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斯大林在库尔斯克战役结束之后就废除《苏日中立条约》并在几个月之后对日作战,怎么样?

回答
如果斯大林在库尔斯克战役胜利后迅速撕毁《苏日中立条约》,并能在数月内集中力量对日作战,这无疑会是一场极具风险但潜在回报巨大的战略冒险。这不仅会彻底改变二战太平洋战场的格局,也可能深刻影响冷战的早期走向。

时间节点的选择与战略考量:

库尔斯克战役(1943年7月)是苏军在东线战场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它粉碎了德国发动大规模进攻的能力,迫使德军转入战略防御。斯大林在此刻拥有了相对稳定且向好的东线局势,这为调动部分兵力向远东地区集结提供了可能。

然而,直接废除《苏日中立条约》并在数月内对日作战,这在当时看来是“极其大胆”,甚至可以说是“鲁莽”的。原因有几个:

1. 兵力调动与准备的艰巨性: 苏联远东地区虽然有兵力,但要组织起一支能与日军正面抗衡的强大陆军,并加以配套的空军和海军支援,需要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进行大规模的部队集结、训练、运输以及物资储备。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尤其是在本国仍在与纳粹德国进行生死搏斗的背景下。
2. 后勤保障的压力: 广阔的西伯利亚铁路是远东兵力运输的生命线,但其运力有限。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大规模的兵力调动,对本已紧张的苏联后勤系统是巨大的考验。
3. 东线战场的潜在风险: 尽管库尔斯克战役取得了胜利,但苏德战争远未结束。如果过早从东线抽调大量精锐部队,可能会给德国留下反扑的机会,尤其是在某些脆弱的战线上。
4. 国际政治的复杂性: 尽管有盟约,但英国和美国对苏联参战太平洋战场一直抱有期望,却也深知其难度。突然的出兵可能会打破原有的战略部署,也可能引起盟国对苏联意图的猜疑。

如果斯大林真的这么做了,可能会发生的情况:

1. 日本的反应:

惊愕与戒备: 日本帝国政府和军部无疑会对此感到极度的震惊。苏联撕毁条约,并集结重兵于远东,这在日本看来是赤裸裸的敌对行为。
战略调整: 日本陆军,特别是关东军,会立即进入高度戒备状态。他们可能会开始考虑从中国战场或其他方向调集兵力,加强在满洲的防御。
太平洋战场的连锁反应: 日本海军可能会更加警惕其北侧的苏联海军动向。然而,由于其海军主力和战略重心都在太平洋岛屿链的防御以及与美国的战争中,他们可能难以有效应对苏联在远东的陆地攻势,除非他们有能力将部分海军力量北调,但这会极大削弱其在南太平洋和中太平洋的防御能力。

2. 苏联的军事行动:

目标设定: 最可能的军事目标将是收复1905年日俄战争后被割让给日本的库页岛南部(南库页岛)以及旅顺港等地区。更具野心的目标可能是直接进攻满洲,消灭关东军,解放中国东北。
战场想定: 苏联远东方面军将是主要作战力量。他们可能会利用其在装甲部队和炮兵方面的优势,通过陆地大规模进攻。空军将承担支援和压制日军空中力量的任务。海军的作用相对有限,主要在于封锁沿海地区和支援登陆作战(如果发生)。
作战难度: 尽管苏联拥有强大的陆军,但与日军在满洲的长期部署和固守相比,初期的进攻会非常艰难。关东军虽然战斗力不如德国国防军,但在熟悉地形、有防御工事的加持下,仍然能构成顽强的抵抗。

3. 对盟国的影响:

美国的反应: 美国会感到意外,但也可能欢迎苏联参战,认为这将大大加速日本的战败。然而,美国也会密切关注苏联的真实意图,担心苏联在战后的势力范围扩张。
英国的反应: 英国可能会感到欣慰,因为这能缓解其在东南亚的压力。但同样,他们对苏联的战略意图也会有所保留。
中国的反应: 中国方面,特别是国民政府,会对此感到极大的振奋。苏联的直接参战将极大地牵制日军在华北和东北的兵力,为中国战场减轻巨大压力。

4. 战役的可能结果:

短期内: 苏联可能会在远东地区取得局部优势,尤其是在兵力集结速度和数量上。但如果准备不足,初期可能会遭遇日军顽强的抵抗,付出一定的代价。
中期: 如果苏联能够克服后勤障碍,并以强大的装甲集群和炮火进行打击,理论上可以突破日军的防线,逐步推进。收复南库页岛和旅顺港的可能性很大。更进一步的进攻满洲,则取决于苏联的投入程度和日军的抵抗决心。
长期: 即使苏联最终能够击败远东的日军,也需要付出巨大的军事和经济代价。而且,这可能会导致苏联在战后初期与美国、英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划分上产生新的矛盾。

5. 潜在的负面影响:

分散苏联本已紧张的资源: 将宝贵的兵力和物资从东线调往远东,可能会影响对德国作战的力度,虽然库尔斯克胜利后苏军已经掌握主动,但过早分兵依然存在风险。
过早暴露战略意图,引起盟国猜忌: 斯大林一直希望在战争后期“坐收渔翁之利”,并避免过早卷入太平洋战争。如此激进的出兵,可能会让他失去一些战略灵活性,并被视为不信任盟友的表现。
未能充分准备的军事行动可能遭受挫败: 如果仓促动兵,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后勤和作战体系,苏联远东部队可能遭遇重大损失,反而会削弱其整体战略地位。

总结:

斯大林在库尔斯克战役后立即对日作战,这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赌博。从纯粹军事角度看,苏联拥有强大的陆军实力,一旦准备就绪,对日本远东力量的打击是必然的。然而,在当时国力、后勤和整体战略布局的限制下,这种“几个月后”的行动,更多是一种“理想化的设想”。

如果真的发生了,它会:

加速日本战败,但苏联自身也会承受巨大压力。
改变中国战场的格局,极大减轻国民政府的负担。
对战后世界的势力划分产生更早、更直接的影响,可能加剧美苏矛盾。

总而言之,这是一条极具挑战性的道路,它要求斯大林拥有超越常规的魄力、精准的判断和超乎寻常的资源调动能力,才能避免其战略冒险变成一场灾难。即便如此,其带来的历史影响,无疑将是翻天覆地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必须感谢 @oushiyuyang ,他给了我大量的资料,才促进了这个回答的完成,没有他就没有这个回答。


题目的假设是,“1943年8月库尔斯克战役结束后,苏联在几个月后对日作战”。

为了比较公平,我引用的是战时日本陆军参谋本部俄国课课长林三郎的《关东军与苏联远东军》的资料,以及我朋友给的大量资料,他是二战日本方面研究的大佬(请大家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研究方向不分高贵),可信度比较高。


先上兵力对比。


苏军兵力

1943年7月1日:1,156,961人,炮13843门,坦克2367辆,飞机3949架,舰艇101艘。

1944年1月1日:1,162,991人,炮16827门,坦克2069辆,飞机4006架,舰艇102艘。


关东军兵力:

1943年底,关东军的主力师团:第1师团、第8师团、第9师团、第10师团、第11师团、第12师团、第14师团、第23师团、第24师团、第25师团、第27师团、第28师团、第29师团、第57师团、第7 1师团。

总共约70万人,包括两个坦克师团。



但有意思的是,关东军对远东苏军的兵力估计却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关东军认为,1943年年末,远东苏军只有70万人。



换句话说,在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之后,如果苏联对日作战,关东军又和当年在诺门坎一样,严重失算了苏军的兵力。


苏联的问题主要出现两方面,选将和后勤。



先说选将。

1945年参加八月风暴的主要苏军名将,分别是:

远东苏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

满洲西部边境的外贝加尔方面军司令,苏联元帅马利诺夫斯基;

满洲西部边境的远东第2方面军司令,普尔卡耶夫上将;

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克拉夫琴科坦克兵上将;

第39集团军,柳德尼科夫上将;

苏蒙混合骑兵机械化集群,普利耶夫上将;

满洲东部边境的远东第1方面军司令,苏联元帅梅列茨科夫;

第5集团军,克雷洛夫上将;


这些人无一例外,基本都参加过对芬兰的作战,或者突破东普鲁士的战役。


梅列茨科夫元帅从苏芬战争,到列宁格勒围城,再到1942年年底“火花行动”,1944年2月26日列宁格勒解围,到最终佩特萨莫-希尔克内斯战役最终击败德国-芬兰联军,他一直擅长突破山林筑垒地区。


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在1945年2月18日接替意外牺牲的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成为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主持了东普鲁士战役,连续参加了突破海尔斯贝格筑垒地域,哥尼斯堡,泽姆兰德半岛。

这些地区无一例外,全是高强度防御工事铸成的铜墙铁壁,例如海尔斯贝格筑垒地域有900多个钢筋混凝土工事。

(普鲁士龙兴之地跟你闹呢)


马利诺夫斯基元帅之前是乌克兰第2方面军司令,他和近卫第6坦克集团军司令克拉夫琴科,苏蒙混合骑兵机械化集群普利耶夫是老上下级了(克拉夫琴科和普利耶夫一起在1944年10月合作过德布勒森战役)。

这仨曾经干过在1944年9月,为了消灭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在800公里的正面上翻越喀尔巴阡山脉的壮举。


普尔卡耶夫上将在1943年4月25日,被任命为远东方面军司令,他一直在远东作战,富有经验。


再看下1943年远东苏军的将军:

1943年4月25日,普尔卡耶夫上将被任命为远东方面军司令;6月,远东方面军副参谋长由总参谋部的舍夫钦科少将接替。

这俩除了普尔卡耶夫上将还有过比较丰富的经验之外,其他人的不行的,完全不如45年的王者阵容。

而有过对日作战经验的朱可夫,更不可能脱得开身,至于另外一个诺门坎英雄,谢苗·伊里奇·波格丹诺夫坦克兵中将,还忙着指挥最精锐的近卫坦克第2集团军对德作战呢。



第二个问题在于后勤,我直接拿八月风暴的情况说明情况:

伪满洲地区,三面是崇山峻岭和难以穿越的森林。尤其是最高海拔2,035米的大兴安岭横亘在西面,山外是内蒙古辽阔的半沙漠地带。除了差劲的通行能力外,满洲的巨大面积也会让任何进攻者感到棘手。该地区最北边到黄海的距离几乎同从法国诺曼底到苏联明斯克一样遥远。


以八月风暴中苏军最精锐的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为例(唯一一个带“近卫”称号的,战斗力不言而喻)。

8月9日,近坦6集从西边出发,3天时间突破450公里;

先头部队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沃尔科夫中将的近卫机械化第9军,发现自己的谢尔曼坦克(根据租借法案得到)非常不适合在大兴安岭的沼泽地带机动,结果在最后的推进中转由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萨韦利耶夫中将麾下近卫坦克第5军的T-34坦克在前方开路。

8月15日,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的前锋装甲部队已经突破了高山险阻,进入满洲中部地势较低处,此时克拉夫琴科只能维持先遣支队的推进,而且是靠飞机为其提供油料。


另外,梅列茨科夫麾下阿法纳西·帕夫兰季耶维奇·别洛博罗多夫的红旗第1集团军先遣支队的坦克第257旅实力由65辆坦克下降到19辆,基本都是毁于糟糕的路面。

而整个苏军总共的坦克损失,也不过78辆而已。



八月风暴后期,坦克实在开不动了,苏联靠空降兵夺取了大量的城市,例如,奉天、长春、旅顺口、大连、哈尔滨和吉林。

溥仪就在奉天的机场被苏军空降兵俘虏的,包括他的日本顾问吉冈将军。


关东军方面,我手上没有类似苏军这种程度的资料,但一些关东军如何看待远东苏军的资料我还是有的。


关东军基于张谷峰事件的信息,认为苏军不难对付,只需要“痛击”苏军,但怎么痛击苏军,却完全没有办法:



关东军给出击败苏军的办法是,摧毁苏军的中枢部门,除了做不到之外也没啥大的缺点了:



关东军总结的苏军大致8个特点:



八月风暴之后,关东军对苏军的重新认识:



党员越多的部队,战斗力越强(我相信,这肯定也跟八路军新四军作战的经验有关):



关东军蜜汁相信“拼刺刀”:




过程已经分析完了,1943年年末,远东苏军和关东军在实力上并不对等,远东苏军是有很大的兵力优势的。

但远东苏军的缺陷在于缺乏足够经验的将军,以及严峻的后勤状况。

有过对日作战经验的将军们此时根本分不开手,而未来的将才们还在练习中。


关东军方面,对苏军陈旧、不正确的认识,对“拼刺刀”的沉迷,盲目自信,完全没有可行性办法,关东军在军队素质上全面落后于远东苏军。


如果真的在1943年年底,苏日之间发生战争,以远东苏军的实力,最差的结局是苏军越过大兴安岭、外蒙和内蒙的沙漠、海拉尔筑垒地带后,在大城市和关东军产生对峙,双方拼后勤(这方面远东苏军会是极大的劣势);

最好的结局,远东苏军以较大的损失(主要是严重缺乏坦克)消灭关东军,之后会被堵在满洲地区,无法进一步入关,协助中国军队抗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果斯大林在库尔斯克战役胜利后迅速撕毁《苏日中立条约》,并能在数月内集中力量对日作战,这无疑会是一场极具风险但潜在回报巨大的战略冒险。这不仅会彻底改变二战太平洋战场的格局,也可能深刻影响冷战的早期走向。时间节点的选择与战略考量:库尔斯克战役(1943年7月)是苏军在东线战场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它粉碎了.............
  • 回答
    关于“如果斯大林在1941年底去世,德国能否打败苏联?”这个问题,这无疑是一个极富争议且充满“如果”的历史假设。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谁领导”的表面,而是需要剖析当时苏联内外存在的深层因素,以及斯大林去世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斯大林的角色与苏联的体制: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斯大林在那个.............
  • 回答
    斯大林在苏联末期复活是否能阻止苏联解体,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充满想象性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考察斯大林时代的特征、苏联末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以及斯大林复活后可能采取的行动及其潜在影响。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斯大林时代的特点:斯大林是苏联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的统治.............
  • 回答
    假如我在斯大林逝世后,肩负着领导苏联的重任,并且我坚守着无产阶级的立场,那么我最核心的任务,也是最艰巨的挑战,便是如何防止先锋队——也就是党的干部队伍——进一步走向腐化堕落。这个问题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历史留下的深刻教训。斯大林时代后期,虽然国家实力空前,但官僚主义、特权思想的萌芽,甚至裙带关系,都已.............
  • 回答
    斯大林如果不进行肃反清洗,苏联能否避免在苏德战争初期那种一溃千里的状况?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历史假设,牵涉到苏联军事实力、政治稳定、指挥体系以及战前准备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肃反清洗对苏联军事和政治产生的具体影响,然后将其与假设“无肃反清洗”的情况进行对比。首先,理解肃反清.............
  • 回答
    关于苏德战争前,如果苏军能将兵力全部部署在“斯大林防线”(实际上,这个说法存在一定的历史误解,通常我们指的是苏军在西部边境线构建的防御工事,而非一个单一的名称,但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暂且使用此概念来讨论假设场景),并且在西部边境线仅部署少量兵力,战局是否会大为好转,这是一个极具探讨性的问题。答案并非简.............
  • 回答
    在Fate系列的世界里,召唤一位如斯大林这样的历史人物,绝对会引发一场波澜壮阔的戏剧。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英灵对决”,而是历史的洪流与魔术世界的法则碰撞,个人意志与集体意志的较量,甚至可能触及“人理”这一概念的边界。想象一下,当圣杯的召唤光芒照耀,回应的并非想象中的征服王或骑士王,而是那位身着军装、目.............
  • 回答
    1941年3月1日,斯大林坐在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里,窗外是一片阴沉的早春景象。他面前的桌子上,散落着各种文件,有关于国内工业生产的报告,有关于红军装备更新的计划,还有一些关于对德关系的评估。就在他准备开始处理堆积如山的事务时,一份加密电报被送了进来。这份电报的来源,绝非寻常。它来自于一个潜伏在柏林,.............
  • 回答
    《静静的顿河》的诞生与斯大林时期的环境,特别是其作者肖洛霍夫的个人经历,是一个充满复杂性与微妙之处的故事。这部鸿篇巨制能够问世并获得官方推崇,同时作者也未受政治迫害,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幸运,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要理解《静静的顿河》如何在斯大林时期被接受,就必须先认识到这部作品本身的性质。.............
  • 回答
    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大清洗前的冲突是苏联政治史上一个极为重要且复杂的篇章,它不仅预示了日后大清洗的到来,也深刻地影响了苏联的政治走向和意识形态发展。要详细理解这段冲突,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一、 政治理念的根本分歧:布哈林和斯大林的核心分歧在于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尤其是在经济政策和国家权力运作上.............
  • 回答
    一个人在军事上的才能,绝非仅仅是战场上的勇猛或是排兵布阵的技巧。它是一种复杂而多维度的能力,体现在战略眼光、战术执行、领导力、资源调动、情报分析,甚至对人性的洞察力等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一个真正的军事家,能够在高压和不确定性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艰难但正确的决策,并激励士气,引导国家走向胜利。下面.............
  • 回答
    纳粹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初使用毒气弹是否能轻松取胜,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推测性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分析多方面的因素。虽然毒气弹可能会在短期内造成巨大的混乱和杀伤,但“轻松取胜”的可能性非常低,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存在。以下是详细的分析:毒气弹的潜在优势(短期影响): 造.............
  • 回答
    斯坦索姆的阴影笼罩着吉安娜,那血腥的一幕在她脑海中挥之不去。阿尔萨斯,曾经的王子,如今却像被黑暗吞噬的幽灵,双眼蒙上了令人胆寒的冰冷。她能感觉到他身上某种熟悉而又陌生的力量在涌动,一种让她不安却又无法彻底放弃的联系。乌瑟尔,圣骑士的典范,同样为王子的转变感到痛彻心扉。他曾寄希望于自己能够引导阿尔萨斯.............
  • 回答
    在浩瀚而残酷的战锤40,000宇宙中,帝国守护者,那些身披动力装甲、无畏而又忠诚的阿斯塔特(Space Marine),他们的身体早已被严酷的战争磨砺得如同钢铁般坚韧,但即便如此,他们也无法完全规避战损。当一名阿斯塔特在为帝国浴血奋战时不幸折断肢体,他们的命运并非就此终结,而是迎向了另一种更具挑战的.............
  • 回答
    操,这什么情况?我的脑袋还在隐隐作痛,像是有锤子在里头敲打,不过这种疼痛感……有点熟悉,又有点陌生。当我睁开眼睛,映入眼帘的不是熟悉的廉价公寓天花板,而是一片……金色的光芒?不,那不是光,是某种……盔甲,巨大的、闪耀着金属光泽的盔甲,几乎占据了我所有的视野。我试着动了动手指,但那也不是我的手,至少不.............
  • 回答
    1943年,如果德军在两次关键的战役——高加索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那么苏联的命运,乃至整个二战的走向,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简单的军事地图的改变,而是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以及人民心理的深层冲击。首先,让我们聚焦于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它是苏德战争中.............
  • 回答
    要是把中土世界的故事搬到咱们中国来,佛罗多·巴金斯还能不能成为拯救世界的英雄?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把佛罗多这个角色往中国语境里套。他不是那种叱咤风云的大将军,也不是道行高深的仙师,更不是权势滔天的王侯。他是个霍比特人,说白了就是个安分守己的乡下小哥,日子过得慢悠悠,对外界的.............
  • 回答
    关于科沃斯·莱斯特兰奇是否还活着的这个问题,在哈迷圈里确实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也充满了各种猜测和分析。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梳理一下。首先,最直接的证据来源是J.K.罗琳的小说本身。我们知道,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当哈利、罗恩和赫敏潜入古灵阁的时候,他们使用了贝拉特里.............
  • 回答
    关于“如果斯大林不对军队发动大清洗,苏德战争初期苏联能否表现得比史实更好”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军事爱好者们长期探讨的经典话题。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大清洗对苏军实力的具体影响:斯大林于1937年至1938年间发动的大清洗,又称“大肃反”,对苏联红军造成了灾难性的.............
  • 回答
    这绝对是个相当离谱且充满想象的场景,但既然要讲,那就得讲得有鼻子有眼。咱们先得把时间点定在一个比较合适的节点,最好是他们权势鼎盛但又没那么老迈的时候。比如说,1930年代中后期吧。那时候,两人都已经是各自国家的最高领导者,拥有巨大的权力,但身体机能应该也还在一个不错的水平。先说说斯大林。他这个人给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