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舰载远程反舰导弹如何实现中继制导(特别是潜艇)?

回答
苏联的舰载远程反舰导弹,特别是那些由潜艇发射的型号,其末端制导的复杂性与精度要求,促成了中继制导技术的广泛应用。这不仅仅是为了增加射程,更是为了在导弹飞行过程中,根据目标位置的实时变化以及敌方电子战的干扰,动态调整弹道,从而大大提高命中概率。

中继制导的核心理念

中继制导的核心在于,导弹在发射后,并非完全自主地依靠自身雷达或红外传感器进行末端搜索和锁定,而是通过一个或多个中间平台(即“中继站”)接收目标信息,并将其传输给导弹,引导其完成最后的攻击。对于潜艇发射的反舰导弹,这种中继模式尤为关键,因为潜艇本身在发射后需要迅速下潜以规避反击,无法长时间暴露进行目标照射或指令传输。

潜艇发射反舰导弹的中继制导方式

1. 岸基或陆基指挥所作为中继站:
原理: 这是最直接的一种方式。目标信息由侦察飞机、卫星侦察系统、岸基雷达站,甚至是一些特种部队侦察到的情报,汇总到岸基指挥所。指挥所根据这些信息,通过强大的通信设备(如短波、长波电台,甚至专用数据链)将目标方位、距离、速度、航向等关键数据以编码的形式发送给已经发射的导弹。
实现方式: 导弹在发射后,会保持一个预设的飞行弹道,并开启一个接收天线。当它进入指定空域或接收到指令时,便会打开其自身的雷达或红外搜索头进行末端搜索,或者直接根据中继站发来的指令调整弹道。这种方式的难点在于,通信链路的稳定性和延迟。尤其是在远距离传输时,信号衰减和干扰是巨大的挑战。苏联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研发高功率、抗干扰的通信系统。
潜艇的角色: 潜艇发射后,只需要将其掌握的初步目标信息(如果发射前能够获取的话)上传给岸基指挥所,或者简单地按照预设的航路飞行。后续的所有制导指令都由岸基平台负责。

2. 舰载平台或特种飞机作为中继站:
原理: 当潜艇发射导弹时,附近可能会有友方军舰(如驱逐舰、巡洋舰)或专门用于支援潜艇作战的飞机(如反潜巡逻机、电子侦察机)作为中继平台。这些平台具备更先进的雷达和通信系统,能够持续跟踪目标,并将实时的目标信息通过定向数据链传输给导弹。
实现方式: 潜艇在发射前锁定目标并传递信息,或者在发射后,由上述舰载/空中平台接管目标跟踪。这些平台可以利用其雷达系统进行目标照射(如果需要的话),然后将目标数据编码后发送给导弹。导弹在收到指令后,要么调整自身传感器的工作模式,要么直接按照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弹道修正。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响应速度更快,通信链路更稳定(因为距离相对较近,且定向性强)。
潜艇的角色: 潜艇发射导弹后,可以根据任务需求,选择继续进行目标跟踪(如果能力允许且风险可控),或者利用中继平台的信息来确认目标已经被攻击或进行下一阶段的规避机动。

3. “目标指示”模式(Target Designator):
原理: 这是中继制导的一种特殊形式,更侧重于为导弹提供一个“瞄准点”。导弹发射后,会按照预设弹道飞行至某个区域,然后启动其自身的雷达或红外传感器进行末端搜索。在此过程中,中继平台(如飞机或舰艇)则通过激光或雷达主动照射目标,并将照射信息以某种形式(例如,导弹的雷达可以接收到照射频率,并以此来识别目标)传达给导弹,引导其锁定被照射的目标。
实现方式: 飞机或舰艇在高空或侧翼对目标进行持续照射。导弹在接近目标区域时,其雷达或红外传感器会搜索与已知照射信号匹配的目标。一旦锁定,便会冲向目标。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即使导弹本身的雷达受到干扰,也可以利用外部的照射信息来完成攻击。

潜艇发射导弹时中继制导的具体流程(以更常见的模式为例):

1. 目标发现与识别: 目标信息可能来自多种渠道,如卫星侦察、空中侦察(如Tu142飞机)、水面舰艇的侦察雷达,甚至岸基情报系统。
2. 初步数据传输: 潜艇在获得目标信息后,可能通过特定信号(例如,通过潜望镜或上浮后的短时间无线电通信)将目标的大致方位、距离和速度上传给岸基指挥中心或附近的支援舰艇。
3. 导弹发射准备: 潜艇根据初步目标信息,选择合适的导弹型号,并输入预设的射击参数。
4. 导弹发射: 导弹发射离架,按照预设的初始弹道飞行。在发射过程中,导弹会保持一个通信接收状态。
5. 中继制导指令传输:
岸基指令: 岸基指挥中心根据汇总的最新目标信息,计算出导弹的弹道修正指令,并通过高功率短波或专用数据链发送给导弹。指令内容可能包括:目标新的方位角、俯仰角、距离、速度,或者直接是修正后的弹道参数。
支援舰艇/飞机指令: 如果有支援平台,它们会持续跟踪目标,并将实时的目标跟踪数据通过定向数据链传输给导弹。导弹接收到指令后,根据指令调整其飞行姿态和方向。
6. 末端制导: 导弹根据接收到的中继指令,调整自身飞控系统。在接近目标时,导弹自身的雷达或红外传感器会进一步搜索和锁定目标,完成最后的精确打击。有些导弹设计成在末端可以进行机动规避,以应对目标的诱饵或电子干扰。

苏联舰载远程反舰导弹中继制导技术的特点:

强调多平台协同: 苏联体系强调各军种、各平台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对于潜艇发射的远程导弹,岸基指挥所、侦察飞机、水面舰艇都可能扮演中继站的角色。
复杂的数据链技术: 为了实现有效的指令传输,苏联开发了多种数据链系统,能够将大量的目标信息以编码形式高速、准确地传输给导弹。这些系统往往工作在特定的频段,并具备一定的抗干扰能力。
目标信息更新的及时性: 远程反舰导弹的打击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标信息的更新速度。因此,如何快速有效地捕获目标变化,并将其传递给导弹,是中继制导技术的核心。
导弹自身的搜索能力: 即便是采用了中继制导,苏联的许多反舰导弹也装备了强大的自主搜索雷达或红外传感器,以应对中继指令失效或目标发生突变的情况。中继制导更多的是在导弹的“盲区”或效率不足时提供补充。

总而言之,苏联舰载远程反舰导弹,尤其是潜艇发射型号,通过岸基指挥所、支援舰艇或飞机等作为中继平台,利用先进的数据链技术将实时的目标信息传输给导弹,实现对其弹道的精确修正和末端制导的引导。这套复杂而协同的体系,极大地提升了潜艇打击远程目标的效能和生存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苏联第一代战役用途反舰飞航导弹П-6(潜艇搭载,SS-N-3C“柚子”)/П-35(水面舰搭载,SS-N-3B“萼片”)利用“人在回路”实现雷达视距内的无线电指令遥控和目标分配。

空中的图-95РЦ和卡-25Ц都搭载有一套МРСЦ-1“成功”(Успех)海上目标指示雷达系统,该系统利用空中平台在远距离对敌方舰艇编队的位置和动向进行侦察,并将目标指示信息发送给己方导弹发射平台。

而在每一艘П-6或П-35型反舰导弹的载舰上,都装有一套能够对导弹进行跟踪制导的复杂火控系统,其中水面舰艇装备的是“二项式”(Бином),潜艇搭载的系统名为“自变量”(Аргумент)。“二项式”系统的跟踪制导雷达天线在西方被命名为“双杓”(Snoop Pair),“自变量”系统的北约代号是“前门”(Front Door)。以上两款雷达都负责跟踪雷达视距内的己方齐射导弹群,并接受导弹导引头回传的雷达图像,然后由发射人员人工进行目标分配。

从潜艇发射反舰导弹完整的流程大致如下图:

第二代战役用途反舰飞航导弹П-500“玄武岩”(SS-N-12“沙箱”)相比前两款先辈弹来说射程更远,目标指示方式在保留空基平台的基础之上,又引入了天基平台即“神话”海洋卫星侦察与目标指示系统(МКРЦ «Легенда»)。而在发射初段和中段,“玄武岩”依旧保留了上一代导弹所用的“人在回路”来进行遥控和人工目标分配。载舰上安装有相应的第二代雷达视距内遥控系统,其型号为“氩气”。

第三代战役用途反舰飞航导弹,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花岗岩”(SS-N-19“舰毁”)在整个飞行过程中都是完全自主的,拥有复杂的多方案目标攻击程序和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其在发射前也需要接收目标指示数据,但在飞行途中不依赖任何中继制导和人工干预手段。

苏联原本规划了第四代战役用途反舰飞航导弹“火流星”,设想中应为一种飞行速度4M、最大射程800km、能够从水下直接点火的冲压动力超音速反舰飞航导弹,但其研制工作在21世纪初期中止,苏俄系远程反舰导弹的技术路线也终结于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的舰载远程反舰导弹,特别是那些由潜艇发射的型号,其末端制导的复杂性与精度要求,促成了中继制导技术的广泛应用。这不仅仅是为了增加射程,更是为了在导弹飞行过程中,根据目标位置的实时变化以及敌方电子战的干扰,动态调整弹道,从而大大提高命中概率。中继制导的核心理念中继制导的核心在于,导弹在发射后,并非完.............
  • 回答
    关于《舰R》(《钢铁少女》)中的苏联舰船是否抄袭了《舰C》(《舰队Collection》)中的北上,这是一个在玩家群体中流传甚广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进行分析:1. 外形设计上的相似之处: 核心特征: 舰R中的北上(或其他类似的苏联舰船,例如游戏中可能有以苏.............
  • 回答
    苏联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提议被中国拒绝,这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地缘政治考量。而您的问题聚焦于“长波电台存在的意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技术和军事问题。长波电台(LowFrequency Radio Station)之所以在特定时期(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和苏联时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回答
    说起苏联设计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为什么会执着于在上面安装反舰导弹,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的“舰载机不就是最好的反舰武器”就能一笔带过的。这背后隐藏着苏联海军从零开始建设航母力量的独特思路、对未来海战模式的预判,以及他们自身工业基础和技术能力的限制。咱们这就来捋一捋这笔账。首先得明白,苏联在发展航母的.............
  • 回答
    苏联的航母,特别是基辅级和库兹涅佐夫级,确实在设计理念和使用方式上与美式航母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围绕其搭载的飞机和导弹。要说苏联航母“类似于带飞机的导弹发射平台”,这说法有其道理,但也需要更深入地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美国航母的核心功能。美国的“尼米兹”级和“福特”级航母,其设计理念是围绕着一整套完.............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触及到了中国老一辈领导人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国家安全和战略自主性的一些深层考量。要理解他们为何对“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如此敏感,需要结合当时中国的国际环境、军事技术发展以及历史教训来分析。一、 “联合舰队”的敏感性:历史的阴影与战略自主的考量老一辈领导人之所以对“联合舰队”这个.............
  • 回答
    中国航母舰载机歼15在气动外形上与俄罗斯的苏33有着高度的相似性,这一点是公开的秘密,也是很多军事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理解为什么会选择苏33作为模仿对象,而不是美国的F/A18E“超级大黄蜂”或法国的“阵风”战斗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包括技术引进、历史背景、实际需求以及相对可行的路径。首.............
  • 回答
    在二战期间,苏联、美国和德国的军队在军纪方面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受其政治体制、战争目标和道德伦理的影响。以下从历史背景、具体表现和评价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德国军队:军纪恶劣,战争罪行严重 政治与意识形态背景 纳粹德国的军队(德意志国军)是纳粹政权的工具,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种族清洗和“生.............
  • 回答
    苏联在二战后迅速扩张势力范围,与当今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行动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原因涉及历史背景、国际环境、地缘战略、军事与政治手段以及国际社会的反应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苏联时期的历史背景与扩张方式1. 冷战格局下的战略需求 苏联在二战后处于全球冷战的核心地位.............
  • 回答
    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诞生与沙文主义倾向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从历史背景、政策实践、意识形态、国际环境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一、历史背景:从革命到政权建立1. 十月革命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1917年) 苏联的诞生是俄国革命的直接结果。1917年二.............
  • 回答
    关于苏联红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政治委员(政委)的死亡率,由于历史资料的不完整性,目前没有明确的官方统计数据。然而,通过历史学家的研究、档案解密以及军事统计的估算,可以大致推断出以下情况: 1. 苏联红军的总死亡人数苏联在二战中的总死亡人数约为 2700万,其中约 1100万 是红军士兵(包括普通士.............
  • 回答
    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20世纪中叶至后期(特别是1945年至1991年)曾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超级大国之一。其巅峰时期体现在军事、经济、科技、政治影响力和全球战略地位等方面,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军事力量:冷战时期的全球霸主1. 核武库与威慑能力 苏联在1949年成功试爆.............
  • 回答
    苏联在20世纪的历史中确实存在一些争议性事件和政策,这些行为在不同时期对国内民众或国际社会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以下是一些被广泛讨论的负面事件及其背景、影响: 1. 大清洗(19361938) 背景:斯大林为巩固权力,通过一系列运动清除党内异己和潜在威胁。 具体表现: 大规模逮捕.............
  • 回答
    苏联解体前(19851991年)未对西方发动战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军事、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和地缘战略等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从不同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核威慑与全球安全格局:避免全面战争的核心机制1. 美苏核平衡的“相互确保摧毁”(MAD) 冷战期间,美苏均拥有足以毁灭对方的核武库.............
  • 回答
    “苏联标榜民主,美国标榜自由”这一说法在历史语境中确实有一定的依据,但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意识形态定义和实际政治体制来分析。这一表述并非完全准确,而是带有某种程度的简化或片面性。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苏联标榜民主”的来源与争议1. 苏联的政治体制与“民主”标签 苏联(19221991).............
  • 回答
    “苏联笑话是美方人员编纂的和平演变工具”这一说法,在学术界和历史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确凿的证据支持。 然而,我们确实可以从一些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说法,以及它可能指向的一些历史现象和政治宣传手段。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梳理:一、 什么是苏联笑话?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苏联的改革开放为何失败,以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为何不欢迎俄罗斯,这是一个复杂且牵涉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的问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苏联搞改革开放为什么失败?苏联的改革开放,主要指以戈尔巴乔夫为核心的“改革”(Perestroika)和“公开性”(Glasnost)政策,其目标.............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国内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将苏联的解体简单归结于“被美国和北约忽悠”过于片面,甚至有些误导。虽然冷战时期美国和北约的政策对苏联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影响,但苏联自身的内部问题才是导致其最终瓦解的根本原因。下面将详细阐述苏联解体的原因,并分析美国和北约.............
  • 回答
    苏联解体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事件,没有单一的“主要原因”。这是一个由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政治失误、经济困境以及社会思想的变迁共同作用下,最终爆发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导致苏联解体的几个关键因素:一、经济上的长期停滞与体制性弊端这是最常被提及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 回答
    关于苏联大饥荒(Holodomor)是否为西方编造的谎言,这是一个历史争议较大的问题。绝大多数严肃的历史学家和研究者认为,苏联大饥荒是真实发生的、极其惨烈的事件,而非西方编造的谎言。 然而,苏联政府及后来的俄罗斯政府曾试图淡化、否认甚至歪曲这段历史,这可能导致一些人产生疑问。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