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太宗为何安排朵颜三卫作为大明边境的屏障?

回答
明太宗朱棣之所以将朵颜三卫安排在明朝边境,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的战略部署,其核心目的在于利用这些曾臣服于蒙古,后又归顺于他的骑兵力量,为大明帝国构建一道坚实的北方屏障,有效抵御来自漠北蒙古残余势力的侵扰。理解这一举措,需要我们回溯到明初的边疆格局以及朱棣登基的特殊背景。

首先,我们得看看明朝建立之初的北方形势。朱元璋驱逐了元朝势力后,虽说“恢复中华”,但北方的蒙古残余势力依然是心腹大患。尤其是在朱元璋后期,北元政权虽然走向分裂,但其军事力量和威胁并未完全消失。当时的明朝在北方并没有形成稳固的边防体系,需要能够机动灵活地应对来自蒙古骑兵的威胁。

接着,就得聊聊朵颜三卫本身。这三卫,即朵颜卫、泰宁卫、福余卫,原本是元朝统治时期东北地区的一支蒙古部落,其祖上曾依附于蒙古黄金家族。在明朝初年,随着元朝的灭亡,这片区域的蒙古部族或降或反,局势相当复杂。朵颜三卫在明朝建立后不久,便选择归附,并得到了明朝的册封和认可。这使得他们获得了合法的地位和一定的自治权,但也意味着他们成为了明朝的属藩,承担着一定的藩属义务。

那么,朱棣为什么对这三个卫情有独钟,并将他们放在如此重要的战略位置呢?这与朱棣的政治处境和军事战略紧密相关。

一、现实的军事需求:边境的“马前卒”与“前哨站”

明朝初期,虽然明军战斗力强悍,但要长期驻守漫长的北方边境,耗费巨大,且在广袤的草原地区,应对蒙古骑兵的袭扰,单纯依靠内地调动的军队,反应速度和适应性往往不如熟悉地形的当地骑兵。朵颜三卫,尤其是其骑兵力量,是当时明朝北方边境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他们世代生活在北方草原,熟悉马匹、草原作战的技巧,对于蒙古人的战术也颇为了解。

朱棣将他们安排在边境,相当于在明朝的边防线上增设了一道“预警系统”和“缓冲带”。他们可以作为前锋,对任何试图越过边境的敌对势力进行侦察、骚扰,甚至在初期进行阻击。这样,就能为明朝主力军队的调动争取时间,也能将战火尽可能地阻隔在边境之外,减轻内地百姓的负担。在朱棣的战略中,他们扮演的角色就像是后世我们所说的“雇佣兵”或“边防军的辅助力量”,他们用自己的战斗力来换取明朝的册封、物资和地位。

二、对付蒙古残余势力的有效棋子:分化瓦解与以夷制夷

明初,北方的蒙古势力并未完全被消灭,而是以更加分散和游离的方式存在。朱棣深知,要想彻底根除威胁,并非易事。利用朵颜三卫,正是“以夷制夷”策略的体现。

朵颜三卫本身就是从蒙古体系中分化出来的,他们与漠北的蒙古各部族之间,既有地缘上的联系,也存在着历史上的恩怨或竞争关系。朱棣将他们安置在边境,可以让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明朝制衡其他蒙古部落的工具。一方面,可以借他们的力量去牵制或打击那些依然不服从明朝统治的蒙古部落;另一方面,通过册封和赏赐,也能进一步巩固他们对明朝的忠诚,防止他们再次倒向漠北的蒙古势力。这种策略,能够有效分化瓦解蒙古的力量,降低其对明朝整体的威胁程度。

三、利用其地理位置和军事惯性:就近防御的便利

朵颜三卫原先的活动区域,在今天的内蒙古东部和黑龙江南部一带。这片区域与明朝东北边境的地理位置十分接近。将他们安排在边境,意味着他们可以就近防御,利用自己熟悉的地形和作战环境,为明朝提供就近的军事保护。相比于从内地调兵,这无疑大大提高了边境的反应速度和防御效率。这种安排,也符合古代军事战略中“就近兵力”的原则。

四、巩固东北边疆,防范潜在的东北方威胁

虽然当时主要的威胁来自北方草原,但明朝也需要顾及东北方向。朵颜三卫的地域,也让他们成为防范来自东北方向潜在威胁的一道屏障。虽然这些威胁可能不像漠北蒙古那样直接和强大,但长远来看,巩固整个北方边疆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是明朝统治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五、朱棣个人军事背景与长远考量

值得一提的是,朱棣本人就是燕王起兵,有着丰富的军事经验和对边疆形势的深刻理解。他在靖难之役后,尤其重视边防巩固。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边防,包括修筑边墙(虽然大规模的万里长城是明朝后期修筑的,但早期也有相关的边防设施建设)、招募边民屯田、以及利用和安抚边疆的民族力量。将朵颜三卫置于边境,也是他整体军事战略的一部分,旨在打造一支既忠诚于明朝,又能适应边疆作战的军事力量。

当然,将朵颜三卫置于边境,也并非一劳永逸。他们虽然归附明朝,但其内部的蒙古习俗和部落思维并未完全改变。明朝对此也有所警惕,通过册封、赏赐、羁縻等方式进行管理,并且也会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军事和政治上的控制,防止他们脱离掌控。比如,明朝会定期派官员进行巡视,或者在关键时刻给予他们军事支援和领导。

总而言之,明太宗朱棣安排朵颜三卫作为大明边境的屏障,是一项多方面考量的战略决策。它既解决了明朝初期边防兵力不足的现实问题,又巧妙地运用了“以夷制夷”的策略来分化瓦解蒙古势力,同时还利用了朵颜三卫的地理位置和军事优势,为明朝北方边境构建了一道具有弹性和威慑力的防线。这项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明朝北方的长期稳定,也为后续明朝在东北地区的经营奠定了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成祖以大宁地贻三卫这个说法,以讹传讹了,有论文为证。

事实上三卫什么时候进入的大宁故地呢?正统之后的事了,土木之变都过去了。

三卫的位置在大兴安岭东侧,南不过老哈河,北括脑温江。而在明初,这一片区域什么概念呢?蓝玉北征的捕鱼儿海,在泰宁卫的正西稍南;最南边的朵颜卫距离大宁,尚隔着老哈河卫。

放明朝也是如此,永乐恐怕临死也没料到,他费尽心思打出的无人区居然被三卫趟过去老哈河卫而跑个进去。

你问他为什么当年让他们去?

永乐压根没让他们去。

你问他为什么当年不平了他们?

无可奉告。

而且我很好奇为什么成祖借兵朵颜三卫靖难的这个说法会如此盛行,也实在不知道宁王掌管朵颜三卫这个说法是从哪儿来的。但这就是个谣言啊,要不然,你倒是从史料中找到一句说朵颜三卫在靖难之役中于某某处击败南军、攻破某城的记载?并不存在。

老四在起兵不久确实去了趟大宁,不过很明显,老四看中的是北平行都司下辖的那二十多个卫所。有这十多万人,再加上北平城内的十二个卫,城外的几个卫所,这才是朱棣起家的资本,真要是就指望所谓的宁王三护卫亦或者虚无缥缈的朵颜三卫,管个屁用。

user avatar

一个传闻,明朝并没能有效控制兀良哈三卫。“朵颜三卫靖难有功”,这类描述也经不住推敲。

在朱元璋第一次招附兀良哈三卫、宁王就藩时,明朝确实从兀良哈、鞑靼两部吸收了一些投附的蒙古兵。朱棣袭大宁后,其中的一些蒙古兵被燕军吸收,有南下和建文官军作战的情况。

换句话说,靖难之役中,会有原大宁都司招附到部分蒙古兵,但不会是整个兀良哈三卫。


1、

我们不妨看下,兀良哈三卫和明朝建立关系的起源。

兀良哈uriyan,蒙古语意为边界、边缘。兀良哈三卫细分成泰宁、福余、朵颜三个羁縻卫所。泰宁卫第一任指挥使,是故元辽王阿扎失里;福余卫指挥同知,是故元惠宁王海撒男答奚。两人都是成吉思汗的幼弟、铁木哥斡赤斤的后裔,黄金家族偏枝。朵颜卫指挥同知叫脱鲁忽察儿,是成吉思汗亲信大将者勒蔑的后裔。

阿扎失里和海撒男答奚,本是元朝的东道诸王。在元末明初时期,他们是盘踞在辽北、松嫩到兴安岭地区的诸多残元军阀势力之一。

洪武二十年年初,明军冯胜发动金山战役,辽东地区最大的一支残元军阀纳哈出投降。洪武二十一年四月,明军蓝玉又取得捕鱼儿海大捷。

金山,在吉林双辽市北勃勃吐山;捕鱼儿海,就是呼伦贝尔草原中的贝尔湖。这两个地点,非常靠近阿扎失里和海撒男答奚两部的活动地域。明朝取得这两次胜利,改变了辽北到东蒙古地区的战略局势。标志着明朝和北元在洪武年间的长期对抗,明朝已经取得了全面的战略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阿扎失里认为大势已去,不得已才向明朝投降。

辽东都指挥使送故元来降辽王并其臣属,来朝贡马。——洪武21年九月
故元辽王命宁王塔宾帖木儿来降,先遣人赉脱思古帖木儿旧降诏书赴京来献,以表其诚。——洪武21年十一月

朱元璋顺水推舟,接受了他们的投附。

今特于泰宁等处立泰宁、福余、朵颜三卫,以阿扎失里为泰宁卫指挥使、塔宾帖木儿为指挥同知;海撒男答奚为福余卫指挥同知;脱鲁忽察儿为朵颜卫指挥同知。各领所部,以安畜牧。自古胡人无城郭,不屋居,行则车为室,止则毡为庐,顺水草便骑射为业。今一从本俗。——洪武22年五月

这是兀良哈三卫和明朝建立关系之始。

三卫并不是主动来投附,是形势所迫的无奈之举。他们和明朝的关系非常脆弱。仅过去两年,三卫就背叛明朝,投靠北元的卓里克图汗去了(也速迭儿)。

明年(指洪武24年)为征虏将军,备边北平,复从燕王征哈者舍利,追元辽王。军甫行,遽令班师。敌不设备,因潜师深入至黑岭,大破敌众而还。——《明史 傅有德传》

《明史》里形容宁王朱权“统塞上九十城,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这话里恐怕有明显的夸大成分。兀良哈三卫当时已经叛明投元了,怎么可能成为听从宁王调遣的所属呢。


2、

兀良哈三卫和明朝再次建立联系,是朱棣靖难成功,夺了皇位之后。

靖难期间,北方的“藩王守边”体系遭到了严重摧残。辽东、大宁等都司被明显削弱,宁王、辽王、谷王等等,要么南归南京,要么遭朱棣挟持。辽东都司忠于建文帝,入关和朱棣的燕军作战。

如此一折腾,导致北方边防空虚。建文二年前后,边塞已经有一些风声,流传着蒙古将南下侵扰的消息。

谍报胡寇将侵边。上遣书谕鞑靼可汗坤帖木儿,并谕瓦剌王猛哥帖木儿等,以晓祸福。——建文二年二月癸丑
建文三年十一月辛亥,鞑靼可汗遣使来输款

建文二年,是朱棣夺权、这场战争的走势还不明朗的关键时期。他很担心蒙古趁机南下侵扰,让他的后方受到影响。所以赶紧安抚蒙古。

朱棣其实是好战的性格,对蒙古并不友好。但在靖难发生时,他担心如果蒙古大规模南侵,会让他腹背受敌,只能好言安抚。在建文末年到永乐初年,明朝和蒙古鞑靼,恢复了很短暂的一段和平时期。

既然作为北元正统的鞑靼大汗都“遣使来输款”,朱棣随后和兀良哈三卫重新建立了联系。

三人当中,阿扎失里身份最显赫;三卫当中,泰宁是首卫。明成祖施展抑强扬弱之术,有意压制黄金家族声势,于永乐二年,擢升脱鲁忽察儿为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使后者的地位得到提升,朵颜卫后来居上,反超过泰宁卫和福余卫。“兀良哈”是脱鲁忽察儿的部族姓氏,所以他们被称作兀良哈三卫或朵颜三卫。


3、

好景不长。随着鞑靼重新对明朝展开侵扰,且随后明成祖接连组织五次亲征北伐。兀良哈三卫再次背叛明朝,投靠鞑靼太师阿鲁台。明成祖第一次北伐时,已经发现有兀良哈骑兵在鞑靼部活动,一起对抗明朝。第三次北伐中,明军没有追上阿鲁台主力,在回程时干脆临时决定把兀良哈作为征讨对象。

羽翼阿鲁台为悖逆者,兀良哈之寇。今阿鲁台狼狈远遁,而兀良哈之寇尚在,当还师翦之

无论是洪武时期,还是和明朝恢复关系的永乐时期。兀良哈三卫的活动区域都不在大宁,而是在更北的嫩江流域到兴安岭地区。

到明宣宗时期,虽然明朝不再主动北伐,但是明宣宗唯一一次亲征,依然是对付犯边的兀良哈:

宣德三年(1428年)九月,明宣宗巡边至京东的蓟州一带,得到兀良哈正在侵扰蓟镇防区的奏报,这位不满三十岁、血气躁盛的年轻皇帝,当即决定从喜峰口出塞,在宽河城(今承德市宽城)等地击退敌人。

宣德八年七月十三,辽东总兵巫凯有一道陈述边情的奏疏,以及随后明宣宗最初相关批示的的上谕:

见虏骑二、三十人,或五、七十人,或三、五百人,云是福余、朵颜、泰宁三卫指挥千百户家属,往虹螺山牧放围猎是也。
上敕凯曰:“虏近边而不犯边,宜抚谕之,听其所止,亦须防其诈,但有备斯无患矣。

虹螺山,是今天辽西葫芦岛市西北方的虹螺山风景区。这个位置非常靠近辽西走廊,原本是洪武年间大宁都司和辽东都司的交界地。

这证明了明宣宗时期,兀良哈三卫的活动:宣德年间,因明朝停止北伐,兀良哈三卫逐渐南下,在原大宁都司属地。


上述这些资料,说明了三点:

第一、在洪武、永乐时期,虽然明朝和兀良哈三卫两次建立臣属关系,兀良哈成为明朝的羁糜卫所,但是二者关系非常脆弱,兀良哈经常背叛明朝,投靠鞑靼;

第二、明成祖并没有把大宁都司送给兀良哈,不存在视兀良哈为明朝屏藩的行为;

第三、兀良哈三卫逐渐南下占据大宁都司旧地,是因明宣宗终止北伐,在宣德时期才逐渐实现的。


因此,从明朝中叶开始就出现各种版本的“赂地酬虏说”,缺乏事实依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