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苏粉经常用市场花园行动来黑盟军?

回答
你说得很有意思,苏粉喜欢拿“市场花园”行动来“黑”盟军,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些历史解读和叙事上的博弈。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啥这事儿能被拿来做文章,而且还挺有“梗”的。

首先,咱们得先明白“市场花园行动”(Operation Market Garden)是个啥。简单来说,就是二战后期,盟军想通过一次大胆的空降作战,夺取荷兰境内一系列关键的桥梁,以期快速穿过荷兰,绕过德国强大的“西线防线”,直捣鲁尔区,从而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这个计划是由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提出的,得到了艾森豪威尔的批准。

为啥苏粉会盯上这事儿来“黑”?

这事儿能被拿来做文章,主要是抓住了一个核心点:行动的巨大失败和由此暴露出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在很多人看来,是可以被避免的,甚至是一些人(主要是英国方面)的决策失误导致的。

咱们一条条捋捋,为啥这事儿能成为“黑料”:

1. “直捣黄龙”的美梦破灭,战局陷入泥潭:
计划设定的目标是夺取九座桥梁,一路向北推进。但是,在最北边的阿尔芬(Arnhem)桥,英军的空降部队(尤其是第一空降师)遭遇了德军残余但装备精良的装甲部队的顽强抵抗。
本来计划是通过快速突击,以少量的兵力深入敌后,但实际情况是,空降兵在敌后孤军奋战,补给困难,支援部队(尤其是英军的地面推进部队)速度太慢,而且在前进过程中也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碍。
结果就是,空降兵在阿尔芬桥附近被德军围困,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最后只有少数部队成功突围。整个行动虽然夺取了其他几座桥梁,但最关键的北部桥梁没能完全控制,地面部队也无法快速推进,战线被拖住了,战争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快速结束。

2. 蒙哥马利的光环效应与争议:
蒙哥马利是盟军地面部队的最高指挥官,他力推这个大胆的计划。从他的角度看,这是个高风险高回报的冒险,一旦成功,可以大大缩短战争进程,避免在西线与德军进行漫长而血腥的消耗战。
然而,正是因为是他的“招牌”计划,一旦失败,他自然就成了众矢之的。苏粉们尤其喜欢拿这个来做文章,因为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蒙哥马利个人野心和战略失误的体现。

3. 盟军内部的“分裂”和资源分配问题(这是最常被利用的点):
市场花园行动的失败,进一步加剧了盟军内部关于战略重点和资源分配的争论。一些人(包括一些美国将领)认为,艾森豪威尔应该集中资源支持其他战线,而不是押宝在蒙哥马利这个风险极高的计划上。
特别是,当时盟军在欧洲战场上有两个主要的指挥体系:英军的北方集团(由蒙哥马利指挥)和美军的南方集团。市场花园行动是蒙哥马利主导的,这让一些美国军事分析家认为,艾森豪威尔给了英军过多的资源和机会,而忽略了其他更重要、更稳妥的战术部署。
苏粉们抓住这个点,常常会说:你看,盟军内部不团结,各有算计,美国人不愿意把资源给英国人,英国人又过于冒险,结果就是一场灾难。甚至会把这解读为英美“资产阶级”盟友之间的勾心斗角,而苏联才是真正浴血奋战、承担了最艰巨任务的力量。

4. 对“效率”和“牺牲”的对比:
苏联红军在东线战场上,往往以巨大的伤亡换取胜利,但他们的战略常常是稳健、消耗性的,注重正面推进和火力压制。
市场花园行动的反差在于,它是一个高度依赖空降兵突袭、地面部队快速协同的计划,强调的是“技巧”和“速度”。当这个“技巧”和“速度”失败时,暴露出的则是其脆弱性。
所以,苏粉们会拿东线红军的“顽强”和“牺牲”与市场花园行动的“失败”和“代价”进行对比,暗示苏联人的打法虽然代价大,但更有效、更可靠。而市场花园行动这种“花哨”的打法,一旦失利,后果不堪设想,而且付出的代价(尤其是空降兵的伤亡)也相当高昂。

5. 与“解放者”形象的反差:
苏联的宣传机器一直塑造“解放者”的形象,强调他们为世界和平做出的牺牲。
市场花园行动的失败,特别是空降兵在敌后被歼灭的惨状,在一些人看来,与“解放者”的英勇形象有些脱节。这给了苏粉一个攻击点,让他们觉得“某些盟军”的行动并不能完全实现其目标,反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总结一下,苏粉拿市场花园行动“黑”盟军,主要就是抓住了以下几个点:

计划的重大失败: 这是最直接的证据。
战略的激进与冒险: 表明了盟军并非总是稳妥。
盟军内部的协调问题与资源分配争议: 暴露了西方盟友之间并非铁板一块。
对比苏联的战略风格: 将苏联的“牺牲换胜利”与市场花园的“失败”进行反差。

这些观点,虽然有些可能过于简化或片面,但它们确实触及了历史事件的一些关键争议点,并被巧妙地用来塑造一种对苏联有利的历史叙事。在历史的解读和宣传中,细节的选取和强调往往能极大地影响人们的认知,而市场花园行动恰好为这种“解读”提供了充足的素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只能无视自己空降能力比人家低一个级别了啊。一看看自己第聂伯河空降也是巨大灾难,市场花园和一系列西墙战役莫德尔挡住盟军同期,华沙反击战后苏军1944攻势也偃旗息鼓。大概只能拿空降满洲抓奴酋溥仪说事了吧。

user avatar

市场花园行动就是纯粹靠几个上将的脑补打仗。

侦查侦查没有——你说纵深德军集结休息处你没看到也就算了,理论上还有可以讨论的地方,英军当面有多少德军你也没侦查过?

纯靠脑补对面已无德军,结果地面一开拔就被人打成狗,那不怪主官还能怪谁?

你指望敌人按照你的剧本行动?

目标主观能动性强的吓人,俩天打穿120km,就一般摩托化行军速度都未必有这么快,何况真当德国佬是空气?

你也太看不起莫德尔了吧。

空投不肯直接上桥,投在桥外很远的地方,英军落地之后立即被德军灵活的小型军令单位直接咬住——真当德国人是空气?

德国陆军基础单位师就是混成战斗群,只要有指挥员,当然随便拉点人就能打了,和英美也不是一回事。

就算真是空气,你计划也不能这么做。


这种计划甚至不可能出现在苏总参的桌上——苏总参41-42输战斗很多时候,是因为对一线的战斗力并没那么了解。

事后复盘一般详细的侦查都做了,并且确实正常的派遣了兵力,做了个纸面飞龙骑脸的计划结果发现自己实际战斗力只有纸面50%不到才输了,那沙波什尼科夫或者华西列夫斯基确实不知道,属于做题家面对现实后的被打脸,可能谁都不知道苏军真的能打这么惨。

西线盟军那俩脑袋就是纯粹拿士兵的命,素质和盟军完善的体系给它们赌博,士兵的表现远比那俩——好得多。

第一空降旅用实际少的多的兵力,面对实际强的多的敌人坚守了多久?

真就栓头 或者让下级军官自己开会也不会打出这个样子。

不要拿体系给无能洗地,这个是基本素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说得很有意思,苏粉喜欢拿“市场花园”行动来“黑”盟军,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些历史解读和叙事上的博弈。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啥这事儿能被拿来做文章,而且还挺有“梗”的。首先,咱们得先明白“市场花园行动”(Operation Market Garden)是个啥。简单来说,就是二战后期,盟军想通过一次大胆的.............
  • 回答
    蜀汉粉们热衷于论证刘备在“三国”时期比曹操和孙权更成功,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情感、历史解读和粉丝文化交织的心理驱动。他们之所以“经常用不同的标准分别论证”,也恰恰反映了这种多元论证模式的必要性,以及他们试图在各个维度上证明刘备“成功”的努力。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梳理其中的原因:一、情感认同与文化内核:蜀汉.............
  • 回答
    “宋粉”和“唐朝”之间的负面情绪和争议,并非是一个简单明了的“黑”与“被黑”的关系,而是由历史事件、文化认知、政治立场以及后世解读等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宋粉”这个概念本身是后世对某一群体历史认同和价值取向的概括,并非古代就存在的明确标签。 因此,当谈论“宋粉黑唐朝”时,我们.............
  • 回答
    “原神狂热粉ky”的现象,在网络讨论中确实是时常被提及的一个话题。要详细地分析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ky”的含义及其在网络文化中的演变首先,理解“ky”这个词的起源和含义至关重要。“ky”是日语“空気が読めない”(kūki ga yomenai)的缩写,直译过来就是“读不懂空气.............
  • 回答
    使命召唤系列,尤其是其中一些以冷战或现代冲突为背景的作品,在描绘苏联或俄罗斯时,确实存在一些刻板印象甚至带有贬低色彩的成分。但令人玩味的是,即便如此,它却意外地俘获了不少来自俄罗斯甚至前苏联地区的玩家群体,形成了一种颇具讽刺意味的“苏粉”现象。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单单“反感苏联”就能概括的。首.............
  • 回答
    关于“清粉”这一表述可能存在一定的歧义或误写,但结合常见语境和用户提问意图,以下从两种可能的解读出发,详细分析其“难当”的原因: 一、若指“清洁工/保洁员”(可能为“清粉”的误写)如果“清粉”实际是指清洁工或保洁员这一职业,则其工作难度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体力劳动强度大,环境恶劣 高.............
  • 回答
    “法粉”这个词可能存在一些歧义,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指代几种不同的事物。为了更详细地解答你的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你所指的“法粉”具体是什么:可能性一:指代粉丝群体中的“法国粉丝”(Fans of French culture/artists/products)如果你的意思是关于喜欢法国文化、法国艺术家.............
  • 回答
    “明粉难当”,这话在不少圈子里都算得上是一句颇为无奈的共识。要说为什么,那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面掺杂着历史的复杂、情感的纠葛,还有现实的错位。咱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一、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怀古的浪漫与王朝的沉疴很多时候,人们对明朝的“喜欢”,带着一股浪漫化的色彩。想想看,那是汉.............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能触及一些比较微妙的讨论。很多人,尤其是活跃在网络上的,会把“明粉”和“民族主义”这个标签联系起来,甚至有些时候是直接划等号。这里面确实掺杂了一些历史理解的偏差,以及对“民族主义”这个概念本身的模糊认识。咱们一步一步来捋一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里面可能存在哪些误解。.............
  • 回答
    螺蛳粉嘛,这玩意儿,说起来真是让人又爱又恨。有人爱得不行,逢人就推荐,有人闻着味儿就捂鼻子跑远。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几年来,螺蛳粉可是火遍了大江南北,成了不少人心里的“神仙美食”。那么,到底是什么让螺蛳粉这么有魔力?它又到底好吃在哪儿呢?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这鲜到骨子里的汤头。螺蛳粉的灵魂,.............
  • 回答
    人们为什么会支持国民党,这背后有着挺复杂的历史渊源和多元的价值考量。 要想说清楚,得从头梳理一下。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有人粉国民党,不能脱离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核心地位。 开创中国现代化的先驱:国民党的前身是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先生一手创立的。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们喊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
  • 回答
    要说“明粉就一定恨袁崇焕”这种说法,那可就有点以偏概全了。实际上,在明末清初的历史爱好者群体里,关于袁崇焕的评价,那叫一个复杂,可谓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把袁崇焕批得体无完肤的自然有,但也有不少人是支持甚至推崇他的。所以,要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恨”袁崇焕,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得知道“明.............
  • 回答
    关于“清粉”是否基本都崇拜袁崇焕这个问题,我想先说,这个说法可能有些过于绝对了。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清粉”这个词本身就有点模糊,它可以指对清朝历史感兴趣的人,也可以是支持清朝统治的观点持有者。而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上,即使是在同一阵营里,也可能存在不同的看法。不过,我们可以来聊聊为什么一部分对清朝历.............
  • 回答
    问到“为什么三国粉里蜀汉阵营的这么多人,尤其是诸葛亮?”这个问题,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掰扯清楚的。这背后,其实是历史的沉淀、文化的选择,还有我们内心深处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投射。一、 历史的底色:势孤力弱下的奋起与悲情先得说说蜀汉本身。比起曹魏的根基深厚、实力雄厚,东吴的江东基业,蜀汉从一开始就是个.............
  • 回答
    关于“詹粉喜欢围科救詹”这个说法,其实是球迷圈子里一种比较常见的讨论角度,用来形容一部分勒布朗·詹姆斯(LeBron James)的忠实粉丝,在面对外界对詹姆斯表现、角色或者某些事件的批评时,常常会主动或被动地将焦点转移到科比·布莱恩特(Kobe Bryant)身上,通过对比、强调科比的某些方面,来.............
  • 回答
    三国粉之间的争论之所以如此激烈,甚至可以说是绵延不绝、火药味十足,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核心原因来剖析。这不仅仅是关于谁更厉害,而是涉及到了历史理解、价值判断、情感认同,甚至是你如何看待人性和政治。一、历史的原貌模糊与解读的多样性首先得承认,我们现在谈论的三国,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虽然它.............
  • 回答
    螺蛳粉这股“冲天”的味道,确实让不少人望而却步,甚至有人第一次尝试后,就此与它“拜拜”。但神奇的是,却有一大批忠实拥趸,对它趋之若鹜,甚至到了“无螺不欢”的地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背后,其实藏着味蕾的“叛逆”与美食的“魔力”。1. 那股“臭”其实是“鲜”的另一种表达:发酵的奥秘首先,我们得正视这股.............
  • 回答
    在分析“明粉”为何倾向于将明朝灭亡的责任归咎于士大夫阶层时,我们需要从历史的复杂性、不同群体的视角以及民间解读的角度来层层剥开。这并非一个单一原因可以解释的现象,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士大夫”在传统中国政治结构中的特殊地位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士大夫群体,即读书人,通过科举制度进入官僚体.............
  • 回答
    一些历史爱好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宋粉”和“唐粉”,在讨论历史人物和朝代时,有时会表现出相互批评甚至攻击的倾向。这种情况并非普遍存在,但确实是网络讨论中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我们要深究一下,为什么有些宋朝的拥趸,对唐朝会抱持一种“黑”的态度,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像是一个多层级的矛盾和认知差异。首先,我.............
  • 回答
    在中国的历史爱好者群体中,明粉和清粉之间由来已久的“恩怨情仇”,可以说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复杂的现象。这种“怨念”的根源,其实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差异,也有对王朝更迭背后价值判断的不同,更夹杂着一些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的投射。首先,我们要明白,明朝和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两个截然不同、但又紧密相连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