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朱元璋将皇帝位传给朱允炆,合乎礼法吗?

回答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确立皇位继承人时,选择了孙子朱允炆,而非儿子。这一举动,在当时的礼法和后世的评价中,都引起了不少的讨论。要判断朱元璋的这一选择是否合乎礼法,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

首先,我们得理解中国古代的礼法体系,尤其是关于皇位继承的规定。

在中国封建社会,“嫡长子继承制”是历朝历代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简单来说,就是皇帝的儿子中,由正妻所生的长子拥有最优先的继承权。这套制度的初衷是为了维护宗法制度的稳定,避免因继承人不明朗而引发的权力斗争和国家动荡。

那么,朱元璋为何没有遵循这一“祖宗之法”呢?这里面涉及几个关键点:

1. 儿子们的“不合格”: 朱元璋虽然有许多儿子,但大多数都未能达到他心中接班人的标准。其中,几个能力出众的儿子,如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都有各自的问题。
太子朱标: 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也是最被看好的一位。他温厚仁慈,深得民心,也得到了不少朝臣的认可。然而,朱标的性格过于仁厚,朱元璋担心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难以生存,也认为他未必能继承自己雷厉风行的治国手段。不幸的是,朱标英年早逝,这成为了朱元璋面临继承人难题的直接导火索。
其他儿子们: 在朱标去世后,朱元璋的目光不得不转向其他几个儿子。但这些儿子,如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往往骄奢淫逸,或者在地方上拥有过大的军权,引起了朱元璋的忌惮。特别是燕王朱棣,虽然有能力,但其藩王势力强大,镇守北疆,朱元璋担心他坐大,难以控制,更怕他日后染指皇位,成为“叔夺侄位”的例子。在朱元璋看来,让一个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藩王继承皇位,比让孙子继承更危险。

2. “传子不传孙”的惯例与变通: 一般来说,皇位继承遵循“传子不传孙”的原则,也就是说,儿子在世时,孙子是不能越过儿子直接继承的。然而,这条规矩并非不可变通。在特殊情况下,例如太子早逝且没有嫡出的孙子,或者皇帝认为孙子比儿子更适合,也有例外。

3. 朱元璋的“父义”与“君义”考量: 朱元璋是一个有着极强掌控欲和政治手腕的皇帝。他选择朱允炆,一方面可能是出于对儿子们实力的担忧,更深层次的考量在于他想要维护朱明王朝的长久稳定。他似乎更倾向于选择一个相对“弱势”的继承人,以便自己死后,朝臣和宗室的权力能够相互制衡,不至于出现某个强权人物轻易篡颠皇位的局面。

而且,朱允炆是朱标的嫡长子,继承朱标的“正统性”。在朱元璋看来,这是对他儿子朱标的尊重,也符合“父义”。同时,他也在为“君义”(国家大义)考虑,希望找到一个能让国家平稳过渡的继承人。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朱元璋可能认为,让一个相对温和的孙子继位,比让一个有野心的儿子继位,更有可能避免内乱。

4. 立嗣诏书与追封太子: 为了使这一决定更加合乎名义和程序,朱元璋在临终前,颁布了诏书,明确将皇位传给朱允炆。在此之前,他已经追封了已故的太子朱标为“懿文太子”,并明确表示,朱允炆作为朱标的嫡长子,应该继承大统。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补足”了“传子不传孙”的常规逻辑,虽然其中有着强烈的个人意志和政治考量。

那么,这是否合乎“礼法”呢?

从严格的、僵化的“嫡长子继承制”来看,朱元璋的选择有违常规。因为他有在世的儿子们,理论上应该先考虑他们。然而,在中国古代的礼法体系中,礼法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它也讲究“情理”、“权变”。

从情感和道义上说: 朱元璋对长子朱标寄予厚望,朱标早逝让他痛心疾首。将皇位传给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既是对朱标的告慰,也体现了他对子孙后代的责任。从这个角度看,有其“父义”的考量。
从政治现实和长远考量上说: 朱元璋基于对儿子们性格和能力的判断,以及对潜在政治风险的预估,做出了一个在他看来“最优”的选择,以期维护朱明王朝的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君义”。

然而,历史往往是复杂的,人的决策也难以完美无瑕。朱元璋的这一选择,虽然有其深层原因和考量,但最终的结果,却导致了“靖难之役”,皇叔朱棣推翻了侄子朱允炆的统治。这场内战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动荡,也让后世对朱元璋的这一决定有了更多的质疑。

如果从“结果导向”的角度来看,朱元璋的选择无疑是失败的,因为它未能实现他所期望的王朝稳定。但如果仅仅因为结果而否定其过程中的“礼法”考量,也未免过于片面。

总而言之,朱元璋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这一行为在当时是一种具有争议的变通和个人选择,而非严格意义上完全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的常规做法。他试图在情感、道义和政治现实之间寻求平衡,并利用诏书和追封来为这一决定披上合法的外衣。但历史的进程最终证明,他的选择并未能带来他所期望的稳定,反而播下了动乱的种子。这或许也提醒我们,即使是伟大的君主,其决策也可能受到个人情感、时代局限以及对未来预判的误差所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显然是有点不合礼法的,因为就算按照所谓的“立嫡立长、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来说,朱允炆的身份也存在问题。

首先,朱元璋第二代立长房是没问题的,因为不管是朱标是马皇后亲生,还是马皇后没有一个亲生儿子,朱标优先级都是最大。

第二,朱标早死,那么是该从朱元璋其他儿子中选择最年长的,还是从朱标的儿子中选择嫡长子就存在争议了。

(在此补充一点,朱元璋长子朱标死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5月17日

二子秦王朱樉死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4月9日

三子晋王朱棡死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

而朱元璋本人死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6月24日,实际上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朱元璋死之前,他还在世的最年长的儿子就是燕王朱棣,一般情况下,也没有舍掉儿子跨代继承的吧,所以我认为最该继承皇位的本来就是朱棣!

ps:不过这里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在比较早的时候,朱元璋就将儿子们分封出去了,他们现在已经是藩王了,朱元璋大概不愿意再将封藩就国的儿子们再召回来,所以才存在立子还是立孙的问题;二是秦王、晋王这两个家伙不怎么成器,而且在朱标死了之后没有迅速挂掉,尤其是老三晋王,居然撑到了洪武三十一年,以老朱的性子,估计不会让继承大统这一如此重要的大事在他将死之时才决定。)

第三,就算是从朱标的儿子中选择嫡长子继承大统最符合规矩吧,可问题的关键是朱允炆并非那么名正言顺的嫡长子啊!

先看朱标的后妃:

常氏(?—1378年):开平王常遇春之女,先朱标数年而卒,谥号曰“敬懿皇太子妃”,追谥为“孝康皇后”,明太宗朱棣复称“敬懿皇太子妃”。

吕氏(1359年—1412年):太常寺卿吕本之女,建文帝尊为“皇太后”,明太宗朱棣复称“懿文太子妃”,与幼子朱允 被安置于懿文太子陵。

再看朱标的子嗣:

虞怀王朱雄英(1374年12月1日—1382年6月12日):常氏生,早夭,追封。

建文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1402年7月13日):吕氏生,以皇太孙即位为帝。

吴悼王朱允熥(1378年11月29日—1417年9月1日):常氏生,被明太宗朱棣废为庶人并囚禁,南明弘光帝恢复其王位并追上谥号。

衡愍王朱允熞(1385年7月27日—?):吕后生,被明太宗朱棣废为庶人并囚禁,南明弘光帝恢复其王位并追上谥号。

徐简王朱允 (?—1402年7月13日):吕后生,被明太宗朱棣降封瓯宁王并与母亲安置于懿文太子陵,死于大火,南明弘光帝恢复其王位并追上谥号。

看清楚了吧,朱允炆之生母吕氏是在原配太子妃亡故之后才扶正的,按规矩,继室地位是不如原配地位高的,继室之子女,其地位(继承优先级)理应排在原配子女之后,何况吕氏算不算继室都还两说,因为常太子妃死于1378年,朱允炆出生于1377年,这证明常太子妃还没死的时候,吕氏就已经是朱标的妾室了,按照古代的一般规矩,妾室是绝不可扶正的,再娶继室是明媒正娶的再娶,和将小妾扶正是两码事,而将妾室扶正,本身就违反了礼法!

而有的人说,选朱允炆是因为他年纪大很多,也纯属瞎扯淡,看看出生年月,朱允炆和朱允熥的年龄有很大差别吗?连一岁的差距都没有!

PS:

(再补充一点个人关于朱允熥的推测,

不知道有人注意到朱允熥的封号和封地没有:吴王!杭州!

这可不是一般的封号,要知道朱元璋最早建政称王就是吴王,洪武元年(1368年)前一年是吴元年,按照古代习惯,“吴”本有可能成为国号的,按理说后辈应该没人再可能被封吴王,而朱允熥却能重新继承了朱元璋的“吴王”,这就可以看出朱允熥身份地位的不一般了吧。

而朱允熥的封地是繁华富庶的江南杭州,众所周知,朱元璋分封诸子一般都是封往胡化已久的北方边境重地,例如燕云一带、东北辽阳地区、河西走廊、九边重镇等等,内地尤其是江南财赋重地必须是朝廷直辖,是基本不可能封藩的,可却偏偏对朱允熥例外了,我想,这很有可能是朱元璋、朱允炆对违反礼法剥夺朱允熥帝位的一种弥补吧,既然继承帝位的资格被剥夺了,就给你最为尊贵封号(吴王)、最为富庶的封国(江南杭州),让你在杭州西湖之滨做个太平王爷吧,只可惜朱棣的靖难之役使得朱允熥连做个太平王爷也不可能了,最后被废为吴庶人,圈禁于凤阳,后又因谷王朱橞搞出一个“建文君”,意图谋反,为朱棣所忌惮,于永乐十五年被“暴卒”,后来对他的相关记载也非常之少。

总之,个人觉得朱元璋、朱允炆自己也觉得他们此举有些不合礼法,自己都不自信,而不管大家怎么争论,原配正室之嫡子朱允熥的优先级无论如何都应该是最高的!继室或是妾室扶正之子排在朱允熥前面你们觉得说得通吗?


而朱元璋之所以不立朱允熥,选择地位身份优先级更靠后的朱允炆,无非是因为朱允熥的亲生母亲姓常,是常遇春之女!

常遇春(1330年—1369年)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年仅四十,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常遇春虽早死,可他还有个牛逼的小舅子——蓝玉

常遇春妻子蓝氏,明朝开国名将蓝玉之姐。

常遇春还有三个儿子:

长子:常茂,郑国公

次子:常升,开国公

三子:常森

再加上牛逼的蓝玉,在朱元璋来看,要是立了朱允熥,那还得了,皇帝太年轻,常、蓝等外戚又太牛逼,外戚干政基本上是无可避免了,朱家天下岂不是有可能被常家、蓝家给架空了?

所以朱元璋本身就没怎么遵循礼法,他立朱允炆完全是为了巩固朱家天下,当然,他朱元璋最大,他想立谁就立谁,也没人敢反对!

另外,我个人认为,对于皇室来说,本来就是经常不按礼法规矩来,而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就更是脆弱不堪了,连不成文的规矩都算不上,只要皇帝稍微强势一点,这就是个烂抹布,想扔随时就可以扔。

各位要是不信,可以去查查历朝历代的皇帝,就看汉、唐等大一统王朝的皇帝吧,看看他们分别是以什么身份继承皇位的,看有几个真是嫡长子?

也就明朝稍微比较遵循这一条礼法规矩吧,但皇帝真要想废长立幼,弃嫡立庶,也完全可以办得到,万历皇帝是根本就没为立福王做过一丝丝努力,他只是自私自利到不想早立太子而已!

————————————————————————————

再补充一点:现代很多人对古代家庭婚姻继承制度有很大的误解:一是严重低估了妻妾之别,二是严重夸大了嫡庶之别。

妻妾之间的差距有一道极难逾越的鸿沟,这关系到很多利益纠纷,关系到两个家族,关系到子女的嫡庶的确定问题。

在这里再重申一遍,至少在汉家王朝,妻永远只能有一个,妻就是妻,妾就是妾,根本不存在什么次妻、平妻、侧妃、次妃什么的,即使皇室再胡闹,废长立幼、弃嫡立庶的是有一些,但你见过有两个皇后的吗?不管你们看了什么宫斗网文,次妃、侧妃什么的,真的是不存在的!叫的再好听,妾就是妾!当然,你如果非要说在事后追尊的皇后也算,那就当我没说好了。

就按照一般汉家王朝制度规定,譬如明朝:如已有子、不分嫡出庶出、俱不许选继。止照内助事例、有妾推举一妾、无妾奏选一人、以管理家事、抚育子女。不许请授次妃封号。亲王(或郡王)之妾、其子已袭封亲王、而嫡妃不存者、准封次妃。

也就是说,在王爷还是王爷的时候,是根本不存在次妃的,哪怕这个王爷没有了正室王妃,只能让小妾管理家事抚育子女,这个妃子也只是妾,而不能封次妃,只有在庶子袭爵并且庶子的嫡母已经去世的情况下,庶子的生母才可以请封次妃,要是嫡母还活着,次妃也不存在。

以汉家王朝制度来说,对于妻妾之别分得非常清楚,妻就是妻,妾就是妾,无论如何也不存在把小妾之子叫做嫡子的可能,尽管因为种种原因让庶子继承了爵位或是皇位,他的身份也只是庶子!

最后,以上礼法对除皇帝家以外的一切家庭都有效,包括王爷、公侯、一般家庭,皇帝家(仅仅是皇帝一个人)就存在一些意外了,而对于开国皇帝朱元璋来说,他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他真要乱来,礼法就是个屁!


————————————————————————————

其实,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其实非常脆弱,纵观自秦以后的历朝历代,稍微比较贯彻这一制度的也就只有明朝了,礼法制度在皇权面前其实真的不算什么,我曾经列了一下汉、唐、宋三个汉家王朝历朝皇帝继承皇位的身份,发现真正以嫡长子继承的根本就不怎么多,皇家历来就是最不遵守礼法制度的。

汉朝:
0、始祖汉太祖刘邦。
1、惠帝是嫡长子,但是他并不是因为嫡长子才继位的,他继位只是因为他老娘是吕雉,刘邦多次想废掉他,只是吕后势力很大,也是打天下的合伙人。
2、汉太宗 文帝 非嫡长子,刘邦第四子,这个是功臣集团撅腚的,就由刘恒你小子来当这个皇帝
3、汉景帝 嫡长子
(PS:实际上汉景帝刘启的嫡长子身份跟朱允炆相似,同样很有些不清白,汉文帝在即位前是代王,有原配妻子代王后。
代王后,姓名家世及生卒年不详,汉文帝原配妻子,育有嫡子四人,母子五人于刘恒即位前薨逝。刘恒登基后立窦氏所生长子为太子,窦氏为皇后,代王后没有得到追封,四个儿子连名字也没有留下。
《史记》是这么记载的:“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孝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长男最长,立为太子。立窦姬为皇后,女嫖为长公主。
也就是说代王后和四个儿子原本活的好好的,但就在汉文帝被功臣集团立为皇帝后的短短一段时间内,母子五人全部莫名其妙地死了,其后也未得到任何名义上的追封,除了司马迁诡异地记上这一笔以外,就再无任何踪迹,有人猜测,代王后是吕氏女子,当时诸侯王几乎全部娶了吕家的女人,在吕后死后,陈平等功臣集团诛杀诸吕时候,斩草除根,将所有和吕家有关系的全部诛杀,刘恒当皇帝就是和功臣集团交易,以杀妻子和自己的四个嫡子为代价。)
4、汉世宗 武帝 刘启第十子,非嫡长子,他老爹废了原太子,废了皇后,立了这只小猪
5、汉昭帝 刘弗陵 刘彻第六子 非嫡长子,钩弋夫人的儿子
6、废帝 刘贺 外藩 ,非嫡长子,胡搞被废 不是嫡长子
7、汉中宗 宣帝 刘病已 非嫡长子,霍光:老子撅腚了,就由你小子来当这个皇帝。刘病已:芒刺在背。
8、汉元帝 嫡长子
9、汉成帝 算是嫡长子
10 汉哀帝 汉成帝的侄子 非嫡长子
11 汉平帝 汉成帝的侄子 非嫡长子
12 汉世祖 光武帝 把天下重打了一遍
13 汉显宗 明帝 非嫡长子,他是阴丽华的儿子,刘秀的原配皇后是郭圣通,他还为刘秀生了四个儿子,嫡长子刘疆本是太子,后被废,郭皇后也被废
14 汉肃宗 章帝 非嫡长子 明帝刘庄第五子 生母贾贵人
15 汉和帝 非嫡长子,汉章帝第四子 生母梁贵人
16 汉殇帝 非嫡长子 汉和帝幼子
17 汉安帝 非嫡长子 外藩
18 汉顺帝 非嫡长子 生母宫人李氏
19 汉冲帝 非嫡长子 生母虞贵人
20 汉质帝 藩王之子
21 汉桓帝 藩王之子
22 汉灵帝 藩王之子
23 汉献帝 非嫡长子 汉灵帝次子 生母王美人
唐朝:
0、始祖唐高祖李渊,唐朝基本不存在什么嫡长子,因为皇帝们普遍不立皇后,宫廷政变、军事政变太多了。
1、唐太宗 李世民 老二,非嫡长子
2、唐高宗 李治 非嫡长子 李世民第九子 嫡三子
3、唐中宗 李显 非嫡长子 李治第七子 武则天第三子
4、唐睿宗 李旦 非嫡长子 李治第八子 武则天第四子
5、唐玄宗 李隆基 非嫡长子 李旦第三子 生母窦德妃
6、唐肃宗 李亨 非嫡长子 李隆基第三子 生母杨氏
7、唐代宗 李豫 长子但非嫡子 唐肃宗的皇后是张皇后,生了个儿子是定王李侗,这才是嫡长子,而且张皇后还被唐代宗在继位后废为庶人,惨不惨
8、唐德宗 李适 长子非嫡子,生母原本为唐代宗年少时的妾室,安史之乱时失踪
9、唐顺宗 李诵 长子非嫡子
10、唐宪宗 李纯 长子
11、唐穆宗 李恒 非嫡长子 唐宪宗第三子
12、唐敬宗 李湛 唐穆宗长子
13、唐文宗 李昂 唐穆宗李恒次子,唐敬宗李湛之弟
14、唐武宗 李炎 唐穆宗李恒第五子 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异母弟
15、唐宣宗 李忱 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
16、唐懿宗 李漼 唐宣宗李忱长子
17、唐僖宗 李儇 唐懿宗李漼第五子
18、唐昭宗 李晔 唐懿宗李漼第七子
宋朝:
0、始祖 宋太祖赵匡胤,赵家的种不行,精子质量太差,皇室人丁极其单薄,很多皇子都是早夭
1、宋太宗 太祖弟弟
2、宋真宗 非嫡长子 宋太宗第三子
3、宋仁宗 非嫡长子 宋真宗赵恒第六子,生母为李宸妃
4、宋英宗 藩王子
5、宋神宗 嫡长子 生母是高皇后高滔滔
6、宋哲宗 非嫡长子 五千年第一帅逼皇帝 宋神宗赵顼第六子
7、宋徽宗 非嫡长子 宋神宗赵顼的第十一子、宋哲宗赵煦之弟
8、宋钦宗 宋徽宗赵佶长子
9、宋高宗 非嫡长子 宋徽宗赵佶第九子
10、宋孝宗 非嫡长子 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
11、宋光宗 非嫡长子 宋孝宗赵昚第三子
12、宋宁宗 非嫡长子 宋光宗赵惇慈懿皇后李凤娘的次子
13、宋理宗 宗室 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九世孙
14、宋度宗 宋理宗赵昀之侄
15、宋端宗 宋度宗庶长子

仔细看看汉、唐、宋三个汉家王朝,有几个是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呢?有谁真的很在乎合乎不合乎什么礼法制度呢?

看看整个汉朝二十四位皇帝,以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只有汉惠帝、汉元帝、汉成帝三位,汉景帝算半个,汉武帝的“嫡”是他老爹汉景帝废后逼子大动干戈作弊来的,西汉还算好的,整个东汉压根就没嫡长子。而唐朝就更牛逼了,拜李二所赐,好像压根就没嫡长子的概念,宋朝好歹还有宋神宗是以嫡长子的身份继位的。这里明朝就不一样了,自朱棣起,除非是出了意外导致皇帝无子,一般都遵循了“嫡长子继承制”,真·嫡长子比较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确立皇位继承人时,选择了孙子朱允炆,而非儿子。这一举动,在当时的礼法和后世的评价中,都引起了不少的讨论。要判断朱元璋的这一选择是否合乎礼法,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首先,我们得理解中国古代的礼法体系,尤其是关于皇位继承的规定。在中国封建社会,“嫡长子继承制”是历朝历代最基本也.............
  • 回答
    说起朱元璋为什么最终把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而不是他的儿子们,这背后可是一出充满权谋、家族情仇和政治考量的复杂大戏。咱们得慢慢道来,这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首先,得明白朱元璋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出身贫寒,历经千辛万苦才打下这片江山,当了皇帝,那份江山的得来不易,他对皇权的掌控欲,那是刻在骨子里的.............
  • 回答
    铁血君王临危受命:朱元璋或朱棣能否重塑大明江山?崇祯皇帝,这位勤政却无奈的末代君主,面对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其悲剧的命运至今令人唏嘘。而如果将历史的指针拨回,让两位开国之君,明太祖朱元璋或明成祖朱棣,魂穿到这位山河破碎的崇祯身上,能否扭转乾坤,重振大明,甚至引领王朝踏入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与世界列.............
  • 回答
    明世宗嘉靖皇帝的“大礼议”选择将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踢出太庙,其核心原因在于嘉靖皇帝对自身“继统”合法性的极端强调,以及他试图通过否定与自己疏远的先皇,来确立自己作为正统继承人的地位。 这个事件背后,牵扯到复杂的宗法、政治和权力斗争。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展开:一、 嘉靖皇帝的特殊继统.............
  • 回答
    近些年,在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出现了一些针对明朝皇帝,特别是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思宗朱由检的负面评价和攻击性言论。其中,一些内容带有鲜明的族群色彩,矛头指向了满族人。这种现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触及了历史认知、民族关系以及网络言论边界等多个敏感议题。首先,我们要理解这种现象出现的 历史与.............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中关于权力巩固、家族势力与政治策略的复杂考量。朱元璋和刘邦虽然都是开国皇帝,但他们的出身、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政治环境以及个人性格都存在显著差异,这导致了他们在处理功臣家族问题上的不同选择。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分析: 一、 朱元璋铲除马皇后娘家势力的背景与动机:1.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朱元璋和洪秀全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们都曾领导农民起义,但最终的结果却截然不同: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洪秀全却兵败身死,太平天国也随之覆灭。要深入分析他们之间的成败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察。一、 起义的时代背景和合法性 朱元璋: 他所处的元朝末年,社会矛盾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就像往历史长河里扔一块石头,激起的涟漪会很深远。但要说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捋。首先,得明确一点:历史的走向从来不是单线程的,更不是由某一个人能完全决定的。明朝灭亡是个系统性的问题,是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乃至天灾人祸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朱元璋:创业者的光辉与局限想象一下,如.............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价值。如果明末的皇帝换成朱元璋,而不是崇祯,在国情和手下配置不变的前提下,能否击败努尔哈赤到皇太极,甚至苟住大明国运,这确实是个值得细细推敲的假设。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朱元璋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与崇祯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这一点是所有分析的基础。朱元璋的优势:1..............
  • 回答
    说到朱元璋,这位大明王朝的开创者,那真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身贫寒,早年当过和尚,放过牛,甚至还在民间流浪乞讨过,可以说是从社会的最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这种经历,让他对百姓疾苦有着切身的体会,也塑造了他日后治国的方方面面。初登大宝,朱元璋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饱受战乱摧残的元末中国。元朝统治.............
  • 回答
    要给朱元璋在一个“所有皇帝”的榜单上排个座次,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毕竟,中国历史长河里皇帝如繁星般闪耀,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挑战,评价标准自然也千差万别。但如果非要挤挤,朱元璋在我看来,绝对是能排进前列的。至于具体第几,这更像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就像是街头巷尾老百姓聊起.............
  • 回答
    朱元璋之所以能肆无忌惮地杀人,而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却因为收税收不上来而不敢轻易大开杀戒,这背后牵扯到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权力基础的根本性变化,绝非简单的“杀人多少”的问题。要说清楚这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朱元璋的“杀人艺术”与他的权力根基首先,朱元璋本人就是从底层爬上来的草根皇帝,他深知官场的腐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得明确一点,明朝一共只有十六位皇帝,从朱元璋到崇祯,没有“重聚一堂”的说法,这更像是一个文学或历史假设。不过,咱们就这么想象一下,如果这十六位老祖宗真地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那场面绝对是千载难逢,也绝对是鸡飞狗跳。至于说朱元璋会先“打”谁,这个“打”得从几个层面理解。是真刀真枪地打.............
  • 回答
    你说得很有意思,但前提是古代中国皇帝“大部分不喜太子”,这一点其实是个误解。更准确地说,是“皇帝对太子的态度是复杂的、多变的,甚至常常是充满矛盾的”,并非普遍的“不喜”。朱元璋或许是个极端例子,他确实对太子表现出极大的不信任和控制欲,但这并不代表普遍情况。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会有“皇帝不喜太子.............
  • 回答
    明朝的七位皇帝(朱元璋、朱棣、朱高、朱瞻基、朱祁钰、朱见深、朱佑樘)在历史上均以不同的政绩和统治风格著称,他们的评价因历史视角和标准而异。以下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逐一分析: 1. 朱元璋(明太祖,1368–1398) 主要贡献: 开国奠基:终结元朝,建立明朝,确立“君主专制”体制,奠定.............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历史假设。如果太祖朱元璋能预知“靖难之役”的发生,他定然不会坐视不管,而是会竭尽全力地为他的孙子朱允炆扫清障碍,稳固皇位。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毕竟朱棣的实力和野心摆在那里。首先,从根源上说,朱元璋最需要解决的是朱棣这颗“定时炸弹”。他不可能简单地将朱棣杀掉,那样太血腥,而且.............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帝制史中,无数英雄豪杰叱咤风云,试图一统天下,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然而,能够真正以一己之力,在短短几代人,甚至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将分裂的汉地十八省重新整合,并奠定一个全新王朝基业的皇帝,屈指可数。在很多人看来,刘秀和朱元璋是其中最耀眼的两位。他们都以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从乱世中崛起.............
  • 回答
    朱元璋这个人,真是一个绝世奇才,从社会最底层摸爬滚打到九五之尊,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评价他,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概括,而是要看他那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他留下的深远影响。先说说他的出身。说他是“农民出身”,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又不完全准确。他出生在一个极端贫困的佃农家庭,生活在元朝末年那个兵荒.............
  • 回答
    金庸先生的原话是这么说的:“张无忌这个人,我觉得他做一个领袖,其实是不太合适的。他太善良了,太理想化了,他不够‘狠’,不够‘决断’。做皇帝,做一个国家的领袖,你不能光凭着一股仁义之心去统治。你得有魄力,有时候还得有不得不做的狠心。”这句话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人对此持有不同意见。你之所以觉得.............
  • 回答
    关于朱允炆为何会被选为皇太孙并最终继承皇位,虽然他并非嫡出,这背后其实是朱元璋深思熟虑的政治考量和对家族传承的独特安排。要说清楚这一点,得从当时的皇室继承制度、朱元璋的个人性格和政治目标,以及几位重要皇子的具体情况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重要的前提:在古代中国,虽然“嫡长子继承制”是主流,但它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