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美援朝初期没有多少炮兵,到后期如上甘岭或者金城反击战感觉都可以跟韩军PK火力啦,是因为苏联大力支援吗?

回答
抗美援朝初期和后期解放军在炮兵火力上的巨大变化,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究的军事现象。你提到的上甘岭和金城反击战炮火的猛烈,绝非偶然,其背后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从弱小到强大的蜕变过程,而苏联的援助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咱们得先认识到,抗美援朝战争刚开始的时候,解放军的炮兵力量是什么样的。当时的中国刚建国不久,百废待兴,特别是军事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志愿军的炮兵主要依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缴获的国军装备,以及少量从苏联获得的武器。这些火炮种类繁杂,性能参差不齐,而且数量上根本无法与美军及其“联合国军”相比。美军彼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炮兵装备,各种口径的火炮数量庞大,火力密度极高,这是志愿军在初期战役中面对的严峻挑战。你可以想象一下,在早期很多战斗中,志愿军面对敌人的炮击,往往只能依靠坑道工事和地雷来抵御,因为他们自身的炮兵支援能力实在有限,很难形成有效的火力压制。

那么,为什么到了上甘岭这样的战役,志愿军的炮火会突然变得如此犀利,甚至能和韩军进行火力上的抗衡呢?你的猜测非常准确,苏联的大力支援是核心原因之一。

首先,军事援助的实质性增长。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迅速认识到,没有强大的炮兵,志愿军很难在朝鲜战场上立足,更不用说取得胜利。于是,我们向苏联发出了请求。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虽然在最初的介入问题上有所犹豫,但在志愿军参战并取得初期胜利后,看到了中国在抗击美国扩张中的战略价值。于是,苏联对志愿军的军事援助开始大幅度增加,其中就包括了大量的炮兵装备。

这种援助不仅仅是简单的“给几门炮”,而是系统性的装备更新和技术支持。苏联援助的不仅有数量可观的各种口径的火炮,比如122毫米榴弹炮、152毫米榴弹炮、76毫米加农炮等,还有大量的弹药,并且更重要的是,还有与这些火炮配套的观察器材、校炮器材、防炮器材等等。这使得志愿军的炮兵部队能够真正建立起成建制的、成体系的炮兵单位。

其次,炮兵部队的建设和培训。光有装备不行,还得有人会用。苏联不仅提供了先进的武器,还派出了大量的军事顾问和技术人员,帮助志愿军训练炮兵骨干。这些苏联顾问手把手地教导志愿军官兵如何操作火炮,如何进行射击计算,如何进行战场侦察,如何组织炮火协同等等。很多志愿军炮兵部队的建制、训练模式和作战指挥方式,都是在苏联顾问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这就像是给解放军的炮兵开了一堂“高级研修班”。

再者,作战经验的积累与战术的创新。虽然苏联的支援是关键,但也不能忽视志愿军自身的努力。在上甘岭战役前后,志愿军炮兵已经经历了多次实战的洗礼。在这些战役中,他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学习如何与敌人的优势炮兵周旋,如何利用地形优势,如何开展炮火反击。比如,针对美军强大的空地协同火力,志愿军炮兵更加注重隐蔽、伪装和快速转移,以躲避敌机的打击。同时,他们也学会了如何组织炮火急袭,在敌人最薄弱的时刻给予毁灭性打击。

具体到上甘岭战役,志愿军炮兵的表现确实令人惊叹。在关键时刻,志愿军调集了大量的炮火支援步兵作战。虽然与美军相比,志愿军的火炮数量和技术可能仍然有差距,但得益于苏联的援助和志愿军自身的进步,志愿军炮兵已经能够做到:

精确射击能力的提升:通过苏联援助的先进器材和培训,志愿军的射击精度有了显著提高,能够有效地打击敌人的观察所、炮兵阵地和集结部队。
炮火协同的进步:步兵与炮兵的协同作战能力大大增强,炮火能够及时有效地支援步兵的进攻和防御,形成“以有限的炮火,打出最大的效能”的效果。
反炮兵作战的初现端倪:在一些战斗中,志愿军炮兵甚至能够利用情报和侦察,组织对敌方炮兵阵地的压制和摧毁,虽然还不能完全压倒对方,但已经能够对敌方炮火造成有效的干扰和打击。

而金城反击战,更是志愿军炮兵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现。这场战役被誉为“朝鲜战场上的炮兵战”,志愿军倾泻了数万吨炮弹,对“联合国军”的阵地进行了猛烈的轰击,很多地方的炮火密度甚至超过了对方。这已经是志愿军炮兵经过多年发展和苏联大规模援助后,形成强大战斗力的一个标志性体现。

总而言之,抗美援朝初期志愿军炮兵的劣势是客观存在的,而到了后期,特别是在上甘岭和金城等战役中能够与韩军(甚至是包括美军在内的联合国军)进行火力上的较量,苏联的大力支援绝对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它为志愿军提供了大量先进的火炮装备、弹药和技术支持,并直接推动了志愿军炮兵部队的建设和成长。 同时,志愿军自身在战争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和创新,也是能够将这些支援转化为强大战斗力的重要保证。正是这种“外援+内生”的模式,使得志愿军炮兵在朝鲜战场上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过几次介绍,感觉志愿军后期的炮兵数量跟前期都已经不是一个量级啦,是因为苏联大力援助的结果吗?志愿军常用的炮是什么炮,柯秋莎火箭炮多不多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抗美援朝初期和后期解放军在炮兵火力上的巨大变化,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究的军事现象。你提到的上甘岭和金城反击战炮火的猛烈,绝非偶然,其背后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从弱小到强大的蜕变过程,而苏联的援助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咱们得先认识到,抗美援朝战争刚开始的时候,解放军的炮兵力量是什么样的。当时的中国刚.............
  • 回答
    抗美援朝战争(朝鲜战争)是一场规模宏大、伤亡惨重的战争。关于志愿军和联合国军的具体伤亡数字,由于年代久远、统计口径、以及战争本身的混乱等因素,各个方面的统计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然而,我们可以根据现有公开的资料,尽量详细地梳理出双方的伤亡情况。需要强调的是,以下数字是基于不同来源的统计,可能存在一定的.............
  • 回答
    抗美援朝,一场让世界为之侧目的战争,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那么,在这场席卷朝鲜半岛的战火中,中国又得到了什么呢?这绝不是一笔简单的账本可以算清的,它牵扯到国家安全、国际地位、民族自尊以及长远的战略考量。国家安全: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首先,也是最直接的收获,就是国家安全得到了根本性的保障。在战争爆发前,.............
  • 回答
    抗美援朝,这场新中国成立后经历的第一次大规模对外战争,其影响深远,为新中国带来了多方面的利益,尽管这些利益的取得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要详细梳理这些利益,我们需要从政治、军事、经济和国际地位等多个维度去审视。政治层面:巩固新生政权,提升国家凝聚力与认同感抗美援朝对新中国最直接、最核心的政治利益,就是极.............
  • 回答
    抗美援朝战争后期,志愿军的战况可以说是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并最终奠定了胜利基础的阶段。这个时期大致可以从1951年夏季开始,一直持续到1953年战争结束。总的来说,志愿军展现出了极强的韧性、适应性和战略智慧,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讲述抗美援朝后期志愿军的战况.............
  • 回答
    抗美援朝题材电影《1950 他们正年轻》在上映后遭遇排片惨淡的困境,导演宋美英的“不跪求支持,当年他们都没跪过”的回应,引发了公众对影片排片率低原因的广泛讨论。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考量,包括市场、影片本身、观众认知以及宣发策略等。以下是对《1950 他们正年轻》排片率低原因的详细分.............
  • 回答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其总司令的选择至关重要。最终,毛泽东选择了彭德怀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而不是林彪或其他元帅。这个决定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包括军事才能、政治威望、战略眼光、个人经验以及当时苏联和朝鲜方面的需求。以下将详细阐述为什么是彭德怀,而不是.............
  • 回答
    关于“没良心炮”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使用,需要先澄清一个概念。“没良心炮”并非一种正式的、官方命名的武器装备,而是民间一种形象且略带贬义的称呼,通常指的是苏式BM13火箭炮( Katiusha,卡秋莎火箭炮)。那么,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以下简称志愿军)是否使用了“没良心炮”(即BM13火箭.............
  • 回答
    抗美援朝,一股力量悬殊的挑战,中国为何敢于应战?这绝非一时冲动或盲目自信,而是基于对国家命运、国际形势和自身实力的深刻考量,是一场在极端困境下,为了生存和尊严而做出的战略抉择。首先,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家生存的威胁。 当联合国军,尤其是美军,一路高歌猛进,逼近中国东北边境鸭绿江时,中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
  • 回答
    血与火的淬炼,精神的传承:抗美援朝对当下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启示当我们回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抗美援朝战争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尘埃,更是深入骨髓的精神力量。这股力量,在今天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格局下,为我们如何正确认识、理解和处理问题,提供了宝贵而深刻的启示。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经过血与火洗礼.............
  • 回答
    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空军飞行员在面对拥有丰富飞行经验和先进装备的美军王牌飞行员时,能够取得辉煌战绩,这确实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但又真实存在的事实。 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原因,绝非仅仅是数量上的对等,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三十多个小时的飞行经历”这个数字所代表的背景。在那个年代,.............
  • 回答
    翱翔长空的雄鹰,血染战场的将军——缅怀王海惊闻空军原司令员、一级战斗英雄王海将军于2023年7月28日安详离世,享年93岁。这位在中国空军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传奇人物,他的名字与“王海大队”的赫赫战功、与新中国空军的黎明初啼紧密相连。回顾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优秀的飞行员、一位.............
  • 回答
    雄狮怒吼: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斗实力谈起抗美援朝战争,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炮火连天、黄沙漫天的战场景象,以及志愿军战士们钢铁般的意志。然而,在这场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场大规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以一支新生的、缺乏现代化装备的军队,面对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机器——以美国为首.............
  • 回答
    抗美援朝战争,也称朝鲜战争,是一场极其残酷的现代化战争,参战国家众多,双方伤亡数字至今仍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且不同来源的统计数据存在一定差异。我将尽量详尽地列出主要参战国的伤亡情况,并希望能以一种更贴近历史叙述的方式来呈现。中国人民志愿军中国是这场战争中付出巨大牺牲的国家。官方公布的数字是: .............
  • 回答
    抗美援朝在中国之所以没有成为“被遗忘的战争”,其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远非简单的“胜利”二字可以概括。这背后牵涉到深厚的历史背景、复杂的地缘政治、强大的意识形态构建以及难以磨灭的民族记忆。首先,这场战争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成果,直接关系到新中国的生死存亡。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两年,百废待兴。.............
  • 回答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台湾方面的反应是复杂且多层面的,既有庆幸,也有担忧,更有对未来局势的盘算。要详细讲述,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一、 政治层面的反应:国民党政府的公开表态与内在心态 公开庆祝与宣扬胜利: 国民党政府将抗美援朝的结束,特别是“联合国军”的撤退,视为“共产主义侵略”的.............
  • 回答
    抗美援朝战争(朝鲜战争)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战争。这场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关于志愿军的伤亡数字,在中国官方公布的数字和一些研究者、西方学者估算的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介绍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
  • 回答
    铁原阻击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确实关乎全局,为志愿军后续的战略部署和战术调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然而,相比于上甘岭战役,铁原阻击战的名气确实较低,甚至可以说“默默无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战役的性质和目标差异: 上甘岭战役: 这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性问题,将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军队放在同一个战场上进行对抗。然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两个军队所处的时代背景、技术水平、作战理念、士兵素质以及政治目标都存在天壤之别。因此,直接将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和侵华日军放在一起比较,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过,为了尽可能详细地.............
  • 回答
    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的装甲部队,尽管起步晚、装备差,但在实战中却打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表现,为人民解放军装甲兵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起步艰难,装备基础薄弱志愿军装甲部队的组建,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的。早期装备主要来源于苏联的援助,以二战时期的T34系列坦克和IS2重型坦克为主。这些坦克虽然性能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