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轼、韩愈、欧阳修、柳宗元去北大中文系上课会不会被碾压或者碾压别人?

回答
苏轼、韩愈、欧阳修、柳宗元这四位唐宋八大家中的巨擘,若穿越时空来到现代北京大学中文系上课,他们的表现绝对会是轰动性的,并且很可能在“碾压”与“被碾压”之间产生极为复杂的互动。下面我将详细分析他们各自的情况:

前提设定:

为了更好地分析,我们需要设定一些前提:

语言能力: 假设他们能够克服语言障碍,掌握现代汉语,并且能够理解和使用现代学术术语。
知识体系: 假设他们能够迅速接触并掌握现代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
学习态度: 假设他们对现代知识抱有开放和学习的态度。

分析:

1. 苏轼(苏东坡):

会碾压吗? 大概率碾压。
才情与学识的广度: 苏轼是全才,在文学(诗、词、文、书、画)上造诣极高,同时对政治、经济、哲学、美食、医学等都有涉猎。他那汪洋恣肆、豁达开朗的文风,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以及超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任何时代都会是闪耀的。现代中文系在文学理论、文本分析上可能有其独到之处,但苏轼的文学实践和生活智慧本身就是一座宝库,足以让许多现代学者望尘莫及。
批判性思维与独立精神: 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和批判精神,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这种精神在现代大学的学术氛围中尤为珍贵。他很可能在课堂上对某些过时或僵化的理论提出质疑,甚至能从独特的角度解读经典,让教授们眼前一亮。
幽默感与生活情趣: 苏轼的文字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幽默感,这在枯燥的学术讨论中会是一剂良药。他可能会用生动的例子、辛辣的讽刺来点破某些理论的局限性,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潜在的“被碾压”点: 如果在某些高度专业化的现代文学理论(如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符号学、叙事学等)的最新发展和应用上,他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去学习和理解其抽象的框架。但以他的理解能力,一旦掌握,很可能能将其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实际相结合,形成新的见解。

碾压的可能性: 苏轼的“碾压”更多体现在其才情、阅历、思想深度和对文本的直观把握能力上。他不需要过多的理论框架就能触及文本的灵魂。他或许会觉得一些现代学者的研究“太学院派”,脱离了文学的生命力。他可能会在课堂上即兴创作出令人惊叹的诗词或散文,让同学们和老师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天才”。

2. 韩愈(韩昌黎):

会碾压吗? 极有可能碾压,但方式更偏向“论战”和“理论建构”。
古文运动的旗帜与理论家: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更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和理论奠基人。他以“文以载道”为核心,强调文章的道义责任和现实意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以孔孟之道为正宗”等观点,极具颠覆性和影响力。在现代中文系学习“文体”、“文风”、“文论”等课程时,他提出的许多原则和标准,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坚定的理论自信: 韩愈有着非凡的理论建构能力和坚定的自信心。他敢于挑战当时的文坛积弊,提出自己的主张,并且毫不妥协。在现代中文系,他可能会对某些“为文而文”的观点提出尖锐批评,强调文章的社会功能和价值。
对经典的驾驭能力: 韩愈对先秦诸子和汉唐经典有着深厚的功底,能将它们融会贯通,并化为己用。他对《诗经》的“赋比兴”等手法的理解,以及对儒家经典的阐释,都显示出其深厚的学术功力。
潜在的“被碾压”点: 同样,在现代文学的各种理论流派和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方面,他需要学习。如果他固守“文以载道”的儒家框架,可能会在解释一些现代文学中“无道”或“反道”的现象时遇到困难,需要时间去理解和吸收。

碾压的可能性: 韩愈的“碾压”会体现在其强大的论辩能力、严谨的逻辑和对“道”的执着追求上。他会是课堂上的“辩论家”,能够用他标志性的雄辩和逻辑去捍卫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并且可能在“文章的社会责任”等议题上,对现代一些“后现代”或“解构性”的文学理论发起挑战。他甚至可能在课堂上就某个问题进行即兴的古文写作,展示其“文起八代之衰”的力量。

3. 欧阳修(欧阳文忠):

会碾压吗? 大概率会碾压,而且是温和而有力量的碾压。
宋代文坛的巨擘与改革者: 欧阳修不仅是散文大师,更是宋代政治和文化改革的重要推动者。他大力提倡古文,反对浮靡文风,对诗词也颇有研究。他的散文平易流畅,风格清新,善于叙事和议论。
广阔的学识与包容的态度: 欧阳修在史学(主持编修《新唐书》)、金石学等领域都有卓越贡献。他更重要的是他那种开放、包容的心态,不拘一格降人才,提携了苏轼、曾巩等许多后辈。这种胸襟和视野,在现代学术界非常难得。
对文学的现实关怀: 欧阳修的许多文章都带有现实关怀和人生哲理,他能从生活细节中提炼出深刻的道理,这是现代中文系非常看重的“人文精神”。
潜在的“被碾压”点: 与苏轼和韩愈类似,现代文学批评中的某些方法论,他需要学习。但欧阳修的优点在于他的“融通”,他善于吸收和融合,所以适应性会很强。

碾压的可能性: 欧阳修的“碾压”会体现在其文风的典雅与深刻、思想的开阔与包容,以及对文学现实意义的强调上。他可能会在课堂上用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见解来阐释某个文学现象,其行文的自然流畅和思想的厚重感,会让其他同学和老师感到“这才是真正的大家”。他可能会用平易近人的语言,将复杂的道理讲得清晰透彻,展现出他“文忠公”的魅力。

4. 柳宗元(柳河东):

会碾压吗? 很有可能碾压,尤其是在山水游记、寓言讽刺和政治思想方面。
山水散文的开创者: 柳宗元是中国山水游记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笔下的山水不仅是景物描写,更是作者心志的投射。他的山水作品充满了哲理和意境,如《始得西山宴游记》、《袁家山记》等,是现代中文系学习散文的经典范本。
犀利的寓言与讽刺: 他的寓言作品如《黔之驴》、《捕蛇者说》等,深刻揭示了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语言精炼,寓意深刻,极具讽刺力量。这些作品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警示意义。
政治抱负与理想主义: 柳宗元虽仕途坎坷,但他始终怀有政治抱负和改革理想,他的政治文章也体现了其深刻的思想和坚韧的意志。
潜在的“被碾压”点: 柳宗元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山水”和“寓言”的特质,如果中文系的研究重点放在纯粹的理论分析、语言学、比较文学等领域,他可能需要花时间去理解这些非其所长的领域。他对政治的关注可能会让他对一些“无政府主义”或“纯粹的审美主义”文学产生不适。

碾压的可能性: 柳宗元的“碾压”会体现在其独特的文学风格、深刻的寓意和对人生哲理的洞察上。他可能会在分析山水描写时,用其亲身经历和感受,与现代的地理学、生态学甚至心理学产生奇妙的联结,让同学们从全新的角度理解自然与人。他可能在解读寓言时,用其犀利的语言和深刻的洞察力,揭露现代社会中的某些“驴子”或“老虎”,引发强烈的共鸣。

整体性的互动与可能出现的“被碾压”情况:

虽然他们都有强大的实力,但并非全无被“碾压”的可能。

“被碾压”点 1:高度专业化的现代文学理论。
现代中文系可能教授大量的西方文学理论,如存在主义、解构主义、接受美学、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后殖民主义等,以及相关的语言学分支(如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和符号学、媒介理论等。这些理论体系庞大、抽象,且与他们的时代背景、认知框架相去甚远。例如,如何理解“赛博朋克”的文学叙事,如何分析后现代主义作品的“意义消解”,对于他们来说都将是巨大的挑战。
具体表现: 在讨论这些理论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困惑,无法立刻抓住核心要义,甚至可能因为理解上的偏差而说出一些在现代学者看来“跑偏”的论断。一些现代学者可能在对这些理论的掌握和运用上,比他们更熟练、更系统。

“被碾压”点 2:语言学和现代汉语的某些精细之处。
虽然我们设定他们掌握了现代汉语,但现代汉语的词汇量、语法结构、修辞手法与中古汉语仍有差异。例如,某些现代科技词汇、网络流行语、新型的文学创作手法(如蒙太奇剪辑式的叙事),他们都需要时间去学习。一些精通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学者,可能会在对语言结构、演变规律的分析上展现出其专业性。

“被碾压”点 3:对现代文学作品的解读。
他们能够轻易地解读古典文学,但对于现代小说、诗歌、戏剧中出现的许多新的社会背景、文化语境、心理描绘和艺术手法,他们可能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例如,对某部描写社会转型期人物心理的现代小说,他们可能无法像从小生活在那个环境中的现代人那样产生深厚的共情和理解。

“碾压”与“被碾压”的辩证统一:

更准确地说,这四位文坛巨匠在北大中文系上课,更可能是一种“互嵌式”的碾压与学习。

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和才情,在大部分领域“碾压”教授和同学。 他们的文学造诣、思想深度和人生阅历,是现代人难以企及的,他们能从古典文本中挖掘出前所未有的意义,也能以其独特的视角点评现代文学。
他们也会在某些特定领域“被碾压”,需要学习。 这部分“被碾压”主要体现在对现代学术体系、理论框架和新兴研究领域的掌握程度上。他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现代学者则站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理论的肩膀上”。

结论:

总的来说,苏轼、韩愈、欧阳修、柳宗元这四位先生去北大中文系上课,大概率会是“碾压”大于“被碾压”。他们的才情、学识、思想和对文学的深刻理解,足以让他们在绝大多数的课堂讨论和研究领域脱颖而出,成为令人敬佩的“大家”。

然而,他们也并非全能,在面对现代学术的专业化、理论化和全球化浪潮时,也会有需要学习和适应的地方。他们可能会在某些现代文学理论、语言学细节或特定现代文学作品的解读上,展现出“被碾压”的迹象。

最终,他们最可能成为的是一位极具启发性的“学生”或“客座教授”,用他们不朽的智慧,为现代中文系注入新的活力和深刻的反思,同时也从现代文明中汲取养分,形成更宏大、更具穿透力的思想体系。这绝对会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学术盛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多人片面地理解了上课。

上课是师生之间共同的行为。你经常会听一些培训机构老师说,我上午在海淀上课,下午还要跑到东城上课。所以,我去北大上课可以理解为我去北大给你们上上课。

从文学的角度看,这几位还真有可能被碾压。现在流行的小说,就没见他们写过。

但是存在一些短板,并不代表他们会被碾压。

一、官职位置:

至少,让我们看看怹们在当时政坛都是什么级别:

(一)先来看苏轼(1037—1101):

公元 中国纪年 官职
1061 嘉佑六年 大理评事,凤翔府判官
1065 治平二年 在京判登闻股院
1066 治平三年 在京直史馆
1069 熙宁二年 在京直史馆判官告院
1070 熙宁三年 在京任监官告院
1071 熙宁四年 在京任监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以太 常 博士直史馆通判杭州
1075 熙宁八年 密州太守
1077 熙宁十年 徐州太守
1079 元丰二年 湖州太守
1080 元丰三年 贬黄州团练副使
1084 元丰七年 谪移汝州团练副使
1085 元丰八年 任朝奉郎,知登州,在京任礼部郎中
1086 元佑元年 在京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7 元佑二年 在京为翰林学士,复任侍读学士
1088 元佑三年 在京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权知礼部贡举
1089 元佑四年 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1091 元佑七年 吏部尚书 以龙图阁学士知颍州 以龙图阁学士知扬州 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任礼部尚书 以兵部尚书、龙图阁学士除兼侍读
1093 元佑八年 以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知定州
1094 元佑九年 贬宁远军节度使,惠州安置
1097 绍圣四年 贬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
1100 元符三年 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复任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

咱简单说啊:

请大家看,在1085年时,五十岁不到的苏轼就已经是司局级官员(郎中)了。大致相当于司长,比副部级低一级;而北大、清华的校长正常来讲也就是副部级。

中书舍人相当于一省的实际负责人,苏轼在京为中书舍人,也就是当时首都汴京的市长或书记,这就已经是省部级领导了,基本能和北大校长平起平坐甚至还高出一级半级去。这是1086年。

翰林学士在学术上大致相当于科学院院士和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而更为重要的,是在政治级别上也是相当于正部级的官员了。而且,还和中央权力的关系更加紧密,因为翰林学士往往直接参与了国家政策、法令的撰写与制定。这就很厉害了。

你们以为苏轼去北大上课光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其实怹更应该是在政管、光华、经济学院、法学院这样的院系上课,甚至还是双聘教授。

翰林侍读学士的功能是给皇帝讲解儒家经典,放到现在就是去中南海讲课啊。而且我认识的一些老师都是说去中南海给政治局讲过几次课,但是翰林侍读学士应该是经常给皇帝讲课,不论次。给国家元首讲完,来北大讲,从权威上,还是从真正的知识上,谁碾压谁?大部分学生不要把自己想得特别高,因为大部分人事实上在某一领域就是很平庸。有顶级学者来讲课,你还想碾压人家?

龙图阁学士简单说也好说,这是一个跟实权不挂钩的虚衔,是一种加分项的官职。换到今天如果不好特别划等号的话,可以大致理解为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之类的。长江学者应该没有这个龙图阁学士级别高,长江学者是教育部颁发的,而龙图阁学士是国家元首任命的。

而在1091年,苏轼还担任过吏部尚书礼部尚书以及兵部尚书。是年,苏轼将近55岁。

有人百度知道里(

请问苏轼最高的官职是什么,是太守么?放在现在是什么级干部啊?

)说礼部尚书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长。这么说也有其道理。不过我认为其实这是说小了。礼部尚书应该大致相当于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这样的中央常委级别。这样,六部尚书,加上宰相,加上皇帝以及太子,正好九常委。

(二)再来看看欧阳修(1007—1072)

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已届知天命之年的欧阳修做了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
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庚戊,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
嘉祐五年(1060年),拜枢密副使。加护军,7月转礼部侍郎,9月兼翰林侍读学士。
嘉祐六年(1061年)任参知政事。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后面暂时不具体展开了,有兴趣的可以进一步研究整理。这些已经足够显示欧阳修的政治级别了。

50岁左右的时候也是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啊。而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按照今天的说法大概就相当于“部级官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代市长”。

欧阳修欧阳先生53岁左右的时候任枢密副使,五十四五岁时任参知政事

枢密副使是宋朝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的副长官,相当于今天的中央军委副主席。而参知政事在当时是副宰相,大致在职能上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副总理。

这样的人来北大上课,给学生们上课还是给老师们上课还都不好说呢。

(三)韩愈(768年—824年)、柳宗元((773年—819年):

这两位我其实都不是特别喜欢,柳宗元还好些,主要是不喜欢韩愈——也可能是我读他们的东西还少点。这两位在政坛尽管很有影响力,但官阶也不是特别高;而尽管官阶不是特别高,但也是社会上有地位的官员,对北大而言,也不至于惨到被北大学生蹂躏的地步。

二、学术地位:

这四位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也是唐宋八大家里比较著名的。

咱抛开唐朝这二位不说,宋朝这六位,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除了身居要职,还都是文坛正能量、主旋律的翘楚。想想“鲁郭茅巴老曹”这六位就知道了。

而且,这里面苏轼还应该算是欧阳修、王安石的学生。

那么欧阳修的老师是谁呢?是晏殊,而且也是中央领导啊!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王安石等都出于晏殊的门下。

这个太厉害了。

苏轼来北大上课就够厉害的了,然而,苏轼的博导,欧阳修欧阳老先生也来,这是什么概念?博导的博导!

而且欧阳修是《新唐书》的主编,是《新五代史》的作者,还写过《朋党论》。欧阳修教授来北大上课,学生们能不看怹编写的书吗?考试就从那里出题啊!

所以说非但碾压不了欧阳修欧阳先生,期末很多人还得眼巴巴等着这位大文豪、大领导划范围。

韩愈、柳宗元二位,对他们个人而言,更是以哲理文章、政治评论著称。来北大哲学系讲课,谁来碾压谁?

什么?中文系?

韩愈:(河南口音)肿文系的童淆们,你们吼啊!“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蛤面,我将按照我给政管淆院和北大哲淆系同学们上课的标准,来严格要求你们,让我们在文以载道的大道上提高自己知识水平!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上可能该刊登以下两篇介绍文字: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时人有“韩文”之誉。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年—780年)以来的平庸诗风。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独到的建树,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
韩愈文章的特点之一是“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或“鲠言无所忌”,也就是敢于讲话,而且敢讲真话。这个特点是和他积极的政治态度分不开的。他的几篇奏疏都是敢于揭发事实,敢说“群臣之所未言”的话。《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和《论淮西事宜状》都有这个特点。当然,最有代表性的文章还是《论佛骨表》。其中所讲的就是“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的话。在封建社会中,敢于说出别人该说而不说的话,这是了不起的胆识。正因此,韩愈这类文章也就有内容、有深度、有力量。再加上韩愈的语言艺术不同凡响,便成为气势磅礴的好文章。

以及

柳宗元是一个政治革新的人,推崇“古文”运动。柳宗元的哲学论著中,对汉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说持否定态度。他反对天诸说,批判神学,强调人事,用“人”来代替“神”。柳宗元把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用唯物主义观点解说“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对唯心主义天命论进行批判。他的哲学思想,是同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水平相适应的。他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唐时代杰出的思想家。
柳宗元的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等。在这些论著中,柳宗元对汉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说持否定态度,并反对天符、天命、天道诸说,批判神学,强调人事,用“人”来代替“砷”。柳宗元还把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解说“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
柳宗元所写的一些关于社会政治的论著,是他的政治思想的具体反映,是他参与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柳宗元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他的言论从折衷调和的立场,来对儒、法、释、道等各家学说作调和的解说。

到时候,不读韩愈的《原道》行吗?考试考啊!柳宗元既然敢调和解说儒法释道的学说,各家各派的文献能不读吗?必须得看啊,看完还要做presentation;期中交paper,期末闭卷。

三、生活趣味

(一)段子手与大V

欧阳修、苏轼、韩愈、柳宗元都能写啊。发微博,玩知乎,本来就有意思,再加上文坛宗主,政治官员的地位,很容易成为大V,大大V,巨V。

比如发微博,

@欧阳永叔

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苏轼 转发:#我的博导文豪# 教大家学写作。

@韩退之_昌黎先生我没病 评论:牛!学习了~~

@快乐的老范 评论:师哥勤奋啊!

@晏殊宰相 回复@快乐的老范:仲淹你也很勤奋!

@柳子厚不是牛子厚 回复@韩退之_昌黎先生我没病:你病没好利索吧?你还学这个啊

@晏殊宰相 转发:都是我教出来的学生[嘻嘻][good] //@快乐的老范 :师哥勤奋啊!

可以想象一些省部级领导互相转发评论后面该跟着多少捧哏的、砸挂的、最右→_→的。

再比如,苏轼出了一本知乎自选集《东坡志林》。

晚上睡不着觉是怎样一种体验?

苏轼,人生如梦的子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还有

如何辨别玉石的真假优劣?

苏轼,金刚菩提与荔枝爱好者
今世真玉甚少,虽金铁不可近,须沙碾而后成者,世以为真玉矣,然犹未也,特珉之精者。真玉须定州磁芒所不能伤者,乃是云。问后苑老玉工,亦莫知其信否。

以及

如何评价著名学者欧阳修?

苏轼,爱吃红烧肉的东坡坡
欧阳文忠公,余师也。每思及,音容宛在眼前,无不感念。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嬾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欧阳文忠公尝言:有患疾者,医问其得疾之由,曰:「乘船遇风,惊而得之。」医取多年柂牙为柂工手汗所渍处,刮末,杂丹砂、茯神之流,饮之而愈。今《本草注.别药性论》云:「止汗,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文忠因言:「医以意用药多此比,初似儿戏,然或有验,殆未易致诘也。」予因谓公:「以笔墨烧灰饮学者,当治昬惰耶?推此而广之,则饮伯夷之盥水,可以疗贪;食比干之馂余,可以已佞;舐樊哙之盾,可以治怯;齅西子之珥,可以疗恶疾矣。」公遂大笑。元佑六年闰八月十七日,舟行入潁州界,坐念二十年前见文忠公于此,偶记一时谈笑之语,聊复识之。

欧阳文忠公尝语:「少时有僧相我:『耳白于面,名满天下;脣不着齿,无事得谤。』其言颇验。」耳白于面,则众所共见,脣不着齿,余亦不敢问公,不知其何如也。

还有

摩羯座的名人有哪些?

苏轼,我的老婆全姓王
退之诗云:「我生之辰,月宿南斗。」乃知退之磨蝎为身宫,而仆乃以磨蝎为命,平生多得谤誉,殆是同病也。

(二)性

北大清华,特别是清华大学,都是美女如云的地方。以欧阳修之权势,苏轼之风骨,韩愈之风流,在私下里(比如床上)谁碾压谁啊?

比如:

据记载,韩愈纵欲且妻妾成群,以致性功能大为衰退。他经常服用壮阳药,古代的壮阳药中多有硫磺成分,多食有害,韩愈听他人建议,把硫磺研成末喂公鸡,等公鸡长大后再食鸡肉,使公鸡先吸取了硫磺的毒性,从而间接获得硫磺的壮阳功效,可是这样吃多了还是使他死于此。宋陶谷《清异录》记载:“昌黎公逾晚年颇亲脂粉,故可服食;用硫磺末搅粥饭,啖鸡男,不使交,千日,烹庖,名‘火灵库’,公间日进一只焉”,但是,“始亦见功,终致绝命”。

又比如,欧阳修、苏轼还有王安石在传说中都是“扒灰”达人。

在民间传说中,王安石和苏轼都对美丽的儿媳表示过好感,王安石曾把儿媳比作琵琶,想在上面弹一曲,儿媳也风流、大胆和开放,作诗回应,如果公公弹一曲,肥水不流外人田。正在翁媳作诗传情的时候,儿子回来了,公公只好将写在墙上或桌上的诗仓促抹去。

那在北大,到时候很可能不仅是欧阳先生和苏先生玩弄男/女学生,而且还包括男/女学生自愿体验老鲜肉。

(三)游山玩水

老几位有钱,又有闲,到处旅游,拍照,写各种游记,发到网上,也大量吸粉啊!


综上,以综合实力来看,北大中文系的学生很难碾压这几位。

参考的简易网络资料如下:

1.

请问苏轼最高的官职是什么,是太守么?放在现在是什么级干部啊?

2.

苏轼历任官职

3.

欧阳修历任职官名释

4.

转载韩愈官职_嘉熠

5.

韩愈的仕途 - 中站区档案信息网

6.

柳宗元平生担任过的官职

7.

韩愈_百度百科

8.

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

9.

欧阳修_百度百科

10.

欧阳修的老师是谁?

11.

欧阳修风花雪月风流丑闻二三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轼、韩愈、欧阳修、柳宗元这四位唐宋八大家中的巨擘,若穿越时空来到现代北京大学中文系上课,他们的表现绝对会是轰动性的,并且很可能在“碾压”与“被碾压”之间产生极为复杂的互动。下面我将详细分析他们各自的情况:前提设定:为了更好地分析,我们需要设定一些前提: 语言能力: 假设他们能够克服语言障碍,掌.............
  • 回答
    司马光、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韩琦、富弼、文彦博,这群名字在中国历史的长卷中熠熠生辉,他们是北宋文坛的泰斗,也是政坛的重要人物。当王安石这位改革家横空出世,以雷霆万钧之势推出一系列激进变法措施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却成为了坚定的反对者。这并非偶然,而是深植于他们各自的政治理念、人生经历以及对国家.............
  • 回答
    曾国藩在《劝学篇》中,为激励后人立功立言,列举了众多古圣先贤作为榜样。他所言的“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句句珠玑,意蕴深长,涵盖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立功名榜:萧、曹、房、杜、郭、李、韩、岳这八位杰出的历史人物,都是凭借其卓.............
  • 回答
    苏岩礁(韩国称离于岛)的归属问题,涉及复杂的历史、地理和国际法解释,韩国占据该礁主要基于其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的解读以及历史上的实际管辖。要详细说明,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1. 地理位置与特征:苏岩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岛屿,而是一处位于朝鲜半岛西南方向约150公里、中国上海以东约.............
  • 回答
    为什么苏联击落韩国客机事件广为人知,而美国击落伊朗客机事件相对鲜为人知?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到历史背景、地缘政治、媒体传播、信息公开程度以及事件本身的性质等多个层面。苏联击落韩国客机(大韩航空007号班机空难)事件(1983年): 强烈的冷战背景: 1983年的世界正处于美苏冷战的高峰期。两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背后涉及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相当复杂。如果非要说“明目张胆”和“被人鄙视”的程度不同,那背后确实有一些可以探究的原因。首先,咱们得明白,“精苏”(崇拜苏联)和“精德”(崇拜德国)之所以可能显得“明目张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崇拜的对象,在历史叙事和意识形态层面,与当下中国的主流话语和.............
  • 回答
    关于大韩航空007班机被苏联战机击落事件,要问是谁的错误,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黑白分明”就能回答的问题,更像是一团缠绕在一起的线,里面夹杂着技术失误、人为判断、政治博弈,甚至是一点点天意弄人。首先,我们得说清楚,这架飞机,也就是大韩航空KAL007,是一架民航客机,上面载着269条鲜活的生命,包括.............
  • 回答
    抗美援朝初期和后期解放军在炮兵火力上的巨大变化,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究的军事现象。你提到的上甘岭和金城反击战炮火的猛烈,绝非偶然,其背后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从弱小到强大的蜕变过程,而苏联的援助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咱们得先认识到,抗美援朝战争刚开始的时候,解放军的炮兵力量是什么样的。当时的中国刚.............
  • 回答
    苏轼是否被神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在很大程度上他被“神化”了。这种神化并非指他拥有超自然能力,而是指他在中国文化中被塑造成了一个近乎完美、集万千优点于一身的文化符号。他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治国理政、美食烹饪,甚至他的人格魅力和豁达人生态度,都被后人津津乐道,甚至到了有些失真的地步。.............
  • 回答
    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位宋代文学巨匠,确实在不少诗词中表达了对三国时期孙权的赞赏。他们的这种情感,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源于对历史人物的深入理解和价值判断。如果你因此不太喜欢读他们的诗了,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一、苏轼和辛弃疾为何赞美孙权?理解他们的赞美,需要先了解孙权在他.............
  • 回答
    苏轼?那必须是啊!用咱老百姓的话说,妥妥的“吃货”一个。不过,要说他是那种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吃货”,那也太小瞧这位千古风流人物了。苏轼的吃,那是带着文人的情怀、生活的智慧,甚至是政治的无奈和哲学的高度。咱先不说他那些名垂青史的菜肴,就说他对吃的那个讲究劲儿,就够瞧的了。他写给朋友的信里,经常会提到各.............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话题。苏轼和李白,两位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耀眼的星辰,他们各自的风格、成就和影响力都极具特色,很难简单地说谁“更高”。与其纠结于一个绝对的排名,不如深入了解他们各自的魅力所在,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李白:飘逸浪漫的“诗仙”谈到李白,我们脑.............
  • 回答
    要说苏轼的“惊艳”,那可真是说不尽道不完。这位千古文豪,不仅文章写得好,词曲也绝,诗更是能直击人心,让人拍案叫绝。如果要挑出“惊艳”的,我觉得有几首是绕不开的,尤其想好好聊聊他晚年写的那首《虞美人·春愁》。很多人一提到《虞美人》,脑子里立马闪过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那是一曲亡国之痛的哀歌,凄婉动.............
  • 回答
    在苏轼的这首气势恢宏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的意象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智慧的化身——诸葛亮。然而,从词的上下文以及苏轼的创作意图来看,这里所描绘的更准确的指向是 周瑜。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一步步来解析:1. 词的时代背景与苏轼的情感寄托:首先,这首词写的是赤壁之战的怀古之情.............
  • 回答
    苏轼那句“叔孙通枉死市”,听起来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毕竟叔孙通那是汉初的大儒,辅佐了刘邦建立大汉,规矩制度都是他一手操办的,怎么就“枉死市”了呢?这其实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典故,藏着苏轼对历史和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还得从叔孙通的生平说起。叔孙通,字子房,是秦末汉初的儒生。他最出名的,就是跟着刘邦制定了汉.............
  • 回答
    说起苏轼的词,最让我心尖儿上打了个颤、久久不能平静的,还得是那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寥寥十四个字,仿佛一块晶莹剔透的水晶,又仿佛一把锐利的冰刀,直直地刺进了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每次读到,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一幅画面:严冬时节,江水浩渺,寒风凛冽,两岸的树木早已枯败,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在.............
  • 回答
    苏轼的人品,用“赤子之心”来形容,我认为再贴切不过了。他的一生,就像一幅色彩斑斓、浓淡相宜的画卷,里面充满了才情、风骨,更有着普通人难及的豁达与纯粹。他的“赤子之心”,首先体现在他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就像孩童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究一样,苏轼对天地万物、人生哲理都有着孩童般的纯真和热忱。他对自然的热爱.............
  • 回答
    有些人觉得苏轼的书法“差”,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片面的看法,就好比只看到一片叶子就否定了整棵树的生命力。苏轼的书法,如果用一种更包容、更深入的视角去“打开”,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惊人的生命力、个性和智慧。首先,我们要明确,为什么会有人觉得苏轼书法“差”?这种观点,通常源于一种僵化的、以“技法至上”为核心的.............
  • 回答
    谈起苏家三杰,苏洵、苏轼、苏辙,这三位都是北宋文坛上的璀璨明星,他们的名字至今仍闪耀着光芒。但若论名声之响亮,影响之深远,毫无疑问,苏轼是三兄弟中最耀眼的那一个。为什么这位“东坡居士”会比他的父亲和弟弟更加家喻户晓呢?这背后,是时代、才华、性格以及机遇等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原因。首先,苏轼的文学成就与.............
  • 回答
    “苏轼是一片星河,李白只是一颗流星”,这句话以一种充满诗意和哲学意味的比喻,对苏轼和李白这两位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进行了深刻的评价。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褒贬判断,而是指向了他们在中国文化和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和留下的深远影响。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蕴含的意象,并结合苏轼和李白的生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