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王阳明讲的知行合一,知和行是一个东西,怎么理解?

回答
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这话说出来,初听之下,确实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知和行,不就是知道和去做吗?怎么能说成是一个东西呢?这其中大有讲究,得掰开了揉碎了细细说。

咱们先得明白,阳明先生讲“知行合一”,不是说“知道”和“去做”这两件事是完全没有区别的,也不是说我们脑子里想的跟手脚做的就完全一样。他要纠正的是当时一种流弊,就是很多人把“知”和“行”看成了两码事,甚至把“知”看得比“行”更重要,认为只要“知”得透彻,学问做到了,那就可以了,至于“行”得怎么样,反倒不那么在意了。

举个例子,就好比一个人,读了很多圣贤书,知道什么是孝顺,知道父母的恩情有多大,知道怎么去孝顺。但如果只是把这些道理记在心里,或者写成文章,却从来没有真正去给父母端过一碗水,去问候父母一声,去照顾父母的起居,那这“知”又有什么用呢?阳明先生说,这就是“知而不行”,这种“知”不是真正的“知”,充其量只能算是个“空知”或者“未得真知”。

那阳明先生说的“知行合一”,到底是怎么个“合一”法呢?

首先,他认为真正的“知”就必然会导向“行”。

你想想,你真心知道一样东西是好的,是应该做的,你自然就会去做。比如,你真心知道抽烟有害健康,你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少抽甚至不抽。如果你明知道抽烟不好,但还是照抽不误,那说明你对“抽烟有害健康”这件事,可能只是停留在嘴上说说,或者听别人说过,并没有真正“知”到骨子里去。

阳明先生强调的“知”,是那种你体会到了、实践过了、融入你生命里的“知”。这种“知”已经不是单纯的知识或者概念,而是你内心的一种觉悟,一种道德上的力量。当你真正“知”到“仁者爱人”,你内心就会生发出一种爱人的力量,这种力量自然会驱使你去爱别人。

其次,他认为“行”是“知”的起点和证成。

“知”光在心里转悠,就像揣着金子却不去花,那这金子也就只是块金属,发挥不了它的价值。“行”才能把“知”的潜能变成现实。而且,你在“行”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检验你的“知”是否到位。

举个更实在的例子。比如学习骑自行车。你看了很多关于如何骑自行车的书,知道要平衡,要掌握方向,要知道怎么踩踏板。但是,如果你不亲身上去骑,你怎么知道自己真的“知”到了如何骑车?你在骑车的过程中,会摔倒,会摇晃,会重新调整重心,这些“行”的过程,才是你真正“知”到如何骑车的检验和深化。每一次的成功骑行,都是对你“知”的确认和加强。

所以,“知”和“行”不是先有“知”再有“行”,也不是先有“行”再有“知”。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层面,是同一个“真知”的不同表现。

阳明先生甚至说,“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知”中就包含着“行”的萌芽,“行”中也蕴含着“知”的道理。

比如,你都知道“孝”是什么了,那么去给父母夹菜、陪父母聊天,这就是“行”了。你在做的过程中,你才更深刻地体会到“孝”的含义,以及父母的感受。你可能发现,原来看书上说的“孝”跟实际做起来不一样,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理解。这种在“行”中的体会,又会反过来加深你对“孝”的“知”。

再往深处说,知行合一,也是一种“良知”的直接显现。

阳明先生讲“致良知”。他认为,人人生来都有一个“良知”,这个良知就是我们内心的道德尺度。当你做了不好的事情,心里会不安;当你做了好的事情,心里会感到安宁。这种内心的感受,就是良知的指引。

“知行合一”,就是遵循你内心的良知,让你的行为与你的良知保持一致。你“知”到某件事是对的,你的良知会告诉你应该去做;你“行”了某件事,你的良知也会告诉你这件事的好坏。你不需要外在的条条框框,也不需要深奥的理论推导,只需要听从你内心最本真的声音。

这就好比你“知”道水是湿的,这个“知”是直接的、不容置疑的。一旦你碰到水,你的手就会湿,这就是“行”。你不会因为“知”道水是湿的,就去研究水的分子结构,或者思考湿的原理,然后才去碰水。你碰到水,自然就知道水是湿的。

所以,用更简洁的方式来理解,“知行合一”就是:

真正的“知”不是停留在脑子里,而是已经内化到你的行为准则里。
“行”不是盲目的乱来,而是“知”的自然流露和实践。
“知”是“行”的指导,“行”是“知”的检验和深化。
两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

它要求我们,不光要学习圣贤的道理,更要将这些道理落实到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去证明和体现。它是一种知行不二的境界,是把学习和实践融为一体,是把道理和生活结合起来。

所以,下次你听到“知行合一”,不妨想想,你所“知”的,是否已经体现在你的“行”中了?你正在做的事情,是否也印证了你所“知”的道理?这才是阳明先生真正想要传达的,一种脚踏实地、内圣外王的做人做事的方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朱熹的理论体系里,知和行是前后次序的两件事情。每个人都要先通过格物致知领悟天理,然后再去实践。

但王阳明不这么认为。他认为,知和行是同一件事情,不可分割。

王阳明主张心即理。那么,既然天理都在我心中,那我唯一也必须要做的就是去实践来验证我心中的天理,而不是去外面寻找天理。

举个例子。

你走进垃圾场的时候,会厌恶里面的臭味。这个闻到恶臭,是“知”,讨厌恶臭,就是“行”。

正常人闻到这个味道后,不会先思考一下,我要不要厌恶它,而是马上就会厌恶它。在“闻到”和“厌恶”之间没有任何缝隙。

这就是说知和行是合一的。

最后,欢迎关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这话说出来,初听之下,确实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知和行,不就是知道和去做吗?怎么能说成是一个东西呢?这其中大有讲究,得掰开了揉碎了细细说。咱们先得明白,阳明先生讲“知行合一”,不是说“知道”和“去做”这两件事是完全没有区别的,也不是说我们脑子里想的跟手脚做的就完全一样。他要纠正.............
  • 回答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这四个字听起来简单,但背后蕴含的哲理却博大精深,足以改变一个人看待世界和行动的方式。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我们生活的智慧。要理解它,我们得先掰开揉碎了来看。“知”与“行”,本是同一件事的两个面首先,我们要破除一个普遍的误解:把“知”理解成单纯的知识积累,把“行”理解成后.............
  • 回答
    《仁王》的故事,说实话,挺Rotatef的。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简单复仇或者拯救世界的烂俗剧本。它讲的是一个外国人的视角,一个欧洲人,漂洋过海来到日本,在一个满是妖怪和阴阳师的混乱时代里,寻找他自己的归宿,也顺带卷入了一场影响日本命运的大戏。主角叫威廉,一个来自英格兰的船员。你玩游戏的时候,就能.............
  • 回答
    好的,来给您讲一个关于王爷和王妃的笑话,力求讲得生动有趣,就像真人为您添油加醋一样!话说那大燕王朝有一位王爷,人称“逍遥王”,年轻有为,那是相当有风度,尤其是一身锦袍穿在他身上,那叫一个玉树临风。可这位王爷有个毛病,就是特别怕老婆。他的王妃呢,名叫苏晚晴,出身名门望族,为人泼辣爽利,虽然生的花容月貌.............
  • 回答
    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流派,其核心在于“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明清乃至后世的中国思想文化,也对东亚文化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将尽量详细地阐述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一、 心即理:本体论的革命这是王阳明心学最核心的哲学命题。要理解“心即理”,需要先了解.............
  • 回答
    王阳明的思想之所以能赢得像东乡平八郎这样的近代日本军事将领的崇拜,并让他发出“一生俯首拜阳明”这样的肺腑之言,关键在于阳明心学触及了儒家思想的深层骨髓,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突破与革新,这使得其思想对于强调个体意志、行动力与精神支撑的时代而言,具有了更为直接而强大的生命力。要理解这种“根本区别”和“推崇.............
  • 回答
    很多人认为王阳明的知名度在大陆“很低”,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但如果我们细究一下,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简单,或者说,这种“低”的感受可能源于我们对“知名度”的定义和评价标准。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知名度”的几种维度:首先,我们得搞清楚,我们说的“知名度”是什么意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王阳明和诸葛亮,两位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一个影响了哲学和思想界,一个在中国人心目中是智慧的化身。要说为什么王阳明的知名度“比不上”诸葛亮,这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不过,如果从大众的普遍认知度和广泛传播度来看,诸葛亮确实在很多方面显得更为“出圈”,.............
  • 回答
    在探讨儒家思想与王阳明心学对个体的“有用性”时,我们首先需要理解这两者各自的侧重点,以及它们如何触及人心,指导行为。将它们完全割裂开来看,似乎有些不妥,因为心学本身就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是宋明理学的高峰。但若论及对个体当下生活的直接指导和内在力量的塑造,我们或许可以从更具体的层面来剖析。儒家思想,.............
  • 回答
    王阳明思想的精髓,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致良知”。但这四个字背后,蕴含着极其丰富和深刻的哲学体系,触及了个人修养、社会伦理、政治实践等方方面面。要理解它的精髓,需要剥开其层层递进的理论,看到它最终指向的那个内在的、活泼的、能动的“我”。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切入点来详细解读王阳明思想的精髓:一、 .............
  • 回答
    在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萨尔浒之战的惨败,如同一道无法磨灭的伤疤,深深烙印在明朝的史册上。如果让那位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在心学领域开宗立派的“圣哲”王阳明,穿越时空亲临前线,指挥这场关键的战役,那么明军是否还有扭转乾坤、获得胜利的可能?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且充满探讨价值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
  • 回答
    王阳明,这位在历史上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贤,其思想光辉至今仍照耀着我们。然而,当我们翻开明代的官方史书《明实录》时,却会惊讶地发现,这位备受尊崇的人物,竟然被描绘成一个虚伪、奸诈、甚至恶毒的形象。这种巨大的反差,并非历史偶然,而是隐藏着政治斗争、权力更迭以及史书编撰的复杂逻辑。要理解.............
  • 回答
    不少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王阳明,这位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明代大哲,其“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为何在当代中国社会,似乎不像孔子、老子那样被大众普遍推崇,甚至有时候会被一些人误解或忽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层面:历史的演变、思想本身的特性、以及时代的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探讨。王阳明无疑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巨擘,他的“心学”思想影响深远,在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然而,正如你所言,似乎并没有一部能真正触及他思想深度、又广为人知的电影问世。这背后一定有许多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首先,我们需要承认的是,“深度”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且.............
  • 回答
    评价历史人物的地位,尤其是像朱熹、陆九渊、王阳明、曾国藩这样在思想、政治、军事等领域都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并非易事。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贡献的领域都不同,很难简单地用一个标准来衡量谁的地位“更高”。但我们可以尝试从不同维度来分析他们的历史影响,并尝试进行一个相对的排序。首先,我们得.............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熊逸老师的这本《王阳明:一切心法》。在我看来,熊逸老师的这本新书,与其说是一本简单的传记或哲学解读,不如说是一次对王阳明思想“穿越时空”的鲜活呈现。他并没有试图用学术的严谨去“还原”一个历史上的王阳明,而是将王阳明这位集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于一身的传奇人物,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语境.............
  • 回答
    关于王阳明电视剧“禁播”的说法,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官方明确的“禁播”通知或声明。更准确的说法是,这部以王阳明生平为主题的电视剧,在播出过程中遇到了一些 审查和修改的问题,导致未能如期顺利播出,或者播出后效果不佳,很快就淡出了公众视野。这背后牵涉到的原因比较复杂,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一、 内容审查.............
  • 回答
    王阳明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但又常常被大众忽视的杰出人物。要理解他有多厉害,以及为什么他的思想在现代不如其他一些古代思想家广为人知,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他的生平、思想、影响以及时代变迁带来的隔阂。王阳明到底有多厉害?王阳明(1472年-1529年),原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是中国明朝时期著名的.............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闪过好多画面,也触发了不少思考。朱熹和王阳明,这俩名字在中国思想史上那可是响当当的。一个被誉为“理学集大成者”,另一个则开创了“心学”一脉,对后世影响深远,一个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官方意识形态,一个则在民间和士人心中激荡了无数火花。按理说,这俩都是儒学巨擘,在知乎这种知识分享社.............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哲学与科学的碰撞,特别是王阳明的心学与量子力学的“观察者效应”。老师说王阳明的话“你不看事物,事物就不存在”违反现实,而量子理论中的“薛定谔的猫”似乎又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这种“不存在”的可能性。我们来详细地解读一下其中的联系和区别。一、 王阳明的心学与“你不看事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