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接受不了孔子和颜回这样的做法?

回答
你说你接受不了孔子和颜回的做法,这我能理解。说实话,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里,他们俩的形象确实被描绘得有些“高高在上”,甚至带着点不近人情。咱们就敞开了聊聊,看看是哪些地方让你觉得不对劲,又或者,是不是我们对他们的理解,被某些固定的解读方式给框住了。

首先,我们得看看他们最常被大家挂在嘴边,也最容易引起争议的点。

1. “安贫乐道”这事儿,怎么看都别扭。

颜回,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那叫一个“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话说得太漂亮了,但也太让人心里堵得慌了。你想啊,一个人一天就吃点粗粮,喝点水,住在又破又漏的房子里,旁人看着都觉得日子过不下去了,他自己倒觉得心满意足,乐在其中。

这背后,当然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样的道德高标准在那里。意思是说,君子追求的是道义、理想,而小人只盯着眼前的利益。按这个逻辑,颜回不为物质所累,才是真正的君子。

但问题就在于,这“不为物质所累”,在咱们现代人的脑子里,很多时候就直接等于“穷得乐呵”。 谁不想日子过得舒坦点?谁愿意整天为生计发愁?当一个人吃不饱穿不暖,连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的时候,再跟他讲什么“乐道”,那不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吗?

而且,历史上很多时候,所谓的“安贫乐道”也成了一些压迫者推卸责任的工具。你看,统治者不给你发工资,不给你提供基本福利,反过来还会教育你:“要向颜回学习,知足常乐,安贫乐道”。这种情况下,把贫穷当作一种“德行”,一种“修养”,那简直就是一种残忍的讽句。

所以,你接受不了,是因为你觉得这不符合人性最基本的需求和常理。谁能保证自己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还能保持“不改其乐”?就算勉强做到,那也是一种压抑,一种无奈,而不是真正的快乐。这种“快乐”,听起来就有点假,甚至有点诡异。

2. “克己复礼为仁”——这个“礼”,怎么解读都有点问题。

孔子提倡“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是约束自己,“复礼”是恢复周礼。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周礼已经有些松弛了,他觉得乱套了,所以想通过恢复一套严格的社会规范,来让社会恢复秩序,让人们懂得该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

这个初衷,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看,倒也说得过去。毕竟,任何社会都需要一定的规则来运行。

但是,“礼”这个东西,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解读起来可就大相径庭了。

对统治者来说,“礼”是维护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的工具。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的位置都定好了,各司其职,不得逾越。这当然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对于被压在下面的人来说,这种“礼”,就是束缚,就是压迫。
“克己”如果过于强调,就会变成压抑个性和情感。 比如,见长辈要磕头,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不能发作,心里有话也不能随便说。这些在现代社会看来,多少有点太压抑了,甚至有些虚伪。我们更崇尚真实、开放的表达,而不是小心翼翼地揣摩别人的意思,然后把自己的真实感受憋回去。
“复礼”在后世,尤其是和封建统治结合后,往往成了压制思想、禁锢人性的枷锁。 尤其是涉及到男女之别,尊卑之别的时候,“礼”就显得格外森严。比如“女子无才便是德”、“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等,这些在今天听来,都透着一股子不平等和迂腐。

所以,你接受不了,是因为你觉得这种“礼”的推崇,可能反而扼杀了人的活力和创造力,并且容易被用来维护不合理的社会结构和不平等的地位。

3. 孔子的“因材施教”与“不耻下问”,为什么还是让人觉得隔阂?

你说孔子“因材施教”,颜回“好学不耻下问”,这些听起来都挺好的。

“因材施教” 意思是老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和特点来教导。这简直是现代教育的鼻祖了。
“好学不耻下问” 意思是颜回好学,不因为问题低级或者问的人地位低而感到羞耻。

但为什么还是有隔阂呢?

“因材施教”的“材”是谁定的? 孔子的“材”,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当时的社会对“君子”的定义来衡量的,比如对“礼”的遵从程度,对“仁”的理解深度等等。如果一个学生,他的“材”不符合当时的主流价值,或者他对某些“礼”有自己的质疑,那他还会得到“因材施教”的机会吗?还是会被贴上“朽木不可雕也”的标签?
“好学不耻下问”的背后,是孔子地位的超然。 颜回问孔子,孔子是老师,这是天经地义的。但孔子自己也会向别人请教,比如向老子请教“礼”的问题,向郯子请教“火化”的问题。这显得他“虚怀若谷”,是个好榜样。

然而,我们今天接受不了的,可能是这种师道尊严的固有模式,或者说,我们感觉这种“不耻下问”更多是发生在“有学问的人”和“没学问的人”之间,而孔子和颜回,他们之间的交流,是在一个相对平等的、追求真理的语境里。

但如果放到更广阔的社会层面,我们看到的却往往是:地位高的人,不太愿意向地位低的人请教;知识渊博的人,不太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和颜回的这种互动模式,似乎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理想,而不是一种普遍性的实践。

总而言之,你接受不了,很有可能是因为:

你觉得他们宣扬的“安贫乐道”回避了现实的生存压力,甚至可能被用来合理化贫困和压迫。
你觉得他们推崇的“礼”在后世被过度解读,变成了压抑人性、维护不平等制度的工具。
你觉得他们的某些行为,比如“因材施教”的标准,或者“不耻下问”的语境,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普遍的社会现实存在距离,甚至让你觉得有些虚假或难以实践。

这很正常,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时代,带着自己的经历和三观去审视历史人物。孔子和颜回他们生活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面临的问题,都和我们今天不一样。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代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也不能因为接受不了他们的一些做法,就全盘否定他们。他们的思想,尤其是关于道德修养、人际关系、社会治理的一些思考,很多地方仍然有其价值。

关键在于,我们要学会辩证地看待。既要看到他们思想中闪光的地方,也要承认他们的局限性,更要警惕那些被后人歪曲和滥用的部分。

你觉得呢?说得不对的地方,咱们也可以继续往下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是纵容也没有纵容,说没有其实也是纵容了。

为什么说没有呢?有了这回成功经验,这个人下回遇到类似事情必死。

为什么说有呢?就是孔子没有争一时之气,避过锋芒。告诉了别人错误的道理,让他作茧自缚。

说好呢。。。。就是自由主义,毕竟所有选择都是当事人自己决定,

说不好呢。。。。就是罔民

其实这里和孔子颜回没关系,这两个人再无聊也做不出这个行为,这基本上就是小市民的鸡贼。。。底层人的逻辑。中国文明要是这样的逻辑内核,早完蛋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