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代君王不需要孔孟这种人才,而需要管仲、商鞅、苏秦和张仪这类人?

回答
古代君王的需求,归根结底,在于巩固统治、扩张疆域、实现国家强盛和个人权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孔孟之道固然有其价值,但其主要功能更多地体现在社会伦理的构建和理想政治的蓝图上,而非君王最迫切需要的实际操作层面。而管仲、商鞅、苏秦、张仪这类人,则恰恰是解决君王燃眉之急的“能臣”、“奇士”,他们的才能更直接、更有效地服务于君王的实际统治需求。

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

一、时代背景与君王的核心诉求:

古代的中国,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诸侯争霸,战乱频仍,各国都在为生存和发展而殊死搏斗。在这种环境下,君王最关心的不是如何培养“德才兼备”的圣贤,而是如何 “富国强兵”。国家能否强大,军队能否战胜敌人,民众能否忠于统治者,这才是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

孔孟所倡导的“仁政”、“德治”,虽然在长远来看有助于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和长久的统治,但其推行需要时间和大量的社会基础。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君王等不及去“感化”民众,他需要的是能立刻带来实际利益的手段。

而管仲、商鞅、苏秦、张仪这些人,他们所代表的,正是解决这些燃眉之急的能力。

二、孔孟之道的价值与局限(对君王而言):

孔子和孟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学说对中国文化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的理想:“仁”与“礼”。 孔子强调“仁者爱人”,主张以德服人,以礼治国。他希望建立一个等级分明、秩序井然的社会,君主爱民,臣民效忠,国家安定。他提出的“为政以德”、“举贤才”等思想,都是基于道德感召和人格魅力来治理国家。
孟子的“民贵君轻”与“仁政”。 孟子更是将“民”置于重要地位,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主张“仁政”,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赢得民心,巩固统治。

然而,在君王眼中,这些思想的局限性在于:

1. 见效慢,依赖君主自身道德修养。 “德治”的推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君主本身的道德水准和其感化民众的能力。但历史上,能真正做到“德治”的君主并不多。而且,道德的感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短期内难以看到显著成效。
2. 对君王的约束过大,不符合君主集权的需求。 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虽然是为民请命,但在强调君主至高无上的古代君王看来,这是一种潜在的挑战。君王希望的是臣子效忠和服从,而不是被提醒“民”比自己更重要。孔子的“礼”,也强调君臣之义,但其核心依然是“仁”的道德约束,而非绝对的君权效忠。
3. 缺乏具体的“术”和“法”。 孔孟更多地提供了政治哲学的框架和伦理道德的准则,但在如何具体地管理国家、征收赋税、训练军队、进行外交等方面,并没有提供可操作的、直接有效的“技术性”指导。

三、管仲、商鞅、苏秦、张仪这类人才的实用价值:

这些人之所以受到君王的青睐,是因为他们能够提供君王最急需的“硬实力”和“巧实力”。

管仲:富国强兵的实操者。
经济改革: 管仲在齐国推行经济改革,发展农业,鼓励商业,实行“重民”、“轻罪”等政策,大大增强了齐国的经济实力。他发展盐铁业,控制市场,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军事改革: 他整顿军备,训练军队,建立强大的国家机器。他懂得如何通过经济手段支持军事行动,如何利用国家资源进行战争。
政治手段: 管仲也懂得政治权谋,如“尊王攘夷”的政治号召,以及利用外交手段维护齐国的霸权地位。
核心价值: 管仲为君王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富国强兵”的方案,让君王看到了国家实力增长和霸权地位的希望。他是一个务实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

商鞅:变法图强的催化剂。
法治思想: 商鞅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深刻理解君主集权的必要性,主张以严苛的法律来治理国家。他推行的变法,彻底打破了旧的贵族政治体制。
土地制度改革: 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鼓励耕战,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农民的积极性。
军功爵制: 以军功授爵,激励士兵奋勇杀敌,这是当时最直接有效的军事实践方法。
户籍制度与什伍连坐: 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和管理,提高了行政效率,也减少了社会动荡的可能性。
核心价值: 商鞅的变法,是对君王统治的一次“刮骨疗毒”,它为秦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国力,最终为秦朝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提供了如何利用国家力量进行大规模改革和强化的具体路径。

苏秦与张仪:纵横捭阖的外交家。
合纵与连横: 在分裂割据的战国时期,外交是决定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苏秦以“合纵”之术,联合六国共同对抗强大的秦国;张仪则以“连横”之术,瓦解六国联盟,使秦国能够各个击破。
政治智慧与说服力: 他们都是口才出众、洞察人心的政治家。他们懂得如何利用各种手段(包括金钱、权势、利害关系)来影响他国君主和决策者。
核心价值: 他们为君王提供了在复杂国际关系中保护自己、打击敌人的策略和方法。他们是君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关键执行者,用语言和外交手段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

四、君王选择人才的逻辑:

君王选择人才,往往遵循的是 “有效性原则” 和 “直接性原则”。

有效性: 谁能帮助我实现目标?是孔孟的“仁政”更能让我获得长治久安,还是管仲的经济改革更能让我富国强兵?是商鞅的法治更能巩固我的权力,还是苏秦、张仪的外交能让我战胜敌人?
直接性: 谁的能力能立刻转化为我手中的权力或国家的实力?孔孟的理想境界,需要漫长的社会变革才能实现;而管仲的改革,能立刻看到财政收入的增长;商鞅的变法,能让军队迅速强大;苏秦、张仪的舌战群儒,能直接影响国家的军事和政治格局。

五、并非完全排斥孔孟,而是需求侧重不同:

需要强调的是,这并非意味着君王完全不需要孔孟。当国家进入稳定发展时期,或者君王自身修养达到一定程度时,孔孟之道就有了用武之地。历代王朝都会宣扬儒家思想,用于教化民众,维系社会秩序,培养官员的道德感。许多皇帝也会延请儒士,但这些儒士更多地扮演着“教化者”、“润滑剂”的角色,而非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能立刻解决燃眉之急的“能臣”。

更何况,即使是那些“实用派”的臣子,也并非完全不考虑“德”。只是在那个时代,君王更看重的是才能的 “工具性” 和 “效益性”。例如,商鞅虽然严苛,但他的改革确实带来了国家的强大。管仲并非道德圣人,但他的政策让齐国称霸。

总结来说,古代君王之所以更需要管仲、商鞅、苏秦、张仪这类人才,是因为:

他们能提供直接、有效的解决方案,解决君王在富国强兵、巩固权力、对外扩张等核心诉求上的燃眉之急。
他们的才能更具操作性和实用性,能够立刻转化为国家实力和君主权威。
相比于孔孟之道所代表的理想政治和道德感化,他们的能力更能适应那个充满竞争和冲突的时代。

可以说,孔孟提供了“我们应该如何做”的理想蓝图,而管仲、商鞅、苏秦、张仪则提供了“我们怎样才能做到”的实践路径和具体方法。在君王生死存亡、国家兴衰之际,后者往往是更受青睐的选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孔孟=老师

管仲=经济学家,战略家

商鞅=法学家

苏秦,张仪=战略家,外交家

孔孟是提高一般人的中位素质的。所以不是不需要孔孟这种人才,而是孔孟这些人适合的是当老师而不是当官。

国家管理一般是管理国家里人的下限,不然太多事情了管不过来。

法律是管理人的下限的。

如果是国家治理的话,经济学家一般来说是管的是最低收入,和中位收入的。

外交家的话,在小国比大国重要,在乱世比治世重要。

中国因为比周边国家大,所以基本和平时代不怎么出外交家。

user avatar

我读“孔孟之道”,感觉这两哥们儿就像是个喋喋不休的老爷爷,一直在教君主怎么做人。至于国家应该如何强大,这哥俩根本就不考虑。

举个经典的例子——孟子见梁惠王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上》

梁惠王对孟子说,自己继位以来被齐、秦、楚接连打败,从而感到非常羞耻。此时的梁惠王正逢事业低谷期,所以急需富国强兵之法,同时也需要一点心理安慰。正好魏出于晋,梁惠王于是把自己祖先的荣光抬出来告诉孟子,我梁惠王今天来找你,是为了恢复往日晋国荣光。

结果孟子跟梁惠王哔哔了一堆“施仁政,行王道”的儒家道理。分析一下孟子的回答,君主问孟子如何迅速富国强兵,孟子根本说不出来像样的方法,而是告诉梁惠王要树立“孝悌忠信”,再来求强,这相当于啥也没说。社会治理绝非一朝一夕,估计秦二世都上位了,儒生们还奋斗在建立儒家理想社会的道路上。况且孟子也没告诉梁惠王如何做才能快速实现“孝悌忠信”。魏国的燃眉之急,孟子根本解决不了。梁惠王听完,觉得孟子说的啥也不是。更可气的是,孟子最后还加一句“王请勿疑”,我估计当时的梁惠王都要崩溃了。

再举另外一个例子——商鞅见秦孝公

秦孝公即位第一年(公元前361年)发布了一道求贤令,其原文下:

“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这段求贤令简单来看就是在说:目前秦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危急时刻,需要有人来改变这个局面。

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史记 商君列传》

在这次会面中,秦孝公明确表示了他不想听三皇五帝、王道圣君的事情,他对商鞅只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在短时间内富国强兵,称霸诸侯。商鞅听罢废话不多说,将自己的“富国强兵”之术和盘托出,君主感到非常满意。于是重用商鞅,开启变法。

总而言之,儒家人物及其思想并不适合战国时代的政治土壤,他们的思想大多关注于社会治理,对于富国强兵而言成效较慢。但是有个例外——荀子。

user avatar

这两者并不是一类人,或者说并不是一个级别的人。

孔孟之道所派生的思想体系成为一个人口过千万乃至破亿,疆域数百万乃至破千万平方公里的大帝国长达两千年的根本性指导政治纲领,这个成就的比较对象应该是古希腊的那几个每天不是甩胳膊就是扔羽毛的耳熟人名,骨头满世界乱扔的印度王子或者沙漠三教的创始人,而不是几个具体的国家执政实行者,他们之间的区别就像是耶稣之于黎塞留,或者马克思之于马斯克。

管仲商鞅张仪苏秦都是根据当时现实形势制定合理治国政策,孔孟则是基于人性与思想开发出的思维控制体系,相当于五年规划与最高总路线的区别,众所周知,当总路线确定之后,设计师的重要性就远不如执行者了。

user avatar

大家知道,我们做工作,需要知道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法

而儒家在方法论上的缺点,一直到朱熹时候才补全

比如你问大儒说没钱怎么办

大儒们除了让你节约点和找百姓加税之外,还有什么别的办法没?


比如非洲一个国王问大儒说我想摆脱法国的控制

大儒怎么说:说月薪过万,都有医保,六十者可以退休矣。油铀铁铜之矿,高价外卖,七十者能拿社保矣。万亩之矿,不卖法国,各国都可竞争高价矣;谨自由之教,申之以民主之义···········然后不摆脱法国的控制,是不可能的·······

你是非洲国王估计你就是:“先生,请回吧!”


管仲、商鞅、苏秦和张仪这类人不管正确错误,都会告诉国王你应该怎么合纵连横怎么勾搭中国,怎么在法国和美国之间左右摇摆,怎么利用法国人的白左在巴黎争取一些权益······

你是非洲国王你也得用他们啊···

user avatar

现在儒黑的通病就是不懂辩证法,不了解基础的历史、思想史知识,搞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过去的儒黑,多少还会点阶级分析,能有模有样一针见血的指出一些实质性的问题。

现在的儒黑行为大赏:

抗红旗反红旗者:阶级分析的老本吃坏了,不会好好用了,再读点孙皓晖,一边叫嚷儒学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一边大力赞扬美化完全站在统治阶级立场的法家、纵横家。给阶级分析整成左右互搏了。

逆民皇汉者:认为有儒就没武德,因此部分认可汉儒彻底否定宋明儒。属于极为低端的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历史观,罔顾具体历史情境,更不管不同时代的儒学讲的是啥,粗粗看到表面的所谓对应就以为发现了历史规律。

刻板印象者:见了儒就说复古反动,结果转了一圈发现除了王莽找不到第二个真去复古反动的。他们一方面承认儒学是封建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由此为他们对儒学的指责做证明,另一方面儒学在他们眼中却天天要复古回到西周搞封邦建国搞奴隶制,敢情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搞奴隶制分封制的官方意识形态和搞集权制郡县制的现实的矛盾。官方意识形态反对官方,又是左右互搏。

形而上学家:此类儒黑不了解中国历史具体的演进,接受了认为中国历史长期停滞的观点,不懂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不认为不同时期的封建王朝是有区别的、有发展的,强制冠以停滞的偏见,并且不知从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角度探讨问题,唯心主义地认为儒家是导致这所谓停滞的原因。非但虚构了问题,还进行了因果倒置的解答,错上加错。

西方中心者:此类儒黑先入为主了西方中心主义,忽略、否认儒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以“画圈论”(认为孔子画了儒学的圈子,此后儒家从未出圈)区分儒学和西方哲学。看不出这一谬论的实质:曲解一种思想体系的大本大源的意义。孔子思想、四书五经作为对儒学的意义是大本大源,这和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大本大源一样。儒学不出孔子的“圈”,可西方哲学也不出“本原”、“存在”、“逻各斯”等古希腊哲学的“圈”。


原回答:

因为孔孟“好为人师”,喜欢教君主怎么做好人,先学会做人,再说其他的。

而法家、纵横家则很有问题意识,牢牢抓住“国君想要什么”这个问题。

国君想要什么呢?不是“富国强兵”,更不是“与民同乐”,而是强君权、弱臣权、制民力、取民财。

法家、纵横家的胜利是现实主义的胜利,因为历史本身并不带感情色彩,主观的恶可以导致客观上的进步。但这种客观上的进步往往也只是宏大叙事上的进步,从战国的分裂到秦帝国的统一,是历史性史诗性的伟大进步,但其具体内容却是人民的尸山血海。

如果没有坚持理想主义,坚持手段必须永不背叛目的,坚持王道要“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不为也”的迂腐的、顽固的、办不成事的儒家,永远要站在君主与阴谋家面前坚持高傲的道德。秦帝国客观上的伟大进步也失去了意义,因为人民可以作为历史进程一时之代价,却不能在价值评价上被认可成为代价是正当的。


既然要比烂就公平点,先秦儒家作为两千年前的思想体系,于今观之肯定是烂的,但法家纵横家者流更烂。不知各位鼓吹野心家、阴谋家者是真以为自己如果生在春秋战国时代,能靠自己的能力闯出一片天啊?(靠在秦国参军砍人脑袋?)平民的命操贵族的心……

user avatar

现在我有了一个乐趣就是看儒黑的回答,真的是太逗了。

先是孔老二维护阶级统治,维护礼教纲常,接着,皇说孔老二如丧家之犬,不被重用。先是说儒家思想就是维护帝王统治的,另一个又说儒家抹黑秦始皇汉武帝隋明帝。先是说孔子五谷不分,六体不勤,又说他出身卑贱,强行混贵族圈。

反正吧,咋说咋有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