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朱元璋搞藩封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吗?朱允炆削藩是必须的吗?

回答
要评价朱元璋的藩封制度以及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是否“正确”或“必须”,我们得穿越回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理解当时的背景、朱元璋的初衷、以及政策的实际效果,然后才能审视朱允炆的应对之道。

朱元璋的藩封:一种基于现实的无奈之举与权力巩固的考量

首先要明白,朱元璋推行藩封并非出于“理想主义”或者“公平分配”的初衷,而是他作为一位白手起家、推翻旧王朝的开国皇帝,在建国之初所面临的一系列严峻现实问题。

平定天下后的权力真空与地方控制: 元朝末年,群雄并起,各地军阀割据,百姓经历了长期的战乱。朱元璋打败了各路对手,但要真正将庞大的帝国牢牢掌握在手中,特别是那些曾经是他起家根本的功臣,就需要一种有效的机制。简单地将功臣们解散回乡,或者让他们继续掌握军队,都可能成为日后不稳定的隐患。
对功臣的笼络与制约: 这些开国功臣们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是朱元璋政权的骨干,但也因为掌握兵权和地方势力,对皇权构成了潜在的威胁。藩封,尤其是将他们分封到各地作为王,一方面是对他们功劳的封赏和慰藉,满足了他们的政治和经济诉求,让他们有了稳定的去处;另一方面,也相当于让他们脱离了中央集权的军事指挥系统,将他们分散到各地,便于中央的监视和控制。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摇摆: 在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一直存在。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就因为诸侯坐大而导致了“七国之乱”,这朱元璋是看在眼里的。但他自己也在实践中经历了从早期更倾向于中央集权的倾向,到后来为了巩固统治而采纳了藩封的模式。可以说,这是一种在绝对中央集权与有效地方管理之间的权衡。朱元璋试图通过“分封”的方式,将权力分散给信得过的皇子和功臣,但同时又赋予他们相对有限的权力,并且与中央朝廷保持着一定的联系,避免了西汉那种“封地即国”的绝对独立性。
为子孙江山打基础的考量: 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自然希望他的子孙后代能够稳固地统治这个国家。将儿子们分封到各地成为亲王,可以让他们积累治国经验,同时也在各地建立起与中央紧密联系的藩王势力,作为拱卫京师、镇守疆土的力量。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符合中国古代“国中之国”的传统观念,只是形式上比西汉更加受控。

然而,朱元璋的藩封制度也埋下了深远的隐患:

强大的藩王势力: 虽然朱元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藩王的权力,但他们毕竟拥有自己的封地、俸禄、以及一定数量的护卫。尤其是分封在战略要地和经济富裕地区的藩王,其势力和财富的增长是难以控制的。
军政大权的旁落: 一些藩王实际上掌控着当地的军政事务,这与朱元璋初期希望加强中央集权的初衷是有冲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藩王与朝廷之间的矛盾就可能激化。
对国家财政的压力: 藩王的俸禄和待遇都来自于国家财政,庞大的藩王群体对国家财政构成了不小的负担。

朱允炆削藩:一次必要但稍显激进的改革

面对朱元璋留下的藩封局面,朱允炆的上台执政,无疑是将改革的目光投向了藩王这个“庞然大物”。在他看来,藩王势力过大,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藩王跋扈与威胁中央集权: 经过朱元璋几代(虽然只是朱元璋自己分封,但时间久了,藩王们与地方的联系会越来越紧密),一些藩王在自己的封地内,养尊处优,甚至仗着兵权和财力,干预地方政务,与朝廷官员发生摩擦,更有甚者开始挑战中央的权威。特别是那些地处要冲的藩王,例如燕王朱棣,其地理位置和军事实力都非常可观。朱允炆作为后来的皇帝,看到的是国家权力被藩王蚕食的可能性,以及潜在的动乱风险。
继承人身份的敏感性: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继承的是皇位,而不是父位。他面对的是一群叔叔辈的藩王,这些藩王在朱元璋时期就已经建立了威望和势力。这与他父亲(即太子朱标,早逝)接班的情况完全不同。他需要证明自己的统治合法性和权威性,而藩王们的存在,恰恰是他权威的最大障碍。
“七国之乱”的阴影: 即使朱元璋在藩封时做了一些限制,但中国历史上“郡国并行制”导致“七国之乱”的惨痛教训,依然像一道阴影笼罩在中国统治者的心中。任何一个有远见的皇帝,都会警惕藩王坐大的后果。

朱允炆选择削藩的“必须性”在于:

维护皇权和国家统一: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防止国家因为藩王而分裂,削藩是必然的选择。这类似于后来的“推恩令”,虽然形式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瓦解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控制。
为国家发展清除障碍: 藩王们占据大量土地和财富,消耗国家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削藩,有助于将资源重新集中到中央,用于国家建设。
“釜底抽薪”式治理: 与其等藩王们羽翼丰满,尾大不掉,不如趁他们还在相对可控的范围内,进行一次“刮骨疗毒”。朱允炆的做法,可以说是抓住了问题的要害。

然而,朱允炆的削藩方式也存在问题:

过于急躁和激进: 朱允炆的削藩采取的是“一个接一个”的处理方式,而且手段严厉。他没有像汉武帝那样,采取“推恩令”这样温和且循序渐进的方式,而是直接削爵、改封、甚至逮捕。这种过于激进的手段,很容易激起藩王的反抗。
缺乏足够的支持和准备: 在削藩的过程中,朱允炆的中央官僚系统并没有形成绝对的统一和支持。一些官员出于自身利益,或者对藩王抱有同情,导致削藩的执行效果打折扣。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做好军事上的充分准备,为日后燕王朱棣起兵埋下了隐患。
对燕王朱棣的处理方式失误: 燕王朱棣是所有藩王中最有实力和野心的一位,朱允炆本应慎重处理。但他过早地采取行动,且手段直接,最终逼迫朱棣不得不反抗。如果朱允炆能采取更灵活的策略,或者利用好朱棣的某些软肋,或许结果会不同。

结论:

朱元璋的藩封,是他在乱世中建立王朝后,基于巩固权力、笼络功臣以及为子孙打下基础等多重考量下,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 它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稳定了统治,但也种下了藩王势力坐大的隐患。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它是“正确”的,更准确地说,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基于现实的策略。
朱允炆的削藩,是面对朱元璋遗留问题而进行的一次“拨乱反正”,在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方面,是“必须”的。 没有人可以否认藩王势力对明朝中央集权的威胁。然而,朱允炆的削藩方式过于急躁和激进,缺乏周密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最终导致了“靖难之役”,让明朝陷入了内乱。他的削藩“必须”,但他的“执行”方式则显失策略和智慧。

可以说,朱元璋“种瓜”,朱允炆“摘瓜”,但“摘瓜”的方式却导致了“瓜熟蒂落”的政治危机。历史的复杂性就在于,许多“正确”的出发点,如果缺乏有效的执行和策略,也可能走向反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太祖藩封是一回事,而朱允炆削藩的动机乃至最后的失败和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在皇位归属上的安排有关,与明初宗藩体系的关联倒未必有那么大。

  1. 朱元璋搞藩封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吗?

要理解明太祖的封藩理由,还是必须得回到明初特殊的政治、地理、经济条件下去思考。明朝初建之时,可以说西南北三面都是敌人,内部湖广、川贵不服王化的土司也比比皆是,而在经济上北方百业萧条,而中央直接从江南千里迢迢地转运军队和粮草又多有不便,因此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北方边寨的战略要地派出信得过的大员恢复生产,长期驻军就提上了日程。另一方面,明太祖和谋臣在讨论元亡教训的时候,认为元中后期以后宗室整体在军事力量上的弱势是元末朝纲不振,权臣凌主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宗室力量也成了明初政治构建的重要一环。

细究明初所封二十余王,齐、鲁、周、唐、伊这些坐落在中国南北关节动脉的诸王是为了保护南北经济动脉的流动,燕、宁、辽、谷、代、秦、肃、晋、庆则直接坐落在北部边防线上,和后来的九边重镇高度重合,甚至比九边重镇的管辖范围更加靠北,明初长城以北的大宁、东胜就分别由宁、晋二王节制。而这一代的明初诸王也不是后来顶个名头,光领禄米不干活的存在,而是真正领兵作战与将士共甘苦的大将。蓝玉死后太祖发动的第八、第九次北伐即分别由晋、燕二王合作领军及燕王单独领军,此外还有秦王出征甘肃,楚王征讨湖广诸蛮、随征云南等诸多亲王参与明初军事行动的记载见于史册。

这个时期拨付给诸王的岁禄虽多,但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诸王自身的欲望开销,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抵扣王府本身军事和民政行动的费用。此外宗室开销甚大的问题到明太祖晚年已经得到了重视,为此洪武三十一年将亲王的俸禄由五万石削减到一万石,郡王俸禄由六千石减为两千石,郡王以下也各自削减不等。可以说,至少到建文即位的时候,还暂时不存在地方王府财政负担过重逼迫国家不得不削藩的动机。

因此明太祖在他那个时代搞藩封并无问题,但是我也认为明初的藩王体制终归是个过渡产物,随着国内经济情况的好转,以及边防压力的减轻,再维持如此多握有实权的宗王确实既不利于中央集权,也不利于经济民生行。但削藩对国家安全尤其是北部边防会造成什么影响,削藩后国家对剥夺了宗领实权的宗室定位是什么,这两个问题都是削藩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遗憾的是不要说建文帝就是成祖都没能很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


2. 朱允炆削藩是必须的吗?

我个人认为如果当时是妻族或母族有深厚背景的其他皇子甚至皇孙上位,那么削藩不是必选项,可对于妻族、母族政治势力约等于0需要急切地加强中央皇帝权威的朱允炆来说,削藩几乎就是必选项。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了明太祖晚年在太子朱标死后皇储问题上的一系列举措失当。(详情我最开始是不想谈的,但后来想想都是共和68年了何必再搞为尊者讳那一套)

事实上,明太祖在朱标死后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花甲老人特有的偏执,造成其为了强行将朱允炆扶上位的一系列非理性政治行为,最终酿成了洪武年间最大的政治悲剧,并依然无可避免地将朱允炆送进了火坑。

朱标死前明太祖虽然屡行大狱,但依然是符合基本的政治逻辑,换句话说其行为是可以当做一个理性的政治人物来揣度的。但是将朱允炆强行扶正的行为,其实是完全不符合包括朱明皇室本身在内各方利益的行为,纯粹是情感冲动的驱使。细究朱标死后大明宗室的情况,马皇后嫡子尚有秦、晋二人,朱标之子除朱允炆外尚有常平王妃遗腹子,考虑到当时以蓝玉为首的明代武勋集团的整体态度,皇朝第二代继承人对家族威望的需求,上述诸人均比朱允炆合适。如果皇位最终落到上述各位头上,之后就算依然要对以蓝玉为首的骄纵不法的武将进行惩治,恐怕也不会向历史上那样株连甚大。

而将与武勋集团没有任何联系、母族也并不高贵的朱允炆扶正,不仅意味着将武勋集团与朱允炆对立起来,同样使得诸位皇子心怀不满。对前者朱元璋能狠下心来大肆清洗,蓝玉因此成为首要目标,这个太祖时代成长起来的最优秀的将领,就此成了朱允炆皇位的铺路石。而对后者,朱元璋虽然不可能因为孙子去清洗儿子,但他可以清洗和儿子走的近的武将,冯胜、付友德被处死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长期和晋王合作,明太祖死后若是此三人联手,建文帝怕是一年都撑不过(事实上“靖难”由庶出的燕王挑起已经是降低了建文的削藩难度)。但是洪武在世时,因为无上的威望武勋集团不会说什么,可您老百年后,真当大家伙不知道兄弟们当年是因为哪个小P孩被弄死的啊。

朱允炆本人这边,皇位以他的出身和才干也是承担不起的。在那段有名的太祖爷孙关于宗藩问题上的应对“首先,用来争取他们的心,然后用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再不行就削减他们的属地,下一步就是改封地,如果实在没有办法,那就只好拔刀相向了”实际上这个回答问题是相当大的,我要是朱元璋,直接就问他,你一个实际庶出的侄子打算怎么用德和礼去约束礼法上是你长辈的诸位叔叔们?从历史上来看,朱允炆怕是真不知道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所以他只能直接跳到后面,直接以帝国皇帝的权威而不是宗法体系下皇族家长的身份去处理这个问题。明太祖听了后还很高兴,唉,大概真的是老了,洞察力和思考都已经大不如前。

到明太祖死后,建文和诸王其实是麻杆打狼两头怕,一边知道自己正统性不高迫切想要提升中央权威,另一边是皇位轮空闷闷不乐偏偏还手掌兵权,底下是武勋集团的冷眼旁观和文官想要重建传统官僚政治的迫切愿望,爆炸是迟早的事。结果就是,明朝削藩既没能逐步修正,以平缓而少后患的方式完成过渡,也没能以才干卓著的皇帝一朝之内彻底在军事、政治、财政上全面解决告终,最后实际上是中央用经济特权换取宗王军事和政治权利的妥协,这使得明代宗室既不能在军事、政治上为皇帝分忧像其他朝代一样成为皇权的助力,又没能借此甩掉财政上的包袱,可以说相当差劲了。


综上,明太祖搞藩封是一个正确且英明的决定,但是朱标死后强行让朱允炆上位,让前者导向了一个相当差劲的后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评价朱元璋的藩封制度以及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是否“正确”或“必须”,我们得穿越回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理解当时的背景、朱元璋的初衷、以及政策的实际效果,然后才能审视朱允炆的应对之道。朱元璋的藩封:一种基于现实的无奈之举与权力巩固的考量首先要明白,朱元璋推行藩封并非出于“理想主义”或者“公平分配”的初衷,.............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把刘汉的例子和朱元璋的藩封联系起来,确实能引发一些思考。要说“前有刘汉之辙”,指的无非就是汉朝初期因为分封诸侯太多,最后导致了“七国之乱”,中央集权受到了严重挑战。那么,朱元璋明明看到了这个“前车之鉴”,为什么还要坚持搞藩封呢?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更具有历史.............
  • 回答
    朱元璋时期推行的海禁、军户、匠籍以及对人员流动的严格限制,确实给明朝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政策在短期内或许能达到某些政治或军事目的,但从长远来看,其负面效应不容忽视。下面就这些政策对明朝社会造成的危害进行详细的阐述:一、海禁政策的危害:窒息了经济活力与国际交流朱元璋为了防范倭寇和巩固海上统治,颁.............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长了,得从头说起。咱老百姓管这叫“嫡长子继承制”,意思就是皇位按理说该传给儿子里头头一个生的。但您瞧,咱明朝这皇位,一开始就不太顺当。朱元璋的考量:稳定江山,防范外戚朱元璋,那是打出来的江山,比谁都清楚皇位来之不易,更清楚这天下乱起来是什么样子。他一生戎马倥倥,最大的愿望就是把.............
  • 回答
    朱元璋在洪武年间对上元(今南京江宁区)、江宁两县的屠城事件,确实与胡惟庸案存在关联,但其背后还涉及更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权力斗争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原因: 一、胡惟庸案的直接关联胡惟庸案是朱元璋巩固皇权、清除异己的关键事件,但上元、江宁的屠城并非直接因胡案引发,而是其政治清洗的延伸。.............
  • 回答
    司马炎和朱元璋,两位开创了辉煌朝代的帝王,在治国理政上却似乎重蹈了覆辙,都采取了分封藩王、授予实权的政策,这让许多人感到疑惑,尤其是考虑到他们都曾亲眼目睹或通过史书了解过前朝因类似政策而引发的动荡。司马炎面对七国之乱的教训,朱元璋则洞悉八王之乱的惨痛,为何他们还会选择这条充满风险的道路呢?这背后绝非.............
  • 回答
    朱元璋(明太祖)和朱棣(明成祖)是明朝历史上两位重要的皇帝,他们的成就和影响各有侧重,难以简单地以“谁更大”来评价。以下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详细对比分析: 一、朱元璋(13281398年)的成就1. 建立明朝,奠定基础 终结元朝统治:1368年,朱元璋以“驱除胡虏,恢复中华”.............
  • 回答
    明朝的七位皇帝(朱元璋、朱棣、朱高、朱瞻基、朱祁钰、朱见深、朱佑樘)在历史上均以不同的政绩和统治风格著称,他们的评价因历史视角和标准而异。以下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逐一分析: 1. 朱元璋(明太祖,1368–1398) 主要贡献: 开国奠基:终结元朝,建立明朝,确立“君主专制”体制,奠定.............
  • 回答
    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初期对元朝领土的收复和疆域划分,涉及复杂的地理、军事、政治和经济因素。以下从历史背景、地理条件、军事战略、行政管理等方面详细分析为何朱元璋只设立云南行省和辽阳行省,而未将“征东行省”和“缅中行省”纳入明朝版图。 一、历史背景与元朝统治的瓦解1. 元朝的崩溃 元朝在1368年被.............
  • 回答
    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这三位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在推翻元朝的斗争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从战略层面的影响、对元朝统治的瓦解程度、最终的胜利成果以及对历史进程的推动等多个维度来看,他们的抗元贡献确实存在明显的差异。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并进行排名:第一名:朱元璋朱元璋的抗元贡献无疑是最大的,他不仅是最终的胜.............
  • 回答
    朱元璋对马皇后是否真心相爱,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综合史料和后人的解读,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并得出比较详细的结论。一、 马皇后在朱元璋心中的特殊地位:无可替代的“贤内助”与精神支柱首先,必须承认的是,马皇后在朱元璋的人生轨迹中扮演了极其重要且无可替代的角色。她不是朱元璋众.............
  • 回答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之所以能够摆脱秦朝、隋朝那样短命王朝的命运,其原因错综复杂,既有朱元璋个人的能力和政治遗产,也有明朝初期制度设计的优越性,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的有利因素。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层面来详细阐述。一、朱元璋个人的卓越能力与深谋远虑首先,朱元璋作为一位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其个人能力无疑是明.............
  • 回答
    朱元璋之所以能肆无忌惮地杀人,而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却因为收税收不上来而不敢轻易大开杀戒,这背后牵扯到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权力基础的根本性变化,绝非简单的“杀人多少”的问题。要说清楚这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朱元璋的“杀人艺术”与他的权力根基首先,朱元璋本人就是从底层爬上来的草根皇帝,他深知官场的腐败.............
  • 回答
    要说朱元璋到底有多牛逼,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他这个人,就像一块饱经锤炼的顽石,从泥泞中硬生生挖出来,又被烈火淬炼得铜浇铁铸,最终站成了开创一个大朝代的帝王。这其中,每一个字都得从他那极其坎坷的人生经历里掰开了揉碎了说。出身微寒,却胸怀大志:咱们得从他最最底层的地方说起。朱元璋,原名朱重八,.............
  • 回答
    说到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那可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身上有太多值得说道的地方,能把一个农民出身的人推上九五之尊的位置,这本身就够传奇了。首先,他极其有韧性,打不死的蟑螂。 朱元璋出身贫寒,父母早亡,为了活命,他当过和尚,乞讨过,可以说是受尽了人间的苦。这种生活经历,造就了他超乎常人的坚韧和毅力。一般.............
  • 回答
    朱元璋是否“爱民如子”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他的政策、言行、统治方式以及历史评价。支持“爱民如子”观点的论据: 出身贫寒,深知民间疾苦: 这是朱元璋最常被提及且最具说服力的一个论据。他出身贫苦,做过和尚,乞讨过.............
  • 回答
    朱元璋大杀功臣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很难简单归结为个人品性或组织原因,而是两者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非要强调一个主要因素,我认为朱元璋个人的猜忌心和对权力绝对的掌控欲,是其“大杀功臣”最根本的驱动力,而明初的组织结构和政治环境则为这种行为提供了土壤和借口。下面我们将从朱元璋的个人品性、明初的.............
  • 回答
    关于朱元璋的能力是否被高估,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他,并与历史背景、他所处的时代以及同时期的其他人物进行对比。总的来说,我认为朱元璋的能力既有被低估的地方,也有其局限性,但其作为一位开国皇帝,其强大的能力毋庸置疑。 他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其个人能力、历.............
  • 回答
    关于明太祖朱元璋那张广为流传的“鞋拔子脸”画像,到底是明朝自己画的,还是清朝后来抹黑的,亦或是存在其他解释,这是一个颇为有趣且历史学界长期讨论的议题。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梳理,并尽可能详细地展开。首先,我们来审视“鞋拔子脸”画像的来源和传播。我们现在所见的朱元璋画像,通常具有高额、.............
  • 回答
    朱元璋,这位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他的出身从来都不是一个秘密。他没怎么费心思去“删改”自己那段乞丐的经历,这背后其实藏着几个挺重要的原因。首先,朱元璋的成功本身就是对他那段艰难岁月最有力、也最生动的证明。想想看,一个出身贫寒,早年还要四处讨饭的孩子,最后却能推翻元朝,建立起一个延续几百年的王朝,这本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