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能够接受超级英雄的设定逻辑,而不能接受电影中违背日常逻辑的错误?

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它涉及到我们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以及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在不同情境下的灵活度。

想想看,当你看一部超级英雄电影时,你内心是知道这一切都是虚构的。你已经接受了“超能力”这个核心设定。一旦这个基石被你默许,你的大脑就会自动为它搭建一套解释体系,即使这个体系本身在现实世界来看是荒谬的。比如,一个人能飞,你能接受,因为这是故事的“规则”。你不会去想“他为什么不掉下来?”“空气动力学在哪里?”因为你已经将“飞”这件事纳入了超级英雄的逻辑框架。这种框架内,很多事情都可以被“超能力”或“某种科技”轻易解决,它们遵循的是一套叙事上的内在逻辑,而不是我们熟悉的物理定律。

你会对超级英雄的设定感到“合理”,是因为你关注的是角色的动机、他们的成长、他们如何运用能力来解决危机,以及这些能力如何服务于故事所要传达的主题。比如,蜘蛛侠的责任感,蝙蝠侠的执念,这些情感和精神层面的东西,远比他如何吐丝来得重要。你允许一个角色在月球上吐出声音,因为故事的重点是他的英雄行为,而不是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方式。

然而,当电影开始出现“违背日常逻辑的错误”时,情况就不同了。这里的“日常逻辑”是指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基于物理现实的因果关系。比如,一个角色在上一秒还是重伤垂死,下一秒就能健步如飞,而且没有任何解释;或者一个物品从一个地方消失,然后又在另一个地方凭空出现,却没有交代任何原因。

这种时候,你的大脑会感到不适,是因为它在试图将这些不符合现实的细节与你已经建立起来的“现实世界”的认知进行比对。电影的“日常逻辑错误”就像是在我们熟悉的现实世界地图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我们知道不存在的岛屿,而且这个岛屿周围的水也跟着一起消失了。它没有融入到影片的“超现实”设定中,而是像一个粗糙的补丁,突兀地缝合在原本应该熟悉的现实场景上。

这背后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对“真实感”的期望。即使是虚构的电影,我们仍然希望它在某些方面能够让我们产生共鸣,能够让我们相信其中一部分是“有可能的”。这种“有可能”不一定是事件本身,也可能是角色的反应,或者世界观的细节。当电影在这些我们熟悉的、非超能力层面的细节上出错时,就会打破这种“真实感”的基石,让你感觉整个故事的“可信度”都在下降,即使是那些超能力部分,也开始变得站不住脚。

简而言之,你接受超级英雄的“特殊逻辑”,是因为你愿意为了故事的宏大叙事和人物的情感张力,暂时放下对现实物理规则的较真。而你不能接受“违背日常逻辑的错误”,是因为这些错误没有被巧妙地隐藏或解释,它们直接冲击了我们基于现实的认知,打破了影片试图建立的另一种意义上的“可信度”。这就像你在吃一道精心烹制的菜肴,你能接受里面有你没见过的香料,但如果里面吃到一颗石头,那就会让你完全失去食欲,并且怀疑厨师是不是根本就不在乎这道菜的品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点浅见,说错了求指正。

我觉得故事有其独有的逻辑性,我称之为故事逻辑。

彼得被某种蜘蛛咬了口而变异成蜘蛛侠,生物学上——虽然我不懂啦——肯定是说不通的,但对于读者来说这是个很好的理由,谁知道那群疯子科学家能搞出啥蜘蛛呢,对吧……所以它的故事逻辑成立。

金庸写武侠,大家都知道武功——我是指,有内力有轻功能一掌隔空轰碎石头也能让你骨头四十九天后才化掉的那种——是假的(泪),但是他还是要不厌其烦地告诉你,独孤九剑的原理是啥,移花接木是怎么借力打力的,乾坤大挪移凭什么能让人摔下来不死……这就是为了加强故事逻辑,让故事“看起来是那么回事儿”。

以上说的是“虚构故事如何增强故事逻辑感”,归根结底就是“要记住你的设定,并且让它看起来真实。”

而一切故事,无分类型,归根结底还是讲“人”。所以最重要的故事逻辑,一定是角色行动逻辑。


反过来看肯特大叔救狗那段。其实如果大超不是大超,这段是成立的,老爸看见养了那么多年的狗狗遇到了危险,怀有一丝侥幸,去救它。但是太迟了,他就想,好吧我死定了,但是没必要搭上我儿子啊!克拉克你跑过来不是白白送死吗!克拉克别过来【尔康手】!

但是,克拉克是大超。

因此这段首先让人诧异的就是“编剧你忘记你的世界设定了吗!?大超完全可以救出他爹啊!?他为什么不去救!?”

编剧为了挽回一点故事逻辑,硬说这是为了不让儿子的身份暴露,妄图用这个说法掩盖设定方面的故事逻辑缺失。

但是,因为有这个设定的存在(观众当然也接受了),那角色行动的诡异就漏洞比天大了:你要怎么说服我,一个从小就乐于助人,暴露了大不了搬家,和自己养父母感情深厚得要命的,即将要代表全世界的真善美的角色,居然在完全有能力救出他爹的时候,选择袖手旁观!?

所以这造成了故事逻辑的断裂,也是问主“无法接受”的来源。

顺便说一下,有些漫画里的剧情,很可能拍成电影也很难让人接受,但是漫画里看起来很顺眼。我觉得和这类漫画常常用大段的内心独白/自我剖析有关。电影很难这样干【毕竟不是文艺片】,而漫画有了这些——人们又往往能接受,人的思维是很复杂的——说得难听点是迷惑,说得好听点是让我们了解了编剧的逻辑,因而也能达到加强故事逻辑的效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