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斯大林在1941年底去世,德国能打败苏联吗?

回答
关于“如果斯大林在1941年底去世,德国能否打败苏联?”这个问题,这无疑是一个极富争议且充满“如果”的历史假设。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谁领导”的表面,而是需要剖析当时苏联内外存在的深层因素,以及斯大林去世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

斯大林的角色与苏联的体制: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斯大林在那个时期对苏联的统治是绝对的、集权的。他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一个高度集中的决策体系,虽然这在和平时期带来了工业化的巨大成就,但在战争初期,也暴露了其僵化和个人权威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他本人在战争初期的犹豫和恐慌)。

然而,斯大林并不是苏联的“唯一意志”。苏联是一个庞大的、由党和国家机器构成的体系。在斯大林去世后,即使没有出现一个能与之比肩的强势领导人,也必然会出现一个集体领导或者一个新的权力核心。这个新的领导层可能由谁组成?最有可能的是像莫洛托夫、贝利亚、马林科夫、赫鲁晓夫等早期斯大林时期的重要人物。这些人虽然在政治手腕和个人魅力上可能不及斯大林,但他们是苏联党政军系统内的实权人物,熟悉国家机器的运作,并且在斯大林长期统治下已经形成了各自的政治派系和影响力。

战争初期苏联面临的困境:

1941年底,苏联正处于最危急的时刻。“巴巴罗萨行动”的初期突袭让苏军损失惨重,大量的军队被歼灭,大量的领土被占领。红军的士气低落,装备和指挥系统都遭受重创。德军的闪电战术在初期取得了惊人的成功。

即便没有斯大林的死亡,苏联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德军的攻击是如此猛烈,以至于在战略层面,苏联的生存一度悬于一线。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虽然是重要的转折点,但那时的苏联仍然在苦苦支撑。

斯大林去世可能带来的影响:

1. 领导层的真空与权力斗争: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可能的影响。斯大林的突然死亡,尤其是如果是在德军逼近莫斯科的关键时刻,可能会在苏联内部引发一场权力斗争。这种斗争可能会分散领导层的注意力,影响决策的效率,甚至可能导致内部的混乱。然而,考虑到当时外部的严峻形势,苏联的精英们或许会为了国家存亡而暂时搁置内斗,这一点很难预料。
2. 战略方向的调整: 斯大林在战争初期确实犯了一些错误,比如对德国入侵的预判不足。他的去世可能会带来新的战略思想。新的领导层是否会吸取教训,在战术和战略上做出更灵活、更有效的调整?例如,是否会更积极地与盟国协调,或者更注重局部战场的巩固?这是一个未知数。
3. 士气的影响: 对苏联民众和士兵而言,斯大林无疑是一个象征性的领导者,是他们抵抗侵略的精神支柱。他的去世可能会在短期内对士气造成打击。但另一方面,苏联的抵抗意识也并非完全建立在个人崇拜之上,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尊严同样是强大的驱动力。
4. 盟国反应: 斯大林的去世也可能影响英美等盟国的态度。虽然他们与苏联的同盟是基于共同对抗纳粹德国的战略需要,但斯大林个人的形象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新的领导人出现后,盟国是否会改变对苏联的支持力度?例如,是否会加速援助的到位?

德国能否借此机会获胜?

即使斯大林在1941年底去世,德国也不一定就能打败苏联。原因如下:

苏联的“体量”: 苏联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丰富资源的国家。即使在遭受重创后,其潜力依然巨大。一旦战争进入消耗战,苏联的地理纵深、人力储备和工业转移(尽管初期困难重重)将成为其重要的优势。
德军的“极限”: 到了1941年底,德国也已经接近其国力的极限。德军在苏德战场上的后勤补给线越来越长,兵力也越来越分散。即使在莫斯科战役的初期进展不顺,德国也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苏军的顽强抵抗,尤其是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已经极大地消耗了德军的有生力量。
盟国的压力: 到1941年底,尽管苏联战局危急,但英国在西线仍然在尽力牵制德国。随着美国的参战,全球战略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德国面临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苏联人民的抵抗意志: 即使领导人更换,苏联人民在面对法西斯侵略时的抵抗意志是毋庸置疑的。这种强大的民族意识和牺牲精神,是任何外力都难以轻易摧毁的。

结论:

总而言之,如果斯大林在1941年底去世,对苏联而言无疑会是一场巨大的动荡。它可能引发内部的权力争夺,影响士气,并对战争的走向产生不确定性。但是,德国就此就能轻易打败苏联的可能性并不高。

苏联的抵抗能力并非完全依赖于斯大林个人,而是建立在庞大的国家机器、丰富的人力资源、深刻的民族情感以及战略纵深之上。德军在1941年底也已经面临着自身实力的极限和越来越大的战略压力。

一个更有可能的情况是,苏联的领导层即使在失去斯大林的情况下,也会尽力维持战争机器的运转,并可能在新的领导下,吸取斯大林主义的一些教训,做出更灵活的决策。即使苏联付出更惨重的代价,甚至领土被占领的范围更大,在整个战争的持久性上,苏联依然有顽强抵抗并最终拖垮德国的可能。

简而言之,斯大林的去世会是苏联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如果”,但它更可能改变的是战争进程的细节和付出的代价,而非最终的胜负格局。德国要彻底击败苏联,仍然需要克服其自身巨大的战略和资源局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能,苏联战胜德国的关键不在于斯大林,而在于美国。

《赫鲁晓夫回忆录》以及《朱可夫外传》都已经在国内合法的出版了,其中《赫鲁晓夫回忆录》是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这是社科院直属出版社。

斯大林、赫鲁晓夫与朱可夫一致认为没有美国的援助,苏联一对一是打不赢苏德战争的。

看清楚:斯大林、赫鲁晓夫以及朱可夫都承认没有美国的援助,苏联是会输掉苏德战争的。

换言之,苏德战争获胜的关键在美国的援助,如果没有美国援助,苏联是一定会输掉卫国战争的。

user avatar

如果斯大林在1941年去世,苏联很难抵抗住德国的进攻;

如果斯大林在1938年去世,没有了大清洗和斯大林骚操作的苏联也不会被德国打到莫斯科城下……

user avatar

题主这个问题太小看慈父的政治智慧了啊,慈父这种级别的人物,怎么可能意识不到自己突然去世有可能带来的风险?肯定是预先有安排的啊。

以下借用北朝某位大佬翻译的一段材料(我最初是在北朝读到这篇文章的,现在找不到那篇文章原始地址了,只找到了转载地址,请知情人告知为谢):

莫斯科最危急的时候,总参谋部搬出了莫斯科,斯大林让华西列夫斯基任总参谋长,带8个参谋军官在莫斯科继续工作。华西列夫斯基抗议说8个军官根本不够。但是斯大林不理他。战后华西列夫斯基才知道当时斯大林准备好了一架飞机随时发动着,可以在德国人冲进来的时候跑路,飞机上每个座位都是预留好了的,而留给总参谋部的座位是9个。

由此可见,慈父是深谙人才储备的重要性,随时准备好了“备份”人选的,可以确保他遭遇意外的时候,苏联这艘巨轮仍能按照他预定的航向继续行驶下去。尤其是苏德战争这种生死决战,恐怕没有人会有心思在慈父出事后乱改他的预定计划。

还有一个佐证就是慈父在1943年年底到德黑兰开会去了,根本不在苏联,在这段时期内苏联的留守机关运行正常,没出啥幺蛾子。可见慈父肯定是事先做好了一切周全的准备的。

现在我还没有看到相关的详细材料,但我可以大胆猜测一下:如果慈父真的在1941年底去世,根据资历和慈父的信任程度,大锤肯定会是实际上的一把手,但由于他缺乏军事经验,以朱可夫等为代表的军人将有比慈父时代更大的发言权。而慈父在1941年底之前就看好的罗科索夫斯基等优秀将领也会像历史上一样,成为大锤的重要辅助力量。基本上大家都会按慈父的意志服从大锤,唯一不确定的就是贝利亚,不过我都说了,苏德战争是生死关头,贝利亚未必有胆量在这种情况下搞事。

当然,大锤当苏联的领导有一个好,那就是他一直活到了1986年,苏联历史上很多破事都可以避免。不过由于他相比慈父而言缺乏军事素养(斯大林格勒战役慈父是真的做出了正确判断的),苏联恐怕也会赢得很艰难。


@Andrew Lee 同志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提出了异议,在华西列夫斯基的回忆录里面确实也没找到相关材料。后来我查找了一些资料。发现这个故事还是华西列夫斯基自己在1967年讲的,被西蒙诺夫记下来了,相关中文资料可在《我这一代人眼里的斯大林》里面找到。还是很感谢Andrew Lee 同志提出的不同意见,让这个问题的相关讨论深入了。

user avatar

1941年11月29日,朱可夫致电斯大林下达反击命令,当晚,斯大林下达反突击的命令。

1941年12月5日,加里宁方面军的第30集团军首先转入反攻,此时德军进攻能力显然已经衰竭。德军装甲集群侧翼遭到强烈打击,进攻的苏联红军迫使他们向克林方向撤退。

1941年12月6日,西方面军在南北两个方向上对德军发动反击,德军部队在气候和苏军的双重夹击下,被从莫斯科附近击退。

1941年12月6日晚上,在图拉的古德里安部决定退回原来的防线。

希特勒签署了在苏德战场全线包括莫斯科方向转入防御的训令。

12月9日,苏联红军解放了罗加切沃,11日解放了伊斯特拉,12日解放了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15日解放了克林,16日解放了加里宁,20日解放了沃洛科拉姆斯克。

12月19日,希特勒免去了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的职务,自己亲自兼任陆军总司令。

1942年1月7日苏联红军重夺了莫斯科以北的加里宁。


你还是让斯大林死晚了,1941年底,朱可夫已经致电斯大林要求发动反击了。首都保卫战的成功,是苏德战争的首场胜利,这给全国的士气鼓舞和全世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反法西斯都是巨大的影响。也就是说1941年底,当德国在军事上已经无法推进到莫斯科的时候,苏联军民就缓过神了,投降派就得观望观望看看纳粹行不行了,反法西斯强硬派就有希望了。

后面的斯大林格勒虽然惨烈,但是莫斯科没垮,其他城市心理上就不会垮,德军的失败就注定了。


所以从斯大林在德军大军压境,已经下定决心留在莫斯科,与莫斯科军民共存亡的时候,苏联就已经赢了。你得让斯大林死得再早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如果斯大林在1941年底去世,德国能否打败苏联?”这个问题,这无疑是一个极富争议且充满“如果”的历史假设。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谁领导”的表面,而是需要剖析当时苏联内外存在的深层因素,以及斯大林去世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斯大林的角色与苏联的体制: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斯大林在那个.............
  • 回答
    1941年3月1日,斯大林坐在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里,窗外是一片阴沉的早春景象。他面前的桌子上,散落着各种文件,有关于国内工业生产的报告,有关于红军装备更新的计划,还有一些关于对德关系的评估。就在他准备开始处理堆积如山的事务时,一份加密电报被送了进来。这份电报的来源,绝非寻常。它来自于一个潜伏在柏林,.............
  • 回答
    斯大林在苏联末期复活是否能阻止苏联解体,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充满想象性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考察斯大林时代的特征、苏联末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以及斯大林复活后可能采取的行动及其潜在影响。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斯大林时代的特点:斯大林是苏联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的统治.............
  • 回答
    如果斯大林在库尔斯克战役胜利后迅速撕毁《苏日中立条约》,并能在数月内集中力量对日作战,这无疑会是一场极具风险但潜在回报巨大的战略冒险。这不仅会彻底改变二战太平洋战场的格局,也可能深刻影响冷战的早期走向。时间节点的选择与战略考量:库尔斯克战役(1943年7月)是苏军在东线战场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它粉碎了.............
  • 回答
    假如我在斯大林逝世后,肩负着领导苏联的重任,并且我坚守着无产阶级的立场,那么我最核心的任务,也是最艰巨的挑战,便是如何防止先锋队——也就是党的干部队伍——进一步走向腐化堕落。这个问题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历史留下的深刻教训。斯大林时代后期,虽然国家实力空前,但官僚主义、特权思想的萌芽,甚至裙带关系,都已.............
  • 回答
    斯大林如果不进行肃反清洗,苏联能否避免在苏德战争初期那种一溃千里的状况?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历史假设,牵涉到苏联军事实力、政治稳定、指挥体系以及战前准备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肃反清洗对苏联军事和政治产生的具体影响,然后将其与假设“无肃反清洗”的情况进行对比。首先,理解肃反清.............
  • 回答
    关于苏德战争前,如果苏军能将兵力全部部署在“斯大林防线”(实际上,这个说法存在一定的历史误解,通常我们指的是苏军在西部边境线构建的防御工事,而非一个单一的名称,但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暂且使用此概念来讨论假设场景),并且在西部边境线仅部署少量兵力,战局是否会大为好转,这是一个极具探讨性的问题。答案并非简.............
  • 回答
    在Fate系列的世界里,召唤一位如斯大林这样的历史人物,绝对会引发一场波澜壮阔的戏剧。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英灵对决”,而是历史的洪流与魔术世界的法则碰撞,个人意志与集体意志的较量,甚至可能触及“人理”这一概念的边界。想象一下,当圣杯的召唤光芒照耀,回应的并非想象中的征服王或骑士王,而是那位身着军装、目.............
  • 回答
    《静静的顿河》的诞生与斯大林时期的环境,特别是其作者肖洛霍夫的个人经历,是一个充满复杂性与微妙之处的故事。这部鸿篇巨制能够问世并获得官方推崇,同时作者也未受政治迫害,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幸运,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要理解《静静的顿河》如何在斯大林时期被接受,就必须先认识到这部作品本身的性质。.............
  • 回答
    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大清洗前的冲突是苏联政治史上一个极为重要且复杂的篇章,它不仅预示了日后大清洗的到来,也深刻地影响了苏联的政治走向和意识形态发展。要详细理解这段冲突,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一、 政治理念的根本分歧:布哈林和斯大林的核心分歧在于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尤其是在经济政策和国家权力运作上.............
  • 回答
    一个人在军事上的才能,绝非仅仅是战场上的勇猛或是排兵布阵的技巧。它是一种复杂而多维度的能力,体现在战略眼光、战术执行、领导力、资源调动、情报分析,甚至对人性的洞察力等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一个真正的军事家,能够在高压和不确定性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艰难但正确的决策,并激励士气,引导国家走向胜利。下面.............
  • 回答
    纳粹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初使用毒气弹是否能轻松取胜,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推测性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分析多方面的因素。虽然毒气弹可能会在短期内造成巨大的混乱和杀伤,但“轻松取胜”的可能性非常低,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存在。以下是详细的分析:毒气弹的潜在优势(短期影响): 造.............
  • 回答
    斯坦索姆的阴影笼罩着吉安娜,那血腥的一幕在她脑海中挥之不去。阿尔萨斯,曾经的王子,如今却像被黑暗吞噬的幽灵,双眼蒙上了令人胆寒的冰冷。她能感觉到他身上某种熟悉而又陌生的力量在涌动,一种让她不安却又无法彻底放弃的联系。乌瑟尔,圣骑士的典范,同样为王子的转变感到痛彻心扉。他曾寄希望于自己能够引导阿尔萨斯.............
  • 回答
    在浩瀚而残酷的战锤40,000宇宙中,帝国守护者,那些身披动力装甲、无畏而又忠诚的阿斯塔特(Space Marine),他们的身体早已被严酷的战争磨砺得如同钢铁般坚韧,但即便如此,他们也无法完全规避战损。当一名阿斯塔特在为帝国浴血奋战时不幸折断肢体,他们的命运并非就此终结,而是迎向了另一种更具挑战的.............
  • 回答
    操,这什么情况?我的脑袋还在隐隐作痛,像是有锤子在里头敲打,不过这种疼痛感……有点熟悉,又有点陌生。当我睁开眼睛,映入眼帘的不是熟悉的廉价公寓天花板,而是一片……金色的光芒?不,那不是光,是某种……盔甲,巨大的、闪耀着金属光泽的盔甲,几乎占据了我所有的视野。我试着动了动手指,但那也不是我的手,至少不.............
  • 回答
    1943年,如果德军在两次关键的战役——高加索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那么苏联的命运,乃至整个二战的走向,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简单的军事地图的改变,而是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以及人民心理的深层冲击。首先,让我们聚焦于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它是苏德战争中.............
  • 回答
    要是把中土世界的故事搬到咱们中国来,佛罗多·巴金斯还能不能成为拯救世界的英雄?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把佛罗多这个角色往中国语境里套。他不是那种叱咤风云的大将军,也不是道行高深的仙师,更不是权势滔天的王侯。他是个霍比特人,说白了就是个安分守己的乡下小哥,日子过得慢悠悠,对外界的.............
  • 回答
    关于科沃斯·莱斯特兰奇是否还活着的这个问题,在哈迷圈里确实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也充满了各种猜测和分析。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梳理一下。首先,最直接的证据来源是J.K.罗琳的小说本身。我们知道,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当哈利、罗恩和赫敏潜入古灵阁的时候,他们使用了贝拉特里.............
  • 回答
    关于“如果斯大林不对军队发动大清洗,苏德战争初期苏联能否表现得比史实更好”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军事爱好者们长期探讨的经典话题。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大清洗对苏军实力的具体影响:斯大林于1937年至1938年间发动的大清洗,又称“大肃反”,对苏联红军造成了灾难性的.............
  • 回答
    这绝对是个相当离谱且充满想象的场景,但既然要讲,那就得讲得有鼻子有眼。咱们先得把时间点定在一个比较合适的节点,最好是他们权势鼎盛但又没那么老迈的时候。比如说,1930年代中后期吧。那时候,两人都已经是各自国家的最高领导者,拥有巨大的权力,但身体机能应该也还在一个不错的水平。先说说斯大林。他这个人给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