我再次看到这个话题时,得到另一个看法,说90年代日本电视公司做过未来100年的计划,其核心是客厅里的电视机会变成什么样。

然后呢,人们看电视越来越少,用电脑和手机越来越多。客厅里的电视机也逐渐变成了显示器,用来接机顶盒。部分家庭已经不在客厅里放电视机了,也有家庭只装个投影仪。他们的计划中更没考虑到的是,无论在CRT显像管上的积累有多么深厚,到了液晶时代一样要重新站在起跑线上,并被甩在后面。

美国2011年,白人婴儿比例低于50%,2015年墨西哥裔婴儿超过50%。到2033年,美国的18岁年轻人里一半多是墨西哥裔。一边是人数众多且年轻力壮的墨西哥裔,一边是人数在逐渐变少且老迈的白人。种族替换从来都不会和平的发生,到时候是内战还是分裂都很难说。不出意外在2030年代美国就会出现第一个墨西哥裔总统和至少5个州长。就连美国的大公司都能放手交给印度高管去运营,英国伦敦市长都能是穆斯林,有什么不可以?

至于2050年,真的想多了。

user avatar

都太乐观啊。


人口问题远超过人们最坏的预期。


参考日本,中国是晚30年的日本。

65岁以上人口占比 - 知乎 (zhihu.com)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学了十年以上经济学的人,我要说两个问题:

第一、经济学作为一个预测科学能力是很弱的,经济学在解释方面远远大于预测方面的能力。

现在系统内的经济学家(我说的是正经做科研的,不是民科和那些媒体经济学家)其实主要的贡献都是在利用各种手段提高解释能力

比如微观的实证方法、试验方法,乃至我的专业所使用的神经科学的方法都是在分析诸如:为什么人会有这样的偏好,这样的决策是怎么形成的,大脑哪部分跟这个决策有关。

而宏观方面也在尝试解释各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方面卓有成效(由于本人不是研究宏观的,就不多评论了)

所以说听经济学家解释问题一般比较靠谱,因为这方面研究已经进展很多了,但是听经济学家预测就要抱有“多看方法、慎重看结论”的态度了

第二、此论点是以现行情况不变为基础假设的

经济学做预测都要有一个基本假设

现在日本研究中心的假设是:中国经济结构不变,美国经济结构不变,世界环境不变,重大技术突破没有。

根据这种假设,中国GDP的增速必然不断趋近于发达国家的一般水平,加上人口老龄化的出现,中国的经济开始疲软

而美国经济结构不变的话,靠着美国的“四个支柱”,一直能维持着较高的发达国家的增速,2%~3%,那最后必然还是会反超中国。

这种假设做2到3年的预测可能比较准确

但是,

2033距今还有12年,2050距今还有29年。那很多假设是不是会变就不好说了

我们可以设想几个例子

比如人类突然有了大的技术突破,石油不再是重要能源了,人类可以实现高效利用太阳能或者实现了可控核聚变

那么掌握这一科技的国家的经济就会迅速实现飞跃

如果这一技术在美国实现,且2033年前实现,美国还会被赶超吗?

如果这一技术在中国实现,且2050年前实现,中国还会被反超吗?

如果这一技术在美国的盟国实现,那他还愿意做美国的小弟吗?就像当年美国对大英一样,那估计就是世界局势的变化了

如果这一技术在一个弱国诞生(虽然概率很低),那必然会引起大老们为这个国家大打出手了,那所有的预测都不能预测了

这样的不可预测事件出现大不大呢?很大

就比如2018年的AEA的年会上,几个大经济学家还在探讨主要发展中国家保持3到5个百分点的增长,发达国家保持1到2个百分点的增长率,多久发展中国家可以突破28定律

结果2020、2021的新冠让很多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是负的了,2018年的那些预测也就全作废了

所以如果你问我怎么看这个预测

看看就行,别太认真,当务之急是做好眼前的事

只要越少犯错误,越多做正确的事,明天就会更美好,这不取决于谁的预测,只取决于我们做了什么,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什么

user avatar

P.S

评论区出现了神佐贵误,已拉黑

原答案:

反对 @天星舰水手 @楚筠珺 关于美国人口会持续稳定以不慢的速度增长的说法。美国人口在二战结束后迎来了婴儿潮,这批婴儿潮持续到了1964年。而现在2022年即将到来,加上疫情的影响,战后婴儿潮已经迈入去世的年龄,去年美国的死亡人口数达到了历史新高的339万,人口自然增长已经趋近于零。未来美国会迎来年平均死亡400万以上的时期,而出生人口和生育率从2017年开始这几年是明显一直走低的,去年仅仅出生360万人。在美国目前的移民政策没有大放松的前提下凭什么能认为美国的人口会一直保持稳步增长呢?人口问题是不能够用简单的线性思维来看待的。


P.S :美国人口普查局本周二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今年的人口增长是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凸显新冠疫情对人口的冲击。

在截至7月1日的12个月内,美国居民人数仅增长了0.1%。报告期内,美国居民数增加了39.3万人,其中出生人数比死亡人数多14.8万人,这部分人口增长,也即“出生与死亡人数之差”,很长时间以来都是美国人口增长的最大动力。美国另一部分人口增长来自人口的流入和流出,也即“来自国外的净入境人数”,这部分人口在报告期内增加了24.5万。最新的美国人口数据显示,“来自国外的净入境人数”首次超过“出生与死亡人数之差”。

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美国的人口增长就有所放缓。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人口出生率就持续下降,而死亡率有所上升。即使如此,在过去十年中,美国人口的年平均增长也超过200万,远超最新报告中的不足40万。


user avatar

1981年苏联军演,场面何等恢宏?

飞机直接空投坦克,面对钢铁洪流,西方战战兢兢,北约将“欧洲顶住苏联的第一波攻击”这个预案,命名为“不可能计划”,官方躺平了,属于是。

谁能想到短短十年后,苏联就这么解体了?

上万枚核弹头、几百万大军、几千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几亿人口的民众,发达的科技水平、还能正常运行的秩序、以及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没能挽救它。

苏联解体恰恰说明,预测长远未来是不可能的,变量太多了!

今天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你笑笑不以为意,但一环扣一环,没准十年后毁天灭地的龙卷风就是它引发的。

告诉告诉我,这该怎么预测?

日本连最熟悉的本国经济都预测不了,又怎么去预测它不熟悉的其他国家?

这种预测正儿八经反驳都是给它脸了,看都不用看,一句话就怼死它:宁日本真有预测能力,是怎么每况愈下,陷入这失去的三十年的?

公众号:特例的猫

推荐阅读:



user avatar

这个研究认为中国GDP会被美国反超的原因是劳动力人口会下降。

但是仔细想想就知道,劳动力只是构成GDP发展的一个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工作时长。2者构成了社会总工作时长。

所以只要大家到时候每天再多工作几个小时,美国就没有机会反超了。

user avatar

日本人还是一如既往的把得罪人的本事发挥得登峰造极:

1.中国的“鸡血党”看了不爽——啥?我等着看美帝崩溃,解体,内战,“大饥,人相食”。结果,你告诉我只是比GDP?而且过后还要被反超?就这?不过瘾!

2.中国的“理客中”同样不爽——又来了,又“赢麻了”。

3.美国的“红脖子”不爽——你们还能让中国活到那天!?狗x的右倾投降主义!

4.美国的“建制派”也不爽——你发这个什么意思?谁指使你发的?

5.日本的右翼不爽——还搁这拉拉扯扯呢?白盔白甲的马润怎么还不天降正义?我什么时候才能“同去,同去”?等不及了都。

6.日本的精英不爽——得,我就知道,又没日本什么事。我就说吧,早就废了。再搞下去,我都恨不得当“躺平一族”了,躺起,看别人家的热闹。

7.各路“巴子”(比如4v)不爽——怎么还没摁死?咱俩啥时候能双宿双栖?你到底说话算数不?

8.三哥不爽——就他!?超美国!?呸!

9.英国不爽——我怕不是生了个傻儿子……

10.俄罗斯不爽——你们别跟我这整“xx蹲完xx蹲”这一套!老子嚯多了酒喜欢逃单和开瓢,我也不懂“各领风骚数百年”那许多,你就简单点说,这两个,开哪个?逃哪个?

11.欧盟不爽——我尼玛!智商不够用了!变来变去,不知道该打哪边的幡!

……

日本人哪,日本人……

user avatar

现代科学技术、经济形态乃至社会形态的变化太快,超过5年的预测就会大幅度失真,超过20年的计划基本等同于科幻小说。



2001年我初三升高中,当时中国刚加入wto,我的两位班主任都在心心念念美国的10美元手机(他们不知道当时运营商话费抵手机的套路),月薪不到1000的他们日夜盼望着哪天能买到100块的美国手机,而我的两位政治老师和我的婶子(也是我的小学班主任)则天天忧虑入世以后,我们几乎纯依靠廉价劳动力的产业结构怎么抵御国际资本的收割。

他们可都是90年代的大学生,虽然只是山东小县城、农村的做题家出身,可也无愧于那时的top5%人群了。

结果呢,10美元的美国手机至今没买到,依靠廉价劳动力开端的中国经济也基本实现了产业升级。

当年日思夜想的进口红利没吃上,当年日夜担心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式的一夜崩盘也没上演。



然后,2004年到2008年我上大学时,手机研发的主流方向还是怎么做的更耐摔更耐用,结果没几年,诺基亚的砖头机就被大屏幕的智能机打得一蹶不振,迅速被市场抛弃了。

2005年雪亮军刀与联合光子还在为2030年中国GDP能不能超过日本激烈论战,天涯网友们盖楼上万层,多少天涯“精英”群嘲军刀,结果才2009年~2010年,日本就被中国超了。


到了2010年,我到北京做漂,一开始住在万柳的群租房(那时候查的还不严),300块租一个床位,3个哥们挤一个8平米的阳台改造房间,看着万柳地段2万起步、动辄3万多、几个高端联排、独栋4万+的房价和自己一个月三千的工资,感觉这房价泡沫太高了,上边再不出手就要重蹈广场协议日本泡沫覆灭的覆辙。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四环旁小联排现在房价多少我也不关心,反正买不起。


再比如说中国人口问题,90年代初的小学课本、90年代末的中学课本,主流论调还是中国人口爆炸的后果如何,计划生育的任务艰巨和“只生一个好”。结果2016年,全面二孩放开后,几乎所有的媒体和各行各业的有识之士,都在忧心忡忡地讨论人口断崖的深渊。

20年前就有很多模仿苏联笑话的段子嘲讽国内的贪污腐败、体制僵化、人民愚昧,结果呢,2015年以后这些段子就内销转出口,用来讽刺印度、日本、美国了。



至于在政治领域,20年前,美国一个航母编队几乎就可以横扫大陆沿海,随时可以打断中国发展节奏,一个本拉登都能让小布什觉得《文明冲突》里的“伊斯兰文明”威胁要比中国大。

现在呢?


90年代的初中政治课本里,关于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三步走”,是这么说的: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注意,当时课本里的“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个“中等发达国家”可不是“中等”的“发达国家”,而是“中等发达”的“国家”。用的参考标准,是人均GDP 6000美元左右,强调一下,是六千美元,不是六万。

直到1995年~2000年左右,当时1万美元~1万2千美元的高收入国家门槛,在教科书编纂者眼中,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

然而,今年应该我们就要迈过12000美元了。



东拉西扯一大堆,我就想说,日本的智库果然不一般,这个研究中心不光能预测12年后中国GDP超美国,还能精准地预测到39年后2050年不是2049年也不是2051年,美国将再次反超中国。

估计1950年左右,日本就已经预测到了十几年后中国两弹一星、40年后苏联解体。1904年日俄战争还没开打,他们已经预见到自己1945年要吃两颗原子弹投降。

毕竟这报告工匠精神卓越的大和民族出品,预言的精准程度不容置疑,除了佩服就没别的了。




最后,奉劝各位网友三句话:

1、人无百岁寿,常怀千岁忧,你说你想那么多晚上不玩游戏(此广告位招租,欢迎**荣耀、L*L、和**英等合作)了吗?

2、吾日三省吾身:有房否?有车否?有媳妇否?有则刷短视频(此广告位招租,欢迎*音、*手、视*号、*乎视频等合作),无则搬砖。

3、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跟繁体字或者英文字母ID的三无小号辩论一天,他的工资到账了,你只摸鱼一点活都不干,下个月打算每天登录招聘网站(此广告位招租,欢迎*联、猎*、b**s直聘、脉*等合作)么?

user avatar
日本经济研究中心(JCER)一家成立于1963年的非营利性私人研究机构。在迅速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JCER从先进和长远的角度以及各个领域的研究和研究中进行了宏观经济预测:经济,金融,工业和管理。

所谓非营利性私人研究机构,是因为这个单位最主要的赞助人是日本电力联盟。日本电力联盟除一家外,其他都是核能发电。

网上可以了解到这些信息。

也就是我不挣钱,但是我的经费来自日本电力联盟。

也可以将这个机构看成是日本电力联盟的下属研究机构。毕竟谁给钱谁就是老板。

对于日本核能问题,谁支持谁反对?

我不认为中国会支持日本发展核能,日本核废水问题是一个长期性问题,如果将来中国主导亚洲事务,必然会清算日本核废水排放问题,给日本电力联盟带来巨大损失。

这就是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

搞战略研究并拿出来给公众参考的原则就是秉持中立。

而日本电力联盟看起来并不希望将来的亚洲事务由中国主导。

再进一步延伸,日本核废水排放问题还不单是日本电力联盟的问题,实际上这也是日本政府的一个大麻烦。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美国绝不能退出亚洲。

美国要得到日本的全力支持,其中一个条件就是对日本核废水排放问题持宽容态度。

从主观方面来讲,JCER希望美国不会衰退。

这一点很重要,主观因素对于客观分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就是迷雾。

营造一个有利于日本未来发展方向的研究氛围。

促使世界各国在战略方向倾向于美国最后不会倒下,中国最终会输给美国。

一旦这样的战略认识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同,则有可能改变各国的外交和投资方向。

要说是战略欺骗,大致上也没有问题。

历史上,日本曾经无数上演同样的一幕。

毕竟最终如何彻底解决日本核废水排放问题,几乎是日本电力联盟的皇国兴废问题。

再进一步,日本不但闹到要彻底解决核废水排放问题,甚至最后引发日本废核发电这一根本问题上,那么未来的日本电力问题该如何解决?

欧洲可以搞到俄罗斯的天然气,日本用什么来解决?日本能搞出更加安全的电力来满足日本国内的电力需求吗?

一旦电力供应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未来的日本会不会大幅度衰退?

将来的黑灯工厂,个个都是电老虎,对于电力的需求不得了。

日本没有把握解决,只能将目光聚焦到国际外交,以及地缘政治的发展方向上。

而唯一会放过日本的只能是美国。

美国不能败。

主观上站稳了立场,那么就没有什么客观可言。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我还特别去看了全文。

理由也写的很清楚了:

日経センターは再逆転の背景について「中国経済が人口減と生産性の伸びの鈍化で、成長率が急減速する」と指摘する。中国の15~64歳の生産年齢人口は13年にピークに達したが、総人口も近く減少に転じる公算が大きい。21年の出生数は1949年の建国以来、最少になるとの見方もある。

也就是说日经中心认为,再次反转的理由是人口,日经中心的测算是,大概到2035年以后,中国将进入生产人口减少阶段,2038年中国经济和美国经济将是最大差距,然后开始美国的增长率超过中国,再到2050年再次反超中国。

你认为他们说的不对当然可以,本来预测就不是靠谱的一件事。

但至少,中国因为人口减少而衰落这个说法是没问题的。

所以大家如果爱国,不希望中国衰落下去,应该积极生育,相应国家号召生三胎才对。大家加油!!让小日本的预言去死吧。

要不然中国也要考虑移民了,你们是希望中国增加移民,还是希望多生三胎?

user avatar

在现在这个历史节点做线性回归是不严肃的,如果不是为了应付作业的话。

user avatar

与其看GDP数据,不如看制造业产值,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财富。

2021年我国GDP总量为17.73万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占比27.4%,制造业产值大概为4.86万亿美元。

而同年美国GDP约23万亿美元,制造业占比近10%,2021年美国制造业产值约2.2万亿美元,中国已经是美国2倍多。

美国之外的G7,也就是日德英法意加6国,它们2021年的GDP总和约为17.5万亿美元,略小于中国,这6国制造业产值总和约为2.63万亿美元。

也就是说G7的制造业产值之和是4.85万亿美元,和中国4.86万亿美元基本一样。

中国一国的制造业产值约等于G7。

当然,科学的结尾应该是:我们是制造业大国,还不是制造业强国,革命尚未成功,同仁仍需努力!


user avatar

这么简单的送命题。

日本人的意思是:

2035年到2050年之间,日本的天平棋子作用与日俱增,太平洋将进入中美日三国时代。

所以,请中美两国都来虐我大日本吧。

而根据五眼联盟的战略部署,日本的作用将会被澳大利亚所取代。

所以,在中美看来,这个时间段日本身上的戏,是两超如何用自己所能承受的成本,在日本获取管辖权转让的利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