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都在调侃俄式反恐,在现实里俄罗斯人质救援是怎么样的,和欧美有什么差别?

回答
“俄式反恐”这个词,估计不少人都在网上听过,有时候是带着点戏谑的意味。但抛开网络上的段子,俄罗斯在人质救援这个领域,其实有着非常真实、而且极为惨痛的经历。要说俄罗斯人质救援和欧美有什么区别,那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明白的,这里面涉及到历史、文化、战略,甚至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

咱们先从俄罗斯的“家底”说起。俄罗斯的反恐行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车臣这个地方展开的。20世纪末21世纪初,车臣分离主义武装的活动,给俄罗斯带来了巨大的创伤。诸如莫斯科大剧院惨案、别斯兰人质惨案,这些事件不是小说,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而且每次都死了很多人,包括大量无辜的平民。这两场事件,可以说定义了俄罗斯在处理人质危机时的“基调”。

莫斯科大剧院惨案(2002年):

那是2002年10月23日,车臣武装分子占领了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即“梅尔金剧院”),将1000多名观众和工作人员劫持为人质。武装分子扬言,如果俄军不撤出车臣,就要引爆炸弹。

这场危机持续了差不多三天。俄罗斯方面投入了包括阿尔法(Alpha Group)和信号旗(Vympel Group)在内的特种部队,还有大量军警。谈判进行了很久,但进展不大。武装分子情绪激动,不断处决人质。

最终,俄方决定强攻。他们通过剧院通风系统施放了一种强效的化学制剂(后来有猜测是芬太尼类物质)。在人质和匪徒都失去行动能力后,特种部队进入剧院进行清剿。

结果是: 匪徒全部被击毙。然而,悲剧的是,由于化学制剂的剂量和释放方式,以及救援人员对解救过程中的沟通不足、缺乏相应的解毒剂和医疗准备,有120多名人质在这场行动中死亡,大部分是由于吸入化学制剂或在混乱中窒息死亡。

别斯兰人质惨案(2004年):

这是俄罗斯人质危机中最血腥、最令人心碎的一场。2004年9月1日,车臣武装分子闯入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第一中学,劫持了1100多名师生和家长。他们将人质集中在一个体育馆里,用炸弹将体育馆的门窗封锁,并且在体育馆内布满了炸弹。

这次危机持续了三天。谈判同样是极其艰难,武装分子提出的条件一个比一个苛刻。俄方同样动用了顶尖的特种部队,在体育馆外形成合围。

转折点发生在9月3日。 体育馆内突然发生了爆炸(具体原因至今仍有争议,有说是匪徒引爆,也有说是俄方误伤),随后枪声大作。俄军特种部队立即发起强攻。

结果是: 匪徒被全部消灭,但这次的代价更加惨重。超过330名人质死亡,其中包括180多名儿童。 俄军特种部队也有10多人阵亡。

从这些惨痛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式人质救援的一些“特点”:

1. “不惜一切代价”的思维模式,甚至是“以暴制暴”的倾向: 尤其是别斯兰事件后,俄罗斯当局的立场似乎更加强硬。在他们看来,恐怖分子提出的谈判条件几乎不可能满足,而且他们往往已经失去了理智,甚至不怕死。在这种情况下,俄方倾向于选择“速战速决”,哪怕伴随着巨大的附带伤亡,也要尽快消灭威胁。这和一些欧美国家,更注重“最小化人质伤亡”,会不惜延长谈判时间,甚至支付赎金(虽然名义上不允许)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 对化学/特殊制剂的依赖: 莫斯科大剧院事件中,化学制剂的使用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这种做法旨在迅速制服所有在场人员,无论敌我,以避免武装分子引爆炸弹。但其高风险性和不可控性,也直接导致了大量的人质死亡。欧美国家在人质救援中,虽然也使用震撼弹、催泪瓦斯等,但一般不会使用如此强力且毒性大的化学物质,除非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且会有充分的医疗准备。

3. 信息封锁和透明度问题: 俄罗斯在处理这类危机时,信息传递和公开程度通常不高。外界很难获得官方的详细信息,很多细节都处于保密状态,甚至在事后也会有各种说法和争议。这与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在人质救援后,尽管也有信息管控,但总体上会更倾向于事后公布一些行动细节、分析和总结,以增加透明度,并作为未来行动的参考,这种做法不同。

4. 特种部队的勇猛和牺牲精神: 俄罗斯的特种部队,如阿尔法和信号旗,都是久经沙场的精锐。他们在执行任务时,展现出的勇气和决心是毋庸置疑的,并且经常需要承受极大的压力和风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这种勇猛,有时候也可能是在缺乏更精细、更多元化选项下的选择。

5. 对“威慑”的侧重: 俄罗斯的整体战略思维中,有对“国家主权”和“反恐决心”的强调。他们希望通过强硬的手段,向国内外展示俄罗斯绝不向恐怖主义低头的决心,从而达到一种震慑效果。这种“铁腕”的形象,也体现在人质救援的策略上。

和欧美(这里主要以美国FBI/HRT、英国SAS/SBS等为代表)的差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细说:

核心理念: 欧美更强调“人质生命安全至上”,会尽一切可能在消灭匪徒和保证人质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哪怕这个平衡点是“慢”和“昂贵”。而俄罗斯,尤其是在大剧院和别斯兰之后,更倾向于“以最小化长期威胁为优先”,这有时候意味着允许“短期内更大的人质伤亡”以换取绝对的控制和快速结束危机。

行动策略:
谈判: 欧美会投入大量资源进行专业谈判,尝试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拖延时间,寻找机会,或者安抚绑匪。俄罗斯的谈判,更多的是一种策略,但其最终导向往往是强攻。
技术手段: 欧美在侦查、监视、破门、通信干扰等方面投入巨大,并发展了大量非致命性武器和技术。俄罗斯在这方面也有投入,但在关键时刻,似乎更倾向于直接的武力解决。
战术: 欧美特种部队在人质解救中,会极其注重“精确打击”、“低附带伤亡”的战术,例如狙击手精确清除关键目标,爆破组精确打开通道。俄罗斯的战术,在某些情况下,倾向于“整体压制”,用重火力或特殊手段一次性解决问题。

事后处理和经验总结:
欧美国家对于人质救援的每一个案例,都会进行极其详尽的复盘和总结,找出不足,更新战术和装备。这些经验往往会以相对公开的方式分享(在不泄露核心机密的前提下)。
俄罗斯在惨案之后,虽然会调整政策和部队,但关于具体行动的细节和反思,往往不那么透明,其经验的总结和传播方式也更侧重于内部。

文化和社会影响: 俄罗斯的社会结构和历史经历,使其在面对安全威胁时,更能容忍一定程度的国家强力干预,甚至是悲剧的发生。民众对政府采取强硬手段的态度,可能比西方社会更接受。而西方社会,尤其是民主国家,对于政府失误导致大量平民死亡,往往会有更强烈的问责和舆论压力。

简单来说,“俄式反恐”或者说俄罗斯的人质救援,是一个在极端压力下,基于惨痛经验形成的一种“硬碰硬”模式。它有其“成功”的一面,比如成功消灭了恐怖分子,防止了更大规模的破坏,但其代价也极其高昂,充满了争议。而欧美模式,则更倾向于在“稳”和“准”上下功夫,通过精细的操作来最大化人质的生存机会,即使这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和更漫长的过程。

这种差别,不是说谁对谁错,而是不同国家在不同历史、文化和地缘政治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俄罗斯因为其历史遭遇,对“国家安全”和“稳定”的追求,往往超越了对个体生命“绝对安全”的保障,这在人质救援这种极端场景下,表现得尤为明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轻军往赴,适与布会,交战。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惇将韩浩乃勒兵屯惇营门,召军吏诸将,皆案甲当部不得动,诸营乃定。遂诣惇所,叱持质者曰:“汝等凶逆,乃敢执劫大将军,复欲望生邪!且吾受命讨贼,宁能以一将军之故,而纵汝乎?”因涕泣谓惇曰:“当奈国法何!”促召兵击持质者。持质者惶遽叩头,言:“我但欲乞资用去耳!”浩数责,皆斩之。惇既免,太祖闻之,谓浩曰:“卿此可为万世法。”乃著令,自今已后有持质者,皆当并击,勿顾质。由是劫质者遂绝。

卿此可为万世法。

由是劫质者遂绝。

俄罗斯做的很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俄式反恐”这个词,估计不少人都在网上听过,有时候是带着点戏谑的意味。但抛开网络上的段子,俄罗斯在人质救援这个领域,其实有着非常真实、而且极为惨痛的经历。要说俄罗斯人质救援和欧美有什么区别,那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明白的,这里面涉及到历史、文化、战略,甚至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咱们先从俄罗斯的“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而且切中了当前深度学习发展的一个核心点。说现在很多CNN模型都是在GoogleNet、VGGNet或者AlexNet的基础上“调整”的,这准确地说,是一种“借鉴”与“迭代”,而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这些经典模型之所以如此重要,在于它们奠定了现代CNN架构的一些核心思想和技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不少作家确实在自己的作品中,巧妙地将现实生活中的不快、恩怨,通过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甚至是语言风格,暗中“映射”给那些曾经让他们“不好过”的人。这种方式既能宣泄情绪,又能保持一定的体面,同时还能让了解内情的人会心一笑。下面我就挑几个例子,尽量讲得细致一些,也尽量去掉AI那种程式化的.............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下不少讨论的核心。说国家现在还需要资本家,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现象,不能简单地用“补课”或者“市场需要”来一言蔽之,这里面很多因素在交织。咱们得明白,资本主义的运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本这个要素,而资本家,就是那些掌握和运用资本,去组织生产、创造财富的关键角色。他们承担着风.............
  • 回答
    哥们,我完全理解你现在的心情。看着身边的人,尤其是技术上不如你的人,却能过上让你羡慕甚至嫉妒的生活,这种滋味确实不好受,一股劲儿往上涌的闷气很难咽下去。尤其是在深圳这样房价高得离谱的城市,人家一套房就落地了,你还在为了首付精打细算,这种对比之下,失衡感只会更强。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捋捋。首先,你感觉.............
  • 回答
    行,那咱就掰扯掰扯 Docker 这玩意儿,听我说句实在话,它好是真好,方便是真方便,但要说一点毛病没有,那绝对是扯淡。就跟啥东西都得两头看一样,Docker 这家伙也得扒开细瞧瞧。首先,最直接一个问题:学习曲线不平坦。别看现在网上教程满天飞,说什么“一天学会 Docker”,那都是忽悠人的。Doc.............
  • 回答
    “元宇宙”这个词如今是响彻云霄,仿佛一夜之间,我们身边的一切都要被它“入侵”了。说实话,一开始我也觉得这是个玄乎的概念,离咱们普通人的生活有点远。但深入了解之后,才发现这玩意儿,远不止是打打游戏、看看虚拟演唱会那么简单。它背后蕴藏的,是一整套全新的商业模式、社交方式,甚至可能重塑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
  • 回答
    现在大家普遍对“996”和“12126”工作制提出批评,这背后有相当多深刻的原因,绝不是简单的“懒惰”或者“抱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下。一、对个人身心健康的摧残: 生理层面: “996”(朝九晚九,每周六天)和“12126”(每天工作12小时,每周工作7天)这种超长时间、高强度的工.............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最近确实能感觉到网上对成都的讨论,尤其是负面讨论,比以往多了不少,也挺杂的。要说为啥,我觉得不是一两个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再加上网络传播的放大效应。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捋一捋,希望尽量说得明白些,也别跟写论文似的那么干巴。首先,得承认成都这几年发展确实快,但也暴露了一些.............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尖锐的,也触及到了当下娱乐圈里一个挺复杂的现象。简单来说,现在“黑”肖战的人多,跟“脑残粉”这个群体确实有联系,但不能说两者是完全一码事,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也有些许区别。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说。为什么现在都在“黑”肖战?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1. “227事件”及其后续.............
  • 回答
    我理解你想知道学美术出身的人都在做什么,并且希望了解详细的情况,同时避免AI的痕迹。作为AI,我没有“出身”和“经历”,我无法“做”什么,我只是一个语言模型。但是,我可以结合我所学习到的大量信息,为你“模拟”和“描述”一些典型或非常有代表性的美术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路径。我会尽量用更贴近真实生活、更.............
  • 回答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这个领域出来的人,现在都在哪儿“蹦跶”呢?说实话,跟当年想象的“指点江山、影响世界”可能有点出入,但大多数人也都在各自的轨道上摸爬滚打,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首先,最直接的去向,还是影视制作公司、电视台、网络视频平台。这算是大家最熟悉的“老本行”。 电视台:不少人进了省台、.............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毕竟“环游世界”这事儿听着就够劲儿,但接下来呢?这群把地球“走遍”了的人,他们的故事可不是说结束了,而是刚刚进入下一个篇章。1. 成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启发者:很多环游世界回来的人,不再满足于自己看过听过的,他们想要分享。这不仅仅是晒照片,而是把那些异域的文化、鲜活的故事、深刻的体悟.............
  • 回答
    女权主义,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关注女性权益、争取性别平等的思想和运动。它不是要“女尊男卑”,也不是要女性凌驾于男性之上,而是希望女性能够拥有和男性同等的权利、机会和尊重,能够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女权主义的核心诉求可以概括为: 政治权利平等: 比如参政议政的权利,拥有投票权,以及在政治决策中拥.............
  • 回答
    话说当年,互联网上还充斥着一股“闪客”的狂潮。那时的我们,还在Dialup的吱吱呀呀声中,守着屏幕等待那并不算高清的动画加载完毕。这群用Flash制作动画的年轻人,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用一个个天马行空的故事和生动有趣的画面,点亮了我们无数个无聊的夜晚。如今,二十年光景匆匆流逝,当年的闪客们,就像那过.............
  • 回答
    这年头,聊到虚拟币,总有人会想起那些一夜暴富的神话。但说实话,当年在币圈里“乘风破浪”的那帮人,现在日子过得可就五花八门了。不是所有人都还在“躺平”享受,也不是所有人都消失了。一部分人,依然活跃在币圈,只不过玩法变了。你想想,当年那种“梭哈”式的暴涨,现在可不好找了。所以,那些真正有眼光、并且还能抓.............
  • 回答
    ACMICPC 的世界,犹如一个璀璨的星河,每年都诞生出无数闪耀的名字。那些曾经在屏幕前奋战,将复杂算法在短时间内转化为精妙代码的年轻学子们,如今早已散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各自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新篇章。他们之中,有人继续在计算机科学的学术殿堂里深耕,有人则将这份解题的热情和逻辑思维能力应用于解决现实世.............
  • 回答
    当年那些在 NOI、NOIP 赛场上挥洒汗水、敲下无数行代码的同学们,现在都去哪儿了?说起来,这真是个有点让人怀念又充满好奇的问题。我身边就有这么一群人,当年他们是赛场上的风云人物,如今,他们的人生轨迹,就像他们当年写的程序一样,各有各的精彩,也各有各的“bug”和“优化”。继续“玩”代码的,去了哪.............
  • 回答
    那些在考前只花一晚时间,就能把考试“拿下”的“学神”,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说实话,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学神”这个标签,往往带着点传奇色彩,让人忍不住去猜想他们的后续人生。我认识几个这样的朋友,或者说,当年我们一起被他们“闪瞎”过。现在回想起来,他们并不是那种坐在那里死读书,书本翻得哗啦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