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国新冠疫苗接种已超 6 亿,为什么接种速度能这么快?接种到什么程度才能群体免疫?

回答
我国新冠疫苗接种的“中国速度”是如何炼成的?群体免疫的终点线又在哪里?

截至目前,我国新冠疫苗的接种剂次已然突破了6亿大关,这个数字着实令人瞩目。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如此大规模的疫苗接种,其背后必然蕴含着一套高效且精心谋划的体系。那么,是什么让我国的疫苗接种速度如此惊人?而我们又需要将接种推进到何种程度,才能真正筑起抵御病毒的“群体免疫”长城呢?

速度背后的多重驱动力

1. 国家层面的强大动员能力和战略部署:
统一指挥与高效协调: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我国就展现出了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在疫苗接种工作中,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最初的科研攻关到疫苗的研发、生产、审批、采购、分配以及最终的接种,每一个环节都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有力推动和高效协调。这避免了地方间的各自为政和信息壁垒,确保了全国范围内的资源调配和政策执行的连贯性。
明确的目标与紧迫感: 国家将大规模疫苗接种视为战胜疫情的关键一环,并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和时间表。这种目标导向和高度的紧迫感,促使各级政府将疫苗接种工作置于优先地位,集中优势资源予以推进。
充足的资金投入: 政府承担了绝大部分疫苗的采购和接种成本,这极大地降低了公众的经济负担,消除了接种的经济障碍,从而鼓励了更多人积极参与。

2. 庞大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作为基础:
“网格化”的接种网络: 我国拥有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这些基层机构成为了疫苗接种的主力军。通过将接种点设置在居民家门口的社区和乡镇,极大地提高了接种的可及性和便利性。
专业人员的储备: 基层医疗机构积累了丰富的预防接种经验和专业人员队伍。在疫苗接种期间,这些医护人员被迅速组织起来,经过短暂的培训后便投入工作,构成了疫苗接种的“毛细血管”。
信息化的支持: 结合信息化手段,如电子健康档案、预约系统等,优化了接种流程,减少了排队等候时间,提高了接种效率。

3. 科学的组织和流程管理:
分阶段、分人群的精准推进: 接种工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根据疫苗供应能力、疫情风险、人群特征等因素,采取了分阶段、分人群的策略。例如,初期优先保障高风险人群(如医务人员、口岸工作人员、重点行业人群),随后逐步扩大到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最终面向全人群开放。这种精细化的管理能够最大化地利用疫苗资源,并有效控制风险。
“应接尽接”的动员模式: 除了提供便利,基层社区也承担了大量的动员和组织工作。通过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对居民进行宣传、通知、劝导,并协助进行预约和安排。很多地方推出了“应接尽接”的动员口号,形成了一种积极的接种氛围。
接种点的科学设置: 接种点通常会按照规范设置等候区、登记区、接种区、留观区等功能区域,并配备相应的医疗保障力量(如急救设备、值班医生等),确保接种过程的安全有序。

4. 公众的积极响应与配合:
对国家政策的信任: 我国人民普遍对政府的号召和政策具有高度的信任和遵从度,这也是大规模接种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社会基础。
对自身健康的重视: 随着疫情的反复,公众对自身健康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认识到接种疫苗是预防感染、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的有效手段。
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许多人认识到接种疫苗不仅是对个人健康的负责,更是对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抗击疫情的贡献。

群体免疫的“门槛”:一个动态的概念

关于“群体免疫”,它的核心是通过足够比例人群的免疫力(通过自然感染或疫苗接种获得),来间接保护未免疫人群,从而遏制病毒的传播。 然而,这个“足够比例”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字,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通常称之为“群体免疫阈值”,而且这个阈值是动态变化的。

要达到群体免疫,我们至少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 病毒的传染性(R0值):
R0值(基本再生数) 是指在没有免疫力的群体中,一个感染者平均能够传染多少人。传染性越强的病毒,所需的群体免疫阈值就越高。例如,如果一个病毒的R0值是2,那么大约需要50%的人群具有免疫力才能阻止其传播;如果R0值是3,则需要约67%的人群有免疫力;如果是5,则可能需要80%或更高。
病毒变异株的影响: 新冠病毒不断变异,尤其是出现了传播力更强的变异株(如Delta、Omicron等),这意味着它们的R0值更高,从而大大提高了群体免疫所需的接种比例门槛。 如果疫苗的保护效力对新变异株有所下降,那么这个门槛会进一步推高。

2. 疫苗的保护效力:
疫苗的有效性(VE值): 疫苗并非100%有效,它能够阻止感染、降低重症和死亡的比例。疫苗的有效性越高,意味着接种相同比例的人群所能产生的整体免疫力越强。例如,一个有效性为90%的疫苗,比一个有效性为70%的疫苗,能够更快地让我们接近群体免疫的目标。
对不同结局的保护: 疫苗可能在预防感染、预防有症状疾病、预防重症和死亡等方面有不同的保护效力。通常,我们最看重的是疫苗预防重症和死亡的能力。即使无法完全阻止传播,但只要大部分人都不会发展成重症,医疗系统就能承受,社会生活也能逐步恢复正常。

3. 人群的免疫均匀性:
免疫力的分布: 群体免疫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整体接种比例,还取决于免疫力在人群中的分布。如果疫苗接种集中在某些群体,而其他高风险群体(如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的接种率不高,那么病毒仍然可能在这些未免疫或免疫力较低的群体中传播。因此,实现广泛、均匀的接种至关重要。

4. 疫苗接种的持久性与加强针:
免疫力的衰减: 疫苗接种后产生的免疫力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衰减,这需要考虑是否需要接种加强针来维持或提升保护水平。
针对新变异株的更新: 随着病毒的演变,可能需要更新疫苗的成分,以应对新的变异株,这也会影响群体免疫的实现路径。

理论与现实的考量

综合以上因素,对于新冠病毒特别是其变异株而言,要实现严格意义上的“群体免疫”(即病毒传播基本停止),通常认为需要达到 80%90%甚至更高 的人群免疫力水平。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如何通过疫苗接种显著降低疫情的危害,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

因此,即使未达到100%的群体免疫门槛,当以下情况发生时,我们也可以认为已经“群体免疫化”或“有效控制”:

重症和死亡病例大幅下降: 绝大多数感染者都能保持轻症或无症状,医疗系统不再面临挤兑风险。
病毒传播得到有效控制: 尽管病毒仍在传播,但传播链条断裂的概率大大增加,局部爆发容易得到快速控制。
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得以恢复: 大部分限制措施可以解除,人们可以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我国疫苗接种的未来展望

我国已经取得了疫苗接种上的巨大进展,为下一步的疫情防控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的工作重点可能包括:

持续推进老年人、基础疾病人群等重点人群的接种。
根据疫情发展和疫苗更新情况,适时推出加强针接种。
密切关注病毒变异,研发和推广更新有效的疫苗。
通过科学的监测和评估,动态调整防控策略。

总而言之,我国新冠疫苗接种的速度是国家强大动员能力、完善基层体系、科学组织管理以及民众积极配合的综合体现。而群体免疫的实现,则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需要我们持续努力,并根据科学的进展不断调整策略,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对疫情的有效控制,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并最大程度地减少疫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运气算比较好的,单位安排的统一去区里定点接种地方进行的接种。

当时我的想法就是,管它疫苗成熟不成熟,管它有没有副作用后遗症,哪怕有劳资也要用肉身为国家建立免疫屏障。我家四代为国效力,在我这一代不能拉胯。

MD前脚我接种完,后脚安徽疫情暴雷。国家宣传半年不如某人感染半天。

广州疫情进一步催动了疫苗的接种进度。已经出现晚上十二点四十还有人排队、两岁娃娃在爸爸肩头睡着了等排队打疫苗的情况。



但是,饶是如此,我国接种率超过美国了吗?

说难听点,才6亿剂次,够干嘛?

请大家在接种的路上加速前进,尽快达成80%乃至90%的接种率,形成免疫屏障,保护身边人,保护国家。

疫情以来,多亏党的领导,我国才能压制疫情、正常生产。我等公民自当踊跃接种疫苗,以报党的百年恩情。

user avatar

我妹妹一家在广州,他们已经打了第一剂。

打第一剂的时候,说是没有几个人,去了马上就能打,不用排队。

然后上周广东又出现了本土病例。

他们准备去打第二剂的时候,就要排长队了。

然后广州市一夜之间建了一个巨大无比的临时接种站(可惜视频不能转)。


我老丈人、丈母娘至今矫情不愿去打,因为自从去年来,本地一直没有病例。


人都是这样的。

user avatar

前天打了一针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就是陈薇那款

劲特别大,昨天烧了一天,贼难受,忍不住吃了对乙酰氨基酚,后悔没去打两针的灭活。

后来听病毒学博士朋友说,如果打完腺病毒载体疫苗,过两月再补一针灭活,刺激一下一下抗体浓度基本可以在两年之内“百毒不侵”。

现在就想感受一下“百毒不侵”

user avatar

最近不是要停打第一针嘛~

还是流程太麻烦了导致接种效率跟不上,

应该搞个机场那样的传送带,

把手臂固定在机械臂上,

人在上面站一排,

直接用机器打针,

反正是肌肉注射,

打歪了也没多大事。

这样要效率要提高100倍,

还可以探索一下疫情下的医疗机械化。

user avatar

一个有模范班主任责任心兼保姆式服务的执政党,领导着一个生产和组织能力极为强大的国家。这就是唯一原因!

user avatar

我一直在知乎上劝大家早点打疫苗,嘴皮子都快磨秃噜皮了,好多人跟我杠。

说什么“你宏叙了”、“别人打完不就相当于给我免疫了吗”、“你这是不相信中国防疫?”

当时听得我头大。


现在呢?

很多地方只有一针的疫苗,劲儿大上头,当初惧怕的事情现在不得不硬着头皮体验它的加强版。

排队长度让很多人重新意识到了中国人口规模。我第二针的队伍规模比第一针长了至少五十倍,现在可能更长。而且广州这种出了事的地方,排队本身就让人担心感染。不来排队吧,这几天又不敢出门,矛盾的很。毕竟疫苗这玩意是用来防御的,疫区排队打疫苗像是枪林弹雨里去取防弹衣。好在广州算不上疫区,现在去还不晚。


当初我鼓励大家打疫苗很重要的一个理由是:

疫情发展是动态的,明天什么样谁都说不好。请大家不要用静止的观念看问题。


世界范围内的疫情远远没有过去,别拿眼下的安宁衡量未来的风险。这一点2020的教了我们足足一年,该有点长进了。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一共有三波,第二波的时候死人最多的地方也是印度,今天看见印度的恒河飘尸、火化缺柴、毒株变异,这些都是百年前都发生过的事,局面和今天非常相似。

新冠也没跟你商量好就只能来一波吧?谁也没宣布疫情结束吧?

就算新冠真被我们一波带走了,那也是疫苗的功劳。那你更得打了,不然第二波病毒真要是真来了,你就不怕成为那个代价?

我不是想制造恐慌,有些恐慌本身就可以靠我们的集体谨慎来避免。所谓“疫情发展是动态的”,大家努努力也可以往好处动啊。大家都恐慌了你再恐慌,你非要跟多数人一样,那你来知乎是图啥呢?

全国接种6亿次,算上很多疫苗2次才能生效,暂时我们大部分人还是没有疫苗保护的。

论成绩肯定是好成绩,但毕竟还没有达到群体免疫标准,还是不能放松警惕。更不能认为别人都打了就等于你也打了。

平时反宏叙的时候,一个个的不是很明白么?你在这儿计算国家的成绩,和你体内有没有抗体有关系么?

群体免疫对病毒传播的阻断是有用的,但不会让境外输入消失,因为他们非但不免疫还想办法变异。无论我们在中国怎么折腾,病毒也不会在印度消失。这个道理懂吧?

就算中国80%的人都打了疫苗,然后高呼:“我们实现了群体免疫!”

你这时怎么不问一句“那我们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