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去年我国出生率首次跌破10‰?

回答
去年我国出生率首次跌破10‰,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且令人深思的事件。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变化,它背后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结构演变以及个体生育观念等多方面的深刻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解读这一现象:

一、 数字本身的重要性及影响:

跌破关键门槛: 10‰(千分之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育率警戒线。当出生率低于这个水平时,通常意味着人口自然增长率将非常低,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这意味着新出生人口数量已经不足以弥补死亡人口数量,人口总量将开始下降。
历史性的变化: 这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甚至可能是更长历史时期内从未有过的低出生率水平。它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低生育率时代。
对未来的预示: 低出生率是未来人口结构老龄化、劳动力供给不足、消费潜力下降、社会保障负担加重等一系列问题的根源。这个数字的跌破,是这些长期趋势的提前显现。

二、 导致出生率下降的多重原因分析:

生育意愿的下降(核心因素):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养育成本过高: 包括教育、医疗、住房、衣食住行等全方位的高昂开销。许多年轻人认为,即使努力工作,也难以承担起抚养一个孩子的经济压力,更不用说多孩家庭。
育儿压力巨大: 除了经济负担,很多年轻父母面临着工作和育儿的双重压力。缺乏完善的育儿支持体系(如普惠性托育服务、弹性工作制度等)加剧了这种压力。
职业发展顾虑: 尤其对于女性而言,生育可能意味着职业生涯的中断或发展受限,这使得一些女性在生育决策时会更加谨慎。
健康与寿命的延长: 人均寿命的延长意味着人们的“生育窗口期”相对缩短了。同时,晚婚晚育也成为普遍现象,进一步压缩了生育时间。
教育程度的提高: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人们的知识水平和自我意识增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更高。他们更倾向于投入有限的资源在已有的孩子身上,追求“优生优育”,而非追求数量。
个体价值实现的多元化: 年轻一代更加注重个人成长、事业发展、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实现,生育不再是人生中唯一的或最重要的目标。
对社会环境的担忧: 包括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可能影响一些人对于生育和抚养下一代的信心。
婚育年龄的推迟和结婚率的下降:
晚婚趋势明显: 年轻人晚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直接导致了生育年龄的推迟。生育年龄推迟本身就会降低女性的总和生育率(因为每位女性一生中有生育能力的有效时间缩短)。
结婚率下降: 结婚是生育的重要前提,结婚率的下降自然会影响出生人口数量。这与年轻人对于婚姻的看法变化、经济压力、择偶困难等因素有关。
政策的滞后性和效果的限制:
二孩政策、三孩政策的出台: 虽然国家层面已经出台了鼓励生育的政策,但这些政策在短期内扭转低生育率趋势的效果并不显著。这可能与政策的力度、普惠性以及社会配套措施不足有关。
传统生育观念的弱化: “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在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冲击下逐渐式微,更多的人倾向于“少而精”的育儿模式。
疫情等突发事件的短期影响: 疫情期间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一些人在短期内推迟生育计划,虽然其长期影响尚待观察,但对短期出生率有一定冲击。

三、 出生率跌破10‰带来的潜在挑战与影响:

人口结构失衡:
老龄化加剧: 出生人口的减少与人均寿命的延长双重作用下,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将快速上升,社会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剧。
劳动年龄人口减少: 未来几十年,劳动年龄人口的规模将持续下降,这将对经济增长的动力、产业结构、劳动力供给等产生深远影响。
经济发展面临挑战:
消费需求放缓: 年轻人口的减少意味着消费市场的潜在需求规模缩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
创新活力下降: 年轻人口是社会创新活力的重要来源,人口结构的年轻化程度降低,可能影响未来的创新能力。
社保体系压力增大: 缴费的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而领取养老金、医疗保障的老年人口增多,将给社会保障体系带来巨大压力。
社会活力与发展潜力: 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人口的持续减少和老龄化可能影响社会的整体活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
区域发展差异: 即使在全国出生率下降的大背景下,不同地区、不同城乡之间也可能存在生育率的差异,这会进一步加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四、 如何看待与应对?

理性看待数字: 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不应过度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重视根源问题: 核心在于如何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的成本,营造更加友好、支持性的生育和育儿环境。
多措并举的政策应对:
经济支持: 加大对生育家庭的财政补贴,如生育津贴、育儿补贴、税收优惠等。
社会服务: 大力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提供灵活的工时制度和育儿假期,加强儿童医疗保健服务。
教育改革: 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降低教育成本,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焦虑”。
住房保障: 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降低年轻家庭的住房负担。
文化引导: 倡导科学的婚育观,构建全社会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围,但要避免过度干预和强制。
长期规划: 认识到生育率提升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持续的政策支持和制度改革。同时,也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如发展养老产业、延迟退休年龄、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等。
关注个体选择: 尊重个体的生育选择权,生育政策的出发点应该是服务于人民的幸福和福祉,而不是单纯追求人口数量的增长。

总而言之,我国出生率首次跌破10‰,是社会经济发展、生育观念转变的集中体现,是进入低生育率时代的重要信号。这一现象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需要国家和社会共同努力,通过系统性的政策调整和观念更新,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深刻变革。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家别高兴得太早,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user avatar

10年前出生人口大致在1500-2000万。

新10年大致在800-1000万。

所有的公司都可以考虑一个事:


你的客户会在5年/10年/20年后变成现在的一半。

你的公司怎么生存下来?


你的公司考虑好了这个问题,才能活下来。

user avatar

大家更多的关注这个出生率的大幅度下滑,2020年这个下滑是挺厉害,直接从2019年的10.41‰干到了2020年的8.52‰差不多跌了快2个点,而从2009年到2019年这十年也才跌1.54‰,当然中间也因为有二胎政策导致的反升,但是1年的下跌比过去10年的下跌都多怎么都比较难看,这也是为何今年各种政策出台都围绕多生小孩进行,但目前来看现在的政策效果基本上相当于西湖里面打几个鸡蛋请全国人民喝鸡蛋汤。

相比出生率的下跌还有一个数据大家没太关注,就是及其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衡。

现在10岁到19岁的男女比例达到了恐怖的116:100,也就是说100个男的至少有10多个要打光棍,这才是最要命的,而针对这个问题目前从国家层面没有任何解除措施和政策,而且也不可能有措施和政策能解决这个问题。

这是数据的来源,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官方数据。

user avatar

人家韩国老公上班。老婆在家做家务。都只有0.9。我们越南两个人都上班。怎么能高啊!

user avatar

不会吧?

user avatar

但凡有十年以上网龄的,应该不会忘记以下热点新闻。

这些新闻可以说是天天都有,出一个都是头条的水平。

没错,那就是嘲讽日本的新闻,印象中这么几类:

1、过劳死。现在还有听过日本职工过劳死嘛?反正那时每周报纸上都能报道个几例。大概从富士康13跳后就逐渐减少了,现在的年轻人看到过劳死可能都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2、日本人不生了。当然,当年这个新闻还有从少生优生的角度来报道的。但是大部分还是嘲讽,甚至计算出了日本亡国的时间,大概是在50年后还是一百年后?这样的报道也越来越少了

3、日本人肥宅、啃老。这个当年也是批判的很厉害,平成废宅被嘲笑了十几年有吧?结果现在也不提了,从六个钱包开始,也不咋提了。毕竟咱这边,躺平、佛系,有过之而无不及。圣雄甘地,yyds。

现在主流媒体以嘲讽韩国为主,近期我有印象的有

1、首尔房价太高,年轻人买不起房(我不明白是从什么角度考虑的报道这样的新闻,我看到的时候一脸懵逼)

2、首尔牛肉600多一斤,做泡菜花了6000多。物价飞涨咯,韩国人民喜迎就是了,还是朝鲜物价稳

3、男女对立,韩国女拳运动,性别歧视的手势等等。


我的想法:还是少说说别人,多想想自己吧。

user avatar

我当年就说过,生啊

现在好玩了,被忽悠瘸了吧

user avatar

乐观点想:

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贯彻时间最长,最彻底的政策。

而且,贯彻到现在,是心服口服,真心不想生了。

主客观高度统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