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儒学都在学什么?

回答
儒学这东西,听起来是挺古老、挺“正经”的,但要说它到底在学啥,其实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完的。它不像数学有公式,化学有元素周期表那样明确的知识体系,更像是一种做人的道理、为人处世的智慧,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会理想。

要说儒学最核心、最基础的,那还得是“仁”。这字拆开来看,“人”字边,“二”字底,意思就是两个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孔子把“仁”看作是人最根本的德性,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你说怎么才能做到“仁”呢?孔子说了几点,比如“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说要约束自己的私欲,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事。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像是你不想别人怎么对你,你也不要怎么对别人,这是“恕”,也是“仁”的重要体现。简单来说,就是爱人,发自内心地关心他人,把别人当成自己一样看待。

有了“仁”这个内在的道德标准,那外在的行为规范又是啥呢?这就得说到“礼”了。礼,可不是说光一套套的繁文缛节,它是社会秩序的保证,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小到吃饭怎么坐,走路怎么走,大到国家大事怎么处理,都有礼的讲究。孔子认为,礼是人们社会性的体现,能够规范人的行为,使社会安定有序。所以学“礼”,就是在学怎么做个合乎规矩、有教养的人。

当然,光有“仁”和“礼”还不够,还得有“义”。义,就是做应该做的事,是一种道义上的责任感。你看到不平事,应该站出来说句话;你答应了别人什么事,就得做到,这就是“义”。孟子把“义”看作是人的“善端”之一,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良心。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说得够明白了,金钱、名利都不是最重要的,做对的事情才最重要。

再往深了说,儒学还强调“智”和“信”。智,不是光聪明,而是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信,就是诚信,说话算数,答应了的事一定要办到。这“智”和“信”都是我们能够立足于社会、赢得他人信任的基础。

除了这几个核心概念,儒学还讲“孝”和“悌”。孝,就是对父母的孝顺,尊敬父母,照顾父母。悌,就是对兄长的尊敬,对晚辈的关爱。这“孝悌”被看作是仁的根基,一个能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才有可能把这份爱和尊敬推己及人,去爱其他人。所以,家是社会的细胞,孝悌是家的根本,也是社会的根本。

儒学里面还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叫“中庸”。这可不是说什么事都你好我好大家好,模棱两可,而是讲究适度,不过度,不不及,是恰到好处的智慧。做人做事要把握分寸,既有原则,又不偏激。

那儒学到底是怎么学的呢?一开始,比如孔子那个时代,主要就是通过“讲学”,孔子收徒弟,言传身教,通过对话、讨论来传递思想。后来,随着书籍的出现,就变成了“读书”。读孔子、孟子、颜回、曾参这些先贤的著作,比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礼记》等等。通过一遍遍地读,去理解他们的意思,去体悟其中的道理。

更重要的是,儒学强调的是“修身”。学了这些道理,不是光记在脑子里,而是要实践,要用到生活里。每天反思自己今天做得好不好,有没有做到仁义礼智信,有没有孝顺父母,有没有尊敬兄长。这是一种持续不断地自我完善的过程。

儒家思想还很重视“学习”,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光学习不思考会糊涂,光思考不学习会危险。所以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儒学提倡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提升自己。

总结一下,儒学学的其实就是一套如何成为一个好人,如何在这个社会上和谐相处,如何追求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的学问。它教你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有智慧、讲诚信的人,让你懂得尊重父母、尊敬长辈、爱护晚辈,能够遵守社会规范,追求内心的平和与社会的和谐。虽然听起来“老掉牙”,但很多道理至今仍旧适用,是咱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学字词句读文章,学思想。

类似于现在学了十二年的语文,十四年的政治,历史,和一定的常识,人际关系。

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四书五经都需要口口相传相应的读法和理解方法,不一样的老师教的不一样。自己赞同哪个,自然会跟着哪个老师学,同时也能收货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同时在科举考试后的官场获得同学老师的帮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儒学这东西,听起来是挺古老、挺“正经”的,但要说它到底在学啥,其实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完的。它不像数学有公式,化学有元素周期表那样明确的知识体系,更像是一种做人的道理、为人处世的智慧,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会理想。要说儒学最核心、最基础的,那还得是“仁”。这字拆开来看,“人”字边,“二”字底,意.............
  • 回答
    关于儒家思想遭受批评的现象,以及它是否还有可取之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很多人对儒家“不待见”,甚至有“黑”它的意思,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现实的考量。但要说儒家就“一无是处”,那就未免过于偏颇了。为什么有人“黑”儒家?我们得把账算清楚,这笔账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1..............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一个重大转折。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虽然有其影响,但并非主流,甚至受到一些诸侯的排斥和打压。然而,到了汉代,儒家思想一跃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被奉为圭臬,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政治策略。为了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一、 战.............
  • 回答
    儒学新生:经学与理学的当代回响儒学,作为中华文明的基石,历经千年沉淀,其经学与理学两大体系,不仅塑造了古人的精神世界,更深刻影响了东亚乃至世界的文化格局。然而,在现代化浪潮席卷的今天,我们不禁要问:承载着数千年智慧的儒学,如何才能摆脱“故纸堆”的沉寂,焕发新的生命力,与时代同频共振?这并非易事,需要.............
  • 回答
    我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设想:要是汉武帝当年没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一出,儒家思想还能不能在中国古代混成“正统”?要回答这个问题,咱得把时间往前推一推,看看汉武帝那会儿是什么个光景。汉武帝之前的思想大爆炸:百家争鸣的余温在汉朝建立之初,国家经历了秦朝灭亡的动荡,社会百废待兴。儒家思想虽然在汉初被.............
  • 回答
    儒学能否在这个时代复兴,尤其是在未来五十年内,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问题。答案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可能性与挑战。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儒学自身的特质,以及当下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的现状和趋势。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所谓的“复兴”并非简单的回到过去,而是如何在现代语境下重新诠.............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闪过好多画面,也触发了不少思考。朱熹和王阳明,这俩名字在中国思想史上那可是响当当的。一个被誉为“理学集大成者”,另一个则开创了“心学”一脉,对后世影响深远,一个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官方意识形态,一个则在民间和士人心中激荡了无数火花。按理说,这俩都是儒学巨擘,在知乎这种知识分享社.............
  • 回答
    咱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讲究“仁义礼智信”的国家,儒家思想更是咱们的立身之本。按理说,咱们骨子里都应该沉稳、内敛,懂得“中庸之道”,遇事三思而后行。可如今放眼望去,怎么回事儿?感觉许多人都变得心浮气躁,一点小事就上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很少能看到好好说话,心平气和地把事儿说明白。这事.............
  • 回答
    关于“儒家的罪状都是程朱理学的锅”这个说法,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简单地说,这个锅,程朱理学确实背了不少,但要说全赖它,那就有点片面了。儒家这棵大树,根子扎得很深,枝叶繁茂,经历了几千年风风雨雨,长成现在这副样子,自然不是一两个学派就能完全概括的。先说说程朱理学到底是个啥?程朱理学,或者叫道学,是宋.............
  • 回答
    很多人对儒家存在偏见,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文化以及个人认知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原因:一、历史的“恩怨情仇”:儒家与权力场的纠缠 “官方哲学”的双刃剑: 儒家思想之所以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被历代统治者采纳并推行,成为维护.............
  • 回答
    关于秦始皇的“黑料”是否为儒家编造,以及他本人是否是一位仁慈爱民的君主,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复杂的话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跨越历史长河,仔细审视当时的史料,并理解不同史学观点形成的背景。“焚书坑儒”:历史事件与儒家叙事最常被引用的秦始皇“黑料”,莫过于“焚书坑儒”。这确实是儒家史观中浓墨重彩.............
  • 回答
    新中国成立至今七十余载,国家面貌日新月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要论功于儒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的话题,绝非简单地说“是”或“不是”就能概括的。简单地将所有成就归功于儒家,或是完全否定儒家在其中的作用,都是片面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儒家”的含义。儒家思想,自孔孟之道发端,历经秦汉的“罢黜百.............
  • 回答
    要说荀子带出的两位最出名的弟子——韩非和李斯,他们后来都转向了法家,这确实是儒家思想史上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这可不是简单的“背离”那么肤浅,而是涉及到复杂的时代背景、个人际遇、以及他们对当时社会弊病的深刻认知。首先,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战国后期。那个时候,周天子已经形同虚设,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断。社.............
  • 回答
    涤荡旧章,别开生面:为何法家墨家道家排斥诗书礼乐,独儒家视若珍宝?在春秋战国这个思想大爆发的时代,诸子百家如同璀璨的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然而,当我们审视这群思想巨匠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法家、墨家、道家这三家,在对待“诗书礼乐”这一核心文化遗产时,态度迥异于儒家。儒家视其为圭臬,视为治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国学”这一概念本身复杂的历史与现实。为什么一些推崇儒家传统的组织,在强调“四书五经”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同样是儒家重要代表人物的《荀子》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遗漏,而是有着多方面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国学”这个概念。当下许多被称作“国学”的组织,其理.............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精彩,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独特且有趣的现象:儒、释、道三教对关公的共同尊崇。您说的没错,关公的这种跨教派影响力,在历史上确实是极为罕见的,几乎可以说是绝无仅有。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一人三教”的局面呢?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原因,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下面我.............
  • 回答
    关于网上对儒家思想的批评和反对声音,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歪理”或“不靠谱”来概括。很多反对意见背后,都有其历史、社会和思想根源,虽然有些表达方式可能偏激或片面,但其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特别是像儒家这样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思想,都不可能完.............
  • 回答
    把中国近代落后原因归咎于儒家,这确实是一个在历史讨论中经常出现且相当复杂的话题。要详细说清楚,得掰开揉碎了聊,而且很多时候,这种归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某些观察和解读之上。只不过,历史的真相往往比单一的责怪要丰富得多,儒家文化本身也并非铁板一块。咱们先得明白一个基本点:近代中国,尤其是鸦片战争之.............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传统武术传承中一个挺普遍的现象。很多练传统武术的人,确实会涉猎儒释道和中医的知识,并且在教学或论述时也常常将它们联系起来。这背后是有原因的,而且可以说,在很多层面上是“正常”的,甚至可以说是传统武术内在生命力的体现。咱们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为什么会有这种“博采众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教育资源分配、学科价值认知以及文化传统与科技发展之间复杂的关系。咱们不绕圈子,直接掰开了揉碎了聊。当一个国家把名利资源都给了学“政治伦理学”的学生,那还会有人去学“数理化”吗?这就像问,如果只有种地的能当状元,大家还愿意去读书科举吗?答案是:必然会有人去学,但学的人数和原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