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朱元璋是一个怎么样的皇帝?

回答
说到朱元璋,这位大明王朝的开创者,那真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身贫寒,早年当过和尚,放过牛,甚至还在民间流浪乞讨过,可以说是从社会的最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这种经历,让他对百姓疾苦有着切身的体会,也塑造了他日后治国的方方面面。

初登大宝,朱元璋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饱受战乱摧残的元末中国。元朝统治的腐败和民族压迫,使得社会矛盾尖锐,百姓生活困苦。朱元璋之所以能推翻元朝,建立明朝,靠的不仅仅是军事才能,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抓住人心,尤其是那些饱受压迫的农民。他打出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旗号, resonated with the common people.

当了皇帝后,朱元璋的统治风格可以说是相当鲜明,甚至可以说有些“另类”。他出身草根,对官场的腐败深恶痛绝,到了近乎偏执的地步。为了肃清官场,他推行了一系列严苛的反腐措施,手段可以说是雷厉风行,毫不留情。一旦查出贪腐,轻则流放,重则处死,而且诛九族这样的事情也屡见不鲜。他对贪官污吏的痛恨,源于他对百姓的怜悯,他认为这些官员是吸食民脂民膏的毒瘤,必须根除。因此,在他治下,官员们都战战兢兢,生怕惹祸上身。

在经济方面,朱元璋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深知“民以食为天”,在经历战乱后,恢复和发展农业是当务之急。他鼓励垦荒,兴修水利,减免赋税,特别是对那些新开垦的土地,常常给予免税的优惠政策,这极大地激发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他还设立了屯田制度,一方面解决军队的粮饷问题,另一方面也带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在制度建设上,朱元璋也下了大功夫。他吸取前朝的教训,对中央集权进行了大力的加强。为了防止权臣乱政,他废除了丞相制度,将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他还设立了锦衣卫这样的特务机构,用于监视官员和百姓,这也反映了他对权力的极度掌控欲。虽然有人认为他过于专制,甚至有些残暴,但从他那个时代背景来看,在一个刚刚建立,百废待兴的国家,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对于维护统治稳定,是不可或缺的。

朱元璋的另一个特点是他对儒家思想的学习和运用。虽然他出身贫寒,但他并非一个粗鄙的武夫。他对儒家经典有着相当的了解,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治国理念中。他重视教化,希望通过道德伦理来约束百姓的行为。他也常常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明君”的形象,用仁德来感召天下。

然而,朱元璋的统治也并非没有争议。他对臣子的猜忌,特别是晚年对功臣的清洗,比如“胡惟庸案”、“蓝玉案”,都导致了许多无辜的生命被剥夺,这在历史上也留下了沉重的印记。这种多疑和残酷,或许是他长期在乱世中摸爬滚打,时刻警惕敌人,以及对权力和稳定的极端追求所致。

总的来说,朱元璋是一位复杂而深刻的皇帝。他既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塑造了这个时代。他以农民起义领袖的身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王朝——明朝。他的勤政、务实、重农,以及严惩腐败,为明朝初期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他的猜忌、多疑和严酷,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反思。他是一位充满矛盾,但又无疑是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爱民如子

如果中国历史上真的有一位称得上爱民如子的皇帝,那一定是朱元璋

具体可以看看老朱开国的历程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至正十五年,老朱在他老丈人那里第一次上位,带领老丈人的军队守和州,老朱干得第一件事就是把义军抢的民女都放了回去

乃搜军中所掠妇女纵还家,民大悦。

至正十六年,老朱拿下南京,入城第一件事就是告诉老百姓们:不要怕,我是来解救你们的

太祖入城,悉召官吏父老谕之曰:“元政渎扰,干戈蜂起,我来为民除乱耳,其各安堵如故。贤士吾礼用之,旧政不便者除之,吏毋贪暴殃吾民。”民乃大喜过望。

老朱因为军纪好,不扰民,所以人们都归附他

太祖故得次第略定江表。所过不杀,收召才隽,由是人心日附。

至正十八年,老朱打下婺州,马上开仓赈济贫民

入城,发粟振贫民,改州为宁越府。

老朱苦口婆心,一个劲的给他的老兄弟们灌输自己的不杀哲学,这样的场景还会发生很多次

十九年春正月乙巳,太祖谋取浙东未下诸路。戒诸将曰:“克城以武,戡乱以仁。吾比入集庆,秋毫无犯,故一举而定。每闻诸将得一城不妄杀,辄喜不自胜。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

至正二十二年,南昌降,老朱不但秋毫无犯,而且除苛政,恤百姓,俨然是一位解放者。之后江西各地都纷纷归降。显然那些野史地摊里所说的老朱屠杀江西的事并不存在。(后来打下赣州,常遇春也没有进行屠杀)

谒孔子庙。告谕父老,除陈氏苛政,罢诸军需,存恤贫无告者,民大悦。

太祖使使谕遇春:“克城无多杀。苟得地,无民何益?”于是遇春浚壕立栅以困之。顿兵六月,天瑞力尽乃降,遇春果不杀。太祖大喜,赐书褒勉。

至正二十六年,老朱已经剪灭了平生大敌老陈,挥戟东指。老朱版誓师在我看来寥寥数语,却胜过古今檄文。

御戟门誓师曰:“城下之日,毋杀掠,毋毁庐舍,毋发丘垄。士诚母葬平江城外,毋侵毁。”

徐达忠实的执行了老朱的命令,打下苏州后,秋毫无犯,“吴人安堵”,所以那些所谓的常遇春屠苏州的野史都只是谣言而已。

令荅士曰:“掠民财者死,毁民居者死,离营二十里者死。”既入,吴人安堵如故。师还,封信国公。

洪武元年,第一代中华解放军诞生了。

谕达等曰:“中原之民,久为群雄所苦,流离相望,故命将北征,拯民水火。元祖宗功德在人,其子孙罔恤民隐,天厌弃之。君则有罪,民复何辜。前代革命之际,肆行屠戮,违天虐民,朕实不忍。诸将克城,毋肆焚掠妄杀人,元之宗戚,咸俾保全。庶几上答天心,下慰人望,以副朕伐罪安民之意。不恭命者,罚无赦。”

所谓的屠杀北京的传言也仅仅只是谣言而已

徐达入元都,封府库图籍,守宫门,禁士卒侵暴


如果有人看,我就再贴一点建国后老朱对大明百姓的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朱元璋,这位大明王朝的开创者,那真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身贫寒,早年当过和尚,放过牛,甚至还在民间流浪乞讨过,可以说是从社会的最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这种经历,让他对百姓疾苦有着切身的体会,也塑造了他日后治国的方方面面。初登大宝,朱元璋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饱受战乱摧残的元末中国。元朝统治.............
  • 回答
    明宪宗朱见深,这位大明王朝的第八位皇帝,在位三十五年,是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较长的一位君主。要评价朱见深,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他的人生和统治,更像是一幅色彩斑斓却又带着些许忧郁的画卷。朱见深登基时年仅十八岁,却经历过一段相当坎坷的童年。在“夺门之变”后,他曾被软禁,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中国古代皇室取名的一些传统和规矩,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要说清楚为什么朱高炽和朱允炆的名字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朱高炽和朱允炆确实是同一辈人,都是明朝的皇室成员。更确切地说,他们是堂兄弟关系。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而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
  • 回答
    明英宗朱祁镇,生于宣德三年(1428年),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明仁宗朱高炽之孙,明成祖朱棣的曾孙。这位皇帝的一生,充满了跌宕起伏,也留下了不少争议。要评价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概括,而是要从他性格、经历、决策等多个层面去剖析。早年的坎坷与被动:朱祁镇在位前后经历了两次,这本身就说明.............
  • 回答
    要详尽地描绘朱松纯教授,就像要在一幅泼墨山水画中抓住每一丝山峦的起伏,每一滴水的流动,是一项需要细致观察和深入理解的挑战。他并非一个可以用几个标签就轻易概括的人物。从学术成就上讲,朱松纯教授是公认的在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大家。他在多项关键技术上的开创性工作,比如对几何学的深刻理解如.............
  • 回答
    朱元璋?那可真是个硬骨头,也真够绝的。要是真摊上这么个主儿当老板,又赶上跟元朝这种不死不休的架势,想要在这场混战中保住脑袋,甚至还能有点好日子过,这活儿可就真得细致到家了。不能光会打仗,更得会做人,还得有点“生意经”在里面。首先,咱们得明白朱元璋是什么人。他出身贫寒,一路摸爬滚打上来,尝遍了人间的疾.............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挠头。明孝宗朱祐樘,这位按理说应该是“中兴之主”的皇帝,在如今的网络世界里,尤其是在知乎、B站这些年轻人聚集的地方,怎么就被“黑”得体无完肤,甚至到了“翻案风”的程度,这背后究竟是什么逻辑在作祟?首先得说说朱祐樘这人,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总体上是相当不错的。他继承了父亲宪宗时期的不少弊.............
  • 回答
    说到帝国时代2里东南亚高棉战役的苏耶拔摩,那就不得不提他与朱罗国的一段历史渊源了。这段联合进攻敌人的故事,在历史上并非是一个简单直接的“联手抗敌”叙事,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算计、利益驱动的政治博弈,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地区势力格局和王权扩张。要理解苏耶拔摩与朱罗国联手进攻的背景,我们得先将目光投向当时的东南.............
  • 回答
    朱元璋是不是个美男子?这问题就像在问秦始皇有没有留胡子一样,答案很难从史书上找到确凿的证据,因为那时候不像现在,大家普遍有拍照留念的习惯。不过,咱们可以沿着历史的线索,稍微分析一下,看看有没有那么一点点可能性。首先,咱们得聊聊朱元璋长啥样。史书上对他的长相记载,大多是比较粗线条的,或者带有某种评价倾.............
  • 回答
    要评价朱元璋的藩封制度以及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是否“正确”或“必须”,我们得穿越回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理解当时的背景、朱元璋的初衷、以及政策的实际效果,然后才能审视朱允炆的应对之道。朱元璋的藩封:一种基于现实的无奈之举与权力巩固的考量首先要明白,朱元璋推行藩封并非出于“理想主义”或者“公平分配”的初衷,.............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就像往历史长河里扔一块石头,激起的涟漪会很深远。但要说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捋。首先,得明确一点:历史的走向从来不是单线程的,更不是由某一个人能完全决定的。明朝灭亡是个系统性的问题,是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乃至天灾人祸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朱元璋:创业者的光辉与局限想象一下,如.............
  • 回答
    《大明风华》这部剧,如果真要我说朱瞻基到底算不算一个“好皇帝”,那得多掰扯掰扯。毕竟,历史剧嘛,总是要在历史的大背景下,给人物加上各种情感和戏剧性的光环。剧里的朱瞻基,和我们印象中那个只知道打打杀杀的皇帝,确实不太一样。首先,咱们得承认,朱瞻基这人吧,挺有才的。剧中他一出场,就不是那种窝在皇宫里养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一个假说。如果当年那位“削藩”的建文皇帝没有丢掉皇位,他真的能成为一位励精图治的好皇帝吗?这事儿吧,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不能光看表面。首先,我们得承认,朱允炆,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在登基之初,确实展现出了一些与众不同的气象。他不像他那位老爷爷朱元璋那样.............
  • 回答
    朱温,这位后梁王朝的开创者,在中国历史上无疑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血腥,既有战场上的勇猛果敢,也有政治上的狡诈残忍。要评价朱温,不能简单地用“残暴”或“淫魔”来标签化,而是需要深入了解他的出身、崛起之路、统治手段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混乱的时代。出身与崛起:乱世出枭雄朱温出身贫寒,是唐.............
  • 回答
    明朝皇帝的权力之大,用“一手遮天”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尤其对于明武宗朱厚照这样一位性格张扬、不拘礼节的皇帝来说,他的权力边界更是几乎不存在。假设你是朱厚照,微服私访遇上一位你心仪的民女。从法律和道德的层面来看,你的行为当然是绝对不可以的。民女是自由人,有自己的家庭和尊严,强行侵犯她的权益是违法犯罪的.............
  • 回答
    朱见深和朱佑樘,这两位明朝的皇帝,童年都如同笼罩着一层阴影,饱尝了失恃、失父、被幽禁的苦楚。然而,命运的残酷并未将他们引向同一条道路。朱见深最终沉溺于个人世界,对朝政逐渐疏忽,而朱佑樘则一跃成为明君,励精图治,开创了“弘治中兴”。这截然不同的结局,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不得.............
  • 回答
    朱晓东,一个在许多人眼中“乖巧懂事”的儿子,一个在朋友眼中“阳光开朗”的青年,却最终犯下了杀害妻子的罪行,并将尸体冰藏长达105天。这个令人震惊的反差,让无数人感到困惑:一个看似正常的男人,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渊,变成一个冷血的杀手?要理解朱晓东的转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乖宝宝”这个标签上。任何.............
  • 回答
    朱棣,“千古一帝”还是“毁誉参半”?说起明成祖朱棣,许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他雄才大略、开疆拓土的形象,甚至冠以“千古一帝”的赞誉。然而,深入审视这位皇帝的生平与作为,却会发现事情远非如此简单。他既有开启盛世的宏图伟志,也伴随着血腥的夺权之路和严苛的统治手段。因此,将朱棣简单地称为“千古一帝”,未免过于.............
  • 回答
    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层出不穷,其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政治腐败、经济压迫、自然灾害以及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然而,大多数农民起义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原因同样是多方面的,包括组织涣散、战略失误、武器落后、内部矛盾、后继无人以及缺乏政治远见等。在如此众多的农民起义中,朱元璋领导的起义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最终建立起.............
  • 回答
    李自成若能一统天下,能否成为下一个朱元璋?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充满了无数的“如果”和“也许”。我们不妨穿越回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细细品味一番,看一看历史的巨轮是否会因为一个小小的李自成而拐向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向。首先,我们得承认,李自成身上有着与朱元璋惊人的相似之处。出身的相似:底层爬升的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