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朱元璋,我们不能神话他,要辩证的看待他。他花费十五年基本统一南北,这是有益的一面。但是他不注重民族感情,废除了元朝优待色目人的政策,这是不好的。对于他,我看要三七分,不能一味否定。
色目人该不该优待? 我看我们不要争论,先搁置争议,把主要精力放在准备土木堡大战上。我常说,朱元璋作为太祖,向老百姓发放大明律例,号召民众抓捕贪官污吏,押送京城,这是对的。但是由于部分民众过于猛烈,让地方官府难以正常维持,贪污几两银子就有生命危险,长此以往不利于国家治理。鄱阳湖血战陈友谅的时候我也在现场指挥,对于明朝的建立,我是比较清楚的。
现在我们讲把大明律例这本书从老百姓手里收缴到国库集中销毁,不是要否定朱元璋的治国思路,而是讲究一个变化看待。朱元璋的旗子我们还是要高举的,这一点不能变,谁也改变不了大明朝朱家血统的纯洁。
—《关于大明朝积极整备土木堡大战讲话》
看到很多人评价八八的能力只是从他在乱世中脱颖而出这个层面展开,这不能说不对,毕竟开局一个碗,结局一个三百年帝国目前只有他一个人做到了,他的个人能力极强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个人觉得,作为现代人去评价古人的能力,不仅要看个人能力,也要看他对时代的影响,否则就容易落入传统帝王将相的框架中。
因此我就从八八执政时期几项大的政策的长远影响来谈谈这个问题,当然本人才疏学浅,主观意见仅供参考。
首先,从正向层面:
一、洪武对云贵的经营策略,对今天中国西南疆域的形成和巩固有着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虽然八八对边疆的处理在口头上这个不征、那个不讨,但实际上基本是有便宜就占,而且可以说是明代最处理边疆问题上最灵活务实的君主。在消灭残元盘踞西南势力的同时,他一方面敏锐地察觉到西南地区和内地在社会结构上的不同,没有完全在西南移植内地的三司体系,而是利用宣慰、宣抚司体系有效地羁縻了西南原有的各路土司;但另一方面他从不将希望寄托于羁縻体系本身(换句话说西南土司对大明王朝的忠诚上),大明的驿道、卫所、军人和移民才是巩固西南边疆的根本。
因此从洪武十四年征元梁王开始到洪武三十年为止,云贵几乎每隔几年就沿着交通要道设置新的卫所,同时辅以大规模的军屯。正是这些举措,保证了明朝之后在西南有充足的实力应对各路分裂势力的冲击,奠定了明朝以及之后满清在西南统治的基石。考虑到西南自从大送“大渡河以南非我国土”后,在元代又是类似高丽的半自治状态,这并不是件简单的事。这里还有个失败的案例作对照,我这里给成祖留面子,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查以下几个问题:1、明属安南时期的行政体系是怎样的;2、明属安南设置了几个卫所;3、明属安南是什么开始推行屯田的
二、洪武混一天下、调和南北的政策,极大地推动了“统一的中华认同”这一观念的重构
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南北虽然生活习惯有所不同,但同属一个中国,即使短暂分裂也必将重归一统是个天经地义的观念。但某种程度上,这个观念是从明代以后才再度开始加强起来的,而在安史之乱后,北方某些地区就长期和中原处于对立状态,大送时期更是南北长期双政权甚至三政权并立,虽然各方在宣传上还是遵循“统一天下”这个范式(其实有政权已经摆脱这个体系另起炉灶了,比如安南),但由于战乱、自然环境的变化,南北在经济、习俗、文教上已经有了极大的差异。
蒙元名义上虽统一了天下 ,但实际上的贵族分封体制和粗疏的管理手段,并没有缩小各地区内部的差异,南方还保持着传统的汉人习俗,北方却已经深刻地被各类“胡俗”影响了。大明混一南北后,面对南北经济文教上巨大差异的事实,洪武下决心不仅在疆土上混一天下,还要真正建立起“统一的天下认同”。
而要做到这一点, 除了在全国恢复汉家衣冠习俗,推行统一法律和管理体系的大决心和毅力,还要有对自己基本盘动刀的勇气。自宋以后,北方由于连年战乱 ,人口、经济、文化 全面 落后 南方是客观事实,这就需要国家在各方面政策上要向北方倾斜,甚至要从南方向北方输血。而大明起家的基本盘是江南,首都也在江南,大部分 文官也是江南人,这种情况下不仅不优待江南反而要让江南承担更多的财政义务,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因此“苏松重赋”“南北榜案”在后世让洪武饱受抨击,但另一方面,我希望通过下面这张图了解一下南北在宋以后巨大差异的客观事实:
正是这种对北方有意的扶持政策,包括且不限于移民、减税、科举优待,极大地促进了北方农业与人口恢复的同时,在全国再度建立起了对统一天下观的忠诚,并在事实上深刻影响了明以后人们对“天下”“中华”这一概念的理解。
三、洪武时期建立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架构,保证了之后500年政府统治的大体稳定
明代行政系统的建立和宋、元相比有继承但差异也很大,原因在于元并没有系统继承宋的技术官僚,明也没有系统继承元的技术官僚,洪武君臣只能在元代粗疏的政府框架下靠对历史经验的总结逐步完善和改良。但明初建立起来的中央六部运作体系,监察体系,科举体系,地方省-府-县三级行政机构在后世基本没有结构性的变化(即使清代也是在原有框架下加自己的八旗系统),并且大部分时间保证了管理的稳定和有效。
用程序员的说法,洪武和他的幕僚们写了一套系统,除了需要单核满负荷运行外没有大的缺点,后世子孙不肖,虽然解决了单核运行问题,但CPU0经常偷偷跑一些“京城豹房开业了,性感人妻等你来玩”“白日修仙点击就送,更有萝莉女童相伴”“三大殿在线营建,介是你没有玩过的全新游戏”之类的垃圾线程,逐步出现内存条和别的内核冲突导致BUG,数据表开始乱写等问题,即使如此依然成功跑了200多年才因为BUG溢出导致安防崩溃,流氓软件爱新觉罗全家桶强制注册后,强迫每个线程都要通过八旗调用,之后又成功跑了200年才彻底崩溃。开发这个框架的洪武是顶级架构师是毫无疑问的。
四、洪武的民本思维,改善了明朝初期一百年绝大部分普通人的生活
许多人常常用明初的户籍制度攻击重八建立的封建等级体系,但事实上明初的户籍制度相比元代混乱僵化的制度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且在各个方面都在尽量减轻平民的负担,正税很低,小商贩不纳税,国家不大规模插手盐、酒、茶、铁专卖,严厉打击腐败,允许民间基层自治乃至靠群众运动抵制不法官吏。明初百年除了元代作为包税人作威作福的部分江南地主在那里酸溜溜地“莫乐于元,莫困于明”外,留在历史中的绝大部分印象依然是廉洁的士风,朴素的民气以及中国历史上都少见的没有成规模“人相食”记录的时期。
另一方面,明初虽然制定了严格的等级礼仪体系,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绝大部分人其实起到的保护作用更多,比如对各阶层的蓄奴规定,明初虽然没有完全废止元代的蓄奴制度,但洪武将其严格限定在勋贵阶层,并对蓄奴人数做了严格规定,这个规定作为祖制在洪武死后百多年依然遏制了庞大的官绅阶层日渐膨胀的欲望,直到万历年正式废除非勋贵不得蓄奴的限制,那才真是“好时代,来临了”
其次,好坏参半的层面:
一、洪武时期建立的赋税和财政体系,既有维护小农的一面也有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一面
知名明代财政黑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对明初财政体系的很多评价就现在的研究看来是没有道理的,事实上就14世纪全球范围来看 ,明初的财政系统绝对是优秀的,黄册、里甲制度使得国家在宋以后再次大规模掌握了资源,洪武留下的遗产之丰厚,使得永乐在内战几年后就几乎同时开始下西洋、征安南、伐蒙古、迁都等几件大事还国用不匮。但另一方面,明初的实物征收体系导致的统计和管理困难也是实际存在的,对江南商品经济发展的制约也是存在的,这也是江南不断推动税制往 一条鞭法改革的根本原因。但另一方面,万历全面推行一条鞭法后北方农业设施的普遍凋敝,非经济作物农民在纳税时的负担加重等现象也证明明初赋役制度在维护农业生产上和调动人力资源上有它的独到之处,全盘批评是没有道理的。
二、明除废除宰相导致后世皇权运作出现问题
这个话题不适合在现在的知乎讨论,总之这不完全是件坏事,但负作用确实很大,明初中央和地方的政治设计都很精妙,唯独真正中枢决策层面的设计即使对皇权本身也是有负面效果的,当然这和我之后提到的一个洪武完全错误的决策有关,总之最后导致明代出现了“强皇权、弱执行”的现象(法理上明代皇帝的权利很大,但实际上没有合适的执行机构,依靠太监是不得已而为之)
最后,完全负面的层面:
抹杀红巾功绩,为保住朱允炆皇位进行的大清洗
前者对后世的合法性阐述产生了极恶劣的影响,也给明代本来很正的立国蒙上了阴影;后者没什么好说的,既没有保住朱允炆的皇位,反而导致明初军事人才几乎断档,内战爆发百万百姓流离失所,由此在宗藩、勋贵制度上埋下的暗雷,几乎困扰了整个明代。
总的来看,朱元璋在疆域、文化、政治、民生都作出了以百年计的积极贡献,其在财政和顶层设计上的思路也不无可取之处。一般而言,历史人物能影响百年就是绝顶人物,朱元璋其作为的影响贯穿明清两代,一些遗产至今依然泽被后人,站在封建帝王的角度称“伟大“毫不高估。
但另一方面,作为封建帝王,将红巾斥为贼,贪红巾抗元之功为己有;为皇孙置天下而不顾,兴大狱自毁长城。如果作为今人看不到这些封建帝王的必然缺陷,还是将其视作“圣主”崇拜,那八八就确实被高估了。
开局一个要饭碗,主线任务当皇帝。
你出生了,
你6岁了,放牛去
你15岁了,你爹娘大哥嫂子被饿死了,你大侄子也饿死了。
吃饭要靠你自己了,去寺庙当和尚了,每天你需要做的事,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挨骂!
你17岁了,庙里没饭吃了,你每天要做的事,在河南安徽要饭填肚子!
你20岁了,回庙里接着,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挨骂!
你24岁了,有人诬陷你是恐怖组织成员,马上你要被击毙了,你要跑路了,记住不能被抓住,你去当义军,要被杀了,因为你是奸细,你被带到老大的面前,下面请证明你不是奸细,你成功当上小兵了,你要成为老大的心腹,还要成为心腹们的头头,请答题!你成功了,老大把他朋友的女儿嫁给你,谢天谢地你终于有个疼你的人了,不用在每天夜晚一个人待在漆黑的房间去想念你死去的家人了。你老大被另外几个大老板抓走了,下面自己想办法把你老大救出来!(若失败一次,死)
你25.5岁了,你回家喊你发小老乡跟你出去干事业,要有七百多老乡愿意跟着你,
你26岁了,老大没前途,你想单干,但你只能带24个人单干,这时候你要有一座地级市差不多的作用的城,你要有最少三万人的手下
你27岁了,你要占领差不多以南京为中心,长江以南的部分安徽浙江的部分地盘当老大,你要有至少十万手下(要在31岁的时候完成)31岁的时候,你二哥三哥和你姐姐死了
你32岁了,你要打败各种手下物资强你3倍以上的敌人,还要防备你其他三个方向的敌人下黑手(若失败一次,死)
你36岁了,你要打败一个有大半浙江的老板,(时间3年)
你39岁了,3个月内拿下福建,你要横扫长江以南
你40岁了,长江以南都是你的地盘,只有你一个大老板了,这一年,长城以南都是你的地盘了
你 41岁了,平均每天你要看200多封信,做400多个决定,(你要做30年)
你71岁了,你终于结束了!
以上只是个大概,跟真实历史有一定出入,但绝不是历史发明,都是有记载的事情!
再总结一下:15岁你的爹娘大哥大嫂死了,31岁的时候,你的二哥三哥姐姐死了,50岁爱你的和你最爱的妻子死了,64岁,你最爱的儿子死了
这个人的能力高没高估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跟这个人比,连给他提鞋都不配!哦不好意思我侮辱了他的鞋
真不知道现在有些人是有多自大,还觉得人家一个堂堂开国皇帝还需要被高估。
其实在我印象里,朱元璋一直都是被低估的。
你看,毛爷爷的诗词里,耳熟能详的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再加上个成吉思汗,而清代的康熙乾隆,还有一大波的清宫剧涂脂抹粉,一说历代明君,大家脑海里第一反应就是他们。
而和他们同等级的朱元璋有什么?
什么也没有。
朱元璋在大众那里所获得的荣誉,远远低于他本人所取得的成就。
就不说对历史一窍不通的群众了,就说在我的记忆里,教科书一直以来对朱元璋的评价,大多都是偏向负面的,都是把他当成中华民族罪恶的渊薮来审判的。
文字狱、海禁、八股取士、废丞相、中央集权、重农抑商……一桩桩一件件,全部算在了他一个人的头上,完全就把朱元璋说成了导致中国近代落后的罪人。
再加上朱元璋长得丑,大杀功臣,翻脸不认人,这在民间评书桥段里,反而是最惹大家心里不快的情节。
可实际上呢?朱元璋长得不丑,也没发动过文字狱,更没八股取士,重农抑商中央集权都是早已有之,赖不到他一个人身上,而海禁放在特定背景下也是正确的,废丞相根据毛佩琦的说法也是有利有弊,杀功臣这事儿更是暗藏玄机……
可谁管你呢?
造谣容易,辟谣难啊。
而且大家就是喜欢躺在谎言上纵论上下五千年,你拦得住吗?
可以说,朱元璋一直以来的评价反而是很糟糕的。
这种糟糕,不单单是说普通大众这么认为,而是一些学者都这么觉得,比如黄仁宇说朱元璋害了中国财政、李新峰说朱元璋坑了中国军事、柏杨说朱元璋把中国精神变成了染缸、赵世喻更是说朱元璋的能力还不如宋太祖、更有畅销书作家张宏杰啊李洁非啊都说中国就是让朱元璋害得落后了世界……
总而言之,他们就觉得,中国在近代的落后,就始于朱元璋。
都是因为他鼠目寸光的小农思想!
农民也配当皇帝?
公知们不屑地笑:呵呵。
于是,像商传、万明、陈梧桐这些少数正面看待朱元璋的学者,想夸赞一下朱元璋,还要百般举例,说你看看朱元璋跟这个比比,他还不赖嘛,所以咱们要肯定一下……
如果是汉武帝唐太宗他们,还用得着那么麻烦?直接就是明摆着的事儿,何必小心翼翼地去说明?
所以,你说朱元璋被高估了,谁高估了?是皇汉们吗?
关于历史人物,我始终认为,一代人只能完成一代人的事,如果在他在世的时候做的好,就已经很可以了,就应该肯定。
至于后世的状况,那应该由后世的人负责,总想着把过错归罪于前人这叫怎么回事?
如果非要说朱元璋重农抑商啊海禁啊等等,导致了中国落后,干脆多骂骂秦始皇吧,毕竟人家创建了帝制呢,要不骂骂夏启也行啊,你凭什么搞家天下不搞代议制民主选举?
真是很无法理喻啊。
至少,朱元璋在他本人活着的时候,已经很好的完成了他的历史任务,与其他朝代的开国君主不同,他不但成功的打了天下,还治了天下。
洪武二十六年,天下田8577623顷,户口共10652804家,人口60545812人,国家岁入米、麦合计32789800石,官仓储粮71800000石,全国棉花总产量11803000余斤,果木种植总量10亿株,全国开塘堰4000987处,疏通河道4162处,修筑堤岸5048处。
用了短短二十六年的时间,把一个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元末大地治理成一个欣欣向荣安居乐业的治世。
朱元璋的政绩,对得起他治下千千万万的百姓,以及当初陪他出生入死的将士们了!
最后,就是所谓的杀功臣了,我是不怎么理解老百姓的命为啥非得去操朝廷命官的心,不过胡军版的《朱元璋》倒是有一个情节,我印象比较深刻,某种程度上,也算得上是朱元璋内心的一个独白:
是啊,朱元璋不后悔,即使再让他选择一次他都不后悔。
纵然身败名裂又何妨?他又何曾想过什么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看看现在东斯拉夫三国间一地鸡毛的烂样,就知道朱元璋有多伟大了。
我是河北人,我不要是说河北现在有多惨,有多小透明什么的,而是说,要是没有朱元璋,另一种历史可能河北人现在看南方人就和看越南人,韩国人差不多,南方人看河北估计也会觉得像是外国人。
要是没有朱元璋,中国南北真心就分裂了,南北都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国家。看看中国历史,南北朝对立一点不罕见,甚至可以夸张一些说,在朱元璋之前,南北朝都算常态了。
朱元璋驱逐鞑虏光复中华就不说了,但是这个之前被“鞑虏”占据的北方是个什么状态呢?
宋朝就不多说了,北宋的时候好歹还有一半河北握在宋朝手里,但是南宋河北就彻底没了,一想到当年辽国灭亡的时候河北义军的覆灭与最终蒙元灭宋的将领是谁,其中的滋味越想越不对劲。
唐朝的时候,唐朝的时候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因素就是河北并不服唐朝朝廷,因为隋唐之前中国就分裂了几百年,北方对南方的认同度有点那啥的,说唐朝有个词绕不过去“关陇世家”,说唐宋总频繁出现一个地区“关中”,唐朝时的关中多重要大家都清楚,到了宋朝,关中也是要害。相比之下,河北多少有点那啥,河北这乱来乱去根子一直能追溯到三国归晋之后晋朝一通操作搞出衣冠南渡来,从永嘉之乱到安史之乱,中国大一统的时间还真是短,中国北方到底乱成什么样子了都,前有五胡十六国后有南北朝,一直乱倒隋唐之际,直到唐太宗才安定下来重新成为大一统。
可以说,中国北方自从晋朝衣冠南渡之后就各种乱七八糟,直到朱元璋一统天下,再到朱棣迁都之后,北方才彻彻底底觉得天经地义的“老子祖辈都是华夏子民,我祖宗十八辈都是中国人”,很多现在中国人觉得自古以来天经地义的事,实际上背后有千年的时间都不是这样的。
朱元璋不仅仅是做到了名义上的驱逐鞑虏,而且做到了全方位的把华夏南北都重新凝聚成“中国人”。老朱头为中国统一做出的贡献怎么夸都不过分。就凭这老朱把中国历史上常见的南北朝对立彻底终结了的功绩,你敢说朱元璋被“高估”?他明明是被低估了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才对。
呵呵,说什么没有朱元璋也有李元璋,真是机械唯物主义,本本主义。
中国历史多看看就知道,虽然都是“大一统”王朝,具体政策那可区别大了去了。例如说东汉西汉,东汉从一建国就埋下了日后三国时代分裂混战中央无法约束地方的根子了,和西汉比中央的贯彻力度完全不一样。
东汉著名的典故“XXXX可问,OOOO不可问”是怎么个意思?为何光武帝名声这么好?为何石勒对待光武帝和高祖皇帝的态度截然不同?为何石勒有信心跟光武帝逐鹿天下?
因为刘秀一开始复兴汉朝江山实际上背后支持他的就是各地的世家大族,刘秀相当于站在风口上了,所以他无论如何也不能够背叛他背后的支持者。虽然都是汉朝,但是东汉西汉两个汉具体的差别大了去了,你把刘秀换了刘邦,能不能一统天下真不好说。
而且,一个大帝国执政者首先面对的政治问题就是该如何妥协,如何把自己的权力分让给自己的盟友们。例如说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为啥朱元璋就不选择杯酒释兵权呢?为啥赵大就不能杀尽功臣呢?杯酒释兵权这个事,已经给后代皇帝做了一个榜样,已经告诉人家这招是一个超好的政治手段,相比“杀尽功臣”,“杯酒释兵权”实施起来成本低风险小,如果换了别人真不好说是学朱元璋还是学赵匡胤。
而且更别提历史上还有一个南宋,九姑娘已经告诉了大家,就算无底线的妥协,逃跑,装孙子,割地卖国,照样不会影响自己的享受,不会影响自己的荣华富贵。至于“天下”,至于其他的“故土”,关我屁事。
维持中国这么大的领土是需要超级大的统治成本的,所以朱元璋一方面整合南北,另一方面又划出了一大批“不征之国”,而且很明白的说出了理由:这些地方离得远,出产有限,统治成本高,不划算。“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这个不是中国打不过,而是打过去以后统治起来成本太高,容易成为中国的负担,所以朱元璋不同意为了“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后来越南也证明了朱元璋的判断,越南朱老四打下来了,最后又放弃了,因为越南离权力政治中心的北京实在太远,统治起来麻烦太多。反而云南倒是彻底吃下来了,因为这个云南在当时老朱头消化掉的能力范围之内。
老朱头对于塑造中国大一统观念,那花的力气可不是一般二般,什么叫“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持续了多久?中国边缘地区花了多少时间才融入了“我是中国人”这个概念?有些政策,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玩的转的。
指望历史上的大事件大决策“换了谁都一样”,就像是人得了病的去找兽医“换了谁都一样,没有XX还有OO”一样可笑。历史确实有必然性,但是依旧存在相当大的偶然性,有些关键节点出了点什么,那影响可太巨大了。例如说,当年老朱头他连丞相都不要就是一个超级工作机器,结果换了朱老四,没几天就扛不住了赶紧拉起一批内阁来,有些事情,真的不是换了别人就能用相同的手段做出一样的结果的,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最终做出的选择也必然不会完全相同,所以说什么“这个不是朱元璋的功劳”,有点那啥了。
朱元璋的一生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白手起家”,从要饭到开国皇帝,这样的人生经历堪称冠绝古今。我个人认为朱元璋的能力不仅没有被高估,反而是被满清政府所编撰的《明史》给大大低估了。
其实大一统开国皇帝们相互比较一下,所有事情一目了然。
嬴政:天生秦国皇族,虽然年少时在赵国做人质,但是起码衣食无忧。
刘邦:沛县当地黑社会老大同时他也有一个正经官职——亭长,黑白两道通吃,是人是鬼都熟。虽然有时候刘邦身无分文,但是在沛县的地界上,他吃喝需要花钱吗?他想赊账喝酒,酒馆老板敢不答应?他想上车不买票,曹氏能反抗?说这种人缺衣少食,打死我都不信。
刘秀:皇室后裔,妥妥的南阳豪强。
司马炎:他爹是司马昭,他爷爷是司马懿,东汉末年超级门阀出身。
杨坚:正牌关陇军事贵族出身,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武帝时封为随国公,杨坚承袭父爵。
李渊:跟杨坚一样纯正关陇军事贵族出身,袭封唐国公,深得隋文帝和文献皇后 垂爱,起家千牛备身,历任谯州、陇州、岐州刺史。
孛儿只斤·铁木真:蒙古乞颜部首领也速该之子,纯正黄金家族血脉。童年以及青少年时期境遇没比朱元璋好多少,但是其黄金家族的身份在其崛起的过程中带来了不少的好处。
孛儿只斤·忽必烈:他爷爷是成吉思汗,他父亲是大蒙古国监国孛儿只斤·拖雷拖雷,他哥哥是大蒙古国的大汗——孛儿只斤·蒙哥。
朱元璋:算了不谈他父母祖上了,太让人伤心了。开局一个碗,装备全靠捡,从乞丐到皇帝,我算是彻底跪了。
努尔哈赤:部落酋长之子。
有需求的老铁请支持一下哈:
不可能被高估,因为我们了解他,他是我们的自己人,是我们的,不是你们的!
对于底层阶级而言,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有一位深知民间疾苦的领导者。他知道饥荒的时候人是没有肉粥吃的,他知道并不是每一分赈灾银都能发到灾民手中的,他也知道,并不是每一个好政策,都会得到贯彻落实的。
他知道穷人并不是打心眼里愿意蝇营狗苟的,因为那些富有正义感的穷人都埋在书院校场的下面,他知道朝廷大员表面上都无比的好说话,只是门口的保安……呃不,门口的差役无比奸滑,他知道封疆大吏个个一诺千金,只是家里的财务……呃不,家里的账房喜欢缺斤短两。
他知道大明王朝的建立并不如意,总是会有顽固的旧元分子混进红巾军的队伍中来,所以他支持人民从底层主动揭发官员。
当年,凯申公的儿子在打老虎时遇挫,凯申公语重心长的对儿子说,这个腐,不反亡国,反,亡党!
积极领命,消极执行,一直是从古至今,所谓既得利益群体对抗上层政令的手段。纵观晚明时期,文臣频繁辞职以威胁皇帝,因为他知道,皇帝不可没把他们杀光,不然谁干活?
同理,果党反腐也是一样,全党上下只有郭汝瑰是清廉的,你还能把他们都杀光吗?
从古至今,只有朱元璋在面对着这些污浊分子抱团保命,力求法不责众的时候,会大胆的站出来说一句,全杀了!
杀了?谁干活?
朱元璋说“我自己干”
于是,一个王朝的皇帝,四更灯火五更鸡,一天批阅奏折上千份,以一个劳模的体态告诉污吏:“我一个就够了”!
如此人物,何有高估?
高不高估,全凭各人的臆断。不过就打天下的难度而言,朱元璋自己有个观点是:大一统王朝分裂之后重新统一的难度要比长期分裂各国鼎立再统一的难度要小。
帝复问曰:“石勒、苻坚孰优?”侍臣对曰:“石勒虽不读书,而襟度磊落,料敌制胜,举无所遗。苻坚穷兵黩武,不量己力,淝水败后,身为俘虏。以此言之,石勒为优。”帝曰:“不然。石勒当晋室初乱之时,罕逢勍敌,故举事易以成功。苻坚之时,天下战伐日久,列国智勇相角,故难为力耳。坚本优于勒,不可因其败而遂以为劣也。”众皆悦服。(《皇明宝训卷三·评古》)
之所以有人提出这种疑问,完全是朱元璋自己作的,怪不了别人。
他本身自己能力是没有问题,但是有些操作太过于(),导致后世之人出现这种问题是很正常的,稍微了解一点元末历史,但是不深入的人都会想,朱元璋得天下是不是侥幸?
很多人印象里的朱元璋都是这样:和尚—乞丐—投军—被马小姐(郭子兴)看上—尽览其部—高筑墙广积粮—兼并其他农民军—北伐—中原传檄而定。
稍微捡几个方面说说,元史修的太过于仓促,洗稿都不洗一下,而有时间以后又不仔细修整,用的都是元廷方面的记录,元朝方面自然不会给他们好脸色看。
把本朝天子称为贼,大明史官也不洗下稿。。。。。
而对于韩宋等其他农民起义军势力的功劳的抹黑和隐藏,也让元廷看起来几乎不堪一击,随随便便就被“暴民”和“红贼”打到了上都,让明军后期的北伐看起来也就那么回事,毕竟“暴民”和“红贼”都能轻轻松松做到,大明军队只是轻轻一推,半壁残元就倒了,朱元璋也就那么回事。
而元王朝的统治并不是莫名其妙就自己瓦解的,一定是有人去摧毁才被终结的,元末北方的各路军阀一样保持了强大的战斗力,最后成功镇压龙凤北伐,击溃韩宋政权,逼得张士诚和朱元璋向大都递上降表,就连垂死挣扎都还能大破明军于漠北。
吴/明军击败的都是强大的元朝军阀、汉军世侯、陈汉军、张周军种种强大的军阀和割据政权,不是奴兵,不是流民,不是贼寇,他们但是指得一战的对手,值得大书特书的战绩,而不是莫名其妙就被推到的背景板。
截止目前,900个评论,没一个明粉告诉我为什么这么爱民的朱元璋要设立贱籍?你打下天下全天下都是你的子民,爱民如子的朱元璋为什么要设立贱籍,为什么要对陈友谅张士诚这些敌对势力地盘的老百姓重税?你打败了他们,他们手底下的老百姓就变成了你朱元璋的子民了,你为什么还要区别对待?
你们明粉说官员贪污被杀是活该,那你告诉我,当官员的工资变成大明宝钞严重贬值,几乎成为废纸的时候,官员靠什么活,靠什么养自己手底下的人?靠光合作用吗?请明粉给个解决方案呗?
自己印纸币不弄准备金,拿大明宝钞从老百姓手上收购硬通货,收购粮食收购各种东西,还不许拒收,老百姓却不可以用官方发行的货币去给官府交税,交粮交税的时候只收实物和硬通货,不认大明宝钞?那你发行这玩意不就是纯割韭菜吗?
一直叨叨逼的吹,朱元璋怎么爱民,能不能给点实质性建议,告诉当时的老百姓拿到官方假币之后怎么办?官员领了大明宝钞的工资之后怎么办?最离谱的是我朱元璋他自己也非常清楚他的纸币是废纸,一开始就是奔着印废纸割韭菜去的,他还故意逼老百姓收这玩意,不收弄死他们。这就是你们嘴里的爱民好皇帝吗?这就是你们嘴里中国几千年最爱民的皇帝吗?那可太爱老百姓了。
美联储都不敢怎么干。纸币由国家信用做担保,古代还要有准备金用实物担保,还要控制数量,朱元璋有个锤子信用?印完就不认,数量无限印,要多少印多少。
——————————————
朱元璋被高估的从来不是能力,而是人品。
这家伙简直是人间之屑。
古往今来找不出第二个像他怎么渣的人。
起家的时候手上沾自己上司的血就不说了,成大事者,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见不得光的事情,毕竟位置只有一个。
称帝之后对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那也是斩尽杀绝,漏网之鱼好像只有老早跑路的汤河他们家,徐达死的早还是朱棣老丈人,儿子被放过,云南干儿子沐英。剩下的基本上包圆了,其他死朱元璋前面的那就拿后代开刀。给朱元璋建功立业等于自己断子绝孙。
对官员也是极致刻薄,按理说官员相当于朱元璋的打工仔,发的工资少的可怜,贪污一点动不动剥皮实草,问题是你丫的给人家官员发工资给假币,人家不贪污吃西北风啊?自己玩命印钱发行的纸币,发现印多了通货膨胀,自己又不认,这骚操作蒋介石都干不出来。
赵构没驱除鞑虏前就把岳飞杀了,被骂了千年,这逼用完之后保底杀了十几个岳飞,居然还有人舔?
还吹他爱民?拉倒吧,出生入死的兄弟都不爱,手底下的员工都不爱,爱老百姓?太把自己当根葱了吧?明朝明朝洪武年间农民起义不断。还恢复贱籍制度。
那些吹朱元璋的希望你老板是朱元璋转世。合伙创业上市就买凶杀了你全家抢原始股,给他打工就克扣工资,工资还发假币。
我没说他能力不行,我只是说他是人间之屑。
高估?
我是一个网络小说的作者,我写过很多网络小说,也看过很多网络小说。
各种离奇神奇甚至荒诞的YY故事我都看过。
但朱元璋这种:
开局一个碗,一条命,无外挂,无高武力,无先知能力。
最后驱除异族,干翻了当世所有竞争对手豪杰,当了皇帝一统天下!
——这种故事,YY小说都不敢这么写啊!
从这点来说,朱重八,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牛叉!
秦皇是继承祖业奋余烈。
汉武是继承文景之治的家底。
唐太宗杀兄欺父夺取皇位。
宋太祖更是统兵武将造反篡位黄袍加身。
老朱有啥?
开局一个讨饭碗。
刘邦好歹还是秦朝公务员出身,亭长,一方地头蛇。
刘备好歹还有一个中山静王之后的皇室头衔用来给自己张目。
老朱有啥?是个和尚!还是个差点饿死的野和尚!
这种人,这叫牛叉的突破天际了好不好!
高估????
朱元璋的能力如何,由他治理国家经济上可见一斑,我就说下这一点吧。
元末明初,到处都是战爭的废墟,显现出人口銳減、田土荒芫的淍敞景象。龙风三年(1357年)朱元璋攻克扬州时,昔目的繁华之地竟仅余十八户人家(见于明太祖实录卷5)。㓋武元年(1369年)闰七月,明军北伐,至河北时见"河北州县,时兵革连年,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见于明太祖实录卷29)。
如此状況在明初比比皆是,比如说当时中原诸州"积骸成丘"。甘肃河州卫"城邑空虚,人骨山积"。陕西谷县"田野荒芜,人烟稀少"。总之,明初的社会已是力竭财尽了,各地官府卫所不断报告"累年租税不入",租税无所从出"。不少府州因户粮数过低只能降格,如开封由上府降为下府,莱州由上府降为中府(见于明太祖实录卷96,102)。洪武十年(1378年),河南、四川布政司由州改为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见于明太祖实录卷112)。可以说,明初的经济已陷于破产的景地。
而朱元璋要治理陷于如此景況的江山,单是減轻赋税是远远不夠的,朱元璋运用了他的铁手腕进行了一系列的兴革措施,挽救破败的社会经济。经过元末的动乱后,全国人口大量減少,农村勞动力严重缺乏,为了解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朱元璋严格限制僧道的数量。㓋武六年1373年八月,礼部报告全国共有僧尼道士九万六千三百二十八人,朱元璋认为人数太多,安坐而食,于十二月下令:"府州县止存大寺观一所,并其徒而处之,择有戒行者领其事。若请给度碟,必考试,精通经典者方许"(见于明太袓实录卷84)。同时又以民家多以女子为尼姑、女冠,规定:"自今年四十以上者听,未及者不许"(见于明太祖实录卷86)。及至洪武十七年,礼部尚书赵瑁报告全国僧道数量仅余二万零九百五十四人(见于明太袓实录167)。由此僧道数量大为減少,不仅減轻朝廷与民间的负担,而且也相应增加了生产的劳动力。
另外朱元璋又因应元末战乱后,一些起义农民屯聚山林成为"绿林好汉"而下诏实行大赦,诏书规定:"避兵人民,团结山寨,诏书到日,并听各还本业。若有负固执迷者,罪在不原。"(见于克复北平诏)大赦的实行,也使许多逃户回到农村生产,对于安定社会与发展生产起了积极作用。
由于全国荒地太多,只靠流民僧道回乡耕垦,其力量有了限,于是朱元璋开始大规模移民屯田,展开了中国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行动,即洪武大移民。
早在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令徐达挥师北上中原的同时,、就已下令迁徙苏州富民实濠州,成为大移民的先声。洪武三年(1370年)五月,明廷在河南设立司农司,议计民田,负责移民垦荒之事宜。六月,以苏、松、嘉、湖、杭五府地狹民稠,而临濠地多闲弃,迁五府无田之民4000户,由官府资给耕牛、种籽、舟车和粮食,往临濠垦荒,占为己业,三年不征田赋。同月,又令北方无田之民开垦近城荒地,每人15亩,菜地2亩。有余力者不限顷亩,三年不征其税。(见于明太祖实录卷51)
洪武四年(1371年)三月,移山后之民往耕北平,人数多达17000户。六月,再徙山后民35800户,197200口,入藉北平各卫所和州县。此后又复移徙沙漠故元遗民32860户,到北平开荒,总计立屯254,垦田1343顷。(见于明太祖实录卷66)
洪武五年(1372年)七月迁妫州、宜兴、兴、云等处居民至北平屯田
洪武六年(1373年)九月,迁山西弘、蔚、朔、安定、武、天城、白登、东胜、丰、云等州县凡8238户民于中立府
洪武七年(1374年)三月移河曲府山谷民凡2092户徙置塞內。又移江南民十四万户于凤阳屯种。
洪武九年(1377年)十一月,移山西及北直隶真定等处民无产业者垦凤阳。
洪武十五年(1382年)九月,迁广东番禺、东莞、增城诸县24400人入泗州屯田。
洪武二十年(1387年)十月,命湖广常徳、辰州二府民有三丁以上者,出一丁往耕云南。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移山西泽、潞二州贫民往河南就耕,给钞备农具,免三年税。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四月,迀苏、松、杭、湖、温、台诸府民无田者,往滁州、和州等地开荒,赐钞回置农具,免租税三年。九月,召募山西地狭民稠州府县之民,赴北平、山东、河南土旷人稀之地耕种。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七月,命户部籍浙江等省、应天诸府富民14300余户,悉徙其家,以实京师。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二月命徙苏州府崇明县滨海民之无田耕种者2700户于江北屯种,又徒山东登、莱诸府民贫无产者5635户,赴东昌等处耕种。十二月,令户部遣官赴湖广、江西诸郡县买耕牛22300余头,分发山东贫民。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二月,迁苏州府崇明县无田民500户于昆山开种荒田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二月,移青、兖、登、莱、济南五府1051户无田贫民往东昌屯种。
(见上见于明太祖实录卷51,53,62,66,75,84,110,148,186,193,216,223,236,239,250及见于明史食货志1)
以上所列洪武年间可考的移民户口数据就多达300576户,据学者徐泓于《明洪武年间的人口移徙》考据,洪武年间民屯移民总数多达300万人之多。如此大规模之移民于一朝之內实施,其艰难可想而知,正因如此,其成就亦是非凡。明初移民本着由"狭乡"移入"宽乡"的原则,以达致均衡人口,调节地力,使"地无遗利";"人无失业,而有恒产"。促进良好的人口流动,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条件,而洪武大移民在当时大规模的兴屯垦荒,开发土地,本身就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分布与耕地分布的一次重大调整。这种历史性的大调整,有利于缩小中国南北及內地与边境的发展差距,并且使北方被完全毁灭的经济得以重生,大大加快了东北、西北、西南等边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这是明初大移民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贡献。
其二,就全国人口及耕地面积之增长而言,明太祖移民垦荒,实是着眼于长远的根本利益:通过恢复农业生产,改变农村环境,改善农民生活,保障赋役征发,最终达到户口增,田野辟,国家之长治久安之目的。
人口的增长,必须具备两个起码的条件:比较充裕的粮食供应及稳定的社会环境。移民垦荒与军队屯田,从其移动结果而言则必能促成人口,耕地及粮食之增长。无田贫民通过开垦荒田,进行生产自给,由无田可耕变为有田可耕,成为自耕农,而且政府減免其三年或五年的赋税,额外开荒者还可以永不起科。有田可耕和轻徭薄赋,是农民最大的愿望。民有其地,则自食其力,有所生计。"狭乡"由于迁出大量居民,減轻地少人多的压力,"宽乡"由于移入大量居民,荒地得以开垦,耕地面积增加,农民对土地的需求得到满足,緩和了社会矛盾,穏定社会秩序。总括而言,这些积极因素都有利于降低人口死亡率,提高人口出生率,使社会劳动力得以恢复。
至于耕地面积的增加更是显而易见的,几百万的移民当中,绝大部份都是专事垦荒,耕地面积自是日增,据明太祖实录提供的资料,从洪武元年至洪武十六年间,仅有记录的12年下,所垦荒地就达2053314顷(见于明太祖实录卷37,48,59,70,86,95,103,110,116,128,134,158)平均每年垦荒17万顷之田土。
田野开辟则确保了粮食供应充足,税粮收入增加,洪武十四年岁入粮食为2600万石,十年后即洪武二十四年,岁入粮食就达到了3200万石,几乎达到元朝岁入粮1211万石之额的三倍之多(见于元史食货志1),至此,明代的农业生产不仅得到恢复,而且更是全面超越前代,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而移民屯田以外,军队屯田,亦即军屯是明初恢复生产的另一项重大兴革。其与移民垦荒同步进行,可以视为全国大移民垦荒运动的另一个组成部份。军屯与民屯互相促进,互为䃼充,不仅提高了军队本身粮响的自给能力,而且減轻了百姓的经济负担,減少了军民之间的矛盾。
建国以来,明太袓以边区为重点,以不坐食民租为主要目标,完善了军屯制度。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命诸将分军屯种滁、和、庐、凤阳等地。凡开立屯所,设都指挥员统之。
洪武六年(1373年),令在黄河迤北宁夏所辖境內,以及四川一帶置将镇守,务农屯田。
洪武七年(1374年)正月,朱元璋以河南、山东、北平诸卫,兵饷日劳民供,命都督佥事王简、王诚、平章李伯㫒分别往彰德、济宁、真定,统理军政,专事镇守屯田及训練之务。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遣卫国公邓愈,河南侯陆聚往陝西;中山侯汤和、平章李伯㫒往彰德、真定;指挥冯俊、孙通、赖镇往汝宁;李溢、耿孝、黄宁、李青、陈方庸、武兴往北平、永平"董兵屯田,开卫戍守。同年八月,敕韩国公李善长,永嘉侯朱亮祖、南安侯俞通源"抚谕诸屯,劝督农事"。
洪武十一年(1378年),置贵州都司卫所,开设屯堡。
洪武十三年(1380年)九月,诏陕西诸卫军留三分之一守城,余皆屯田给食,以省转输。
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遣延安侯唐胜宗、长兴侯耿炳文,巡视陕西城池,督军屯田。
洪武十六年(1383年)三月,命西平侯沐英镇守云南,沐英在滇期间于永宁至大理,每60里设一屯堡,留军屯田。沐英及其子沐春十七年间共垦田31万余亩。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九月,敕天下卫所屯田,岁得粮500余万石。同年二月更定屯田法。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命延安侯唐胜宗往督贵州各卫屯田。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二月,命陕西西安右卫及华阴诸卫官军8000余人往甘肃屯田,给农器、谷种。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二月,诏成都六卫西蜀重镇以十之六屯田。八月,遣冯胜、傅友德等分行山西,籍民为军,于大同、东胜诸处设立十六卫,大兴屯田。
(以上见于明太祖实录卷 87,96,100,133,147,179)
值得注意的是明初对于边境军屯的投入,例如辽东云南均是大举开发之地。从洪武十五年至洪武二十年的5年间,云南为全国移民垦荒与军队屯田的重点区域。仅二十年八、九、十,三个月內,调入云南屯守的军队可查者就达108000人,供给屯牛10000头。三年后又再给云南诸卫屯牛6770头。而辽东亦是如此,洪武二十六年,辽东都司有屯牛13878头,开军屯共29158顷田(见于万历大明会典卷18)。洪武初年,每年需由南方运粮六七十万石入辽饷军,至洪武后期,辽东军已可自给自足。进入永乐朝更是自给有馀,屯米常溢三分之一。专任战守的常操军达19万人之多。
洪永时,移民最多,军屯也最多。仅洪武一朝就开垦军屯64万顷(见于万历大明会典卷18),明人叶春及就曾经对此评价道:"军之食,军自给之,边储之所运,军需之所征,供于民者无几也。军多为农,故虽额设数百万,而不见其冗;食出于军,故虽岁费数十万,而不见l匮"(见于皇明经世文编卷266)
而明史食货志亦称:"于时,东自辽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肃,南尽滇、蜀,极于交阯,中原则大河南北,在在兴屯矣。""天下卫所州县军民皆事早辟。"
总括而言,明初推屯军屯,重新耕垦荒田确实是为明王朝创造了极大的财富,永乐元年,岁入屯田子粒达2300万石,占当年岁入粮食的43%,可见其对明王朝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对于恢复社会生产力而言,水利工程可以说是国之大事,水利是农业的命脈,水利的兴废与生产息息相关,而朱元璋在此的成绩也是不少。
元朝末年,由于长期的动乱而引致水利失修,湖渠破坏,河道阻塞,水利工程受到严重的破坏。而在朱元璋即位后,在全国兴起了治理冮、湖、河、海水患,其中投入的人力物力之多,在古代是少见的。
洪武元年(1368年),修筑南直隶和州铜城堰闸,周围200余里农田受益。
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修治广西桂林府兴安县灵渠,为防水泄又筑陡渠36条,可灌农田万余顷。二十九年又再次整治,浚渠5000余丈,筑提150余丈。
洪武六年(1373年)征发松江、嘉兴民夫2万人,开上海胡家港,自海口至漕泾长1200余丈,可通海船。同年,还调民夫25万疏浚开封府从小木到陈州河河口18闸。
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命长兴侯耿炳文督修陕西西安府泾阳㓋渠堰,以灌溉农田。自此之后,泾阳、高陵、三原、醴泉、临潼五县农田大得其利。
洪武九年(1376年),整修古代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
洪武十二年(1379年),命宁夏卫将士整修唐代旧渠,灌溉农田数万顷。
洪武十四年(1381年),修筑浙江海盐县海堤。又用民夫2万人,修治开封黄河大堤。
洪武十九年(1386年)六月,筑福建长乐县海堤。长乐农田,半数濒海,庄稼年年为海潮伤害。筑堤以后,海潮之害止息,而民获其利。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七月,朱元璋命工部官员调集淮安、扬州、苏州、常州四府民夫252800余人,修筑崇明、海门海堤,计长23933丈,以障潮汐。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再次掀起全国兴修水利的高潮。是年八月,朱元璋派遣大批国子监生和其他人员,到全国各地督责地方官民用心修筑水利工程。㳄年十二月统计,天下州县总计修筑堰40987处、河流4162处、陂渠堤岸5048处。(以上见于明太祖实录卷66,101,178,203,207,208,221,224,242,247,256等)
事实上洪武时期的水利建设均取得不少的成果,足以为后人效法,宣德六年(1431年)八月,明宣宗在修治水利时下令"所在工部令天下有司悉遵洪武旧制,于农隙时发军民協同修浚,惰慢者罪之。洪武年间的水利建设,改变了元末以来农田水利灌溉的落后面貌,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回复及发展,成为明代水利建设的开端时期,为后世治水兴农奠定了基础。
那么,总结而言,朱元璋交出了一张怎么样的成绩表呢?洪武十四年,赋役黄册编成,是岁记天下共有户10654362,口59873305,在籍人口数量超过元朝全盛时期58834711人(见于元史食货志),而由建国开始算,这仅仅只是用了15年的时间。洪武二十六年,诸司职掌编成,共记天下有田8507623顷,而据学者陈梧桐之推考认为洪武元年全国共有官民田180多万顷(见于洪武皇帝大传p.514),以此数据为基本,可考朱元璋于27年来为大明王朝增加了670万顷的农地,这一数字还高于宋代最高田额467万余顷的农地数!(见于文献通考卷四)
明史对此称道:"洪、永、熙、宣之际,百姓充实,府藏衍溢。盖是时,劭农务垦闢,土无莱芜,人敦本业,又开屯田、中盐以给边军,餫饷不仰藉于县官,故上下交足,军民胥裕。"
"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
有的史籍还记述道,明初:"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 "人间道不拾遗,有见遗钞于涂,拾起一视,恐污践,更置高洁处,直不取也。(见于松江府部,野记卷2)
这类记载都说明了在朱元璋的治理下,明王朝强盛富裕,治世安民的盛治局面,以这一点而言,朱元璋的能力未被高估。
没有高估
元末各路枭雄可以说在进行一场地狱级别的比赛。
汉末、唐末、明末的各路起义军,与元末的这些农民起义军比起来,都是渣渣。
陈友谅,占据湖广,兵精粮足,地域广阔,实力最强,却能一眼看出朱元璋是他最大的对手,一心跟朱元璋死磕。
张士诚,割据东南鱼米之乡,爱民如子,实力次之,在陈友谅进攻朱元璋时,坐山观虎斗,想坐收渔翁之利,谁能料到朱元璋能完胜陈友谅。
朱元璋,起于布衣,勘定南北枭雄,收复大汉民族丢失400多年的燕云之地,不到40岁建立了长达近300年的大明皇朝。
朱元璋一个人,相当于刘邦加上韩信。
开国之君如果分3等:
第一等:刘邦、李世民(李渊)、朱元璋
第二等:刘秀、刘裕、杨坚、赵匡胤
第三等:曹丕、司马炎
明末农民起义军中,如果能出现一位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这样的枭雄,华夏也不会沦入268年的黑暗时代。
不说做皇帝,先看你在乱世能不能活下去再说
被低估了!先不说朱元璋,说说我们熟悉的人五五开,消费一下过世主播。五五开怎么样?他少年成名,拿下世界亚军,而后直播一哥,霸占整个游戏圈直播圈。鼎盛之时,拥有财产换成人民币堆起来能把我火化了。他住最漂亮的房子,吃最好的料理,睡过的漂亮姑娘多得我无法想象。我们眼看他起了高楼,眼看他楼塌了。然后犹如青梅煮酒一般评论:五五开过气主播,开挂宵小而,算不得英雄。但我们忘了我们不是曹孟德,永远说不出下一句,当今电竞英雄,惟君与吾尔。
五五开一生何其灿烂,年纪轻轻名扬天下,美眷如花,金帛满仓。哪怕他最后一无所有,这样的人生,让我去走一遭,死后也无憾了。
人在九年义务教育教育下,语文老师给我们上了很多诗人,文豪怀才不遇的课。其实后来我才明白那些文豪有的不过文才而已,贤如唐玄宗都没有给李白正经的治国理政的职位,仅有文才的人居高位不过又是一篇《伶官传序》。这样的教育让我们觉得我们很有才,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但是我摸了摸我自己的心口问我自己:我的主管是个垃圾,但假如我处于他的位置我能做得比他好吗?算了,我他么连垃圾都不如。一个小公司的小主管我有如青梅煮酒一样把他批得体无完肤。我行我上?唉!我他么还真不行。
一个主管,一个经理尚且如此,更何况开国君主。古往今来,发牢骚评论古人的如过江之鲫,但有豪气又有底气的却没有几个。像曹操一样批尽天下英雄,像毛爷爷一样批尽历代开国君王的没有几个。
我们和他们的差距在于这点。毛爷爷:朱元璋?垃圾!明史都太高估他了,老子比他厉害多了,你看他这波操作就是失了智。我们:朱元璋?垃圾,明史都太抬举他了,就连蒋介石都比他厉害多了,你看这波操作,蒋光头都干不出来。
说到底,历史人物,在客观角度,我们能评,能论,但不能批,不能比。我一个连居委会主任都混不起,小弟死粉都没有一个的人,哪里有勇气说高估朱元璋这句话。在我眼里,经营一村之支书,都是我无法相比的存在。
被低估的可怕。
打个比方,好比抗战时期,你是个大字不识一个的乞丐,还被当成汉奸通缉,为了保命去土匪窝当一个炮灰。
你通过个人努力和人格魅力,在土匪窝当了老大,娶了白富美,手下几千人,这时候另一个土匪头子老丈人来了,他吃了败仗,来你这里避风头,你把幸幸苦苦九死一生攒下的家业,说送就送了,再带着几十个老乡出门再创业。
老丈人拿着你的家底败光了,一边不信任你,一边又被隔壁山头的土匪抓了,你带着人通过谈判把他救出来了,还是一如既往的尊重他。
老丈人太作,终于把自己作死了,你带着剩下的兄弟们,在国内两大势力的逼迫下,先把实力最强的老蒋干了,再把两万里之后发达起来的gcd也端了,统治南方的区域,正面开始刚日军。
在没有国际友军的帮忙下,把日军干翻了赶出神州,再进行跨海登录战役,毫不留情的将对面灭国,生擒天皇,剩下的一点小虾米赶到美洲去。
再用几十年的时间,将一片战火和废墟的国家,无论是军事还是经济都建设到世界第一等的水平。
你说牛不牛?
历史最坏开局,以及唯二最坏环境。
一个要饭出身,二十岁之前基本没什么机会读书,能要到饭就不错了。你觉得一生最大成就是什么?依我个人稀松的骨骼,洪七公是最高目标了,名头嘛,就叫魏县洪七公。然鹅,这个人还他娘是虚构的。but,朱元璋骨骼特异,他的任务是皇帝。这种开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欢迎来到朱元璋传奇。
初始装备:一个碗。
任务内容:全中国。
开局差也就算了,碰上刘秀那种操作环境也行啊,对,就是几十万人不如几十万头猪那种。再不济,刘邦那种级别也是可以忍受的。
平民开国第一人,刘邦,面对一个项羽,还有一堆人帮忙,项羽那边也是一群猪队友不断神操作,各种势力和项羽不对付,让项羽根本抽不出手对付刘邦,就这样,刘邦见项羽基本每次都被团灭。
朱元璋面对陈友谅,背后还有张士诚,元朝力量也是杠杠的。陈友谅一心想着干掉朱元璋,鸿门宴是不能去滴,没有项伯那种猪头三做内应,去了铁定是个死。什么明修栈道也不好使,人家指名道姓要灭你,装孙子也不行。张士诚还鬼精鬼精的,合个纵人家根本不鸟,联吴抗曹是行不通的。作为后入玩家,地盘小,装备差,工会人还少,本来想着憋一波科技,出个大招啥的,发现人家科技树都快满点了,直到建国才造出陈友谅那种大船。你说这仗怎么打?顺便说一下,陈友谅还在上游,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自古打南京基本都是上游下来一波带走。就这种环境,靠着天生的敏锐,加上后天勤练,靠着一波波大神级微操,干的陈友谅一愣一愣的,要知道,陈友谅也不是盖的,心狠手黑脸皮厚,作为一个渔家子,能走到今天这个地位,微操也是杠杠的。放眼望去,也就五百年后老毛的对手有这种水平。当然,老毛的水平更在院长之上,但想一想,毕竟院长要饭出身,没读过书,格局上差一点也是正常的。
仅以封建帝王而论,妥妥第一。李世民毕竟还是靠他爹起家的,而且大唐是李渊打下来的,刘邦对手还是差点,环境也好太多,难度不够。
当然作为五毛,我毛妥妥第一,不接受质疑。
朱元璋1328年出生,1398年去世,享年71岁。
年轻时候当过和尚,也流浪过好几年,等到25岁的时候第一次当兵。
在接下来的46年里,他完成了组织内部掌权,外部击败竞争对手,彻底统一称帝,抵御外敌,扩张版图等所有的工作。
这样的能力,在中国历代甚至世界历代开国皇帝里都是为数不多的顶尖人才。
完全是开局一条狗,装备全靠捡。
刘邦?刘邦到刘彻四个皇帝加在一起的功绩才和他差不多。
李二?李二家底比他厚了不知道多少倍。
赵挫?赶紧拉倒吧。
我大清?我大清努尔哈赤到胤禛150年才跟他差不多。
平民汉族皇帝是有历史必然性的?
你只选了农民起义领袖作为例子当然就觉得只能有他们咯。
那些XX帖木儿还有王保保这些人都被你吃了?
开局一个碗,结局金銮殿。
出生放牛娃,死后明太祖。
你告诉我,还有谁这么牛逼,这么厉害!
很多答主都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说明洪武皇帝的伟大,却很少谈到文化方面,我想说,洪武皇帝很可能事实上救了中华文化的命。
不管大明在三百年中是否有许多的是是非非,但是,大明的建立后的三百年,绝对客观上给了中华文化喘息的空间。
让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洪武皇帝被另一异族政权取代,对中华的未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结论是,如果没有洪武皇帝,或者没有能替代洪武皇帝的汉人出现,那么从宋亡开始,到辛亥革命为止,中华将连续七百年处于异族(从历史唯物论角度出发)统治之下,中华文化没有一刻可以喘息,其在七百年间将会持续地消耗生命力,直到默默地消亡。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极其顽强,但连续七百年的压迫对一个文化的摧残是骇人的,我真的怀疑她是否能在这种情况下存活至今,如果不能,那么当今中华文化就要被称为"古中国"了,与其它三大人类文明一样,消亡在异族的统治下。
大明的建立,在蒙满之间为中华文化撑起了近三百年的喘息时间,让她能从蒙元一百年中作些恢复,不至于筋疲力竭且满身疮痍地仓促应付之后满清的数百年肆虐。
举个例子,从"留发不留头"到给宣统三拜九叩甚至视剃发为耻辱,不过百余年时间,七百年?海枯石烂了。
而大明的建立者,是洪武皇帝,朱元璋。
以上的"异族",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的,好事者不要乱扣帽子,自己注意点。
------------------------------------------------------------------------
有人说蒙元时中华文化并未衰退,证据是出了西游记等名著。但中华文化难道仅仅就留于小说读物吗?五千年历史才是中华文化的本质,无数的诗歌、小说都是生根于中华的历史。蒙元作为异族王朝(历史唯物),无主观意愿去推动中华文化进一步发展,对于游牧民族统治者来说,巩固对这片土地的统治才是第一位的,他们自己也并不认为是这片土地的主人,仍然把大漠当做最后的保障。中华文化在这一百年中实际上处于"无政府状态",一百年可以靠历史的惯性度过,那七百年呢?
文化也是需要朝廷(政府)引导的,就如同当今的共和国,政府不是时刻在引导着文化的方向吗?失去了朝廷(政府)的庇护,中华文化就如同无根之木,靠"民间发展文化"?搞笑吧,老师倒是经常让学生们"自行讨论",你们讨论出啥结果了?
所谓"文化可以自己发展"与所谓"民主"一样,都是骗局,把责任分散给每一个人,其实就是每个人都不用承担责任。而历代汉人王朝,有好有坏,但哪一个不是以维护中华文化为己任的?哪一次改朝换代的战争不是为了争夺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权?
至于那些说"在异族统治下文化也可以自己发展"的人,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按下了"反对"+"没有帮助"
我们看一个人
一般就是看他开始时候拥有的资源
看他的对手
看他最后的成就
一般三中有二个,就很厉害了
比如诸葛亮,最后也就三分天下最小的一个,但是你看开始出山的资源,他对手里边那群人尖子
所以他依然很厉害
那个笑话叫啥?小时候看三国,诸葛亮轻松吊打四周
现在看三国,诸葛亮小心翼翼吊打四周···
在比如多尔衮,顺治,也是打下了整个中国的人物,可开局手里就是满万不可敌的一群大兵,对手是一群只会内斗的废物,李定国这些能打的也都被自己内部的废物牵制的动不了
所以他们成就大,但是地位就不高
你看朱元璋开局一个碗
还容易有点兵力了,岳父又看不上他,他放弃了兵权,就带着几个兄弟走了,又重新开始
对手是特么元军,是陈友谅张士诚,要知道汉唐时候各路反王简直就是笑话(唐初很多反王没有用了就会莫名其妙带兵去攻城,然后中箭身亡)
至于成果,这个不用说了把?
三个选项里边,能占据三个的,中华五千年,没有几个
李世民开局就很好,康熙对手太渣等等
当然后边还有一个,他对手虽然也比较渣,但是队友都特么巨坑·········
讨论朱元璋是否被高估,我们可以看看洪武盛世是怎么样一个景象,和康乾盛世这种纸醉金迷的盛世有何不同。
提及盛世,说的常是绮丽奢华、风流雅逸。没有遍地的富丽精工,清哦婉唱,便似说不上盛世气象。然而三千年历史长河,却有一个属于底层人民的盛世——洪武盛世。
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天下之后不久,瞧着进贡来的”团茶”,下了一纸诏令——”罢造龙团,惟芽茶以进”。自此,从唐朝开始发展近千年的抹茶文化在中国逐步废除,为散茶所取代,反而在喜好精致的日本流传下来成为倭人的”国粹”。
提到这一节,许多古典文化爱好者往往痛心疾首。
然而,现今日本茶道就需要50多种工具和繁琐的步骤,但这也只是在宋代茶道的基础上简化了而已。
宋元斗茶,能斗一日至数日。所用茶具往往精致绝伦,所耗金银不可估量。其礼仪陈设之繁琐,更是费尽人力物力。茶道虽称雅艺,但当时奢靡之事,却是以茶事为最。
大乱之后,百废待兴,人民饥馑,正需要人口全力投入农业生产,以足天下之粮。抑茶道,废大盏、茶筅、团茶,正是刹两宋以来的奢靡风气,此事做得地道,足使人击节。
宋元之际,豪强横行,佃农譬如猪狗,“富人敢于专杀”。 自宋仁宗时代开始,地主打死佃客,只需罪减一等,发配邻州。元代法律规定地主对佃客可以“鞭笞驱使,视以奴仆”,还可以兼及其子女。《元典章》卷57《刑部•诸禁》记载:“若佃客生男,便供奴役,若有女子,便为婢使,或为妻妾。”甚至允许把佃客随田转让,“或典或卖,不立年分,与买卖驱口无异”。元律规定:杀人者死,但“地主殴死佃客”,却只罚杖一百七,赔烧埋银了事(《元史•刑法志》)。
明太祖出身贫寒,深知佃农最苦。遂在《明律》中规定:“富豪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不仅要“杖六十”,还要“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
明代佃户地位的提升是全方面的。佃户被承认为国家的齐民, 不能任意摆布和“打缚”, 如果对佃户横加凌虐, 则地主将面临法律严惩。
为防止地主转嫁官差于佃农,朱元璋又特别规定:凡田多丁少者如以佃人充徭役,则田主必须出米一石,以资其费用。
佃农由此摆脱了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亦可依意愿解除租佃。明太祖鼓励开荒,凡是开荒出来的土地,都可以免除三年的租税,佃农纷纷脱离地主自行开垦,使得佃户数量亦大为减少。
历朝历代都有保护弱势群体的举措,虽然不及现代社会这样完备,但也表现出封建统治亦有温情的一面。
历代君主中,朱元璋是将抚恤孤弱看得极重的。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对中书省臣言:“中原兵难之后老稚之孤贫者多有失所,宜遣人赈恤之。”当时的臣子们曾以国家初立,国用尚且不足试图劝止朱元璋,但遭到朱元璋的训斥:“老者民之父母,幼者民之子弟,恤其老则天下之为子者悦,恤其幼则天下之为父母者悦。天下之老幼咸悦矣。苟置其图穷而不之恤,民将怃然曰恶,在其为我上也。固周穷乏者不患无余财,惟是无是心,能推是心,何忧不足?今日之务此最为先,宜速行之。”于是明朝“国初立养济院以处无告,立义冢以痤枯骨,累朝推广恩泽。又有惠民药局、漏泽园、幡竿蜡烛二寺。其余随时给米给棺之惠,不一而足呲”。
制度再好,若监管不力,也不过是一纸空文。为了避免官吏玩忽职守,对保护弱势群体不以为意,洪武二十二年(1389)的《大明律直解》又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
官员不管残疾弱势群体,就要处以杖刑,如此惩罚也实在是严厉。而“剋减”并不见得是贪墨,就“以监守自盗论”。人说洪武帝对官吏严苛而对百姓仁厚,着实大致如此。虽然这法令失之过严,往后必然会难以完美延续下去。但当下这方面的管理如果能有洪武帝十分之一的狠劲,那就不会有红十字会的一堆鸡鸣狗盗的事情了。
明太祖朱元璋以重农抑商闻名。毕竟元朝之覆亡,正因为过于重商,棉麻桑茶挤占农业,导致粮食缺乏,东南鱼米之乡百姓也陷入饥饿,揭竿而起;所以朱元璋引此为戒,再正常不过。
朱元璋建明后,恢复了商人位于士农工商最底层的等次。洪武十四年 (1381 年) 令“农民之家许穿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许穿绢布。如农民之家 ,但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许穿绸纱”(《 大明会典》卷六一) 。这是朱元璋的等级观念在制度方面的外化。
然而如果说朱元璋一味抑商,也是说不通的。明太祖是知道商业对国家重要性的,曾说过“来远人在乎修政,裕国用贵乎通财 。”认为 ,只有“懋迁之利流转不穷”,才能“军用给足”。
扶细商而抑巨商,是朱元璋的真实宗旨。他认为细商增流通之效,而巨商涨奢靡之气。为了保护在商贸系统中处于弱势的中小商人,朱元璋不但规定了一系列规范行业的政策,更是有几项政策极值得激赏。
一是废除和买。和买起源于宋、盛行于元,政府以少量钱币甚至如同废纸一般的宝钞强买商人货物,实际上与强抢无异。朱元璋深知和买对于市场的巨大危害,严令废除。
二是薄商税,商税定为三十税一。盖商业风险甚大,小商人利润其实薄。如果商税定得太重,小商人就难以自存,必然纷纷托庇于巨商才能维持营生,而巨商势力将越发庞大,欺行霸市,横行不轨。元朝的色目巨商便是如此。因此朱元璋宁愿放弃可能获得的庞大商税收入,也选择维持较低的商税。
三是控制牙行。牙行是商品买卖的中间人,往往势力庞大,通过了解行情的优势地位剥削商贾。明太祖加强了对牙行的控制,开办牙行需要经过严格的资质考核,并规定牙行欺行霸市、肆意扰乱价格、过分贱买贵卖、剥削商贾者,其所得钱款等同赃物,甚至按照盗窃处理。
所以如果说洪武之世是一味抑商,当然说不通。其时商贸有序,令货物周流,却不妄增奢靡之气,货品全方位满足百姓的基础需求,何尝不是一种繁华气象呢?
朱元璋出身最为贫苦,生性也最为节俭。
称帝之后,朱元璋每天早饭,“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他所用的床,并无金龙在上,“与中人之家卧榻无异”。他命工人给他造车子造轿子时,按规定应该用金子的地方,都用铜代替。朱元璋还在宫中命人开了一片荒来种菜吃。洪武三年(1370)正月的一天,朱元璋拿出一块被单给大臣们传示。大家一看,都是用小片丝绸拼接缝成的百纳单。朱元璋说:“此制衣服所遗,用缉为被,犹胜遗弃也。”
天子的车舆器具服用等物,按惯例该用金饰的,朱元璋下命令均以铜代替。他命令太监在皇宫墙边种菜,织造麻鞋、竹签自用,规定诸王子出城稍远,要骑马十分之七,步行十分之三。
天子如此,则社会风气必将受到影响。
不可否认,身为一国之君,朱元璋生活中不可能全无享受。譬如南京宫殿就甚为浩大壮丽。明太祖在节日宴请群臣,菜肴也难免精美奢华。
但俭朴终究是出身贫寒的明太祖的生活主色调,也是洪武盛世的主色调。
宋代耕地面积巅峰为七百万顷,元朝数目尚不及宋。明初人口为6000余万,少于元极盛的9000万和北宋巅峰的1亿,然而全国田土数已达850万顷。
这就是厉行俭朴,属于底层人民的洪武盛世,是明太祖与辛勤劳作的明初百姓在时光长河中交上的答卷。
由此而言,朱元璋是否被高估,各位心头当有一杆秤可以衡量。
猪爸爸的能力被高估了吗?
个人观点容易受到个人屁股影响,所以我单纯从猪爸爸的遗构上来说吧
毕竟遗迹是不会骗人的,这些东西也不是中国人画的
是当年跟中国为敌的敌人画的
中国的敌人研究猪爸爸时代的城防留下来的绘图
不受我个人的屁股影响,你单纯看下猪爸爸的“高筑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你再想想当年元末是什么样的战争烈度逼出这种城防需求的
你再找找中国历代还有比这个更疯狂的城防没有
然后再说猪爸爸是在那里被高估了好么?
以上只是南京内城的部分工事规模
南京当年在猪爸爸时代还有个外郭
外郭是复郭构型
南京城城墙一共是三道城墙
朱元璋的南京城因为修的过于巨型导致卫所制瓦解后兵力不足而无法有效利用
这是一个只有明初二百余万卫所兵制健全下才能真正有效利用的史诗城防
也就是说这种只有元末明初才能有效利用的巨型城防是当年朱元璋“高筑墙”观念下的产物
即:他在元末遇到的围殴烈度,让他认为首都需要巨型复郭+史诗级城墙+史诗级环壕才能应对
所以你觉得他被高估了
那么你拉个比中国近代之前他的南京城更疯狂的工事出来再说吧
单说工事规模设计,朱四的北京城是不如他爹的南京城的
在这种元末明初诞生的这种空前绝后的城防工事本身应对着元末的战争烈度
然而猪爸爸起家连条狗都没有,他拿个破碗起家的
作为一个正常的凡人,我个人敬畏朱元璋这个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根正苗红的贫民皇帝。
就这样
你随意
忘了加上一句
为了防止四等人的反抗
元朝是中国现代史之前在中国境内有计划的拆毁城墙最多的朝代而没有之一
高估在哪里了???没懂
且不说起兵造反,朱重八在庙里的日子恐怕很多人就活不下去吧……像他那个早年经历,能活下来才是目标。恐怕很多人在这个阶段就迷失了……
我实在看不懂你扯的那些想表示啥。
从要饭的白手起家,到了红巾军也还是从大头兵干起,刘亭长虽然生活也是人艰不拆但只少还是个派出所长。。。起兵后好歹还是个小头头
要知道在古代战争中,无论中外,你要从炮灰大头兵升级到兵头子乃至将军这可是要提着头玩的,废柴自动被洗刷。能从小兵混成将军的有几个会是被高估的庸才?莫非你跟总兵大人py?
而且朱重八哪怕在占据南京后也是强敌环伺,陈友谅你以为闹着玩的?张士诚是吃素的?老朱统一南方基本就是玩命,他只要稍有失误,不是让陈友谅赶下鄱阳湖喂大闸蟹就是被张士诚菊花残。。。
而且元廷的鞑子们虽然内讧,可是王保保这些莫非是吃素的?就是陕西的李思齐也不是好惹的……
老朱基本是前期亲自上阵翻盘干掉陈友谅和张士诚,后面微操徐达他们被夺大都,真泥腿子上位,史上第一个自南而北统一中国的人,你还要怎么高估他????
一句我本淮右布衣,足够笑傲天下了
不是你想的那样。
首先就是人常说的,开局一个破碗,你怎么一步一步混到高层?
你没有显赫的背景,没有当李刚的爹,没有家财万贯的事业,甚至没有一个帅气潇洒的外貌(此处纯粹是从画像来看的,也许不实),做事全凭你个人的能力和魅力,让大家服你。
别人怎么服你?你必须得有能力。没能力在乱世里谁也不鸟你。和平年代都是如此。
这只是第一步,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有枪就是草头王。你的团队人都服你,别的团队人不见得服你。
而且你的位置非常不好,东西夹击。北边还有势力。
你的势力不小,但绝不是最大,怎么在夹缝中生存,再击败比你大的两个势力?
最后,再击退北元。
然后一统天下,再把昔日你的有能力的队友,再一个个收拾了。
最后,你和你的子孙,才能坐得安稳。
从开局一个破碗,这一步一步走来。哪一步容易?越到后面越风险,哪一步都是惊心动魄。
朱元璋在收拾队友的时候,几乎没人敢反抗(好像有一个是想反抗一下)。
没能力是不可能的,能力绝对没有高估。
如果不是这样,朱元璋即使是集团首领,也有可能像翟让那样,被手下的李密干掉。
因为人多队伍杂来自各个山头,那帮义军说是义军,里面保不齐有大量的流氓无产者,他们信奉的强权政治,提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切纯暴力,有时候和土匪没两样,皇帝老子都敢拉下马来。
更别说名义的首领了,能像宋江那样把晁盖架空,已经是善良之辈了。
乱世里没人给你谈四书五经,仁义道德,绝对忠诚,或许有人会如此,但不可能保证你队伍里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尤其是那些有能力的。
就是陈友谅那样,有野心有手段有黑腹,为了目的心狠手辣。每一个首领身边不乏这样的定时炸弹。
如果你强大,它们可能一辈子也不敢引爆。如果弱小,它随时就炸。
(所以这也是朱元璋想清除掉开国大佬的原因,因为担心子孙压不住。连主席都在挖定时炸弹,担心后人压不住,也担心自己的理论被修正)
还有多了去了。
包括太平天国也是这样,洪秀全被多次逼宫,最后天下也没能一统。
幸运只是一时,不可能眷顾谁一世。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唯汉与明——孟森
被他喵的在评论区里大显身手了,求求你们这些历史大牛了,
打了一大堆我都不愿意看。。。
真的,在我评论区浪费你们的才华了。
以下为原答案:
看了那么多YY小说,
没见过开局连条狗都没有光要饭最后写到当皇帝的,
连个这种开头都没有。
朱元璋流弊就在于一点基础没有,
历史最难开局,
始皇帝开局就是王;
汉帝好歹是个公务员;
刘备管咋滴也是卖鞋的,也算是有个事业;
刘秀他爹也是个县令,用现在的话讲人正儿八经官二代;
隋文帝也是王贵世家;
唐太宗也是啊;
赵匡胤什么身份;
元清也都不是要饭出身,都是各大部落的人才;
这要是这群帝王在古代碰见了,论出身朱元璋是最次的;
人类历史,就这么一号人物,朱元璋拿到世界史的开国难度不说第一也是第二吧?
这样的人被高估,
说真的就算找个人精穿越回去,把朱元璋的人生经历摆弄明明白白的,他也成不了朱元璋,
我再给你举个例子,
现在随便找一个是乞丐,
几十年后他成为中国最大的网络公司ceo,二马都被他摁在地上了,
这人你会觉得他被高估吗?
感觉在黑老朱……
老朱的开国难度最大,没有之一,他要是无能他的对手岂不是人头猪脑?
他的战略思维精准有效,他的战术水平应该极高,不然混不出头。他的体格相当的好。
政治水平无疑是最高那个档次的,他复我华夏衣冠!
他那个时候的帝国基本是个烂摊子,而所谓的贵族们都让大元给降服了。相当于文化层面要灭亡了。
他凭借自己的能耐,把这些统统拐回来了,他的能力排进前三问题不大。
我觉得老朱的能力在部分人的眼里应该被低估了。而不是高估!
以朱元璋的能力和政绩来看,确实是中国帝王前五,统一中原,建立明朝,对被战火摧残的中原大地实行发展经济,鼓励农业生产的政策,整合南北民族融合,创立了许多目前利于统治的制度,继统西藏统治,军事上出兵北伐蒙古残部,进一步削弱北方蒙古的实力,也正是因为朱元璋,汉人得以解脱于蛮夷残暴的统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