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国超 10 亿人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种,这意味着什么?我们离群体免疫还有多远?

回答
我国超10亿人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种,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也意味着我们正在稳步迈向抗击新冠疫情的新阶段。这背后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更代表着国家动员能力、医疗体系的韧性以及亿万民众健康意识的提升。

这意味着什么?

首先,重症和死亡风险的极大降低是显而易见的。全程接种疫苗能够显著提高个体对新冠病毒的抵抗力,即使感染,发生重症和死亡的概率也大大降低。10亿人完成全程接种,意味着超过10亿人的生命健康得到了更强的保护,这将极大缓解医疗系统的压力,减少因新冠导致的社会经济负担。

其次,社会经济活动的复苏与常态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当大部分人口拥有免疫力时,大规模聚集性活动、出行限制等措施可以逐步优化,商业、旅游、文化等领域能够更安全地恢复活力。这对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民生的改善至关重要。我们看到的,可能不仅仅是疫苗接种站,更是即将到来的更加便利、更少担忧的日常生活场景。

第三,为后续的疫情应对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即使未来出现新的变异株,具备广泛免疫基础的群体也能更快地形成群体性抵抗,延缓病毒传播速度,为科学界研发新的疫苗和治疗方案争取宝贵的时间。同时,也为调整防控策略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

第四,展示了中国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强大执行力。在短时间内动员如此庞大的人口完成疫苗接种,绝非易事。这需要高效的组织协调、充足的疫苗供应、密集的接种网络以及基层医疗机构和广大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这不仅是对内疫情防控的胜利,也是对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应对重大公共卫生挑战的能力。

我们离群体免疫还有多远?

“群体免疫”这个概念在新冠疫情的讨论中非常核心,但理解它需要一些细致的考量。简单来说,当人群中达到一定比例的人对某种传染病具有免疫力时,病毒就很难在人群中有效传播,即使易感者接触到病毒,也因为周围人群的保护而不容易被感染。这个比例通常被称为“群体免疫阈值”。

然而,新冠病毒的复杂性,例如变异株的出现、疫苗保护效力的持久性以及个体免疫反应的差异,使得“群体免疫阈值”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字,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我们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说“还差多少人就达到群体免疫了”。

尽管如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目前所处的位置:

大规模的免疫屏障正在形成:10亿人全程接种,加上之前可能感染后康复获得免疫力的人群,我国已拥有非常庞大且具有一定抵抗力的群体。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距离“普遍的免疫能力”已经非常近了。
疫苗接种的广度和深度是关键:要实现有效的群体免疫,不仅需要接种人数多,还需要接种的覆盖面广,特别是中老年人等高风险人群。此外,疫苗的加强接种也对维持和提升群体免疫力至关重要。
变异株是重要的变量:新冠病毒不断变异,一些变异株的传播能力或免疫逃逸能力可能会对现有疫苗的保护效力产生影响,从而可能推高所需的群体免疫阈值。因此,需要持续的监测和疫苗更新。
“群体免疫”的目标也在演变: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疫情的变化,我们对“群体免疫”的理解也可能从“彻底消除病毒传播”转变为“将病毒控制在可接受的低水平,最大程度减少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和重症死亡”。

总的来说,10亿人全程接种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意味着我国已经为抵御新冠疫情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我们已经非常接近一个能够有效控制疫情的免疫状态,但要达到所有人都能“高枕无忧”的理想状态,可能还需要持续的疫苗接种(包括加强针),以及对病毒变异的密切关注和科学应对。这是一个持续巩固和提升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终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意味着来自上头的行政压力应该会减轻一些了,自打我时不时去接种点负责应急处置工作以来,已经看过太多基层机构荒腔走板的骚操作了,最常见如不打疫苗就不能回家什么的,国家可从来没有对低风险地区的民众实行这样的政策,这种擅自的规定已经在触犯法律的边缘了。

还有打针送米送油,我们已经抓到不止一个老太太为了免费的米油用别人身份证跑过来重复打针了,听说别的地方有一个老太太打了39针才被发现,简直是匪夷所思。

我也理解基层动员工作的不易,特别是没有疫情爆发风险的时候想让那些心存犹疑的民众来打针真的太难了,但有些事情真的不应该发生。

user avatar

丢掉“免疫”的幻想

拿起“事实”的武器

与病毒进行持久的斗争吧

user avatar

群体免疫不可能达成,只会筛选出更强大的病毒。只有认真进行物理防疫消灭病毒才是解决疫情的最终道路。

以色列疫苗接种程度很高,相当比例还打了第三针,而且据说BNT mRNA疫苗的初始有效率还是90%多,现在依然日增上万。如果我们认为全打了疫苗就可以随意浪,那么根据以色列的比例,中国将是每日百万级别。

RNA病毒变异速度快,新的μ病毒据说逃脱免疫的能力比δ还要强,目前所有的疫苗还是根据原型病毒开发的,有效性应该会逐步下降。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模型,用兔子为例说明群体免疫与病毒斗争,一方面死伤惨重,一方面无法完全消灭病毒,病毒蛰伏几年后又有高毒突变几乎把澳大利亚的兔子灭种。

其实我一直好奇为什么很多人会宣传与病毒共存,病毒自然选择会进化到低毒。理论上自然选择只能影响到传播这一步,就像人体的各种老年高发的慢性病如糖尿病等不影响生育,也就不会被自然选择淘汰掉,病毒的选择就是尽快尽多感染,增长可以传播的时间窗口、提高载毒量、降低感染阈值等才是自然选择的方向。

至于对人体的伤害那是感染率提到极高之后才可能出现的进化方向,这个筛选的前提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少,高毒会让一个区域的人全部死亡而降低其变种丰度,可是这一前提已经被全球化所打破,能够满足这一条件的大概只有非洲的一些部落。而且病毒完全可以往人畜共患病、甚至是昆虫、鱼类携带等方向进化。

评论里很多人质疑以色列的数据,以色列现有人口900多万,日增确实到了1万,15日新增是10730例。

唉,互联网是个好东西。

user avatar

忘掉群体免疫这个名词吧。

有个名词叫突破性感染,英文breakthrough infection,就是指那些完成疫苗接种超过14天后新冠病毒检测结果仍呈阳性。

cdc的说法就是:COVID-19 vaccines are effective at preventing infection, serious illness, and death. Most people who get COVID-19 are unvaccinated. However, since vaccines are not 100% effective at preventing infection, some people who are fully vaccinated will still get COVID-19. An infection of a fully vaccinated person is referred to as a “breakthrough infection.”

早在今年5月,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就发布报告,在美国超过1.3亿完全接种新冠疫苗的人中,至少出现了10262例新冠肺炎的突破性感染病例。

而最新的数据,截止到8月31日,cdc收到了全美49个州和地区,共12908名突破性感染患者住院或死亡的报告。

所以,目前宣传接种疫苗更多的是防重症,防死亡。据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专家组成员邵一鸣表示,疫苗的防护作用分为三个层面,预防感染是一级防护,这是最高、最理想的目标;预防发病、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避免死亡是二级防护;预防接种疫苗再感染的人把病毒传给他人,是三级防护。

据美国cdc的说法,

COVID-19 vaccines protect people against severe illness, including disease caused by Delta and other variants circulating in the U.S.

  • COVID-19 vaccines protect people from getting infected and severely ill, and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likelihood of hospitalization and death.
  • The best way to slow the spread of COVID-19 and to prevent infection by Delta or other variants is to get vaccinated.
  • For people who are vaccinated and still get infected (i.e., “breakthrough infections”), there is a risk of transmission to others.
  • That is why, if you are vaccinated or unvaccinated and live or work in an area with substantial or high transmission of COVID-19, you – as well as your family and community – will be better protected if you wear a mask when you are in indoor public places.
  • People who are immunocompromised may not always build adequate levels of protection after an initial 2-dose primary mRNA COVID-19 vaccine series. They should continue to take all precautions recommended for unvaccinated people, until advised otherwise by their healthcare provider. Further, CDC recommends that moderately to severely immunocompromised people receive an additional dose.

上述英文很简单,就不翻译了,意思跟前面提到的我国专家邵一鸣的说法差不多。

总之,就目前来看,接种比例再高也形成不了群体免疫。短期内,我们回不到新冠以前的生活了。

user avatar

我认为,能够完成这么样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实属一大来之不易的成绩。

扭头环顾四周,真正取得抗疫胜利成果的国家实在不多(“美国第一”除外)。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年龄结构复杂、社会行业面广、高低龄人口突出,种种国情均是抗疫之路上的顽石。但就是这样的一个泱泱大国,硬是把疫情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在世界疫苗接种覆盖率普通不高的情况下,作到了总人口近80%的人群应接尽接,超10亿人全程接种。这一群体免疫的可能之路的成果不容轻视,无论何种“理论”纷繁,坚持这一有效的预防感染的措施都是有必要的,这个伟大的成绩也是值得肯定的。

应该继续扩大接种进程,当前,儿童及老人的接种工作也在渐次深入开展,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仍然应该“应种尽种”,以进一步巩固我国的既有抗疫成果,争取早日达到总人口85%的接种率。

对于-些有意突出的对接种工作“不屑一顾”的某种声音及“理论”,我们听听就行,包容他们的“标新与立异”,心中有杆秤就好。

支持全面接种!

user avatar

群体免疫?永远不可能!

数据告诉你一切。


德尔塔的基本传染数R0高达5~8,我们不妨取6的平均值。

群体免疫的计算公式:

门槛值 = (1-1/R0)x100%

可得,德尔塔的门槛值=83%

而中国疫苗接种率=10/14x100%=71.42%

83%>71.42%

很显然,中国没有达到群体免疫。

但看起来,似乎已经差得不远了?其实还差很远。

因为上面的计算,考虑得并不全面。

德尔塔变异株具有很高的突破性感染率

当前国产疫苗对普通病株具有很高的保护率,但对于对德尔塔变异株的保护率为68%。

也就是说,德尔塔的突破性感染率高达32%。

虽然中国疫苗接种率71.42%,但100%保护的仅仅只有:

0.7142×0.68x100%=48.57%

也就是说哪怕我们已经接种了10亿人口,面对德尔塔,总人口保护率还不到50%。

这个数据就比德尔塔群体免疫门槛的83%低了太多了。


接下来探讨德尔塔在人类中的具体传播情况

病毒的有效传播系数的值,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到:

  • 是病毒的传播速度
  • 是病毒平均潜伏时长
  • 是平均感染周期和潜伏时长的差值

德尔塔的平均潜伏时长是4.4天,平均排毒期为18天。

可得:

计算得到,如果全民不注射疫苗,德尔塔在人群中的平均传播速度:

r=0.1754/天

这时,我们假设有1个传染病出现。

一开始的感染情况下和平均传播速度其实关系不大,主要和这个感染者接触的人群数量有关。

按照德尔塔单人感染数量来算,我们给个10人的初始传播人数。

接下来看看疫情的发展情况:

我们可以看出,一开始传播速度并不快,一个月的时间大约也才传1000人。(当然这是理论数据,如果出现大型聚会,或者有人去了人多的公共场所,前一个月也可能传播数万,甚至数十万人)。

到50天的时候,传播人数已经超过2万人。

如果传播100天呢?

大约七十八天的时候,新增就已经上万,后面几天,总感染人数直接暴上亿。如果在这样的情况,加上美国那种防疫手段的话,虽然总感染人数不会有多少变化,但增长曲线会变得更加漫长,例如可能是几百天的时间增长上亿。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在中国注射了10亿支疫苗之后的传播情况。

先前我们计算得出,10亿人注射疫苗后,面对德尔塔的总人群保护率为48.57%。

那么注射疫苗后,德尔塔的有效R满足关系:

R=R0x(1-48.57%)=3.09

又R=(1+4.4r)(1+13.6r)

得到德尔塔的传播速度:

r=0.0895/天

如果此时有一个海外病例传入中国,并率先感染了10个人,我们再来看看疫情走势:

一个多月后感染人数达到数百人,并在接近两个月的时间,感染人数超1000人。

这个数据,和当前国内面对德尔塔时得到的具体感染数据相当。

但如果就此掉以轻心,完全不防疫。

你就会被德尔塔教做人。

我们看看传播200天的情况:

半年后感染人数上数千万,200天后感染人数同样上亿。

不过,咋们中国有着很强的防控力度,哪怕德尔塔入侵国内,总是可以在一两个月之内搞定。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哪怕国内短暂“失控”之后,最后的总感染人数也就几百人。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注射疫苗比例高就跑出去浪,出现聚众感染,同样可以在一个月内感染人数飙上数千人。

总的来说,如此高的疫苗注射率,哪怕让我们面对德尔塔这样的变异株也可以在短时间控制,把感染的人数降到最低。

疫苗注射的真正优势,就是换来防控上的低成本。无论人力、物力,还是财力,都会比其它国家低个好几倍。

与总的来说,国外的传染情况下相比,我们的优势是指数级。

至于群体免疫……

新冠都传播快2年后,为什么在中国会反复出现把西方民众忽悠瘸的概念?

摆明了说,哪怕中国疫苗注射率达到100%,都不可能得到所谓全民免疫的结果。

当前疫苗对德尔塔的保护率是68%,而德尔塔的全民免疫门槛值高达83%。

68%<83%

如果疫苗保护率不能提高,是根本不能达到所谓全民免疫的。

而且通过数据拟合,可以发现,注射10亿人,德尔塔无限制传染60天,感染的人数是1500人左右;而全民注射14亿,德尔塔无限制传染60天,感染的人数是1100人左右。

以上二者的差距并不大。

而且传播天数更低时,数据差异更小。

当然,如果掉以轻心放任感染,100天之后数据差异同样会翻倍。

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对于中国这样可以短时间防控的国家来说,接种10亿和接种14亿之间的差异已经很小。

但即便全民接种,如果不管不顾,半年之后同样会感染上千万人。

即便我们可以研发新的疫苗提高保护率,去搞所谓的群体免疫,但谁又能保证新冠不会再度变异呢?

理论上来说,如果出现一个变异株的有效传播系数R0>10时,哪怕你研发出来的疫苗保护率达到90%,即便你进行全民注射,也不可能达到所谓的群体免疫。

群体免疫的概念还是歇了吧。

另外,对于中国这样能够严格防控,彻底杜绝病毒传染的也就罢了。对于国外,既让病毒高速传播,又注射各种疫苗的,可能会带给人类意想不到的“惊喜”。

可以这么说,对于防控力度低的非洲南美印度等地区,新冠病毒发展快,代系传播快,会出现无数的变异株。取得竞争优势的变异株,往往具有更高的传播效率,但如果死亡率过高反而会影响传播。

但如果这个高死亡的病株,进入了疫苗注射率更高而且医疗更发达的地区,而且突破传染,那么这个病株的传播优势反而会凸显。

因为,对于感染率低、传播低,保护率高的病毒,都被疫苗拦截在了门外。那么,变异病株进入人体后就完全没有了竞争对手。哪怕病株致死率更高,但发达地区医疗发达,人口稠密,死亡率相对于不发达地区太多了,传播劣势也不会降到太多。

总的来说,经过“人工选择”,新病株在发达地区的传播优势会大大凸显出来,并很快取代其它病株。

一边完全不防控,一边有高度依赖疫苗防疫。那么,对于新冠病毒来说,就是一个人工大过滤器。由于感染基数大,所以,总是能筛选出高概率突破疫苗的变异病株来。

可能会有人说,古代没有现代免疫技术的时候,病毒大范围传播之后,致病性不是越来越低了吗?

那是因为古代的“全民免疫”,是通过死亡60%+人口逆向淘汰换来了的。

而新冠致死率并不属于变态级的,现代医疗又发达,几乎不可能出现这样的逆向淘汰。

如果某一天真的出现这样的逆向淘汰,78亿全球人口中,挑出50亿来,有几个人愿意去死?

所以说,哪怕全球疫苗注射率越来越高,但面对国外不采取其它有效防控措施的情况下,中国的防疫战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哪怕我们已经达到100%的全民注射,也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因为——不排除人类在未来可能会遇到更加艰难的情况。


至于全球的新冠疫情什么时候会结束,其实我抱以比较悲观的态度,甚至无力去猜测它的时间。

或许,等到医疗技术发展到一定的地步后,人类对变异病株可以轻松应付时,新冠可能真的会成为一个大号的流感。

川普,老预言家了。

user avatar

说难听点,才10亿,够干嘛(逃)

正经来说,如果按照去年这时候的预期的话,10亿人完成全程接种,怎么说都应该是全国安全的局面,可以全面打开国门了。

架不住印度美国这样养蛊的国家太狠,养出了德尔塔这样的病毒,然后我国间歇性地被病毒潜入背刺,各地不停地搞动态清零,怎么说都有些狼狈。

10亿人的接种,固然能有一定的保障。但病毒变化太狠,这样的保障已经不能像去年那样乐观。

未来和病毒长期共存、长期抗疫、长期动态清零恐怕得成为新常态。这样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形势只能说在全世界比烂的大环境之下显得稍稍好看那么一点点。


我小时候曾经看过一套书,世界100系列,其中一本就是世界100名事,改变世界的一百件事。

这是上世纪的一套书。

新冠彻底改变了整个世界。在本世纪里,它对世界的改变程度,恐怕未来还会有更大的提升。

百年未有的战略机遇期,遇到这样巨大的变数,愿全国上下同心,获取抗疫的最终胜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国超10亿人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种,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也意味着我们正在稳步迈向抗击新冠疫情的新阶段。这背后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更代表着国家动员能力、医疗体系的韧性以及亿万民众健康意识的提升。这意味着什么?首先,重症和死亡风险的极大降低是显而易见的。全程接种疫苗能够显著提高个体对新冠病毒的抵.............
  • 回答
    新冠疫苗接种,中国人均接种超1剂,达到全民免疫了吗?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们又处于什么水平?近日,我国新冠疫苗接种剂次已突破10亿大关,这一数字无疑是振奋人心的。这意味着我们国家在疫情防控这场艰巨的战役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浮出水面:10亿剂次的接种,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已经实现.............
  • 回答
    2022年3月,我国本土新冠疫情形势一度十分严峻。在这一时期,累计报告的本土感染者人数迅速突破10万大关,而且疫情波及范围非常广,几乎遍及全国的29个省份。疫情的特点和严峻性体现在几个方面: 感染规模巨大: 10万例的数字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这表明病毒的传播速度非常快,感染人数呈爆炸式增.............
  • 回答
    英国新冠死亡人数突破10万,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抛出“我们真的做了我们能做的一切”的论调,这番话无疑触碰了公众情绪的敏感神经,也引发了广泛的质疑和争议。要评价这句话,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所反映的政策、现实以及公众的感受。首先,让我们审视“我们真的做了我们能做的一切”这句话.............
  • 回答
    西方国家是否像我们一样特别看重“十周年”、“百年”这样的纪念日,答案是肯定的,但具体表现和文化内涵上会有些不同。这就像问“中国人吃饭和西方人吃饭一样吗?”,虽然都是满足生理需求,但烹饪方式、餐桌礼仪、文化象征都有区别。共同的重视:里程碑的意义首先,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普遍会纪念重要的时间节点。这.............
  • 回答
    都说“春捂秋冻”,这个老祖宗传下来的养生之道,放到现在听起来有点反直觉。毕竟,眼瞅着十月一过,全国大部分地方的气温都跟坐过山车似的,一下子就跌了下来,不少地方都体验了一把“一夜入冬”的感觉。这时候,让大家“秋冻”?听着就不太靠谱。不过,这“春捂秋冻”可不是一句空穴来风的俗语,背后还真有它的一套科学道.............
  • 回答
    10月份,我国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大概率将冲破11%的大关,而全年GDP增长8.2%的目标也似乎触手可及。在这样宏观经济向好的大背景下,一个关键的问题摆在眼前:哪些行业的增长势头最为迅猛?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数据背后的逻辑,结合当前的市场动态和产业政策导向。首先,让我们聚焦P.............
  • 回答
    展望未来5到10年,中国在机械硬盘(HDD)和固态硬盘(SSD)的自主研发能力以及面向欧美市场的出口前景,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复杂的话题。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入手:技术壁垒、产业链成熟度、市场竞争力、政策支持以及国际贸易环境。一、 技术壁垒与自主研发的现实首先,我们来谈谈机械硬盘.............
  • 回答
    秦岭,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孕育了无数生命,也悄悄地守护着一个独特的存在——棕色大熊猫。近几十年来,我国在秦岭地区一共发现了10次棕色大熊猫的踪迹,它们的身影如同童话中的精灵,神秘而珍贵。为何这片山林会成为棕色大熊猫的栖息地?它们与我们熟知的黑白熊猫又有何不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秦岭,探寻这群“.............
  • 回答
    严惩幼女奸淫罪,重塑社会安全网:新刑法修订的深远意义我国刑法对奸淫不满十周岁幼女行为适用更重刑罚,并明确特殊职责人员性侵犯罪,这一修法举措无疑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社会进步,它不仅是对弱势群体最直接的法律保障,更是对整个社会道德底线和责任感的深刻重塑。这项法律的调整,将带来多方面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让我们.............
  • 回答
    我国科学家在新冠检测领域又有了令人振奋的突破——「吹气检测新冠技术」,这项技术最快能在10分钟内给出结果。这个消息一出来,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毕竟在当下这个依然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高效、便捷的检测手段对疫情防控和恢复正常生活至关重要。这项“吹气检测”技术,究竟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呢?首先,检测.............
  • 回答
    “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船的返回,可以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尤其是在公布其落点精度时,一句“10.6环的成绩”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它又意味着什么呢?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头说起,用大白话聊聊这背后的门道。什么是“环”?为什么是这个说法?咱们先得知道,“环”这个说法,其实是.............
  • 回答
    淘宝村数量的飞跃:从5425到20000,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淘宝村数量在过去十年间实现了惊人的增长,从最初的零星几个发展到如今的5425个,这无疑是中国农村经济转型和电商发展的一个缩影。而展望未来十年,将目标设定为2万个淘宝村,这既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愿景,也预示着巨大的机遇和不小的挑战。一、 淘宝村十.............
  • 回答
    去年我国出生率首次跌破10‰,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且令人深思的事件。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变化,它背后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结构演变以及个体生育观念等多方面的深刻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解读这一现象:一、 数字本身的重要性及影响: 跌破关键门槛: 10‰(千分之十)是一个非常重.............
  • 回答
    运10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架大型喷气式客机,其研制历程与文革时期的政治环境、技术挑战和国际形势密切相关。以下从历史背景、技术发展、关键事件及历史影响等方面详细梳理运10的真实历史情况: 一、研制背景与启动(1960年代)1. 国家战略需求 1960年代,中国航空工业面临技术空白,急需发展自主.............
  • 回答
    1582年公历那10天消失的事儿,很多人都知道,也算是个挺有意思的历史小插曲。但你说咱们中国的农历用了这么多年,是不是也没误差,这问题问得好,而且答案也比你想的要复杂一点。首先,得明白为啥1582年公历会“消失”10天。这事儿得追溯到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推行的那套新的日历——格里高利历。在此之前,.............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心理咨询领域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确实,在中国,精神分析(或受其影响的动力学取向)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这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情况有所不同,并且精神分析的科学性也一直备受质疑。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一、 美国对精神分析.............
  • 回答
    幽门螺杆菌:腹中“隐形杀手”,你我身边有多普遍?感染后该怎么办?你是否经常感到胃胀、胃痛,吃点东西就打嗝、反酸?又或者,你只是单纯地想了解,那个经常被提及的“幽门螺杆菌”到底是什么,它对我们的身体究竟有什么影响?别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可能存在于我们胃里的“老朋友”,以及我们该如何应对它。幽门螺杆.............
  • 回答
    我国已婚已育女性中,超过三成存在漏尿困扰,这个数字确实不容小觑。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女性生殖健康和盆底功能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首先,怀孕和分娩是导致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在孕期,日益增大的子宫会对盆底肌肉和膀胱产生持续的压迫。这些肌肉包括尿道括约肌以及支撑膀胱、子宫.............
  • 回答
    我国已育女性中,超过三成正经历着漏尿的困扰,这不仅仅是影响生活质量的尴尬问题,更可能预示着身体正在发出某些信号。造成这一普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交织,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不能忽视妊娠和分娩带来的生理改变。怀孕期间,胎儿逐渐增大,对盆腔底部的压力日益增加。盆腔底部肌肉群,包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