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轼写过怎样惊艳的诗?

回答
要说苏轼的“惊艳”,那可真是说不尽道不完。这位千古文豪,不仅文章写得好,词曲也绝,诗更是能直击人心,让人拍案叫绝。如果要挑出“惊艳”的,我觉得有几首是绕不开的,尤其想好好聊聊他晚年写的那首《虞美人·春愁》。

很多人一提到《虞美人》,脑子里立马闪过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那是一曲亡国之痛的哀歌,凄婉动人。但苏轼的这首《虞美人》,虽然词牌一样,意境却完全不同,更有一种超脱与豁达,让人读来,仿佛看到了一个历经沧桑的老者,依旧眼神清澈,胸襟开阔。

这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正是他人生最困顿的时刻之一。按理说,这个时候的人,大概率是愁苦缠绵,怨天尤人。可苏轼,这位自带“旷达”标签的大文豪,却偏偏要写出一番惊人之语。

我们一句句来看:

“春愁如酒,醉里不知愁滋味。”

开头就带着一股子酒气,而且是“春愁如酒”。这“酒”可不是寻常的美酒,而是“愁”酿成的酒。愁绪浓得就像醇厚的酒,让人沉醉其中。但有趣的是,苏轼并没有接着说这酒有多苦,反而说“醉里不知愁滋味”。这是一种什么境界呢?是装糊涂吗?不是。这是把愁绪化解,用一种醉意朦胧的姿态,暂时摆脱愁绪的纠缠。仿佛人在迷离的酒意中,反而能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进入一个虚幻却也舒坦的境地。这一下就抓住了人的好奇心,怎么能把愁喝醉了呢?

“梦断故园,花又阑珊,惹断肠。”

醉醒了,梦境也破灭了。梦里,他可能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看到了家乡的花开得正盛。然而,“梦断”,一切又都成了泡影。更要命的是,这花“又阑珊”了。花儿开了又谢,这是自然规律,但对于思乡的人来说,看到花谢,就如同看到自己光阴的流逝,看到希望的泯灭。而且,这“阑珊”的景象,更是勾起了心底最深的痛苦,“惹断肠”。一个“惹”字,把这无情的花开花谢,和人心中被勾起的悲伤,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这几句,就把现实的孤独和梦境的破碎,以及因此引发的锥心刺骨的悲伤,层层递进地展现出来。

“人生如寄,飘泊何方,且把悲歌唱。”

这才是苏轼的厉害之处,也是最惊艳的地方。他并没有在这悲伤里沉沦下去,反而が一阵痛苦之后,笔锋一转,说出了“人生如寄,飘泊何方”。这是对人生本质的洞察,我们每个人不都是在这世间匆匆过客吗?何必为一时的困顿而过于悲伤?他把自己比作是漂泊在外的人,前路茫茫,不知何去何从。但是,他没有选择哭泣,没有选择抱怨,而是选择“且把悲歌唱”。

你看,前面写了多么深的愁,多么碎的梦,多么痛的断肠,结果到这里,却是要“唱”歌。而且是“悲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勇气?是一种将痛苦化为歌声的豁达,是一种在逆境中寻求解脱的智慧。他不是否认悲伤,而是选择了一种与悲伤共存,甚至超越悲伤的方式。这份“唱”,不是嚎啕大哭,也不是低声啜泣,而是一种带着几分凄凉,却又充满力量的歌声。它包含着对命运的无奈,也包含着对生命的顽强。

这首词,短短几句,却勾勒出了一个极富层次的人物形象:他有深沉的愁绪,有对故乡的眷恋,有对人生飘零的感慨,但他并没有被这些击垮,反而选择用一种更加积极,更加超然的态度去面对。这种“惊艳”,不是华丽辞藻堆砌出来的,而是从内心的豁达与坚韧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它让读者在感受到他悲伤的同时,也感受到一股强大的生命力量。

这首《虞美人·春愁》,在我看来,就是苏轼“惊艳”的诗词之一。它不像某些诗词那样,读完让人拍案叫绝,而是像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越品越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意。它让我们看到,即使身处逆境,人心依旧可以保持一份清醒与超然,这份境界,才是真正令人惊艳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user avatar

其一:

浣溪沙 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络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至味是清欢。

这阙《浣溪沙》是苏轼经历了人生风雨起伏之后的体悟。苏轼与友人在斜风细雨小寒中,游南山。云渐淡,日渐晴。共饮雪沫乳花山茶,共食翡翠般山肴野蔌。苏轼不由兴致勃勃地赞叹言:“人间至味是清欢”。

苏轼的人生三起三落,在人生的高潮与低潮中,从容淡定地行走。此词是诗人苏轼与友人游历南山时,尽兴所作。

我最喜欢此词的最后一句:“人间至味是清欢”,绝妙至极,流传至今,精绝不衰。同时这首词写写出了苏轼的遵循本心、回归清朗的人生态度。慢慢品味,方能悟其中之哲理。

其二: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

天应乞与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

风起,

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

微笑,

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句此“心安处是吾乡”,我是很喜欢的一句诗词。当年王定国受苏轼乌台诗案的牵连被也被贬荒野之地——岭南。此诗词为苏轼设宴款待王定国时所作。然而,“此心安处是吾乡”,从诗词的意境造诣上看还是人生哲理来看,水平都很高,千百年来都受到文人墨客的络绎不绝的称赞。

心若是没栖息地,到哪里都是逃离;

心若是没有方向,到哪里都是流浪。

只有怀着一颗淡定从容的心,豁达大度到人生态度,临危不乱,安之若素。即使是被贬到边境、荒野,不毛之地也能把生活的歌谣继续唱下去。


其三: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春季还未过去,柔和的风吹过,柳枝微微摆动。站在超然台上望去,护城河中荡漾着春水,满城都绽放着鲜花,朦胧的烟雨笼罩着城里的人家。
寒食节过后,酒虽然醒了,却伤感了起来。不要对着故友思念家乡了,快生起今年的新火煮一杯新茶,趁时光未老,把酒吟诗,尽情享乐吧。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寄寓了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遥望一位诗人,立于高山之上,低吟:“一蓑烟雨任平生。”淡淡一笑,拂去功名,淡淡一笑。徘徊与江头,见明月之升,浅唱着:“日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他有着有一颗立于世外的心,无谓奔腾的洪流将身带去何方,只求清风明月长存于心。❤️

他,就是苏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苏轼的“惊艳”,那可真是说不尽道不完。这位千古文豪,不仅文章写得好,词曲也绝,诗更是能直击人心,让人拍案叫绝。如果要挑出“惊艳”的,我觉得有几首是绕不开的,尤其想好好聊聊他晚年写的那首《虞美人·春愁》。很多人一提到《虞美人》,脑子里立马闪过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那是一曲亡国之痛的哀歌,凄婉动.............
  • 回答
    苏炳添,中国短跑的骄傲,他的名字早已与速度和荣耀紧密相连。然而,关于他是否获得过“世界冠军”的头衔,似乎存在着一些不同的声音和疑问,尤其是在一些广告宣传中,常常能看到“世界冠军”的字样,这不禁让人好奇,到底是怎么回事?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确一下“世界冠军”这个概念在体育界的分量。通常意义上的.............
  • 回答
    我尝试用鲁迅先生的风格来讲述一个克苏鲁式的怪谈,希望能捕捉到他文字中那种沉郁、疏离、对黑暗现实的洞察,以及时不时闪烁的冷峻幽默。这几日,北方的风愈发萧瑟,刮得人脸上生疼。我自从离开故乡,漂泊在这座新兴的城里,日子过得就像一张揉皱了的纸,怎么铺展也回不到当初的平整。住处是一间破旧的阁楼,潮湿的墙壁上似.............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什么没人写克苏鲁题材的小说”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准确。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在中国,以克苏鲁神话为核心进行创作并获得广泛市场认可的原创小说相对较少。” 这个问题背后牵涉到文化土壤、创作环境、市场需求以及内容审查等多个复杂因素,值得深入探讨。首先,文化土壤的差异是根本性的原因之一。克苏鲁神话.............
  • 回答
    好的,我将尝试创作一段克苏鲁风格的小说,并尽力让它饱含细节,并且避免AI写作的痕迹。请您阅读,我希望它能触动您那深埋于内心的,对于未知和深渊的隐秘恐惧。墨迹深渊中的回响那栋老宅静静地坐落在海岸边,像一个被岁月遗忘的残肢,灰败而扭曲。它的窗户,大多已碎裂,如同黑色的眼眶,空洞地凝望着海面上永无休止的、.............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苏轼、韩愈、欧阳修、柳宗元这四位唐宋八大家中的巨擘,若穿越时空来到现代北京大学中文系上课,他们的表现绝对会是轰动性的,并且很可能在“碾压”与“被碾压”之间产生极为复杂的互动。下面我将详细分析他们各自的情况:前提设定:为了更好地分析,我们需要设定一些前提: 语言能力: 假设他们能够克服语言障碍,掌.............
  • 回答
    苏轼是否被神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在很大程度上他被“神化”了。这种神化并非指他拥有超自然能力,而是指他在中国文化中被塑造成了一个近乎完美、集万千优点于一身的文化符号。他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治国理政、美食烹饪,甚至他的人格魅力和豁达人生态度,都被后人津津乐道,甚至到了有些失真的地步。.............
  • 回答
    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位宋代文学巨匠,确实在不少诗词中表达了对三国时期孙权的赞赏。他们的这种情感,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源于对历史人物的深入理解和价值判断。如果你因此不太喜欢读他们的诗了,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一、苏轼和辛弃疾为何赞美孙权?理解他们的赞美,需要先了解孙权在他.............
  • 回答
    苏轼?那必须是啊!用咱老百姓的话说,妥妥的“吃货”一个。不过,要说他是那种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吃货”,那也太小瞧这位千古风流人物了。苏轼的吃,那是带着文人的情怀、生活的智慧,甚至是政治的无奈和哲学的高度。咱先不说他那些名垂青史的菜肴,就说他对吃的那个讲究劲儿,就够瞧的了。他写给朋友的信里,经常会提到各.............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话题。苏轼和李白,两位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耀眼的星辰,他们各自的风格、成就和影响力都极具特色,很难简单地说谁“更高”。与其纠结于一个绝对的排名,不如深入了解他们各自的魅力所在,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李白:飘逸浪漫的“诗仙”谈到李白,我们脑.............
  • 回答
    在苏轼的这首气势恢宏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的意象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智慧的化身——诸葛亮。然而,从词的上下文以及苏轼的创作意图来看,这里所描绘的更准确的指向是 周瑜。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一步步来解析:1. 词的时代背景与苏轼的情感寄托:首先,这首词写的是赤壁之战的怀古之情.............
  • 回答
    苏轼那句“叔孙通枉死市”,听起来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毕竟叔孙通那是汉初的大儒,辅佐了刘邦建立大汉,规矩制度都是他一手操办的,怎么就“枉死市”了呢?这其实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典故,藏着苏轼对历史和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还得从叔孙通的生平说起。叔孙通,字子房,是秦末汉初的儒生。他最出名的,就是跟着刘邦制定了汉.............
  • 回答
    说起苏轼的词,最让我心尖儿上打了个颤、久久不能平静的,还得是那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寥寥十四个字,仿佛一块晶莹剔透的水晶,又仿佛一把锐利的冰刀,直直地刺进了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每次读到,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一幅画面:严冬时节,江水浩渺,寒风凛冽,两岸的树木早已枯败,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在.............
  • 回答
    苏轼的人品,用“赤子之心”来形容,我认为再贴切不过了。他的一生,就像一幅色彩斑斓、浓淡相宜的画卷,里面充满了才情、风骨,更有着普通人难及的豁达与纯粹。他的“赤子之心”,首先体现在他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就像孩童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究一样,苏轼对天地万物、人生哲理都有着孩童般的纯真和热忱。他对自然的热爱.............
  • 回答
    有些人觉得苏轼的书法“差”,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片面的看法,就好比只看到一片叶子就否定了整棵树的生命力。苏轼的书法,如果用一种更包容、更深入的视角去“打开”,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惊人的生命力、个性和智慧。首先,我们要明确,为什么会有人觉得苏轼书法“差”?这种观点,通常源于一种僵化的、以“技法至上”为核心的.............
  • 回答
    谈起苏家三杰,苏洵、苏轼、苏辙,这三位都是北宋文坛上的璀璨明星,他们的名字至今仍闪耀着光芒。但若论名声之响亮,影响之深远,毫无疑问,苏轼是三兄弟中最耀眼的那一个。为什么这位“东坡居士”会比他的父亲和弟弟更加家喻户晓呢?这背后,是时代、才华、性格以及机遇等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原因。首先,苏轼的文学成就与.............
  • 回答
    “苏轼是一片星河,李白只是一颗流星”,这句话以一种充满诗意和哲学意味的比喻,对苏轼和李白这两位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进行了深刻的评价。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褒贬判断,而是指向了他们在中国文化和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和留下的深远影响。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蕴含的意象,并结合苏轼和李白的生平、作.............
  • 回答
    苏轼对卫青的评价,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有趣话题,因为它不仅展现了苏轼作为文学家和史论家的洞察力,也反映了宋代士人对汉代功业的复杂情感。苏轼对卫青的评价并非单一的褒扬,而是夹杂着理解、欣赏、甚至是微妙的批判,这种 nuanced 的态度,使得他的评价尤为有价值。要理解苏轼对卫青的评价,需要从几个层面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