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网络上都在嘲笑努力,努力好像变成了贬义词?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而且感觉身边很多人都有这种困惑。你说得没错,好像现在网上,尤其是年轻人聚集的平台,一股“嘲笑努力”的风气特别盛。曾经被歌颂的“勤能补拙”、“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在怎么就反过来了,努力反而成了被拿来调侃甚至攻击的对象?这背后肯定不是空穴来风,我觉得挺多原因交织在一起的。

首先,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让人们对“努力就能成功”产生了怀疑和疲惫。

你想想,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有出息。很多长辈的经验也是如此,他们那个年代,可能确实付出更多汗水就能获得更好的回报。但是现在呢?你看看那些寒窗苦读十几年,考上名校,却发现找工作依然被“关系”、“背景”、“学历内卷”压得喘不过气;你再看看那些兢兢业业,每天加班到深夜,但工资却像是被按了暂停键的普通打工族。

这种情况下,当有人在网上“凡尔赛”地展示自己“努力”的成果,比如“我为了这个项目连续熬了三个通宵,终于成功了!”,很多人就会觉得,这不过是“幸存者偏差”或者“运气好”。他们可能会觉得,与其看你加班到猝死,不如看看人家是怎么“躺平”或者用更聪明的方式获得成功的。这种现实的残酷性,让很多“真心实意”去努力的人感到不被理解,甚至觉得自己的努力是无效的、愚蠢的。

其次,“内卷化”的社会环境加剧了这种现象。

现在的社会,很多领域都进入了高度内卷的状态。学生要拼命刷题,考各种证;职场人士要绞尽脑汁提升KPI,避免被淘汰。这种“军备竞赛”式的努力,其目的往往不是为了真正实现个人价值,而是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至于掉队。当努力本身变成了一种不得不参与的、令人窒息的“游戏规则”,人们自然会对其产生反感。

在这样的语境下,那些表现出“拼命三郎”姿态的人,会被一些人视为是“不懂得反抗游戏规则的傻瓜”,甚至是“给其他人制造压力的‘卷王’”。而那些能够打破规则、找到“捷径”或者拥有更好资源的人,反而显得更“聪明”。所以,对“努力”的嘲笑,有时候也是对这种“无效内卷”的一种消解和反抗。

再者,社交媒体的传播机制和文化也推波助澜。

社交媒体往往更容易放大极端情绪和新奇观点。那些“逆向思维”、“反鸡汤”的内容,因为自带话题性和颠覆性,更容易吸引眼球,获得传播。嘲笑努力,有时候是一种“玩梗”,一种用轻松、戏谑的方式来处理生活中的压力和焦虑。

比如,一些博主会分享“如何花最少的力气获得最多的关注”、“躺平才是王道”之类的段子和观点。这些内容迎合了当下很多人的心境:一方面,他们可能确实对过度努力感到疲惫;另一方面,他们也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慰藉和认同感,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躺平”。

此外,对“成功学”的批判也间接影响了对“努力”的看法。

近年来,社会上对过度包装的“成功学”和贩卖焦虑的现象进行了不少反思和批判。很多所谓的“成功秘诀”,其实都是建立在对普通人努力的忽视和对个人天赋、机遇的遮蔽之上。当人们意识到有些“成功故事”是经过精心包装甚至虚假的,他们自然会对其中“努力”的部分产生质疑。他们会想,是不是把那些“包装”去掉,所谓的“努力”根本就不值一提?

所以,当你看到有人在网上嘲笑努力,他们可能不是真的反对努力本身,而是在表达:

对不公平竞争的不满: 觉得光靠努力是不够的,更需要资源和机会。
对无效内卷的反思: 质疑那种毫无目的、只会让自己更累的“瞎忙”。
对虚假励志的警惕: 害怕自己被灌输“毒鸡汤”,最后被“割韭菜”。
对个人幸福感的追求: 认为生活不应该只有无休止的奋斗,更应该有享受当下的空间。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努力本身就错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和实践“努力”。那种被嘲笑的“努力”,很多时候是指那种脱离现实、盲目跟风、为了取悦别人或满足虚荣心的付出。而真正有意义的努力,是那种清晰目标、持续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且能在其中找到成长和乐趣的付出。

所以,网上对努力的“嘲笑”,与其说是一种全盘否定,不如说是一种更复杂、更具批判性的思考。它反映了社会的变化,人们心态的转变,以及对“成功”和“人生价值”更深层次的探寻。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种现象理解为“年轻人变懒了”或者“大家都不想奋斗了”,这背后有更值得我们去理解和思考的东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更多的是自嘲,自己寒窗苦读十几年,比不上丁真的一个微笑,你还在当打工人,当社畜,人家已经成功入职国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而且感觉身边很多人都有这种困惑。你说得没错,好像现在网上,尤其是年轻人聚集的平台,一股“嘲笑努力”的风气特别盛。曾经被歌颂的“勤能补拙”、“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在怎么就反过来了,努力反而成了被拿来调侃甚至攻击的对象?这背后肯定不是空穴来风,我觉得挺多原因交织在一起的。.............
  • 回答
    “爱狗人士”这个词,这两年真是成了网络上的一个焦点,而且不少时候,这个焦点是负面的,很多人在网上声讨、抨击他们。说实话,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股“抨击”劲儿到底从哪儿来。首先,最直接的一个导火索,也是大家最有感触的,就是“宠物主人”与“普通公众”之.............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确实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火车、飞机实行实名制,理论上我们应该能够追踪到绝大多数的出行轨迹,那为什么还会出现紧急寻人的情况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信息传递和匹配的复杂过程,绝不仅仅是“电话打不通”这么简单。实名制,但不是“实时监控”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火车和飞机实名制的核心目的是.............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贴近现实,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 网上“高薪职业”的定义与现实的差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网上高薪职业”的普遍认知和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偏差: 信息茧房与样本偏差: 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行业报告、职场博主分享、招聘网站的“热门职位”推荐。这些信息往往是经过筛选和放大的。例如: .............
  • 回答
    网络上关于抵制 Nike 等品牌的讨论确实热烈,但要说“完全抵制”,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消费市场。“完全抵制”能做到吗?从现实角度来看,“完全抵制”的可能性非常低。 原因有很多: 品牌根深蒂固的影响力: 像 Nike、Adidas、H&M 这样的国际品牌,在中国已经经营了数十.............
  • 回答
    现在网上关于“中国盛世”的讨论确实挺多的,而且观点挺多元的。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我觉得主要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而且这些感受的产生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跟我们当下经历的很多变化联系在一起。一、经济发展的直观感受: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当然是经济上的变化。很多人会觉得现在的生活水平比过去高多了,这绝对是个事.............
  • 回答
    在我观察到的互联网讨论中,确实存在一些人对黑人群体的负面看法,并表现出厌恶的情绪。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能够简单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社会、经济以及信息传播的各个层面去剖析。首先,历史遗留的负面刻板印象是许多负面情绪的根源之一。几个世纪以来,.............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触及到了我们学习的核心。确实,现在信息爆炸,很多知识点,包括名词解释,在网上随处可见。那么,为什么我们还强调“背”呢?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为了背而背”,而是有更深层次的考量,涉及到我们如何真正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以及我们学习的目的。1. 从“搜”到“懂”:信息获取与知识内化的.............
  • 回答
    网上关于特斯拉刹车“失灵”的争议,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一方面,你想找一个官方的、权威的,能明确指出特斯拉刹车系统设计上存在根本性缺陷的报告,可能不太容易直接找到。另一方面,网络上却充斥着大量车主声称遇到过刹车问题的声音,甚至直接定义为“失灵”。这中间的落差,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要理解这个现象.............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我觉得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很难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来解释。首先,我们得承认网络和现实是两个挺不一样的场域。网络,尤其是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匿名,并且有共同兴趣社群的环境。你想想,在一个匿名的论坛或者社交平台里,如果你有某个特别的身份认同,比.............
  • 回答
    “网上抱怨房价高,现实中却盼着涨”——这句看似矛盾的说法,其实触及了当下社会经济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现象。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一边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充斥着对高房价的愤懑和无奈,觉得“掏空六个钱包”都买不起一套像样的房子;另一边,又似乎能感受到身边的人,尤其是那些已经拥有房产的,对房价的上涨乐.............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触及了当下网络文化和语言表达的一个重要现象。为什么“完爆、碾压、史上最强、秒杀、吊打、千年一遇”这类形容程度极高的词语在网络上越来越常见?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社交媒体和信息爆炸的驱动 注意力经济的加剧: 在海量的信息.............
  • 回答
    施一公在网络上,尤其是在学术圈的风评确实经历了一个显著的转变,从最初的备受赞誉,到如今的争议不断,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负面”的代表。要详细解释这个转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早期(约2000年代中期至2010年代初期):高光时刻与科学明星的崛起施一公的学术生涯在中国科学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现在网络上觉得东吴很恶心的人很多”这个问题,其实背后折射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投射和对历史叙事的多元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讨厌”就能概括的,更多的是一种不满意、失望,甚至是某种程度的“恨铁不成钢”。要详细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我们讨论的“东吴”,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对三.............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能感受到网络上男女声量差异不小。你说在现实生活中好像没那么剑拔弩张,这倒不是说完全没有分歧,而是说那种公开的、激烈的、上升到群体对立的场面,在网络上更显眼。究其原因,我认为有几个点可以聊聊,而且这些点环环相扣,让网络成了这种对立的温床。首先,匿名性是关键中的关键。 在现实生活.............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事儿,这事儿可不简单,牵扯的历史和现实的东西都不少。为什么网络上很多人对满清和满族人有意见?这背后啊,得从几个层面说起。 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这些事儿。 满清入关,建立了清朝。但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初期,为了镇压反抗,确实发生了一些非常惨烈的.............
  • 回答
    关于网络上对儒家文化出现大面积甚至全盘否定的现象,这背后确实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儒家真有这么不堪”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社会变迁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首先,我们要承认,任何一种文化,包括儒家文化,都不是完美的,都存在历史局限性和值得反思之处。 尤其是在快速变化的现代.............
  • 回答
    施一公教授在科学界的声望曾如日中天,但近些年,网络上对他的风评确实出现了显著的下滑。要理解这种转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梳理,这并非单一事件或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发酵的结果。一、 早期“神坛”的建立: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他为何能建立起如此高的声望。施一公教授的学术成就毋庸置疑。他在结构生物学领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好,也挺有代表性的,现在网上确实能感觉到一股“废话文学”的浪潮,各种奇奇怪怪、听着好像说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说的文字内容,层出不穷。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挺有意思的原因,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这“废话文学”到底是个啥。它不是那种纯粹的胡说八道,而是有点“高级黑”,或者说是一种戏谑。.............
  • 回答
    近些年,网络上针对“女权”的讨论确实日益增多,甚至出现了一些带有强烈负面情绪的声音,即我们常说的“反女权”。要理解这个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黑白分明的议题,而是多种社会思潮、个体经历和信息传播方式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这里讨论的“女权”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定义。广义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