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到底如何理解?又怎样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回答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这四个字听起来简单,但背后蕴含的哲理却博大精深,足以改变一个人看待世界和行动的方式。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我们生活的智慧。要理解它,我们得先掰开揉碎了来看。

“知”与“行”,本是同一件事的两个面

首先,我们要破除一个普遍的误解:把“知”理解成单纯的知识积累,把“行”理解成后来的实践。王阳明说“知行合一”,不是说“我知道了,然后我去做了”,而是说,真正的“知”本身就包含了“行”,而“行”也反过来深化了“知”。

打个比方,你看到街边有人摔倒了,你心里知道“应该去扶一把”。这“知道”是什么?它是一种天然的善意,是一种道德的冲动,这种冲动本身就指向了“去扶”这个行动。如果你的“知道”仅仅停留在脑子里,形成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没有那种想要行动的冲动,那它就不是王阳明说的“真知”。

再比如,我们都知道“抽烟有害健康”。这是一种知识。但如果你真的“知”到抽烟的危害,不是停留在理性的分析层面,而是真正感受到它对身体的伤害,感受到那种对健康的渴望,那么“知”自然会导向“不行”。反过来,如果你尝试戒烟,经历了过程的痛苦和坚持,你对抽烟的危害的理解会更加深刻,这又加深了你的“知”。

所以,王阳明认为,“知”不是被动的接收信息,而是内心一种主动的、道德的自觉。 这种自觉一旦产生,它就天然地具备了驱动行动的力量。而“行”也不是盲目的摸索,它是“知”的外在表现,是检验“知”是否真实、是否彻底的唯一标准。

知而不行,只是“未得真知”

王阳明这句话说得非常直白:“知而不行,只是‘未得真知’。” 这句话是理解“知行合一”的关键。

为什么知而不行就不是真知?想想看,我们有多少时候知道“应该早睡早起”,但依旧熬夜?我们知道“应该多运动”,但依旧瘫在沙发上?我们知道“应该对家人多些耐心”,但依旧因为小事发脾气?

这些情况下的“知道”,往往停留在“概念”层面,是一种浅尝辄止的理解。它没有触及到我们内心深处的良知,没有那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这种“知”,更像是一种理性的分析,一种外部的要求,而不是我们内心深处真正涌动出来的东西。

真正的“知”,是那种让你坐立不安,非去做不可的“知”。是那种你一旦明白了,就再也无法忽视的“知”。它是一种道德上的必然,一种生命力的召唤。

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理解了“知行合一”的核心,我们就可以开始将其运用到生活中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变成一个行动的机器,而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找到那个“知”与“行”的结合点。

1. 从“立志”开始,将模糊的“知道”转化为明确的行动意向:

认识到问题: 首先,要对生活中那些不符合自己期望的现象有所觉察。比如,你觉得自己的沟通方式不够好,经常引起误会。
深挖背后的“知”: 不要停留在“我沟通不好”这个事实,而是去思考“为什么我沟通不好”?是因为我缺乏同理心?是因为我容易情绪化?是因为我没有认真倾听?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一些更深层的“知”,比如“真正优秀的沟通需要理解他人感受”、“情绪管理对关系很重要”等等。
将“知”转化为“决心”: 当你真正理解了这些“知”,并且觉得它很重要时,你会自然而然地生出一种“我必须改变”的决心。这就是“知”开始显露出行动的苗头。你可以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志向”,比如“我要做一个能耐心倾听并理解他人的人”。

2. 在行动中检验和深化“知”:

从小事开始实践: 不要想着一步到位。比如,你决心要耐心倾听,可以先从每天和家人交流时,刻意地多问一两个开放式问题,认真听他们说,而不是急着打断或给出建议。
体验过程,感受反饋: 在实践中,你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可能有时候你还是会忍不住打断,或者听了之后反而产生误解。没关系,这些过程本身就是对你“知”的检验。当你发现自己做得不够好时,你会更深刻地理解“耐心”和“倾听”的真正含义,你的“知”也就因此得到了深化。
总结经验,调整行为: 回顾你的实践过程,思考哪些做得好,哪些可以改进。比如,你发现自己在听家人说话时,脑子里会不自觉地想自己的事情,导致听不进去。那么你的“知”就又增加了一层:要主动将注意力拉回到对方身上。通过这种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你的“知”会越来越真实,越来越牢固。

3. 警惕“思而不行”的陷阱:

避免过度分析: 我们常常陷入一种“想得太多,做得太少”的状态。比如,读了很多关于时间管理的书,知道了很多方法,但就是没有实际去执行。这就是“思而不行”。王阳明会说,你对时间管理的“知”还不够透彻。
破除恐惧和懒惰: “知”有了,但“行”却被恐惧、懒惰、习惯等因素阻碍。比如,你知道运动对身体好,但就是懒得动。这时你需要做的,不是去学习更多关于运动的知识,而是要克服内心的阻力,去迈出那一步。这第一步的行动,就是在把“知”转化为“行”。
“知”要融入“心体”: 王阳明说,要将“知”存养在心中,使其成为你内心的一部分。当你真正把“知道”这件事,融入到你的情感和意愿中去,那种行动的力量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比如,你不仅仅是“知道”要孝顺父母,而是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对父母的爱和感激,这种爱和感激本身就会驱动你去行动。

具体场景的应用举例:

工作学习: 你知道“高效学习”的重要性,但总是拖延。尝试从一个具体的小任务开始,比如“今天花20分钟复习某个知识点”。在完成的瞬间,你会体验到那种“完成任务”的满足感,这种体验会加深你对“高效”的理解,并愿意继续尝试。
人际关系: 你知道“真诚待人”很重要,但有时会因为顾虑而有所保留。下次和朋友聊天时,试着敞开心扉,分享一些自己的真实感受。即使对方的回应不尽如人意,但你迈出“真诚”这一步,本身就是对“知”的实践,也让你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健康生活: 你知道“均衡饮食”的好处,但难以抵挡美食诱惑。可以先从每天为自己准备一份健康的早餐开始,体验那种健康的开始带来的活力。这种体验,会让你更深刻地“知”到均衡饮食带来的积极影响,而不是停留在知识层面。

总结来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不是要你做一个完美的行动者,而是要你理解:

真正的“知”是带有行动力量的。
你之所以“知而不行”,是因为你的“知”还不够深、不够真。
要通过一次次的实践去检验和深化你的“知”,让行动成为“知”的载体和证明。
在生活中,关注那些触动你内心、让你产生行动冲动的“知”,并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这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知与行在生命体验中不断螺旋上升的融合。当你真正做到,你会发现,生活中的困惑和挣扎会少很多,因为你的“知”与你的“行”会同步前进,你的行动也会因此变得更加有力量和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道和知道是两回事,很多人面对所谓道理,总是一副哎我知道了知道了,在行动上总是矮子,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知道,这也就是为森么那么多的人对“知道这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有那么深的共鸣。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同样一句话,上士听了,受用,而且实践,之所以如果,就好像成长中的小树需要营养,有营养就会成长很快。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是中士,有些话听了很多年,觉得有道理,却未曾真心体会。

而下士,我们身边有很多,这种人会把所有的文章称为毒鸡汤,因噎废食。

就拿一句简单的话“当你足够努力,全世界都会给你让路”,这句话,在三种人眼里,感觉不同。

上士听过,也经历过这种感觉,就是当你足够努力,做的越多,尝试越多,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机会,遇事积极解决而不是消极对待,很多困难迎刃而解,就会有“全世界给你让路”这种感觉。

中士听闻,觉得有道理,却未曾实际体会。

下士就只会说这是乌鸡汤骗人的我才不信这些垃圾成功学我不信我不听我不听。

知行合一所说,无非就是上士所为。

知道,且能做到,是为知道。

所以这个答案注定没有多少赞。

user avatar

看了一遍当前的回答,感觉不少人上连门都没有摸到。换个说法——你们自己说的东西,你们自己相信吗?

我这里说“相信”,不包括:
1. 你为了证明你的水平不低,觉得有个东西能把事情解释得差不多,你就可以相信。无论这个理论是否真的解决了你的问题
2. 你觉得王守仁很牛逼,信他的话错不到哪里,你觉得相信了。而其中不能解决问题(或者解释)的部分,只是你还没有修炼到,迟早你会修炼到的
3. 王守仁说没说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相信世间有你认为的真理,王守仁肯定在说你认可的那些真理

如果你说的是这些“相信“,那么你干的恰恰是王守仁最不爽的“后儒”们的作为——强奸圣人,滥解圣人之说:

先生曰,人心天理浑然,圣贤笔之书,如写真传神,不过示人形状大略,使之因此而讨求其真耳。其精神意气,言笑动止,固有所不能传也。后世著述,是又将圣人所画摹仿眷写,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远矣。

为了理解王守仁解决的是一个什么问题,你首先要有点基础知识,请先看看这个:
《道德经》讲了什么?为什么它广受推崇? - in nek 的回答

如果你看懂了上面这个基础,你应该会注意到,大部分人(俗人)思考问题,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现实和欲望的关系是什么?“,因为别人的欲望就是你的现实,你自己的欲望很容易改变,然后你就以为别人的欲望是一样(容易改变)的,却不明白别人(们)的欲望是一个“妙”,《道德经》给出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概念空间。清晰地定义了这两者的分野,并用大量的实例来强化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但这个基础哲学交到俗人的手中,他们是理解不了的。虽然这个东西其实真的很简单,但这个世界就是有很多人是抛不开自己的(这可能是造物保护人的需要)。你给他讲“事实”是什么,他永远要关联到自己身上,然后以这个事情(理论上)对自己好不好来判断对错。这样,在这些人身上就存在一个很大的矛盾区:他们发现自己的处事原则常常解决不了问题,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的“理论”什么都解决不了。他们无论成败,都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是什么造成了成功。但他们又向往成功者的策略。而成功者的真正策略是无为(参考这里:老子的「无为」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对任何事都「无为」么? - in nek 的回答),这种策略被他们用他们个人观点来解释,他们的世界就不完满了。就会进化出所谓:存天理,去人欲这样的理论来。

这类理论认为,这个世界是存在绝对真理的,事君有事君的真理,交友有交友的真理,这些道理,是可以被遵循的,只要你按这些道理去做,就能达到成功的彼岸。你要努力去学习这些道理,并去践行,如果你没有做好,是因为你还有人欲,有私心,有私欲,所以才没有做好。只要你做好了,自然问题也就解决了。你看知乎上很多人,努力去说服别人,却没有什么兴趣去知道别人的实际情况,都是这种心理在作祟。

说到底,他们是认为这个世界上有“绝对真理”。

这种观点只能骗那些不真诚的人(就是我前面举的那些“相信”的例子),因为你发现用这样的策略来做事,怎么都做不成。只是看到一堆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他们说的话,他们自己都不信。王守仁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在这个问题上,非常痛苦,主流学说只能用来说,不能用来用。对一个真诚,而且摆脱了经济压力的人来说,这是非常非常痛苦的事。这个社会的主流人生观不自恰,整个社会都在等待一种力量来把大家拉到一起去。

这个问题和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是一样一样的,你说我们今天的主流价值观是什么?我们努力的目标是什么?共产主义?估计不是,你要共产主义干什么?为人民服务?说不通的,凭什么你要为人民服务?说出来好听的东西,不见得是你内心的真心观点。民主自由?真诚一点说吧,如果没有了“当今“,民主自由你真的关心?(请搞明白这句话什么意思,不要上来就喷),民主自由是用来寒摻执政者用的好吧,没有了执政者在那里,你该换一个口号了,所以那个仍不是你的欲,不是这个社会的欲,然则,我们的欲应该是什么?这是我们不少知识分子的烦恼,也是是王守仁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们的迷茫……说远了,说这么多,是让读者们可以近距离体验一下,为什么我们会说王守仁是圣人。他做了一件什么事。

王守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为了理解他的观点,首先你要理解一下《道德经》的局限在什么地方。《道德经》对道理(规律)的论述已经非常自恰了,即使面对相对论这样的现代学问,《道德经》都没有不自恰的地方,虽然它不能解决相对论的问题,但任何理论都要最终反映为“对我的影响”,反映为“眼前此刻”,《道德经》在解决眼前此刻的问题上始终没有什么落后和过时的。
但及时如此,它没有解决另一个关键问题:我个人到底应该追求什么欲?我已经知道如何做成一件事了,但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做成那件事。

王守仁说,这你得问你自己的本心。因为世间的一切都是你本心的反映。你觉得你做得对,那只是你自己觉得你做得对,不是因为别人说你做得对。所以,所有的道理不过是你内心的反映,心即理也。你事君,交友,治民是你觉得这样做是对的,是好的,你不会去让“君“说你好来实现“事君“这件事的成功,你“弑君”也可以认为是“事君”的成功,因为你可以认为这样是为了他少做点坏事,让他青史留名。现在多少父母会“修理”他们的孩子,他们还会心安理得地说,“这是为你好”。“好坏”这种东西,这些都是你内心的感受,所以,你应该做什么,要问你自己的本心。

这就和上面那个俗人的观点有本质区别了,俗人的观点看起来更唯物,认为真理在物上,物上有正确的行为这个属性。而王守仁的观点显得更唯心,他说,物可以有规律,但最终好和坏,却是内心的反映,所以,规律你可以求诸外,但良知你要求诸內。你要问你的心。

而你的本心其实是无所谓的,因为你的心在没有和外部信息交互的时候,他什么都没有。这就好像一个程序,没有任何输入的时候,计算机在死循环等待输入,程序(逻辑)虽然在哪里,但他们没有运行,有和没有无所谓。而你和这个世界开始互动了,这称为意,或者意动,这时就会和心发生关系。而心对于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其实是知道的,在当你按着无为的策略去执行的时候,最后你会知道你的心到底要的是什么。正如我在那个《道德经》中解读的那样,有的人说,我就是想要有钱,但实际上你不是。你也可能说,我想要的就是要压倒别人,权倾朝野,但如果你按无为的策略来做事,你会知道这个代价是什么,同时最后你会推演出这个是否是你真正的欲。

这看起来就好像你的心是另一个人(或者计算机),你没有和他交往,你不知道他的特点,等你和他有很多很多的交往了,你就明白它的特点是什么了。王守仁的修炼,你让你不断面对自己的内心,通过做事(格物),最终理解你心中的良知是什么。

这个思维,就叫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你不去做事(无论是行善还是行恶),你就没有意动,也就不会真正知道你的心,也不知道你把什么认为是善,什么是恶。从道德经的角度上说,这个世界没有善恶(其实这个应该算是现代社会的所谓“普世价值”了),但你的心有,人人说你是个坏蛋,你还是会觉得你在行恶,外界的输入会让你真正面对你的内心,也许有人会在被人人唾骂的时候仍找到自己心中的善,王守仁不反对,你真的承认就好,他不在乎,他只是说,你“真的这样想才好”。

现在你明白什么是知行合一吗?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这些全部都是你心灵中的东西,是你的心灵和世界的互动。你的视,听,言,动决定你的欲,无论你用“精一“(深度)还是“博约“(广度)来从这个世界吸取信息,这些信息本身就是物,是一种心对世界的抽象。

俗人认为知和行是分离的,要让行向知靠拢。而知行合一是说,这两者是一个东西,你做了一件事,那既是你的知,也是你的行,这两者共同映射到你的心里面。如果你愿意去面对你自己的内心,找到你真的觉得快乐的东西,知道什么是你不希望看到的东西,那个东西叫“良知”,(这个概念可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个强加给别人的“良知”的概念,那是自己的概念,自己真心觉得这个是自己想要的),而要达成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是“做事”,也就是所谓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个逻辑是很“完满”的,如果你还处于中二阶段,或者满脑子自己(的绝对真理),你当然不能感受到它有多完满,但对于找不到人生目的做事者来说,这已经是我能想到的最优解了。否则你还能相信什么?如果你一直找不到,就只能寄望宗教了。但对于聪明人来说,相信一个别人制造和解释出来的东西,这是无法自己骗自己的。一般的宗教,或者类似宗教式的鼓动宣传,只属于俗人和控制者,它无法让你找到你的真正追求的。至此,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说王守仁是圣人了。他建立了一个不需要你崇拜的宗教啊。

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啊。

希望我们最终能找到我们属于这个时代的心学吧。


补充一个参考:in nek:好好色怎么理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这四个字听起来简单,但背后蕴含的哲理却博大精深,足以改变一个人看待世界和行动的方式。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我们生活的智慧。要理解它,我们得先掰开揉碎了来看。“知”与“行”,本是同一件事的两个面首先,我们要破除一个普遍的误解:把“知”理解成单纯的知识积累,把“行”理解成后.............
  • 回答
    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这话说出来,初听之下,确实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知和行,不就是知道和去做吗?怎么能说成是一个东西呢?这其中大有讲究,得掰开了揉碎了细细说。咱们先得明白,阳明先生讲“知行合一”,不是说“知道”和“去做”这两件事是完全没有区别的,也不是说我们脑子里想的跟手脚做的就完全一样。他要纠正.............
  • 回答
    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流派,其核心在于“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明清乃至后世的中国思想文化,也对东亚文化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将尽量详细地阐述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一、 心即理:本体论的革命这是王阳明心学最核心的哲学命题。要理解“心即理”,需要先了解.............
  • 回答
    王阳明的思想之所以能赢得像东乡平八郎这样的近代日本军事将领的崇拜,并让他发出“一生俯首拜阳明”这样的肺腑之言,关键在于阳明心学触及了儒家思想的深层骨髓,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突破与革新,这使得其思想对于强调个体意志、行动力与精神支撑的时代而言,具有了更为直接而强大的生命力。要理解这种“根本区别”和“推崇.............
  • 回答
    很多人认为王阳明的知名度在大陆“很低”,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但如果我们细究一下,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简单,或者说,这种“低”的感受可能源于我们对“知名度”的定义和评价标准。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知名度”的几种维度:首先,我们得搞清楚,我们说的“知名度”是什么意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王阳明和诸葛亮,两位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一个影响了哲学和思想界,一个在中国人心目中是智慧的化身。要说为什么王阳明的知名度“比不上”诸葛亮,这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不过,如果从大众的普遍认知度和广泛传播度来看,诸葛亮确实在很多方面显得更为“出圈”,.............
  • 回答
    在探讨儒家思想与王阳明心学对个体的“有用性”时,我们首先需要理解这两者各自的侧重点,以及它们如何触及人心,指导行为。将它们完全割裂开来看,似乎有些不妥,因为心学本身就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是宋明理学的高峰。但若论及对个体当下生活的直接指导和内在力量的塑造,我们或许可以从更具体的层面来剖析。儒家思想,.............
  • 回答
    王阳明思想的精髓,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致良知”。但这四个字背后,蕴含着极其丰富和深刻的哲学体系,触及了个人修养、社会伦理、政治实践等方方面面。要理解它的精髓,需要剥开其层层递进的理论,看到它最终指向的那个内在的、活泼的、能动的“我”。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切入点来详细解读王阳明思想的精髓:一、 .............
  • 回答
    在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萨尔浒之战的惨败,如同一道无法磨灭的伤疤,深深烙印在明朝的史册上。如果让那位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在心学领域开宗立派的“圣哲”王阳明,穿越时空亲临前线,指挥这场关键的战役,那么明军是否还有扭转乾坤、获得胜利的可能?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且充满探讨价值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
  • 回答
    王阳明,这位在历史上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贤,其思想光辉至今仍照耀着我们。然而,当我们翻开明代的官方史书《明实录》时,却会惊讶地发现,这位备受尊崇的人物,竟然被描绘成一个虚伪、奸诈、甚至恶毒的形象。这种巨大的反差,并非历史偶然,而是隐藏着政治斗争、权力更迭以及史书编撰的复杂逻辑。要理解.............
  • 回答
    不少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王阳明,这位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明代大哲,其“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为何在当代中国社会,似乎不像孔子、老子那样被大众普遍推崇,甚至有时候会被一些人误解或忽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层面:历史的演变、思想本身的特性、以及时代的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探讨。王阳明无疑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巨擘,他的“心学”思想影响深远,在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然而,正如你所言,似乎并没有一部能真正触及他思想深度、又广为人知的电影问世。这背后一定有许多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首先,我们需要承认的是,“深度”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且.............
  • 回答
    评价历史人物的地位,尤其是像朱熹、陆九渊、王阳明、曾国藩这样在思想、政治、军事等领域都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并非易事。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贡献的领域都不同,很难简单地用一个标准来衡量谁的地位“更高”。但我们可以尝试从不同维度来分析他们的历史影响,并尝试进行一个相对的排序。首先,我们得.............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熊逸老师的这本《王阳明:一切心法》。在我看来,熊逸老师的这本新书,与其说是一本简单的传记或哲学解读,不如说是一次对王阳明思想“穿越时空”的鲜活呈现。他并没有试图用学术的严谨去“还原”一个历史上的王阳明,而是将王阳明这位集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于一身的传奇人物,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语境.............
  • 回答
    关于王阳明电视剧“禁播”的说法,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官方明确的“禁播”通知或声明。更准确的说法是,这部以王阳明生平为主题的电视剧,在播出过程中遇到了一些 审查和修改的问题,导致未能如期顺利播出,或者播出后效果不佳,很快就淡出了公众视野。这背后牵涉到的原因比较复杂,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一、 内容审查.............
  • 回答
    王阳明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但又常常被大众忽视的杰出人物。要理解他有多厉害,以及为什么他的思想在现代不如其他一些古代思想家广为人知,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他的生平、思想、影响以及时代变迁带来的隔阂。王阳明到底有多厉害?王阳明(1472年-1529年),原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是中国明朝时期著名的.............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闪过好多画面,也触发了不少思考。朱熹和王阳明,这俩名字在中国思想史上那可是响当当的。一个被誉为“理学集大成者”,另一个则开创了“心学”一脉,对后世影响深远,一个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官方意识形态,一个则在民间和士人心中激荡了无数火花。按理说,这俩都是儒学巨擘,在知乎这种知识分享社.............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哲学与科学的碰撞,特别是王阳明的心学与量子力学的“观察者效应”。老师说王阳明的话“你不看事物,事物就不存在”违反现实,而量子理论中的“薛定谔的猫”似乎又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这种“不存在”的可能性。我们来详细地解读一下其中的联系和区别。一、 王阳明的心学与“你不看事物.............
  • 回答
    这几个名字,放在大明朝的风雨飘摇之际,真可谓是群星璀璨,但也让人忍不住扼腕叹息,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或者再加上其他某些关键因素,是否能让这个庞大帝国多续几百年命?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题,咱们就来细细掰扯掰扯。先说咱们熟悉的老戚,戚继光。戚继光:军事上的救火队长,但灭火能否止水?戚继光,那绝对是大.............
  • 回答
    王安石、王阳明、曾国藩,这三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曾身居要职,治国理政,同时也在思想学术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身上都带着那个时代士大夫的抱负与风骨,而他们共同推崇孟子,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对儒家思想精髓的深刻领悟和对现实政治的独特思考。首先,我们来看看王安石。这位北宋的改革家,一生都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