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都在diss成都?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最近确实能感觉到网上对成都的讨论,尤其是负面讨论,比以往多了不少,也挺杂的。要说为啥,我觉得不是一两个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再加上网络传播的放大效应。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捋一捋,希望尽量说得明白些,也别跟写论文似的那么干巴。

首先,得承认成都这几年发展确实快,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过去十几年,成都绝对是国内城市发展的一匹黑马,经济增长、城市建设、生活便利度、对外吸引力都提升了一大截。大家对它的印象一直是“来了就不想走”,生活节奏慢,美女多,小资情调浓。这种美好的滤镜确实让成都赢得了不少好感。

但发展总是有代价的,而且随着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一些过去被“慢节奏”或“生活气息”掩盖的问题就容易显露出来。比如:

交通拥堵: 过去大家可能觉得成都的路够用,但现在随着人口流入和汽车保有量激增,高峰期的拥堵程度,尤其是在一些老城区和主要干道,已经非常明显了。地铁虽然一直在修,但覆盖度和准点率也经受着考验。很多人会拿它跟北上广深比,觉得它在这方面还有差距,甚至在某些时段比那些一线城市还要糟。
生活成本上升: 房价是绕不开的话题。成都虽然不像北上广深那样高不可攀,但近年来房价涨幅也不小,尤其是一些热门区域,对于刚毕业的年轻人或者外来务工人员来说,买房压力还是挺大的。加上物价也跟着涨,很多人会觉得,“慢节奏”的成都似乎也开始变得“不那么好混了”。
就业和产业结构: 成都的产业升级也在进行中,IT、金融、高科技等新兴产业发展得不错,吸引了不少人才。但同时,一些传统的服务业、制造业就业机会的吸引力可能不如从前,或者说整体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在增大。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成都的“大公司”多,但“好工作”或者说符合自己期待的工作,并没有那么容易拿到。
城市管理和服务: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管理的挑战也越来越大。比如垃圾分类、公共卫生、城市绿化维护、甚至一些市民服务效率等,都可能成为被吐槽的点。当一个城市吸引了太多人,原有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就容易捉襟见肘。

其次,跟其他城市一对比,矛盾点就出来了。

网络上“diss”一个城市,很大程度上是进行横向比较。

跟一线城市比: 很多人会拿成都跟北上广深比。比北上广深,成都的某些方面可能显得不够“硬核”,比如在国际化程度、顶尖人才聚集度、商业活力等方面。但反过来,北上广深也有很多被诟病的地方,比如生活压力大、节奏太快。所以,“diss”成都,有时候也可能是一种“酸葡萄”心理,或者说是一种对城市发展方向的质疑。
跟其他“新一线”城市比: 杭州、武汉、重庆、南京这些城市发展得也很快,大家会互相比较它们的优势和劣势。如果成都某个方面被认为落后了,或者发展不如预期,就容易被其他城市的拥趸“踩”一踩。

再者,网络情绪的放大和标签化。

网络是一个情绪放大器,而且特别喜欢给事物贴标签。

“网红城市”的标签: 成都作为公认的“网红城市”,意味着它自带流量,也容易成为焦点。一旦出现负面新闻或者问题,很容易被放大和传播。而且,“网红”这个词,有时候也带有一点“花架子”的意味,好像光鲜背后隐藏着不足。
“营销过度”的质疑: 成都的城市营销做得很好,这一点大家都承认。但当营销做得太成功,一旦出现负面反馈,大家就容易觉得这是“营销掩盖了问题”。比如,大家对成都的期待很高,当实际体验不如预期时,这种落差感就会转化为批评。
情绪宣泄的出口: 网络本身就是很多负面情绪宣泄的出口。当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工作有不满,或者对某个现象感到失望时,有时候就会把这种不满投射到某个被大众熟知且有一定话题度的城市上,成都恰好符合这个条件。

最后,是一些具体的争议点,可能会被反复提及:

治安问题: 有时候会有一些关于治安的负面爆料,比如扒手、抢劫等,这些虽然不代表成都的整体情况,但一旦出现,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担忧。
服务意识和效率: 有些外地人或当地居民可能会抱怨某些部门的服务效率不高,或者服务意识不足,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公共事务时。
本地人和外地人的摩擦: 任何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在人口结构变化和文化融合过程中,都可能出现一些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间的摩擦或者隔阂,这种情绪也可能在网上被放大。

总的来说,我觉得现在网上对成都的“diss”,并不是说成都真的就一无是处了,而是当它发展到一定体量和关注度后,一些潜藏的问题被放大,加上与其他城市的比较、网络情绪的渲染,以及大家对美好事物总有更高的期待,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大家对成都还是有感情的,很多批评也是希望它能变得更好。有时候,“diss”也只是一种调侃或者发泄,不一定代表真实的生活感受。但无论如何,这些讨论也确实反映了大家对成都发展的关注和期待。

希望我说的这些能让你对“为什么都在diss成都”这件事有个更全面的了解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今天成都的医院里诞生了一个婴儿,这个婴儿会上成都户口。等这个婴儿的父母给他上了成都户口之后,他就正式成为了成都人,然后会在成都长大,在成都上幼儿园、小学、中学,以后也会在成都上大学,成年后也会在成都工作。有一天他学会了上网,最开始只是打游戏 看动画 看电影 看明星照片。后来他开始搜索自己的家乡,想浏览下关于自己家乡的相关内容,他表明了自己成都人的身份,讲述了一下自己在家乡的生活感受以及对家乡的喜爱,介绍了一下自己家乡的食物等。然后他收到一个陌生网民的评论,那个陌生网民给他扣上“买榜、买热搜、吸血全省、假打、虚伪、自大、成吹、四纽、盆地之蛙、雾霾吸多了、营销炒作”等罪名,并且对他说“你们成都人blabla,拳打xx秒杀xx碰瓷xx(其他的一些城市)”,并且配上一些嘲讽的表情包。他一脸懵逼,听都没听过这些词汇,更不知道那个陌生网民为什么骂自己,自己明明没做过那个网民说的那些事。他回复那个网民 请对方说清楚是什么意思,但是对方把他拉黑了。于是他去搜索了一下这些词汇和梗,才知道这些是讽刺成都和成都人的词汇和梗。于是他怨怪自己投错了胎,没能投到一个大家喜欢的城市。他感谢那个陌生网民,让自己明白了家乡不讨喜,他再也不在网上发表关于自己家乡的言论了,从而避免了更多恶意

user avatar

谢邀

媚外之城,所有中国城市里面,成都是最出名的。盛产吴施蒙之流。就是九零年代上海,2010年前后的杭州的翻版。而且和我们南京不一样的是,南京地道人家是看不起这些行为的,而成都那边尤其男娃子,反倒觉得自家娘么这样是光荣。

成飞这么重要的企业放那边真不安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最近确实能感觉到网上对成都的讨论,尤其是负面讨论,比以往多了不少,也挺杂的。要说为啥,我觉得不是一两个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再加上网络传播的放大效应。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捋一捋,希望尽量说得明白些,也别跟写论文似的那么干巴。首先,得承认成都这几年发展确实快,但也暴露了一些.............
  • 回答
    现在大家普遍对“996”和“12126”工作制提出批评,这背后有相当多深刻的原因,绝不是简单的“懒惰”或者“抱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下。一、对个人身心健康的摧残: 生理层面: “996”(朝九晚九,每周六天)和“12126”(每天工作12小时,每周工作7天)这种超长时间、高强度的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尖锐的,也触及到了当下娱乐圈里一个挺复杂的现象。简单来说,现在“黑”肖战的人多,跟“脑残粉”这个群体确实有联系,但不能说两者是完全一码事,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也有些许区别。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说。为什么现在都在“黑”肖战?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1. “227事件”及其后续.............
  • 回答
    女权主义,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关注女性权益、争取性别平等的思想和运动。它不是要“女尊男卑”,也不是要女性凌驾于男性之上,而是希望女性能够拥有和男性同等的权利、机会和尊重,能够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女权主义的核心诉求可以概括为: 政治权利平等: 比如参政议政的权利,拥有投票权,以及在政治决策中拥.............
  • 回答
    最近留意了一下空调市场,确实发现华凌和美的这两个牌子出现的频率很高,很多推荐帖、导购文章里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这背后当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市场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啥这两家现在这么“火”。先说说美的,这可以说是国民品牌了。 品牌认知度高,群众基础雄厚: 美的空调.............
  • 回答
    最近,确实能感觉到一股“夸江西”的声浪在涌动,而且这次的讨论,和以往那种单纯的地域自豪感不太一样,感觉更落地,也更有说服力。这背后,我觉得有几个挺重要的原因,而且它们是层层递进的,相互促进的。首先,最直接、最广泛的触动点,还是江西在经济发展上的亮眼表现。 以前说起江西,很多人脑子里可能还停留在“老少.............
  • 回答
    .......
  • 回答
    最近确实能听到不少关于“中国没有实战经验”的声音,这在很多军事、国际关系类的节目里都挺常见的。听上去好像是个挺新鲜的说法,但其实往深里挖,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也掺杂着一些复杂的考量。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常被提及的,就是解放军近几十年来确实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直接的实战对抗。从1979年的中.............
  • 回答
    关于中国人口过多的担忧,这背后确实牵扯着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就可以概括的。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现实情况的观察和对未来发展的考量。首先,最直接的担忧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上。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当人口基数庞大时,对这些资源的需求就会被放大。 粮食安全: 庞大.............
  • 回答
    这事儿啊,跟咱老话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有点像。以前咱们可能觉得养孩子是传宗接代,是天经地义的事儿。但现在社会变化太大了,年轻人的压力也比以前大多了。所以大家伙儿啊,尤其是过来人,看现在年轻人不容易,就想着先给他们打点气,让他们把基础打牢了,心里也踏实点,再考虑这些人生大事。你仔细想想,现在社会什么.............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而且感觉身边很多人都有这种困惑。你说得没错,好像现在网上,尤其是年轻人聚集的平台,一股“嘲笑努力”的风气特别盛。曾经被歌颂的“勤能补拙”、“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在怎么就反过来了,努力反而成了被拿来调侃甚至攻击的对象?这背后肯定不是空穴来风,我觉得挺多原因交织在一起的。.............
  • 回答
    彩礼,这本是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中表达对新娘家庭的尊重和祝福的一种方式,如今却成了不少家庭的沉重负担,甚至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人都在声讨彩礼过高?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对婚姻、家庭、以及社会价值观变迁的深刻反映。一、经济压力下的“数字游戏”首当其冲的,当然是经济负担。现在.............
  • 回答
    你说的没错,现在感觉生活里方方面面,无论是硬性的必需品还是软性的消费,都在悄悄或者明目张胆地上涨。这可不是什么“感觉”,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要说清楚为什么会这样,得从几个大方向来掰开了揉碎了讲。一、 宏观经济的大背景:全球性的“通胀”压力首先,咱们得明白,现在这种消费上涨不是中国独有的.............
  • 回答
    “爱狗人士”这个词,这两年真是成了网络上的一个焦点,而且不少时候,这个焦点是负面的,很多人在网上声讨、抨击他们。说实话,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股“抨击”劲儿到底从哪儿来。首先,最直接的一个导火索,也是大家最有感触的,就是“宠物主人”与“普通公众”之.............
  • 回答
    你问到点子上了!现在芯片公司对编译器人才的需求堪比渴了好多天的人见到甘露,那不是一般的“急”。这背后可不是什么一时兴起的风潮,而是整个半导体行业发展到关键阶段的必然结果,背后牵扯到的是如何让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强大的芯片发挥出它应有的潜能,甚至可以说,是决定芯片公司生死存亡的关键一环。简单来说,编译器.............
  • 回答
    确实,环顾四周,你会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好像每个人都在忙碌,好像每个人都在加班。这种感觉不是空穴来风,它背后隐藏着许多原因,而大家“加”的班,也并非千篇一律。为什么感觉大家都在加班?1. 信息茧房与传播效应: 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等平台放大了“加班”这个话题。当身边的人都在谈论加班,分享加班的经历时.............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核心且有深度,触及了当前影视作品中女性主义表达的普遍现象和潜在的误区。为什么很多影视作品核心都在讲“男人靠不住”?这个问题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创作动机、市场需求、叙事策略以及现实社会因素来分析:1. 迎合观众情绪和痛点: 现实映射与共鸣: 在现实生活中,.............
  •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尖锐,也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隐形贫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势,以及大家为什么会“假装自己过得很好”,背后原因复杂,且环环相扣。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事儿。“隐形穷人”的定义与画像首先得明确一下,啥叫“隐形穷人”?它不是指那种生活上真的捉襟见肘、一眼就能看穿的贫困,.............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确实,放眼现在市面上绝大多数动作片,枪械、刀具、棍棒,甚至是更冷门但同样致命的道具,几乎成了主角们的标配。这可不是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而且说起来,这背后有很多讲究,远不止是“耍酷”那么简单。咱们先从最直接的原因说起:制造冲突与张力。 动作片的核心是什么?就是解.............
  • 回答
    现在像中交、省院这样的大型设计院之所以大力投入科研项目,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战略选择,并且这已经成为行业内普遍趋势。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掰开了讲讲。一、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驱动:从“跟着做”到“引领者”的转变过去很多大型设计院,尤其是像中交这类有国家背景的,主要承担的是国家重大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