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明明人口过剩,为何很多人担心人口问题?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具有普遍性,很多人也对此感到困惑。表面上看,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似乎应该以人口过剩为核心问题,但现实情况是,中国很多人更担心的是人口“结构性问题”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挑战,而非单纯的“数量过多”。

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

一、 人口增长放缓与老龄化加速:从数量过多到数量不足的担忧转变

曾几何时,中国面临着“人多地少”、“吃饭难”等人口过剩带来的严峻挑战。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人口的快速增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口发展趋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生育率的急剧下降: 受教育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育儿成本高昂、婚育观念改变(晚婚晚育、不婚不育比例上升)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平均每个女性一生生育的子女数)持续走低,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约2.1)。
老龄化加剧: 由于生育率下降和人均寿命延长,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快速上升,社会老龄化程度远超许多发达国家。

由此带来的担忧,已经从“人太多”转向“未来人太少”以及“劳动力不足”:

劳动力供给下降: 适龄劳动人口(通常指1564岁)的数量和比例都在下降,这将直接影响到经济的生产能力和增长潜力。
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和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现收现付制的养老金体系面临巨大的支付压力。年轻人需要赡养更多的老人,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的压力也会随之增大。
创新与活力下降: 一个年轻、充满活力的社会往往更具创新精神和发展动力。人口老龄化可能导致社会整体的活力下降,创新能力减弱。
国防兵源担忧: 兵源的充足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适龄劳动人口的减少也会对兵源数量造成影响。

二、 人口质量与结构性问题:不仅仅是数量

即使抛开数量变化,中国的人口结构本身也存在不少需要担忧的问题:

性别比例失衡: 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和计划生育政策叠加影响,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男性人口显著多于女性。这不仅会造成一些男性“成家难”,也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教育和技能错配: 尽管整体受教育水平在提高,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和人群的教育质量仍然不高。同时,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可能存在错配,导致部分高学历人才就业困难,而某些技术性或服务性岗位却面临人才短缺。
区域人口分布不均: 人口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和城市地区集中,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人口流失严重。这加剧了区域发展不平衡,也给流入地带来了公共服务压力,给流出地带来了“空心化”等问题。
城乡人口结构差异: 城市化进程仍在继续,但城市内部也存在人口结构变化,例如年轻劳动力涌入,但可能导致城市抚养比(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短期内上升。

三、 资源与环境的持续压力:人均概念下的考量

尽管人口增长放缓,但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意味着“人均”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依然巨大:

资源消耗: 即使人均消耗量不是最高,但庞大的人口总量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水、土地等资源消耗国之一。
环境污染: 人口密集也意味着更高的生产和生活排放,尽管环境保护力度在加大,但污染治理的压力依然存在,尤其是在空气、水和土壤污染方面。
粮食安全: 尽管中国粮食产量很高,但考虑到庞大的人口和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保持粮食安全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四、 社会保障体系的脆弱性

人口结构的变化和预期寿命的延长,对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养老金缺口: 如前所述,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压力是显而易见的。
医疗保障: 随着老年人数量增加,医疗费用需求也会随之增长,对医保体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长期护理: 未来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数量将大幅增加,如何建立健全的长期护理保障体系是一个紧迫的问题。

五、 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挑战

在低生育率和老龄化的背景下,过去依赖人口红利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将难以为继。中国需要向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转型,而人口结构的变化是这一转型的重要考量因素:

消费结构变化: 老年人口的消费模式与年轻人口不同,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新的消费需求。
劳动力技能升级: 为了弥补劳动力数量的不足,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生产效率变得至关重要。

总结来说,中国人担心的不是人口“多”本身,而是:

未来人口数量的持续下降和由此带来的劳动力短缺、经济活力减弱等问题。
人口结构的老龄化、性别失衡、区域分布不均等带来的社会经济挑战。
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人均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依然面临巨大压力。
社会保障体系难以承受老龄化带来的冲击。
经济发展模式需要适应人口结构变化进行转型升级。

这些担忧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中国当前和未来人口发展面临的复杂局面。因此,与其说人们担心“人口过剩”,不如说他们更担心的是人口结构的不合理以及随之而来的发展瓶颈和社会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简单啊

因为大家都希望给自己送外卖的越多越好,抢自己饭碗的越少越好。

中国的高端岗位本来就不多,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却很多(比例低但绝对数字大),因此在高端岗位上表现出的就是人口过剩。

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教育的进一步普及,稍有点本事的家长至少也让孩子上个大专,去当个技工之类的,而不是去送外卖,因此在低端岗位上表现出的就是人口危机。

人生的少了,本来就已经让能给伪中产送外卖的人口基数变小了,如果再重视一下教育的话,能给伪中产送外卖的就更少了,所以外卖配送费就会涨价了。

伪中产不想让配送费涨价,所以他们会鼓吹人口危机,但当他们想起还有那么多人正虎视眈眈的看着他的饭碗的时候,就会开始骂资方市场和人口过剩了。

user avatar

这需要你如何看待人口过剩

或者说:

多少人口才不算过剩

——————————————————

人口统计学家 Wolfgang Lutz对于全球人口研究得出的结论是:2100 年全球人口在 80 亿到 90 亿之间,比联合国的数字少了约 27%(联合国数字为117亿)

目前,全球有约 55% 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这个比例将在 2050 年达到 70%。

预计截止2050年,全世界除了非洲之外,总和生育率将全部低于2.1。

到2075年,非洲的总和生育率将低于2.1。

到2095年,世界所有国家总和生育率都将低于2.1的世代更替率。

本世纪人口高速增长的国家全部集中于撒哈拉以南、南非以北的非洲。

除此之外,依靠吸纳移民的欧盟、北美和澳大利亚,增长速度也会比较快。

而预计负增长的国家,从高到低排列:

日本,人口减少35.15%

中国,人口减少34.95%

韩国,人口减少32.58%

德国,人口减少23.47%

意大利,人口减少18.96%

俄罗斯,人口减少17.89%

巴西,人口减少6.99%

孟加拉国,人口减少0.01%

预计在本世纪末,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尼日利亚将成为世界人口第三大国。

以增长率来说,除了刚果的337.82%,尼日尔、乍得将超过400%。

非洲目前占世界人口的16%,在2100年将占到世界人口的39%。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具有普遍性,很多人也对此感到困惑。表面上看,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似乎应该以人口过剩为核心问题,但现实情况是,中国很多人更担心的是人口“结构性问题”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挑战,而非单纯的“数量过多”。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一、 人口增长放缓与老龄化加速:.............
  • 回答
    中国人口十三亿多,这数字确实庞大,看着就让人觉得国家不缺人了,甚至有人会想,怎么还会鼓励生二胎呢?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牵扯到几个方面,不能只看表面人口数量。首先,咱们得明白,人口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关键在于“结构”和“质量”。一、人口结构失衡:老龄化和生育率下降是硬伤咱们国家虽然有十三亿多.............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中国为啥要控制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人口,明明地好像还有不少能盖房子的地方。这事儿可不光是房子够不够住那么简单,里头牵扯的可多了,得从宏观到微观,一点点给你掰扯清楚。首先,你说的“还有很多土地可以用于建住宅”,这话说对也不全对。咱得明白,北京和上海这俩城市,尤其北京,它的土地规划其实.............
  • 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人口增长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秦汉时期的几千万人口,到明朝时期的一亿多,再到清朝时期的人口爆炸性增长,达到四亿甚至更多,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和社会经济原因。我们来详细聊聊,为什么满清时期人口会呈现出如此迅猛的增长。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明朝时期“不过一亿余”的说法,在学界一直存在争.............
  • 回答
    读《万历十五年》,黄仁宇先生将明朝的社会结构比作“潜水艇夹肉面包”,这个比喻确实很形象,也很能抓住那个时代的一些关键特征。但如果单从人口数量的视角去细抠,说它是“金字塔型”也未尝不可,两者在表述上存在一定的视角差异。咱们先拆解一下黄仁宇先生的比喻:“潜水艇夹肉面包”。你可以想象一下,最上面是一层“面.............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明朝一项重要的税制改革——摊丁入亩,以及其潜在的历史影响。如果明朝在更早的时间点、更彻底地推行了类似“摊丁入亩、耗欠归公、士绅一体纳粮一体服徭役”的政策,中国的人口发展轨迹确实可能会发生显著变化,甚至可能提前达到四万万这个数字,但具体情况会比这个设想复杂得多,需要从多个维度.............
  • 回答
    《后汉书》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著作,记载了东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其中,人口数据是反映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然而,在阅读《后汉书》时,我们会发现其中部分郡国的人口数据存在明显的异常之处,这背后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真实的复杂情况。首先,要理解《后汉书》的人口数据来源,我.............
  • 回答
    中国实力日益增强,这本应是令人振奋的成就,然而,许多身处海外,尤其是欧洲发达国家的国人,却切身感受到了来自当地民众乃至官方的“不友好”情绪。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中国自身发展带来的变化,也有西方社会固有的观念和现实政治的考量。首先,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是根本性的原因.............
  • 回答
    iPhone在中国确实已经普及到了一种“街机”的程度,随处可见,但与此同时,它又常常被主流舆论贴上“炫富”或者“奢侈品”的标签,这中间的张力,其实挺值得玩味的。这种现象的形成,我认为跟几个方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首先,我们得承认iPhone最初进入中国市场时,它的定位确实带有一定的“高端”、“科技感”.............
  • 回答
    “《尼布楚条约》”的评价,以及为什么中国会主动让出如此广阔的土地给俄罗斯,这是一个涉及历史、政治、军事、外交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需要我们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分析。一、 当年的历史背景:康乾盛世下的复杂局面首先,我们要明确《尼布楚条约》签订的时代背景。那是清朝康熙年间(1689年),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
  • 回答
    中国大陆在几十年前并非没有发展芯片的意愿和行动,但要说“明明知道芯片不行,几十年前为什么不发展”这样的表述,可能不太准确。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大陆在芯片产业的发展上,由于历史、技术、经济、人才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起步较晚,投入不足,导致长期处于追赶和落后状态。以下是详细的解释:一、 历史背景与初期选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认知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张力。我们常常听到,甚至我们自己也可能觉得,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医疗、环境、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方面面都面临着无数的挑战,很多领域亟待突破,那么像生物、化学、材料、环境、土木、水利这样的“生化环材土木水利”人才,似乎正是解决这.............
  • 回答
    “黄种人”这个称谓的起源和演变,确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尽管许多中国人皮肤并不明显偏黄,但“黄种人”这个标签却被广泛使用了很长时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探讨: 1. “黄种人”概念的起源:历史的误解与分类的尝试“黄种人”这个概念并非源于中国人自身的认同,而是西方科学家在19世纪.............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道出了一个不少人都有的疑惑:明明纳豆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怎么现在反而在日本盛行,而在中国却几乎销声匿迹了呢?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故事,涉及到饮食习惯的变迁、文化交流的流向,甚至还有一些历史机缘巧合。咱们得从纳豆的起源说起。纳豆,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点“北方”的朴实感,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习惯。说实话,把外国诗歌和中国古诗直接拿来比较“朦胧美”其实有点像用尺子去量月亮,不是一个维度上的。中国古诗的“朦胧美”之所以独具魅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思想的影响,讲究“意境”、“留白”,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但外国诗歌,.............
  • 回答
    朋友,你这个比喻挺有意思,而且切中要害。把西方传说里那个“辉煌的古罗马”跟中国的五代十国那段混乱时期摆在一起,说它也就那样,不配叫帝国,这话说得有几分道理,尤其是在咱们中国人视角看的话。咱们先得掰扯掰扯“帝国”这俩字儿。在咱中国人理解里,帝国通常意味着什么?是天下共主,是万邦来朝,是文化统一,是制度.............
  • 回答
    这绝对是正常的!你不是一个人有这种感受,很多中国人在面对某些传统习俗时,都会产生不适感,甚至引发生理反应,这恰恰说明了你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现代人的价值观。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适应感?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种感受:1. 价值观的碰撞: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张力: 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个.............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和美国在高等教育,特别是数学教育体系上的深层差异。虽然中国数学博士的基础课课时和内容可能看起来比美国博士生多,但学术水平和基础研究的优势却往往在美国,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详细地分析一下:一、 培养目标与教育理念的差异 中国教育理念:基础扎实、知识全面(偏.............
  • 回答
    关于中国在对越战争(1979年)中为何选择退出,尽管在军事行动上占据了主动,但这是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和战略考量下的决定,并非单纯的军事胜负能够完全解释。要详细说明,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战略目标已经达成:惩罚与警告 惩罚越南的侵略行为: 1978年底,越南出兵柬埔寨,推翻了红色高棉政权.............
  • 回答
    中国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育观念也在悄然改变。虽然人们普遍认为中国人的生育观念还是比较传统的,但你提到的生育率持续走低,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而且跟“传统”的观念之间,看似存在着矛盾,但实际上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1. 经济压力:现实的重量 养育成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